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斯大林论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苏联 斯杰潘宁
充满了生命力并对本身事业之胜利抱有深刻信念的苏维埃人民,正在列宁—斯大林党的领导下建筑着宏壮的共产主义的殿堂。
我党的全部实际活动,它对于未来的计划所依靠的就是经济法则的知识,就是斯大林同志所制定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科学的伟大匠师斯大林同志综括了群众革命创造的经验,而把科学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不断地加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中的新时代——在苏联、社会主义胜利和共产主义建设的时代,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中、人民民主制度取得胜利的时代——是和斯大林同志的名字分不开的。斯大林同志的天才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的一个杰出的贡献、是科学的共产主义的纲领性的文献。在这本书里综括了苏联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经验,对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渐过渡的道路作了深刻的科学论证。
斯大林同志在他的著作中所表述的那些原理是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历史性决议的理论基础。大会规定了党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了对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而这一计划的实现就是苏维埃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新的、巨大的一步。
列宁—斯大林党依靠着在我国已经确立并巩固了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依靠着苏维埃社会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而在组织着胜利的共产主义建设。斯大林同志教导说,为了要达到共产主义的更高的阶段,社会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造和文化改造阶段。斯大林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第一次表述了关于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三个基本先决条件的那些纲领性的原理。
反映了苏维埃社会物质发展的已经成熟的各项任务的这些纲领性的原理,是以斯大林同志所发现的社会主义根本经济法则为出发点的。正如斯大林同志所指出的,这一法则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全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
斯大林同志教导说,为了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首先必须“切实加以保证的……是全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就是,生产在任何社会(其中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都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正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得极不均衡,受着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以及危机的破坏性的影响时,社会主义的生产却在沿着上升的路线不断发展着。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五一年的这一阶段当中,苏联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差不多增加到十三倍。
生产增长上的这样高的速度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例如在美国,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九年这一阶段当中,工业生产始终是停滞在原来的地方;后来只是由于军事生产的急剧扩大工业生产才提高,从而在一九五一年比起一九二九年来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是这片面的、在军事化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是和居民的消费无涉的生产的某些增长,不可避免地又会引起新的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适应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而获得全面的发展。规定了国民经济和文化的一切部门的新的巨大发展的第五个苏联发展五年计划,就是这件事的一个鲜明的证实。
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建设纲领是从这一点出发的,那就是必须要优先地使作为扩大再生产的最重要条件的生产资料底生产获得增长,为了要保证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品的一切部门以机器装备,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必要的。
生产资料、而首先是机器制造业生产的优先增长就是历次五年计划(其中包括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基础。在新的五年计划里面,工业生产水平总起来大约要提高百分之七十,而机器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大约要增加为百分之二百。直接与共产主义高度技术的建立有关的那些种类的机器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则又特别迅速。例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当中,水力透平的生产要增加百分之三百三十。在建立共产主义物质生产基础时,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国家的电气化。在实现电气化的宏伟纲领时,党是从唯一正确的列宁的公式出发的,这公式是: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技术上不断的进步,要求用新的技术代替旧的技术,要求用最新的技术来代替新的技术。大家知道,在最近的五六年当中,机器制造业的一切部门把所生产的机器设备的名目差不多全部革新了。在争取进一步改善技术的斗争中,苏维埃科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者们,在与生产部门工作人员创造性的友谊合作之下,以其本身的发现帮助发现并更好地利用自然界的富源和力量,把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向前推进。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保证了再生产的扩大,保证了全部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准备了从国民经济中的两个基本生产部门——国家的与集体农庄的——向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生产部门的过渡的前提。
