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鞍山通讯

工地上的两朋友
本报记者 朱波
开始,谁也不相信钳工组长丁成志和技术员萧庆端会成为朋友,因为谁都知道这俩个人之间不同的地方太多了。就说丁成志吧,他从十几岁就离开贫苦的家庭,到工厂里学习钳工技术,到现在有十六、七年的钳工工作历史。他虽然做钳工有这样长的时间,而且也安装过不少的机器,但对机器的构造却是一门也不通;甚至连图纸都不懂得。萧庆端是一个从六、七岁就入初小读书,经过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去年秋季才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参加实际工作的青年团员。他一点实际工作经验都没有。当然,俩个人还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譬如在性格上,一个是性情沉默的人,在工作中从不轻易发表意见,他如果提出意见,别人就很难再找出理由来把他的意见推翻。他对任何人都是像老大哥对待小弟弟一样地关心,但是却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来。另一个像很多青年那样,直爽坦白,只要他看到不满意的事情就很容易激动,肚子里从来就存不住一句话。就像很多人所说的:“是一个直筒子脾气的人。”俩个人之间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难怪人们不相信他俩个人能成为朋友。但是,事实总归是事实,在工地里很多人看到这俩个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密切起来,工作时在一起,学习时在一起,中午休息时也在一起。
时间长了,人们也就慢慢地知道这俩个人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不管俩个人之间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俩个都想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完成国家的建设任务。今年四月,领导上决定丁成志钳工小组和技术员萧庆端负责安装七高炉用的二号透平鼓风机。丁成志在未开始工作时就暗暗地想,一定和技术员团结好,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完成二号透平鼓风机的安装工作任务,并从工作中好好学习。萧庆端这时也想,自己刚刚从学校出来不久就担负这样重大的任务,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一定要遇到很多困难。如果自己不兢兢业业地去工作,不能和工人打成一片,向工人学习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就会更加困难。俩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当然也就容易结合到一起了。
这还是在清洗预安装二号透平鼓风机的时候,萧庆端一天到晚和钳工在一起,他想,虽然不能拿着工具和工人一起干活,但总可以向工人学习,而且在预安装中把透平鼓风机的构造原理告诉工人。在预安装透平机上的减压阀时,他问工人:“减压阀起什么作用?”把工人们都问住了。他趁此就详细地把减压阀解释了一番。他说:“从油管输送出来的油是六公斤压力。要供给透平机上的调整台、放风司服马达、速度调整器、主汽门、轴承等机件用,但是,这些地方用油量不同,譬如有需三·五公斤压力的怎么办呢?这就用上减压阀了,减压阀就是根据各个机件需要的油量来调整油的压力用的。”萧庆端这种做法,使丁成志很满意。他在背后说:“这小伙子还真行,应该好好向他学习。虽然有些活他还插不进手去,不要紧,慢慢的就行了。”
