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全国火柴生产量超过实际需要
各地火柴工业应严格依据国家生产控制数字布置生产,商业系统应大力打开火柴销路
一九五二年全国火柴工业存在着产销不平衡的现象。必须在一九五三年予以克服。据中央轻工业部估计,一九五二年全国火柴产量可达到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百分之一百一十一。由于一九五二年上半年部分地区发生了产多于销的现象,因此不得不临时减少产量。去年实际产量虽只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但根据一九五二年底各地材料统计,全国火柴还积存了二百余万件,超过正常储备量一倍以上。
一九五○年六月全国火柴工业会议决定了“以销定产”的方针,一九五一年八月首届全国轻工业会议制订的一九五二年火柴工业产销计划也比较切合实际。但由于中央轻工业部当时没有正确掌握全国火柴工业产销的基本情况,也没有同贸易部门取得密切联系;部分地区工业和贸易部门又过高地估计了一九五二年的销路;各地财政经济委员会也纷纷要求增产,因此,中央轻工业部在一九五一年十月间制订并分配了较原计划为高的生产控制数字,这个数字较一九五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这是造成一九五二年产销不平衡的基本原因。个别地区,如东北火柴工业主管部门,又在中央规定的控制数字上增加了百分之二十,更增加了产销不平衡的严重情况。
其次,在火柴销售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九五二年全国各主要产区的火柴,全部或大部由百货公司包销。有些地区的百货公司在收购火柴后,没有主动地调拨和推销,因此发生了部分地区火柴滞销,而有些地区发生买主要排队购买火柴的现象。有些地区百货公司收购火柴后,就大量地积压在仓库里,工业部门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认为已经“产销平衡”,不再正确地了解实际销售情况,盲目增加产量,因此造成产多于销的现象。
此外,个别地区火柴工业还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也是造成产品积压的一个原因。
为了加强火柴工业产销计划性,纠正产销不平衡现象,目前中央轻工业部已决定全国火柴工业生产方针主要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将一九五三年生产控制数字适当减低。各地火柴工业应严格依据国家生产控制数字布置生产,不应盲目建立新厂及添置生产设备。
贸易部门应同时改进收购、调拨和推销工作,领导合作社和私商组织广泛的销售网,深入农村,打开销路。特别应注意打开过去交通不便的农村和偏僻地区的销路。


第2版()
专栏:

中央商业部姚依林副部长表示
严肃处理东北煤建公司运朽木进关的事件
中央商业部姚依林副部长一月二十三日在该部直属机关和各专业总公司全体职工大会上,报告中央商业部一个月来反官僚主义斗争和改进机关工作的情况。姚依林着重指出:为了深入展开反官僚主义斗争,必须严肃地处理在反官僚主义斗争中所揭发出来的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及违法乱纪分子。他说,东北煤建公司运送腐朽木材进关的事件和中国煤建总公司对于这一事件的官僚主义错误,必须严肃处理。并要求全国国营商业系统三十余万职工讨论这个事件。
姚依林副部长说:“中央商业部一个月来在机关内部开展的反对官僚主义、改进机关工作的过程中所揭发出来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在工作中来解决和改进的。但有些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与违法乱纪分子,必须严肃处理(处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东北煤建公司运送腐朽木材进关事件,就是必须处理的典型事例之一。”他分析这个已经引起各方面注意的事件说:“东北煤建公司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与资本主义经营思想。这表现在:既不执行合同,又不按国家的规定而盲目提高出材率,以腐朽木材换替建筑材,将坏材夹在好材中运进关内。北京、天津和其他有些地方的煤建公司,也由于这种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作祟,将东北运来的腐朽材掺在好材内销售,欺骗建筑单位,造成国家基本建设的损失与工人伤亡事件。这种只顾本单位利益而危害国家整体利益,欺骗用货单位,欺骗消费者的恶劣作风,是决不能容忍的。