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
斯大林同志在规定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二个基本条件时,指示说,第二,必须“用实行起来有利于集体农庄因而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逐渐过渡的办法,来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制来代替商品流通……”
与其他条件相配合的这一条件的使命,就是要把生产力向前推进,发展并改善生产关系,保证社会的经济改造。
我国现在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从而就一日千里地把生产力向前推进。但这决不是说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就并不存在着某种的矛盾,因为就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生产关系还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现在集体农庄所有制和商品流通是顺利地被利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最近的将来,它们还会给我国带来利益。因此党便为了争取巩固和尽量发展作为向经济发展更高形态过渡的必要前提的集体农庄生产而进行着斗争。但是现在集体农庄所有制和商品流通却在开始阻碍着生产力的强力发展了。
集体农庄集团所有制的狭窄范围并没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广阔场所,它限制了应用大规模机器设备的可能性,限制了全部国民经济充分电气化的实现。
生产力的增长和现在的生产关系中间的矛盾也具体地反映在计划化方面。在全民所有制的范围以内,我们是由国家计划化来完全包括生产与分配的一切环节。在集体农庄集团所有制的范围以内,国家计划化便没有这种包括一切的情形。
为了要克服这一矛盾,就必须要逐渐地把集体农庄所有制变成全民所有制,并且用产品交换制来代替商品流通。斯大林同志写道:
“为了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
水平,必须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品从商品流通
系统中排除出去,把它们列入国家工业和集体
农庄间的产品交换系统中。问题的实质就在这
里。”
如果社会主义的建成要求不单是在工业,而且是在农业里建立公有制时,那么共产主义的建成就要求用提高集体农庄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办法来建立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生产。
在提高集体农庄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一切措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全部社会生产不断高涨的基础上发展产品交换制。产品交换制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经济联系的更高的形态。斯大林就在现存的“换货”的实践中先见之明地看到了未来产品交换制的萌芽,看到了向共产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进步倾向。斯大林同志指示说,产品交换制度需要大量增加城市送交农村的产品,所以,推行这种制度无需特别急忙,要随着城市制成品的积累的程度而定。但是应该一往直前、毫不犹豫地推行这种制度,一步一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
在这一发现中,我们再度看到了斯大林的科学预见的力量。
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是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本质差别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社会主义的胜利消灭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历来矛盾的话,那么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本质差别如不消灭,共产主义的胜利就是不可想像的。
社会的文化发展
斯大林同志教导说,为了准备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三,必须“使社会达到这样高度的文化发展,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活动家的教育,能自由地选择职业,而不致由于现存的劳动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
这一任务的完成,将表示已经为向共产主义更高阶段的过渡,创造了精神上的前提。
斯大林同志指示说,要作到这点,就需要把每天的劳动时间至少缩短到六小时,然后再缩短到五小时,以便使社会成员有为获得全面教育所必需的充分的自由时间。共产主义预先规定了工作时间的这种缩短,因为这种缩短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必要的。马克思早就指出说,在未来的制度下大家的“自由时间都会增加”而“到那时,财富的标志将不是工作的时间,而是自由的时间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时间的增加和全部社会生产的增长与改进是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使群众获得进一步的强力的文化发展,此外就需要实行普及义务的综合技术教育,以便使社会成员有可能自由选择职业。在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关于向普及十年制教育的过渡和学校中实现普及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被认为是成熟了的实际任务。
