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苏长有小组向全国建筑工人提出竞赛条件
东北工业部建设工程公司哈尔滨工程处苏长有瓦工小组,于五月十二日提出五个竞赛条件,向全国建筑工人挑战以来,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已有不少小组向苏长有小组应战。创造木工流水作业法的谢万福小组和创造抹灰工流水作业法的杨德重小组,已向苏长有小组应战同时又以应战条件分别向全国建筑业中的木工和抹灰工挑战。创造铺灰器的天津傅鸿宾瓦工小组,也在应战同时,以同样条件向全华北的建筑工人挑战。目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筑工会工作委员会和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总建筑处已联合发出通知,通知所属全国各地的各级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向苏长有小组应战;因此,由苏长有小组挑战而引起的建筑工人间的爱国增产节约竞赛运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苏长有小组的五个挑战条件是:
一、学习苏联先进技术经验,贯彻新技术操作规程达到新设计标准的质量要求,并保证不返工。
二、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劳动组织,实行双手挤浆法,逐步研究改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每人每天平均要砌砖二千七百块;全组(二十人,四名二等工,两名四等工,十四名徒工)在今年一百五十三个施工工作日中完成砌砖八百二十六万二千块的任务,比今年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规定的工率节省四千一百七十个工,计增产一亿五千五百零三万元(每工以三万七千元计算)。
三、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材料消耗率。红砖由预算规定的百分之二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三,计节省十四万零四百五十块。白灰由预算规定的百分之十降低到百分之二,计节省四十八点七吨。洋灰由预算规定的百分之二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五,计节省九点六吨。砂石由预算规定的百分之十五,降低到百分之四,计节省四百五十六立方米。四种材料折成人民币计八千六百五十万元,加上上述增产数字,共计三百八十吨粮食。
四、加强政治学习与文化学习。每日学习一小时,保证在一九五二年中全组消灭文盲,文化水平低的也学会看报。每周开一次生活检讨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作好每日工作计划,贯彻检查制度,并加强工地保安工作,保证不发生责任事故。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全国总工会建筑工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总建筑处
通知所属发动工人群众向苏长有小组应战
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筑工会工作委员会和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总建筑处联合发出通知,通知所属全国各地的各级组织发动工人群众,向苏长有小组应战。通知如下:
苏长有瓦工小组于去年六月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创造了分段连续砌砖法,掀起了中国建筑工业的改革运动。今年该小组又在“三反”运动胜利的基础上,学习了苏联沙夫留金的双手挤浆法,使砌砖效率创全国新纪录。为了更进一步地挖掘建筑工业潜在力,开展爱国主义增产节约运动,该小组制定了增产节约计划,并以此向全国建筑工人发起友谊竞赛的挑战。
这个竞赛运动的开展,将成为推动整个建筑工业改进劳动组织,改进工具,改进操作方法上的基本动力。它不仅打破了一切墨守成规,迷信陈旧的保守思想,对于建筑业职工学习先进经验,改进企业管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建筑工业发掘潜在能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其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特通知各地建筑企业行政、建筑工会的各级组织,应在当地中共党委与地方总工会的领导下,首先广泛地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与宣传建筑工业先进工作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动已经学习了先进工作方法的小组,认真地广泛地讨论苏长有小组挑战书的意义,结合本单位的情况,拟定自己的切实的具体计划和竞赛条件。