195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走机械化自动化的道路
本报记者 陆灏
原来的情况是很严重的
二十七岁的燕鸣同志接受了厂长职务还没有几天,小型厂〔注一〕的工作就好像故意和他捣蛋似的耍开别扭了。
那是在一九五二年的四月。本来,九公厘直径的钢条,平常八小时能轧四、五百根,而这几天,有一次只轧了一百七十三根。当时按着国家生产计划的要求,小型厂已经亏欠了国家两千二百吨钢材,另外,本厂计划增产的五千二百吨,还根本没有影儿。一九五二年的产量和一九五一年相比,生产计划的要求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至于用什么方法去实现,人们只能说:“拚命干呗。”谁也说不出个门道来。
产品数量忽高忽低还不算,就在这个紧张的关头,又发生了重大的伤亡事故。压延工人〔注二〕安惠民在毛轧机的棍套上被压死了。
问题是这样严重地一个接一个地提到了这位年青的厂长的面前,他的本来瘦削的脸孔更加焦黄了。这位在人民的武装部队中当过排长、连长,在农村里当过区干部的小伙子,过去出生入死的时候,脸孔也没有变过颜色,但在大工业的面前,他竟感到这样的复杂和沉重。
他着急,嗓子也哑了,但插不上手。别人说长说短,自己不懂,一句话也不敢说。他想:上级号召增产节约,我们这里的工厂又减产、又死人,这怎么能完成任务呢?
在这困难显得很严重的时候,燕鸣一再记起了党说过的要依靠工人群众的指示。有一次,他偶然问起工人出身的技师刘家财:“到底什么地方是小型厂的生产的关键?”
刘家财根据他十几年在现场的经验,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压延工段呗。”
在这以前,燕鸣曾经是小型厂的党委会书记。他听了这话,心里想:对呀,过去也下现场,无非是看看就走了,连机器是怎么生产的,生产里面有些什么问题也不大清楚,这怎么能算是依靠工人搞好生产呢?于是他下了决心,要更多地去现场,去看看生产里面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了问题。
现场上,加热炉的烈火,把人们嘴里的吐沫也要烤干似的,炉前的工人在一千二百度的高温下工作,眉毛、头发,真像立刻就要被点着了一样。那火红的钢坯,从加热炉出来,顺着转动的滚道,走向毛轧机、光轧机,压延工人们要忍着火的喷射,双手拿铁钳钳住它,反复地喂送给机器,那红光闪闪的钢坯,越轧越细,越轧越长,有的轧到一、二十丈长。它们像一条火蛇,来势汹汹,压延工人们只要稍许喂送得慢一些,或者是失手落地,一霎眼,通红的钢条一下子就会耸得房子那样高;有时候,一根连一根,一根连一根,满地乱窜乱跳,一不小心,那燃烧着的钢条就会缠住你的身子,或者是穿透你的脚背。这一面是烈焰逼人的通红的钢铁的世界,而压延工人的背后,却吹打着鼓风机送来的冷风和喷溅着的冷却轧辊的凉水,这真是前面过夏,背后过冬。虽然是十分钟就换一次班,但只要
一换班,鼻子、嘴、脸上的铁末子也来不及擦去,把铁钳一扔,不管地上多么潮湿,往下一躺,就什么也顾不得了。
燕鸣看到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设备所带给工人们的这样沉重的劳动,他的心是痛苦的。他知道解放以后的小型厂虽然是在不断地增加着安全设备,最近发生了伤亡事故后,全厂还进行了保安工作的大检查。虽然是工人们每天都能吃到鸡、鱼、肉,享受着头等的保健待遇,但在这样恶劣的设备条件下面要提高产量,要不发生事故,这就显得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也想到苏联自动化的美妙的景像,但他觉得这离自己太远了,想到自己只念过四年书,对于工业是个“白帽子”,更觉得这副担子落在自己的肩上,实在是太重了。
但是,燕鸣并没有退缩,他觉得新的生活既然已经为自己这样安排好了,自己就应该前进。
迈了一步就再走不动了
大约连续有两个月的时间,燕鸣总是一上班,稍许安排一下办公室的工作,就到现场去。有时候,干脆端张小木头凳子在现场近旁的备品仓库办公。人们要请他批准或商量什么工作,总要到轧钢机前才能找见他。有的人看不惯这样的情形,他们嘲笑地说:“厂长到压延班当班长去了。”燕鸣听了这些话,自己心里有底,笑笑了事。
他初到现场,一看见那长长的不驯服的“火蛇”,心还扑通扑通跳,时间长了,他慢慢知道了钢条走的规律,怎么来,怎么去,他就不怕了。他知道了嘴子、导板〔注三〕的调整对于质量的影响,甚至,他还慢慢开始知道了那个工人应该这样操作,而不应该那样操作。短短的时间,使他得到了轧钢方面的很多知识。有的工人就当面夸奖他说:“厂长,你真学得不坏呵。”在轧钢机前,他常常两只眼睛死死地盯住机器的转动,他一夜一夜的不回家,困了,就回到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一会。他的全部的身心为自己的工作吸引了。
有一次,他站在毛轧机前,他看见通红的钢坯在走向光轧机的时候,一会儿稀稀拉拉,一会儿拥在
一起。他问旁边的一个工人:“一根钢,从毛轧到光轧〔注四〕,需要多长时间?”工人的回答是:从来只知道干,没有数。他想这样稀里糊涂的干怎么行?这是个问题呢!
