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看巴甫洛夫关于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
苏联 阿·格·斯彼尔金著
天才的学者巴甫洛夫以他的高级神经活动底研究,给唯物论的心理学奠定了巩固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给进步的苏联医学建立了理论的基石,并且更进一步地论证了和具体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
巴甫洛夫关于人在劳动过程中所特别发生的人的大脑皮质活动形式,即他所称之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思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那种在和第一信号系统不可分离的统一中发生作用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思想,对于深刻研究现实反映的最复杂的形式——在语言的基础上所实现的抽象思惟——以及对于研究人底言语活动,都创造了一种远景。
巴甫洛夫关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在它和第一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上),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和思惟直接联系的学说底基础,即斯大林所主张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思想底真实性乃是表现在语言之中的那种学说底基础。
有机体和它的生存底外界条件统一的认识,乃是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底基本原理。有机体在生活活动底过程中实现着一种和周围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它感受着外界环境各式各样的影响。有机体借着神经系统的力量,对于各种刺激物作着各种适当的答复:一方面它推动着一部分刺激物,它掌握了它们,并加以同化;但在另一方面它却逃避开另一部分刺激物,以便摆脱它们的破坏影响而保护自己。
巴甫洛夫写道:“如果动物不是……精确地适应外界世界,那么它就要或快或慢地停止生存了。如果动物不但不趋向食物,反而要逃避食物,不但不逃避火,反而向火扑去……等的话,它就只有趋向灭亡。”〔注一〕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底基本概念乃是反射的概念,反射乃是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影响的一种答复。
反射乃是在动物或人底脑中所进行的神经过程规律分析中的客观标准。在外界影响下所发生和进行的脑的过程,是直接观察所不能达到的事,因为既不能看见它们,也不能触摸到它们。当研究这些脑过程的客观方法还没有的时候,人们几世纪来都在徒劳地预测着:人思考的时候,在他的脑子里究竟进行着什么;或者动物这样或那样地动作的时候,究竟在它的脑里进行着什么呢?巴甫洛夫却将这种预测扔开,而创造了一种研究这种过程底客观方法。
巴甫洛夫当揭露脑底工作的基本规律时,曾说明了脑之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以及从高级动物到人之间的发展,而且也说明了人脑的活动和动物脑的活动之质的差异。
动物的机体,在其物种发展史上的各种不同的阶段,具有着各种不同的神经系统的完善程度,而不同地反映着外界世界。无条件反射,就种族发展史上说乃是具有神经系统的有机体对于外界影响的最早的反映形式。无条件反射乃是有机体对于外界影响(对象和现象)的直接的反应,这种外界影响具有直接的生物学的意义,即或者能够为有机体所掌握,或者能够引起一种有害的、破坏的作用来。
无条件反射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反应。例如,雏鸡一当从蛋壳里孵化出来之后,就立刻开始啄食它面前的食物。
在神经系统发展底一定的阶段里,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一种更复杂的关系——有机体条件反射底活动就发生和形成了。
条件反射——有机体对外界存在底条件的适应底最完善的形式,是和有机体底无条件反射联合着的,并且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的特征和无条件反射不同,它已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条件反射活动的特征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如果不是一种被同化底现象,那么就向有机体发出信号,把这种在生物学上具有其他重要性的现象通知有机体。巴甫洛夫曾经写道:对于某种条件反射底形成来说,初期的中性动因底作用和引起一定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动因底作用之在时间上的符合是必要的。
