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服从人民政府的工作分配
积极愉快地走上国家建设的战斗岗位
——七月二日向北京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报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 蒋南翔
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从高等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战线,将因而增加一批新的生力军;对我们国家,对你们自己,这都是值得庆贺的事件。我愿以同志的关怀和热忱,就你们参加工作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树立集体主义的革命人生
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是被阻塞着的;除了很少数坚决参加革命斗争的人以外,对于绝大多数从高等学校毕业出来的知识分子,等待着他们的命运是失业,是受雇和依附于反动统治阶级,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
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高等学校的毕业学生,立即由政府有计划地统一分配到国家所迫切需要的各种建设岗位上去,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不再是反动统治者的雇员。旧中国那种“毕业即失业”,“奔走钻营,各找门路”等等可悲的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民主主义的进步的国家制度,使知识分子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畅通无阻,保证了我国知识分子有最大可能成为对人民有贡献的和有价值的人。
但是,现在青年学生在接受人民政府的工作分配,去为人民服务的时候,还有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存在:一种是自觉地积极地为人民服务,另一种是消极地被动地为人民服务。当然,解放以来,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教育下,特别是经过“三反”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北京各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觉悟已有很大进步,绝大多数的毕业同学,都是能够积极地自觉地去为人民服务的。但在某一小部分同学中间,自觉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有些同学是以一种比较消极的情绪来接受工作分配,他们说:反正私人没有矿山,除了服从国家的工作分配外,别无出路;有些同学是首先从个人的要求来考虑工作问题,例如不愿离开大城市,不愿意做机关工作,不愿意做人民教师等等。这一类思想情况的存在,说明了现在还有少数同学对于参加国家建设,在思想上缺乏正确认识;在他们头脑当中,还保留着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思想影响。在旧中国,大学毕业生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利害得失来考虑自己的工作问题,因为他们只能以雇员的身份来考虑自己受雇的条件;在新中国,高等学校毕业学生是新社会的建设者,应当首先根据人民的需要来考虑自己的工作问题。工作有如作战,只有抱着崇高和正义的目的,才能发扬高度自觉的战斗精神。自觉地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利益而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他们具有最优良的战斗素质;而蒋介石反动军队的雇佣士兵,他们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积极的自觉的战斗意志。
为什么对于服从国家的工作分配,有人表现积极愉快,有人表现消极被动?原因是由于各人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具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立场。
如果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是坚决拥护的,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自然就会把革命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自觉地服从国家的工作需要,积极愉快地接受人民政府的工作分配。
如果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不是坚决拥护,而是抱一种冷淡的旁观态度,那么当然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对政治没有兴趣,关心新中国的建设问题不如关心自己个人的职业待遇问题。他们也爱国家,但更爱自己,当国家长远的根本利益和自己暂时的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就首先照顾自己个人的利益,合则留,不合则去,不是把革命的利害得失和自己的利害得失完全看成一体。这些人虽然也可能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他们在我国伟大的建设事业中缺乏主人翁感觉,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旧社会的雇佣观念和个人主义思想,这就限制了他们在国家建设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进一步清算和抛弃这种残存的个人主义的立场观点,确立集体主义的革命人生观,这是保证每一个同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关键。
建立集体主义的革命人生观,就是要求大家都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把集体利益放在主导的地位,把个人利益放在从属的地位,实践“先公后私”的原则。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首先保障了集体的公共利益,当然作为集体一分子的个人利益也就能得到保障。如果实行与此相反的原则——“先私后公”的原则,为了顾全个人的私利而不惜破坏集体的公共利益,那么人们为了保障公共利益,就不但不会照顾这种个人私利,而且还将给以限制甚至制裁。因此,从根本上说,个人主义是破坏集体的利益也破坏个人的利益;集体主义是保障了集体的利益,因而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根本利益。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每人都不免要考虑和照顾自己个人的问题,这也是容许的和正当的。例如各人关心自己的健康而注意过有规律的生活,关心自己的进步而抓紧学习,希望工作分配得更恰当一些,以便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分配工作时认真填写志愿登记表,在必要时并以正当的方式,积极向组织上提出意见,帮助组织上更正确地了解自己,使用自己;这样一类事情,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利,和集体主义精神并不违背,是不能视为“个人主义”的。只有只顾个人眼前的私利而破坏集体的公共利益的时候,才是“个人主义”,应该反对。