在应战挑战竞赛中,应避免一切空具形式,不负责任的现象,必须以学习与推广建筑工业先进工作方法为竞赛的主要内容。在竞赛中必须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发挥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实现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奋斗。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经济生活简评

开展建筑业劳动竞赛运动的关键
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即将到来,基本建设工作日益被提到头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现在对于基本建设工作还缺乏经验,特别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先进经验。这种情况是必须加以改变的。
全国建筑业的旗帜苏长有小组,最近向全国建筑工人兄弟发起友谊竞赛,东北、华北有许多小组也向苏长有小组积极应战。这个竞赛对推动基本建设工作,将具有重大意义。要顺利开展这个竞赛运动,就要认真推广和提高苏长有小组的先进经验。而目前在推广苏长有小组先进经验中,有一个主要的思想障碍,就是本位主义的观点。
苏长有小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建筑业中实行了重大的改革,把原来个体的、落后的劳动组织,改变成集体的、合理的劳动组织,使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他们又接受了傅鸿宾运用铺灰工具的先进经验,同时学习了苏联的双手挤浆法的先进经验,他们的生产效率又提高了数倍。现在他们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先进经验。这些经验,虽然还需要继续提高,但是我们今天首先应该让全国建筑工人都向苏长有小组看齐,把基本建设工作提高一步。
有些人认为苏长有小组的先进经验不适合于关内的具体情况,他们说什么东北的墙厚,砖小,样式不同等等。于是他们要另外创造一套。其实他们所
“创造”出来的“一套”,往往和苏长有小组的先进经验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另立了一种名目而已。这样的做法,只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名目繁多,莫衷一是,不能用群众集体的力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先进经验;二是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把先进经验当成了私有财产,把群众引到错误的方向去。当然,我们决不应当抹杀发扬工人阶级创造精神的重要性,相反的,这种创造性值得大大发扬,因为任何先进经验都需要群众的集体智慧来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具体条件的不同,的确也会使推广工作遭受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好好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希望建筑业的领导干部和先进工人们一致努力学习与推广苏长有小组的先进经验,向一切本位主义的观点作坚决的斗争,使建筑业的全国性竞赛运动顺利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湖南衡山彭文一
制成单人脚踏水车
湖南衡山县白沙乡周仁六互助组组员彭文一在人民政府和互助组的有力支持下,制成新式单人脚踏水车。一个人用这种水车车水,顶得上三个人用旧式水车车水的效率。这种水车可以克服或减轻天旱时缺少人力的困难。
单人脚踏水车是根据旧式轧花机的飞轮作用和压面机的齿轮原理制成的。车架由三个架子凑成。左边和中间托车弓,右边托飞轮,再装上滚心、齿轮、踏板等机件。利用踏板带动飞轮,利用飞轮带动齿轮,车弓上的齿轮也就跟着动起来,带动了龙骨车叶,于是水就被车上来了。