他为了要知道机器的能力,第二天带了一只秒表到现场来,想知道一根钢从毛轧到光轧,到底是多少时间。他一试验,共费了十七秒钟。在这同时,他特别发现了光轧机轧完一根钢,机器总要空转五、六秒钟后,毛轧的钢才能送过来。他想:要是消灭了这个空隙,产量准能提高。心里一喜,瞅机器就越瞅越有劲,越瞅,他眼前的问题就越躲不过去了。
他的眼睛继续盯在毛轧机上,他看那毛轧机一共有五个孔,一次来回只过两根钢,他忽的想起如果一次能轧三根,这不就能供上光轧机使用了吗?他把这个意见告诉了一位技术人员,这位技术人员回答他说:“你说能行就能行,你说不行就不行。”这很使他啼笑皆非。他和年青的工人们一商量,就更热闹了。有的说:“碰了人怎么办?”有的说:“前面的没有过去,后面的就上来了,这怎么能顾得上。”有的说:“两根三根一样快,别扯蛋啦。”他站在现场的小铁桥上瞪着眼瞅,有的工人就叨咕说:“看小燕鸣发明什么新花样啦。”他听了也不难过,他埋怨自己太心急了,心里想:事实会慢慢叫你们相信的。
他找了好几个老工友,为这件事开了一个座谈会,年老的工人中有好几个人一致支持他的提议。
燕鸣看到事情已经大约有七八成把握了,他就让先进的姜兴家小组带头试验这个新的操作方法。姜兴家小组试验了八小时,证明三根钢同时操作是可能的,但产量还是老样子。但在采用这个方法的第三天,产量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从每十分钟轧四十七根的先进纪录提高到五十二根。
这个轧钢纪录使很多工人都不相信,不服气,有的压延工人愿意用旧方法和新方法比赛比赛。气力最大的工友陈红春还一口咬定说:“两根三根是
一样的,我的办法一定比他快。”但一比赛,到底是旧的操作方法垮台了。陈红春等拚命干,满身汗水,十分钟只干了四十五根,而姜兴家小组仍旧保持了五十二根的新纪录。事后,陈红春虽然当面还嘴硬说:“不一定,是你们把表看错了吧。”但他背后却不得不承认说:“不服气不行,他们就是快呀。”
新的操作方法一出现,一根钢,从毛轧到光轧,过去是十七秒,现在只需要十一点五秒了。因为这样的轧钢方法快,工人们给它想了一个名字,叫“快速轧钢法”。 “快速轧钢法”把毛轧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提高了,但在毛轧前后工序的生产却出现了大漏洞:加热炉的钢坯供不上毛轧的使用;光轧机反害了消化不良的毛病了。
光轧过去是能力大,干活少,常常有空机器转动,现在是变得来不及干了。由毛轧过来的钢条,这一根还没有过去,那一根就已经上来了,一根接一根,连连不断。过去的光轧机只有两个人操作,现在又增加了一个,连总班长也上去了,仍旧难以招架。
怎样使轧钢工序之间不发生生产能力高低不平的现象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呢?怎样能使改善操作方法和改进设备的工作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提高生产呢?怎样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使改善劳动保护的工作很有效地进行呢?这就成为小型厂当时一个最最尖锐的问题了。
为了机械化自动化斗争
那些障碍着小型厂前进的问题,老工人张明山早就想解决了。
张明山要想在光轧机上安装个“反围盘”〔注五〕来提高生产,代替人工操作。这件事,他已经捉摸了两年多了。
