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柯族牧民热爱的区委书记荣国亭
陈易
在祖国边疆的新疆省,有不少从内地去的干部在那里工作。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当地民族语言,成为全心全意为兄弟民族服务的好勤务员。中共蒲犁县(柯尔克兹族居住地之一)第四区区委书记荣国亭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荣国亭同志刚到工作岗位,首先遇到的是高原上特有的寒冷气候,牧民分散的游牧生活,走百、八十里路才偶然发现一、二顶帐篷,有时甚至走了几天的路还找不到乡政府移居的地方,加之语言不通,工作经验缺乏。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都是他以前没有想像到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完成党的任务么?荣国亭同志想:过去在战争环境中,常常几昼夜不合眼,背着沉重的电讯器材,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还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接电话线。光荣地立过三次功。难道今天碰到新的困难,能畏缩不前吗?他清楚地记得离开部队时首长对他的勉励:“越是艰苦越光荣,克服了困难就是胜利。”这些话鼓舞着他决心克服困难,实现党的希望。他常不避风吹日晒、跋山涉水,不顾道路远近,从这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去访问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在访问中,他亲眼看到过去反动统治者带给牧民的凄惨贫困的生活,他难过得掉下了眼泪。牧民们像亲人一样地向他诉说着国民党反动派压迫、掠夺各族人民的罪行。这些,都百倍地增强了他长期地全心全意地为兄弟民族服务的决心。当时,摆在牧民面前的严重问题是没有吃的,许多牧民连奶子也喝不上,他和当地民族干部商量,决定发动牧民互助互济,并进行打猎等副业生产来解决缺吃的问题。在工作中,他有时一天要翻越三座大山、过十几次河。他不辞辛劳地整天工作着,到夜晚才拖着疲乏的身子睡在破不挡风的帐篷里。经过他及其他干部日夜辛勤的工作,终于使全区六、七十家牧民度过了困难的春天。牧民库尔班哈力三月中共打了狼、狐、大角羊九十五只,除了供全家吃用外,还换得四千四百斤面粉和全家穿衣的布匹。荣国亭的艰苦作风,感动了群众,牧民们一致赞扬说:“毛主席的干部关心人民的利益完全忘记了自己。”
荣国亭同志在工作中最大的苦恼就是语言不通。他深深感到因为语言不通,党的政策不能很好的贯彻,和干部、群众也不能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他想:要长期在这里工作,不学习当地民族语言怎么行呢?有一次,一个老牧民骑着马从几十里外的地方到区委会找他,但翻译不在,那个老乡诚挚地一面比划一面说,从表情上可以看出他的焦急的心情来。但荣国亭怎么也弄不清他究竟有什么事。最后,那个年老的牧民只得失望地回去了。荣国亭当时也十分焦急和难过,从此,他便下定决心学习当地民族语言。在学习中曾遇到过不少的困难,但都被他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他想:过去自己一个汉字也不识,参加解放军后,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学习文化,还达到了高小程度;现在学习条件比过去好,还学不会吗?他鼓起了勇气,下定决心要在两年之内一定把当地民族语言学会。工作忙,没时间,他就随时随地的学习;在工作中发现常用的词,就把它记下来。在深夜里他还像小学生背书一样的记忆当天学会的话。他并和区长巴巴耶札等几个区政府的干部,订立了互教互学合同,他向区长学柯族话,区长向他学汉族话,这样就更增进了他俩的革命友谊。当他俩到各乡检查工作时,走在漫长的路上再不像以前那样寂寞了,因为他们在走路时也互相学习着语言。群众常为他会说一句柯族话而高兴。他对当地的民族语言学得有些底子后,在一九五一年冬天,他又不顾疲劳地每天到牧民的夜校中去学习当地民族的文字了。
一九五一年春天,在喀什专区干部会议上,荣国亭同志被评为模范干部,当时中共南疆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同志曾鼓励他:虚心学习,努力工作,为兄弟民族作出更大的工作成绩。由于党对他不断的教育和他自己的勤奋学习。现在,他已能阅读维文报纸及乡村干部写给他的报告,并能简单地批复。他能不带翻译单独出去进行工作了。他兴奋地说:“现在,我有了耳朵有了嘴(意即能听懂和会说柯族话),能给党和柯族人民做更多的事情了。”的确,在他学通语言以后,群众经常找他谈话,有一次他和三乡波罗地村长亲切地交谈了几个钟头,村长高兴地说:“以前我们的语言不通,好像一堵墙把我们挡住似的,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在中间阻挡我们了。”
