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视察察哈尔省政权建设工作以后
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芮沐
我们这次参加华北事务部所主持的建政及优抚工作的视察,往察哈尔省各县作调查研究,对于做学校教育工作的人说,这是一个最良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开始对建政及优抚工作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察哈尔省各地目前都已经召开过不少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有的县还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老百姓受了民主政治的教育,自己当起主人翁来了。
目前农村中的生产、水利、造林、增畜等工作,在人民政府领导之下,正在大力开展推进中。群众靠着自己的组织,靠着自己的积极努力,推广了浸种、治虫、抗旱备荒的方法。人民银行的信贷工作,人民保险公司的牲口保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和爱戴。在阳高县的某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政府认为追加公粮是没有把握的,但代表们说一定办得到,后来果然很快的补缴了缺额,因为他们知道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影响了人民的财政。各地的镇压反革命工作,也很激烈,人民已经清楚了什么人是他们的敌人。察哈尔是一个十年九灾的省,但是人民已共同起来积极地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这些都是最令人兴奋的事实。我们感触到了新民主主义无限光明的前途。
在察哈尔省我们所考察的几个县中,代表会议所提出的任务,不论是临时性的,特殊性的工作,或是季节性、全年性的生产计划,可说都达到了目标。代表会议一般都有良好的成绩。
不过,在视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关于代表会议的一些缺点。
第一,最主要的是,大家对于代表会议或代表大会尚没有深切的体会。我们觉得在人民方面一般已存在坚强的自觉,但在领导干部方面则尚没有敢大胆接受这种客观的现实,欢迎这种现实。甚至代表会议虽已起着很大的作用,而领导干部却不能充分领略它的重大意义。换言之,在主观上要更进一步努力启发群众,教育群众,让群众更明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主人翁,并行使其主人翁的权利,在各县领导同志的思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其实什么叫做“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制度”呢?这只不过说,中国国家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因此我们的政权也是属于人民的。这不是一句空话,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所以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有着根本区别的缘故也就在此。因此,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上,我们也必须做到能够认真把政权交给人民,然后大家团结成一个巨大的力量,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坚强地完成建设新中国的任务。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人民民主政权最好的基本的组织形式。
其次,对代表会议制度本身的规律,各县一般也还没捉摸清楚。例如代表会议的几个重要关键:代表的选举,会议的领导,提案和决议的处理,常务委员会等,在我们考察的察哈尔省各县中都还没有得到平衡的发展。这些重要关节的任何一个被忽略了,代表会议制度就显得不够健全。
关于代表的选举,包办代替、委派轮换的现象还很普遍。许多代表当选以后,老百姓还不知道他是代表。无疑的,人民必须能自己选出自己乐意选举的人来代表自己,这才是我们选举工作的真正理想。
关于会议的领导,很少县的代表会议能事前作充分的准备。有些会议中,报告和工作布置特别多,代表讨论少。有的连经常的主席团也不存在。有些会议则机关干部列席太多,会中民主作风不够。
关于提案和决议的处理,就我们看到的几县来说,偏差是在于县领导不注意人民的提案(宣化与天镇除外)。关于这一点,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内提到汀州市工农代表会议的时候已经指出过。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当然,提案数量减少这一点,尚不足以说明代表会议的开得好坏。如果人民能逐渐注意全面的问题,而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区域性的组织内去解决,则提案可能减少;或则地方人民政府能经常地良好地解决人民自己迫切的问题,提案也可能减少。这都应该说是正常的现象。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提案数量的多少,而仍在于我们最后关心不关心人民的事务。