张明山是小型厂备品班〔注六〕的一个工人,和他一起工作的人们,他们大多是从压延班下来的,有的断了脚指头,有的屁股上烫过大窟窿,有的人年纪虽轻,但脸色唰白,还吐血。特别一到阴天下雨,这个腿肚子抽筋,那个喊腰痛,旧中国的落后的工业设备带给工人们的痛苦使他常常想:这样下去,到共产主义社会,要坏掉多少人呀。他记起了过去日本侵略者为了要掠夺鞍山更多的钢铁,他们曾经试验过一个“反围盘”,后来是失败了。他想要是能把“反围盘”试验成功,工人们就可以再也不吃这个苦头了。
那是在一九四九年的冬天,张明山正准备参加共产党。他想:这就算是我参加党的一点心意吧。
就是这一点星星的火苗,渐渐地在他的心中燃烧起来。
开始,他常去废铁堆上瞅那个日本人丢在那里的破旧不全的“反围盘”,看它的样子、角度、大小,他连号码也不会写,只好一面学,一面记。抽空就蹲在光轧机的跟前,看钢条走动的情形,他不会写的,就记在心里,下班回家,就比划着用“格巴”〔注七〕剪成围盘的样儿,又裱又缝,但常常是这个大了,那个短了,尺码不对;坏一回,重剪一回,十四扇门板大的“格巴”都给他剪光了。那时,他吃饭、走路、上厕所,什么时候心里都是想这个“反围盘”,白天照样上班,黑夜总要弄到过半夜。困了,在头上用湿手巾绑块冰。有时已经睡在坑上了,睡不着,就再起来坐着,捧着头想,一想想到大天亮;有时虽然人是躺下了,两只眼睛一直望着房顶,盼着黑夜早过去。
有一天,正是一个炎热的晚上,全家的人都早睡了,他在桌子上粘“格巴”。“格巴”太软,竖不起来,他一个人干着急,越急,就越闷热,全身的汗,淌淌下来,他忽地记起离屋子不远有条小河沟,他想:用泥把“格巴”做的“反围盘”支起来,这不就成了吗?于是,他就悄悄地乘着淡淡的月色,顺着那条坑坑洼洼的小道,直奔河沟而去。在那伏天的夜半,他把衣服一脱,光着身子,连泥带水,干起来了。嗡嗡嗡的蚊子,成群地飞过来,皮肤常被抓得出了血,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咬破的。热极了,身上的泥和汗都黏在一起,他干脆躺在河沟里,让清凉的河水在他的身上流过去。那河沟边的“反围盘”终于弄好了,他把预先准备好的那根晒干的猪皮做的“钢条”,来回在这个“反围盘”里试验。直到天已大亮,他才急急忙忙回到家里,他老婆已经早把早饭都做好了,他回家一句话也不说,胡乱吃些东西,闷头骑上自行车,就往厂里去。他住的新地号村,在鞍山市的西南角,离厂至少有十五里,路不好走,自行车得走一个钟头。到了厂里,他一蹲下去,眼前就发黑,头嗡嗡地直摇幌,他仍旧照样坚持工作。
一下班,他又急急忙忙回到家里,去看河沟上的“反围盘”,一看,啊呀,“反围盘”已经给孩子们在白天玩水的时候弄得踪迹不见了,被水泡软的“格巴”被踩烂在稀泥里。他恼火,发急,但没有用。只好回家再剪“格巴”,又裱又缝,第二个“反围盘”做成了,他又继续在河沟里试验。
他做好了新的“反围盘”,孩子们白天又给他破坏了,这样破坏了再做,做了又被破坏,一共闹了十几回,张明山为了这,有五、六个黑夜,眼睛也没有合一合。最后,他只好把“反围盘”挪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
因为试验“反围盘”,他像着了迷一样,睡觉、休息都丢在脑后头。他怕弄不成,所以根本不告诉谁。但慢慢人瘦下来了,脸孔也一天比一天难看,饭也渐渐吃得少了,白天晚上,跟谁也说不上三句话。厂里的人那里能知道他的底细,有的在背后还暗暗叨咕说:“张明山不知是和谁闹了别扭,这样蹩气。”连他的老婆,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时候看他一夜一夜不回家,回来又满身是泥,话也不说,她不由得着急地说:“我们已经有三、四个孩子了,你怎么也不给我说一句话呢?”