外界形形色色的对象、过程和现象;如声音、颜色、对象底形式、对象底总体、时间等等都能够完成条件信号底作用。
条件信号在有机体适应外界的过程中,究竟具有如何重大的意义是不难令人相信的。如所周知,肉食的猛兽是以食草动物为生的,草食动物如果预先得不到条件的信号时它是不能够逃脱肉食猛兽的。巴甫洛夫写道:“如果还当敌人遥远的时候,即如果是在有了它的声音的场合下,就发生一种预防的心理反应的话,那么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弱小的动物在当时是能脱逃、隐避、即能保全生命的。”〔注二〕
条件信号通过了条件反射的活动就对动物具有一种间接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巴甫洛夫将动物在条件影响下脑中所进行的皮质联系底系统确定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以感觉、知觉、表象、初步的动物思惟等等形态反映现实底基础。它保证动物或多或少地真实地反映现实,在这种现实底基础上它们能够在周围的环境中确定方向。
人脑底反射活动,在质的方面说是和动物脑底活动不同的。动物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被生物学底规律所限制的。人是社会的生物。依照马克思的话,人是社会关系底总和。人对于现实的关系,是以它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在质的方面说是和动物间的关系不相同的。
人不仅是以个人的经验,不仅是直接地认识现实,而且也间接地——应用整个人类先代底经验的方法来认识现实。这是借着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发生和形成的语言的帮助而达到的。
恩格斯当研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时,指出了语言在人脑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他的词的言语。
“首先是劳动,在劳动之后并和劳动一起的是语言——这两者乃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才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注三〕
人脑底改造和一种新的神经联系底形成,是与思惟和言语之在社会劳动活动过程中底形成同时一起进行的。
在劳动底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接触、相互理解、以及一定的调谐都是必要的。这种共同劳动中的调谐是只有借着词的言语的帮助才能够实现的。言语是劳动活动底产物,并且是劳动活动底必要条件。斯大林阐明语言在社会发展上的作用时写道:“有声的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结合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惟、组织社会生产、与自然力量作胜利的斗争并达到我们现在所有的进步的力量之一。”〔注四〕
在历史发展一定的阶段里,人不只是在现实影响他的感觉器官时能够反映现实,而且也能够间接地,即能够通过词来反应现实。当那种作为物质的刺激物的词影响人脑时,它在脑中就引起了对象底映象,这种对象底映象从而又作为无条件刺激物底一种条件信号。
所以第二信号系统,乃是神经联系底一种复杂的系统,它只是在人底大脑皮质中发生的,它是人底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活动底基础,它是理解言语、理解主动的词的思惟以及理解言语机能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是抽象的逻辑的思惟和言语的生理基础。过渡到第二信号系统乃是由第一信号系统以前的发展逐渐准备出来的。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人类底祖先是用已含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性质的直接形象的思惟形式来反映现实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组成的,它使人用抽象的词的思惟形式来反映现实,其特征就质量上来说,乃是概括底另一种更高级水准。
第二信号系统在第一信号系统底基础上发生之后,就和第一信号系统在不可分离的统一中发生着作用;这就保证了人和现实之间的正常的相互关系。
关于这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始终是在它们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中来研究的。
