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
在庆祝今年国庆节时,除唱国歌外,兹规定以“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为全国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这两首歌曲都已流行,现略加修正(第一首歌辞有几处修改,第二首歌谱有一处修改),公布于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即将教唱这两首歌曲。望各地工会组织、工人夜校、工人俱乐部、农民协会、农村剧团、文艺工作团、音乐工作者协会、中小学音乐教师、大中学学生会、部队、机关、妇女团体、青年团体、电影院、文化馆、读报组及其他各团体负责推广传授。各地出版社和群众性刊物负责印发和刊载,各地文教机关负责组织上述工作,以求全国人民普遍学会这两首歌曲,在国庆节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


第3版()
专栏:

国庆节唱的两首歌曲的唱法
孙慎
第一首歌——《歌唱祖国》,已在华北地区的工人和学生中间游行。曲调流畅、嘹亮,是宣扬爱国精神的歌曲中较好的一首。全曲展现着无限的骄傲和热情,歌唱我们美丽、伟大的祖国,勇敢勤劳的人民和幸福美好的新社会。全曲分两段:第二十八小节以前是第一段;自第二十九小节到反复记号(:‖)处是第二段。第一段要充满热烈、欢腾的情绪,第二段要唱得愉快,活泼,前后速度不要变换。整个节奏是强烈的,须注意把握。
第二首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已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歌曲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新的、革命乐观主义的感情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心,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已在国内广泛流行,证明是群众所喜爱的。唱时速度要稍快,全曲须有气势。歌词“毛泽东,斯大林”一句,在九、十小节上是欢呼的感情;在十一、十二小节上要唱得亲切。歌词“争取人民民主,争取持久和平,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是全曲的中心所在,唱时要突出。第二十小节的“照”字处,原为一拍,为便于游行时唱,现改为两拍。(附图片)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苏联专家抢救中国灾民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洪流 林印 李致伦
中长路沈阳分局局长苏联专家杜拉索夫;以他布尔塞维克的崇高精神,奋勇抢救出开原县附近许多遭受水灾的灾民,博得当地中国人民无限的敬爱。
八月二十日,记者访问了开原城内的灾民招待所。看见一个被苏联专家杜拉索夫从清河桥下湍急的洪水中救起来的开原县郎家村的一个哑叭妇女。她一只手抚摩着正在她怀里吃奶的孩子,另一只手向记者比划着手势,又突然指着墙上一幅斯大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图画,感激地微笑着。在她旁边的灾民李黄镐的五个孩子这时争着代替哑叭妇女告诉记者他们如何被苏联专家杜拉索夫从洪水中用绳子救起来的经过情形。
八月十四日,中长路铁岭、昌图间的线路遭到数十年来没有过的大水灾。当天下午一点半钟,中长路沈阳分局局长杜拉索夫和一行人在倾盆大雨中到达清河桥头,了解涨水情况和桥梁路基状态。这时,清河的水势上涨非常猛烈,水面距桥钢梁的底部只差一公尺多,清河两岸的村庄尽都变成了泽国。杜拉索夫正在注视着清河的急流,忽然发现河中有草屋的房屋、紫草、树木、猪、牛等被洪水冲流下来,有的房盖上有妇女紧抱着孩子,喊着“救命”。
杜拉索夫眼看到许多农民和孩子被洪水冲下来,感到非常难受。这时,他所在的桥头已经非常危险,随时有被淹没的可能,但他忘记了自己,他在桥上来回奔跑,告诉守桥的战士和工人赶紧把绳子、被单、木板等一切可以用来救人的东西抛到水中去抢救灾民。许多会游水的战士和工人在杜拉索夫的感召下,也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救人。
就这样,到了下午三点钟,他们已经从水中救出四十二个人,其中十五岁以下的小孩子有二十八个。这些孩子们蹲在房盖上被洪水冲激了许多时间,都在打着寒颤。杜拉索夫摩摩孩子们的身体,看看河里仍在猛涨的洪水。他说:“孩子们是最有希望的,先把他们送走。”他命令司机用他自己的轻油车,先将第一批被救起的孩子和大人立刻送到开原去,然后再回来接他们脱离危险区。