说起丁成志来也真有两手,就连苏联专家沙巴少夫同志也都称赞他。透平鼓风机上的两个轴承,在安装时一定要把两个轴承安装在一条线,而且要求准确到不能差四道(一根头发有八道),这个复杂而又准确的工作决定于找定心。别人干这个活需要四、五天的时间,而老丁只需两、三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还有一次,丁成志正忙于别的工作,工人和萧庆端安装放风司服马达上的活塞,他们就按照活塞套上的螺丝眼把螺丝拧上了。活塞应该是上下活动的,但是他们安装好以后活塞却成死的了,不管怎么搬活塞也不活动。萧庆端认为可能是新机器,新安装上卡的紧,于是就用一块木头打活塞,打了一阵也不见活塞活动。正在这时候,丁成志过来了,说:“为什么用木头打活塞,这样很容易打坏的。”他们把安装活塞经过情形告诉老丁,“你们没有找好中心吧?这样的机器不会有别的毛病,拆下来重新安装。”老丁说着就和他们一齐动手把活塞拆下来,亲自把活塞安装上,这样一来,活塞就很灵活地上下移动了。老丁对他们解释说:“这主要决定于找中心的工作,如果找不对中心,螺丝眼对准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这些新式的玩艺,如果差一道就要出问题。”
萧庆端非常佩服老丁的安装工作技术,他暗暗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够学到这些实际的安装经验就好了。并且还想着一定要和老丁谈一次,征求一下这个老工人的意见。
有一天的中午,萧庆端看见老丁正擦着手上的油泥准备去吃午饭,就趁这个机会赶上去,和老丁一齐走出工地。
“老丁同志,我想和你谈一谈,希望你能对我这一时期的工作提提意见。”他一面走着一面对老丁说。
“我对你的工作很满意,因为你还能够和工人搞在一起,并且又很热心地帮助我们进行技术理论学习。”
“不是关于这方面的意见,我是说我在工作中的缺点,希望你不客气地随时给我提出来。”
老丁看到萧庆端能主动地征求别人的意见,感到很满意,不知不觉地就用一只手抱住萧庆端的肩膀,随走随说:“你应该做到使人感觉不出你是一个技术员来,你现在可以和工人生活在一起了,但是你还不能和工人在一起干活,说的多做的少,当然在实际工作上你是有困难的,譬如说安装这些机器主要是钳工,可是你还不知道钳工有那些工具和怎样使用工具。但是你也不要为这个问题耽心,只要你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我们会想办法教会你。你对我有什么意见,也希望你不客气提出来。”停了停他又说:“我这个人做了十六、七年的钳工工作,这十六、七年都是糊糊涂涂过来的,虽然安装过不少的机器,但对机器都一点不懂,特别咱们现在安装的新型机器,过去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连图纸都不会看,我很希望你能帮助我学习这些新东西。”
“我对你没有什么意见,来这里不久我就想和你谈,希望你能把我当成你的小徒弟。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在学习技术理论上起带头作用,给大家做个样子,在学习中,我一定想尽办法帮助你。”
“好吧,咱们一言为定,互相帮助进行学习!”俩个人都非常满意,紧紧地握了握手。
正在这时候,筑炉公司领导上号召技术员和工人订立互教互学的合同。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批工人技术员,一方面可以使技术员的工作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成为文武双全的人。老丁听说这个消息,就找萧庆端去了。他对萧庆端说:“你知道订合同的事吗?”“我知道,我正想要找你商量这个事情。”老丁说:“我想和你订个互教互学的合同,你的意见怎样?”萧庆端说:“那当然好啦,咱们就研究一下条件吧。”
老丁提出的条件:负责教会萧庆端全部钳工技术,如使用刮刀、手锤、手锉等,并且把自己十几年的钳工经验教给萧庆端,使他在半年内达到一个正式钳工的技术水平。开始,萧庆端还怕自己做不到,因为一个钳工要当二年的学徒。老丁告诉他要他放心,如果自己用心学,再加上自己的技术知识,学成一个正式钳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萧庆端负责教给老丁数学(包括加、减、乘、除、分数、代数、三角等)、机械常识、透平鼓风机的构造原理、钢铁热处理、油系统调整、热力学和透平鼓风机的操作方法等。这些都是根据一个技术员标准提出来的。萧庆端对老丁说:“只要你肯努力学习,一定可以学会的,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学会。”
俩个人还规定了制度:每星期有四次学习的时间,不准无故不到,在学习时先来的要等后到的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后再不来就不再等。还规定了考试制度,并提出教的负责教好,学的负责学好,谁要违反这些规定就要受到严格的批评。互教互学的合同由萧庆端整理好后,俩个人在合同上签上名字,就把它交到领导上去了。