至于常务委员会,这是代表会议休会期间的一个经常机构。常务委员会工作的健全,也就是代表会议制度的健全。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我们考察的几个县中,除了宣化县代表会议的常务委员会效能较高以外,其余各县都忽略了这个重要制度。张北县把常务委员会看成政府的一科,怀来县则认为常务委员会“没有意思”。常务委员除了一人外,竟完全是政府委员。
再次,因为各县对于人民代表会议是国家基本制度一点认识不清,而对于这制度本身的运用又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或检查尺度,因此碰到代表会议有新的要求,例如需要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时候,县领导就不知从何着手,往往考虑过分,甚至替代行职权添加了条件。
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是人民民主组织形式,从现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展到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它不是完备的代表大会,但却代行着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央规定,凡各地军事形势结束,土地改革完成,人民觉悟提高,已具有健全组织的时候,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都应该立刻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任何其他条件的附加,必将影响人民基本权利的行使,这是很明显的事。
从我们调查的几个县看来,其中也有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例如怀来县。但在代行职权前后,就代表会议的精神说,没有显著的提高。这说明了什么呢?那就是:一方面,三个基本条件之上固不应再加其他条件,但另一方面,代表会议也必须有已经开好的经验作基础,才能使代行职权推动民主,而不妨碍民主。然而因为各县的领导干部一般都没有知道逐步地,有层次地,有过程地去利用经验进行总结,主动创造条件,发展这个制度,所以一部分县对于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一端即持着十分保守的态度,严重地存在着等待“上级催逼再办吧”的思想。
上面这些缺点,都是我们这次视察的各县中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着的现象。不过,这些缺点的产生,虽大部分是由于领导干部主观上对于客观形势认识不足,但一部分情形也是由于各县领导工作中还碰到许多客观困难的缘故。县区村各级地方干部都是些刻苦耐劳,不辞辛苦的忠实同志。他们的待遇是如此微薄,工作是如此繁重。遇到中心工作,他们经常下乡突击,县府因此无人,全面领导就受了重大影响。这说明了为什么干部们都喜欢形式比较简单的,指挥较直截的一揽子干部会,而认为人民代表会议都是婆婆妈妈的“不痛快”。因此,领导方法不能改善,往往就产生了“人民代表会议多少是一种负担”的感觉。
我们这次在察哈尔省视察建政的结果,我们认为把代表会议再提高一步,在察哈尔省各县是完全可能办到的。干部们都真诚愿意进一步把代表会议开好,不过多多少少还不知怎样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并如何具体地着手去做。华北即将召开的县长会议,目的就在解决这些问题。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

  建议制止投机出版活动
许宗义
读了人民日报八月十六日文化生活栏《评投机出版商的投机出版物》一文后,我感到有必要把投机出版商的情况作一点补充。所谓投机出版商,它的特点主要是趋新、抢先和粗制滥造。目前具有这三个特点的出版商,可说并非“个别”的存在,而是有一个相当数量的存在。比如在解放前出版过“金瓶梅画册”、“保甲制度”等书,解放后又以偷窃手段出版过“政治常识学习小丛书”及“新名词辞典”等书的上海春明书店便是一家著名的投机出版商。今年七月间上海出版界曾经举行过一次一百四十多人的座谈会来批评他们的恶劣行为(见七月十二日上海解放日报)。这家投机书店的编辑部负责人、“新名词辞典”主编之一胡济涛,也在会上承认了他们的“单纯经济观点”及一贯只求“出货多”、“出货快”、不求出货好的事实。这家书店之为投机出版商,可以说是没有疑义的了。
又如出版“新名词综合大辞典”的大地书店,我虽然还没有看过它的其他出版物,但即以这部“新名词综合大辞典”而言,也就够称为投机出版商了。这部一千五百多页一百五十多万字的“大辞典”,只要稍微耐心翻查一下,就可以知道是瞎编出来的,随便制造“新名词”(举例:“周外长严正声明”、“美机屡次侵我领空”等等),又信口加以解释,观点错误,轻重倒置或根本没有说明什么,例子举不胜举。这位无聊透顶的编者,甚至还做出一副“虚心”的样子向读者讨教。有许多认真的读者也确乎给过他一些意见。于是在再版时才删掉许多岂有此理的“新名词”,如“干部派”、“老油条”等等,并作了一些修正。据说人民解放军中有位署名古极的同志曾去信指出这部辞典的军事部分有很多错误,就被编者钉住,要他“驾临北京本店与编者一谈”,以便委托他修改这一部分(见《再版修改工作总结报告》,又该书《三版的话》中尚以这位古极同志“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大表遗恨。)这是典型的跟读者开玩笑的投机商!
