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七段 在、从、当
在于。 所有的动词里头,恐怕除了“是”字就得数“在”字出现的次数最多了。“在”字的最常见的用法是跟“里”“中”“上”“下”这些方位词配合起来用,相当于欧洲语言里的某一些介词。这在下面分几节说明,现在先谈一谈“在于”,这是只当主要动词用的。
“在于”的主语很有限制,最常见的是“目的”“关键”“问题”“重要性”这些,其次是“原因”“优点”“缺点”等等(这些的底下用“是”比“在于”更普通)。不用这些名词而用一个短语或句子形式,除了“来与不来在于你”这种习惯性的说法外,一般是不许可的。例如:
(一)把一种或多种事物作为对象,细心地加以解剖或分析,抽绎或提炼,归纳或综合等等,主要地是在阐明对象的实质、属性、关系或其发展。(教)
(二)一个人在年青时的可塑性最大,一个人要成为什么,主要就在年青时的教育。(教)
(三)展览之所以受欢迎,是在于它用具体的实物和生动的图画说明了问题。(期)(一)用“在”代表“目的在于”,(二)用“在”代表“关键在于”,都是不妥当的。(三)的“在于”不及“因为”明确。
在……中。用“在……中”表示空间和时间,极其普通,也不大会用错。这里说的是几种引申的用法。在底下这些例句里,读者不难辨别哪几句是对的,哪几句是错的:
(四)在这四个阶级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工人阶级。
(五)在我校二十三个教研组中,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报)
(六)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毛)
(七)革命的大时代给我们显示了生活的海洋,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头脑,在艰苦的抗战中和解放战争中也更加紧了我们与群众的联系。(教)
(八)这个案件还在调查研究中,暂时不能宣布。
(九)我们可以说,现在美国的文化是在停止发展中。(报)(四)(六)(八)是对的。(五)取消“在”和“中”,或是把“可分为”改做“有”。(七)取消“在”和“中”,否则“加紧”没有主语。(九)“在……中”只能表示进行的行为,不能用于“停止”,应该改做“已经”。
在……上。 要注意的也是引申用法,例如:
(十)孙中山……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隙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毛)这个“在……上”也是常常会用错的。例如:
(十一)虽然他也负责剪出不少资料,但在工作态度上是没有端正过来。(期)
(十二)在师资上,两千多同学的体育正课,只有四个教员。(期)
(十三)在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关系的问题上,省委指示中说……。(期)
(十四)这个副业生产,在目前支持群众渡荒上,是最好的办法。(稿)
(十五)他们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仅看到某些工人的暂时现象和缺点,而没看到工人的本质和优点。(书)(十一)的“在”和“上”应该去掉,否则这个分句没有主语。(“是”字也不需要。)(十二)应该是“在……方面”。(十三)不如说关于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的关系”。(十四)应该说“是帮助群众渡过目前饥荒的最好的办法”。(十五)第一步去掉“在”和“上”,让“方法”做“是”的主语,但是这句话还是不很通顺,应改为“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仅仅看到……”。
在……(之)下。 在现代的文章里,“在……(之)下”用得比“在……中”或“在……上”都更加广泛。就形式说,嵌在中间的有名词,最普通的是“情况”和“条件”,其次有“原则”“政策”“精神”“态度”等等。这些名词前面常有或长或短的附加语,说明是哪种情况、条件、原则等等。有由动词转变过来的名词,如“领导”“指导”“支配”“监督”“爱护”“帮助”“努力”“参加”“保证”“培养”“教育”“说服”“镇压”“迫害”,多得很。(其中有许多还只能算是主谓短语的谓语动词,还没完全变成名词。)其次,还有短语或句子形式,例如“忍无可忍”“无计可施”“两昼夜喝不到水”等等。“在忍无可忍之下”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可是只要在这里头加上“的情况”,就符合于第一种格式了。可见评论“在……下”用得对不对,不能单从形式着眼。
从意义方面来看,也不很容易判别。“在………下”到底代表怎么样的一种概念呢?“在某种条件之下”是以某事为条件,是一种限制。“在某种情况之下”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只能有或自然会有某种事情,也有限制之意,可是同时也带着点因果关系。但在用“原则”“政策”“精神”“态度”的时候就很难说有限制之意。“在某某的领导之下”可以照字面讲做在某某的领导的底下,“支配”“监督”等也是如此,可是“努力”“参加”等等又不能这样讲。可见“在……下”的涵义不但是多种多样,而且很广泛,很不容易捉摸。
