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华北区干部开始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
华北区在职干部四个月来的经济建设理论学习,已取得不少成绩。全区参加学习的干部共二十一万三千人,计高级组两千五百人,中级组五万一千人,初级组十五万九千余人。学习前,各地首先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和人民日报社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是全党干部的重要任务”。
学习开始后,一般都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初读“联共(布)党史”第九章与其他有关文件,领会文件的大意,然后转入精读。在精读中,由于缺乏经验,很多地方一开始即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但因多数同志理论基础较差,对苏联历史不熟悉,普遍感到钻不进去。另外,也有些同志一开始就搜罗很多参考资料来阅读,不去着重研读“联共(布)党史”本文和指定的文件。华北一级直属机关首先批判了这一偏向,要求大家以“联共(布)党史”为中心,结合指定的列宁、斯大林有关著作,逐节逐段深入钻研,先领会各节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在学习中,经济企业部门的干部特别表现了高度的积极性,完全改变了过去学习落后的状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学习内容切合他们的需要,一方面也由于华北局和各省委、市委都有计划地训练了一部分经济企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他们普遍重视了本部门干部的理论学习,亲自参加学习领导,并担任讲课。今年各地在聘请教员时,很少遇到困难,所有被聘请的教员没有发生推辞的现象,而且,教员一般都积极负责,受到学员的欢迎。特别是在经济部门工作的教员同志,由于讲课内容丰富,更受到大家的欢迎。
经过这一时期的学习,一般同志对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原理,以及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商业的作用和党领导的集中统一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普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对“苏联走过的道路在基本上正是我们所要走的”,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现各地干部,根据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指示陆续转入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学习。学习时间规定为一个半月。


第3版()
专栏:

青海牧业区许多汉族干部学会了藏话
更加密切了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关系
青海省派往牧区玉树、称多、囊谦、果洛、同德、同仁、祁连、共和、海晏、冈察、曲麻莱、尖扎、兴海等地的汉族干部,在去冬今春先后展开了藏语的突击学习。中共青海省委非常重视这次学习,在学习开始时,就指出学习藏语的重要,说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不懂少数民族的语文就等于盲哑人,只有通晓了少数民族语文,才能直接向少数民族人民传达政策,了解情况,建立感情,做好工作;使派去的汉族干部对学习藏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有了认识。同时,牧业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深刻体验到不懂少数民族语文的困难,体会到学习藏语是开展工作的有力武器之一,所以学习都很认真。牧业区各地党委也积极领导了这次学习。
突击学习时间,多者历时三个月,少者一个月。经过学习后,现在有许多干部已能说普通藏话,少数干部还认会了一、二千个藏文单字。如果洛工委组织干部进行了三个月的藏语突击学习,学了一般用语和政策用语八百四十七句,有百分之八十的干部记住了六百四十多句。玉树地区参加学习的有三百七十多人,经过八十五天的学习,一般都已学会了六百零一句藏语,并认会了一千五百多个藏文单字;按程度来分,现在不用翻译,可直接进行工作的已有四十多人,能说一般藏话的有六十多人,能用藏话接待藏民的有九十多人。同德一百零一个汉族干部中,有二十五人能当翻译,能说一般藏话的有五十人,其余二十六人能勉强听懂或部分听懂对方语意。
