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列宁、斯大林论废除反人民的旧法制和建设革命的新法制
编者按:为了从理论上提高大家对于当前司法改革运动的认识,并吸取苏联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推进我国的司法改革工作,我们特地从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中选录一部分有关废除反人民的旧法制与建设革命的新法制的论述,供各级司法机关、其他政法部门及各大学政法学系在反对旧法观点的思想斗争中学习的参考。其中凡引自列宁、斯大林原著的,除有一、二处是直接由俄文本译出的以外,都是节录我国出版的及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的中译本的译文。
人民革命政权不承认任何其他的政权和法律
在革命旋风时期所采用的历史创造底几个特殊的方法,是为政治生活底其他时期所不能采用的。这些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如下:(一)民众之“夺取”政治自由——实现这个自由,不根据任何的法权和法律,也不受任何的限制……(二)造成新的革命政权机关——工、兵、铁路工人、农民代表苏维埃,新的乡村与城市的政权,以及其他等等。……上述的政权机关,就是专政底萌芽,因为这个政权不承认任何其他的政权和任何的法律,不承认任何人所定的任何规范。……它依靠民众。这就是这个新政权和过去一切旧政权机关之基本的区别。(列宁:论专政问题底历史。列宁选集第十二卷第二八七——二八八页)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一分钟也不能忘记,它正面临着而且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斗争,这一斗争将粉碎被判定死亡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全部法制。(列宁全集俄文版第十六卷第二八四页)
胜利的革命及其意志的代言人——临时革命政府——就是永久性政府成立以前的主宰,所以它当然能够废止法律和制订法律!如其不然,临时政府不能享有这些权利,那么,它的存在就变成无意义的了,而起义的人民也就不会创立这样的一个机构了。(引自阿尔然诺夫著:斯大林全集第一卷论国家与法律。中苏友好二卷八期)
不是改良旧法院而是彻底废除旧法院
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主义军队方面所采取过的方针,同时也应用到统治阶级底别一种更精巧更复杂的工具——资产阶级的法庭——方面来了。资产阶级的法庭假装维持秩序,而实际上,却是无情镇压被剥削者以保护钱包利益的盲目而精巧的工具。苏维埃政权曾依照历次无产阶级革命底遗训行事,——一下子将旧法庭废除了。让人们叫喊吧,说我们不改良旧法庭,而一下子将它废除了。我们这样就扫清了道路来创造真正的人民法庭;其方法是少用高压的力量,而多用群众的实例,劳动者底威信,不用形式手续,——就是这一点会将法庭由剥削底工具变成在社会主义社会底巩固基础上施行教育的工具。(列宁:一九一八年“人民委员会底工作报告”。列宁选集第十三卷第十九页)
人民在革命进程中创造自己的新法律
列宁远在一九○六年研讨革命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问题时曾经指出:“在革命进程中人民大众自己就直接地创造新的法律。”斯大林同志发挥着列宁的这一命题,也着重指出:劳动大众“需要政权作为改造的杠杆。新的政权创造新的法制、新的秩序,而这种秩序就是革命的秩序。”(引自苏达里可夫与贝可夫合著苏维埃国家与法律问题讲座第一三○页)
“……恰恰是民众的专政。因为民众……自己直接上台,自己处理法庭和惩罚手续,自己使用政权,创造新的革命法典。(列宁:论专政问题底历史。列宁选集第十二卷第三一六页)
革命法制在建设时期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专政有其各个时期,各种特别形式,各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在国内战争时期特别表现明显的,是专政底强力方面。可是,从这里决不能得出结论,说在国内战争时期没有进行任何建设工作。不进行建设工作,便无法进行国内战争。反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表现得明显的,却是专政底和平工作,组织工作和文化工作,革命法制等等。可是,从这里同样也决不能得出结论,说在建设时期,专政底强力方面已经消失或可能消失。现时,在建设时期中,镇压机关、军队以及其他组织,也是如在国内战争时期一样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机关,那末,专政就没有可能进行有若干保证的建设工作。(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一七六页)
人民法院的作用和加强它的作用的方法