这样的日子大约经过了两年的时间,张明山觉得“反围盘”的问题大体上已经解决了。但是在他自己的试验当中,钢条还不能侧立起来顺利地进入围盘的导板,他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用,迫切地需要有人帮助,于是,他鼓了鼓勇气,去见当时小型厂的副工程师魏铭让。
张明山的“反围盘”建议在魏铭让听来简直是开玩笑。第一,他读过那么多的英、美轧钢书籍,他从来不知道在光轧机上还能安置这样的设备;第二,日本工程师过去研究过,他们的结果是失败了,这怎么会有门。现在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普通工人,他能写他自己的名字,也是在最近才学会的,这样的人,提出这样大的建议,那是多么不可想像的事情。他问张明山:“你有把握吗?”
张明山回答说:“我是个大老粗,我怎么能有把握呢?” “你没有把握,怎么能提这个建议呢?” “工人不是当主人了吗?为什么不能提?”
由于魏铭让对于落后的设备给予工人们有多么大的痛苦不能有什么体会,由于他不懂得究竟是什么问题使小型厂的生产不能继续提高,所以他对张明山提出的问题是表现得这样不能理解。他的生活的法则似乎是,今天是这样过去的,明天也应该这样过去才对。他冷冷地回答说:“没有把握就算了。”
像一块冰覆盖在张明山的心上,他虽然很气愤,但他当时对自己的建议还是胆怯的。他想要是结果真的不能使,岂不给厂子添了麻烦。他失望地回到了车间,他想两年的苦头就这样白吃了吗?“反围盘”就从此完了吗?
他一回到备品班,备品班的情景紧紧地抓住了他的心。有个工友叫迟忠兴,他原来是压延班的,他的一只脚因为抽筋的毛病已经短了半寸。这天天正下雨,他的腿又抽筋了,他的嘴里发出呻吟的声音,有的工人们正在帮他揉腿。张明山一看这样子,他好像觉得所有的工人们都在希望他的“反围盘”出现,他的心更加坚定起来,他自己对自己说:不管过去没有人能做成,共产党员是一定能够做成的。
关系着工人们的安全和全厂生产的“反围盘”建议,就是这样为魏铭让这道人为的墙壁挡住了。
这些都是在一九五二年夏天以前发生的事情。
(待续)(附图片)
燕鸣


第2版()
专栏:

从检查执行第一季度计划中找关键问题
天津钢厂第二分厂计划定额普遍提高
天津钢厂第二分厂最近在修订一九五三年生产计划的工作中,发动群众讨论和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使各项计划定额普遍提高。
天津钢厂今年的计划是在去年十月编制的。计划中的生产总值比国家控制数字提高了百分之十六点三。根据中央重工业部的指示,这次修订计划,要搞好各项计划定额,做好计划管理的第一项工作。
修订计划工作开始时,第二分厂党、行政、工会、青年团和主要职能科的负责干部共同商定了工作步骤、方法和相互配合的办法。行政方面依照总厂的指示,从检查执行第一季度计划中的缺点入手,找出修订计划的目标。计划人员翻开第一季度各项定额的原始纪录,作了详细调查,发现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第一季度中,工人的技术已提高了一些,原来的计划定额大部分被推翻了。产量提高百分之四点五,质量已达到计划要求,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一多。第二,机器的检修和保护工作中有缺点,如热处理和镀锌车间的炉子都没有达到规定的使用日期,因此,减少了机器生产时间。最后,第
一季度改变了主要产品的品种,原来计划制造铁丝绳,后来改为制造钢丝绳。但是做钢丝绳的工人少,技术不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合乎标准。另外,今年炼钢分厂由炼沸腾钢改为炼镇静钢,全年成本要比原计划高出七十多亿元,第二分厂要尽量帮助炼钢分厂降低成本,加以弥补。
根据以上情况,领导方面认定修订计划的目标应该是: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主要是钢丝绳);加强机器保护和检修,增加机器生产时间;反对浪费,降低成本。领导方面召集了工长、工会组长和老工人等开会,讨论在各车间、工段、小组须要解决那些问题,才能达到修订计划的目标。经过反复讨论,找出了三十八个关键问题。这样,领导方面不但更熟习了企业的面貌,也找到了修订计划的途径。
同时,党、青年团和工会干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都详细讨论了这些目标和办法,大家思想认识一致了。党员、团员都订出个人工作计划,负责向群众宣传起带头作用。工会集中训练了全厂工会组长和积极分子,使他们了解修订计划的目标和办法,并且介绍了该厂细丝车间张俊荣小组去年十月讨论