今年蒲犁县第四区的工作成绩是很出色的。春天,根据四个乡的具体情况,成立了四个草场管理委员会,又按各乡的气候、草场大小等条件划分了四季草场。夏天,荣国亭同志带领许多干部首先在二乡发动牧民进行修建畜圈,培植草场的工作。他具体地帮助艾山伯克建立了大小两个草场,修了一个畜圈,结果艾山伯克的牲畜连一只也没损失。荣国亭即以这个例子进行宣传,推动全区修了三十七个畜圈,并在八十五个草场上进行了施肥、浇水等培植工作。四区今年还进行组织土法医疗畜病及放哨打狼等保畜增产工作,使今年的牲畜长得很健旺,幼畜的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九。此外,草场上还传颂着荣国亭同志给他们办的这样一件好事:该区三乡羊多草场小,二乡羊少草场大,过去因反动统治者的挑拨离间,两个乡互不团结,因此,三乡的羊就是饿死了,二乡的人也不让到自己的草场上放牧。荣国亭同志和当地干部宣传解释了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后,又经过了民主协商,两个乡呈现了团结友爱的新气象。现在,三乡已有五千多只羊自由放牧在二乡的草场了。三乡牧民沙台尔说:“我们的牛羊今年长得又肥又壮,幼畜也没有疾病,这都是毛主席给的福气。”在荣国亭同志的领导下,四区的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一九四九年全区共有牲畜五千多只,到今年已发展到一万三千多只,将近增加了二倍,牧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善了。
牧民们对这位全心全意为他们工作的区委书记非常热爱。有一天,他到了牧民乌曼的帐篷,乌曼全家人热情地给他准备奶茶;乌曼拉住他的手,含着感激的眼泪说:“我们永远忘不了你这个为我们辛勤的人!”乌曼告诉他:“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三年来牲畜增加了四倍,生活改善了。我家最近新置了一顶帐篷,家里的人也穿上了洋布衣服。”另一次,他在肯什巴牧场工作,住在区政府干部足能的家里。老牧民塔什铁米尔跑来,再三要求他到自己帐篷去住。他不去。那个牧民趁他出去工作时,悄悄把他的行李搬到自己的帐篷里去,并高兴地说:“这样你非住不可了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荣国亭同志与当地牧民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


第3版()
专栏:

论长寿的方法
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 奥·勒柏辛斯卡娅
长寿,与衰老作斗争的问题是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必须由生物学和医学的各方面的专家来进行长期和全面的研究。
而且不应当忘记,长寿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苏联已经创造了一切条件,使许多促成早衰的原因得以消除。我们这里没有人对人的剥削。斯大林宪法保证每一个苏联公民有休息的权利。在苏联,对于一个人的关心照顾,在他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苏联,达到了真正全民规模的劳动人民的大规模保健措施、青年的体育训练、运动——这一切都巩固、健全、保护着人的身体。
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劳动人民,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那里为最无情的剥削所统治着。在那里一切都使得生命短促。大批的失业,贫穷和饥饿——乃是资本主义底必然的伴随者。不良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加速早衰的来临。
从生物学家的立场来谈生命和衰老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研究生命、衰老和死亡,研究它们所有的规律。只有在研究了这些规律之后,我们才能够找到延长生命的方法。