当政权底基本任务已逐渐由军事镇压转变为管理工作时,镇压和强迫手段底标本表现,也会逐渐由法庭审判来代替就地枪决。在这一方面,革命群众在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以后,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并证明出革命底生命力,他们在尚未颁布解散资产阶级官僚司法机关的任何法令以前,就已开始组织自己的,即工农的法庭。可是我们的人民革命法庭还极端软弱。还可以感觉到,民众把法庭看作是一种异己的官场东西,这种由地主资产阶级压迫所遗传下来的观点,还没有彻底打破。民众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庭正是吸引全体贫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机关(因为司法事务是国家管理机能之一),法庭是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底政权机关,法庭是训练人民遵守纪律的工具。(列宁:论“苏维埃政权底当前任务”。列宁文选第二卷三九六页)
新法院之所以需要,首先是为了同企图恢复自己统治地位或坚持自己特权,或秘密攘夺骗取这些特权的某一部分的剥削者们作斗争。但是除此以外,如果法院真正是在苏维埃机关的原则上组织起来的话,那么它还担负着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这就是保证严格地实行劳动人民的纪律和自觉纪律的任务。(引自苏达里可夫、贝可夫合著苏维埃国家与法律问题讲座第二一五页)
我们的目的,是要吸收全体贫民来参加管理工作,而实现这个目的的一切步骤——其形式愈多愈好——应该详细地登记起来,加以研究,使之系统化,以更广泛的经验来从事审查,并定为法规。(列宁:论“苏维埃政权底当前任务”。列宁文选第二卷第四○二页)
我们有一种“神奇的方法”能够一举而立刻十倍加强我们的国家机关,这种方法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设想过而且也不能设想的。这一神奇的事情就是吸收劳动者,吸收贫民经常参加国家管理的工作。(列宁全集俄文版第二十六卷第八十七页)
全国法制必须统一,但执行时应照顾地方的特点
关于法律制度一层,不能有加路格省或嘉桑省的法制,而只应是全俄罗斯统一的,甚至是全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统一的法制,……在那些要善于估计到是有真正不免的区别存在的地方,“两重”从属制是必要的。加路格省的农业与嘉桑省的农业显然不同。在全部工业中也有同样的情形。对于整个行政方面或管理机关也是如此。在这样的一切问题中,若不估计到地方特点,就会陷入官僚主义的集中制等等,就会妨碍地方工作人员去估计地方区别,这种估计乃是合理工作的基础。但法制应当是统一的,……如果我们不来绝对施行这种规定全联邦统一法制的最起码条件,那就根本谈不上对文明性有任何保护和任何建树了。(列宁:“论‘两重’从属制与法律制度”。列宁文选第二卷第九七七——九七八页)
选拔干部、改善国家机关的原则
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定下这样革新我们国家机关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就来检查,要使我们这里的学科不致成为死板文字或时髦空谈(老实说,这在我国是特别常见的现象),要使学科切实渗透到机体内部,完全并真正变为生活底组成部分。总之,我们所应当提出的,不是西欧资产阶级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其目的在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所应份适当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当把这作为改善我国机关之工具的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造成为真正的模范机关。……要做到这点,就应使我国社会制度中现有的优秀成份:第一,是先进工人,第二,是真正开明的,能于保证丝毫不信空言、丝毫不昧良心说话的分子,——都绝不害怕承认任何困难,不怕为达到严重目的而进行任何斗争。……应该遵守这一规则:宁肯数量少,但要质量好。……如果我们抱定目的,真要在最近几年内,把它造成为这样的机关:第一,应当是模范的,第二,能引起大家的绝对信仰,第三,向所有每个人证明,真不愧为像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一个高级机关的工作,那我们就应该牢记着这点。……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底职员,我们应当来完全特别加以选拔。(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文选第二卷第一○二二——一○二三页)


第3版()
专栏:

读“台尔曼狱中遗书”
江程繁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一九五二年六月初版 齐荣
前德国共产党主席,德国人民敬爱的领袖爱尔恩斯特·台尔曼同志,被纳粹匪徒杀害已经八周年了。台尔曼是在一九三三年春,在纳粹匪徒纵火焚毁德国议会后数星期被捕的。他在狱中度过了十一年的漫长岁月,到八年前的今天,即一九四四年八月十八日,终于惨遭杀害。这一本小册子,是他写于包岑狱中的最后遗书之一。我们在今天读到它,依然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正如在这本书中台尔曼所引的歌德的一句话:“信件就是个人所能遗留的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这封信就是台尔曼自己遗留下来的重要纪念碑。台尔曼在这封信中所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那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于今天每一个反对法西斯战争贩子,为和平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都是极大的鼓舞。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伟大人格,一个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最好榜样。