斯大林同志指示说,根本改善居住条件,用直接提高货币工资,而且特别是用继续不断地降低物价的办法,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提高一倍,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完全遵照着斯大林同志的指示,提供了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广泛展开住宅建设的计划。
社会主义的胜利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消灭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工人阶级、农民和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别也就会消失了。
×××
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全部先决条件的实现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将要一直不断地继续提高,物质生产基础将要有巨大的增长,物质资料将要真正地丰富起来。
党在今后也要执行进一步巩固苏维埃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了创造富裕的物质资料而提高国内生产力的斯大林政策。
斯大林关于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的论述,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斯大林同志指出说,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逐步的准备。他坚持地警告说不要轻率地跑得太前了,不要在没有预先创造必要前提的时候就过渡到更高级的经济形态上面去。
斯大林同志在揭示向共产主义更高阶段的过渡的远景时指示说,只有把这一切先决条件全部实现以后,才可以希望,劳动将在社会面前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才可以希望公有制将被社会全体成员看作是社会存在的不可动摇和不可侵犯的基础。
“只有把这一切先决条件全部实现之后,才可
以从社会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这将是从一种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到另一种更
高的经济即共产主义经济的根本过渡”。
我国的共产主义建设是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它巩固了全世界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加速了社会的一往直前的发展。
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百战百胜的学说武装起来的党,始终不渝地在实现着符合于苏维埃社会切身利益的正确政策。它用一切方法巩固着作为建成共产主义的主要工具的苏维埃国家的威力。
列宁—斯大林的党知道怎样领导专业,并且正在顺利地领导着自己的事业前进。
斯大林的天才为苏维埃人民照明了通向共产主义胜利的道路。
(王以铸译自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苏联“真理报”)


第3版()
专栏:

梦想与现实
若水
“现实伟大于梦幻。”——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十年前,即一九三三年的元旦,“东方杂志”在新年特大号中发表了征文,题目是“新年的梦想”。问的是“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和“个人生活”,答的有一百多人——大多数是中等阶级的自由职业者。答案是形形色色的:长梦和短梦、甜梦和苦梦、好梦和恶梦、奇梦和平凡的梦、夜梦和白日梦——总计是二百四十四个“梦”,确是洋洋大观,集梦之大成。
有许多人梦想“自由平等的中国”“伟大的快乐的国土”“没有什么军阀官僚买办资本家一类的特权阶级”“杀尽贪官污吏”“实行计划经济,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全国的人,都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人可爱”“到处建设医院、大众食堂、洗衣所、托儿所、电影院、俱乐部、图书馆、公园”“全国无一人不会读报”“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一切的一切都是光明的”……
有人不嫌麻烦地为这个梦中中国详密规划了经济组织,政治和文化教育制度,甚至作出了每年财政预算表。另外有人便绘影绘声地作了一番描述:
“……梦境的起头,似乎是当久离故国的归程中,在进了某海口以后,倚着轮船的铁栏杆上眺望。当时没有见到一只外国兵舰,没有见到一个外国水兵,使我大大的惊奇!及抵岸,缓步徐行,……摩天阁似的洋房依然如故,可是招牌都改了,写上‘中华第一国家银行’‘中华第二国家银行’。再沿街道向前走,没有见到一辆黄包车,摩托车的数目虽不少,大半标上公共机关的名字。商店中的‘舶来品’——尤其是奢侈品——极贵,我问为什么如此,据某店员解释,由于进口税太重。过某电影院门口,见有国产影片广告,……拥挤在门首买票的人,不是花花公子,也不是摩登女郎,大部分是换了工衣穿上西装的劳动者。这些离奇的现象鼓励我前进。不久就到了某国立大学,探悉学生有三千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都是近几代未曾读书的人家子弟,他们一切免费,听说这些学生成绩并不差。后来又走进新从洋商手中收回自办的一个工厂,门口写着:‘注意劳动纪律’‘为完成生产计划而斗争’。询问某工人,他兴高采烈地说:‘工厂每日有三班人做工,每班八小时,今年工资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二十。近年一切厂务,在我们共同监督之下,都变了样子,再没有罢工风潮了。’最有兴趣的,是我在所过的马路上,始终未看见一个‘红头阿三’。又听人谈到工部局已撤消了,现在外国人犯法,要受中国法庭审判。我听到这里,不知不觉地笑得跳起来。不料这一跳,把我从梦中跳醒了。”
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势是怎样的呢?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些梦的呢?
还是请“东方杂志”的“论坛”作者自己来叙述吧:
“在四围的呻吟与号哭中,我们送走了可咒诅的一九三二年,……这过去的一年,可以说只是黑漆一团。……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了东北三省还不够,而且又在淞沪一带占领了四个月之久。至今闸北,吴淞,江湾,浏河,太仓一带,城市为墟,创痍未复。……在长春又居然建立了‘劣货’的小朝廷,贻羞中国民族。……而且还被国际联盟所派遣的委员团,公然斥责,指中国纷乱为世界和平的罪人,这样地开了国际共管之端。……各省频起内战。……工业建设,仅见具文,而农村经济,已日见崩溃。”
这样,摆在当时人民面前的现实和这些梦想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那么怎样在这矛盾中找出路呢?