有些同学说:“过去大学毕业后要干啥就干啥,现在要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反而不如过去自由了。”这种了解是不正确的。现在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说明我们国家是在更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事建设工作,这将使我们国家的进步更迅速,使我国人民的独立自由更有保障,也使高等学校的毕业学生能在国家建设事业当中发挥更大作用。旧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能考虑个人的职业和饭碗问题,他们忙于奔走衣食,常常感受政治上的压迫和失业的威胁,还有什么自由可言?现在新中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对国家贡献的更多,这正表明他们是有更远大的前程,更加自由和幸福。
树立集体主义的革命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每人都以积极的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地服从人民政府的工作分配,勇敢坚定地走向政府所指派给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民战士和新中国的建设者。
二、对于学用一致的应有认识
学用一致的问题,是毕业同学十分关心的问题;今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分配毕业学生工作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到学用一致的原则,这是很必要和正确的。对于学用一致的认识,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一)实现学用一致的原则,必须和为谁服务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来看。一般认为“学那一行,做那一行”,就算完全符合了学用一致的原则,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譬如说,一个学经济的人可以到人民政府的财经部门工作,也可以到帝国主义的银行或洋行去当雇员或买办(过去有不少学生就以能到外国洋行去服务为光荣),同样是干财经工作,但实际的作用就完全两样。很显然,这里就不能只顾到学那行、干那行,首先还应考虑到为谁服务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本事去做反人民的事,那当然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学用一致”。在我们看来,实行学用一致的原则,决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满足,决不是仅仅要求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得有销售的机会;更重要的先决条件,必须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之于人民,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学用一致的原则,必须服从于为人民服务的更高的原则。正因为这样,所以服从人民政府有计划的统一的工作分配,正是保证了每人所学的知识更有效地为人民所用,也就是保证了实现学用一致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实现学用一致的原则,必须认识学用之间总还会有一定距离。学与用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地发展着,因此,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一点儿知识,决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内容完全包括无遗,实际工作所要求于我们的,往往要超过我们学习的范围;医生诊病,工程师设计工程,都会遇到自己没有学习过的新问题,要求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不超出他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范围,这是不可能的。在目前,高等学校中所学的课程,特别是文法学院所学的课程,还有许多不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建设中有许多部门,现在学校当中却还没有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暂时也不可能在学校中学习得到,只能到实际工作中去逐渐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学用一致的原则,只能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对的不同程度的要求,不能机械地作过高的要求。大致说来,只要所作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学科不是相距很远,或是虽然相距较远,但自己的实际能力可以在逐渐学习的过程当中适应和熟练起来,那么,在目前这种条件下,也就应该算是不违背学用一致的原则了。
现在人民政府当然要尽量按照各人所学的学科来分配同学们的工作,但由于过去各大学各学科的设置并不是精确地适应于国家各部门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免会有一部分同学并不是按照他自己所填的志愿而分配工作,这样,是否会妨碍学生的发展呢?当然不会的。我们在高等学校短短三、四年的学校生活中,其实还只能是学到一点初步的基础知识,一个人的成就,最主要的不是决定于短短几年学校中的学习,而是决定于长期实践中的锻炼。因此,我们希望今天的毕业同学,应该首先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勇敢地走到人民政府所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只要不骄傲自满,虚心向新鲜事物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在新中国的任何建设岗位上,你们都将能为人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并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
今年将有很多文理学院的毕业同学要被分配去做教育工作,有些同学在思想上不愿意。有人认为做教师坐冷板凳,没有发展前途。有人认为教师像是点燃蜡烛的火柴,蜡烛点着了,火柴就不要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教育事业是国家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也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我们不能把人民教师譬喻为火柴,点亮蜡烛以后就要熄灭,相反,人民教师的工作,是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传播给更年轻的一代,传播到后世,这是最有永久价值的工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使人终生不忘。我们现在称斯大林和毛主席为革命导师,由此可见“师”的称号是何等尊敬。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那么,继往开来,传播知识和真理的人民教师的工作就也要永远存在,并发挥其重大作用。现在某些学校中的教师还不够受人尊敬,这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暂时现象;另外也因为有些教师本身很落后,旧社会带来的坏思想坏作风没有很好改造,所以他们还不能取得人民群众应有的信任和尊敬;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人民教师的队伍中间注入新血液,需要更多的新的革命知识分子去担当起为新中国培养健全的建设人材的重要责任。