汉族干部学会了藏话,不但在工作上有了便利的条件,而且在感情上也和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更加密切了。果洛工作委员会的汉族干部学会藏语后,到工作委员会来往的藏民日益增多。同德医务干部吴德卿学会了藏语,给藏民治病时,藏民都说“这是我们的门巴(医生)”。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为了巩固与提高牧业区汉族干部学习藏语的既得成绩,提出争取在一二年内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干部能不用翻译,直接和藏族人民说话,百分之十的人能当翻译,百分之五的人能认会两千个以上藏文单字的要求。根据上述任务,省委宣传部并提出下列意见:
一、牧业区各级党委必须领导干部建立经常性的藏语藏文的学习制度,订出具体计划和要求,经常检查总结,并强调干部在工作中向群众学习。在有了藏语基础的干部中,要开始组织学习藏文。
二、现有的藏语教员都是兼职,有些地区曾因教员下乡工作,藏语学习发生自流现象。今后各级党委应该对藏语教员的本身业务和教学工作作适当安排,以免妨碍学习进度。
三、牧业区各县可评选藏语藏文学习模范,奖励成绩特别优良的,借以鼓舞干部学习藏语藏文的情绪。
青海省牧业区的汉族干部经过这一个时期的藏族语文的学习,获得了以下几点初步经验:
第一、党委重视,首长带头,从上到下普遍展开学习,造成群众性的学习热潮。如玉树自治区一级机关汉族干部学习藏语前,有些干部的思想上存在“学习藏语对自己业务用处不大”等错误思想,因此,学习进度参差不齐,看不出多少成绩。称多县在去年学习藏语时同样有很多人抱着敷衍塞责的态度,“只念口歌,不记字义”。领导上对这种错误思想作了批判后,学习情况有了很大改变。玉树地委书记冀春光,果洛工作委员会书记马万里、宣传部长王育英等负责干部,不但组织和领导干部学习,而且亲自参加学习,同干部一起上课和讨论,大大地鼓舞了干部学习的情绪。现在他们都能说普通藏话。冀春光还学会了二千多个藏文生字。
第二、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学习藏族语文的困难,给以后自学打下基础,就必须用突击的方法进行学习。在突击学习时必须边学边用,这样才能把学会了的巩固下来。在打下自学基础后要注意经常性学习。
第三、要建立严密的学习领导组织和经常的学习制度。果洛工作委员会在突击学习藏语时,曾指定专人负责督促检查和组织学习的工作,并组织了藏语教学组,分为教学、教材编写和注音三个小组负责学习事宜。教学组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建立了随堂测验、月终测验和批评与奖励制度,这对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起了重大作用。
第四、编好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要从牧业区实际情况出发,防止以汉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拟定教材。教材用语要根据不同词汇,结合实际,进行分类,先由日常用语再到政策用语。
第五、除了领导上及时检查、测验、总结外,在个人方面要勤学多说,不要怕羞。如果洛工作委员会及同仁县的干部在学习藏语中,注意向懂得藏汉语文的人学习,随时问他们一般东西的名称,学习简短的会话,注意听他们的发音,并跟着他们练习。读音正确后,用汉文或注音符号记起来,把记下的再念一遍给他们听,看是否对,有错的地方即时改正。当学会普通藏话后,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着用,不怕说的不好别人笑。这样随时随地学习,及时纠正错误,就使藏语学习获得了成绩。


第3版()
专栏:

记一个学会了藏话的汉族干部
一兵
九月初旬,我从甘南藏族自治区的西仓部落到了夏河县的阿木去乎部落。踏上第六区区人民政府的阶台,见到屋子里一个年轻的同志正和一个喇嘛谈话,他们说的全是藏话。那位年轻的同志看到外面来了人,便走出来,问我找谁?
“找张光清同志。”
“我就是张光清。”
我说:“不听到你操的陕北口音,我真以为你是藏族同志啊!”他笑了一笑,引我进去,介绍我和那位喇嘛认识,他名叫慈成木,是这个区的区长。我在阿木去乎停留的几天,看到张光清和慈成木、副区长甲藏慈成木等,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早上一同学习。有时夜里开完了会,区里的藏族干部和汉族干部,唱着藏族民歌,跳着藏族舞,慈成木坐在旁边敲着拍子,在这偏远的地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和谐啊!