中国煤建总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发现了东北运来的腐朽木材,但对东北煤建公司的违反合同行为没有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制止,只是提出一般的反对;当木材进关之后,仅提出了“优材优价,坏材坏价”及“推销等外材”的一般原则指示,没有进行深入的典型调查,根据具体材料分析研究,提出确切可行的处理办法。中国煤建总公司发出指示后又不进行检查,督促贯彻执行,致使这种恶劣作风得以继续发展。姚依林说:中央商业部方面也存在着缺点,这就是没有从思想上政策上领导这一工作,没有及时向前东北贸易部和各地商业行政部门指出运送朽木进关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解决的方针,及时在全体职工中进行教育。这也是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
他最后强调全国国营商业系统工作人员,必须正视朽木进关事件的原因及后果,接受这一沉痛的教训,和一切官僚主义、本位主义、违法乱纪现象,和供给制及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作坚决不懈的斗争,提高政策思想水平,树立整体观念,为顺利完成国家建设计划奋斗到底。


第2版()
专栏:

驻屯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马德如生产小组怎样创造了去年冬小麦产量最高纪录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根据新疆省人民政府农林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办公室等单位组成的“人民解放军某部小麦丰产调查团”所作的考察报告编写成的。马德如小组冬小麦的田间管理经验和紧密结合当地条件、改进技术、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都是值得学习的。
驻屯在新疆开都河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某部马德如小组,一九五一年秋天播种冬麦一百二十五亩八分二厘,每亩平均产量为四百六十二斤十四两;其中有十亩七分八厘丰产地,每亩平均产量为一千三百七十七斤十一两(麦内含杂质百分之一·一,干度为百分之九十八)。这是我国一九五二年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纪录。
马德如小组的耕地在焉耆区开都河北岸的草原地带。草原南部有宽四十里长二百多里的博斯腾湖,所以地下水位较高。雨量虽然比较缺乏,(根据一九五一年八月到一九五二年七月的记载,年降雨量仅有三十七公厘),但有水量充足的开都河(流量平均为一百秒立方公尺)可供灌溉。当地是多年的草原(芨芨草遍地丛生,平均高度有五公尺以上),所以新开荒地的土壤结构良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这是当地农业生产上的较有利的条件。不利条件是土地含碱质,耕种前须泡洗;春季多风,要防止小麦倒伏;气温较低,要防止麦苗遭受冻害。当地农民仅栽培春麦,认为冬麦在当地是不能种植的。自人民解放军部队驻屯以后,一九五○年便开始试种冬麦;但因栽培技术没有掌握好,完全失败。马德如小组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在一九五一年秋再行试种,一九五二年就得到了丰收。这就打破了当地农民认为当地不能种冬麦的保守观念,对扩大冬麦栽培区域起了极大的作用。
马德如小组获得丰产的基本原因,是他们抓住了小麦丰产的每一个主要环节。影响作物生产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由气候土壤的自然因素到劳动组织的人为因素,由前季作物的土壤管理情况到本季作物的耕作技术的适当运用,都和作物的丰产有关。马德如小组在管理丰产地的过程中,表现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发挥了高度的集体劳动效率,对一系列的增产因素都能够灵活地掌握运用。
一、接受失败教训,掌握科学技术
一九五一年八月春麦收割后,马德如小组用苏联的“波波二八号”犁,于八月十四日进行耕地。犁后不耙,以增强土壤的风化。八月二十一日灌大水一次。这次灌水是为了供给种籽发芽及浇冬水前幼苗发育的需要。八月二十八日深犁一次,深度十八公分,犁后稍经晾晒,即行耙耱。所用的耙为苏联的“之字耙”,耱为当地土耱。
他们在一九五一年九月二日播种。当时测定土壤湿度是否适宜播种的方法,是把土壤随便挖取一把,用手紧握能够成团了然后扔下,能够散开,即为合宜。播种量每亩十四市斤。播具为三脚摆耧,行距二十公分,播幅三公分,播种深度七至八公分。播种后随即耱地覆土,隔一天再用石滚(直径三十公分,长一点五公尺的有棱石滚)镇压,使种籽能和土粒密切接合,使种籽发芽时易于吸收水分。隔一日镇压是为了使地面表层土壤稍干,镇压后土粒紧密,土壤不致粘着镇压器而减低镇压作用。