“在学校中没有学过教育,能否成为优良的人民教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何做好教育工作,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学过教育,而在于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旧中国有许多在本国和外国的大学校中专门研究教育的人,但他们并没有办好教育。在解放区,有些没有学过教育的共产党员,因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富有创造性,结果在教育工作上获得了优良成绩。因此,在学校中不是学教育的同学,是同样可以做好教育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的。
三、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同学们走向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应当牢牢地掌握住一件最有力的精神武器:激发自己内在的革命动力,发扬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首先,同学们应以积极愉快的精神,走向工作岗位,迎接自己新的生活。
有些同学认为只有学校是乐园,学生时代是黄金时代,走进社会则就充满着苦难和黑暗,因此当他们要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对学校生活有点恋恋不舍。他们不是在毕业以前加紧自己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学习,加紧自己的战斗准备;而却尽量多找机会逛公园,进咖啡馆。他们抱着一种“好日子不多”的感伤情绪,要在临离学校以前尽情享乐一番,然后再到他们所认为“冷酷”的社会生活中去“受苦受难”。
这种思想情绪是不正确和不健康的。
在旧中国,学生生活应该算是比较单纯的,而在社会上,就到处充满着“尔诈我虞”,钩心斗角,各色各样无聊的卑鄙的斗争。那时的青年学生,走出学校后的遭遇,是“毕业即失业”,是钻门路,巴结别人,所以假如他们在脱离学校生活的时候感到世路崎岖,前途茫茫,不禁产生一种徘徊依恋的感伤心情,那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新中国的情形根本不同。
学生在毕业后不是“毕业即失业”,而是被人民政府有计划地把他们分配到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工作岗位上去。从学校到社会,是从学习的岗位走到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不是走到另一个冷酷黑暗的世界。在新中国的各个工作部门中,都有着共产党、职工会、青年团等革命组织,和学校一样充满着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充满着同志的战友的情谊,跟旧社会中那种虚伪黑暗、冷酷无情的景象绝不相同。同学们离开学校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是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更有意义的阶段——开始依靠自己的劳动独立生活,并成为直接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人。这是一件可以庆贺的事情,不是一件值得感伤的事情。
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要彻底扫除自己头脑中的一切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情绪,而以志愿军战士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工人参加生产竞赛的那种饱满旺盛的战斗精神,去迎接自己新的工作任务。
其次,同学们在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应该具有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去克服前进途中的一切困难和障碍。
你们知道,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于青年的关怀和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为了要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适当的工作条件和更多的照顾,前几天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别发表了“关于调整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人事部,更以极大的注意在为毕业同学的工作问题进行各种必要和适当的安排。但是,现实生活毕竟是很复杂的,你们到工作岗位后,周围环境是新的,不免要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甚至会遇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你们必须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准备去适应新的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坚忍地克服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就是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不可能也不应该希望自己像栽培在温室里的花草,永远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相反是要让自己经受得起风霜,经受得起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一些困难挫折,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
一些。去年有少数毕业同学走到工作岗位以后,由于遇到了困难,就发生消极苦闷情绪,有的甚至悲观失望,开小差回家;这些同学没有懂得新中国的青年,不应向困难低头屈服,而应拿出勇气来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忠诚地为人民服务,坚持岗位,努力学习,信任和依靠群众力量,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要对人民革命事业抱有无限的忠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困难面前,丝毫都不丧失对于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信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地坚持斗争到最后胜利。很多同学读过革命先烈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他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丝毫没有想到自己本身的不幸,只为挽救祖国的危难和争取革命的胜利而发出英雄的号召,他这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坚定的革命品质,令人闻风起舞,勇往直前,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的最高榜样。