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中,很多还是未曾得到解决的。可是即使眼前我们的知识还不足,因而还不能在实验室中人工地创造出生命来,但这并不表示说,我们将永远不能做到它。科学在我们国家里是以如此巨大的步伐在向前迈进着,因此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人工地得到活质——一切生活体的细胞所由构成的蛋白质。我们将能观察到,这种被称为原形质的有生命的复杂蛋白质,是如何地死亡,或者在良好的条件下如何地开始发展而产生新细胞。目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正在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生命究竟是什么呢?恩格斯写道:“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态,它的根本契机就是它和它的周围的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跟着停止,蛋白质也就分解了。”
可是我们知道新陈代谢也存在于无机的自然界。这里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恩格斯对这个问题也同样提出了明确的答复。他写道:“这种新陈代谢在无机体中也是可以发生的,而且事实上也在普遍发生着,因为即使进行很慢,化学作用却是到处都发生的。然而差别是在于:在无机体的情形下新陈代谢破坏了它们,而在有机体的情形下新陈代谢却是它们必要的存在条件。”
死亡以及它的先驱者——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试问:是否不可能将衰老和死亡延缓呢?而生命究竟可能延长到什么样的限度呢?我们是否在过早地死亡呢?照某些著名的生理学家的意见,人的可能的生存极限不在二百岁以下。而且我们事实上也有着一大批长寿的实例。在乌克兰就有几万人有着百岁以上的高龄。我们知道一些例子,其中一百五十五岁的老人不但继续生活,甚至继续工作。这些老人中很多都不是死于生理上的衰老,而是死于各种阻断了他们的生命的偶然的疾病。这说明了,即使一百五十五岁也还不是生命的极限。
然而为什么人们不仅活不到一百五十五岁,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形下在比这早得多的年岁就死去呢?照我们的意见,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的衰老过程。
活质的蛋白质分子,负着各种不同的电荷,它们互相碰撞、结合,同时失去自己的电荷的一半,放出水而逐渐凝聚,结果引起新陈代谢的低落。蛋白质的衰老,其原因就在于此。一方面,凝聚是能够自动发生的,而另一方面,它也能够因某些外界的影响而被加速或者被阻延。
很多科学家在企图理解衰老和死亡的时候犯了错误:他们不考虑发生于有机体中的某些主要的基本过程,尤其是蛋白质的衰老及周围环境对它的影响这一本质。
在单独的某一个因素中是不能看到蛋白质衰老的原因的。一般研究者的主要错误是,他们是以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研究衰老和死亡,而不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切的相互关联中去研究它们的,他们不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现象和原因的复合体上,而是集中在某一个单独的东西上。
当衰老的时候,如像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在细胞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而开始了蛋白质粒子凝聚的过程,发生了活质原形质的凝聚,结果影响到整个有机体,以及它的一切组织和器官,首先是影响到新陈代谢。这种凝聚现象因为许许多多的原因而加速,这些原因促进细胞中蛋白质粒子的凝聚以及紧密的结缔组织的形成,换言之也就是所有器官特别是血管的硬化,这就更加破坏了新陈代谢而加速衰老的早发。
与早衰作斗争是可能的。阻止和治疗衰老,这是人的力量可以办到的。在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第一阶段中,必须首先研究所有引起蛋白质凝聚的原因,然后研究一切能阻碍蛋白质粒子的凝聚和新陈代谢的低落的方法。被用来作为这样的方法的,将是一切能增加蛋白质部分的分散度,亦即它们的分散性,能提高有增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的蛋白质粒子的电荷的物质。
在研究各种化学物质对动物细胞膜的影响的时候,我碰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在百分之一浓度的苏打溶液影响下,成长的青蛙的红血球膜,会变得像幼蛙的红血球膜那样的脆薄——它们变年青了。究竟在这种情况下细胞中发生了什么样的过程呢?
