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人民热爱志愿军空军英雄
金凤
在“八一”的前夕,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英雄张积慧、赵宝桐、刘玉堤到了北京。
在东车站,当献花的少年儿童队员发现了他们日夜盼念着的英雄叔叔,拥上去抱住他们的时候,欢迎的人群立时震动起来,欢呼起来:“呵,张积慧”!“赵宝桐”!“刘玉堤”!人群拥向他们,鲜花投向他们。所有的人—工人、学生、解放军代表、大学教授、机关干部都挤着和他们握手、拥抱。他们好不容易才走出车站,青年工人、学生们又把他们抬了起来,欢呼的人群围着他们久久不散。当他们上了汽车,青年们从车窗外拉住他们的手臂,一路跟着他们的汽车跑。他们从东车站到驻地,足足走了两个半钟头。
人民对于这些空军英雄的热爱,并不只是表现在这种欢迎的场合。由于这些英雄代表中国人民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重重地打了美国侵略者的耳光,击毙了美国的“王牌飞行员”,击落、击伤了许多架美国飞机,给美国空军的前途“带来一片黯淡气氛”
(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语);也由于他们为朝鲜的孤儿和母亲复了仇,为朝鲜的燃烧的村庄复了仇;因此,当他们的战斗事迹传到祖国的时候,从祖国的各个角落,东到荣成湾、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成堆成堆的慰问信投向我们的英雄。这里有幼儿园儿童稚嫩的小手画的大飞机,有才用速成识字法学会写字的母亲写的歪歪斜斜的小字,有粗壮的工人笔迹,也有教师们端正的字画。人民一致感谢着英雄保卫了他们和平幸福的生活。学生们感谢英雄们保卫了他们安静的课堂,母亲们感谢他们让婴孩安睡,白发的教授感谢他们保卫了他的实验室。四平的工人把赵宝桐的事迹画成图画寄给他,店员工人向他报告“五反”胜利的消息,生产模范报告着自己的增产成绩,并提出新的保证。许多今年毕业的初中和高中学生都表示要学习英雄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愉快地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和组织的分配。河南灵宝师范学校学生王鸿喜写信告诉赵宝桐说,每当自己的思想搞不通的时候,只要一想到在朝鲜上空奋勇作战的祖国人民的英雄,自己的心胸就开朗起来,和错误、缺点作斗争的勇气也增强了。南京一个牙科医师也坦白地写信告诉张积慧,他过去很自私自利,工作中一贯只考虑个人利益;但当他看到张积慧打完子弹时用自己的飞机去撞敌人飞机的报导,他反问自己:英雄们在前方为了保卫你而这样忘我地战斗,你在后方还一心一意替自己打算,你对得起英雄们吗?他向张积慧保证:一定要下决心改造思想,洗尽身上的污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在机关做财经工作的青年团员原来不安心工作,可是一想到张积慧和赵宝桐他们全心全意为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的时候,就愉快地放下了包袱,安心地参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工作。
最使他们感动的是许多儿童们的来信和礼物。贵州一个少年儿童队员萧朝文把自己的红领巾送给张积慧,信里写道:“我是一个少年儿童队员,我最尊敬、最宝贵、最爱护的就是那国旗的一角—我的红领巾。她天天飘在我的胸前,她鼓励我努力学习,她命令我勇猛前进。在她热情的鼓励和光荣的命令下,我每期的考试成绩都在甲等”。现在,他把他朝夕不能离开的红领巾送给英雄叔叔。孩子热情地希望着:“让红旗飘扬在英雄的胸前,让她鼓舞你更英勇地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英雄们的行为在培养儿童的优秀品质中发生了深刻影响。北京司法部街小学的一个少年儿童队员侯景贤在写给刘玉堤的信里热情地表示着:“叔叔您放心,我现在要做毛主席的好儿童,将来要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保卫伟大的祖国,保卫毛主席,保卫英雄的您。叔叔!我要时刻准备着!”孩子们这种崇高的理想,正是从英雄们的业绩得到启示的。孩子们眼睛望着明天,天真地告诉他们的英雄叔叔“我们将来要当文学家、科学家、工程师、飞行员和拖拉机手……”他们写信说:“在祖国建设的岗位上,将有许多是见过您的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北京五一女中初二的少年儿童队队员张连英把登载着赵宝桐事迹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压在书桌上。每天放学回家,先到书桌上看看,并且认真地检查自己一天的学习。现在她每科考试的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
人民这样特别热烈地爱护志愿军空军英雄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着人民对于现代化国防建设事业的深切关怀。中国人民过去有着被帝国主义空中强盗屠杀、侵略的惨痛记忆。南京的市民王鸣皋写信给赵宝桐说:“记得在一九四九年南京解放以后,每逢听到美国制造的蒋匪飞机的马达声,炸弹的爆炸声和机枪的扫射声,我们的心里多么恨呀;同时又多么盼望、盼望我们新中国会出现空军,快快生长、壮大,痛痛快快地惩罚那些可恨的美国空中强盗。如今,盼望的事终于实现了。您们把美帝国主义打得太痛快了。祖国有了你们这样的空军英雄,我们引以为荣!”
对于祖国人民对他们的信赖和热爱,我们的英雄张积慧、赵宝桐和刘玉堤都坚决表示一定要以新的胜利来回答人民。赵宝桐告诉我,在他们动身来北京的时候,欢送他们的飞行员代表王川曾说过,要以新的胜利来回答祖国人民对他们的期望。“最近几天,”他微笑着说:“队伍已经打了新的胜仗,我的僚机范万辛同志已经有了打落五架敌机的纪录。”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不会辜负祖国人民对他们的热烈期望,他们会创造出新的更辉煌的胜利。”