无论第一信号系统或第二信号系统,都不外是在客观刺激影响下,大脑皮质中所发生的临时的条件联系。客观的刺激物(在第一种情形下是具体的对象和现象,在第二种情形下是词、语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执行着一种基础的机能。这两种信号系统,虽然关于某种现实存在都发出信号,但却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反映着现实底存在。巴甫洛夫写道:“要说第二信号系统里面存在着一种神经活动的特别规律,这是不可靠的。其差异只在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是关于具体的现象,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概括地反映这种现象。”〔注五〕
可是,纵使它们有着共同性,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具有品质上的差异的。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在它们的脑子里只能反映它们所看到、触到、听到或看过、摸过、听过的东西。这种对象或现象底映象是在以前被某种条件信号所引起来的。
人是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他能够在自己的脑里反映他可能从没有感知过的和永远不能以自己的感觉器官来直接感觉的东西。人借着词可以得到他所从未看见过的国家和自然条件的知识。他也可以洞悉遥远的过去的东西等等。
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不同,它不是在外界具体的对象和现象本身的影响之下而是在它们的代理者,即词的影响之下发生和起作用的。
这两种信号系统彼此之间是以落到脑子里的客观刺激物——或者是具体的对象或是它们词的意义的性质而区分的。
那种以感觉、知觉、表象和直接形象底形态直接反应外界对象为基础的皮质的神经联系,就组成了第一信号系统。而那种以抽象的词的思惟底形式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对象所存在的联系为基础的皮质联系就组成了第二信号系统。
当研究关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问题时,为了避免对于“信号”这一术语的各种复杂的解释,必需指出,巴甫洛夫应用“信号”这一术语,并没有和符号(signum——符号)的“概念”有任何共同之点。巴甫洛夫不是在指示的意义上应用这一术语,而是在生理机能的意义上,即在通知、说明、通告等的意义上应用这一术语的,条件刺激物,例如,以光的视感觉形态反映在脑里的光,巴甫洛夫就认为是一种信号,这种信号通知或发出关于无条件刺激物,即关于和光的刺激物屡次随时结合在一起的食物的刺激物的信号来。
光的刺激物和食的刺激物底客观联系,是以暂时联系的形态,按照第一信号系统的原则反映到脑中的。因此无论任何一次只要发生一种相当的光的刺激物作用的时候,同时在脑中就反映着一种感觉底形态即光的刺激物底映象,通过暂时联系,就引起食物的反应来。
词同样是一种特有的物质的刺激物。它在人的有机底生命中,同样执行着信号的机能,使人确定对外界世界的方针,而通知、告知他关于某种现实底存在,并在他的脑中引起了那种反映外界世界客观联系的复杂的皮质的联系。巴甫洛夫写道:“当然,词对于人来说,正像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其它刺激物一样,也是一种现实的条件刺激物,但这种刺激物却是那样的广阔与丰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刺激物所没有的。就这一点说,不论从量的方面或质的方面讲,都不能拿它去与动物底那些条件刺激物相比较。”〔注六〕
词的刺激物之所以和对象的,事物的刺激物不同,就在于词是概括它所联系着的许多其它刺激物的工具。抑又有进者,词不只是和人底个别经验联系着,而且是和所有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经验联系着。
词的刺激物和物体的刺激物的差异在于它本身
(词的刺激物)常常不是研究底客体,而只是完成思惟和该词所表示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媒介物的作用。虽然听觉或视网膜能够直接地感知词(响声或模写),虽然在他的脑子里也发生词底听觉或视觉的形象,可是词底物理意义本身,并不是认识底客体,而是这些词所表示着的那种对象,或对象底复杂的关系,认识底客体。
由此可见,第二信号系统,使人能以间接的方法,即在和其它人们口头的和文字的交际过程中得到现实的知识。
由此可见,第一信号系统乃是世界底感性的、直接的认识的物质基础,乃是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工具的认识底物质基础。第二信号系统乃是间接认识、抽象的词的思惟底负担者,人底言语活动底负担者。