清河桥下汹涌的水声,盖过了轻油车开走的声音。不久,往开原路上的一处桥梁也被冲断了,轻油车不可能再开回来。这时,天色已逐渐黑暗,清河桥头的陆地已成为一片汪洋中的孤岛。守桥部队的大部分存粮也被洪水冲走。但战士们被杜拉索夫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所感动,都更加勇猛地在冰凉而湍急的洪水中抢救灾民,前后共救起了一百五十多人。
最后被救起的是清河桥附近花园村的一个十三岁的男小孩袁永昌。他被洪水冲到大清河桥下时,已经是十四日的傍晚,他努力爬上了钢梁下部的斜梁上,但是无法爬上来。他在斜梁上冻了很久。到午夜时候,杜拉索夫在桥上巡视,他突然听见了一个小孩的呻呤声从桥底下传上来,他倒下身子,从枕木缝中窥视,发现一个孩子正在斜梁上爬。他立刻命令看桥工人用斧子把压梁木砍断,拨开枕木放下绳子去救孩子。当时,看桥工人有些踌躇,他们希望想出其他办法来救小孩,可是杜拉索夫坚决地说:“小孩在桥下久了会冻死,不能等了,压梁木断了可以再修,而人是最宝贵的财产。”这个最后被发现的孩子,终于在杜拉索夫的坚决命令下被救上桥来了。
午夜以后,被抢救上岸的灾民蹲在桥头又饿又冷。守桥的战士们就把他们仅剩下的一点粮食拿出给灾民吃,有的战士把自己的衣服脱下给灾民穿。他们自己却差不多整天没有吃饭,一直熬到第二天。第二天开原县人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救生船,从洪水包围的桥头把杜拉索夫、战士、工人和大批灾民送到开原去。当灾民和杜拉索夫分开时,他们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苏联同志和战士们待我们这样好,简直比亲人还亲。”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四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五段 词语的次序
句子的结构,基本上就是一个安排各个成分的次序的问题。这一段讨论的范围当然没有这么广,只限于以前几段没有谈到的一部分,主要地是附加成分的位置。这些词语放错了地方,一般地不至于根本改变句子的意思,但是不合于习惯,也多半不合于逻辑。
名词的附加语。汉语的习惯,名词的附加语通常只能放在前头(例外已见第四段),不像一般欧洲语言能够前后分开来安放。因此,不止有一个附加语的时候,就发生次序问题。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但是这里只能很简单地说一说。一般的顺序是:(一)最靠近被附加语的是不表领属关系的名词,(二)其次是形容词,(三)动词和以动词为主体的短语,(四)数词和指示代词(“这”“那”“每”“各”“其他”等),(五)表领属关系的以及表时间和地点的名词和代词,(六)离被附加语最远的是句子形式。例如“我们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数学教师”,“我所知道的去年华北的小麦的平均产量”。重要的例外是(四)的位置。(四)有时候在(三)之后,甚至在(二)之后。这个顺序通常表示(三)或(二)有择别作用,比如“最优秀的一部五彩影片”和“一部优秀的五彩影片”,“发表过的(那)三篇文章”和“(那)三篇发表过的文章”。但是也不定都有这个含义,例如“疏疏朗朗的两排树”。
底下这些句子里的附加语的次序是不合于一般习惯的:
(一)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期)
(二)在这个基础上,合作性的各种变工可以组织起来。(期)
(三)我们和男同学一样地可以参加空军、海军、坦克、炮兵、通讯、公安、军医、以及各种其他的国防建设。(期)
(四)头上光秃秃的,只剩几根数得清的头发飘在后面。(稿)
(五)即以华尔讷的剥离、破坏、盗窃为唯一拒绝他们的理由。(期)
(六)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期)
(七)否则他们无法延缓国内经济因市场缺乏而促成的危机。(期)
应该是(一)“附近的许多妇女”(二)“各种合作性的变工”(三)“其他各种国防建设”(四)“数得清的几根头发”(五)“拒绝他们的唯一理由”(六)“蕴藏着的无穷的力量”(七)“因市场缺乏而促成的国内经济危机”。底下这五句也都不合于上述原则,同时还产生歧义:
(八)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千千万万解放区人民的支援下,在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各战场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报)