正像俩个人预先估计到的,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却没有阻碍了他们的学习。不管是谁遇到困难,就互相鼓励,互相想办法帮助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萧庆端开始学习手锤时,看着老丁打手锤很容易,心想学这个只要有力气就行,但是第一次他就打着手,并且打的很疼。因此就感到学会手锤很不容易,开始有些灰心。老丁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对他说:“手锤对钳工来说就像我们吃饭用筷子一样,因为在安装机器时很多地方离不了钳工的手锤,不能灰心,不能怕吃苦,一定要坚持学下去。”经过这次谈话后,萧庆端继续学打手锤,但是不像开始那样把手锤抡得高高的,因为他怕再打手,就把手锤抡得很低,他想先用这个方法学会了再抡起来打。他不知道用这种偷懒的办法是学不会打手锤的。
有一次,在中午休息时,老丁对他说:“来吧,把手锤拿来试一试你的学习成绩如何。”还嘱咐他说:“不要发慌,一下一下的来。”萧庆端很紧张地拿着手锤,就打起来了。他本来想着要把手锤抡开,但是,不知为什么却抡不起来。
“不行,你这样使手锤叫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钳工。这样打法什么活也干不成。你没有把手锤抡开,站的姿势也不对,我看你是被手锤打怕了。”老丁说完就接过手锤来作了一个架式,打了两下。“要这样的站好,把手锤抡起来,两只眼睛不要看手锤,只要掌握住手锤抡起来的距离和落的地方,就是不看也不会打着手。而且站的姿势对使用手锤有很大的关系。”他还特别看了看自己的姿势要萧庆端注意。
虽然老丁把很多使用手锤的窍门告诉他,他的脸上仍有难色,老丁就安慰他说:“不要怕困难,只要你努力,很容易就突破这些困难,等你掌握了这个技术以后,再想一想现在情形,你会感到很可笑,因为这些困难真不值一提。”
经过这次考试后,萧庆端下了决心,他想既然开始学习就要学下去,自己是青年团员,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别人会说什么呢?”他想了一个防止打手的办法,他用一截橡皮圈套在手上,这样就是锤头打到手上也不会很疼了。就用这个办法,只要有时间就练习,终于使他掌握了使用手锤的技术。
老丁在学习中也不比萧庆端轻松,他的文化程度很低,因此,要学习到一个技术员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是有很多困难的。
开始学算术时,因为先学加减乘除,虽然有时一道题要算五、六次才能算对,老丁还硬着头皮学下去了,但是开始学分数和代数时就更困难了,有时萧庆端讲半天他一句都听不懂,他就想:当一个技术员为什么一定要学会这些使人头疼的数字呢?正在这时候,萧庆端找他要进行考试。共出了四道题:有分数乘法和除法、分数的比例和一道繁分数。老丁算了半天只算对了两道就交卷了。他对萧庆端说:“这玩艺真难学,我真不愿意学下去了,还是学技术理论吧。”萧庆端说:“你说的不对,数学对一个技术人员来说就像人的脑子一样,它可以替你出主意。譬如说有一架风车上的二百粍直径的大旋盘丢了,你不知道它的直径是二百粍,现在请你按照原来的直径配制一个……”
“我就根据风车的图纸上规定大旋盘的直径大小配制一个。”老丁没有等萧庆端说完就接着回答说。
“如果图纸也没有了,只知道大旋盘每分钟旋转的数目,那么你怎么办呢?”
“那样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萧庆端说:“你没有办法了吧,但是数学可以替你想出办法,你可以根据小旋盘的直径、每分钟旋转的数目和大旋盘的每分钟旋转数目找出答案来。例如小旋盘直径是一百粍,每分钟转五百转,大旋盘每分钟转二百五十转,这样你只要把小旋盘直径和转数乘起来,然后再用大旋盘每分钟转数一除,得出来的数字就是大旋盘直径的数字,这样不是就可以配制大旋盘了吗?如果不懂数学,这个问题就不好解决了,你看是不是还有必要学习数学呢?”停了停,萧庆端又说:“至于说到困难,是呀,的确是很困难,关于困难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希望你把过去对我说过的话好好地想想就行了。”从这次谈话后,老丁心里想:“是啊,自己说出来的话自己倒不能做到!我绝不能被困难吓倒!”