这本书首先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是充满无穷信心的,任何考验都不能改变他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在纳粹监狱中的生活是非人的:“长年囚禁中的寂寞,戕杀心灵的监狱环境,四面赤裸的墙,和长年的无自由,是免不了会产生一时的精神怨郁和绝望的呼号的。”(本书第五页)在这里,台尔曼惋惜他“成熟的壮年的最有活动力的岁月牺牲在铁窗内”(三二页),“当我想到在我监禁岁月中多少事情已经溜了过去的时候,我就不得不闭上眼睛”(五页),然而台尔曼决没有被痛苦压倒,反而征服了痛苦,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只是使他锻炼得更坚强,“从苦难中造成一种德性”(同上)。是什么东西在支持台尔曼呢?是对共产主义胜利的信心:“信仰的纯笃总是不断地把我们从这种重压的、荒凉的、几乎毫无安慰的监狱气氛中拔出来的。对于事业的确信,作为鼓励狱中个别的人的苏生的力量,那是发生多么伟大的效果的一种力量。正是人的这种坚定的基础,使人在一切艰难的遭遇中得到支持,得到精神上的勇气,得到力量和坚定。”(同上)正因为如此,台尔曼胜利地战胜了一切考验。纳粹特务野蛮地拷打他,用尽一切方法企图逼出他的口供,甚至想用催眠术来摧毁他的神经,然而都失效了。他钢铁的意志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一刻也没有屈服过。
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的,又是艰巨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的、残酷的、艰难的、胜利的斗争过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因此,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他那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台尔曼这样教导他所复信的年青战友,也同样教导我们:
“记着,人们被生活安排在斗争面前,不是为了让他们屈服于它,而是要使他们做它的主宰,是为了使他们了解它那冷酷的然而必要的语言,好让他们变得更年轻的从深渊中高升到新生。”(三三页)“在生命中只有斗争是有意义的!”(四页)正因为对于斗争的意义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台尔曼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的打击敌人的机会。在纳粹匪帮对台尔曼进行预审的期间,他“不是作为对公诉辩护的被告,而是作为控诉那制造瞒天大谎的公诉机关的原告出现的。”(十五页)这是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甚至连阴险的敌人也感到大大的惊骇,他们害怕台尔曼使他们当众出丑。台尔曼案件惊动了世界,世界各阶层人民的知名人士组织了一个台尔曼委员会,世界舆论也都关切这件事情。这许多情势迫使纳粹政权不敢举行审判了。对于失掉了这么一个有力的揭露敌人的机会,台尔曼惋惜地写道:“这对我是极大的失望。我竟不能体验这巨大的快乐以及这有力量的审判活剧,而我们的党和我的朋友们也不得不很遗憾地失去了这个在审判中一定会带给我们的胜利。”(十八页)这是多么伟大的气概,多么昂扬的战斗精神!如果不是由于纳粹匪徒的怯懦,第二个莱比锡审判将永垂史册而不朽。
这封信还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必然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看我们敬爱的台尔曼同志怎样说罢:“我所属的人民,我所爱的人民,是德国人民,我的民族是我带着极大的骄傲所敬仰的德意志民族,就是勇敢,骄傲和顽强的民族。……我的生命和工作从来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劳动的德国人民的利益,把我的精神,我的学识,我的经验,我的活动力,甚至我的全部生命都献出来,争取德国未来的好处,胜利的社会主义自由斗争的好处,争取德国民族的新的复兴。”(三五页)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不仅仅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同时他也热爱着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因为他深刻地了解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事业是共同的。台尔曼同志从不把自己的事业看做是什么孤立的东西,而是把它和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斗争相联系起来的。他说:“我的命运是寄托于世界大事的核心,寄托于目前政治空气的火焰,并寄托于劳动人民奔腾澎湃的生活。”(三四页)“我所承担起来的殉道事业,为了二十世纪伟大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殉道事业,并不是单独的和孤立的,不是和德国人民分开的,而是由许许多多无名的坐牢的同志分担的,它在巨大的亿万群众运动的生活中得到了回声,这种运动在社会主义苏联启发了全体人民的运动,鼓舞了全体人民,在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和组织上的发展。”(三六页)