同志们!你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希望你们真正成为毛主席的忠实的学生,永远遵循着毛主席的指示,努力工作,虚心学习,为人民服务,不屈不挠地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第3版()
专栏: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中文版第一五○期介绍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刊“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中文版第一五○期已经出版。
本期为纪念斯大林的天才著作“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发表两周年,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的社论,并刊载了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劳图的“宝贵的思想武器”,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浮加拉西的“斯大林的著作‘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对匈牙利科学发展的影响”,和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饶开斯基的“斯大林同志关于语言学的著作与波兰文字研究问题”等文章,阐述斯大林的著作的伟大影响。
社论写道:斯大林同志在两年前发表的论语言学问题的著作,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典型,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的一个无上的新贡献。这些著作不仅使语言学这门科学发生了革命,而且用新的理论、新的科学的总结丰富了社会科学各部门。这些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法则,深刻地说明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物的特质,透彻地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对于正确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有莫大意义的问题,即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的问题。社论接着说:斯大林同志在他的著作“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中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写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底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它是在发展着和改进着。”苏联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威力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建设,非常突出地表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它们在群众中的影响的不断增强,表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所向无敌的力量。社论最后说:伟大的斯大林不倦地用新的辉煌的结论、用新的适用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环境的论点,推进并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经常注意使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积极从事理论学习工作。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是真正所向无敌的。
劳图写道:斯大林同志在他的“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一书中粉碎了马尔的理论和其他反科学的理论;斯大林同志对于许多有关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解决。这在罗马尼亚语言学的发展上也是一个转折点。我们的语言学家必须遵照这个学说,与历史家合作,郑重地来处理罗马尼亚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它的稳固性和抗拒强迫同化的抵抗力的根源以及它和斯拉夫语言的长时间的联系等问题。劳图接着说:依照斯大林同志的学说,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材料对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认真的科学阐发,对于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斗争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在我们党的历史中,教条主义和党八股常常引起脱离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的行为。我们党现在已粉碎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偏向,并从事于完全肃清机会主义和妥协倾向的工作,因此,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有着特别的意义。
浮加拉西说:斯大林的“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对于匈牙利科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领域,使我们整个的科学生活变得生气勃勃起来了。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和民间文学方面,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解释曾经充满了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现象,以至使马克思主义机械化和庸俗化了。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便是保证和苏联一样正确地解释和全面地了解斯大林对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经典的分析。我们的次一项任务便是运用斯大林的这一理论对关于匈牙利人民民主发展的问题作一严肃的理论解释。匈牙利法律科学工作者已开始研究在人民民主条件下政治与法律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
饶开斯基写道:年青的波兰语文研究工作还在初步阶段。斯大林的“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指出了艺术发展的正确的前途,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艺术作品中不朽的因素,教我们了解艺术的阶级性与民族特点,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语文中的民族传统观念,说明了语言—文字问题的复杂性,为波兰的语言学创造了健全而正确的方法论的基础。