张光清到阿木去乎已经两年多了。他生长在陕北延长县,长期在那里工作,当他在家乡时,从没有想到将来会到藏族聚居地区工作,将来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话。一九四九年,他离开家乡,被分派到甘肃省夏河县工作。
一九五一年,组织上又派他到阿木去乎,担任中共夏河县第六区区委书记。第六区有阿木去乎、梅西、下巴沟和阿拉四个大的部落。夏秋之间,甘南草原气候温和,一旦天气变化,天空往往飘起雪花,有时突然降一阵冰雹。张光清刚来阿木去乎,吃不惯酥油?粑,过不惯高原上变化多端的气候。使他更伤脑筋的,就是他和藏民互不懂话。不管他去访问藏民,或者藏民来找他,身边总是坐着一个译员。译员一走开,他和藏民只有面对面的坐着,满肚子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当他留在区政府,藏民很少来找他。当他访问牧业区,牧民们知道人民政府里的人来了,都来看他,向他问长问短,等到知道他不会说藏话,有的便悄悄地走开了。他和藏民谈话,译员往往译不过来,有时甚至将原意译错了。就这样,他在工作中经常碰钉子。前年冬天,木道和群楚两个村庄的藏民发生械斗。他把双方的代表找来,准备调解他们的纠纷,恰巧译员到拉卜楞去了,只得找一个略懂藏话的汉人充任翻译。结果许多话没有译出来,双方代表回去后,械斗又起来了。张光清的妻子张碧兰告诉我:在一次各部落的头人会议上,张光清向他们讲话,提到组织民兵问题。会后,有些藏民问为什么要登记枪枝?译员将他的话译为要组织民兵,登记枪枝,藏民自然有疑虑。经过多方解释,他们才安下心来。
在这种情况下,他想:生活过不惯,呆一个时期就可以过惯了。藏话不会说,又听不懂,这怎能将党的政策和当地群众见面呢?光靠译员,怎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呢?怎能在这地方长期扎下根子呢?那时,他曾一度想离开藏区。然而,藏族人民的热情、忠厚深深地感动了他。国民党匪帮造成他们的贫困,使他感到必须帮助藏族人民摆脱这样的处境,他终于克服了离开藏区的想法。但是,要想在这里长期工作下去,首先得消除语言上的障碍,这就使他下定了学藏话的决心。
在阿木去乎,除了区政府有几个汉族干部外,四周都是藏民,使得他的汉话少有施展的地方,这就给予他学藏话一个好的环境。他请求慈成木帮助他学藏话。慈成木和他住在一起,不管白天或晚上,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耐心地教他。慈成木告诉张光清先从生活上的日常用语学起,那些话在什么场合使用,那些字怎样发音,张光清边学边记,每学会几句,便和藏民交谈。有时慈成木坐在旁边,听到他发音不准确,或说错了的地方,随时指出。有时学会了几句,和藏民谈话运用不过来,他心里发急;慈成木就安慰他,学藏话不可急躁,今天不能运用,总有一天能够搬出来的。在这样苦学苦记下,不到一年,他可以直接和藏民谈话了。今天,不管他去牧场访问牧民,或藏民前来区政府,他不但不带译员,并且可以替不懂藏话的人担任翻译了。
在这一年里,他经常在梦中说藏话,走路的时候也在默记。每当他和藏民交谈,谈到说错了的字句,藏民往往笑起来。但是,他们的笑,并不使张光清感到难为情;他们的笑,充满了友情和善意,因为和他们交谈的汉族干部,正在学他们自己的话啊!
张光清自从掌握了这一有力的武器,经常和区里的干部,下到各村庄、各牧场,向他们宣传民族政策,了解他们有些什么困难和要求,给他们调解草场等纠纷。当他一个人留在区政府的时候,情况和从前也不同了,藏民照样地到这里来的一天天增多,他们见了张光清都感到方便。
昨天还不熟习藏族,今天他和藏民建立了深厚的交情;昨天只会说汉话,今天他操着流利的藏语。它的关键在于下定了为少数民族长期服务的决心。


第3版()
专栏: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九、十两日情况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九日继续进行。虽然天气很冷,但会场四周看台上仍然坐满了观众。
九日大会的表演项目是武术、民间体育、骑术(轻乘、障碍),竞赛项目是举重、拳击、摔跤、击剑。
武术表演有各种拳术和棍、枪、刀、剑等器械单练和对打。西北区运动员苗玉龙表演了四炮锤和八仙棍。苗玉龙今年已七十五岁,但精神非常饱满,腿脚轻快利落,看起来如同青年人。他是青海省西宁市的运动员,从二十五岁起他就练习武术,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从来没有生过病,身体一直非常健康。在九日的民间体育表演中,特约的北京首都杂技团演员宝善林表演的中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中幡是高三丈、重三十多斤的一根竹竿,宝善林可以把它很轻巧地舞起来;他能用肩、手背、大姆指把中幡顶起,并能顶在头上扭秧歌。九日虽然因为风大使中幡重量达到一百多斤,但他巧妙地掌握住中幡的平衡,并且顶着中幡翻筋斗。
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骑手们,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轻乘和障碍表演。当他们骑着骏马进入会场时,看台上观众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轻乘表演中,五名女运动员和六名男运动员表演了单人单马、双人双马、双人单马、多人多马等节目,他们在疾驰中在马背上表演单腿平衡、马上倒立、叠罗汉等复杂动作。障碍骑术是由七名内蒙古运动员表演,他们熟练地骑着马穿过多种障碍和火圈,充分表现了内蒙古人民坚毅、勇敢的精神。