一九五三年计划的经验,向全厂推广。这一经验概括起来是:讨论计划前,大家查原始纪录,先看各项定额达到的最高纪录,研究原因,吸取经验;然后找缺点,想出克服的办法;最后,根据实际能达到的最高纪录和克服缺点后可以达到的纪录,来确定各项计划定额的数字。张俊荣小组去年用了这个办法,只产量一项就比过去提高了百分之四十。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后,全厂开了动员大会。厂长向群众说明执行第一季度计划的情况,指出了这次修订计划的目标和全厂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工会主席又向群众介绍了张俊荣小组讨论计划的经验。这样,群众对讨论计划就比较心中有数了。
全厂修订计划的高潮是从“攻堡垒”那天开始的。工会制了一幅志愿军攻堡垒的巨画,堡垒上写着全厂的关键问题,号召群众像志愿军进攻堡垒一样,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各小组热烈讨论,想出解决关键问题的办法,就到工会登记,领红旗。张俊荣小组当天研究好解决本组四个关键问题的办法,派人领来红旗后,青年团小组长赵宪斌就立刻召开团小组会。团小组对每一个关键都指定专人和群众商量解决。图上的“堡垒”上面插遍了红旗。
在群众热烈讨论计划的时候,行政方面就集中技术人员,成立了技术研究组,由负责领导生产的厂长领导,下车间帮助群众研究所提出的建议。这次群众共提出九十六件建议。在技术研究组的帮助下,这些建议除一件不能用外,其余全部被采用。党支部书记领导党、青年团和工会干部下车间,具体领导群众修订计划。
镀锌车间要解决的主要关键问题有:提高钢丝镀锌质量;同时镀两种钢丝,来提高产量;降低主要原材料——铅的消耗定额。开始,有些人认为生产中没有问题。下车间的干部就依靠积极分子,发动群众查原始纪录,找问题,一共找出生产中的十四个缺点。如在镀锌方面,一天曾出过六百公斤的反工活。镀锌常有断头,影响产量。锌锅内出锌渣,增加了原材料的消耗。这些事实,打破了认为“生产中没问题”的想法,大家开始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每次开会以前,下车间的干部和党员、青年团员都是先作准备,初步研究产生缺点的原因和克服的办法。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情况。群众对十四个缺点找出了二十八个克服的办法。各班都成立了试验小组,一班跟着一班地边想办法,边试验。第一天就解决了断头问题。第二天试验用一个锌锅同时镀两种锌,也获得成功,最后解决了全部关键问题。各小组都在解决关键问题以后,再确定定额数字。如细丝车间第十四号钢丝第一季度的定额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六,这次又找到减少废品的具体办法,计划定额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
解决了车间、小组的关键问题,也达到了全厂修订计划的目标。今年全厂总成本,估计可降低十五亿元左右。主要产品钢丝绳的质量提高了百分之一。群众重视了机器的保护和检修工作。热处理和镀锌两车间工人,从各方面找出损害炉子寿命的原因,设法加以保护。细丝车间老工人向青工讲解马达的构造,说明那里最容易出毛病,建立了重点检查制度。修机工人实行检修报告制,保证检修合乎规定。钢丝绳车间订出师傅带徒弟包教包学的办法。技术人员每周给老师傅讲一次理论课。行政方面拟出了培养技术工人的具体计划。这次行政方面采纳的九十五件建议,大部分都可由群众处理,其中须由行政方面解决的十八件重大建议,行政方面已经排列实施计划,分别指定专人负责,按期实施。


第2版()
专栏:

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地方工业会议
确定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首要任务
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宋任穷对组织领导手工业等问题作了指示
西南财政经济委员会四月八日至十四日召开了西南区地方工业会议,研究改善地方工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满足广大人民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会议认为:西南地方工业过去的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大多数厂矿都进行了民主改革,职工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提高了生产效率。去年糖的产量比一九五○年提高了三倍多,纸的产量以三个主要厂计算也提高了两倍。部分厂矿正在进行生产改革,有的已解决了一些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对提高产量、质量和降低成本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云南纸烟厂今年第一季度的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云南水泥厂生料磨在生产改革中日产量提高了一倍多,六○一厂经过生产改革,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改善。