丰产地的麦种是由库车引进的“库车白芒麦”。这个品种的最大特点是不落粒,并且耐肥,秆壮。据丰产组的观察记载,这个品种的株高约达一点四公尺左右,每平方公尺约有六百七十穗左右,穗长约十公分,每穗平均有小穗十九个,每小穗平均有二粒,而且籽粒整齐饱满(每市斤有一万二千八百二十五粒)。他们能获得丰产,和选用优良品种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播种前,他们把种籽用苏联分级精选机选过。用精选机分出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种籽,颗粒大而饱满,夹杂物(如小土粒、草屑、颖壳以及粃瘦的麦粒等)都被清除了。用这样干净的种籽,就保证了高度的发芽率。据丰产组播种前举行种籽发芽试验的结果,发芽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因此,丰产地没有缺苗现象,而且幼苗生长健壮,保证了每单位面积的一定密度。
冬麦能否越冬的问题,是当地种植冬麦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地一九五一年的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一九点五度;加之冬季无雪,麦苗因为没有积雪覆盖,越冬便容易冻死。他们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主要的有三点:一是因为播种不适时,一是灌冬水不适宜,一是播种过浅。一九五○年,他们曾在这一块丰产地种植过冬麦,播种的日期是十月三日,距结冻的日期只剩下二十多天,麦根没有扎深扎稳便上了冻;加之冬水灌得过多,地面形成冰层,而且播种深度又浅,结果在越冬期间幼苗便全部冻死。经过这一次的打击,部分组员对于在这一地区种植冬麦失去了信心。但是,大家对冻害原因作了细心的研究,终于找出了在这一地区播种冬麦的适宜时间。这个时期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幼苗出土后到土壤结冻,要有足够的时间,并有足够的温度和阳光照射,使麦苗进行生根扎根和分蘖;另一方面,播种也不可太早,否则,在结冻前幼苗便容易发旺,易受冻害。丰产组的经验证明,九月上旬是当地适宜的冬小麦播种期。因为这时距土壤结冻期大约有五十多天,可使麦苗完成根系发育。
当地冬季温度既低而又没有落雪的有利气候条件,因此除注意播期外,防止幼苗冻死的另一办法就是浇冬水。浇冬水的时间也要恰当,要使水至少在土壤结冻前能全部渗入土中。据小组的经验,冬水若灌得恰当,则土壤含有适量的水分,可以减少土壤温度变化。一九五一年丰产地浇冬水日期是十月二十日,距土壤结冻期约有十天。因为他们掌握了浇水期和浇水量,结合着他们摸索到的适当的播种时期和播种深度等因素,就使过去只能种春麦的地区种上了冬麦,也安然度过了严冬。
春天土壤化冻后,他们曾在三月十八日镇压了一次,在四月二十一日松土一次。松土时杂草刚露出地面两三公分。这次松土的作用有三:第一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第二是增高地温,以利幼苗发育;第三是早除杂草,以免幼苗的水分和养分被大量窃夺。到五月二十一日,当小麦抽节、幼苗约四十公分高时,又拔了一次草。
二、作物需要什么,就供给它什么
苏联著名农学家蒂米利亚节夫说:“要想获得丰产,就必须向作物询问,看它需要什么,我们就供给它什么。”马德如小组的施肥和灌溉方法是符合这个原则的。
他们所施基肥为每亩纯羊粪六千斤,芨芨草根所烧的灰土约三千斤。因羊粪中含氮较多,磷钾较少,为了增强小麦茎的抗倒伏性,丰产组施用了芨芨草根烧的灰土,充分供给麦株以钾肥。基肥是在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八日犁二遍地以前撒到地里,用犁翻到地下的。
丰产地土壤本身的结构良好,所施基肥又经充分腐熟,效力已经很大,所以在小麦生长期间没有再施用追肥,以免引起植株的狂长和倒伏。
马德如小组在灌水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他们很清楚地了解自己耕种的土壤的渗透力,对于浇水期和浇水量掌握得很适宜。他们的浇水要诀是“先看麦苗好不好,再看地墒饱不饱”;掌握浇水期和浇水量的原则是不使麦苗缺水受旱,也不供应过多使麦苗狂长。除了灌冬水之外,春天,他们在丰产地的小麦返青后灌了两次水,第一次灌水在五月十五日,在麦叶覆地尚未抽节的时候。灌水方法是浅灌,灌水量以和土壤下层的湿墒相接为度。这次灌水的目的是供给麦苗抽茎期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第二次灌水是在六月十日,和第一次灌水相隔二十五天,正当抽穗期以前。这一次灌水是为了供给麦株在抽穗期、开花期及灌浆期生长发育之需。因为由抽穗到灌浆是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发育阶段中,正是植株需水最多的时期。所以这次的灌水量要比第一次多,而且水流的速度要慢;这样也可防止植株由于水冲而倒伏。灌两次水的时间是灵活地根据了麦株的需要情况而决定的。