本期还刊载了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康斯坦丁尼斯库所写的“南斯拉夫的经济危机”一文,揭露由于铁托集团使资本主义复活并听任美帝国主义掠夺南斯拉夫资源,造成南斯拉夫工农业生产剧减和不可遏止的通货膨胀及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的情况。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中央卫生部召开“无痛分娩法”座谈会
无痛分娩法自在我国上海、天津、北京、徐州、广州等地个别保健医疗机构推行以来,获得显著的成绩。天津已试行一百六十余例,北京在最近亦试行了四十三例,百分之九十以上获得成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为介绍和推行这一苏联的先进医学,于本月十八日召开了“无痛分娩法”座谈会。到会有北京、天津两地五十三个有关单位的代表和苏联专家捷多夫同志、天津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刘民英、中国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天津市立总医院妇产科主任俞霭峰、中央妇幼保健实验院院长陈本真及妇幼卫生专家、教授、人民团体等代表共九十余人。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傅连暲副部长在总结中指出:无痛分娩法是当前产科工作中重大的和新的问题。今后应实事求是地学习苏联经验,除在工农劳动妇女中坚决地推行新法接生外,先在城市推行无痛分娩法,逐渐使之普及。他希望医务工作者们要以亲切友爱的革命精神和产妇们密切合作,使技术和政治相结合,同时要求医务工作者和中华医学会、妇联等人民团体密切合作,共同为推行进步的、科学的、实用的无痛分娩法而努力。全国文协召开学习座谈会
并组织作家和群众见面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经过整风学习以后,决定加强该会的工作。该会曾在本月三日和二十一日先后召集了两次学习座谈会。一次由湖北省黄岗青年团地委书记梅白同志报告该地区在全国解放后党领导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的情况,内容极为生动。到会的人一致认为对于了解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的情况,有很大启发,希望今后经常举行这种报告会。另一次由高玉宝同志和帮助他写作的荒草同志报告了小说“高玉宝”的写作经过。
为了加强作家与青年群众的联系,组织作家经常和群众见面,该会曾组织丁玲、周立波、萧殷等人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天津市学联去做了关于文艺思想问题的报告,今后仍拟不断组织作家参加这
一工作。该会的机关刊物“人民文学”自文艺整风后已有所加强,但目前作品水平仍不高,最近召开了扩大编委会,讨论了近期的编辑工作,并吸收了大家对加强该刊编辑工作的建议。全国文协今后将有计划地组织领导会员的学习和创作。
全国文协座谈高玉宝的创作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在二十一日举行座谈会,讨论文艺战士高玉宝的创作问题。参加座谈会的有丁玲、赵树理、张天翼、卞之琳、陈企霞、严文井、袁水拍、蒋牧良、锺惦棐等四十多人。高玉宝和帮助高玉宝修改作品的部队文艺工作者荒草也出席了座谈会。
高玉宝在会上生动地报告了他在共产党的培养下克服困难从事写作的经过。他并说到他原来只是为了想把他在旧社会所受的无限痛苦和对敌人的无比的仇恨记下来,用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革命热情,并未意识到是在进行文艺创作。他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热烈的欢迎。
丁玲在发言中指出:高玉宝的创作和成就将推动许多有丰富的战斗生活的工农群众从事写作。这是文艺工作中的大事。全国文协要以极大的兴奋欢迎他们进入文艺工作的队伍,并希望老作家们给他们以关怀和帮助。她还指出:高玉宝的最大的特点是他是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没有想过要当作家。那些把文艺当作个人的事业而只想当作家的人和徒有作家之名现在不写作的人,应该向高玉宝学习。
在会上发言的还有赵树理、卞之琳、严文井、荒草等。他们一致认为:高玉宝的写作和他的作品的真实生动,具体地证明了生活对于文艺创作的极端重要。高玉宝的优秀的政治品质和他的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保证了他完成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阶级立场十分明确,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他克服困难的毅力是惊人的。高玉宝的作品充满了民族风格,语言也非常大众化。这种作品很容易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发言者也一致认为只有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才有可能出现高玉宝这样的文艺战士。
“中国农报”一九五二年第十三期内容介绍
第十三期“中国农报”的重要内容,有苏联农业专家卢森科的“米邱林农业生物科学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成果”一文,着重地批判了过去反动资产阶级农业科学在中国农业上所造成的罪恶和危害,指出新中国的农业在初步接受了米邱林学说的指导后,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我国某些农业科学工作者到现在为止仍然存在着的对米邱林学说的错误认识和抵抗情绪是一个有力的答覆和教育(该文将在第十四期续完)。为纪念“七一”党的生日,该刊有四篇专文介绍党领导农民开展爱国增产运动及合作互助的作用和经验,着重地指出了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批判了农村部分干部和农民的右倾思想和企图走向富农道路的错误。在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的问题上也有两篇专文,说明了良种普及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有很大的作用。此外,有我国农民代表参观团参观乌克兰的报道,文中充分流露着苏联农民对中国农民代表深厚的友情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并介绍了苏联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优越性,指出了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3版()
专栏:

走向幸福的生活
——河北省宁河县大陈庄水稻丰产能手杨振儒的模范事迹
秦征 马克明 许天开 王玉棠作
(七)“乡亲们,不能等!种地土里找,捉鱼河里寻,我们要生产自救和天作门争!”杨振儒,杨兆庆,组织群众捕鱼,度荒熬过冬。
(八)一九五○年,政府修建起电力扬水站,国营农场的机器耕种多方便,大块土地多平坦,笔直的垅沟一条线,大陈庄的农民看着真眼馋!大家纷纷议论说:“为啥咱们不合伙干!”
(九)来年春,村长在县里开过会,号召:“组织起农业生产合作社,按劳取酬伙经营”,杨振良,细盘算,自己一个能顶两人干,总想单干靠得住,生怕合作吃亏不上算。村长和老杨细细算账慢慢劝,“劳力强不用怕,多劳多得有光沾。”杨振良转过弯:“好吧!我先加入试试看!”
(十)合作社成立起,召开社员大会来选举,杨村长当主席,十个小队编得齐,通过章程评产量,钟声一响齐下地。
(十一)杨振儒小队八个人,七个长年跑外乡,解放后回家搞生产,提起种稻不内行。老杨耐心一个个教,把生产技术仔细讲。浇地时,看水量,插一个小棍作标样,按棍放水没有错,大伙越干情绪越高涨。
(十二)合作社成立了技术组,国营农场派人来帮助。老杨参加最积极,大家研究办法高,多年经验加科学,水稻一定能种好。选良种,养壮苗,打破陈规老一套,“银坊”稻种先用风选,然后再拿温水泡,人工催芽长得快,消灭病菌虫害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