台尔曼如此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如此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因而能赢得人民的拥护与信任。“大部分的德国人民在今天(按指写信的当时)已经受过纳粹政权教训了,在从前左翼的以至有左倾思想的一部分德国人,已经信任我们和我们的党”。
(四页)只从下面一件小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人民是如何挚爱台尔曼同志了:在从汉诺威司法监狱被转送到萨克森的包岑判罚监狱的途中,他在一个酒馆中逗留了一会,这时人们认出了他,“饭店主人和他妻子以及所有的员工,全都跑出来看我。直到晚上六点半钟,我们的旅程才能继续进行。这时候,这些人全站在外面,用微笑和静默的祝福来给我送别。店主女儿抱着孩子在她臂上给我最后一次的送别敬礼,想到我能够意外地享受这样沉默的愉快,我的眼泪不禁夺眶欲出。”(二六——二七页)
台尔曼同志离开我们了。万恶的德国法西斯野兽杀害了他宝贵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却继续活着,永远活着,燃烧着每一个和平民主战士的心。德国法西斯凶手被打倒了,但他们那灭绝人性的法西斯精神并未死灭,却由美帝国主义吃人者完全继承下来而且变本加厉了。因此,摆在今天每一个和平民主战士面前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让我们把台尔曼同志的遗教谨记在心。“在品格上要顽强、忠诚和坚定,在行动中要有胜利的信心,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才能为落在我们肩上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去完成我们革命的任务,才能够帮助真正的社会主义取得最后胜利。……”
“只有那些为争取自由和生命而每天斗争的人,才配得到自由和生命!”(台尔曼狱中遗书的最后一语)优秀的小学教师刘容北京育才小学通讯组
刘容同志是北京育才小学五年一贯制实验班二年二班的班主任。她在育才小学工作,到现在已是第六个年头了。她六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这说明了她是一个愿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人民教师。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刘容同志听从了组织的分配,毅然走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进北京后,一些旧时的同学对刘容同志发出许多“惋惜”甚至“不平”的声音:“怎么你还在小学里呆着?”“怎么不提拔提拔?”“快南下去开展开展吧!”然而刘容同志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不到我的工作有那一点不重要,更感觉不到有那一点不如你们。”
开头的三年半中,她担任过四个班的班主任,还教过算术,教过自然。差不多是半年一换工作。这件还没摸熟,又得从头去学那一件,但她没有一点怨言,分配到什么工作,就踏踏实实地去学去做,一时做不好,不怕十遍二十遍地重做。一九四八年在河北井陉时,三个学校合并,学生的程度很不齐,刘容同志几乎将全部课余的时间都花到十几个年龄大程度差的学生身上。不管是风里、雨里、日里、夜里,到时候就分别到各处去给学生补习功课。因过于劳累,一天晚上忽然早产了。第二天同事和同学们去看她,她躺在炕上,还在给学生们安排课外学习,并把自己未完成的任务委托给同志们。
一九五○年秋天,领导方面选择刘容同志去担任实验班的工作。因为学校的孩子全部是住校,初入学的儿童不习惯于离开妈妈过集体生活,而且他们又具有不同的性格,差不多都不爱听教师的话,于是上课站队处处混乱,东倒西歪,哭哭叫叫。刘容同志带领着保育员细心地料理这些六、七岁的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和孩子们接近,并给他们互相介绍小朋友,让孩子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孩子们的情绪渐趋安定,逐渐习惯于集体生活。
经过两个来月的努力,她仔细地研究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学会说她们爱听的话,学习一年级的课该怎么教,怎么培养孩子们的个性,一步步改进工作,她的班的孩子也就一步步成长起来。
在教学方面,刘容同志充分掌握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她说:“要孩子学好必须老师教好,老师要教好必须准备好。”因此她每教一课,事先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反复体会教材的内容,细心观察儿童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她观察四周围的环境,谋求一切可资利用的直观教材,并且留心记录儿童们在学习中出现的优点和错误。她以这些为教学的根据和工具,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一年来她教的每一课都作了详尽的教案。因此在教学中,她的每一句话都深入儿童的心灵。