膜的厚度的变化,无疑地,是决定于蛋白质的分散度的变化的。从这些实验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百分之一苏打溶液的影响下,蛋白质的分散度增高了,也就是说,新陈代谢增高了。其后,在研究蛙的红血球膜的年龄变化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蝌蚪或者鸡蛋发育的最早阶段中,是完全没有红血球膜的,在较迟的阶段,但是仍然处于幼年期的时候,红血球膜是宽松的,而当成长以后,它们就非常细致而紧密了。这使我得到膜的厚度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新陈代谢必随年龄而降低的想法。
新陈代谢是任何有机体的活力的基本因素。由这一点可以看出,膜的厚度必定是对有机体的活力起着决定影响的主要作用之一。
重要的特点是:蛋白质分子能够互相结合,其结果使水分渗出,分散度降低,膜的容积变小,因而使新陈代谢降低,活力降低。
怎样才能阻延这种过程而增大蛋白质的分散度,使得同时增进新陈代谢和加强细胞和有机体的活力呢?我们发现,假如把一个变得较大了的、并且与另一个分子结合而渗出了水的蛋白质分子,亦即凝聚了的分子,加以小苏打,那么由一个大的分子重新又会形成两个小的。由此可见,分散度增高了,而同时新陈代谢也一定增进,活力也增强了。
从这一些理论上的前提出发,我们决定作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苏打对于蛋白质分子的分散度,对于细胞中的形态学变化所起的影响。我们研究了苏打对红血球膜的影响。我们取一只成长的青蛙的血液十五滴,加入百分之一的小苏打溶液三滴,然后每隔十分钟取这种混合液体一滴,放在显微镜的黑暗背景下观察。苏打作用的时间愈久,血球膜就不断地愈来愈分散,直到最后破裂成极细的微粒。
但是这些实验还不足以使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就是如果把苏打注入生活体时,它会在红血球膜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弄明白这一个问题,我们把百分之一的小苏打溶液注入蛙体内,然后检查它的血液,结果所得到的效果是同样的。
为着进一步探明整个有机体会对苏打产生怎样的反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把一组蝌蚪放在百分之一的苏打溶液中,另一组放在盐酸溶液中,再把一组放在清水中。在盐酸溶液中的蝌蚪很快就死掉了,在清水中的一组则正常发育,而在百分之一的苏打溶液中的一组却非常活泼,并且它们的发育要快得多。
我们曾经用鸡蛋作过同样性质的实验,方法是每天给每一个鸡蛋注射百分之一浓度的苏打溶液一滴。由做过这种实验的鸡蛋所得到的小鸡,其孵出的时间早了一昼夜,并且比较更富有生命力。
我们还研究了百分之一苏打溶液对甜菜种子所起的影响。把一些种子在播种前先在百分之一的苏打溶液中浸一昼夜,而另外把一些作对照实验用的种子,在清水中浸一昼夜。结果,经苏打浸过的种子,其块根的收获量增加了百分之四十。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验室的试验,曾经由一些地方,尤其是瓦尔戴师范学校(Вапдайское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еУчипище),在小块的户外地校验过,各处的结果都证实了我们的试验。
以上种种的实验,促使我们进一步用人的身体做对象来检验我们的观察。我用自己作第一次实验。试验的方式是:按照特别的配方进行苏打水沐浴。结果我的身体在苏打浴的影响下显示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整个身体减瘦,多余的脂肪消失,无疑的,这与新陈代谢的增进有密切关系的;早年患肺结核遗留下的疤痕和愈合痕消失了。
这些实验已经在许多人的身上进行检验过。在大多数的情形下,都产生减瘦及对自己健康状态感觉良好的结果。
但是,关于应用苏打浴的问题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检验。这样的实验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才可以进行,并且要佐之以血液检验,注意不使血液成份低于正常,因为在苏打的影响下可能引起红血球膜的散裂,红血球数降低。
由此可见,如实验所证明的,新陈代谢是延长生命的主要关键,这就是说,能增加蛋白质分散度的物质(苏打),能够在与有机体的衰老、硬化以及其他疾病的斗争中起作用。
对有关这个问题的已有材料缄口不言是不应当的。必须使别的研究者也加入这个具有极大重要性的工作,将这个工作扩大到各种现象和物质的广大领域中去。长寿问题的研究前途是远大的。我确信我们的科学家,以正确的方法论来处理问题,一定能够决定性地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吴钧燮译自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日苏联“消息报”)


第3版()
专栏:

充分保证工人的学习时间,防止降低速成识字法的教学效果
杨礼升