正像老丁说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工作虽然很紧张,学习虽然很困难,他坚持进行学习,就是中午休息时间,他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坚持当天学到功课当天弄通。萧庆端深深地为他这种苦学的精神感动了,主动地想办法把课程讲的通俗易懂,一有时间就帮助他学习。
有一次俩个人正进行透平机上调整气门的安装工作,萧庆端问他:“老丁,你讲一讲调整气门的作用?”“这是调整轴承的速度用的。”“为什么调整气门是尖的而不是秃的呢?”老丁回答不出来。萧庆端接着就解释说:“气门有尖是使气流流的顺当,如果没有尖,气流就不会顺当,这样就会影响机器的运转。”老丁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又要求萧再讲一遍,萧庆端问他说:“你看见过河里的石头吗?水碰到有尖的石头水流就很平稳,如果水流遇到没有尖的石头就起浪花,这和调整气门的道理是一样的。”经过他这样通俗的解释,使老丁更深刻地明白了调整气门的作用。
随着工程的进展和学习的进步,俩个人的友情更加深厚了。他们互相要求都非常严格,对问题看法不一致时也发生过很激烈的争论,但是争论以后,错了的人就能主动地找对方去承认错误。有一次老丁工作到夜晚,实在太累了,没有请假就回宿舍休息了,萧庆端等他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也没等着,第二天早晨萧庆端找到老丁,说:“你是不是不打算学习了,如果不学习,咱们就把合同要回来吧。”老丁知道自己不对了,就说:“是我错了,我不应该不请假就回去,而且疲倦不能算作不学习的理由,谁还不是一样,从今以后,我保证再不旷课。”
又有一次,俩个人安装透平机上的复水器。为了防止复水器漏水,要在复水器和透平机接触的平面上抹一层马斯齐克油。当时萧庆端说:“为了防止漏水,应该多抹一些马斯齐克油。”老丁说:“抹薄薄的一层油就行,抹多了白浪费。”萧听了后就不服气地说:“马斯齐克油就是防止漏水的,为什么说不管用呢?当然是抹多了更保险一些。”老丁说:
“你听我的话没有错,我保证不能漏水。”
“如果漏水后悔也晚了。”
老丁也因为萧庆端不虚心生气了,就说:“好吧,你抹你那一边,我抹我这边,咱们把话说到头里,抹多了白浪费。”俩个人低着头工作。萧庆端就按自己想的抹的很厚,老丁只抹了薄薄的一层。在安装时,萧庆端抹的那边,油都挤出来了,剩下的一层油和老丁抹的差不多。
安装复水器后,萧庆端就主动地找老丁进行检讨。他说:“老丁,从今天这件事情来看,我是不够虚心……。”老丁没有等他说完就检查自己说:“我的脾气也不好,没有把道理讲清楚,我一定纠正这个害死人的脾气。”
两只满带油泥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了,俩个人都轻松地笑了。
今年八月,鞍山钢铁公司对各工地培养的工人进行考试,考试合格的就提升为技术员。丁成志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紧张。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萧庆端,萧庆端安慰他说:“相信你自己的努力,按照你学习的成绩来说,你一定可以考上的。”萧庆端说完还握了握他的手,祝贺他成功。
老丁经过考试后成了技术员了,老丁非常感动地说:“老萧,我虽然成了技术员,但是我仍然是你的一个小学生。”萧庆端握着老丁的手说:“你也永远是我的老师。”萧庆端学习成绩如何呢?老丁曾对他的技术作了一次鉴定,认为他把规定的钳工技术都学会了,不管是手锤、手锉和刮刀,他使用的都很熟练,完全可以担负一个正式钳工的工作。
(附图片)
丁成志(左)和萧庆端(右)正在二号透平鼓风机旁研究图纸


第2版()
专栏:

淮南矿务局认真贯彻苏联专家建议
深入勘测找出大量被遗弃的煤层
华东区淮南矿务局认真贯彻苏联专家建议,在九龙岗煤矿现有开采水平以上的局部地区,找到了过去被遗弃的一百多万吨煤。这些煤层的开采,将会充分发挥现有矿井的设备能力,延长矿井的寿命,并给国家节约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
九龙岗煤矿开采已有数十年之久。过去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官僚资本掠夺式的开采下,好采的煤就采,不好采的就丢掉了,破坏了煤层开采的正规性和连续性,大量资源被遗弃在地下,缩短了矿井的使用期限。解放以后,该矿对生产矿井的地质工作没有重视,加以过去的资料残缺不全,一遇到断层就认为煤采完了,便要求延深矿井来开采深部的煤。今年四月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副部长徐达本和苏联专家尤里列夫来到淮南煤矿,检查了老矿的图纸,发现许多煤层开采连续不上,有很多“空白区”。当时苏联专家就建议组织力量在这些“空白区”进行找煤的勘测工作,以延长矿井寿命,充分发挥现有矿井的设备能力,节约国家对矿井基本建设的投资。淮南矿务局接受苏联专家的建议,组织了一个“矿井地质工作组”进行这项工作。
