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护厂功臣王同伦
杨伯达 作
(十)五月十日上午一点二十分,王同伦上班时正观察电滚温度,准备开车;压延车间工人这时正在开会讨论问题。电灯突然灭了。
(十一)王同伦急忙绕过铁板,发现门口有人影,他正要问是谁,这时从旁边窜过来两个人,一个掐住了他的喉咙;另一个打碎了全屋唯一的光亮——标志灯。
(十二)王同伦这时明白了一切,他拚命和特务博斗。特务想用油往电滚上浇,企图烧毁机器,王同伦这时被另一特务堵住嘴,喊不出声来;但终于把油桶抢下,油都洒在地上。


第3版()
专栏:

  今年投考大学的学生应重视政法科
张奚若
多年来因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于国家教育,除过为它自己制造奴才一点外,毫无计划,于是在青年心理上便造成许多纷乱及不合理的现象。因为实际政治太恶劣,大部分青年都不愿和它接近,因此也就不愿去学政法科,学了,就一般讲,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又因为“毕业就是失业”而学政法者尤甚,所以大部分青年都愿去学毕业后比较容易解决生活问题的理工科。这种存在于青年中的偏差当然不能由青年们自己负责而是当时黑暗政治难免的一种结果。还有一点就是自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以来,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许多知识分子,从表面上看问题,往往以为人强我弱之道全在我们洋枪炮舰不如人,声光电化不如人,一般所谓物质文明不如人,因此,在长期的救国思想中,就不知不觉地造成重视理工轻视政法的倾向。再加上上面所说的国内政治的长期黑暗与反动,学政法的人自然就更少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青年们不应该重视理工科,或者今日我们新中国的理工人才已经够用了。自然都不是。我们要由一个农业国变为一个工业国,我们的理工人才不但不够用,而且还差得太远,还须大量培养。青年们注重理工科是千应该万应该的。我的意思只是说青年们除过重视理工科外还应重视政法科,至少不应轻视政法科。构成一个现代国家的条件甚多,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在已往,轻视政法科虽然是由环境所致,而且在那时的特殊环境下甚至还可说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态度,但在今天,在我们正在建设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今天,这种轻视政法学习和政法工作的看法就不对了,就会造成一种影响很大的轻视政治的偏差。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就是要推翻反动阶级的旧政权而建立广大人民自己的新政权。解放后,旧政权是推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即人民民主政权,自中央以至地方,已经渐次建立起来了。但中国是一个大国,要把各级人民政权都建立得很好,要把人民民主专政巩固起来发展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拿一端说,中国有两千多个县,要把这两千多个县的县人民政府和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县人民代表大会都办好开好,使它们都真能充分地为人民服务,而且逐渐进一步地都真能使人民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和国家的事务,那就还须有很大的努力才能办到。此外,各级人民司法工作,人民公安工作,人民检察工作,人民监察工作等,无一处不需要大量的干部去充实它们的机构,去加强它们的工作。土地改革不久虽会过去,但镇压反革命却是政权建设中相当长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总之,政权建设是政法性质的工作。要把政法工作做好,自然还需要有一大批受过适当的政法训练的人去做比较好些。在今天和以后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法令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道理尤其浅显易见。
政权建设是“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下层基础”。注重下层基础是对的,但不注重上层建筑却是不对的。何况在革命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若不巩固,则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也很难真正成功。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凡是经过土地改革、政权操在人民手里的地方任何经济建设都容易推动,反之,都不容易推动。这就是说,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设固然是很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政权建设也是很重要。不但重要,简直可说是一个先决条件。这里,刘少奇副主席有一段非常透辟的议论,值得称引一下。他说:
“经济建设现已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但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必须有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来领导和保障。没有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不能有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即不能有以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五种经济成份相结合的经济。这也是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过去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资产阶级革命即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前,就存在着并发展着资本主义经济,但是以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就只有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后,才能加以组织并使之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主化,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人民经济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没有我们国家的民主化,没有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反过来,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又要大大地加强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在我们这里,民主化与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刘少奇副主席在北京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青年学生们都是热心要看见新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都是热心要使新中国工业化的。