再如出版《中国人民术语辞典》的太平洋出版社,以《新哲学典范》、《新经济学典范》及《社会主义》为书名抄印《反杜林论》(吴理屏译本)的上海文源出版社,出版《解放版高小升学指导》的北京昌益书局,出版《解放高小升学指导》的北京建业书店,出版《最新高小升学指导》的光华书店,出版《高小升学指导》的万国书店以及出版《初中投考指南》的上海教学出版社,上海新星书店,上海正气、育才书店,出版《最近大学入学试题详解》的上海宏文成记、东新洽记书局等等,也都以他们的投机出版物表明了他们的投机性。
目前经营投机的出版商大抵都没有编辑部,或有编辑部而实际只是有几个无聊文人为之抄剪和张罗而已,结果乃粗制滥造、鼠窃狗偷之事无所不为。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以为加强报纸刊物的书评工作,指导读者并教育出版商改变他们的经营态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老是在批评检讨中跟投机出版商纠缠,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以为出版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出版事业的领导,一方面要使出版业有适当的分工和适当的出版计划,一方面要审查他们是否有经营出版业的条件,首先是否有一个合格的编辑部。凡是没有出版计划和没有合格的编辑部的出版社,都应当责令他们改营发行事业,不要让他们继续胡闹下去。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意见,特提供关心出版界状况者参考。


第3版()
专栏:

  不能容忍的粗制滥造现象
邹可
最近我们读了新潮书店出版的许多新书,发现没有一本不是粗制滥造的。这证明人民日报八月十六日所载《评投机出版商的投机出版物》一文所批评的该店的投机作风,的确是非常严重的。以该店所出版的《列宁语录》(钱实甫编)为例,这本书就是随意抄摘列宁的个别词句,加上极不相称的章节标题。作者在序文中还要说“最科学的方法不外是最机械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最呆板的办法”,并自称他这种编书的方式:“古人早已在作,近人更其重视”。读之令人愤慨。又如《新财政学教程》一书(粟寄沧著),虽然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但其中内容有许多原则性的错误。如说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是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以外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并谓资本家占有私人资本,也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表现。
该店出版的翻译作品,也极尽偷窃的能事。如该店出版的《斯大林论辩证法为革命行动的方法》(张新译),《联共(布)党是苏维埃社会的领导和确定方向的力量》(胡沙译)及《联共(布)党史是行动中的马列主义》(胡沙译)三书,其中第一本书是完全从中华书局出版的潘朗译本抄来的。第二本是抄自《学习》杂志出版的《学习译丛》第一辑《联共(布)党史是行动中的马列主义》(波斯别洛夫作),第三本是抄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联政治学校教材之九《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的领导与指导力量。》后两本书还故意换了个书名,把第一本书的内容,装在第二本里面,使内容与书名不一致。更可恶的是“译者”大概是为了使别人不易发觉起见吧,竟不惜把原作的内容一段一段的删去或随便更改。这样作法我们实在不能容忍!
据说该店的投机书籍,居然很有销路。例如该店出版的《人民大宪章》一书(也是乱抄乱剪的东西),不到一年,便销行七万册,再版八次。这种出版商和“编著人”,实在是太对不起人民了。因此,我完全同意人民日报的批评,对这类投机出版商,有关机关应当加以干涉!


第3版()
专栏:

  抄袭之风不可长
任云 李明
我看了新潮书店出版的《从“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书,我认为必须揭发该书作者的严重的抄袭行为,该书名义上是由吴民、萧枫两人合编,但实际上除该书末尾一小部分及其他极个别的地方以外,完全是抄自田家英编《民国以来大事年表》、新华书店出版的《从七七到八一五》及新华社编辑的《什么人应负战争责任?》三书,只是在有些地方作了个别字句及前后次序的变更。说《从“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书基本上是这三本书的合编本,是并不过分的。按理书店和编者在出版这本书时,是应该在书中对这种情形有所说明的,但他们不但未这样作,反而在前言中特别声明这本书是由编者根据三十多种图书、杂志、报纸的材料编成的,前三书也与其他书一样只是当作一般的“参考”,并批评这些书都缺乏“史实的确切”,很多“错乱”,以表示这本书是编者精心研究的结果。这种态度显然是很不老实的。我们认为这种偷窃别人的工作成果的办法是极端要不得的,不应该让这种作风在著作界流传下去。