这种水车经过试验,有如下几点好处:(一)节省劳动力。旧式龙骨水车需要四个人才能车水,新式单人脚踏水车只需要一个半劳动力或两个劳动力。这就能节省两个半或两个劳动力。(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旧式龙骨水车四人车水,每一小时出水量约为六十二点三立方公尺,每小时灌田一点八一亩;新式单人脚踏水车两人车水,每小时出水量为七十四点一七立方公尺,每小时灌田二点二二亩。比旧式水车每小时可多灌田零点四一亩。(三)使用技术简单,易为农民熟悉。车架很小,使用时很方便。新式单人脚踏水车价值虽比旧式水车高两倍,但比旧式水车经久耐用。


第2版()
专栏:

克服深水井取水的困难,发挥水井灌溉的效能
平原修武县农民卢来芝创造双车取水办法
编者按:水车是北方农民汲水灌溉的优良工具。但是现有的水车,只适用于四丈以内的水井,以致不少地区虽有丰富的水位较低的地下水源,还不能利用水车汲水。卢来芝创造的“双车取水法”解决了这个困难。当然在两个井上使用两套水车,成本要高一些,但在适用深井的水车还没有制成以前,卢来芝的“双车取水法”对防旱抗旱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吸取这一经验。但在水井旁打旱井时,必须注意容水部分的渗漏问题,以免过多地损失水量,并可保障水井的安全。
平原省修武县嘉禾屯村的地下水位很低,水井都很深。在一百五十五眼井中,有三十多眼深达六丈。因此不能使用新式水车。用辘轳浇水,每眼井每天用三个强壮劳力,只能浇种三分土地。这就限制了扩大浇地面积,给历年抗旱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在去年抗旱下种时,该村农民卢来芝创造了双车取水办法。这个办法是在六丈深的水井旁,打一眼三丈左右深的旱井,每井各安一辆水车。六丈深的水井上所安装的水车,吸水时,通过三丈多长的水管和安在井半腰贯通旱井处的水簸箕,使水先流入旱井,然后再由旱井把水吸到地上。这样就解决了现有水车不能在深井取水的困难。卢来芝为了试验这种取水办法,动员九户共同打井,并在去年七月试验成功。每天两个牲口两个人,可浇地二亩多,提高了浇地效率六倍半。周围村庄的群众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都自动前往参观。这个村的农民在他的影响下,由今春到现在,打了八眼旱井采用了双车取水的办法。这个村其余六丈深的井,计划今秋明春全部打成双井。 (新乡专署农林科)(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农业机械化的起点
本报记者 田流
六月的北满草原,到处一片葱绿。望不到边的麦田,已抽出肥硕的麦穗;繁茂的大豆,一棵棵肥头大耳,茎壮叶肥。在集贤县的广大田野上,农民们头戴草帽,手摇马鞭,控制着骏马拉着的除草机、铲?机,口里唱着小曲,自由自在地劳动着。因为使用了新农具,酷热天时的夏锄作业,也变得轻松愉快了。
集贤县是松江省推广新农具的重点县。现在全县已推广了九百多部综合号铲?机。在七个区、三十四个村屯、七十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的四千多公顷土地上,已使用了全套的苏联式马拉农具耕耘。小明甲村是全县使用新农具最早的村庄,这个不满五十户的小庄子,已使用了五套苏联马拉农具。
农民们谈起新农具,就像战士们谈起他们的心爱的枪,总是赞不绝口。小明甲村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刘文举说:“使上新农具,咱农民才算跟牛马分家了。”
访问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村长把我的饭派在他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们常常谈起村里的事情。他对新农具特别感兴趣,在这方面谈的最多。“早先,人家叫庄稼人是受苦人,说种地是受苦,一点不假啊!”他说:“牛马干的活,庄稼人全得干;牛马不会干的,人也得干。受一天,到黑夜躺在炕上,胳臂腿生疼,连身也翻不过来呀。”老刘说到这里,深深地叹一口气。他一定是想起过去种地的苦楚来了。“共产党来了,连种地也变了样子。”过了好久,老刘赞慕地说:“如今,只要套上马,把鞭子一摇,人跟着机器走,就把地种好了。”
过去,这一带农民使用的农具,又粗又笨。使用四匹马或六匹马拉的大木犁,人马累个半死,一天才翻五、六亩地。播种是用葫芦点籽或用手撒籽,费劲费工且不说它,种出来的庄稼,还是一堆一块的,行不成行,垄不成垄。“看咱的播种机,一下就是十几行,唱着小曲,一天也种它五、六十亩。”老刘像数家珍似的,又夸奖起他们的新式农具。他从各种不同功能的洋犁,说到圆盘耙、镇压器;从播种机说到收割机、脱谷机;一件一件说了个遍。末后,还给新农具下了个结论:“新农具真是杨令公的儿子,一个赛如一个,用它养种,耕的深、作的细,粮食收的分外多。”
集贤县是从一九五○年开始推广新农具的。几年来,由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设立了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帮助和指导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就使得新农具的好处,一天比一天发挥出来。播种机