但工业化与民主化是有密切关系的,孤立地强调工业化而忽视民主化是不对的。政法学习与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能够重视政法学习和政法工作的青年,情愿投考大学政法学系的学生,也许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那就是:现在大学的政法学系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可学?以前的《政治学概论》、《比较政府》、《民法》、《刑法》一类的功课现在学了有什么用?若不学这些,有什么新东西可学?我的回答是:凡属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旧东西,即与我们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格格不入的那些东西,除过有时用作参考外,一般地说都不学了。不学这些学什么?这个问题在一年多以前还有点不好回答,但在今日却是不难回答。因为政法教研工作已有了些经验,拿政治课来说,属于马列主义的和毛泽东思想的教材,已经有很多。拿法律课来说,一年多以前,我们的法律,除过开国时所制定的那几种国家根本大法(即《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外,还很少,一年多以来可就增加多了,以后则会一年比一年多。今天我们不但有关于政权建设的各种通则,我们还有《土地改革法》、《婚姻法》、《工会法》、《镇压反革命条例》等许多法规,此外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报告》、《指示》、《决定》、《讲话》等都是围绕着国家建设这个中心问题的一些重要文件,需要深刻学习研究的。在理论方面,自然还有建立无产阶级立场观点的《阶级论》和《国家论》一类的功课为一切根本的根本。
由此可知,大学的政法教材只怕学不完、学不好,不怕不够学。而且这些课程,我以为不仅是政法科的同学必须学好,所有理工科及其他科的同学,对其中有些政法课程,也必须学好,才能适合为国家建设各方面工作而培养人才的需要。
新中国的伟大的国家建设在开端中,目前必须加强各级人民政府的政法工作,因此,我提出今年投考大学的学生应重视政法科的学习。新中国的一切国家建设,必须完全符合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各大学也应重视政法科的教学,一切大学生都应重视一些基本的政法课程的必修!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

  介绍《解放军文艺》
侯金镜
《解放军文艺》的创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的一件大事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工作,在二十多年战争的锻炼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它有着强烈的战斗性,与部队的指战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迅速地反映了部队的战斗和生活、进步和发展、指战员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阶级觉悟、光荣的战绩和英雄气概。部队文艺工作者与战士同一呼吸,跳动着同一的脉搏。文艺生活,已经成为部队战斗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这样,这支文艺兵种就具有着旺盛的创造力和勇敢大胆的创作精神。在整个文艺战线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有远大前途的部队文艺工作者,产生着有比较高度思想性的、在部队和人民中间有相当影响的反映人民解放军的作品。
《解放军文艺》创刊号的内容包括论文六篇、诗歌七首、散文和速写六篇(其中朝鲜战地速写四篇),小说四篇和作品介绍三篇。共约二十万字。
报告文学、散文和速写,像战斗中的短促出击一样,是最尖锐最富有战斗性的形式,这一期就包括了六篇,是这刊物的一个特点。
宋之的的“信念”(散文),以简练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朝鲜战场上的新的英雄。他们的性格和感情怎样在战斗中成长着:一个十四岁的朝鲜姑娘在战争中产生了坚强的信念,不可征服的力量。志愿军的护士,一个平常的女学生,在战争中懂得了爱什么,怎样去爱,在她的身上怎样产生了无所畏惧的英雄力量。志愿军战士充溢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亲眼看到美国侵略军的暴行,更引起无比的愤怒,最后他们歼灭了敌人,立了功,这些真正的英雄们,也最懂得真正的荣誉和幸福。
纪希晨、魏风的“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报导了人民解放军在拔海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渡过急流,爬过终年冻结的冰山,穿过密不透风的古森林,征服了“山东边阴雨山西边寒”的气候。战士们说:“山是白褥,天是蓝被”。他们的雄伟的气魄在报道中获得了充分表现。
魏巍的《火线春节夜》,描写战士们在大年夜一面战斗,一面想念着祖国,吃着祖国的慰劳品,体味着伟大祖国的给战士们带来温厚的感情。任何人读了它,也会为他们勇敢乐观的情绪所感染。
陆柱国的“风雪东线”,是抗美援朝以来,以志愿军的战斗为题材的第一个写得比较成功的中篇小说。这是一篇文字朴直而情绪强烈感人的创作。作者用壮健的笔触描写志愿军克服了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中行进,并且在最艰苦的东线狠狠地打击了美国侵略军。指导员于林、连长和其他战士的形象虽只勾出了一个轮廓,但是生动感人。不是作者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东线的战争生活,是不可能创作这样的作品的。全篇洋溢着作者对战士的真挚的热爱。作者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在战士们身上,也在作者自己的身上迅速成长着的。
另一篇小说《小鬼与团长》(苏策作)和《风雪东线》有共同的特点。它表现了部队中色彩鲜明、精力充沛的英雄人物。作者努力发掘和表现人物的思想基础。
诗在这一期有着突出的成绩。“美军十大怕”是志愿军战士们集体创作的快板,写出了志愿军的战术特点,战士们明快、爽朗的性格,蔑视敌人的气概。诗篇具有朴素而有力的风格。另一首诗“打靶”(吕松作)也具有同样的特色。
又一篇诗是烈士张建华的遗作,作者是志愿军连队文化教员,牺牲时只有十八岁。他留下了两册诗稿。这期发表的是“进军号”,节奏强烈,跳荡着火一样的热情。我们看得出来是为朗诵给战士们听而创作的,传达了战士也传达了他自己前进的战斗的情绪、献身给人类和平幸福的意志和信念。他这样写着:
进军号洪亮的叫
战斗在朝鲜多荣耀!