(九)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和文件。(期)
(十)他们说,德文能够表现极抽象的别的文字不能表现的思想。(期)
(十一)女工工作做得好,可以解决一些女工特有的切身问题。(期)
(十二)在伤员的耳垂上取了一滴血,放在玻璃片上百分之一的一滴枸橼酸生理食盐水里。(书)
为了避免读成“千千万万解放区”“各式各样列宁”(这是大概不至于的),“极抽象的别的文字”“一些女工”(这是很有可能的),“百分之一的一滴”(这是不大好讲也不合事实的),这五句应该改做(八)“解放区千千万万人民”,(九)“列宁过去所使用的各式各样东西”(“使用……文件”欠通),(十)“别的文字不能表现的极抽象的思想”,(十一)“女工特有的一些切身问题”,(十二)“一滴百分之一的枸橼酸生理食盐水”(百份生理食盐水里含有一份枸橼酸)。
数量的两种表示法。“半张纸”和“纸的一半”各有适宜的用处。底下这两句都用的不恰当,应该倒过来:
(十三)工作者的多数是在反动派统治区的电影圈子里过来的。(期)
(十四)目前约有三分之二的全世界钨砂产量是在各民主阵营国家的掌握中。(期)
(十三)没有用“工作者的多数”的必要,改做“多数工作者”爽快得多。(十四)为了避免“三分之二的全世界”的歧义,应该改做“全世界的钨砂产量约有三分之二”,“各”字也应该放在“国”字前头(去“家”)。
动词的附加语。一般的顺序是:(一)表示状态的形容词紧靠着动词,(二)其次是表示地点或方向的词或短语,(三)其次是状态以外的形容词和一般副词,(四)离动词最远的是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和表示原因、目的等等的短语。像底下这两句就是不合于这个顺序的:
(十五)我想,一个人从不英雄怎样变成英雄,也是大家愿意知道的。(教)
(十六)贵州的回族大多是清末从云南因杜文秀起义失败后移入的。(期)
(十五)的“怎样”该挪在“从”的前头。(十六)的“从云南”应该挪在“杜文秀起义失败后”的后头(“因”和“后”只能用一个)。
不过一般常见的错误不是这一类,是没认清某一个附加语的隶属关系,因而弄成张冠李戴。例如:
(十七)开发水源及修打砖井十分注意的不够。(稿)
(十八)大约半点钟光景,有人陆续交卷了。(作)
(十九)迎面吹过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冷战。(稿)
(二十)在新社会里,监狱的任务,非但消极地在于防止犯罪,而且积极地在于教育犯人,改造犯人。(期)
(二一)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报)
(二二)而各个学术机关也是充分的表现合作互助精神,充分的对于应该该合力以成的工作,无不协力以从事。(期)
应该是:(十七)“十分不够”,(十八)“陆续有人”,(十九)“不禁打了个冷战”,(二十)“不但是消极地防止犯罪……而且是积极地教育犯人”,(二一)“享有与白人平等的地位”,(二二)“对于……无不充分的协力以从事”。
有时候,为了加重某一个附加语,我们常常把它提前。没有照顾到这一点的例子如:
(二三)陆部长的话,是对新华书店的工作者说的。这些话,在今天,对于一般出版业者,似乎稍嫌陈义过高,但我们相信……(报)
为了跟新华书店的工作者对比,应该把“对于一般出版业者”放在“这些话”的前面。
以上讲的都是动词前的附加语。有些附加语是宜于放在动词之后的,如:住“在北京”,走“到门口”。但是底下这三句都不属于这一类:
(二四)小组成员差不多总是学习、生活、劳动在一起的。(期)
(二五)整整的一千年间,书家们和雕塑家们绵绵不绝地遗留着他们的弘伟无比的作品,在这西陲的洞中和壁上。(报)
(二六)我们想把这些文物和图书有重点的分配到各地区去,除了充实中央的几个博物院图书馆之外。(期)
(二四)应该是“在一起学习、生活、劳动”。(二五)的“在这西陲的洞中和壁上”应该放在“遗留着”的前面。“遗留着”的“着”字也不妥(“遗留”这个动作是不能持续的),应该改做“留下”。
(二六)的“除了充实……之外”应该放在“图书”的后头。
虚字的位置。有些副词和连接词是可以有好几个位置的,我们必须在每个句子里把它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上。底下是安排得不适当的例子:
(二七)如果趁现在不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到麦收夏种时,恐怕会有更多的问题发生。(报)
(二八)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介绍了马列主义,使中国人民革命才有今日的成就。(期)