地质工作组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进行这项工作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了高度的艰苦劳动的精神。七个多月来,他们走遍了所有能够进去的每一条巷道,勘测了三千二百多公尺的石门。为了把过去丢失的煤层全部找出来,他们把需要的岩石敲打下来,进行细密的研究分析。有些巷道因为年久失修或者已经报废,不能进去勘测,他们就召开老工人座谈会来搜集这方面的情况。然后做出计划,用巷探和钻探的办法,探清煤的埋藏量。到目前为止,在该矿现有开采水平以上的局部“空白地区”和过去认为的“无煤地带”,已找出了一百零二万九千吨煤。现在,地质工作组正在紧张地进行各种图表的绘制和编做地质报告,以便于生产部门及早确定开采计划。在苏联专家建议的启发下,该矿务局地质勘察处曾在九龙岗井田东部的境界线以外,用手摇钻进行小型的钻探,在距离地面七十多公尺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层二点一公尺厚的煤层,证明该矿东部原来的井田境界线已有变化,同时也批判了过去采煤只向纵深发展、放弃向两翼发展的盲目性。
苏联专家的建议在生产中立即取得成效的事实,使淮南煤矿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和贯彻苏联专家建议,对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鼓舞了全体职工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奋斗的热情。同时,他们由衷地感激苏联专家对淮南煤矿的帮助和指导。该矿务局地质勘察处工程师柴登榜说:“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苏联专家尤里列夫!”九龙岗煤矿主管工程师孙多晶说:
“苏联专家给九龙岗煤矿带来了青春的活力!”现在,老矿的找煤工作仍在继续进行,职工们决心把所有过去遗弃的煤都找出来,好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2版()
专栏:

各地农民热烈支援地质勘探工作
为祖国勘查地下资源的地质勘探工作人员,得到了各地群众热情的支持。今年初夏,西南地质局组织了一个普查队,在云南南部边疆展开全面的资源勘查工作。普查队到达缘冲河时,农民周少富的妈妈就抱了一块又黑又亮的石头来找普查队,她要求普查队的同志们看看是不是矿。普查队的同志一看是块铅矿,大家高兴极了。这块铅矿是她丈夫在山里干活拾来的,已经保存了四十年。在反动派统治时,她从来没有给人看过,现在她把这个宝贝献给了国家。在纸厂乡,有一位七十六岁的农民王良文,虽然连腰也伸不直了,但他坚持要亲自带着普查队的同志去找一百年前曾经开采过的矿洞。他拿着一把劈柴刀在前面斩荆棘开路,终于带领普查队找到了八个旧矿洞。在康藏高原,藏族人民十分喜爱毛主席派去的科学家们。有一次在波密,大雪封了山,十几个男女藏民赶着三十多头牦牛,在积雪中冲开了一条路,送科学工作队翻过雪山。又有一次,某科学工作队要从藏北的当雄到地势高寒的腾格里湖去,当地藏胞就给他们准备了御寒的藏族服装,并用牦牛驮着帐篷和干牛粪,陪伴他们走了七天的路程,一直到工作完了才回家。
地质勘查队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招待。在云南南部进行勘查的普查队到达官房村时,彝族人民就把村里最好的房子让出来。当天晚上,官房村群众还开了一个欢迎会,用本民族的歌舞来招待勘测祖国宝藏的人们。普查队在这里工作了几天,彝族人民不断来看望他们,妇女们经常给普查队的同志洗衣服、补衣服。当普查队离开官房村的那天,村里的老人、孩子都来欢送,在村外田里工作的彝族青年男女也一再向他们挥手告别。
各地群众不仅积极帮助地质勘探队工作,有些人还直接参加了这一工作。在革命老根据地——井冈山区乌石山进行勘探的地质工作组,当探矿工作全面展开后,人力、物资一时供应不上,乌石山的人民就积极支援。他们说:说什么也不能眼看着地质工作组停工。于是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参加挖槽,有的参加修路。有些识字的青年团员参加了钻探队,有些党员和乡干部参加了运输队。