编者按:《评投机出版商的投机出版物》一文发表以后,读者纷纷来信表示赞成我们对于新潮书店的批评,并作了进一步的揭发。这里所发表的是从这些读者来稿和来信中选出来的。他们都以具体的材料说明了目前出版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我们认为读者许宗义同志所提出意见是正确的,出版行政机关应当采取适当办法限制投机出版商的活动,整顿出版界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出版界的力量运用得当,并以更多的优秀读物供给广大的热情学习的读者。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九段 与否定有关的虚字
有没有。 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反复式的问句里的格式是“有没有”“是不是”“去不去”。下面这句的“有否”是错的。
(一)自行车点灯的时间有否明确的规定?(信)如果依着口语,该用“有没有”;如果利用文言格式,该用“有无”。“否”也是文言字,它可以跟“有”字以外的一切动词连用,现在还常见的是“是否”“可否”“能否”,就是不能跟“有”字连用。
在底下这两句里,不但“可否”是错的,连“有没有”也不对。
(二)你过去有否参加过政治活动?(作)
(三)她会拉着你问,中国妇女有没有参加生产。(期)这里不能用“有没有”,因为这里的“没”是否定行为的完成,不是否定有或无的“有”,习惯上只能说“中国妇女参加了生产没有?”不能用“有没有”,当然更不能用“有否”了。不过以(二)而论,可以用“曾否”,等于“曾经参加过没有”。
不是……就是。 这个格式表示二者必居其一,例如:
(四)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毛)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必须互相排斥,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不能同时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反过来也是一样。底下这句不具备这个条件,也就不能用这个格式。
(五)在旧社会里许多搞科学工作的,不是做官僚的奴隶,便是用非所学,得不着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报)照原来的说法,倒像是“做了官僚的奴隶”就不是“用非所学”了,这不是不通之至吗?这句只能说“往往学非所用,甚至做官僚的奴隶”。
既不……又不。 这个格式也常常被人用错,因为他们误会这是“既…又”的否定,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的否定。例如“既不耐用,又不便宜”,含有“不耐用就得便宜,不便宜就得耐用”的意思。“既耐用又便宜”的反面是“不但不耐用,也不便宜”。(当然后者也可以说“既不耐用,又不便宜”,因为事实是一个,可是单说“既不耐用,又不便宜”,人家的联想是“不耐用就得便宜”。)因此,下面这两句就叫人感觉不合适。
(六)我的感情,我的精力,全用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既不甘心,又不满足。(期)
(七)有一种人既没有勇气坚决反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又没有决心坚决加入到广大人民的营垒里来。(书)(七)应该用“不但没有……也没有”的格式。(六)的“甘心”和“满足”其实是一回事,应该去一个留一个,所以任何这类格式都不能用。
非……才。 表示必要的条件,我们的话里有两个格式:或是说“非组织起来不能发挥力量”,或是说“必得组织起来才有力量”。把这两种说法混杂起来,就成了“非……才”的说法,如这两句:
(八)非要去参考当时代表大会的记录,才能找出线索来。(期)
(九)真理有时候非具体的摆在面前才有人相信。(作)这是近年来才有的格式,但是已经常常看见,并且常常听见。不过既有合理而又现成的格式可用,似乎不必再翻出新的花样来了。
否则。 “否则”是“要不然,就……”的意思。按这个意思说,下面两句讲不过去。
(十)就连美国的一些反动分子也认识到,美国侵略军除非赶紧从朝鲜撤退,否则只有被全部歼灭!(报)
(十一)在这洪流中谁都不能被允许逆流彷徨,否则就是灭亡。(作)(十)前面用“除非”,已经有“要是不”的意思,后面再来个“要不然”,重复了。不过这个格式通用已久,因为“除非”久已不作“要是不”讲而作“只有”讲,底下自然要用“否则”来接下去。所以我们只能承认这个格式是对的。(十一)没什么可以辨解。照字面讲是“不彷徨就是灭亡”,跟作者意思正相反。应该改成“谁要彷徨谁就免不了灭亡”。(“逆流彷徨”也不通。)
除……外。 “除……外”也是很容易碰上的一块暗礁。“除……外”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格式,口语里多半只说“除了”,有些方言里说“除过”。“除……外”的正确用法可以用这两句来代表:
(十二)除了音乐,他哪门功课都很好。
(十三)除存有许多粉和小麦外,还拥有现金九、四四二、○○○元。(稿)(十二)的“音乐”本来在“功课”的范围以内,现在把它除外。(十三)的“粉和小麦”和“现金”是互不相属但是可以列举的两个项目。底下这些句子都跟这两句有点不同,里面的“除……外”就有问题。
(十四)黄花菜单独做菜,除了发甜发腻外,是没有什么好吃的。(稿)