她还不断地结合着课堂教学,给儿童讲了许多关于列宁、斯大林、毛主席的故事,逐渐培养了儿童们的自觉性。现在每个孩子都会严肃地用“伟大的列宁,对每件事情都很认真”的话来批评学习不认真的人。刘容同志还启发儿童们阅读连环图画、中国少年报等课外读物。她先主动地给大家介绍一些故事,把大家的情绪鼓动起来,再帮助他们读上一部分。于是孩子们对阅读发生了兴趣。这不仅扩大了儿童的知识面,培养了读书的习惯,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也就逐渐巩固、提高了。
刘容同志还善于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的力量,去诱导孩子们。比如通过“红领巾”课启发孩子们加入少年儿童队的要求;又通过“好事情”课引导儿童们从实际活动中努力达到入队条件,并且具体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去做。
在教学上刘容同志不仅自己认真地教,同时也严格要求儿童认真地学,不容许有丝毫的马虎。比如考试时某一个学生全篇都考的非常好,就只掉了一个标点符号,或是应该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地方遗漏了“中国”二字,都不能得五分。她的语文课每周都坚持有复习课和全面的考核、总结,明确指出教学方面的缺点,要求在下周内一定要改进。因此学习的成绩是很巩固的。
刘容同志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非常注意。她经常和算术科教师交换学生的学习情况,亲自去听各科老师上课。在她的教案本上记着全部学生的算术科学习成绩,随时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具体帮助孩子学习。
在品德的培养方面,最初她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但她并不为困难所吓倒,而是积极地去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她一方面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另一方面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她在马卡伦柯的教育论文集中发现了宝贵的材料——组织儿童的集体活动,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个别较差儿童进步。她遵循着这个原则来着手解决问题,改变了过去遇事都由教师个人处理的作风。如果遇到稍为重大的问题,或者某一同学发生比较严重的过错时,她就把它提到全班孩子面前,说明这件事对全班的影响,大家应该怎样重视它,处理它,号召大家都来帮助犯过的同学。例如有一个孩子叫毕曼平,平时相当任性,有一次上美术课时她因一点小事就在课堂上大哭大闹,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下课后孩子们纷纷跑来告诉刘容同志这消息,有的孩子带着气愤的神色,有的倒是满不在乎的样子,有的以为这一下老师应好好处罚毕曼平一顿了。可是刘容同志并不这样做。在课余的时间,刘容同志把全班学生召集到一块,说明毕曼平在课堂上吵闹的错误,不仅在于她不该发脾气,对老师不礼貌,而最主要的是妨碍了大家的学习,从而启发了孩子们对“集体利益”的自觉,真奇怪,过去毕曼平犯了错误以后,老师批评她时,她总是不啃声,过了不久,老毛病又犯起来了。但这次却不同了,她坦然地在大家的面前承认了错误、保证以后不再在课堂上发脾气,否则同学们可以给她提意见。其他孩子同意了她的意见,而且还以一种友谊的态度来帮助她。从此以后,曼平再不在课堂上发脾气了,其他任性的孩子,也受到了同样的教育。
刘容同志还从积极方面使孩子们认识到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间的密切关系,让孩子们常常认识到集体的荣誉重于个人的荣誉。她在孩子们面前经常就每个孩子切身的利益提出班的荣誉,要求孩子们为它而努力,使孩子们慢慢地感受了这一点。有时刘容同志因事外出回来,孩子们就纷纷去报告消息说:“老师,今天我们全班都很守纪律,上课时我们没有说话,站队时我们站得很整齐。”孩子们显然在为自己的集体的荣誉而感到骄傲。再通过许多有益的活动,如排练舞蹈,系统广泛地观察自然,种花种菜,消灭苍蝇等等,逐渐培养了儿童的新道德、新品质。黄英的妈妈张焕莲同志来信说:“……你们的艰辛工作,我已经在黄英身上看到了成绩。她整天盼望着入队,作毛主席的好学生,每次回家都说:‘妈妈,我什么时候才够九岁?’同时她有集体观念,她总是说:‘我们真是模范班’等等,但有时也伤心地说:‘我们这一组就是给一个人破坏了,结果我们不是模范。’她小小的心灵里就有了强烈的集体观念,充满了热爱祖国的热情,她热爱毛主席、热爱斯大林……”
刘容同志是一个平凡的、忠实的、不露锋芒的工作者。她一贯踏踏实实地、精雕细刻地从事工作。这是她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简评

纠正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倾向
目前各地干部正先后开始学习“毛泽东选集”,在学习中许多单位都能坚持学习时间,遵守学习制度,参加学习的人也能认真钻研文件,提出问题,这都是好的。