九日举重、摔跤、击剑、拳击竞赛结果:举重,解放军李君伟获得轻量级第一名(二百九十五公斤)、华东区朱瑞宝第二名(二百八十公斤)、东北区黄强辉第三名(二百七十二点五公斤),均打破全国最高纪录(二百七十公斤);解放军朱鸿全获得中量级第一名(三百零五公斤),打破全国最高纪录(二百九十七点五公斤)。摔跤,轻量级获得小组第一名的是:华东区宋保生、中南区沈少三、华东区周凤根、东北区王殿原;中量级获胜者是:内蒙古图特布和哈英哈尔瓦、华东区谭树森;次重级获胜者是:华北区杨子明和内蒙古色登;重量级获胜者是华北区张魁元。拳击,轻量级是华东区陈新华和西南区李炳元获胜;轻中级是东北区孙吉柱和华东区黄华烈获胜;次中级是东北区朱兆麟和解放军俞吉利获胜。击剑,华北区王建奇获胜。
(新华社)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十日继续进行。十日有武术、民间体育、骑术等表演和摔跤、拳击、举重、步射、击剑等竞赛项目。
十日的民间体育表演是多种多样的,有团体武绳、象脚鼓舞、舞石担、皮条、“布鲁”投远等。铁路代表队表演的武绳,是天津铁路运输分局沧县装卸供应社十五个装卸工人结合生产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用跳绳来锻炼身体的运动。由二人挥着绳子,其他的运动员一边在地上做各种动作,一边同时越过绳子,表现了高度的合作精神。看台上的观众一再为他们的精彩表演热烈鼓掌。这十五位装卸工人个个身体结实,今年在生产竞赛中曾获得四次优胜红旗,超额完成装卸任务。象脚鼓舞由西南代表队傣族两位青年表演,这是西南区傣族中流行的一种民间体育。内蒙古自治区表演的“布鲁”投远,是反映牧民生活的一种民间体育形式。“布鲁”是一种弯形木制器械,牧民们遇有羊群受野兽侵害时,就用“布鲁”掷打,保护羊群,一般能打七、八十公尺。他们从小就练习掷打,所以不但打得远,而且打得准。
在摔跤台上,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区的蒙民摔跤表演吸引了全场观众。十四位身体健壮的摔跤手,穿着鲜艳的摔跤衣,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唱着歌,一边挥舞着两手,一边跳着,然后分两边坐下,开始一对一对的摔跤。
十日步射竞赛时,蒙族运动员布和敖其尔与李成射箭技术的准确博得全场观众喝采。布和敖其尔曾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上获得两个步射二等奖章;李成曾获得一个步射一等奖章和一个步射三等奖章。
十日的武术表演,东北区老年武术家张万成表演了荷叶刀,华东区周永福、周永祥兄弟二人表演了双手带进枪,华东区一位十三岁的少年先锋队队员邱桂香表演了单刀。西南区蓝素贞表演了自然剑,这是经过她研究改造后的一种剑术,她那高度熟练的技术和优美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日的举重、摔跤、击剑、拳击、步射竞赛结果:举重,解放军萧山祖获得轻重级第一名(三百一十五公斤)、解放军刘云福获得第二名(三百一十五公斤),均打破全国最高纪录(三百零七点五公斤);次重级,华东区蔡昌华获得第一名(三百公斤)。摔跤,次轻级是华东区高小毛获胜;轻量级是华东区宋保生获胜;中量级是内蒙古图特布和华北区徐茂获胜;次重级是华北区杨子明和内蒙古色登获胜。击剑,华北区马贤达和中南区魏大洪获胜。拳击,轻量级获胜者是华东区陈新华;轻中级获胜者是东北区孙吉柱;次中级获胜者是解放军余吉利;次重级获胜者是华北区靳金铎;最轻级获胜者是华北区王守忻。今天步射男子组第一名是内蒙古布和敖其尔。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政法工作述评

希望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努力学会当地民族的语言
冯众
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所造成的我国少数民族的落后状态,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改变过来。四年多来少数民族干部的生长虽然很快,到现在已经有近十万人参加了各项工作,但还赶不上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和适当质量的汉族干部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但是,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首先遇到了语言不通的障碍。不通语言,和当地群众往来就要受到很大限制,在工作上自然会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困难。
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必须被尊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也明白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因为“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进步”。(斯大林: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为此,汉族干部绝不能为了自己的方便,强迫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这样做,就是严重违犯党的民族政策,就是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办不到的。