(二九)把一个人的外表,可以描写到十五六页,这没有传达出他的肖像来。(教)
(三十)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末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作)
(三一)于是周承霖由拥有二百亩田骤增至七百亩了。(教)
(三二)使区里党政各方面了解到,妇女代表会议对完成当前的中心任务不但没有妨碍,而且对只有发动妇女参加各种工作,工作才能更广泛,更深入这一点得到体会。(期)
(二七)应该是“不趁现在”。(二八)应该是“才使中国人民革命”。(二九)应该是“可以把一个人的外表”。(“传达肖像”也不妥,“肖像”应改做“神态”。)(三十)应该是“即使文字很不错”。照原句断章取义,就变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了。(三一)的“由”和“至”的后面应该对称,所以如果不改做“由拥有二百亩田骤增至拥有七百亩田”(这是很笨的),就应该改做“拥有的田由二百亩骤增至七百亩”。(三二)的“不但”和“而且”也要求有对称的位置,所以应该改做“不但了解到……而且体会到只有……更深入”(“对”和“这一点得到”都应该删去)。
其他的例子。下面这五句,只要改变一部分词语的次序,无须增加或删削:
(三三)使试验电话机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十六倍。(期)
(三四)这样说来,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今天提出是非常正确合理的。(期)
(三五)文教部为了把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运动使会员们认识得更深刻,准备……(件)
(三六)在东南亚,战前这块肥沃的土地生产了世界产量百分之九十的橡胶,将近百分之六十的锡。(报)
(三七)各级人民司法机关,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过去对反革命活动虽曾予以打击和镇压,并获得了些成绩;但检讨起来,却有“镇压不足,宽大有余”之憾。
(三三)应改为“工作效率提高”。(三四)应改为“在今天提出全面发展的原则”。(三五)应改为“使会员们把……”。(三六)应改为“在战前,东南亚这块肥沃的土地”。(三七)应改为“过去虽曾为了……”。下面这四句除次序外,词语也需要修改:
(三八)多米尼加——不足上海人口一半的小国家。(期)
(三九)例如煤和钢块的产量,比之一九四○年,今年又将提高五成。(期)
(四十)参考资料的搜集,不在罗列众多,最终目的确在于致用。(期)
(四一)当然今天咱们并不能忽视青年同学们不待毕业就有人半途就业的事实。(期)
(三八)应改为“人口不到上海的一半”。(三九)应改为“今年比一九四○年”。(四十)应改为“目的不在于齐备,而在于致用”。(四一)应改为“同学中有人不待毕业就……”。照原句讲,不待毕业的是全部“同学”,而半途就业的只是“有人”,这是讲不通的。
总之,词语的次序是很重要的。次序安排得适当,意思就正确而明显;安排得不适当,意思就会晦涩、含糊、甚至不通。(本段完,全文未完)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简评

党的生活简评
向杜拉索夫学习
中国长春铁路沈阳分局局长苏联专家杜拉索夫在八月中旬辽西省的大水灾中抢救灾民的通讯,是一篇生动的共产主义的教材。
杜拉索夫忘我地不顾危险领导抢救灾民。他说:“孩子们是最有用的,先把他们送走。”“压梁木断了可以再修,而人是最宝贵的财产。”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自然流露。这充分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长期教育下培养成的高贵的道德观念。
对于“人”不关心,是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斯大林把这叫做“奇异的对人态度”。一九三五年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典礼大会上的演说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这是在春天涨水时发生的。当时有三十个人跑到河里捞取波涛汹涌的大水所冲下来的木料。到黄昏的时候,他们回到村庄来了,可是缺少了一个同伴。当我问第三十个人在那里时,他们就冷淡地回答道:第三十个人“留在那里了”。我问:“怎么会留在那里呢?”他们又同样冷淡地回答说:“那还要问什么,当然是淹死了。”