适时收获可以提高小麦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麦粒脱落所招致的损失,所以也是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丰产组在七月二十一日及时地在小麦黄熟期进行收割;并且收割后随即运到晒场,避免了在田中久放造成落粒的损失。
三、怎样使小麦不倒伏
马德如小组在小麦生长期间多风的地区,使密植的小麦没有倒伏,有一套非常可贵的经验:
(一)施用草木灰。草木灰的施用给小麦供给了强健茎秆的钾肥,使小麦茎秆韧性增大。
(二)春天小麦返青后,浇水时间适当地稍迟一些,使小麦节间变短,减低植株高度,从而能抵抗强大风力的袭击。
(三)选用耐肥、抗倒伏的品种。
(四)有风时停止灌溉。
四、再加改进,可能得到更高的产量
虽然马德如小组创造了冬麦产量的新纪录,但是决不能说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已到达最大极限。如何使丰产面积更加扩大,并使产量得到稳定的提高,是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对于马德如小组丰产技术的改进,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冬麦丰产地是新开不久的多年来生长野草的荒地,所以土壤结构非常良好。由此也可显示出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所提倡的“谷草轮作制”确是作物获得丰产的一个有力保证。丰产组要将他们的丰产经验推广到大面积去,就应该立即着手采用“谷草轮作制”,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二)马德如小组丰产田每亩的播种量是十四市斤,虽然较一般的播种量提高了二市斤(当地部队一般播种量每亩是十二市斤),但是根据丰产地的土壤肥力,小组精耕细作的技术,以及他们防止倒伏的丰富经验,播种量还可以再适当增加,每亩播种二十市斤是可以的。丰产地每亩播种量十四市斤即每亩可有植株十七万九千五百五十棵,依此推算,若提高到二十斤,则每亩有植株二十五万六千五百棵。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小麦在这样的密植条件下,仍然可望生长良好。
(三)丰产组对种籽的处理还不够好。如果只用机选的第一级种子,效果当会更好;因其颗粒较大而且饱满,当更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也能生长得更健壮。此外,丰产地一九五二年虽然没有遭受任何病害侵袭,但为了预防起见,应实行温汤浸种及药粉拌种。
(四)丰产地在土壤结冻时最好能镇压一次,这样可以消灭地面的小缝隙,使寒风不易侵入,以利麦根越冬。
(五)丰产地在生产期间浇的两次水都是在晚上浇的。其实灌水时间不必一定在晚上,在下午三、四点钟以后,早晨九、十点钟以前都可以。如果灌溉渠绕行的距离较长,水温并不太低,午间亦可灌溉。这样时间较为充裕,便可以灌溉更多的麦田,有利于大规模的增产。
(六)条播机比摆耧播种的深度较一致,单位面积上种子的分布也比较均匀。今后如条件许可时,宜尽量采用播种机来播种,以使出苗更加整齐,使地力得以充分利用。
(七)丰产地没有施行春耙工作,这是一个缺点。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和我国有些地区农民已有的经验,是应该这样做的。一九五二年新疆马纳斯河流域的军营农场多已实行春耙,成绩显著,丰产组今后也宜仿行。因为春耙有松土保墒防止泛碱的作用。春耙冬麦地应在刚解冻时立即进行。
(八)丰产地播种前的一次犁地嫌过深(十八公分)。因播种后几日土壤即因下沉而变紧,可能损伤幼苗的根部。播前犁地的深度要和播种深度大致相同才好。
(九)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耱地能破坏土壤的良好结构,今后应当尽可能不采用它。碎土平地可用耙代替耱。如果用播种机播种,就无须再用耱覆土了。
(十)丰产地把肥料集中施作基肥也是不很好的。其中除三分之二作为基肥以外,其余可留作追肥,分两次在开春小麦返青前和小麦孕穗期间施用。


第2版()
专栏:

东北地区部分设计单位深入批判错误设计
领导干部检查领导设计工作中的缺点
东北地区部分设计单位深入检查设计工作,继续对典型的错误设计进行批判。领导干部在检查中也进行了检讨。他们已开始认识到:这些错误设计产生的主要原因,固然是设计人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设计思想和对工作不负责任,但是,这些错误设计所以没有及时得到纠正,甚至长期没有被发现,却是因为设计部门的领导干部有官僚主义作风,没有钻研业务。