巴甫洛夫关于信号化底词的系统乃是现实的抽象化;言语能概括化,以及思惟建立在信号化底词的基础上的这些原理为斯大林关于语言和思惟直接联系学说的自然科学基础、即“不论人底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只有在语言的材料底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底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注七〕
巴甫洛夫指出,词在形成抽象、即在抽象的概念上的巨大的意义。他说借着抽象,借着概括现实事实的词底这种特性,我们可以很快地注意到现实底要求,并且在生活底实践中能应用这些一般的形式。
没有抽象、没有概括,人就不可能洞察事物底本质,不可能揭露世界底规律,而且也就不可能认识现实。
没有词,任何的概括都是没有意义的。列宁写道:“所有的词(言语)都是已经概括化了的。”〔注八〕“感情表示真实;意义与词则表示一般的东西。”并且继续地说:“在语言中,只是一般的东西。”〔注九〕
动物对人底言语能够养成十分复杂的条件反射,可是动物本身,却不能够和人同样地有意识地对其它动物发出信号,相反地,人却能和别人交谈,把自己的思想内容借着语言的力量告知别人。
由此可见,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不同,它不只是现实之概括的反映的基础,而且也是以词的工具积极影响别人的基础,即它不只是理解过程的基础,而且也是向别人传达所理解的东西的过程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底社会本质是可以由它的起源(它发生于社会劳动过程中)和社会生活的作用(它保证人们彼此间交际的可能性)来说明的。根据斯大林的经典的定义,语言底基本的和决定的机能,正在于它是社会上人们彼此之间的交际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具。斯大林写道:“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注十〕
没有词的言语,没有适合于它的脑的基础(第二信号系统),人们彼此之间是不能够交流思想的。思想的交流在社会生活中是具有巨大意义的。斯大林写道:“思想的交流是经常极端必要的,因为没有思想的交流,便不可能使人们在与自然力的斗争中,在为生产必需的物质财富的斗争中调协其共同活动,便不可能在社会生产行为中获得成功,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本身的存在。”〔注十一〕
巴甫洛夫同样强调指出,这种思想,即在人的系统发展底过程中第二信号系统底出现,“是被人类集团底个体之间大的交际的可能性所引起来的。”〔注十二〕
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发生了理论的思惟,发生了人类所有的智慧的活动。“智慧工作——巴甫洛夫写道——乃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工作或者是那种当人转化为‘词的动物’的时候所得到的系统的工作。”〔注十三〕当阐发思惟和言语底思惟基础时,巴甫洛夫曾警告道:语言、词的思惟的应用本身也藏匿着一种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在于和现实分隔的可能性,在于走入幻想底领域中。为了不脱离现实,不“与现实脱节,而玩弄词句”,“就应当每分钟都要用自己的词理解现实”。
第二信号系统,能使人更深刻地反映外界世界,同时也保证思惟底相对的独立性,保证形象和概念之创造性的联合底可能性,保证新的联系底形成,而这就为人底有目的方向活动创造了物质的前提。
人和动物不同,自己实践活动底一切过程是以智慧活动为前提的。在建筑任何东西之前,人在自己的头脑中就先建筑了这种东西。马克思说道:“在劳动过程底终结中,就得到了这种过程开始时在工作者的表象上,即在观念上已经有了的结果。”〔注十四〕
第二信号系统,不只创造了人的理论活动底可能性,而且给人的所有的实践活动,给他的活动过程的本身,给这种劳动活动制造和使用的人为工具的方法,都带来了根本的变化。人不只有他的理论的、智慧的工作,而且也把所有的复杂的关系转变为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屡次指出第二信号系统底革新作用。巴甫洛夫写道:“人首先通过第一信号系统来感知现实,其后,他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词、言语、科学的思惟)就成为现实的主人了。”〔注十五〕
巴甫洛夫这种原理,是完全和斯大林关于意识不只是反映世界,而且也创造世界,即改变、改造世界的有名的原理相吻合的。
第二信号系统给人的意识活动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保证了科学、哲学、艺术和技术底发展。这种可能性,不只可以处理遥远的过去,而且也可以预见未来。