一天能播种六十亩;洋犁一天能翻地十五亩;收割机效率更高,麦收时节,人坐在收割机的座位上,扬着马鞭,唱着小曲,就把麦子割下来了。孙玉秀是个有了二十岁的儿子的母亲,过去的艰难生活,损害了她的健康,面黄肌瘦,身体很弱。她现在用收割机割麦子,三天就割了一百八十亩。什么样的壮实小伙子,一天能割六十亩麦子呢?脱谷机就更妙了,不论男女,只要把柴油机一开,小脱谷机一天能脱出七千斤麦子,大的一天能脱三万四千斤。种个三、五百亩麦子,两三天就脱完了。
古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新农具使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变化。新农具效率高,能够深耕细作,改良耕作方法。用新农具种的地,其产量比用旧农具种的地高多了。去年,新农具种的小麦,一公顷收获二千六百斤,比用旧农具耕作的土地的最高产量,还多百分之二十。小明甲村刘文彬互助组八亩地,收获了四千二百六十斤麦子,比用旧农具种的土地的产量,高出一倍多。凡是使用新农具的互助组,都扩大了耕地面积,或是抽出人工马力,进行副业生产。因此,他们的收入比一般农民多的多,生活比别人上升的快。大明甲村杨宝互助组使用新农具后的第一年,就添了六辆大车,八匹马,还增加了二百多亩地。北满有很多没有开垦的处女地,只要有力量,能够随意开多少。新农具给了农民扩大耕地面积的力量。
新农具在农村经济上引起的变化是广泛而深远的。农民们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农具的效率,纷纷卖牛买马,卖弱马换壮马。去年全县买入一千五百匹高头大马。一套新农具能耕作八十公顷土地,单干的农民在小块土地上使不了它。为了使用新农具,单干户纷纷组织起来,小型的季节性的互助组向大型的长年的互助组发展,有基础的互助组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年全县组织起来的农民已占百分之八十,互助组的数目却由二千二百个变成了一千五百个——许多小型互助组变成大型互助组了。
广大农民都要求使用新农具。去年秋天,永发屯吴洪福小组请区人民政府向农业技术推广站“说情”,要求贷给一套新农具。推广站的同志说:“你们组没有秋翻地,不够使用新农具的条件。”
吴洪福问:“翻多少地才贷给我们呢?”
“至少二十五公顷。”
吴洪福跑回村庄,立时动员了全组的人马,套出八付犁,一气就翻了二十五公顷地。这一年,全县共有二百多互助组请求贷给新农具,推广站怕自己的技术指导力量不够,只贷出七十五套。这样小的数目,那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呢?九区的农民通过本村的供销合作社,转区和县的合作社,又转到秋林公司,从苏联直接买来了十五部脱谷机和收割机。
但是,集贤县的农民,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热爱新农具的。
一九五○年春,人民政府就号召农民使用新农具。当时许多农民都不相信,叫谁使谁也不使。后来,人民政府提出贷农具,贷种籽,保证产量的条件,才算在小明甲村李有互助组推广了一套。结果这个组的庄稼长的很好。农民对新农具的认识,这才开始转变了。但是,这还远远没有解决全部问题,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法和习惯,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青年人想通了,老年人想不通。一时想通了,偶尔遇到波折,又回到老路子上去了。
二区保安屯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徐连生对我详细叙述了他和他的社员们接受新农具的经过情形。
一九五○年——开始推广新农具的那一年,推广站为了提高农民对新农具的认识,动员各村农民到小明甲村参观李有互助组用新农具种的小麦。当时也动员了徐连生。他是共产党员,又是互助组长。他想:参观时干部可能要问:“新农具种的麦子比旧农具种的怎么样?”人家麦子长的好,早就听说了,不能睁着眼说瞎话。要是干部再问:“既然新农具种的庄稼好,老徐,你们组用不用新农具?”那时可用何言答对?说用吧,心里又不摸底。这难道都是新农具的功劳?说不用吧,明明机器种地,省工出活,庄稼又长的好,怎么能说出口来呢?想来想去,还是推托说:“有事分不开身,有空再去吧!”
其实,徐连生真想看个究竟。干部走后,他自己悄悄去参观。真是耳闻不如目见。他一下就被李有互助组的小麦迷住了。麦子齐刷刷的,有半人高,苗眼整齐均匀,棵棵茎粗叶肥,硕大的麦穗有手指粗。徐连生羡慕得不得了。回来同全组人一核计,青年人都说试试,上年岁的将信将疑,但扭不过年青人,就决定向政府贷一套,准备来年——一九五一年,也用新农具种地。
一九五一年春天,徐连生从农业技术推广站领来新农具。大家一看,净是些七楞八叉怪里怪气的东西,好些人又有些疑惑了。组员孙玉太本来计划种四公顷小麦,看见播种机“不像个样子”,就想:用手还点不匀哩,使这玩艺还能种好麦子?他对徐连生说:“先让别人使吧,我那四公顷地不种小麦啦!”