群众的热情帮助和支援,大大鼓舞了各个地质勘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回答人民的期望和关怀。在乌石山工作的地质工作组,他们以八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一九五三年的探矿任务,部分工作并超额完成。在乌石山工作的地质勘探队的同志们和乌石山的人民,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在黑暗的岁月里,毛主席把革命的火焰从这里燃遍全国;今天他们要用这里的铁,支援祖国早日实现工业化。


第2版()
专栏:

西南铁路勘测设计人员开展合理化建议
工作质量提高给国家节约大量财富
中央铁道部设计局西南设计分局勘测设计人员,开展合理化建议,普遍提高了勘测设计工作质量,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财富。
在成(都)昆(明)铁路的勘测工作中,为了给国家选择一条更合理更经济的线路,郭彝、蓝田、刘霄亭等工程师和他们所率领的勘测队员,沿着金沙江和普渡河两岸,经常爬上险峻的悬崖,渡过急湍的河流,来来回回进行勘测,先后勘测了五条线路,研究了十二条线路,最后确定了一条最经济、最合理的线路,这条线路较过去国民党反动派勘测的线路缩短了三十一公里,并减少了六座金沙江大桥。劳动模范郭彝工程师还对昆明山和自贡市两地线路提出改进建议,缩短了线路五公里,节省工程建筑费二百八十亿元。在成昆铁路初测工作中,各个勘测队提出了不少改善线路、改善工程的合理化建议,单第十八勘测设计总队就提出合理化建议大小一百二十二件。工程师凌爵刚提出的普渡河、
“火焰山方案”比原来草测长度缩短了七公里,为国家节约建筑费七百亿元。工程师汪道元继续提出的“双机方案”也比原来的线路缩短了十二公里,技术员王克恭同志又进而研究,提出双机一直到初土的“黑格德方案”,又缩短线路四公里。大型建筑科同志们,检查成昆铁路中线(金沙江线)草测平剖面图时,看到屏山与雷波之间的蛮夷司车站内一个大桥不甚合理,经集体研究后,即建议将蛮夷司前的石板滩附近线路提高,使线路沿河沟转进,另增加一个二点三公里的隧道,这样就可缩短原测线路七点七公里,计可节约工程费四百七十一亿元。勘测科的同志们根据上项建议,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个可以缩短线路十四公里,并能减少两个车站建筑的新方案。
为改善沿线车站的建筑设计,站场科的同志在研究时曾提出四个比较方案进行讨论,大家认为成昆线的限制坡已由千分之十二改善为千分之十,建议应将两个车站间的距离由六至七公里延展到八至九公里,这样就可以减少会让站七个、段站一个,可节约工程费二百四十亿元。房屋建筑科的同志将原来设计的平房改为楼房后,不但每一平方公尺可节省建筑费用六万元,而且可减少许多占地面积。单广元车站宿舍由平房改为楼房后,即可让出良田一百九十余亩。
为了节省建筑器材,电务科建议将未铺轨的枕木和尚未架设的电杆木,用加压法将化学防腐剂压注木材内,可使木材使用年限延长四、五倍。如将天成铁路未完段及成昆铁路所用枕木和电杆木都进行化学防腐措施,只根据延长使用年限一倍计算,即可为国家节省大量木材和投资费用一千五百九十一亿元。此外,施工组织也正积极设法降低钢筋、水泥、砖及玻璃等的损耗率。
(西南铁路设计分局)


第2版()
专栏:

全国各大中城市反偷税漏税斗争获得成绩
加强了私营工商业的守法教育纠正了干部的自满情绪
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反对偷税漏税斗争已初步获得成绩。截至目前止,除上海、天津两市已告一段落外,其他各地有的即将结束,有的正在继续深入开展中。根据各地不完全的统计:上海市自查补报中有十万零六千余户补报了偷漏各税近七百亿元。天津市有三万六千余户补报和被检查出来的少报营业额一万余亿元,所得额六百一十多亿元。武汉市截至十月半止,共检查了九百一十九户,查出少报营业额一千二百余亿元。沈阳市截至十月底,查获偷漏税款共四十一亿八千四百余万元。杭州市截至十月底查获偷漏税案一千二百一十件,应补税款六十一亿元。郑州市已检查出偷漏税款四十八亿元。
广大工人店员在反对偷税漏税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护税作用。各地工人店员在当地工会的发动和领导下,纷纷督促资本家认真自查补报,并检举了不法资本家的偷税漏税行为。武汉市武昌区有九家米面店的资方在工人店员的帮助和督促下补报了四亿元的营业额。该市江汉区某文具店的店员,当税务局查账小组到达该号时,便积极向查账小组介绍情况,提供材料,因此查出该号少报营业额二十五亿元。昆明市工人、店员发动得比较好,如进出口业店员在三天内即检举出偷漏材料一百零二件、营业额达二百一十六亿元。