第4版()
专栏:

志愿军空军夜炸敌巢
新兵
志愿军空军战士们日日夜夜盼望着将炸弹投到敌人头上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一个零下十度的寒夜,在前线野战机场的休息室里,志愿军飞行人员正在等待着出征——夜袭盘踞在××岛的敌人和海面敌炮舰,配合地面部队解放该岛。我听到他们在兴奋地谈着这次战斗:“时刻到了。实践自己的誓言吧,坚决把炸弹准准地投到目标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电报急促地传达着命令。
顷刻间,人们已在机场上忙碌地准备着起飞的工作。冷风吹打着无数兴奋得发烧的脸。
“为了祖国,为了和平,为了朝鲜人民,用我们的炸弹回敬敌人吧!同志们,记着你们的誓言,勇敢地战斗吧!”部队首长下达了最后的命令,鼓舞着出征的战士们。
“坚决完成光荣的战斗任务!”勇士们高声回答。
发动机的巨响,震破了寒夜的沉寂。指挥员下达了起飞的命令,表示起飞的绿色信号弹一颗一颗地升入夜空。勇士们驾机凌空,以整齐的队形,向敌巢飞去。他们飞过被美国空中强盗炸毁的朝鲜的和平城镇。那里,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孩子的母亲、无家可归的和平居民,正期待着中朝人民空军战士狠狠地还击毁灭他们幸福生活的美国侵略者。
“看下面!”长机通讯员惊喜地通知全机人员。
在下面我军的阵地上,大炮正狠狠地向敌人喷吐着火舌,曳光弹替我空军指示着方向。敌人阵地上大火正在炽烈的燃烧。
敌巢就在前面。机群在夜空里前进着。
“进入目标!”长机领航员张执之同志通知同机的战友。
飞行员姚长川同志娴熟地操纵着飞机,准备着战斗。他考虑着怎样才能把飞机更准确地驶入目标区,好把炸弹投得更准确些。
“到达指定目标了!”领航员张执之说。
“投弹!”飞行员姚长川回答。
说罢,一组一组的照明弹已摇荡在机下半空,映红了海面和岛屿。战斗开始了。
照明弹给后面的飞机指示了目标。领航员们个个全神贯注在瞄准具上,仔细地寻找着敌人舰艇和海岛上的工事,并从容地校正着距离和方位。
一吨吨复仇的钢铁,向着海洋上、海岛上的敌人倾泻下去。火焰在地上、水面上爆裂迸溅,尘土和烟火滚动着,波澜起伏着。
姚长川率领的一队飞机投完弹后,王恩泽率领的一队又飞临目标上空了。在朝鲜干下滔天罪行的美国强盗们,在这里受到了我军从空中、从陆上同时给予的惩罚。