为了打破语言不通的壁障,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尽最大可能学会当地的民族语言是必要的;自然,凡是不懂当地民族语言的其他民族干部,以及本民族干部,也同样有这个需要。因为接近少数民族群众,深入了解情况,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增进民族团结,都需要有语言作为工具。今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将要一步步深入开展,这更增加了学习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许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会当地民族语言之后,都感到和当地各族人民的感情更融洽、工作也深入了;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也感到方便,对汉族干部也更亲近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潞西县的许多干部学会了当地民族语言,走到哪里都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欢迎,当地傣族同胞看到工作干部就亲切地喊:“宰弄,戛列都!”(大哥,到我家玩)。西康省有的藏族人士认为汉族干部学习藏语是一件大喜事。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乡城县县长冷龙大洼(藏族)说:“以前藏汉族干部一桌吃饭也要用翻译;现在,汉族干部懂得了藏话,有事可以直接商量了,减少很多麻烦。”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汉族干部学会当地民族语言以后,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毫无疑问地会进一步密切起来;同时也说明了少数民族的干部和群众是如何地切盼汉族干部能学会他们的语言。
当然,学会一种民族语言将会碰到许多困难,特别是目前编印教材、配备教员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且许多少数民族还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我们只要有坚定的长期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决心,苦学苦炼,埋头钻研下去,学习中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既然负有帮助兄弟民族发展的光荣任务,如果不会当地民族语言,宣传政策时人民群众听不懂,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不上来,这对完善地完成这项光荣任务不能不是一种阻碍。现在我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有着许多有利条件的,首先是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其次少数民族人民热烈欢迎我们这种学习,他们会热诚地给予帮助;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和空闲时间都随时有实用和练习的机会。在这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下,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学会一种民族语言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今天本报发表的青海省牧业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学习藏族语言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不是经过短时间的学习,许多人都能说普通藏话了吗?
现在许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都已先后开始了当地民族语言的学习,而且已经有了显著成绩。有些地区已建立了学习的组织和正规的学习制度,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且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和坚持学习。这些情况说明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绝大多数都决心长期地、艰苦地、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希望:学习已有相当基础的能够继续巩固和提高;已经开始学习的能够坚持下去;还没有开始学习的也迎头赶上去。
有些地区,如新疆省和西康藏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干部,在汉族干部学习民族语言的鼓舞下,也自动地学习汉语、汉文,这是非常值得欢迎的。汉族干部应该热诚地帮助他们进行学习。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在互相帮助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将更增进互相了解,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第3版()