这时候,党员起模范作用,先用播种机种自家的小麦。给党员谢怀祥播种的那天,孙玉太早早地就到地里等着去了。他要看看这玩艺到底怎么种地法。播种机走,他跟着走,播种机停,他跟着停,专门看播种机有什么缺点。那天碰巧刮大风,人们的眼都睁不开,可是播种机还是照样播种。老孙蹲下来,刨刨垄沟里的种籽,不歪不斜,均匀整齐。播种机的缺点没找着,倒找出旧法播种的毛病了。老孙说:“葫芦点子不匀,刮风撒不正,看这玩艺,长的挺笨,用起来很巧。紧走紧下籽,慢走慢下籽,刮风也不碍事,好使好使。”那天晚上,他自己不好意思出面,派他十来岁的儿子去向徐连生说:“我爹说叫我问问你,播种机有工夫没有,我们那块地又想种小麦啦!”
农民们就是从他们自己的亲身经验中,由最初的拒绝、怀疑,到后来的欢迎、接受。集贤县已由一九五○年李有互助组的一套新农具,发展到今年的七十五套了。六月,我去访问集贤农业技术推广站时,他们已根据农民的要求,作出明年再推广六百套的计划。那时候,占全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耕地,都要用新农具耕耘了。
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使广大农民认识机械农业的好处,去年给推广站配备了四台拖拉机。农业技术推广站用拖拉机帮助农民脱谷、翻地。这时候农民更乐了。原来拖拉机后面带的农具,就是自己现今使用的新农具。农民说:“原来新农具还有这么个好处,只要把马换成拖拉机,咱们也就机械化了。”
在共产党领导下,东北的农村,到处都是一样。五六年之内,全东北除山地外,都将使用新农具,并有一部分农民将要使用拖拉机。那时候,东北的农业生产将不是百分之十几或者几十,而将成倍的提高起来。
新农具就像一座桥,通过它,可以一直走向美妙的机械化农业的乐园。
(附图片)
集贤县农民用播种机播种
集贤县农民用铲?机锄草培土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房山矿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十分严重
编辑同志:在“三反”运动初期,京西矿务局节约检查委员会曾派工作组到房山矿,发动群众揭发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仅只一天时间,工人们对领导干部压制民主、不采纳合理化建议以及生产和基本建设中的浪费等就提出了五百多条意见。但房山矿的领导干部并没有正视自己的错误。赵副矿长在群众大会上的检讨,只简单地说了一些浪费的数目字,没有认真检查造成浪费的原因。群众对这种检讨很不满意,认为不能解决问题。有的工人对运动的劲头就不大了。其后,经过工作组和房山矿的工会干部反复动员,群众又揭发了许多问题。比如,区队长滥用职权,随便命令工人停止上班,随便给五级工人开四级工人的工资,并让技术工去背煤干杂活;矿上的警卫队长甚至随便打工人。排斥外来工人的现象也极严重,一九五一年调到房山矿的二百多工人现在已被排斥得剩了五十多人了。工人的合理化建议和对工作的意见更不能很好的被采纳或得到答复。这些问题,过去工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向党组织和工会反映过,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这次工人又予揭发后,仍未引起重视。支部书记刘深,甚至袒护作风十分恶劣的区队长张有银。在这次运动中,群众对张有银提了很多意见,党组织却将群众的意见扔到抽屉里不过问,因此工人反映极坏。
房山矿的领导干部同样以十分严重的官僚主义态度对待党报的批评。五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的经济生活简评揭发和批评了该矿忽视安全生产、把死伤事故的责任推到工人身上的官僚主义作风。房山矿的领导干部不但一直没有向群众作检讨,并且不把报给工人看。房山矿订的人民日报很少,平常工人都是到工会和俱乐部去看。这一天的报纸到房山矿后,群众听说人民日报对领导干部有所批评,便到处找人民日报看。但是工会主任却把报纸锁在抽屉里,不让工人看。连工人李书圣个人订的人民日报也没有收到。因此,工人们很不满意。
从以上两个问题看,房山矿的领导干部的思想在伟大的“三反”运动中并没有得到改造,群众也还没有真正发动。这一情况应该引起京西矿务局的党委和行政领导方面的严重注意。
煤矿工会华北区筹备委员会通讯组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唐山华新纺织厂应当解决工人的困难