有人把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放在梦想中去“解决”了;例如有一个教授异想天开地梦见:“忽然有中国的法拉第出现,发明了一种新力,使世界实业变了形态,中国便做了一个世界中心”等等。
但买办文人林语堂要来得“现实”一些,他用英国绅士的口吻在答案中说:“我不做梦,希望中国有第一流政治领袖出现,只希望有一位英国第十流的政客生于中国。”
另外有一部分人看到了美梦不断地破灭,因而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一个有名的作家写道:“我们中国民族恐怕没有希望了,他已经太衰老了。……想到将来有一天世界上的人都会得着自由平等的幸福,而我们却在灭亡途中挣扎,终于逃不掉那悲惨的命运,这情形真可以使人痛心。”
既然认为中国无望,有些人就梦想“遁入山林”“入山为僧”,——在梦中逃避现实。此外还有人以为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梦;有一个自名“梦痕”的先生说道:“十六岁以后的我,就发觉自己还在梦中,这个梦到那时才能醒觉,现在还不得而知。”这也是解决矛盾的一法:既然美丽的梦想不能成为现实,那就把丑恶的现实化为一梦吧。
旋乾转坤的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前人们的美梦,除开那些妄诞的以外,许多都已经变成了现实,还有许多也将要逐渐变成现实;不但如此,现实还在许多地方超过了那些梦想。今天的现实比二十年前那篇绘声绘影的记梦丰富得多了。我们不但看见了许多曾经梦想到的事物,并且看见了许多没有梦想到的事物。
有几个人曾梦想到,中国人民的革命会迅速得到这样伟大的胜利,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又会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取得这样伟大的胜利呢!有几个人曾梦想到,中国人民的领袖和政府能在国内外享有如此崇高的威望!有几个人曾梦想到,工人群众的政治觉悟一旦提高后,有那么多的创造发明呢!有几个人曾梦想到,素被“洋大人”鄙视为“不讲卫生”的中国人,能够在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把苍蝇消灭得几乎看不到了呢!……那是讲不完的。总之,过去以梦来美化现实的,现在要用现实来美化他的梦了。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在现实中用革命方法来解决。
现实纠正了那些失望的梦:过去以梦来批判现实是可以的,然而现在也应该用现实来批判一下梦了。现实打破了那些遁世的梦:这些梦者绝大多数都醒觉了吧,否则,他们抛弃了现实,也将为现实所抛弃。
现实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梦。今天我们再也不会做那些渺茫的梦,虚妄的梦,可怕的梦;我们现在做的是合理的梦,五年计划的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梦。美好的现实并不结束那些合理的梦想,反而给这些梦想的实现可能性开辟了广阔的前途。我们不用梦来取消现实,像空想家那样;也不用现实来取消梦,像悲观保守家那样。梦与现实之间,现在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了。我们的眼睛看着伟大的苏联,他们的现实就是我们的梦想。这一切都使我们满怀信心:梦想能够转化为现实。
共产主义者是最彻底的现实主义者,而同时又是最伟大的梦想家。我们要把最伟大的梦想和最平凡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我们比一切以往的人更善于作梦,也更善于实现它。
城市中高耸起如林的烟筒,田野间新树起千万根电线杆,长江三峡修筑了巨大的水电站,铁路线像网一样地布满全国……村子里的老太婆抱着她的孙子指点着说:“乖乖,瞧这火车,咱们真开眼界啦,这东西能把咱们全村都拖走呢。”……傍晚,农民全都拿起报来读,那上面登着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新指示。……志愿军打了几个大歼灭战,美国鬼子一败涂地,狼狈撤退。志愿军凯旋而归,多少人挤着去欢迎呀!……田野上拖拉机越来越多了,老农民们相互说:“咱们那旧法子不行啦,还是人家集体农庄好。”……好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长征记”一书得到了毛泽东奖金,销行了两千多万册……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还是梦,或半是梦半是现实。读者将有比这更美的梦吧。这些梦,将会被现实超过的。……