第4版()
专栏:

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二十五周年体育运动大会志愿军归国参观团的空军英雄。自右至左:刘玉堤、张积慧、赵宝桐。
新华社稿 冀连波摄


第4版()
专栏:

访问模范代耕村窑上沟
王士元
最近我访问了山西省的模范代耕村——武乡县窑上沟村。
中共窑上沟村支部书记王锦云和村政府民政委员刘海炎向我介绍了村里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革命残废军人的土地产量逐年上升的情况:一九四八年代耕土地每亩平均产粮九斗八升三合;一九四九年达到一石二斗三升;一九五零年增到一石三斗八升;去年——一九五一年党支部向全村农民提出一个响亮的号召:“要保证代耕土地产量超过一般群众水平。”全村农民积极响应,代耕土地每亩的平均产量提高到了一石八斗四升,超过一般群众的平均产量五升。今年,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所订的代耕计划,都提出保证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每亩代耕土地再增产五斗五升,达到二石三斗九升的高额产量。
这不是一个平常的、简单的数字。这个数字中间包含着窑上沟农民们的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保卫和平的决心。
窑上沟的农民现在过着幸福的和平生活,并正在努力建设更美好的将来。由于组织起来劳动的结果,庄稼一年比一年长得旺。眼前“金皇后”玉茭已没过人头,谷苗已淹住了人的大腿,今年的丰收将要大大超过去年。村里到处有新修的房子和窑洞,不少人家在新的房窗上装了明亮亮的玻璃。年轻的妇女和孩子们,穿上了从供销社买来的鲜艳的花布。全村充满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羡慕这种和平幸福的景象。但和村里人谈起来,他们总要给你说一番过去的悲惨日子,然后环顾现在的情况,意味深长地说:“水有源,树有根,我们忘不了共产党、解放军。”模范代耕组长韩拴柱,从他给人做了半辈子长工的生活谈起,一直谈到翻身,谈到当模范。他说:“咱翻身是靠的谁呀?靠的毛主席和共产党、解放军。我永远记着咱们的军队。给军属代耕的时候,我们总是鸡叫头遍就起床。”四十多岁的农民杨春雷,兴高彩烈地说起他的白面和花被子。他说:“从前少地没房,有门没窗,如今吃好穿好,还想盖个花花被子。这都是凭咱有几百万人民军队。”
我和许多农民谈话以后,记起了支部书记王锦云开初给我说的:“人们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就和咱军队建立下生死关系,土地改革以后,越发成了血肉连心。”
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和我国的侵略,使这里的普通农民都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建设,还得凭解放军、志愿军给咱保江山。”一个普通的互助组员史清云在一个座谈会上说:“我们能够使用单把犁、喷雾器,组织互助,成立生产合作社,当上全省的模范村,订自己的三年建设计划,要没有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打击美国鬼子,这些都休想得到!”