编辑同志:唐山市公私合营的华新纺织厂,工人缺勤现象严重,已成为开展增产节约竞赛运动的阻力。去年工人出勤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今年一至五月工人出勤率平均只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细纱车间中字班平均只达到百分之八十七点六八。出勤率为什么下降呢?经初步调查,主要是:
一、工人患病的很多。今年一至五月,每月害病的人平均占全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点六,比去年同时期的病人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在各种病症中,肠胃病占百分之三十,原因多半是因为吃饭的时间过短,消化不良。该厂每班吃饭时间只有二十分钟,除去关车、上厕所、去食堂、排队买饭、回车间、整理开车等所占去的时间,只剩下五、六分钟的吃饭时间了。有的工人说:“如果想吃点稀的,把嘴都烫破了!”有些工人为了方便,便买些大饼、果子饼在棉絮飞腾的车间吃,吃饱以后,马上劳动。另外,因为该厂对职工的卫生教育不够,许多工人爱吃零食,更助长了这种病的发生。除肠胃病外,妇女病也占百分之三十,这主要是由于女工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而引起的。
二、在劳动力配备上该厂对女工的特殊困难,没有予以适当解决。细纱间中字班有工人二百三十人,其中有小孩的女工有六十一人,怀孕的女工二十五人,他们缺勤最多。中字班每班平均有四十四人缺勤,有一次缺勤达五十六人,而女工即占五十五人。有时因工人缺勤的过多,上班的工人就要加班,或增加工作量。很多身体弱的女工因此也不敢上班。
华新纱厂领导方面对厂内存在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有的干部反认为:“有小孩的女工太落后了。”因此我建议华新纺织厂改进安全卫生工作,对工人的疾病作有效措施,对怀孕和身体不好的女工给予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当照顾,对工人和工人家属也应加强安全卫生教育。 沈曦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东北机械局第一厂医生深入车间
编辑同志:东北机械局第一厂医务所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起先只注意到节省纱布和绷带,因此成绩并不好。后来经过大家的研究,动脑筋、找窍门,想到了“到车间去”的工作办法。大夫按时到车间巡回替病人看病。需要注射的,先由大夫处方,再到注射站注射。为了节省病人的取药时间,制定了“协同处方制度”,由大夫和药房取得密切联系,先由药房把药配好,交给医生带去,随时发给病人。经过这一改革以后,据初步统计,诊疗时间每天可节省一百小时以上,折合粮食三点零三吨,预计半年可省粮食五百四十吨。取药时间每天可节省四十四小时,半年可节省粮食二百三十九点八吨,今年下半年总共可增产粮食七百八十吨。
通过这一工作,我们更具体了解了工人们的患病情况和车间卫生设备情况,加强了预防工作。而工人同志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也大大鼓舞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今后,我们坚决要把工作做好。
姜盛年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工人赵子祥改进木锭机成功
编辑同志:国营东北瓦房店第四棉纺织厂修配车间木管部工人赵子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改进木锭机成功。改进木锭机以后,梭轴的产量由过去每天三百八十个(九小时,下同)提高到二千二百四十个;毛棒由每天三十根提高到二百五十根;修理木锭子由过去每天修六十八个增加到五百个。解决了修配车间过去产量低,木管、木锭子等不能及时供应纱场的问题。在改进过程中,他能主动争取领导干部的帮助,并团结了姜玉仁、李福才等一起研究,及时地解决了各种困难。
赵子祥改进木锭机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现已光荣地被评为全厂模范,并得到物质奖励。
吕希文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马成功互助组订立防灾劳保合同
编辑同志:山西潞城县祥井村的马成功互助组,是由九户农民组成的已有好几年历史的拨工互助组。可是人们说,这个互助组是“锄麦割麦组拆散、雹打荒苗一家担”。原来每年到割麦、锄苗阶段,特别是在遭遇到一些风雹灾害的紧急关头,组员们谁也怕荒了自己的地,都想给自己先干,这时就各干各,不互助了!