采用速成识字法推行扫除文盲工作,除了要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要使教员都能真正领会和掌握速成识字法的精神和教学方法外,还必需切实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因为速成识字法的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让学员高度集中精力,在连续的、集中的时间内,实行短促突击学习;如果把时间拖长,就要分散学员的精力,影响他们的情绪,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东北地区自推行扫除文盲工作以来,由于各级领导机关的重视和支持,保证教学时间这个问题一般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如沈阳市机械系统推行速成识字法的单位,最低的学习时间是每周八至十小时,五厂和二十三厂则有十二小时;本溪市在推行速成识字法的四十九个班中,有三十八个班都可保证每周八至十二小时的学习时间。本溪煤矿宝炸坑和机械三厂在三四个月中,因为推广先进经验,进行保安大检查和国庆节宣传,才占用了三次学习时间;机械四厂也占用过学习时间,但事后即以其他时间补足了;本溪第一发电厂在整个突击教学阶段则始终保持了经常学习。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些单位由于领导方面对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速成识字法的基本教学精神体会不够,因此不能保证教学时间。这有许多表现形式,有的把每周学习时间规定得过少,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例如铁路系统的安东区一般每周只有四小时半的学习时间;中长区有百分之三十的单位每周只学习三小时。时间比较充分的吉林、锦州等区,一般每周也只有六至八小时。在林业系统,一般也是学习时间不足,如吉林等地每周只有六小时。有的单位对职工学习的领导表现了先紧后松的现象,原先所定时间都很充分,但中途因不能完成生产任务,需要更多时间开会解决生产问题,就随便缩减学习时间。如本溪钢厂原来每周学习十个小时,被抽去四个小时;沈阳化工厂的硬化油车间和油脂车间,原来每周学习十二个小时,被缩减了八小时。有时甚至于缩减了的时间还不能保证。如油脂车间名义上是每周学习两次,但有会就开会,没有会才临时用广播通知学习,因此,这两次学习也就不能保证了。本溪钢厂有的车间干部因当天生产任务没有完成,到点不让工人下班;有的在学习时间,随便把工人叫去开会。从这些情况看来,学习时间不充分和没有保证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地存在着。
不能保证教学时间所造成的损失是很严重的。从教学方法看,这是违背速成识字法的教学精神的。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员不得不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大部或全部用在突击教学上。也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员既不能在课前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就不能针对学员的思想情况进行宣传鼓动。而分段教学方法(分段突击,分段复习,分段巩固)也不能运用,预定要教的生字一次突击下来,中间只有很少或完全没有小组复习活动,辅导员也就失去应有的辅导作用。这样,课堂教学便形成“教员讲,学员听”,而和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就没有什么差异。
其次,因为每周的学习时间太少,教学进度缓慢,就加倍地拖长了总的教学时间。照沈阳化工厂硬化油车间和油脂车间的平均教学进度看,教完一个单元,需要十多次教学,五、六周以上的时间;如此,一个单元从开头到结束,时间相隔一个多月,前面学的到后面就要忘掉。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就需要经常抽出时间进行阶段复习和单元复习;先后突击的全部生字,也须要经常复习。因此,除了前面那样的复习以外,还要进行从头至尾的循环复习,如是生字学得愈多,循环复习的时间也就愈长。据本溪钢厂统计:第四单元教完以后,从第一单元复习起用了九小时;第五单元教完,除复习本单元外,从头复习花了七小时。沈阳化工厂硬化油车间在教完第六单元时,本单元的复习连同总复习估计需二十次。这样旷日费时,效果反而要降低。关于具体教学进度,可从本溪钢厂压钢车间教员李润田的教学情况看出来,他教五百个字,约花五十个小时,平均每小时进度是十个多字。如此,教完两千个字,就得二百个小时左右。这只是就突击生字而言。如果加上注音字母和阅读写话的教学时间,则单是突击阶段(从注音字母到阅读写话)就要一年以上或将近两年的时间(以每月二十四小时,每年三百小时计)。这样,是一点“速成”的气味也没有了。
第三,由于时间的限制,学员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复习,学了记不住,就影响了学习情绪;教学总时间太长,学员感到学习没有个头,因而对速成识字法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如沈阳化工厂硬化油车间工人李宝春就曾经这样问教员:“你不是说两个多月就能扫除文盲吗?为什么现在才学了这么些字?这样
一年也学不完,还叫什么速成!”本溪钢厂的工人也反应:速成识字法还不如从前的老办法,那时候一天教几个字,还能“四会”,那才是速成呢。因此,学员精神涣散,学习情绪不高。本溪钢厂有的工人下班以后,换了衣服洗了澡,看看已经过了二十分钟,就索性不去学习了;还未下课,有的学员就向车站跑,准备搭车回家。沈阳化工厂硬化油车间有的工人迳直就把学习忘了,有的不经请假就缺课。因而出席率很低。本溪钢厂制钢车间原有二百零七名学员,据十月统计,经常学习的已不到一百人了。