但是,目前西南地方工业大多数厂矿的生产管理工作仍异常混乱,有些厂矿连初步的计划工作都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质量低劣,成本高,产品大量积压的问题,严重地阻碍着地方工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某些厂矿的继续存在。比如云南产的硷,质量太坏,销不出去,而当地用户却要到重庆来买硷;西南的烟叶运到上海制成纸烟再运回来,成本还比西南本地出产的纸烟便宜,质量也比西南出产的好。因此,会议确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西南地方工业今后的首要任务。
会议认为:在目前西南地方工业单位多、规模小、分布广和种类复杂的情况下,省、市地方工业的领导,主要应该依靠当地省、市党委和财政经济委员会。省、市工业厅(局)对于当地地方工业的领导,应该采取“掌握重点、带动一般”的方法,在工业厅管辖单位过多的省份,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若干专业公司,分别具体管理一个产业的工作。为了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目前各厂矿应逐步实行计划管理,首先是抓紧做好产品计划及保证产品计划完成的供应计划,改进供、产、销的平衡计划;逐月逐季地进行计划的讨论、检查和总结改进工作;同时要搞好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定额和原始记录。至于已经建立了定额的厂矿,应适时地修订定额,在先进定额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没有定额的应在生产改革的基础上立即开始进行定额工作;有的厂矿虽然开始进行生产改革,但至今还没有深入生产,群众没有发动起来,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则应该继续深入生产,发动群众,解决当前生产上突出的关键问题,挖掘生产潜力,为制订定额创造条件;至于个别没有经过民主改革的厂矿,则应从民主改革做起。
此外,目前地方工业中产销不平衡,产品积压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但影响市场,而且影响到厂矿的计划管理和某些厂矿的存亡,必须有计划地加以解决。而造成产品积压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工业产品本身质量低、成本高,解决的办法是坚决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加强计划工作。
在会上,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宋任穷同志对今后工作作了重要的指示。他特别强调指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目前西南地方工业的首要任务,他要求代表们回去要多想办法,研究有效措施。最后,宋任穷同志对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和地方工业部门如何正确地处理目前手工业中存在的问题,怎样组织领导手工业者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指示。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只想“丢烂摊子”,放弃了对生产的领导
湘南大部地方国营厂矿未完成生产计划
湘南地方国营厂矿大都没有完成第一季度的生产财务计划。据湘南行署直属二十个厂矿的统计:第一季度的生产计划,平均只完成百分之九十一点八,其中除马田煤矿、零陵制材厂、联新面粉厂、新新面粉厂等四个单位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外,其他单位都没有完成。财务计划完成得更差,第一季度各厂矿上缴款项,只完成原计划的百分之五点二。