我们有伟大的梦想,我们有更加伟大的现实。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中央戏剧学院本科第一届学生毕业
中央戏剧学院本科歌剧系、话剧系、舞台美术系第一届学生一百一十三人已在去年十二月底毕业。这批学生中间,有百分之七十五原来是各地省级和军级文工团的主要业务骨干。他们都曾在革命斗争中从事戏剧工作,有一定的贡献,也有相当的经验,但是比较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修养。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后,特在一九五零年秋季把他们调来北京学习。两年半来,他们曾分别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文艺思想、导演、表演、歌剧理论、作曲、舞台设计等课程;并参加了文艺整风、三反、整党等运动;他们还曾分别到工厂、农村体验生活,辅导群众艺术活动。毕业的前一学期,在各系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进行了实习演出:歌剧系排演了歌剧“小二黑结婚”,话剧系排演了话剧“战斗里成长”,舞台美术系完成了这两个戏的舞台设计和布景、灯光等工作。话剧“战斗里成长”并已于新年期间在北京公演。
拉萨市人民医院免费为藏族人民种痘
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免费为藏族人民接种牛痘的工作已经开始。过去西藏地区很少有人用新式方法种痘,因此天花普遍流行,严重地威胁着西藏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根据一九二五年的统计,仅拉萨市区及近郊因患天花死亡的就有七千多人。当人民医院免费为市民种痘开始以后,市民们都成群结队地前来种痘,现已接种了一千二百多人,他们都感激地说:毛主席想的真周到,怕大家害天花妨碍健康和生产,就派医生来给我们种牛痘。为更广泛地给藏族人民种痘,拉萨市人民医院已准备了大批痘苗,并派出两个种痘小组,首先在拉萨市区进行接种工作。
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二期开学
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即中南民族学院)第二期已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学。这一期各地选派的新学员共三百四十五人,包括十九个民族,其中有八个民族是第一次派送自己的子弟来学习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校址在武汉市东郊风景区洪山;校舍都是新建的楼房,设备很好。去年该校第一期已有一百五十多个学员毕业。现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农聚英(僮族),广西大瑶山瑶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县长金宝生(瑶族)等,都是该校第一期毕业生。中南军政委员会对于这个学院极为重视,去年曾拨款一百多亿元,给该学院修建校舍,目前新校舍已经落成。今年春天将继续修建的一座可容一千人的宫殿式的大礼堂,现正在积极筹划中。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一九五二年十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内务部、司法部、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北京电影制片厂及本报曾共同组成工作组赴河南省鲁山县参加“鲁山县贯彻婚姻法模范代表大会”,并研究了鲁山县贯彻婚姻法的情况及经验。现将鲁山县贯彻婚姻法的经验整理出来,发表于后。
河南省鲁山县是怎样贯彻执行婚姻法的
河南省鲁山县根据婚姻法贯彻的程度,把全县分为三类乡。一类乡共五十四个,特点是婚姻法宣传得家喻户晓,群众对婚姻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婚姻自由已经实现,模范夫妻与民主家庭大量出现。二类乡共九十六个,特点是宣传工作做得还好,群众对婚姻法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深刻,包办婚姻已绝迹,模范夫妻与民主家庭不如一类乡多。三类乡共三十八个,特点是婚姻法宣传得不够普遍深入,某些干部和群众对婚姻法在思想上还有抵触,个别强迫包办婚姻和溺婴的现象还存在。总的来说,鲁山全县一百八十八个乡中已经有了一百五十个乡根绝了包办婚姻,实现了婚姻自由。