(十五)除了每天在田野操劳外,既不抽烟,又不喝酒。(稿)
(十六)他们除了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讲究。(教)
(十七)然而当时资方信心仍然没有建立起来,除一再表示无力增资经营外,仅向职工提出两个消极的办法:第一,出租;第二,全体职工可变卖废铁与机器借以维持。(稿)
(十八)在这短短的九个月中,除军事外,已做到物价趋于稳定,财政收支接近平衡。(作)
(十九)如美国科学家的一切发明,除了这件发明可使独占资本家获得利润外,永远将被抹杀。(报)(十四)形式上像(十二),可是“发甜发腻”不在“好吃”的范围以内,就不能从那里面“除外”。应该说“只是发甜发腻,没什么好吃的”。(十五)的两项既不相属,也不能列举。照字面讲,只有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除了下地的时候,不抽烟不喝酒”,可是作者的本意是说他“只知道每天下地作活,既不抽烟,又不喝酒”。(十六)是互相补充的两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并不十分讲究”。(十七)倘若要用“除……外”,“仅”字应该改“还”字。可是这一句的两件事是相承而下的,根本不必用这个格式,应该把“除……外”和“仅”去掉。(十八)的“除军事外”意思不明白。一个可能是“除军事方面外,经济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假如作者的意思是“军事还没有结束”,那就不能用“除………外”。(十九)很明显,是应该说“除非……就要永远被埋没”的(“抹杀”不妥)。
否定句和疑问句不用“或”。 “或”字表示交替的关系。可是只有肯定的句子里用“或”,疑问和否定的句子里都不用。例如:“他们的菜里总要搁点酸或辣”。“今天的菜里搁了酸还是搁了辣?”“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他不爱吃酸,也不爱吃辣。”底下这两句里都不该用“或”。
(二十)我们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稿)
(二一)不过我们不是没有走弯路或没有失败的经验。(期)(二十)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这种格式语法里称为“间接问句”),只能用“还是”。(二一)是否定句,该说“不是没有走弯路的经验,也不是没有失败的经验”。要勉强合在一块,也只能说“不是没有走弯路和失败的经验”,因为如果“有”的时候二者只有其一,反过来变成“没有”的时候就是二者都没有了,所以习惯上只用“和”不用“或”。
第十段 其他虚字
“虽然”和“但是”。 “虽然”和“但是”配合起来用,表示两件事情似乎不相容,可是都是真实的,如“他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政治觉悟很高”。这两件事情之中前者是客,承认它,但是把它撇开,后者是主,是这句话的重点所在:前者用“虽然”,后者用“但是”,或“可是”,或“然而”,或“却”,或“而”(通用的程度照这里的次序)。底下这四句里的“虽然”和“然而”用的不妥。
(一)家里虽然多住了几个人,却反而比较平时来得不同一点。(稿)
(二)假使一个连长丢掉一挺机关枪,那不消说是有罪的;然而一个医生对伤员的生命,可以这样忽视吗?(书)(一)的两件事并非不相容;正相反,家里多了人自然跟平时不同。用不上“虽然……却反而”。如果“不同”换成“静”,那就可以用了。(二)的下半句是问句,不能用“然而”,应该取消“然而”,在“可以”前面加个“就”字。
“既然”。 “既然”是推论之词,如“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这两句不对。
(三)〔这些都〕不是某一个人所可占有的,应当全是国家的;自己既然是国家一分子,所以应当把他……交给公家收管。(期)
(四)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期)(三)只要把“所以”改做“就”。(四)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底下可以不动。
“如果”和“即使”。 “如果”“假如”“倘若”这些都是假设之词,“即使”是假设兼撇开,等于“如果”加“虽然”。“如果下雨,我就不出去,”“即使下雨,我也要出去,”显然是不同的。这里有四个句子:
(五)北京城内以及四郊〔的古迹文物〕,如果粗疏的作一踏查,因为过于丰富,不知该如何下手。(期)
(六)在出版界的群众批评风气展开以后,出版业者即使不为读者的利益打算,如果还是想在“白纸上印黑字”,拿质量很差的书刊印出去搪塞读者,读者是不会接受的。(报)
(七)民工自己用的工具要自己准备。个别真正困难无法购买的,政府即使先借给他用,但一定要从工资粮中扣除。(稿)
(八)即使反动集团借其卑劣的阴谋在议会中多窃取了若干议席,但是法国人民在这次斗争中却更为觉悟了。(报)(五)如果“粗疏地”考查也会无从下手,“细细地”考查又将怎样呢?这里显然应该用“即使”(“因为”之前要加“也会”)。(六)用了“即使”又用“如果”,不能统一起来吗?能。用什么字呢?都可以。用“如果”,底下不必改动;用“即使”,把“读者是”改做“读者也”。其实这一句无论用“如果”还是用“即使”,只第一处用了就够了,假如不特别强调语气,第二处可以不用。(七)和(八)用“但是”跟“即使”呼应,这是不对的,应该改用“也”(例八用“也会”代“却”,“但是”当然去掉)。