也许我们该从反面来看,看某一句里是不是能用别的词语把意思表达得比“在……下”明确些。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不能执定说“在……下”的中间用哪两个字的必定行,用哪两个字的必定不行。同样的“在……情况之下”,也许这句里行,那句里不行。一切要看具体情况。底下这些句子里的“在……下”是能用别的词语来替代而意思更明确的。
(十六)自一、二月先后开工以来,在卫生工程局及参加工作的工人、部队不顾劳累、寒冷地积极工作下,工程进行很快………。(报)
(十七)历史上就不大劳动的贾三流,在高苟成的耐心说服下,参加了互助组。(稿)
(十八)在这样的严肃态度下,我们决定对凌汛进行两方面的战斗。(课)
(十九)虽然他们的工作也很忙,但在互助的精神和高贵的阶级友爱下,还是尽力的给他以协助。(期)
(二十)美帝国主义者在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下,还残酷地从事经济的搜刮,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报)(十六)可以改用“由于”。(十七)可以改用“经过”。(“历史上”应该改做“从来”。)(十八)可以改用“抱着”。(十九)可以改做“本着………精神,发挥………友爱”。(二十)可以改做“利用”。底下这些句子里的“在”和“下”可以取消,一部分句子要改变组织。
(二一)于是,全中国的人民在忍无可忍下掀起了轰轰烈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报)
(二二)在晚上没有电灯的条件下,也没忘记领导员工进行政治学习。(期)
(二三)当这个戏第一次演出时,在大家抑止不住的伤心流泪的情况下,没有能够演完就停止了。(期)
(二四)劳动英雄戎西则,在距离土场七十公尺的情况下,每天挑土八点九公方。(报)
(二五)在我们接管一万五千多起伪地政局积压案件和新收八千多起登记案件,依次审查整理公告的情况下,已按特殊情形一再提前照顾了失业同志。(信)前三句只要把“在”和“下”“的条件下”“的情况下”取消就完了。(二四)改做“从七十公尺外的土场挑土,每天挑八点九公方”。(二五)改做“我们接管………,又新收………,依次审查、整理、公告,不能速了,但是已按………”。
会有人怀疑:这样看来,“在……下”全无用处了?决不是如此。应该用“在……下”、只能用“在……下”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在篇幅的限制之下,只能少举几个:
(二六)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要求做个总结性的解释。(毛)
(二七)联合国美英多数集团在美国统治集团的命令下所通过的这个可耻的美国提案,没有法律上的效力。(报)
(二八)让我们时时刻刻体会到,我们是在广大读者的帮助和监督下办刊物。(期)底下这两句的“在……下”也是对的,毛病在别的地方:
(二九)在不影响生产工作的情况下,允许教员有进行预备课程的时间。(报)
(三十)在麦克阿瑟与吉田政府镇压之下签字在斯德哥尔摩宣言上的六百万姓名,就是极有力的证明。(期)(二九)的“情况”应该是“条件”(同类的例子不少)。(三十)应该添几个字:“虽然在……之下,签字………还是有六百万人”,否则就变了签名是出于麦克阿瑟和吉田政府的镇压,那就荒谬透顶了。
最后,举两个乱用和滥用“在………下”的例子:
(三一)这四十二位人民战士在共产党与人民解放军的培养教育下,在上级的关怀与爱护之下,在群众沸腾的欢迎之下,终于载满了荣誉,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凯旋归来。(报)
(三二)苏南土地改革在典型试验和局部展开两个阶段中,因群众尚无准备,领导经验不足,客观情况尚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各地都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指示,强调“谨慎小心,稳步前进”的方针。(期)(三一)叠用三个“在……下”,头两个短语也许本身讲得通,但是跟这里的主要动词“归来”在意义上不大能连系,比较贴切的是第三个短语,但是又不如说“在……欢迎声中”。(三二)明明已经用了较为恰当的“因”字,可是还要硬安上个“的情况下”,可见这个格式的诱惑力之大。要照这样滥用乱用下去,恐怕“在………下”这个有用的格式会变成毫无意义的东西。
从……中、从……上。 “从”字单用不大会错,要注意的是跟“中”或“上”配合的时候。底下这四句的“从……中”,一句用对了,三句用的不恰当。
(三三)是谁从奴役的生活中解放了我?是谁从疾病中救活了我?(报)
(三四)从露天崩岩事故中,两个模范共产党员牺牲了。(书)
(三五)团结了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群众,向敌人作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斗争,并从这些斗争中逐渐获得胜利。(报)
(三六)从年余的经验中证明:这是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最好的方式。(期)(三四)和(三五)应该用“在……中”。(三六)取消“从……中”,用“经验”做主语,或是说“从年余的经验中看出”。
底下这四句的“从……上”,也是一句用对了,三句用的不恰当。
(三七)我们要学会从本质上看问题。
(三八)后来工会又介绍她到上总学习班去学习,使她更快的从思想上提高一步。(期)
(三九)节衣缩食,慷慨捐献,从物质上来支援前线。(期)