今年大家学了高岗同志的报告,对互助组进行了检查。他们发现组内有两户还受着高利贷的剥削,有一户因为得不到互助的好处而想退组。组员们都感到这样下去,互助组有垮台的危险。后来他们又学习了郭玉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决心整顿互助组。他们讨论了很久,订出一个“一家有事大家担”的“防止灾害侵袭和劳动保险合同”。具体的办法是:(一)防灾。一家受灾,全组负担。如受灾损失一石粮,而全组实产十石粮,就分成十份,每石产量负担损失一斗,受灾户本人也分担一份。
(二)劳动保险。如某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生了病,全组就负责帮工把地种好。两个月以内的帮工,由病人病好后在一年内还工或付工资;两个月以上的帮工,由全组按劳力共同分担(本人也负担一份),不必还工。帮工耕的地以全组每个劳力的平均耕地数为标准,超过数需还工或付工资。
订了这个合同,马成功互助组立时出现了同心协力集体劳动、统一实行生产计划的新景气。现在全组订出了爱国增产计划,平均每亩要增产五十斤粮。互助组也由临时拨工组变成常年组了。这个办法引起了全村的注意,村内已有六个拨工组变成常年组,还有二十三个互助组向马成功互助组展开了增产挑战应战竞赛。 江潾秀 盖秦富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保证今年认识两千个字
编辑同志:我们从祖国的报纸上知道祖国广大人民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速成识字运动。我们在遥远的朝鲜战地,也热烈地展开了一个速成识字的学习运动。我们许多战士过去都是不认识字的,他们深知不识字的痛苦和学习文化的重要,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不能掌握现代化武器的。因此他们在这次学习运动中,情绪特别高涨,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创造了各种的学习工具,又在百忙中,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在山坡上、树林里,到处都可以听到战士们读注音符号的声音,还有人把注音符号写在胳膊上,一边挑水,一边念。人人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一九五二年里,认识两千个字,保证和祖国人民在学习文化的战线上,一道前进。
志愿军某部文化助教 傅全旭


第2版()
专栏:对人民日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

皖南国营铜官山建筑公司
检讨官僚主义的错误
编辑同志:人民日报去年九月十二日,刊登了小平同志的来信,批评我公司丧失立场包庇封建把头的错误后,我公司即组织工作组派出干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工作组汇报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公司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的。
铜官山建筑工人中的情况和小平同志的批评是基本相符的。一、转包现象在我们这里原封不动地存在着。把头用十多种名目剥削工人,如伙食,工资发放,粮食折价等。把头还经常调换工人,使工人摸不到底。据调查材料所得,个别把头在铜官山一年中就剥削到数千万元。这种残酷的剥削不但使工人过着贫病交迫的痛苦生活,而且影响到工程质量,使国家受到不少损失。二、铜官山发生的问题,主要责任应由我公司行政领导方面来负。我公司在开始组织工程处的时候,延用把头制度是普遍的现象,以后,又缺乏及时改变或限制剥削的必要措施,同时工程处的某些领导干部,在把头的甜言蜜语下受了蒙蔽,丧失了阶级立场。
目前,我们工程处的领导方面,对上述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已做了检讨,并开始进行改革工作,初步有些收效。和这件事有关的人员,有关方面正在处理。 皖南国营铜官山建筑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