在教学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教学效果如何呢?我们看看下面的测验成绩吧:本溪钢厂测验了六百三十一个字,认识五百字以上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一,识四百字以上的占百分之十,识三百字以上的占百分之六,识三百字以下的占百分之二十三。沈阳化工厂油脂车间二十五人测验一千一百八十四个字,全识的有七人,识九百字以上的有六人,识七百字以上的有八个人,识三百字到六百字的有四人。其效果之低和不平衡于此可见一斑。然而,这个成绩,还是测验前面几个单元,在学员原已认识二三百字的基础上获得的,若测验后面几个单元,则这个成绩还不能保证。如沈阳化工厂油脂车间曾临时抽调四名学员测验第五单元的部分生字,结果只有一个人认识一半,其余三人都只认识三分之一左右。
应当指出,保证教学时间的问题,并不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关键在于领导方面是否对推行速成识字法予以应有的重视。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在许多地方解决了。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主要的方法是:
第一,建立机构,健全组织,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本溪煤矿宝炸坑、本溪第一发电厂、鞍山钢铁公司机械总厂等单位,根据中共鞍山市委会扫除文盲工作会议的建议,成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在扫除文盲委员会的会议上,订出扫除文盲计划,分析了过去不能保证学习时间的原因,确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在学习时间确定之后,党、政、工、团即以联合通知形式,指示基层单位遵照执行。规定未经扫除文盲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批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占用学习时间。其次,有的单位还指派专人掌握学习时间,如本溪煤矿宝炸坑即由人事坑长专门掌握学习时间及学习出勤情况,因此学习时间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第二,确定会议活动时间,适当地将学习和会议分开,不使冲突。例如本溪第一发电厂,过去工会经常在每天午后三时至四时或四时至五时开会,现在改为下课以后开会。青年团过去在每星期四午后三时至四时开生活检讨会,在每月二日和十六日开团员大会,现在为了照顾学习,前者挪至午后六时开,后者挪至星期日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开。其他如党小组会、工厂管理委员会等的开会时间也分别作了调整。本溪煤矿宝炸坑每周学习六次,共九小时,规定工人上班前两小时到校,前一个半小时为学习时间,其余半小时则作开会之用。至于全体大会,均在“公休日”午前召开。鞍山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及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第四厂等单位,每周学习五次,另外
一天为党团活动日。如大会须在学习日召开时,经有关部门同意之后,便将党团活动日对调,予以补足。经过这样确定之后,解决了学习和会议活动的冲突。
第三,精简会议。本溪煤矿等单位精简会议的办法是:把会议次数统计一下,根据会议性质和内容,可以合并的即合并召开;同时规定会前一定要作充分准备,免得浪费时间。这样就减少了会议的次数和缩短了每次开会的时间。有些不需要全体工人参加的会,则由参加会的班、组长向工人传达会议内容。
由于不能保证教学时间而减低教学效果的严重情况,必须迅速纠正。凡是有条件推行速成识字法的地方,领导机关应当克服一切困难,保证最低每周给予八小时教学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扫除文盲的工作顺利进行。


第3版()
专栏:

介绍“中苏友好文献”
舒长
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中苏友好文献”一书是从有关中苏友好的大量历史文献中选编出来的。全书内容分为三辑:第一辑是列宁、斯大林论述中国革命问题和孙中山、毛泽东论述中苏友好的文章和演说,其中一部分是节录;第二辑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两国间其他最重要的外交文献;第三辑是中苏两国领袖祝贺中苏友好的电文。
“中苏友好文献”清楚地说明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兄弟般的友好关系是以崇高的革命的利益为基础的。
早在一九一二年,列宁就在“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一文中表示了他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的关怀。他正确地分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特点。在这文章中,列宁用如下有名的句子热情地指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潜在力量。他说:“这个伟大的人民不仅善于悲叹自己成百年的奴隶地位,不仅善于梦想自由和平等,而且还善于同中国成百年的压迫者作斗争。”列宁在这时并已预言了中国工人政党的出现。他说:“因为上海的数目在中国将增加,中国无产阶级也将增长起来。它