专栏:

介绍影片“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庄为远
原著者:伐·阿札耶夫编剧:姆·派派伐导演:阿列克桑德尔、斯托耳彼尔翻译:杨范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根据苏联阿札耶夫的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改编的同名影片,保存了小说情节的中心线索和主要人物,通过远东艰险的自然背景,表现出苏联人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如何把远东后方的重要工业部门的工作,改造得适应战争的需要。影片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建设工程的领导者巴特曼诺夫的形象,描写了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艺术。
影片集中了小说的戏剧冲突,首先表现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者是处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中。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见巴特曼诺夫的全部领导工作,是处在千头万绪的极大困难面前。他面前不但有保守落后的前任总工程师格鲁布斯基等,正在因袭着资产阶级的设计观点,顽抗着国家建设工程的新要求;而且就在巴特曼诺夫自己所率领的战斗队伍中,也有人不理解建设远东石油管对卫国战争的重大意义,而认为跑到远东是“躲居在后方”,是逃避保卫祖国的责任,坚决要求脱离建设岗位到前线去。青年工程师阿列克塞最初的思想就是这样的。巴特曼诺夫的任务,是一方面要战胜保守、落后的思想,另方面要引导阿列克塞等的情绪,使他们对祖国的热情,转向到艰巨的建设工作上来。我们在影片中一开始看到,前任总工程师格鲁布斯基是如何对抗建设工程的新计划,他陈述了许多困难,许多理由,说明石油管的建设成功,绝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而必需三年才能完成。他所说的困难是什么呢?是他认为在远东一年有七个月是冬季的严寒气候里,是根本无法施工的。他看不见苏维埃人民的创造力量是可以战胜这些困难的。而且他在设计工作中不重视与搜集充分的资料,忽视当地群众的正确建议,他认为在河流的左岸经常遭水泛滥,因此就盲目地肯定石油管敷设的线路必须设在右岸。但实际上河流的右岸有连绵不断的丘陵山脉,几乎没有一个村镇,建设线路的困难是很大的。而在左岸,线路不但可以沿着宽阔的大水淹不到的倾斜岸堤伸展,并可在敷设线路时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
前任总工程师之所以看不到这些有利的条件,固执己见,是因为他不去实地勘查,在他的思想深处,还迷恋着资产阶级的技术观点。他的理论是以德国和美国的技术“权威”的意见为根据的。他不敢以革命精神,突破“全世界都还没有这样实验过”的技术规程。
前任总工程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巴特曼诺夫面前摆着两条道路:或者是被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观点所吓倒,罢手不做国家急需的建设石油管的工作;或者是以革命的精神,以社会主义的建设思想去战胜重重困难,把国家战时急需的石油开采出来,输送到前线去。
巴特曼诺夫选择了后一道路,他在远离莫斯科数千里的后方,组织了“为了出产石油的战斗”。当他发现了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着两种尖锐的思想对立时,他以布尔什维克的原则精神,支持了新任总工程师别里捷所拟定的新的设计计划,批驳了格鲁布斯基的保守思想。巴特曼诺夫在工程的时间限制非常紧急的情势中,坚决勇敢地承担了祖国所给予的任务。我们在影片里的一场会议中,就能看见他是十分成熟和敏锐地对工程师们表示道:“老的计划书,难免是要修正或者改变的。”小说中关于建设线路的讨论,是这样写的,巴特曼诺夫肯定地说:“我们看见,我们知道,而且我们深信,新的技术方案是非常脚踏实地的,有根据的,是以计算和勘察为基础的,是以全体工程师的经验,不只是以别里捷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巴特曼诺夫在此是十分自信地说道:“归根到底,我是第一个对你们大家和对建设工程的命运负责的人。我不怕担当由于我的决定而引起的后果的责任。”他说:“我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在一年内敷设好输油管的问题是不是战时才发生的问题呢?还是三年的期限根本就不对?按我的意见,在任何情况下,敷设输油管花费那么长的时间都是不容许的,即使在战前,也不应该把线路敷设在右岸,而不考虑当地人民的利益和他们的帮助,不为尽量节省开支作打算。”