中央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的领导干部在检查中,认识了过去只布置任务而不检查执行情况的官僚主义的危害性。如电工四厂中型电机厂设计成为钢结构,在这次检查中,发现苏联专家设计同样的工厂,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据初步统计,仅中型电机厂设计的错误,就浪费了三十亿元。在修建第十一机械厂时,发生了很多错误。当时设计公司的领导干部向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设计处提出,这是施工部门不按施工图施工产生的错误。在这次检查中,才发现有些施工上的错误,是施工图不正确所造成的。原来在设计时,有些设计人员为了赶任务,把二十一张施工图,简化为五张,以致施工人员看不懂,把工程做错了。当时设计公司领导干部还把这个错误地简化施工图的偷懒方法,当作先进的工作方法来推广。设计人员沈杰检讨说:“我起先不愿意采用这种简化施工图的方法,但是领导同志批评我‘不学习先进经验’,于是我也盲目地采用了这个方法。这种施工图根本不能作为施工的蓝本。”
检查中发现:过去领导设计工作中的单纯任务观点是很严重的。东北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领导人员为了早日完成任务,不做总体设计,不进行地质钻探,就做出了第一陶瓷厂的错误设计。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和化学工业管理局的许多设计,缺乏完整的地质资料,也被批准了。这些局的领导人员提出:“要多方面搜集资料,耽误了任务怎么办?”中央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的领导干部发现很多设计没有足够的资料,但在单纯任务观点支配下,也只好说:根据现有情况设计吧!设计公司经理朱国平检讨这种单纯任务观点时说:“过去对上级指示,特别是对基本建设的基本要求,‘又好、又快、又省’,没有很好地领会,总以为‘好就不能快,快就不能好’,甚至单纯强调进度,而忽视了质量。”
现在还有不少领导干部没有钻研业务。他们总认为“自己是转业干部,学不好技术”,把技术看成神秘的东西,不去过问。因而使设计人员感到在技术上没有人领导,使很多错误的设计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有些设计的错误,并不是由于技术上发生了问题,而是由于设计人员马虎草率、不负责任。只要领导方面认真地加以检查,是可以避免的。锦州纺织厂清花车间的设计,没有地质资料作根据,如果领导方面审查一下,这个错误设计是可以纠正的。现在按照这个错误设计做出的清花车间,不能进行生产。
过去许多部门的领导干部也常常号召大家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但缺乏具体领导。对于设计人员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思想,也很少具体地加以批判。有些领导干部只一般地强调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重要性,但很少从一两个工程设计的内容具体地说明苏联先进经验的优越性,说明为什么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有些设计单位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工作是自流的。中央重工业部设计公司有些设计人员自发地组成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小组,但是领导方面并没有加以领导。


第2版()
专栏:

检查我的错误设计思想
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设计处工程师 张鋆
三年前,我们开始设计电工四厂,我负责设计铆焊车间。在这一设计工作中,暴露了很多错误的设计思想。
我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实习过两年,关于铆焊车间的生产、设备知道一些皮毛,自己以为这回可以“大显身手”了。开始设计时,我没有很好地研究机器负荷率、根据生产需要应该配备多少机床等原则问题,只是根据美国机器样本,把我在“西屋”公司铆焊车间所看见过的各种机床,尽可能地选用上去,主张花样愈多愈好,觉得不这样就不能表现自己。结果把铆焊车间布置得琳琅满目,自己看看很得意,以为这样就可以“名扬全国”了。在这种“杰作”思想支配下,我就轻率地把国家建筑工厂的投资,用到我个人追求名誉上去了。后来,因为我们设计出来的这样一个包括生产蒸汽透平、水力透平、发电机、开关、变压器及所有电工产品的综合性工厂被否定了,我做的铆焊车间的设计也就没有被采用。现在想起来,假如按照我的设计施工,浪费的国家投资恐怕要以几十亿元计算。