一定会成立这样或那样的中国社会民主工党”。
在“落后的欧洲与先进的亚洲”一文中,列宁指出了中国及亚洲革命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密切的联系。列宁写道:“整个欧洲的当权势力,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与中国反动的和中世纪的一切势力结成联盟了。
但是,整个年青的亚洲,即亚洲的几万万劳动者,却有一切文明国家的无产阶级这个可靠的同盟者。世界上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们把欧洲人民和亚洲人民解放出来的胜利。”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是巨大的鼓舞。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说:“因为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了一个大希望。”孙中山没有能完成他的事业。但是他在一息尚存之时总是不忘记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朋友——苏联。他在“致苏联遗书”中把中国革命事业和苏联的援助紧紧联系起来,并且说:“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斯大林在一九一八年就曾经指出“不要忘记东方”。在一九二五年斯大林又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力量是不可计量的”,并且说:“真理和正义完全是在中国革命方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同情中国革命,它正在为了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羁绊下解放出来并且为了把中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而斗争着。”在以后两年多时间里,斯大林继续对正在高涨着的中国革命运动作了正确的和详尽的指示。这些指示虽然曾为当时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后来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所背弃,但是中国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克服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坚决地执行了斯大林的指示,并获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认为苏联的援助是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为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而作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领袖,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劳动者,才能真正援助;而我们的事业,没有他们的援助是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毛泽东的这个思想贯彻在他的所有有关的著作中。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于苏联、对于斯大林,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心,并且看出对苏联的支持也就是对自己的革命事业的支持。在苏联人民的伟大卫国战争中,毛泽东写道:“斯大林格勒的红军做出了有关全人类命运的英雄事业,他们是十月革命的儿女,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反革命的法西斯则必归于消灭。”他教导说,“我们中国人民庆祝红军的胜利,同时也即是庆祝自己的胜利。”
正是由于中苏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革命同盟者的崇高的和深远的精神联系,所以中苏两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中发展起来并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用条约固定下来的友好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和牢不可破的。
“中苏友好文献”一书用不多的篇幅,选编了最重要的文献,对于最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是较便利的。


第3版()
专栏:

爱国卫生模范鲁大妈
萧凤
鲁大妈是一个平凡的有先进思想的老大娘。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她发动了一千四百多群众,清扫了十三个户口段,扫除了垃圾十九吨、水草十六吨半,捞孑孓四百斤,灭蛆二百斤,搬掉粪砖二百多块。另外,她自己还参加了三十一次义务突击劳动,灭蚊四万,捕蝇两万……。