各地私营工商业者在开始自查补报时,有些对自查补报抱着应付态度,企图混过关去。有的偷税漏税很严重,但却说:“‘五反’运动后,不会再偷税漏税了。”有的对偷税漏税采取看风使舵的办法,“能少报,就少报”,“能不报,就不报”,或是被工人店员提出来的就补报,不提的不报。有的报小不报大,报些鸡毛蒜皮的小项目来搪塞。还有些不法私商竟对工人、店员进行拉拢、打击和威胁。根据这些情况,各地在进行自查补报时,均由当地政府、工会、工商业联合会等,向私营工商业者进行了反复的宣传动员和爱国守法教育,以扭转他们对自查补报的错误认识,并启发他们进行自查补报。人民政府对过去有偷税、漏税而在自查补报中态度比较老实、认真进行自查补报的大部工商业户,一般都予以宽大处理;对某些偷税漏税严重,而又不认真进行自查补报的工商业户,即分别予以适当处罚;对个别情节严重而恶劣的,则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违法事实,逮捕法办。
经过反偷税漏税斗争和工商业者的自查补报后,不仅加强了私营工商业的爱国守法教育,维护了国家税收,也教育了全体税务工作人员,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了“五反”运动后偷税漏税的严重性,纠正了过去有些干部存在的麻痹自满情绪,进一步认识到贯彻政策和完成任务的一致性,提高了完成任务的信心。同时在斗争中更不断地创造和丰富了工作经验,给今后开展经常性的反对偷税漏税斗争打下了基础。


第2版()
专栏:

甘肃永昌县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
学习总路线后把全部余粮卖给国家
西北最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甘肃永昌县焦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二百六十四户社员,在学习了总路线后,决定把全部余粮四十一万斤卖给国家,并上书毛主席报告卖粮计划。目前他们已把卖出的粮食的百分之六十送到国家仓库。这个社在永昌县城西,那地方又寒冷又贫瘠,过去大多数人靠扛长工过活,或终年在外逃荒。人们回忆当年的情景说:“牛没吃的马没料、驴子乏得跌了跤,犁地的饿得直不起腰,放羊的冻得满山跑。”去年二月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第一年,绝大多数社员的收入比建社前增加近一倍,每个社员平均收入六百六十多斤粮食。今年由于进一步改进耕作技术,统一调整倒茬,实行合理轮作,全社土地获得了空前的全面丰收。每个社员平均收入将近一千斤粮食,十分之九的社员有了余粮。社内已添置了七吋和十吋步犁等新式农具四十余件,还准备买三部马拉收割机。短短两年功夫,全社就基本上改变了历来的贫穷面貌。粮食、耕畜、农具等都增加了一倍以上。社员们说:“要不是听毛主席的话组织起来,光景怎能变得这样快?”当了三十年长工的王禄贤,今年已卖给国家一千多斤粮食,这次还要把剩余的五百七十斤小麦全部卖给国家。他说:“要想再多打粮食,非得首先支援工业建设不可!工业发展了,工人老大哥才能给我们造出大量的新式农具和拖拉机。那时候,打的粮食就更多了。”社员们听到关于总路线的宣传后,非常高兴,除决议把全部余粮卖给国家外,并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报告全社冬季生产的情形。
信上说:“虽然我们有了很大成绩,但我们还不满足,我们要进一步办好合作社,逐渐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集体农庄);并带动周围农民也走这条路。现在,我们正大量积攒粪土,总结今年的生产经验,计划扩大明年的生产,争取多打粮食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建设。” (静存)


第2版()
专栏:

冯绍华农业生产合作社卖出了全部余粮
本报记者 星环
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灯塔照耀下,河北省通县六区四合庄冯绍华农业生产合作社,带头卖出了全部余粮,支援国家工业建设。
冯绍华社共五十九户(村里十个党员都参加了合作社),共有土地九百零四点七五亩,除去二百二十五亩棉花和几亩菜地外,今年共产粮食十七万二千八百一十三斤。交纳了公粮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五斤,现又卖给国家三万零二百八十三斤,两者合计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强。
为什么该社社员能踊跃地卖出这样大批的多余粮食给国家呢?