“一方面,词的无数的刺激,使我们能远离开现实,因此我们常常应当记住,不要曲解了我们对现实的关系。另一方面、劳动、以及与它联系着的词却使我们成为人类。”〔注十六〕
巴甫洛夫关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是就自然科学上论证了认识底唯物论理解的基础。它给唯心论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它对于反映底高级形式——人底意识的深刻的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远景。
巴甫洛夫关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对于思惟和语言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底研究,开辟了一条顺利的途径。
(赵璧如译自自然科学教学法一九五一年第三期)
〔注一〕巴甫洛夫全集,苏联科学院印行、一九四七年版,第四卷,第二十二——二十三页。
〔注二〕同书,第二十八页。
〔注三〕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一九四八年版,第八页。
〔注四〕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真理”出版社,一九五○年版,第四○页。
〔注五〕“巴甫洛夫星期三”,苏联科学院印行,一九四九年版,第一卷,第三三五页。
〔注六〕同书,第四卷,第三三七页。
〔注七〕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真理”出版社一九五○年版,第三一页。
〔注八〕列宁:哲学笔记,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一九四七年版,第二五六页。
〔注九〕同书,第二五八页。
〔注十〕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真理”出版社,一九五○年版,第一八页。
〔注十一〕同书,第一九页。
〔注十二〕“巴甫洛夫星期三”,苏联科学院印行,一九四九年版,第一卷,第二三八页。
〔注十三〕同书,第三卷,第一○九页。
〔注十四〕马克思:资本论,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一九四九年版,第一八五页。
〔注十五〕“巴甫洛夫星期三”,苏联科学院印行,一九四九年版,第一卷,第二三九页。
〔注十六〕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五六卷,第三三二页。


第3版()
专栏:

新人物,新作风
——记北京华北农业机器总厂新提拔的工人干部张凤泉
新华社记者 任志樵
“三反”运动以后,许多工人积极分子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上。有些人怀疑:他们胜任吗?让我们看北京华北农业机器总厂的张凤泉同志。他从车工场一个小组长被提拔为供销股股长,还不到三个月,职工们就夸奖他:“咱们老张,生产上是个好模范,供销上是个好主管。”
当领导上刚刚宣布这个任命的时候,有些人确实是怀疑的。张凤泉高小程度还不到,又不懂供销业务,怎么干得了呢?但事实上他不但干好了,而且勇敢地打破了陈规,给供销工作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领导上交代任务时嘱咐过他:材料占生产总成本的百分之六十,要降低成本,材料的掌握是个大问题。他牢牢地记住了这段话。农业机器总厂做的都是定货,销路不成问题。供销股要做的主要是采购和供应材料。既要供应及时,不误生产,又要不积压资金,以免增大成本,这是这个工作的基本矛盾。由于对祖国建设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把这个基本矛盾抓住了。
他发现仓库里积压着大量的材料,其中甚至还有许多是一九四九年买来的。原来过去供销股买料,从不考虑什么积压资金,只要计划科送来计划,要多少就买多少,往往把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材料一次买回来。至于贪污分子和奸商勾结,用高价买来了许多冷货,那就更不用说了。张凤泉想:堆材料就是堆钱哪,这怎么能降低成本?于是,他决心设法改变这个所谓“照令行事”的老规矩。
有一次,计划科要买八百吨生铁。他知道已经给款还没有进货的有三百吨,仓库里还存着四百五十吨。三月份用去二百多吨,还剩五百多吨。因此,他征得计划科同意,只买了三百吨。仅仅这一笔,就少积压资金七亿元左右。