又,“如果”“倘使”“即使”这些都不是时间连接词,底下不能加“的时候”,下面这两句犯了这个错误。
(九)倘使有比较重大的问题发生时,可以直接和中南区文化部文物处接洽。(期)
(十)即使战争爆发起来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取得胜利的。(报)
“只要”和“只有”。 “只要”和“只有”都用来表示条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有别的条件。“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如“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底下这句用“只要……才”是不对的。
(十一)只要大量发动与组织劳动,才能恢复与提高工作的水平。(期)如果作者的意思是说这是唯一的条件,应该用“只有”。如果不认为这是唯一的条件,可以用“只要”,底下用“就能”。
“尽管”和“不管”。 这两个词常常用错。下面的句子就是把“尽管”当“不管”用,把“不管”当“尽管”用。
(十二)学校里的空气尽管是多么纷扰,我的心境总是宁静的。(作)
(十三)但尽管〔这思想的实践与方法〕是怎样不同,而有这一条中心思想的脉络流贯着,是无可推动的事实。(教)
(十四)不管艾奇逊喜欢重弹戈培尔博士的老调,在华盛顿的参议院绅士们却在招供。(期)
(十五)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是软弱妥协,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教)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就不会用错了。(十二)和(十三)里面有“多么”和“怎样”,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十三例的“推动”应改为“动摇”。)(十四)如果是“怎样喜欢”,(十五)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
“不但……而且”。 这是推进一层的说法。下面这两句不是推进一层,所以不能用“而且”和“非但……并且”。
(十六)第七个问题,是如何把翻译工作放到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而且反对过去一套手工业的翻译方式。(期)
(十七)同时,我们要善于使用工具书,非但不该以某图书馆所收藏的为满足,并且不能像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样的加以详细深刻的研究。(稿)(十六)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只能说“如何推翻过去的手工业的翻译方式,把翻译工作放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十七)是不同而且有点相反的两个方面,应该说“一方面不该……另一方面也不必……”。
“不但”底下有时候不用“而且”而用“就是……也”或“连……也”。这个格式可以说是推进一层,也可以说是退后一步;当然掉过方向来看,也还是推进一层。像底下这句就不该用“并且”,该用“就是”。
(十八)不但是革命干部应当重视,并且我们学生也应当重视。(作)这两个格式的不同,可以从这两句来体会:(甲)他不但识字,还会写信;(乙)他不但不会写信,连字也不识。
“有些”和“有的”。 这两个词许多人不加分别,其实是有点分别的。当做名词的附加语的时候,我们用“有些”,可以单用一个,也可以连用几个;底下没有名词的时候,可以用“有的”,也可以用“有些”,但是都要连用几个。底下这两句的“有的”都应该改做“有些”。
(十九)还有的个别农民,一听到村干部宣传生产,就有点不耐烦。(报)
(二十)贵州剿匪部队有的则在经常穿不上鞋吃不到盐的情况下进行剿匪作战。(期)(十九)的“个别”也可以省;如果要表示这样的人不多,可以说“还有少数农民”。(二十)该说“贵州有些剿匪部队”。下面这一句的“有的”在形式上是用对了:
(二一)著名的作曲家马思聪、贺绿汀、马可、张鲁等,有的采取民间形式,有的运用明朗愉快的旋律,都写出热情饱满的创作。(报)可是照意思说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件事情并不互相排斥,民间形式里头也可以有明朗愉快的旋律。(比较“有的身体好,有的是女性”,同样不妥。)必须把“运用”改做“自己创作”,两个“有的”才站的稳。
“越……越”。 凡是用“越”的时候,前后都用“越”。下面这句,前用“越”,后用“更”,不合一般说话的习惯。
(二二)这个斗争越坚强有力,就更能制止侵略战争扩大。(期)
(本段完,全文未完)


第3版()
专栏:

和冰排搏斗的英雄
——志愿军某部工兵班保护桥梁的故事
侯逸民 洪波作
(十三)这时王世荣和两位战士站着的冰排,发出一阵破裂声。冰排裂开了,三人一齐掉到江里;另外两个冰块上的同志,也掉在江里了。
(十四)王世荣爬上冰块高喊着:“同志们,我们决不让冰排冲坏桥梁!”他又跳到江中,八个人都被他救了上来,分站在小冰块上。
(十五)另外一块大冰块又冲下来。英雄王世荣在冰块前沉没了。抢救的同志沉痛地高呼着:“我们要为王世荣同志复仇!粉碎冰块就是粉碎美国侵略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