当时在他们中间就有一个人忙着要走,说是“要去给母马灌水喝了”。当时我责备他们,说他们怜惜人远不如怜惜牲畜。于是他们中间便有一个人在其余同伴赞同下回答道:“我们为什么要怜惜人呢?人是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出来的。而母马呢……你试一试做出一匹母马来吧。”你们看,这就是一个也许不大重要,但很标本的例子。我觉得,我们有些领导者对于人材,对于干部所取的冷淡态度以及不会重视人材的习气,正是上面那个遥远的西伯利亚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奇异的对人态度遗留下来的余毒。”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从斯大林的教导和在中国的苏联专家的英雄行为中,学习到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对待人的态度。我们有些党员、干部至今仍然不注意劳动保护,野蛮地摧残妇女,不关心卫生工作,任意地浪费人力,或者是不向这些错误现象宣战。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正是斯大林所说的“那种奇异的对人态度遗留下来的余毒”。这两种根本不同的对“人”的态度,是共产主义思想和非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的分界线。每个共产党员,必须随时随地以共产主义的精神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生活,为人民利益而用自我牺牲的精神来奋斗。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简评

文化生活简评
《长江文艺》对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和评论展开批评
如何在文艺创作的实践中贯彻毛主席的文艺路线,对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文艺作品进行批判,这个问题已引起不少报刊的注意。《长江文艺》四卷五、六期和五卷一期《读者讨论会》栏内,对商黎诞的诗《笑》(截四月二十三日武汉大刚报副刊《大江》),和何干的评论《生活与创作》(载五月十二日大刚报),展开了群众性的批评。大家一致认为:《笑》是一首无思想、无内容、具有严重脱离现实、脱离人民倾向的诗;何干的《生活与创作》是一篇存在着错误观点,对《笑》这首诗作了无原则的捧场与辩护的坏文章。在《笑》这首诗里充满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的情绪,作者在一百多行诗内,连续用了五十多个《笑》字,其中有“风在笑”、“牛群在笑”、“羊群在笑”、“老农的胡子在笑”、“铁锤在笑”、“汽笛在笑”、“烟囱在笑”、“盐罐和油瓶在笑”、“马列主义在笑”、“烈士的白骨在笑”等等,作者虽然在许多名词下面,写了这么多“笑”字,但却一点也不能唤起人们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新生气象的喜悦。在这首诗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重地脱离人民真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斗争生活,陷入形式主义和玩弄文字的泥淖。对于这样的一首诗,批评者何干却离开了它的思想内容不谈,而赞美它“造句是谨严的”,“有诗的‘气质’”,“一句话:艺术的加工过程是够的”。不需要多作解释,读者们会看出这是一首文理不通,没有艺术价值更无思想内容的诗。何干把政治与艺术割裂开来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此诗发表后,曾引起工人和其他读者的正确的批评,何干对这些批评不但不予以重视,却说“至少在目前这首诗是不能为大家所接受的”,那么,难道可以想像,脱离今天的现实斗争,在今天就被人民厌弃了的作品,能够到明天受人民的欢迎,为人民所需要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长江文艺》关于这个问题所展开的群众性的批评和讨论,对于端正文艺思想、开展文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是有意义的。《笑》和《生活与创作》的作者,已根据大家的批评作出检讨,发表于八月七日《大刚报》,并转载于五卷三期《长江文艺》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