既要向国家和人民负责,就要有勇气克服一切困难。当初,有些人不满意他这样“多事”。四月初,到东北去买的木料还没有到,木工场向计划科要求先在北京买三百立米木料做犁辕。但是在北京买价钱要比东北贵一倍。张凤泉同志接到这个任务,先了解了一下仓库的存量,知道里边还有二十万斤碎料,这些碎料,做犁辕还是可以的。他决心节省这一部分钱。第二天,他到木工场去动员工人同志用碎料。当时就有些人不满意,冷言冷语地说:“上级都同意了,你还来找麻烦?科长不抵你能?”木工场主管说:“误了生产你负责。”有的工人说:“老张!你刚离开车间,怎么就忘了生产?”张凤泉没有迁就这些同志。他耐心地向工人同志们介绍市场和供销的情况。他说:“我刚从车间里来,知道大家都爱用整料。原木确实好,用大用小很方便;碎料用起来,又费事,又受累。可是,咱们也得想想节约呀!如果不买这批料,就能节省五亿元还多,合小米五十多万斤。”工人同志们了解了这种情况,情绪立即高起来,大家都说这笔钱应该省,他们并且马上到仓库里去挑选。结果,这三千五百根犁辕的材料,都从碎料堆里找出来了。又有一次,计划科要买一百六十付丝锤,市场单价每付四十万元,总计得花六千四百万元。张凤泉发现仓库里还存着三百付。他想:他们明明知道有,为啥还买呢?可能因为这是自己厂里做的,没有西洋货好。可是至少两付也能顶一付使呀!这时,他便到螺丝场找组长和工人们研究。他告诉大家,如果用自己做的丝锤,可以给国家节省七万二千斤小米。工人一听这么大的数字,不但不要买了,并且还从自己工场的小仓库里找出了三十多付。
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张凤泉同志之所以把工作做得这样好,除了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他在工作中能面向车间,依靠群众。他经常督促股里的同志分头深入车间,了解生产情况和要求。这一来,大家可忙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了。两架电话机整天不闲,供销股办公室也
“热闹”起来,不断有工人来联系。供销股有些同志起初不大满意这种情况。有的说:“这么忙还行,以前不联系车间还不是一样工作!”有的说:“要是买上几个月的料,保险没有这些麻烦。”也有人对办公室的“热闹”不高兴:“这那像办公室,简直像个车间!”事实证明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工作不应该永远照老样子做下去。那些人很快就被张凤泉同志说服了。
张凤泉同志在工作中发现领导有缺点,也勇于提出批评。比如四月初,铸工场要求买氧化铁三十吨;其实只要买十吨就够了。这主要是因为车间主管想多买些,用起来方便;并且怕像过去那样供应不及时,耽误生产。本来,这是可以审核出来的,可是计划书上生产科、计划科和经理科的科长们都盖了章,他们并没有仔细审查。张凤泉同志便向这些科长提意见,指出这样马马虎虎盖章,一下子就会积压好几亿元。科长们都虚心接受了这个批评。
张凤泉同志在供销工作中,时刻提防不法商人钻空子。前些时候,钳工场要买一批十一号钢丝,商人故意抬价,每斤多要四、五千元。他便到车间去问工人:“十二号的行不行?”工人们回答说可以用。他便买了一批十二号钢丝。不久,商人们知道厂里改用了,马上把十二号钢丝的价钱提起来,从每斤七千元涨到一万一千元,十一号钢丝又降为七千元。张凤泉立即决定改用十一号。有些工人就问:为啥变来变去?他解释道:“商人想投机,价钱变了,我们为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也得变。”
经常教育和帮助自己所领导的同志,也是张凤泉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原因。供销股原来有十个人,出了两个大贪污分子,另外有四个手脚不干净,因此其他几个同志也情绪不高,怕犯错误。张凤泉同志就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谈话,提出“真金不怕火炼”的口号,鼓励大家大胆工作。对于工作疲蹋的同志,他就给以严肃的批评。采购员王希垣采购木料,两次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第一次,张凤泉很关心地问他有什么困难没有?王希垣没有谈出什么困难来。第二次,王希垣在装车时怕冷,没有检查,结果三百立米木料中短了六立米。张凤泉很严肃地提出了批评。王希垣很受感动,他说:“过去在供销股工作,从来没有人帮助过我,所以工作起来很疲蹋,老没有进步。”第三次他到石景山钢铁厂运生铁,原限三月三十一日运到,他在二十五日就运回来了。
供销方面的具体业务,张凤泉同志原来确实不懂。但是他有十三年的工龄,生产过程、成品规格等等基本业务,他是很熟悉的。他所不懂的,实际上只不过是会计和财务上的一些手续和名词罢了。从车间里提拔出来的工人干部,一般都是这样。所以笼统地说他们不懂业务,是不合事实的。只要虚心学习,依靠群众,他们在新的工作上的困难,不是很难克服的。张凤泉同志就是这样,他虚心请教别的同志,别人下班了,他一个人还在捉摸研究。同时,他又把业务上比较熟练的两个同志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核心组,经常研究业务,推动工作。这样,自己积极学习,又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困难就解决了。
张凤泉同志是共产党员。他说:“在工作里,一想起党和毛主席,一想起祖国建设的远景,一想起在朝鲜的我们最可爱的人,劲头就来了,什么困难也挡我不住!”