(四十)从艺术形象上表扬了新中国的新妇女。(期)(三八)和(三九)应该用“在………上”。(三八例的“上总”是“上海总工会”,三九例的“来”字多余。)(四十)的“从………上”应该改做“用”或“通过”。
“当”字的用法。 “当”字用来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在口语里,通常只用“………的时候”,例如“我来的时候,他的病还没好”。假如这个短语不在句子的头上,就加个“在”字,例如“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想家”。在文章里,除了“在”字,又常用“当”字,并且常常用在句子的头上;还有用“当着”的,比较少。这多半是因为这个短语相当长,所以在头上用“在”或“当”提起读者的注意。这是好的。可是要留神:“当”字下面必得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不能像底下这句光用个“当”字了事。
(四一)当杜鲁门之流在高谈对日“和约”,他们是指公开的大举武装日本。(期)假如底下不能用“的时候”,上面也就不能用“当”。例如:
(四二)当早稻一收割,她就赶忙耙地种小麦。(期)“一”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格式表示的是一先一后的两件事,所以习惯上不用“的时候”,当然前面也就不能用“当”。这不是说,下面有了“的时候”,上面就一定可以用“当”。例如:
(四三)当她十六岁的时候,就从乡下到了上海。(期)这个“当”字就是多余的,不但是因为这个短语很短,没有提起注意的需要,并且因为有了“当”字,“她”字就扣留在这个短语里头,念起来就觉得“从乡下到了上海”前头缺少个主语。更进一步,不但“当”字是多余的,“的时候”也是多余的。“她十六岁就从乡下到了上海。”挺干净。
上面说过,“当”是相当的意思,所以只能说“当……的时候”,不能说“当……之前”或“当……之后”,正如我们可以说“当门”,但是不能说“当门里”或“当门外”。有人误会“当”字完全等于“在”字,于是就有这种句子出现:
(四四)当土改就要实现之前,我们绝不容许坏人从中破坏。(报)
(四五)可是当她一听到支书石德辉等十几人被反动派抓住关在暗窟里的消息之后,她就坚决英勇的和民兵一道去营救他们。(报)这两句还不是简单地用“在”字代“当”字可了。(四四)“在土改就要实现之前”也还嫌绕口,不如说“现在土改就要开始”。(四五)不但“当”字不妥,并且用了“一……”的格式,习惯上也不再说“之后”。不但这样,连“的消息”也是多余的,两个“她”字也大可取消一个。
(本段完,全文未完)


第3版()
专栏:
美国特务间谍阴谋暴动的罪证
说明:
(一)充当美国政府特务间谍的山口隆一阴谋于一九五○年十月一日我国国庆大典时炮击天安门检阅台。山口隆一事前测量天安门的形势,绘制成图,并划出射击天安门检阅台的指标。这是山口隆一所绘的原稿,正图已寄往东京美国占领军总部。
(二)美国政府间谍的指挥者包瑞德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写给李安东的信。信中是邀请李安东和山口隆一到西裱褙胡同见面,并且称赞李安东供给他的情报材料很有价值。信中说:亲爱的汤尼:
请你和山口隆一于十二月二日十二点四十五分到西裱褙胡同我处午餐。柯乐柏先生已接受邀请前来。
为了节省时间和麻烦,我不另给山口隆一请帖,请他原谅我。
你派小孩子送分类材料给我,我很不安,你觉得这样可以吗?万一有人将一封信从你的小孩子那里拿去,就会给我们两个人惹下天大的麻烦。
这些材料极有价值,我非常高兴得到他。
诚恳的
大卫
随信附支票一纸请给加萨琳
(三)李安东投效美国政府间谍机关的信。这是他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写给包瑞德的信稿,信中说:亲爱的包瑞德上校:
从数年来我们互相交换政见中,我相信你能够证明我反共主张的一贯性。
现在共产主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问题,以至可能需要以战争来解决。今天反共世界均向美国寻求领导,我很愿意为美国全力效劳。
如蒙将这封信转交主管当局予以考虑,我将感激不尽。预先谢谢你,亲爱的包瑞德上校。
你的忠实的
李安东
(四)美国政府间谍指挥者包瑞德写给李安东的信。信中说:汤尼:这些你用完之后一定要烧掉。我不要任何你的家庭以外的人,尤其是你的仆人们知道你有这些。
进口规则当立刻送给你。
诚恳地
大卫
(五)李安东为日本侵略军搜集情报时,日军发给李安东的旅行证明。
(六)充当美国政府特务间谍的李安东供认其武装暴动炮击天安门的阴谋。这是他的口供记录,右下角是李安东的亲笔签名和指纹。
(七)充当美国政府特务间谍的山口隆一亲口供认其测绘天安门射击图,并阴谋炮击天安门。这是他的口供记录,右下角是山口隆一的亲笔签名和指纹。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供给)


第3版()
专栏:

一封家信
梁玉龙 作
(十)我们全家为了支援朝鲜的志愿军,特地开了个家庭会议,订了爱国公约。你大哥明天就要进山去修灌县到茂县的公路,他说:“老四在前方当了战斗英雄,我在后方要争取当一个筑路模范!”
(十一)这回农会和县政府给我们送来二百斤油枯,二百斤口粮和不少的农具。
(十二)你二哥三哥都保证做到精耕细作,多施肥料,使九亩田多收二百七十斤谷子。我们还准备抽出一部分谷子来捐献飞机大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