但在学习中还存在一些教条主义的学习倾向,这种倾向过去在各地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即在今天也仍是带有普遍性的。如最近天津市机关干部在学习“实践论”中也表现了这种教条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第一是扣名词,不管新老干部都有这种情况,似乎有些人对扣名词特别感兴趣,一扣就是一、两个钟头,甚至把一天全部的学习讨论时间都占据了。第二种是好高鹜远,不从实际出发。有些同志对文件的中心内容并不深入钻研,偏偏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专门问题,一提就是一连串。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第三种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特别是有些知识分子,他不去领会文件的精神和实质,而是抓住一两句话,就把它当成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提出什么“动物有没有能动作用?”“人还会发展成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不但毫无实际意义,而且是极端有害的。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理解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和实质,学习他观察问题对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便于我们自己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运用。因此我们学习就应该着重解决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特别是工作经验较多的同志更应结合自己的经验来阅读文件,以便更深入地体会文件的精神。
关于名词和某些专门哲学问题的研究,的确也涉及到对文件的理解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把握学习的目的,如果这些名词和哲学问题与我们学习的目的有重要关系,不了解就不能掌握文件的精神与实质,如对于“感性”与“理性”、“实践”与“认识”等名词,都必须把它的含义弄清楚,但是,对于那些关系不大的名词及专门哲学问题,弄不通的就可以暂时不管。总之,参加学习的人,因为政治经验和文化理论水平的差别,理解的程度必然有许多不同,在讨论时只能选择一两个最普遍、最主要的问题着重加以解决。任何好高鹜远与枝枝节节的研究都是不切实际的,各色各样的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都必须加以防止和克服。


第3版()
专栏:

“八一”运动会十九日表演节目
一、先农坛:上午八时至十一时,篮球、排球比赛、拔河比赛、女子一百公尺和男子二百公尺竞赛。下午三时半至七时,足球比赛。八时开始杂技晚会。
二、天坛: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半,后勤乘马障碍表演、摩托车表演、华北马舞步及后勤棋盘骑乘表演、虎伏表演和华北马球表演。下午三时半至六时十分,两万公尺摩托车表演、两千公尺轻骑赛马表演、乘马场内障碍表演、三百公尺乘马斩劈表演和华北轻乘表演。
三、劳动剧场、长安戏院、实验剧场的歌舞晚会均在下午八时开始。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学习译丛”一九五二年第七号内容介绍
“学习译丛”一九五二年第七号的主要内容,有安得列也夫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斯列波夫的“论党工作中的布尔什维克作风”,伯洛夫的“论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和布尔什维克杂志一九五二年第十二期的社论“要不断改进挑选和配备干部的工作”等文。安得列也夫的文章,对学习毛主席“实践论”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斯列波夫的文章深刻地指出革命魄力与求实精神的结合,高度的原则性,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新鲜事物的锐敏感觉和预见性,是布尔什维克工作作风的最重要的特点。作者同时指出,研究理论和党史,扩大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的视野,是掌握列宁斯大林工作作风的必备条件。伯洛夫的论文详细地分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科学中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关系问题,指出理解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经济建设的复杂问题。布尔什维克杂志的社论,在八月三日的人民日报上已摘要刊载,这里发表的是全文。此外,本期还续载了罗森塔尔的“发展即对立的斗争”一文中的四、五节。这两节主要阐明了对抗性的矛盾及其克服的方法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及其社会本质。最后,有若干哲学名词解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