两年多来,全县自由结婚的新夫妇有四千六百多对;双方感情不合经调解无效而离婚的有三千七百多对;有五百多个寡妇已改嫁,过着美满生活。打骂和虐待妇女的现象,在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了。社会上出现一片新气象。男女社会交际在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公开合法的活动,青年人们再不认为这是羞耻事,老年人也不再从中阻拦,野蛮落后的封建“家规”被打破了,青年男女的社交场所逐渐增多。他们互相认识的地方通常是在互助组、民校、剧团、训练班、代表会、合作社以及党、团的组织生活中。在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可以当着父母的面自由往来,甚至男方在女家或女方在男家吃饭。
过去包办订婚的,在婚姻法颁布后,特别是在一九五一年冬民主运动之后,许多女孩子提出解除婚约,或到婆家去了解男方及其家庭的情况。也有男的到女方家去看的。看不中就解除婚约,看得中就好下去,直到结婚。大部分做父母的由于懂得了婚姻法的好处,对子女的这种要求与做法表示同意。这种情形是比较普遍的。
爱劳动、爱进步、爱学习已成为一般青年物色婚姻对象的主要条件。因此婚姻法的实行,更推动了青年们要求进步的热情与积极性。响应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号召,努力学习政治和文化,争取在劳动生产等各方面作模范的青年日益增多。在争取进步的人们中,党、团员起着带头作用。
由于青年男女们有了正确的婚姻观和恋爱观,又有了自主自愿的权利,所以他们在结婚以后的生活一般都很美满,全县出现了大量的模范夫妻和民主和睦家庭。参加一九五二年十月底“贯彻婚姻法模范代表大会”的九十九对模范夫妻和十一户模范家庭,其中绝大部分是自由结婚的夫妇。参加这次大会的模范夫妇总人数为一百八十七人(有的夫妇因事只来了一人),其中青年团员一百三十三个,共产党员九个。
贯彻婚姻法的结果,旧的家庭关系一般都起了变化。根据婆娑乡(二类乡)的统计,全乡共五百三十九户,其中民主和睦家庭有七十六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十四点一;不和睦的家庭有二十一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三点九;一般家庭共四百四十二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二。一般家庭中已消灭了打骂和虐待妇女的现象,基本上做到了吃穿平等。又据石桥乡(一类乡)王楼村一百八十五户的统计,民主和睦家庭占百分之二十五,不和睦的家庭只占百分之零点五强。瀼河乡暴同花十一年不与丈夫同居,婚姻法颁布后又和好了,被评为模范家庭。还有一些旧家庭中的成员,几年来互不说话,现在也说话了。
由于婚姻自由的实现,模范夫妻与和睦家庭的增多,群众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热情较前有了显著的增高。妇女群众在各种运动中都不亚于男人。如一九五一年捐献武器运动中,中共鲁山县委发出“捐一架战斗机”的号召,仅妇女就捐了五亿一千万元。一九五一年冬治淮时,许多妇女都积极动员丈夫前往参加,叫他们不要念家。治淮民工走后不久,仅第六、第八两个区就有六十多个未婚妻给治淮前线上的未婚夫写信,勉励他们争取模范回来。第六区刘淑贤和她的未婚夫赵光发,已经择好了结婚的日子,临结婚时,治淮的任务来了,刘淑贤立刻放弃了结婚的念头,动员未婚夫去治淮。未婚夫走后,她又给他写信说:“淮河一天不治好,你就别回来,回来也不和你结婚!”赵光发在刘淑贤的鼓励下,劳动更加积极,终于争得了模范。现在,他们被选为全县的一等模范夫妻。在大生产运动中,妇女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全县六千五百七十九个互助组中,都有妇女参加。特别在一九五二年抗旱中,因为许多男人去治淮,妇女成了重要的力量。据六区婆娑乡乡干部的估计,全乡二十顷地中,至少有八顷地是妇女点种的。翻了身的妇女,学习文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据统计,一九五一年全县上民校的五万六千四百五十一人中,妇女有二万九千三百二十一人,超过了男人。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男女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平等了的时候,他们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和创造幸福的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巨大的。
鲁山县在贯彻婚姻法中有些什么重要的经验呢?