综合性电机工厂设计被批判后,一九五一年,我们又重新设计电工四厂,我还是负责设计铆焊车间。当时我想:“我国铆焊作业还停留在半手工业阶段上,能够达到西屋公司的‘水平’已经不错了。”因此,铆焊车间采用的机器负荷率、机床工时定额,都是用西屋公司的标准。去年,我们曾把这些定额和苏联的先进定额对比了一下,我们才认识到“西屋”的工时定额是非常落后和保守的。拿手工电焊(弧焊)来说,苏联的工时定额比“西屋”快百分之四十,气割(焰割)工时定额,苏联比“西屋”快百分之二十五;苏联每年两班设备要运用四千六百小时,而我们采用“西屋”定额,每年设备只运用两千五百小时,就是说苏联设备运用年时比“西屋”的要高百分之八十四。如果把这两方面加起来,根据“西屋”定额设计,需要五台电焊机,根据苏联定额设计,只需要两台电焊机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量。但是因为整个工厂设计已经肯定了,这个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结果既浪费了投资,同时使生产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在选用设备方面,我曾选用了一台三吨蒸汽锤,原因是我看“西屋”有这样一台蒸汽锤,觉得我们也应该有。在去年“三反”运动中,经过仔细检查,才发现我们的锻件很大,非十吨蒸汽锤不能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锻件少,很可以到鞍钢去订货,选用一台三吨蒸汽锤完全没有必要。只去掉这一台蒸汽锤,就少浪费国家三十多亿元投资。现在检查起来,“能够达到西屋公司水平已经很不错了”这种想法,正是我长期接受资产阶级教育的结果。在去年增产节约运动中,电工五厂冷作车间折弯油箱部分的工人,改变了旧的简陋的人工折弯机,做小油箱的生产效率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新式电动折弯机。虽然这个车间吹砂喷漆,还是利用最陈旧、最简陋的设备,但是他们的工时定额有的已经超过“西屋”的定额。这些事实使我认识到,解放了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有资产阶级技术观点的人,是不可能认识到这种伟大力量的。这也说明了我的思想还远远落在工人实际行动的后面。
在设计电工四厂铆焊车间的过程中,还有过这样一件事情:照西屋公司设计的产品图纸,巨型电动机的磁轭,都需要用五十到一百五十公分厚、五百到一千公分宽的钢板,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把这种钢板烧红后滚成环状然后再用电焊焊上。我就照样选用了一台立式滚板机和一台钢板加热炉。后来,因为这样的滚板机买不到,才去请教苏联专家。苏联专家问我:把一百五十公分厚的钢板烧到红锻的温度,再送入滚板机,工人每天要被烧红的钢板熏烤,你愿意干这个活吗?我立即想到我在西屋公司看到掌握滚板机的是一个黑人,他在工作中满头流着汗水;我离他站的地方有两公尺远,已经被熏烤得不敢多停留一刻。苏联专家这样一问,使我觉得非常惭愧。我在选用这样的设备时,根本没想到工人劳动条件问题,这正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设计思想!我想,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考虑劳动条件时如果硬是“想不通”的话,最好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
另外,我对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这样科学的细致的设计工作,常常采取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态度。比如铆焊车间需要的最贵重的校正与成形用的卧立式多头油压机,我因为不知道工时定额,就不去计算机器负荷,随便选用了一台;在决定装配面积时,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计算,就随便指定一些面积,至于将来生产时这些装配面积够不够,我还不知道。对于铆焊车间用的辅助材料,例如氧气、电石气、电焊条等等,也没有进行详细计算,只是随便估计了一下。这在将来就会影响全厂的仓库运输系统的设计。
检查我三年来所作的设计,不难看出,是资产阶级技术观点支配我采用了落后的西屋公司工时定额,忽略了苏联先进的定额;是它支配我,追求个人的“杰作”,想“名扬全国”;是它支配我,马马虎虎不够认真负责。虽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某些错误设计已及时得到了纠正,但是有的已是无法挽回了。资产阶级技术观点,是我们进行正确设计的最大的敌人,是造成浪费设计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必须揭发、批判资产阶级技术观点。苏联先进设计经验,是我们设计工作的指针,必须积极地进行学习。