湘南地方国营厂矿大都没有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财务计划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厂矿的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地方工业没有前途,存在“丢烂摊子”思想,只想早些关门收摊子,到大厂矿和基本建设单位去工作,因而不安心做现在的工作。例如零陵火砖厂厂长就一直认为厂子没有前途,完全放弃了对生产的领导,致使生产情况极端混乱,废品很多。二月份方窑烧砖三十八点六一四吨,成品只有十七点八吨。三月份,国家交给该厂一批特型砖的订货,该厂领导干部不深入研究,克服制坯的毛病,反而大量制造“并行砖”;而“并行砖”本来销路就不好,所以,产品大批积压起来,严重地影响了生产计划的完成和资金的周转。零陵胜利机械厂领导干部同样有“丢烂摊子”思想,对业务不钻研,对生产不负责任。在承制骨粉厂的骨粉机时,厂长不审查图样,又不研究规格,做成后刚试车,便发生了蒸缸爆炸事故,炸伤工人三名。事后一检查,厂长才知道是规格不合。因为生产缺乏领导,该厂从去年八月到现在,很少制出成品,因返工造成的浪费在六亿元左右。零陵织染厂也因领导干部抱着“丢烂摊子”思想,不想法改进生产,产品成本太高,质量太差,不合市场需要,造成产品大量积压。该厂原有流动资金十七亿元,积压的产品却达十八亿元,使生产陷于停顿状态。
湘南行署工矿管理处为了扭转这种情况,正大力贯彻中共湖南省委第二次工矿会议精神,号召各厂矿领导干部克服“丢烂摊子”思想,立即钻下去,认真搞好现厂生产,积累资金,支援基本建设。


第2版()
专栏:

我国今年新建的近代化纺织厂工程动工
我国今年将在北京和西安、郑州、石家庄、哈尔滨等地新建四座现代化的、规模巨大的国营纺织厂和两座亚麻原料厂,这些厂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建筑所需要的大批材料,如钢骨、砖、石、水泥、木材等,都已源源运抵工地。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大体就绪。北京、郑州、石家庄的三个新建纺织厂和哈尔滨附近的两个亚麻原料厂都已开始施工,西安纺织厂本月底就可开始施工。
这四个新建的纺织厂的规模都很庞大,每个厂的建筑面积约九万平方公尺,四个厂合计约三十五万平方公尺。这几个纺织厂的建设都由我国自己设计,厂的机器设备除北京纺织厂系订购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机器外,其余各厂全部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纺织机械。这些机器设备都是近代化的,例如各厂织造部分准备装置大量自动布机,这种布机每个织布工人可以管理二十台至三十台左右。四个纺织厂都有完善的安全装置,充分地保护工人们的健康不受损害;工场内普遍装设通风、喷雾、加热器、放热器等设备,每个车间的机器上下都安装吸尘器,以便把车间里飞扬的植物纤维和灰尘都抽出去,使得车间里的空气经常保持清洁。两个亚麻原料厂的规模也很大,建筑面积共达三万四千六百多平方公尺,全部是来自苏联的最新式的自动化机器,两个厂一年可生产亚麻原料一千八百吨。这几个工厂的建设工程除厂房以外,还要建筑大批眷属宿舍和单人宿舍、托儿所、俱乐部、诊疗室、子弟学校、浴室、花园等,设备都相当完备。
这几个纺织厂和亚麻原料厂都在我国的产棉、产麻中心区,工厂可以就地取得原料进行生产,这就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减低了成本。这四个纺织厂和两个亚麻原料厂在明年就可以先后正式开工生产。我国三年来已先后在郑州、咸阳、邯郸、迪化、武汉、哈尔滨等地新建了六座规模很大的近代化的国营纺织厂,现在又新建这几座厂,这标明我国的纺织工业正在日益强大和发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一个积极为顾客需要服务的营业员
本报记者 傅冬
不能叫老乡买“伤心货”
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东北代表团里,有一个代表名叫李淑珍,她是松江省富锦县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的营业员。在有五万人口的富锦县城里,李淑珍耐心地热情地为顾客服务的事迹,被人们传颂着。但县里有一个区合作社主任不相信,有一天,他抱着试探一下的心情,到县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去假装买鞋,并且请李淑珍给他挑。他试了一双又一双,试了皮鞋,又试布鞋、胶鞋,试了这双说不合适,试了那双又嫌太贵。李淑珍一点也不嫌麻烦地替他挑选,还详细地给他解说鞋的质量、价格。这一下把那个区合作社主任说得心服口服,最后只好买了一双布鞋。他回到合作社以后,马上就号召该社的干部学习李淑珍为顾客服务的精神。
李淑珍常常鼓励公司的营业员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对待顾客。她说:“我常常想起我小时候和父亲一块儿进城买东西的情景。我从十二岁起,就和父亲一起在地主的地里干活。辛苦一年,也捞不下几个钱。后来好容易存了点钱,父亲领着我跑了二十里路,进城去买衬衣。那晓得商店里的人不理我。站了很久,掌柜的才给拿出一件衬衣,上面还有一大块是脏的。我们不敢啃声,给了钱就出来了。回到家里,一家人好几天都不高兴。现在我站在柜台前给老乡挑货时,就对自己说,老乡的钱来得不容易,不能叫老乡买‘伤心货!’”