这就是新旧两种设计方案的根本分歧:从巴特曼诺夫所领导的设计方案中,可以看出高度的政治思想内容,即由于敷设线路而开辟的大路,会在今后的长远的时期内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而思想保守的格鲁布斯基的工程观点不是以勘察为设计的基础,同时在建设事业中又不是将政治、经济与技术等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巴特曼诺夫在支持新的设计思想、反对保守落后的工程观点时,同时做的一件大事,是大力调整自己的队伍。巴特曼诺夫深信工程的开展是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随时善于用批评的方法,团结教育干部,带领着整个集体前进。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巴特曼诺夫以极大的慈爱的心情和严格的遵守纪律的精神,把那种热望奔赴前线的副总工程师阿列克塞等爱国青年的全部激情,引向到建设工作上来。从影片的生动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巴特曼诺夫是深入了他的干部的灵魂,不但了解他们,而且善于用恰当的方法,解开他们的思想结子。他灵活地运用了批评的武器,以他高尚的人格和对祖国、对斯大林的忠诚,感动了他的干部。在他身边聚集起群众的积极力量。
巴特曼诺夫的领导还表现在掌握全面、深入重点,系统地检查指令的执行情况。他的工作作风既不是靠签署“命令”来进行“一般”的领导,也不是依赖于文书往返。在小说原著中,巴特曼诺夫曾对供应处长说:“我有一个规则,就是要亲自检查执行我的原则性的命令的情形。”他一方面掌握全面情况,一方面又进行具体领导。他像部署战斗的军事指挥员一样,特别看重通讯联络工作,以便随时和遥远的各个工程段联系,以便于指挥着建设工程的进行。
当巴特曼诺夫一步也不放松地建立着自己的工作秩序时,我们看见他既熟练地掌握着工程的勘察、设计、输送建设器材和生活物资等工作的进行,又从不忘记去深入检查工作中的重点或薄弱的环节。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巴特曼诺夫是用全力去突破海峡工程段的困难。在广阔冰冻的海峡上,采用了前辈工程师托波列夫的水底爆炸方法,巴特曼诺夫所率领的劳动大军获得了很大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格鲁布斯基认为不能在水底挖掘壕沟,敷设石油管的胡说。
在工程进展中,群众的劳动热情,被组织在总工程师别里捷、阿列克塞与罗戈夫分别领导的三段工程核心的相互竞赛里。巴特曼诺夫与党委书记合作,引导着整个工程的进展,形成了战斗组织工作的灵魂。影片中巴特曼诺夫所领导的建设工程的胜利表现出社会主义设计思想的胜利,表现出工程全体建筑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威力。
“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描写着建设工程中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艺术,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情。影片通过了一些细致的生活侧面描写,表现了在遥远的后方所进行的建设工作,是与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血肉相关的。影片通过要求参加通讯队工作的孩子根卡父亲的牺牲,供应处长里别尔曼的家人被战争阻隔在列宁格勒,阿列克塞的妻子的牺牲的消息等等情节,表达出了人们在战争艰难时期中,政治上、情感上深切的一致。其中最为深刻感人的,就是巴特曼诺夫亲自告诉孩子根卡他父亲牺牲的那一场戏;这场戏很生动地描绘了巴特曼诺夫慈爱与豪迈的内心感情。影片也描写到别里捷、阿列克塞和托波列夫这两代工程师、党与非党的专家们之间正确友善的关系,反映了英雄建设事业的群众性。在这一伟大建设工程中涌现的群众英雄是不胜枚举的。影片突出地叙述了青年女工程师丹妮亚的通讯队的功绩,描写了青年们在暴风雪中艰苦工作的情景。
配合全部故事,影片有着美丽的序曲与主题旋律,音乐对于影片中的自然环境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使人们向往和热爱着远东的地方。同时,这部影片中有许多优秀的、成熟的苏联演员,和两位崭新的女演员(扮演丹妮亚的特·马霍娃与扮演然妮亚的伊·基谢列娃)参加演出。影片中的巴特曼诺夫的角色是由苏联著名演员奥赫洛普柯夫〔注〕扮演的。这位著名的演员在扮演巴特曼诺夫角色时,他的每一表演细节都经过了充分的情绪准备。他表演的情调,是用了全部内心蕴藏着的爱国情绪与鲜明的智慧,以及国家机关的高级指挥人员的慎重又果断的精神,在审视环境,听取反映,一面思索,一面判断。他的成功的表演,真实地显露出既含蓄又坚定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形象。观众可以从他塑造的形象中感觉到谦逊和温暖,感觉到苏联共产党人在极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伟大历史任务时的主动精神与激动心情。〔注〕斯大林奖金获得者恩·布·奥赫洛普柯夫,是著名的苏联人民演员,他曾经极为成功地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影片中扮演工人瓦西里。在“斯维尔德洛夫”影片里扮演歌唱家夏里亚宾;在“库图佐夫将军”影片里,扮演过巴尔克莱将军。一九四八年因在“真正的人”影片中扮演政治委员沃洛比约夫时的功绩,获得了斯大林奖金。(附图片)
通讯工程师丹妮亚带着一百名青年团员,就要出发到森林里去架电线了。总工程师别里捷正在和她谈话。
副总工程师阿列克塞·柯甫少夫(右)和工程区区长罗戈夫(左)听了巴特曼诺夫的话后,认识到建设油管工程的重要性,打消了想到前线去的念头。党委书记泽尔肯德(中)也为他们高兴。
工程管理局局长巴特曼诺夫非常喜爱青年团员小根卡,但他现在要亲自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小根卡的父亲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