第2版()
专栏:

关于推行建筑器材新规格的建议
编者按:读者邹至毅、孙氰萍关于新砖规格和新的混凝土配合比的建议很有意义。希望各地建筑工程部门进一步研究讨论并提出意见,特别是希望已经推行或正在进行新砖试验的地区及时向中央建筑工程部报告,并向本报介绍试验工作的经验。
建议中央建筑工程部迅速公布推行新砖规格
编辑同志:在去年七月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建筑工程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统一全国砖的尺度为二四○×一一五×五三公厘,和一七七×一一五×五三公厘(六分头)作为暂行标准试行,同时通过 “普通砖木建筑间距和高度的标准”。由于缺乏经验与资料,决定各地在会后进行试验,以便作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后在一九五三年公布施行。
一九五一年底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建筑指导委员会曾对新砖规格组织过比较广泛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包括中央有关机关、华北区、北京市和全国总工会等二十余个有关基本建设单位,并在苏联专家丘米斯基指导下进行,得到大多数单位的拥护和苏联专家的赞同,苏联专家并指出这个规格和苏联的二五七×一二三×五五公厘砖的规格的原则相符合。
新砖的原则是:四块长,八块宽,和十六块厚加上灰缝都等于一公尺。它比旧砖的优越性是砖加上灰缝能与一公尺成比例,在设计上能掌握一定的规律,进一步把同样的规律推广到各种建筑材料和配件,使它们能够很科学地、简单地、准确地配合起来。这样可以节约设计能力,提高设计水平,简化估价手续,节省材料,避免打砖,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对建筑的增产节约与保证超额完成任务,都起一定的作用。
砖的规格化是建筑走向规格化的主要基础,所以我们应重视这个问题,可是中央建筑工程部却漠视了它的重要性,这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会议决议的执行没有进行组织、检查和监督工作,例如:1、会后中央建筑工程部的领导上和设计处的领导上都没有组织、布置和掌握试验工作;2、对全国各地会后是否进行试验和试验情况没有进行调查。
(二)对下级提出的试验计划没有很好的支持——当时虽批准了典型示范的工作计划,但以工作忙为借口而没有亲自掌握,设计处曼丘处长反对典型示范和必须有统一领导的建议,只是指定设计工作由设计处负责,施工工作由工程公司主持,而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很少过问,使示范工作受到影响,例如因为对窑厂职工没有作思想动员,故造出的新砖规格很差,影响了试验的效果。又如没有事先和工人讨论新砖的特性,以致施工初期不能按照新砖的规律进行,后来经同志们的努力,才把这偏向纠正,完成了典型示范的工作。
(三)忽视总结经验和推广工作——工程部的领导和设计处曼丘处长都没有参加典型示范的总结工作,也未作任何原则性指示。由于各单位同志的努力,在十一月间完成了新砖的总结,但领导上对这个总结没有及时研究,在下级不断催促下才将总结转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一月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指示由部公布试行,部的领导上没有立即执行,却将总结再交设计院重新审核,直到如今新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向设计处秘书处、办公室、部长办公室曾催促十多次,又曾三次作书面建议,其中包括全面的推广计划(包括设计、生产、施工和宣传教育的工作计划),但到目前还没有处理。
由于中央建筑工程部对于推行新砖没有明确公布,各地区窑厂常来信询问,工程部都没有答复,影响了它们的生产计划。群众对这个问题也是无限的关怀,例如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都曾转来不少读者建议统一砖的规格和加烧“六分头”的信。这些问题早在统一新砖的建议中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因没有公布和宣传,群众不得而知,这样,建筑工程部就远远的落在群众需要的后面,没有起它应起的领导作用。
今年基本建设工程马上就要开始了,准备的时间已经很短促,建议中央建筑工程部抓紧时间纠正错误的倾向,赶快公布新砖的规格,以推动基本建设事业的加速完成和提高基本建设的质量。
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院 邹至毅
我对于推行混凝土新配合比的建议