这样的高度的政治觉悟,便是这类新人物最可贵的特点,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在新的领导的岗位上开创新局面,树立新作风的最有力的保证。


第3版()
专栏:

容县人民的山歌
志愿军归国代表 李森
三月初旬,我们到了广西南部的容县。这里长年不见霜雪。我们是穿着棉袄、棉裤离开北京的,到这里就得换单衣了。这里新麦已开始吐穗,木棉花开得通红。连绵不断、奇突峻峭的山峰上,点缀着一丛丛的青松翠竹。容县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容县农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和土地改革复查的斗争,打碎了封建压迫的枷锁,欢度幸福、快乐的日子。我们到的时候,他们兴奋地唱着山歌欢迎我们。
这里的山歌是有名的,但今年山歌特别多,歌声里充满了抗美援朝的决心和热爱志愿军的情感。我们到容县时,在欢迎我们的数千群众的行列里,有二、三十个男女青年从几十里地以外赶来,脸笑得像鲜花一样,拍着巴掌,引吭高歌,倾吐他们内心的情感:木棉花开红又红,英雄来到容县城,千人万人争着看,心花乐开收不拢。
手摘鲜花笑绵绵,
编首山歌唱朝鲜。
前线打了大胜仗,
口唱山歌心里甜。
我们在热烈的掌声和歌声中走过,深深体会到每一欢呼,每一个歌声都显示出容县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
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向容县人民报告了朝鲜前线的英勇斗争。听了报告以后,有的人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有的人马上激动地唱出了山歌。在报告大会以后,有个青年农民唱着:
今天见了英雄面,
回家犁田犁得欢。
动员全家齐努力,
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接着又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站起来唱:
一声响雷天下应,
英雄故事记在心。
英雄枪法打得准,
我们锄头锄得深。
翻身后的容县农民,广泛地掀起了丰产竞赛运动。许多互助组发起了每亩千斤的丰产运动。农民兄弟们正在田里辛勤地耕作着,细密地研究改进耕作法。这两首山歌,生动地表现了千万农民的增产节约,以支援志愿军的决心。
热爱志愿军的容县人民,以最大的热情照顾着志愿军的家属。在容县流行着这样一首山歌:
军属好比亲爹娘,
人人记挂在心肠。
哥在朝鲜打鬼子,
耕田割草我来帮。
尊敬烈属军属和优待烈属军属,在这里已成为社会风气。务底乡农民在春节中给烈属军属送了一千多捆柴草,还有许多糯米糖等过年礼物。我们看到七区农民已着手替烈属军属进行春耕。军属们在政府和人民的热情照顾下,生活是愉快的。有个军属特意写了一封信给我,里面有这样一首山歌:
石榴开花石榴红,
儿子参军妈光荣。
妈妈手粗脚也壮,
深耕细作好收成。
儿在朝鲜莫牵挂,
多杀鬼子立大功。
这些嘹亮有力的歌声,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


第3版()
专栏:

组织起来比单干强
力群 张怀信 药恒 吉林 郝超 云挺作
(一)王家庄的王全保,原是一个贫农。他受尽了地主的剥削,虽是常年劳动,但只能吃糠咽菜。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王家庄解放了,王全保在土地改革中分到地和驴,翻了身。可是当时战争勤务多,劳畜力还不足,所以王全保耕地要他儿子配牲口拉。
(二)这时候,王家庄党支部针对群众提出的生产问题,宣传组织起来。支部书记张为民对大家说:“毛主席告诉我们把劳动力组织在互助组里,比起单独耕种省工,又能多打粮食。”王全保听了,觉得这事正合自己的意,便组织起互助组来。
(三)组织起来以后,不多几年,王家庄就变成骡马成群的富裕村子,更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