我访问了许多窑上沟村的民兵。这些青年对加强国防非常热心。自从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以来,他们已经三次报名要求参军,但每次都没达到愿望。二十一岁的张金元说:“眼下不能上前方,就该把代耕工作做好。”他自动给军属韩如忠家义务担煤担水,至今数月,一天都没误过。
村里的民政委员告诉我:“群众认识了代耕工作是为了谁,现在优抚工作真好做了。支部和村政府
一号召,该订代耕计划,该订包产、包工合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就自动订了。每月举行
‘爱国日’检查修订爱国公约的时候,群众都认真地检查了代耕工作。大家提的口号是‘先军属后自己’,那家没做到,大伙就向他提出意见。大家都争取做优抚工作模范。”中年妇女张娥子对我说:
“人家男子汉当英雄模范,真正够上光荣。咱在后方作好代耕工作也很光荣。咱争不上个牌牌子(奖章)吧,还争不上个奖状;争不上奖状吧,还争不上个在‘爱国日’会上表扬!”
在沟东军属的一块玉茭地里,我看见韩万良互助组的组员们正在用自己的茅粪给军属家的玉茭上追肥。庄稼已经锄过三遍,长得有一人多高。组员们满有信心地对我说:“毛主席号召我们努力支援前方,我们在爱国公约上写下保证:一定叫军属土地产量超过自己。全村人个个都想争个代耕模范,我们当然有份。”
吃午饭时,我到了军属韩如章家里,全家正在吃面条。这位六十二岁的红光满面的老人告诉我:家里有五口人,两个学龄儿童都在小学念书。我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用筷子挑起碗中的面条说:“天天能吃上一顿白面,还有啥困难?”傍晚在军属韩如忠家里,老大娘一定要给我烙饼吃,我再三请她不要费事,她却说:“我这可不是专意招待你,这几年我们家里一年比一年好了,同志们来了,还不和我孩子回来一样!我可不把你当外人看待。”
的确,军属的生活,随着广大群众的生活的改善,一天一天在改善着。我亲眼看见好几家军属的家里,到现在还存着一缸一缸的粮食。据统计,全村共有烈属、军属、残废军人四十五户,其中有三十多户有余粮,除去修房、打窑、买牛等等,如今还有八家,每家余粮都在十石以上。
烈属、军属在村里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孩子们上学,先尽烈属、军属子弟;供销社买货,先尽烈属、军属家庭;给烈属、军属贺年拜节,已经成了习惯;每逢村中集会,会场里都为烈属、军属设有“光荣台”。尊敬烈属、军属,已经成为风气。
受到全村尊敬的烈属、军属们,也在争取光荣上加光荣。在志愿军韩江河同志的家里,韩同志的爱人徐腊梅对我说:“去年,江河参加志愿军出国时,我去见了一面。碰到一块,他就让我看他胸前挂着的一排子牌牌(纪念章、奖章)。我就想:人家多光荣哩!我回来以后,下定决心,努力生产,提高文化,热心工作,总要争上两个牌牌。”韩同志的母亲笑眯眯地评论着全家。她说:“在咱家,江河数第一,出国到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光荣。腊梅数第二,犁地、锄苗、担粪,庄稼活样样能干,当了县里劳动模范;江河爹数第三,工作、生产都好,前几年参战当过模范民工。就算我顶不行,不过我家是模范军属、模范和睦家庭、模范卫生家庭,我也觉得光荣。”说到这里,她从柜里拿出他的英雄儿子从前方捎回来的五个光荣纪念章和江河父亲前几年得的模范民工奖旗给我看。临走,徐腊梅告诉我:韩江河曾写信回来和她比赛看谁进步得快,他们俩要争取更大的光荣,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哩。