开始,工作组向大家宣传了总路线,大家听说社会主义那么好,又听到他们现在的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现正一步一步地向社会主义走,非常兴奋。不少人说:“咱们算办对了!”“想不到咱们已经走进了社会主义的大门,往后咱们更得加劲努力干,好叫咱早些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妇女社员于淑荣说:“土地改革刚几年,咱村的资本主义又发芽生叶了,要不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咱们又得像过去一样,穷的穷,富的富,这可不行啊!”青年们都表示要努力学文化,“准备将来开拖拉机”;老年人则算自己赶的上赶不上。大家对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充满了信心。这时,工作组又给社员们讲国家工业化对农民的好处。这方面,大家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体验得很深刻:解放前一斗玉米只能买二尺半青布,现在就可以买到四尺;去年买一斤煤油得五千六百元,现在只要四千元;去年买一口斗子铁锅要三万多元,今年只要一万六千八百元……。去年国营双桥农场使拖拉机给合作社耕了一百一十亩地,今年又给耕了一百六十亩;往年庄稼生了虫只好用手捉,今年社里棒子长了钻心虫,就能使上喷雾器打“六六六”药粉;往年耕地只能使老破犁杖,这二年就能使上新式步犁,这都是工人老大哥制造出来的,也是国家工业初步发展了的结果。
工作组在对农民进行支援国家建设,要踊跃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宣传时,有的社员的情绪开始低落了,不少人说:“社会主义好是好,可是我没有多余粮食。”其实并不是没余粮,主要是有些问题想不开。工作组的干部除针对着这些思想顾虑,作了宣传、解释外,又采用了回忆对比的方法启发农民的觉悟。一些人通过回忆过去的穷困生活,比比现在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想想将来的幸福生活,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美满前途联系了起来,思想一下子通了。如给地主扛过活、打过短工的共产党员陈福生,回想到过去哥儿俩起早睡晚给地主干活,一家大小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解放后翻了身,分得了土地,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多打了粮食,今年除自己一家七口够吃以外还有余粮,这日子是打那里来的?再想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现在国家号召农民出卖余粮,就是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己都不卖出余粮来,怎能去动员群众?这工作作不好,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能成吗?能实现工业化,社会主义的好日子能到来吗?想到这些,陈福生仔细算了算自己家里的细账,每人每年大约四百二十斤粮食就够吃了,就愉快地说出了要卖二千八百多斤余粮给国家。双目失明的翻身老农民李德禄,回忆了过去的情况后说:“要不是毛主席,我瞎子那能活到现在。过去我冬天穿不上棉衣,就一件遮不住身的破絮套子,满身都是虱子,咬的我坐立不安,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饱饭,眼看我这老命就难保了。多亏毛主席来到了,我分了地,又参加了合作社,今年不用我操心,到秋粮食就分到家了,老俩口除吃以外还有余粮,这幸福都是毛主席带来的,我可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把我多余的三百斤粮食全卖给国家!”
经过这些积极社员的带头,又经过他们的现身说法,算了他们各人家里的细账,另外一些社员心里也有了底了,知道留多少就够吃了。此时,工作组又用解放几年来物价稳定的事实说明钱不会 “毛”,并向群众宣传了优待售粮储蓄的办法,帮助群众对明年的生产作好打算。这一下社员们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三十六户有余粮的社员,全部卖出余粮三十多万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