抓紧一切机会,了解顾客需要
有一天,一个老乡来买制服。李淑珍把平纹布的蓝色制服拿给他。那老乡摇摇头问:“有斜纹的吗?”他接着说:“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乡里人穿衣裳一年比一年讲究,平纹布的衣裳已没多少人爱穿了!”那老乡对制服的式样和颜色也提了意见。李淑珍抓紧这机会问他:“一般老乡愿意买布自己作衣裳?还是愿意买现成的?”老乡说,解放以后,许多农村妇女都参加了地里的劳动,没时间作针线活;而且买现成衣裳比自己作的还合算。李淑珍又问老乡们都想买什么货,喜欢那种样子,那种颜色,并且把老乡答复的话记到柜台登记簿上。晚上李淑珍把情况反映给业务股。业务股就按这位老乡的意见加工了一批制服,这些制服很好销。
李淑珍在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热情而不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就不可能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改进经营管理,也不可能给实行经济核算制打下有力的基础。所以她每天卖货给职工、农民、干部、学生和妇女时,总要抓紧一切机会,了解她们对商品的需要。碰到她的亲戚有事进城,她了解得更仔细了:问他们一年打多少粮食,搞多少副业生产,除了吃饭,能有多少余钱买东西,老乡们都想买点什么,等等。春节放假回乡休息时,她也利用到熟人家串门的机会,进行调查研究。她是富锦县的人民代表,当她出席该县人民代表会时,负责同志在报告中提到农民购买力提高的百分比和农民搞副业生产的收入数字等,她都统统记了下来,作为百货公司订计划的参考。她经常到县人民政府农业科去了解情况。当农民冬天到林区去砍伐木材以前,她已把去的人数,他们买什么东西,每月的工资有多少,完工后估计有多少余钱买东西……调查好了;根据这些材料,陆续给他们准备货物。她还经常到工厂、机关、学校去了解职工、学生每月每季需要的商品的数量、质量和规格。她连每个单位什么时候评选模范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她有时帮他们订评奖计划,并且按照计划供应奖品。
把“冷货”加工成“热货”
公司的货架子上,以前放着一批白色的被单。这种被单作被单嫌小,作褥单又大,因此没人买。李淑珍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自己也用心捉摸。他们最后想出了办法:把这种被单剪成八个枕头垫、四个包袱皮。他们把布剪开,在业余的时间抽丝挑花。这样作出来的枕头垫只卖八千五百元一个,比公司卖一万七千元一个的枕头垫还好看。没四天,就卖光了。公司里的小孩毛毯,也很少有人过问,偶尔有人来问,一听要五万七千元一条,就不再问下去了。怎么办呢?李淑珍日夜为此盘算,忽然想到在大冷天,人们正需要围巾,把毛毯剪开,刚好能作两条围巾。这样,围巾卖的非常快。
不同的商品找不同的销售对象
李淑珍经常到仓库了解库存情况,替不同的商品,找不同的销售对象。这样既推销了货物,又满足了顾客的需要。有一次,她看到仓库里积压着一批高级毛毯子、绣花被面和皮夹克。她想,常见的那些苏联友人可能需要这些东西,是否可以问问他们呢?可是,她自己不会讲俄语,如何能把意思说明呢?后来她了解到有个姓姚的老头会俄语,就请姚老头作了翻译。但姚老头不愿意。李淑珍不灰心,一次又一次地请求他,最后,姚老头很受感动地说:“你这姑娘真是为人民服务,我一定给你翻译好。”她和姚老头第一次去找那些苏联友人,就推销了二十床高级毛毯、五捆二十万元一公尺的哔叽、七件皮夹克、好几床绣花被。以后,这些苏联友人就常到公司里来买东西了。
努力学习提高一步
百货公司有些同志不安心工作,他们说:“作买卖没出息,不如搞工业建设好。”李淑珍可不是这样想。她认为:我们的商店是人民的商店,是人民的买卖。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商品,要经过营业员的手送到人民的手里,如果国营商店能把商品快一点卖出去,我们的工厂里就可以多生产一些商品,这不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吗!国营商店扩大卖钱额,降低费用,完成利润上缴计划,这不也是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吗!国营商业把市场领导好,继续稳定物价,这不也是使国家的经济建设能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吗!更重要的,国家建设的目的,不也是保证人民的需要吗!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特别是要全面地贯彻经济核算制,完成商品流转计划和财务计划。李淑珍说:在这方面他们还差得远哩!她提出要学习沈阳百货公司第二商店刘淑珍小组的先进经验,要学习所有的国营商店的先进经验,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满足顾客的需要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