这位四十七岁的鲁大妈是革命军人家属,也是一个积极的街道工作者。她居住在南京市第三区剪子巷,那里是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由于多少年来反动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造成那一带环境卫生很差,居民普遍不讲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居民是不大起劲的,他们认为“苍蝇自古就有,再也打不完”;有些妇女对打针还有着没根据的恐惧,往往一听说要打预防针便抱着孩子躲起来。鲁大妈知道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更知道必须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把运动搞起来的道理。因此,她首先把团结在自己周围的骨干分子组织起来,让他们都认识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道理。由于鲁大妈三年来积极地替大家作事情,她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很快地就有一批积极分子和鲁大妈在一起开展这个工作。鲁大妈没有什么特殊的领导秘诀,她不强迫、不命令,只牢记住“骨干骨干,带头来干”八个字。她走到那里都是自己先下手作给群众看,帮助群众寻找工作方法。她说:“作群众工作光动嘴不行,动手作个样子是发动群众最有效的办法。”
鲁大妈为了作群众的榜样,她在发动别人之前,首先彻底地作好了自己家里的清洁卫生工作。打狗,她就首先把自己的狗打掉;灭蛆,她首先到粪坑里去捞。有人说老鼠会算命,是没法抓住它的。她便先抓一只让大家看看;有人不相信老鼠身上有跳蚤,她便把一只老鼠放在细石灰盆里,让他看看落下来的黑点是什么东西。遇到思想搞不通的人,她就一遍两遍地说服。不愿动手搞卫生工作的人总爱强调他们有多少困难,但鲁大妈说:“困难,一克服就没有了。”有一个大杂院住了二十四户劳动人家,开始时一提起卫生工作大家都强调“没有工夫”。鲁大妈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带着打扫队来用实际行动说服他们,第一次不声不响地替他们扫出了一车半垃圾,第二次再扫出了一车,当第三次他们又去扫出半车垃圾的时候,那二十四家人感动得都拿起扫帚,拦住打扫队说:“你们这么扫,我们还说什么呢,鲁大妈!你们可不要再来了!卫生是大家的事,怎能老靠你们呢。我们保证把工作作好!”以后,他们果然把爱国卫生工作作得很好。
鲁大妈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不是等着工作来找她,而是整天东奔西跑,到处寻找工作对象。在她带头帮助八个户口段义务清扫了十六次以后,发现从武定门到雨花门之间铁道边的野草有一人多高。她就和群众商量,问他们应不应该把它拔掉。经过群众同意,这位老大娘便又夹在一群年轻人当中去征服那片野草了。那时还是夏天,劳动的人最需要喝水,鲁大妈一边拔草、一边还抽空给大家找开水喝;对有孩子或有家务牵累的妇女,她体贴得更加周到,到时就催着她们回去;她自己却坚持到最后。
在鲁大妈居住的剪子巷里,有个三十多丈长的污水沟,那是个苍蝇蚊子丛生的大本营。群众在填这条沟的时候,情绪非常高。他们分成拔草、捞孑孓、掏沟和填塘四个小队,分工合作地来完成这个工作。大家因为鲁大妈年纪大了,让她参加捞孑孓队。她不肯,她说:“在新社会里没有年纪大的人。”说完话她就跳下去了。大家一见也都跟着纷纷跳下去,连那看着泥坑太脏有点踌躇的人,也勇敢地下去了。一个多钟头,他们就打通了淤塞多年的污水沟,把原来是蚊子扑人脸的地方,变成不要帐子能睡觉的地方。过了好些日子,大家才知道那次修沟的时候,鲁大妈是带病工作的。
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群众都懂得了厕所要离水井至少十丈远;但是边营库上有个尹家菜园,水井的旁边紧挨着一个粪坑,群众去动员尹家老汉,他却说:“宁愿吃‘花生米’(子弹)也不搬开!”大家奈何他不得,便回来和鲁大妈研究。鲁大妈和尹家老俩口很耐心地谈了两三天,老头子懂得这个道理了;但是他说他没有时间搬。鲁大妈说:“只要你肯搬了,我动员群众来帮你作。”这样,第二天清早,她就带了十二个积极分子来工作了。大家一齐下手,一会儿就把粪都掏光了。可是坑里还留着粪汤,大家又不肯下去搬砖了。尹家老头还不住地说,坑底下有个大缸,无论如何不能打碎。在这种情况下,鲁大妈又首先跳下去了,站在半人高的粪坑里开始挖那一块块的大砖。群众非常感动,王声华和陶百强两个年轻人就也跟着下去了。上边的人也就不再嫌脏,排成一行迅速地传递起粪砖来,结果把两百多块大砖都搬了出来,填上了粪坑。尹家的老俩口以后把菜园里的几十个粪坑都作了木盖,因为他们不愿让鲁大妈再操心跑来动员了。群众对这事也很感激鲁大妈,因为过去他们每天要在这里打八九万只苍蝇,后来只打几百只了。
现在“鲁大妈来啦”这句话,在南京市第三区有
一个特别的意义,那就是群众有信心克服困难,或者说是克服困难的标志了。在鲁大妈当选为全国甲等卫生模范来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时候,群众把她从派出所送到区人民政府,又送到市人民政府。很多人托她给毛主席带来了保证把爱国卫生工作作好的信。鲁大妈说:“我给群众作这么一点点事情,就得到了这么大的光荣和尊敬;但这么大的一个运动一个人两个人是作不了什么的。这光荣是毛主席给的,是属于大家的!”(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