(一)鲁山县在贯彻婚姻法中非常注意对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宣传中,各机关、各部门一齐动手,通过一切场合,运用一切宣传力量,经常地不疲倦地进行宣传。区、乡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基层组织,上党课、团课时,经常讲解婚姻法,号召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要成为贯彻婚姻法的模范。县、区人民政府每当布置中心工作时,都把贯彻婚姻法当作一项内容。乡里开大会时也常讲婚姻法。人民文化馆、县立中学和师范也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宣传。颁发土地证时,就强调宣传“夫妇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每逢重大节日,也都联系贯彻婚姻法进行宣传。宣传时,特别注意了运用农村剧团和宣传员的力量。
农村剧团,当前在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中有重大作用。它演出的每个节目,能够吸引并影响大部分群众。鲁山的农村剧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群众性和普遍性。全县现有剧团二百四十个(每乡至少有一个),这些剧团二年来所演出的节目中,宣传婚姻法的占四分之一。演员大部都是农村中先进的青年男女。戏剧的内容是进步的,表现形式是生动的,都是真人真事,所以能感动群众。城关区有一位年轻寡妇吴淑玉,从十八岁死了丈夫就“守节”,整守了十六年。在看过一幕寡妇改嫁的剧后,思想逐渐变了,以后嫁了人。
宣传员全县一共有三千多名,遍布于每个农村,这些人都是党、团员。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诸如“广播台”、读报组、黑板报、集市、饭堆等等,向群众宣传婚姻法。在宣传中出现了不少特出的模范宣传员。如孙逢仪带着干粮到杨李沟乡(离他住的村十来里)去宣传。山里家户少,不好集合,他就挨户串门子宣传。历时四天,共宣传了四十七个庄,翻山越岭,跑破一双运动鞋。
鲁山县所以能在大部分地区把婚姻法宣传到家喻户晓,原因很多,但农村剧团和宣传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二)充分发动妇女。在进行各种中心工作中要发动妇女参加,这是完成中心工作的重要条件;而要发动妇女起来参加各种中心工作,就必须同时解决妇女的切身问题——婚姻自由问题。这是鲁山县在贯彻婚姻法中得到的一个最深刻的经验。中共鲁山县委远在婚姻法颁布以前的反恶霸运动中,就体会到发动妇女的重要。据县委书记说:“在反恶霸运动中发动群众诉苦时,就发现妇女的苦最深,仇恨最大,诉苦会如果没有妇女参加,就开不好。斗争时也一样,如果没有妇女参加,就显得没有力量。因之,从那时起就提出了‘男女一起发动’的口号和要求。以后的经验证明:妇女发动起来以后,不论在土地改革、生产、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运动、民主运动、抗旱等大的运动中,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把妇女也同时发动起来,首先就要在各种代表会议上做出决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在党代表大会上做出决议,号召党、团员坚决执行决议。只要党、团员都能带头,一般群众就可以带动起来。
在发动妇女中,必须发现和培养大批的妇女积极分子,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提拔大批的妇女干部参加党政机关的基层(村、乡、区)组织。一般地说,对于贯彻婚姻法,妇女干部比男干部更加关心和努力。因此她们能在贯彻婚姻法中起更大的作用。现在鲁山全县有五百六十个女共产党员,二千七百四十九个女青年团员。在政府的基层组织内也有大批的妇女参加,计有一百八十六个女副乡长,五个女正乡长,三百八十四个女乡政府委员,一个女区长。这些先进分子和基层干部不仅是各种运动中的带头者,更是贯彻婚姻法的骨干。
(三)鲁山县在各种中心工作中贯彻了婚姻法,特别是在一九五一年冬民主运动中贯彻得最好。在这个运动中,由于发动群众包括老年人诉封建婚姻制度之苦,使他们认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害处和婚姻法的好处,而消除了过去对实行婚姻法的某些顾虑、误解和思想抵触。因此,民主运动在鲁山群众的思想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许多人谈起话来总是说:“自从民主运动以后,我家和好了!”经过民主运动,婚姻法在鲁山县便真正普遍深入地贯彻到群众中去了。