第4版()
专栏:

充满了中朝人民友情的水坝
前驱
在朝鲜大同江的支流——大岑河和松石河上,矗立着四个石坝。它们像一堵坚厚的城墙横在河的当中,驱使奔流的河水驯服地去灌溉四个里(朝鲜的行政单位,相当于村)的十二万零六百六十坪(约合中国六、七百亩)土地。
一个月以前,这里只有几根枯朽了的树桩。原有的旧坝早被敌机炸塌;去年夏季山洪暴涨时,全部被冲垮了。
四月里,插秧的季节快到了,可是没有水灌溉,这十二万多坪土地,就要全部变成旱地。据当地面(朝鲜行政单位,相当于区)政府估计:这些土地的年产量是二十八万九千多斤;如果改种旱田,年产量只有七万六千多斤,当地人民今年就要损失二十一万多斤粮食。但是要把坝修好,至少需五千个工。即使动员四个里所有的劳动力突击整修,最快也要二十天才能完成。农民正忙着春耕,一修坝,那有人春耕呢?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困难,农民们都焦虑着:“今年种不上水田了!”
驻在当地的志愿军某部指战员们,深切了解到当地人民的困难。春荒时,他们节省下一万多斤口粮救济了当地人民的春荒。虽然部队任务繁重,他们还抽出时间帮助农民春耕,并且决定要帮助他们把水坝修起,好让朝鲜人民年年多打粮食。他们每天抽出四小时进行突击劳动,星期日是全部时间。
工程在四月七日开始,现场上锹镐飞舞,战士们跑到一里地以外,攀着树枝爬上陡削的山崖,把石头凿下来。五、六个人一起抬着每块几百斤到一千多斤的大石头,双肩压得红肿。在解冻不久的冰水里,他们脱下棉衣跳下去修砌坝基。同一期间,他们又填平了旧有沟渠上密布的弹坑,掘挖了二十里长的新沟渠。这是一场艰苦的劳动,战士们像进行激烈战斗似地热情工作着。愉快的歌声响彻山谷河畔,鼓动口号声此起彼伏。第一个跳下冰水中去工作的共产党员王东山说:“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朝鲜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再苦也没有什么关系!”
面政府知道部队任务很紧,怕他们过分劳累,告诉他们坝只要三米宽、一米高就可以了。可是志愿军指战员给朝鲜人民作长远打算,他们用几万块石头,在半个月间修成了五米宽三米高像钢铁样坚固的石坝。
在志愿军修坝的时候,朝鲜农民喜气洋洋,劳动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热烈响应金日成将军的号召,保证深耕细作、多施肥料,使全面要比去年多打四十八万斤粮,多交六万二千斤公粮,以支援人民军和志愿军。这个面今年提前五天完成了种麦任务,荣获“种麦模范面”的光荣称号。
水坝工程竣工的那一天,当地军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老年人和战士们紧紧地握手。妇女们穿起节日的盛装,热情愉快地跳着舞。他们以隆重的礼节,把一面写有“最难忘的国际友情”字样的锦旗献给志愿军。七十四岁的老农民朱礼章拉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手,用激动得发抖的声音说:“美李匪帮杀死了我们的人,抢走了我们的东西,炸坏了我们的坝,志愿军赶走敌人又修起坝,我要告诉我们的子子孙孙,当他们将来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要永远记住我们真挚的朋友——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志愿军。”
志愿军修坝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朝鲜人民的最高领导机关,朝鲜中央内务署协奏团、朝鲜中央文学艺术总同盟、朝鲜文化协会,都先后赶来作慰问演出。朝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委员长、平安南道领导机关的代表等也亲来慰问,并赠给志愿军某部一面精工细绣的锦旗,旗上写着:“中朝军民大团结万岁!”


第4版()
专栏:

雀儿山之夜
周浪声
时令是六月,但在拔海五千三百多公尺的雀儿山上,棉球般的大雪夹杂着雨点和冰雹,打得汽车引擎盖叮叮当当地发响。六连的汽车队出发了,车灯冲破了夜幕,像一条几公里长的火龙,闪闪烁烁地照耀着弯弯曲曲的公路,照耀着满山的积雪和冻得像镜子的路面。风在雨雪中怒吼,应和着满山轰鸣的马达声。在这康藏高原上雪夜行军的隆冬景象中,不由得使人想起北京这时候正是满城葱绿的初夏,而江南的人则已在摇扇乘凉,我们的祖国是多么辽阔广大啊!
车队停止了,灯光随着熄灭。值星排长晏生华同志在喊着:“同志们!九十三号车被‘橡皮路’啃住了!”“橡皮路”,这是康藏高原上的新名词。高山深谷间新修的公路,因为终年雨雪和地下水的作用,有的地方路基不实,路面富有弹性,车轮轧上去就下陷,轮子过后又突起来,所以时常把车子卡住。九十三号车的轮胎已陷在泥坑里看不见了,车身还在往下沉。全连同志们都跳下了车,有的人在路旁拣石头,有的人用双手挖着车下的泥和石块。这时,天虽然下着大雪,但谁也没感到冷。经过一刻钟的紧张斗争后,车轮的一半露出地面了,轮胎前后都垫好了碎石块。九十三号车的马达响起来了。
“一、二!一、二!伙计们用劲推呀!”几十只手和一群肩膀都在使劲,车轮移动一下又停住了。第二次又发动了。“一、二!走!……”大家一阵欢笑,九十三号车终于安全脱险。这时,大家才感觉到衣服都被雨雪浸湿又冻硬了。眉毛上,胡须上都结了冰。每个人抓了两把雪,擦一擦手上的污泥,跳上驾驶室又前进了。
雀儿山的山腰,是坍方最厉害的一段。特别是四十八公里到五十公里的一节路,二十四小时以内,总要垮五处以上。连人带车被坍方埋掉的危险性是很大的,但驾驶员们都机警灵活地战胜了它。这一段也是雀儿山公路修建工程中代价付得最大的地段。修建部队为了纪念这一艰巨工程的胜利完工,在四十七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战胜雀儿山”五个鲜红的大字。旁边衬托着两副对联,一副是“艰苦就是光荣;顽强就是胜利”。另一副是“英雄气概贯串雀儿山;烈士鲜血铺平康藏道”。
对面过来的四连的车队,已经在空气稀薄的山顶上住宿两天一夜了。路上的七处坍方虽已修好,但因山上都是单行线,所以他们必须在四十八公里的地方等着六连的车队错车。政治指导员崔和生正抓住这一空隙时间,给战士们讲着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车上装得满满的,夜里根本没法睡。有的同志坐在驾驶室里过夜。有的人就在两个车中间,三五成群地在风雪中摆了一夜“龙门阵”
(闲谈)。政治指导员告诉我:部队已经三十六小时没有吃饭,现在才吃了一点代饭粉。可是大家都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谈笑自若。有的人抓着雪拌代饭粉吃,开着玩笑说:这地方真不错,到处是“白糖”。
时间是深夜一点钟了,山顶上一片白茫茫。车灯在冰雪中反射出刺目的强光,驾驶员们戴上了防雪眼镜。冰冻的路面滑得很厉害。六连丁健荣同志的二号车没有防滑设备,爬不动了。车轮在原地上打滑。他煞住车跳出驾驶室,冷不防滑了一交,右手被冰块划破了一道二寸来长的口子,鲜血不停地滴在雪地上。但他没有注意这些,一磆碌爬进车底下,用左手摸摸冷得刺骨的冰地和轮胎。他从车底下钻出来之后,迅速地脱下皮大衣,往右边的后轮胎下一塞。车轮借皮大衣的摩擦力,在滑地上前进几步又停下来了。这时,后边的车队一辆紧跟一辆地停了下来,翟连长和大伙儿一齐来了。但车上除了几样简单的修车工具外,连一把洋锹、十字镐都没有,大家对坚硬的冰冻一时想不出办法。可是,车上的物资是前面部队急需的,一刻也不容耽搁。怎么办呢?还是用大衣吧!大家都在寒风里把大衣脱下来,一件接着一件地铺在光滑的冰痕上,大伙儿集中全力在后边推。二号车前进了。
太阳从对面雪山顶上放射出光芒,六连的英雄们胜利地跨过了雀儿山。


第4版()
专栏:

攻得下,守得住
志愿军某部 宫洁民、杨杨
去年秋天敌人的“秋季攻势”被我彻底粉碎以后,好几个月来,敌人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了。可是敌人还不服气,他们经常派出一些小的部队向我袭扰。但是,这种袭扰,并没有使他们得到便宜。他们每一次都付出许多人死伤的代价,最后还是败退了回去。固守在前沿阵地的我军的战士们,更不断地寻找机会,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歼灭敌人。某部八连反击六六二高地的战斗,就是其中一个光辉的范例。他们以两个排的兵力,一举攻占了这块高地,全部歼灭了据险顽抗的敌人一百多名,活捉了二十三个俘虏。在以后紧接着的五天中,敌人连续发动攻击,想夺回这块高地,但每一次都被彻底打败了。敌人前后一共死伤了一千多人,也没有前进一步。攻克与坚守这个高地、以少胜多的勇士们,受到了我军首长的嘉奖。
六六二高地位于北汉江东部。敌人把它看作“生命线”一样重要,是他们向我军进攻的前哨阵地。今年春天,敌人费尽心机在这个高地上构筑工事,把它变为一个要点阵地。高地上地堡成群,交通沟互相连接,还有半坑道式的掩蔽部十余处。阵地周围遍地埋着地雷,并有鹿砦四道和环形的铁丝网。据守在这里的,有李伪军三师搜索队的三个排和二十三团三营的一个火器排。高地的侧后,还有另外的伪军连队,形成纵深配备。附近龙虎洞及鱼云里一带的敌炮群及坦克炮,也能直接支援这里。敌人经常从这儿以小部队向我阵地袭击。我军指挥员把这个高地看成是敌人楔入我前沿阵地的一个钉子。为了拔掉这个钉子,从团营首长到连的战斗小组,都在战前进行了反复的侦察,一直到每个战士都熟悉了地形,弄清了敌人工事的腹心地带,了解了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器位置和火力控制地带。各级指挥员还仔细研究了敌人防御地区的弱点,决定从那里进攻。同时,在反击前就作出了进攻胜利后如何固守高地,打垮敌人反扑的战斗方案。
战斗开始的那天晚上,反击部队趁黑夜向高地爬进,摸到前沿,隐蔽着等待进攻信号。我强大炮火给敌以歼灭性的杀伤及精神上的压制,突击组像一把尖刀似地猛攻。由于事先进行了细密的侦察,二排四班的一个小组顺利地从敌人阵地铁丝网的门口摸进去,一直到接敌数十公尺时,敌人尚未发觉。有的敌人被堵在洞内,一枪未发就当了俘虏。其他的小组迂回到敌人侧后,切断了敌人的后路。主力从左猛冲,开始分割围歼。十分钟便冲上了主峰,捣毁了敌人指挥机关(连部)。全歼这里的敌人后,我军复乘胜攻击,直扑前面两个无名高地。战斗中,突击队的勇士们发挥了无比顽强的作战精神,往上猛冲。新战士潘士禄争取了登山第一名,单枪插入敌阵,一气打死十五个敌人。战士王德科搜索敌人掩蔽部时,敌人顽不缴枪,他机敏地投进一个手雷,炸死了七个敌人。他的腿部受了伤,也不下火线。我军的炮火配合着冲锋的战士,准确地轰击,使敌人的火力配备系统很快解体。敌人以炮火阻击我突击部队前进的一切企图,都没有成功。战士们在庆祝反击胜利时说:“我们的炮手们停止了敌炮的发言权,真该给炮兵老大哥们请功。”
夺下这个高地并打退了敌人的反扑之后,战士们把工事加修得像铜墙铁壁一般。他们在工事两边写上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气死杜鲁门”;下联是“愁死李承晚”。横额是“坚不可摧”。战士们都满怀胜利信心地说:“攻就攻得下,守就守得住。我们阵地下边就是敌人的坟墓。”


第4版()
专栏:

英勇斗争的中朝人民万岁
——德国莱比锡外国语学校中文系师生来信
编者按:下面这封信,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外国语学校中文系全体师生寄来的。信里并寄来了该校师生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捐款八十五马克。另外,我国在德国的侨民,也寄来了支援志愿军的捐款三百三十马克。这两笔捐款已由抗美援朝总会转送志愿军。
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德国人们。我们这群大学师生对朝鲜人民的命运寄以最温暖的关怀。我们的祖国也如同朝鲜一样,被同一个敌人分裂为两部分。在我们这里虽然还没有像朝鲜一样挨到轰炸,但是在西德的一些事实,已是一天天地变得具有威胁性。朝鲜的人民为了和我们相同的目的,为了反对同一的敌人而从事于斗争,因此我们要支援他们。就像我们工厂里的工人一样,就像我们的民主团体一样,我们也要捐款支援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些学生,这笔捐款只能是一笔小数。
请你们将这笔捐款送给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借此表达我们的感谢和表达出我们对勇敢的中国人民所显示给他的朝鲜弟兄们的大公无私的援助所感到的钦佩,使我们能够说:英勇的中国人民是我们的朋友。
在朝鲜英勇斗争的中朝人民万岁!
莱比锡外国语学校中文系全体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