编辑同志:混凝土工程在建筑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建筑物寿命的长短和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关系甚大,而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又和混凝土的配合比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几十年来建筑上的混凝土工程都是沿用一比二比四和一比三比六等旧的体积配合比,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墨守成规的作业法,它阻碍着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
解放以后,关于废除混凝土旧的配合比以及怎样提高混凝土质量的问题,已经引起建筑工程部门的注意。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研究所对于改变混凝土旧的配合比曾经作过很多试验,并且已经贯彻到实际施工中去(如塘沽水坝工程、首都人民游泳池工程等),事实证明采用新的配合比(重量比)的混凝土不管在质量上、节省材料上都远超过了旧的混凝土配合比。因此,在我国大规模基本建设开始的今天,普遍推广新的混凝土配合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九五一年秋季,我们为了配合军委某工地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曾深入现场进行新配合比的试验。由于工地捣制混凝土工具还不完备,工人对于采用重量配合比作业法还不熟练,所以,我们没有完全采用重量比,而仍然采用体积配合比,但是这和旧的一比二比四的配合比是不相同的。它是依照工地的混凝土原料(水泥、砂、石子)的性质,形状和大小,先换算出其单位体积的重量,再依照该项水泥、砂、石子的形状、性质和工程性质,选定了水灰比及和易性(稠度适中),进行重量配合比试验,求得这些水泥、砂、石子的重量配合比。再依照水泥、砂、石子体积与重量的关系,换算出相当于该重量比的体积比。这样就可以得出新的混凝土配合比。在工地混凝土施工中,应该注意的是混凝土的养护和控制混凝土的加水量。混凝土的养护日期我们原规定是三个星期,但是由于当时工程完成日期紧迫,所以,对于混凝土的养护一般只能做到十天。控制混凝土拌和时的加水量,是用沉落度试验的。
现在事实已经证明采用这种新的混凝土配合比的好处是:(一)良好的和易性(稠度适中)。由于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首先依照混凝土原料的形状和性质作了配合比试验,得出和易性比较好的配合比,因而这些混凝土工程在施工时搅拌和捣制不但省力、省时间,而且拌和得非常均匀。所以,这样的混凝土工程在拆除模型板之后,混凝土的表面都是光滑平整的。(二)强度好。采用新法重量配合比的混凝土工程,耐压强度(即抗压强度)一般来说比旧的体积配合比都高出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三)节省材料。新配合比施工的结果比旧配合比每立方公尺可节省水泥四六点八公斤(一比二比四配合比每立方公尺用灰量以最低的三二五公斤计算),即较旧法节省水泥百分之十四点四。(四)设计应力(强度)提高。新配合比的强度比旧配合比增高很多,因此在原设计应力上可以提高。如以往是二十八天所需要的强度为每平方厘米一百四十公斤,但用新配合比可以将应力提高到每平方厘米一百七十至二百公斤。由于设计应力的提高,可以节省很多的建筑材料。
在贯彻混凝土新配合比的作业法时,首先必须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向守旧思想作斗争。新配合比开始在工地使用时,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有些工程师认为这是“别出花样”,是“违犯了几十年的施工经验”;工人说他们“打洋灰打了很多年都没有改过样”。为了克服这些思想障碍,我们就用新配合比与旧配合比的耐压强度、新配合比在拌和时省力省时间且易于捣制等具体事实,来证明这种新配合比的优点,搞通了他们的思想。思想搞通后,进一步的工作是组织起来学习新配合比的施工作业法。这对于工人提高施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与节省国家财富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质量——也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我建议建筑部门推行这个新的重量配合比。 
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院 孙氰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