民主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解决人民内部的团结问题,即改善各种关系,如党和群众、干部和群众、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的关系。运动开始,普遍举行了诉苦会。诉到婚姻痛苦的时候,受虐待的媳妇开始时有顾虑,不敢诉。因此,就先发动苦多顾虑少的妇女和离过婚的诉苦。为了避免增加人民内部的纠纷,有些乡着重发动在外乡离婚、又在本乡自由结婚的,以及婆家在外乡的妇女诉苦。也发动老年人诉封建婚姻制度之苦。老太婆们诉说缠足、受打骂、熬寡、当童养媳或作妾之苦;老头有诉光棍苦的,有诉因娶媳妇而负债甚至破产的苦的。这样,老年人对封建婚姻制度痛恨起来。然后向他们宣传婚姻法,他们也就很快懂得了婚姻法的好处。在发动群众诉封建婚姻制度之苦的时候,必须注意掌握不要使家庭成员的关系趋于对立,而应引导群众把苦的根源追到旧社会的制度上。之后,在进行人民内部民主大团结时,各乡除了召开户与户、党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等会议解决相互间所存在的问题以外,普遍地召开了家庭会议,专门解决旧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人口少的几家合开,人口多的单独开。区、乡干部选择重点分头参加指导,党、团员在其中起带头作用。这时提出“男女平等、团结爱国、和睦生产、民主管理家庭”的口号,并用“解疙疸”的办法来解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老年人在家庭会议上做了检讨,青年人也提出要尊重老年人。之后,家庭订立爱国丰产公约,树立民主制度,如定期召开家庭会等。这样,旧的家庭关系就逐渐改变了。据统计,余庄乡在民主运动中解决了二十八户家庭的纠纷;虎营乡解决了二十七户;大王庄乡解决了二十多户;徐营乡解决了十五户;一般乡都是二、三十户。另一方面,应该离婚的,在民主运动以前没有得到解决,在民主运动中和运动后也解决了。如东庄乡在民主运动以前,有一个叫李秀贞的童养媳提出离婚,三个月没有得到解决
(干部说需要够“八个条件”);其他该离的也不敢提了,因此该乡在婚姻法颁布后,一个离婚的也没有。民主运动以后,李秀贞的问题解决了,跟着就有十四个离婚和十七个解除封建婚约的。在民主运动之后,男女自由交际与结婚的也增多了。全县在民主运动中自由结婚的有六百九十对,离婚的五百十一对,寡妇改嫁的一百二十八人。民主运动中结合贯彻婚姻法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把婚姻法普遍深入到家庭中,在全家自觉的基础上,逐渐改变着旧的封建“家规”,解决了现存的纠纷,在家庭中树立了民主的风气。
(四)鲁山县在各种工作中,善于利用表扬模范的办法,在贯彻婚姻法中也是如此。鲁山县的党政领导机关鉴于二年多来婚姻自由基本上实现,模范干部、模范夫妻和模范家庭日渐增多,为了树立旗帜,指出贯彻婚姻法的方向,特于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召开全县“贯彻婚姻法模范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模范代表都是经过各乡群众评选出来的。各乡在评选前都做了婚姻法的宣传工作。参加会议的有模范夫妻九十九对,模范家庭十一户,模范干部十九人,每乡并各有一名至二名未婚青年的代表,总计参加会议的代表共四百一十人。代表们在会上相互介绍了经验,报告了自己的模范事迹,最后经过大家讨论,评选出模范夫妻二十二对,模范家庭三户,模范干部二个,模范乡二个,在全县树立了贯彻婚姻法的旗帜。在模范家庭中,有的是多年不和的旧家庭现在变好了,有的是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在离婚后变成了两个和睦的家庭。这些旗帜的树立,用活的事实教育了群众,使广大群众更加全心全意拥护婚姻法,并给进一步贯彻婚姻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鲁山县在贯彻执行婚姻法中所以能做这样多的工作,得到较好的成绩,中共鲁山县委对婚姻法的重视是有决定意义的。该县县委曾教育全体干部与全体党员和全体青年团员,要在贯彻与执行婚姻法中起带头作用与骨干作用。党、团员思想不通的,先在内部打通思想,消除顾虑,树立起对婚姻法的正确看法和态度。这就保证了党、团员实际行动中的一致性、积极性和责任心。县妇联和县人民法院在贯彻婚姻法工作中,也积极支持群众的正义斗争,县人民法院做到及时处理婚姻案件。没有这些,上述成绩是不可能得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