就是我们流点血——
会使废墟的朝鲜
工厂冒烟庄稼好,
鲜花开满道。
这些诗会给我们的诗歌战线注入新的血液,带进健康的充满生命力的因素,和战斗的集体主义的情绪。
刘白羽和荒煤的论文、吴强和胡可的创作总结,内容都集中在如何创造英雄人物的形象上,这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刘白羽和荒煤的论文,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为什么这一期《解放军文艺》上有不少动人的作品,而且也能了解到部队的创作思想在开始一个很大的变化,一个质的飞跃。由于部队日益正规化、近代化、阶级觉悟飞速的提高,每一个战士在思想中更加明确了中国人民所担负的巩固东方和平、世界和平的重大任务。部队的文艺工作也有了更大的进步。这就是刘白羽所提出的,创造人民解放军伟大先进的英雄形象,作为创作方针的一个问题。
这个刊物在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短诗、速写、较长的小说,都配合了插画,编排显得比较活泼,无疑的,这样会更受到广大部队读者和一般读者的欢迎。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动态

  一九五一年华北区高等学校毕业生暑期学习团在京开学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人事部为提高高等学校毕业学生对政府统一分配工作的正确认识联合举办的“一九五一年华北区高等学校毕业生暑期学习团”已于六日在京开学。参加学习的有北京、天津、保定、太原等地高等学校毕业生二千六百人。学习时间约一星期。学习内容有中央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首长关于祖国各方面建设工作的报告和讨论等。
在六日的开学典礼大会上,教育部马叙伦部长、曾昭抡副部长、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砺儒、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燕京大学教务长翁独健等向学生们讲话。马叙伦部长指出,过去在反动统治时代的“毕业就是失业”和“用非所学”的现象,今天是已经基本消灭了。他号召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更好地认识“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的意义,到工作岗位上去担负起伟大祖国的建设责任。马寅初校长具体地列举了国家一年半来建设的伟大的成就,说明国家的前程是无限光辉远大的;作为“祖国建设工程师”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前程也是无限光辉远大的。学生代表钟历清、邬德芳、边永年等也在会上讲了话。他们一致表示要服从政府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里是毛泽东的好学生,在工作中要作毛泽东的好干部。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动态

  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合并
北京蒙藏学校已与中央民族学院合并,改称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在六月二十六日举行的两校合并庆祝大会上,全体师生一致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一决定。两校的合并将更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获得迅速的发展。(刘果安)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动态

  军事干部学校同学回上海访问各校同学
上海市上次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同学,应上海市军事干部学校招生委员会、青年团上海市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学联的邀请,组织了访问团回上海访问。他们到上海以后即分别向各校同学介绍军事干部学校学习与生活情况,以鼓励上海同学踊跃参加祖国的国防建设。(文)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二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五段 几个常用的词
问题。“问题”原来是有所“问”的,现在“问”的意义已渐渐湮没。譬如“你学俄文有没有问题?”等于说“有没有困难?”;“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等于说“存在许多缺点”;“时间有问题”等于说“时间不合适”。意义这样宽泛,用得也特别频繁,一句话里可能用上好几个“问题”,例如:
(一)第二个问题是把自己列在哪一边看问题的问题。这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至处理问题的根本问题,亦即立场问题。(期)用得不恰当,便发生含混的毛病。例如:
(二)食物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晓得的。(期)
(三)有些问题我们光知道好,但好的原因就不知道了。(报)
(二)例该用“重要”,(三)例该用“事情”。
(四)自然目前他们是有困难的,而这困难只是时间问题。(期)
(五)至于函内所称河水高涨,应开放闸门,经与卫生工程局联系,据该局称,因系夏季雨水关系,并非关闭闸门问题。(信)
断定一件事迟早必然发生,才用“时间问题”,如说“解放台湾只是时间问题”,(四)例的“时间问题”用错了,应该说“暂时的”。(五)例一个“问题”,一个“关系”,叫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指的什么问题,何种关系。原意恐怕是说“河水高涨是因为夏季雨水大,并非由于关闭闸门”。
(六)何况将来婴孩的出生必将严重地影响单身宿舍的安静问题。(期)
(七)过去犯人刑期已满,推出监门就不管了,现在对于犯人出狱后的工作问题,也尽量设法介绍。(期)
(八)关于教员问题,是由大家推选的。(期)
三个“问题”都是多余的,因为影响的是“安静”,介绍的是“工作”,推选的是“教员”。“问题”是既不能“影响”,也不能“介绍”或“推选”的。(六)的“问题”应删,(七)应改为“对于出狱后的犯人也尽量照顾,给他们介绍工作”,(八)应改为“至于教员,是由大家推选的”。
关系。“关系”原来只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
(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与靶的关系。(毛)
(十)而思想和情感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鲁)
现在“关系”的意义扩大了,往往用来表示“原因”“缘故”一类意思,如说“物价涨是由于通货澎涨的关系”。这种说法有时会发生含混,譬如说“由于年龄关系,他不能参加游行”,“他”可能是五六岁的小孩子,也可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这句话只有对知道“他”是谁的人说,才不会引起误解。如果说“由于年龄太小(或太大)”,意思就明确了。再举些例子来看:
(十一)有些妇女因条件关系,报名未被录取而伤心痛哭。(期)
(十二)在北京还没有解放以前,因为环境和生活关系,和一个有钱的男人结了婚。(期)
(十一)的“条件关系”意思很含胡,何不说“条件不合”?(十二)可说“因为环境不好和生活困苦”。
(十三)但终因校方经济困难关系,无法具体解决。(期)
(十四)由于人民志愿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关系,南朝鲜人民以前听到的关于志愿军的谣言都不攻自破了。(期)
这两个“关系”都没有必要,应删。
过程。“过程”跟“时期”或“期间”不同:前者指一件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后者仅指时间。因此“抗日战争的过程”和“抗日战争期间”意义完全不同。下面是一些混用的例子:
(十五)在他担任校长的过程中……(作)
(十六)我是一个失业者,在一年半以前到现在就没找到一点职业,在这过程中,生活的艰苦当然可以想见。(信)
这两个例子都应该用“期间”。(后一例太啰苏,“一点职业”也不妥,不如改为“一年半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职业”。)
(十七)经过一个过程的试验,我们觉得这个制度的规定对工作上的推动帮助很大。(期)
(十八)以后又经过一些痛苦的过程,我的学习态度大大的转变了。(作)
(十九)在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究竟用哪一类话来翻译这段文字,你得下一番工夫去了解。(期)
前两个例子都应改为“时期”。(又我们不说“一个过程”,更不说“一些过程”,只说“一段过程”“一个时期”。)(十九)如果说“翻译的时候”,要简单清楚得多。(又“了解”不妥,应改“研究”。)
搞。“搞”是从西南区方言里吸收来的一个词。原来的意思相当于“做”或“弄”。现在势力越来越大,可以代替很多动词用。例如“搞工作”(做工作),“搞糟了”(弄糟了),“搞恋爱”(谈恋爱),“搞工程的”(学工程的),“每人搞一篇”(每人写一篇)……等等。这个词虽然“变化无穷”,但也不是绝对“无往而不利”的,例如:
(二十)我妻现在在此搞小学教员工作。(信)
(二一)土改工作结束的时候,开始搞恶霸。(稿)
(二二)内部不团结,互相搞成见。(期)
(二十)说“当小学教员”,岂不简单?(二一)不如说“斗恶霸”。(二二)应说“闹意见”。
掌握。“掌握”是“把握”和“控制”的意思,例如说“掌握全部情况”“掌握时间”。下面例句里用得不对:
(二三)迅速的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天掌握大家上大课。(期)
(二四)开代表会议时,对大会上的游艺节目,事先掌握不够。(期)
(二五)一般性的公文由秘书室文书科管存,特殊性的由各部门自行掌握。(期)
(二三)的“掌握”太含胡,不知所指。(二四)恐怕是说“准备不够”。(二五)应说“保管”。(又“管存”是杜撰的。)
引起。“我注意这件事”这个意思,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甲)我注意这件事;(乙)我对于这件事注意;(丙)这件事使我注意;(丁)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
(甲)(乙)是一组,主语是“我”(主动者)。(丙)(丁)是一组,主语是“这件事”(被动者)。这两组的意思不完全相同。(甲)(乙)一组着重主动者“我”,“我”主动地去注意“这件事”;(丙)(丁)一组着重被动者“这件事”,“这件事”相当特殊,我不得不注意。现在常把(乙)和(丁)糅合起来,说成:(戊)我对于这件事引起了注意。这个说法是不好的,理由有二。第一,在逻辑上说不通,因为“引起注意”的是“事”,不是“我”,“我”不能“引起”自己的“注意”。第二,这是五种说法里最噜苏的一种。
(二六)干部……对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制度从未引起注意,使生产遭受到重大损失。(报)
(二七)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期)
(二六)有(乙)(丁)两种改法:或是说“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制度,干部从来没有注意”,或是说“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制度从来没有引起干部的注意”。(二七)只能用(丁)种改法:“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的不愉快的感情的”。
遭受、受到、遭遇。“遭受”比“受到”的范围窄一点,只能用于不幸或不利的事。不过这两个词有一点是相同的,后面只能跟及物动词,例如:
(二八)慰问团受到朝鲜人民热烈的欢迎。(报)
(二九)美帝国主义遭受严重打击。(报)
“遭遇”往往与名词连用,如说“遭遇困难”,“遭遇敌人”。下面三句就不对了:
(三十)一九五○年一至三月期间,由于市场虚假购买力消失,北京工商界曾经和全国工商界一样遭受过困难。(期)
(三一)那时如果不参加国民党,就会遭受失业。(稿)
(三二)春节里,也受到杭州当地的拜年队去给她贺年,称她为光荣的母亲。(期)
“困难”是名词,“失业”是不及物动词,不能与“遭受”连用。(三十)的“遭受”应改为“遭遇”或“遇到”。(三一)应说“……就会失业”。(三二)的错误是在“受到”后面加上了一个句子形式。应该删去“受到”,直捷了当就说“杭州当地的拜年队也去给她贺年”。
值得。“值得”的主体和客体常常被人弄颠倒,例如:
(三三)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每个青年值得欢欣的。(期)
(三四)该公司成立未久,即有此优良成绩,社会各界值得予以注意。(报)
(三三)值得欢欣的不是“每个青年”,而是“可喜的现象”,应说“值得每个青年欢欣”。(三四)值得注意的也不是“社会各界”,而是“优良成绩”,应说“值得社会各界注意”。
(三五)人民时代的新艺术,是值得从这个伟大宝贵遗产中来好好学习。(件)
这是把“值得”与“应该”弄混了。并且,“艺术”自己是不会学习的,应改为“人民时代的新艺术工作者,应该向这个伟大宝贵的遗产好好学习”。如果保留“值得”,则可以改为“这个伟大宝贵的遗产是值得人民时代的新艺术工作者好好学习的”。
存在。“存在”是不及物动词,它的主语可以在前,例如:
(三六)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毛)也可以在后(比较第一讲第四段十、十一例),例如:
(三七)在一部分同志中,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倾向的。(毛)
(三八)但是确实存在这种典型,而且是相当多。(毛)
“存在”跟“有”的意思很相近,如(三七)(三八)两例的“存在”就可以改用“有”,但是这两句的“有”是无主语的动词(比较第一讲第四段例二),在它后面的是宾语,而“存在”之后是它的主语。有主语的“有”(表示领属关系),就不能改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
(三九)渐渐感到我存在着许多缺点。(信)
(四十)华北各地普遍的存在着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释道庙观。(期)
(三九)的“存在着”应改为“有”。(四十)应说“华北到处都有……”。
(四一)杨同志存在着的思想问题的确是很严重的。(期)
(四二)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来,弱点还是存在得很多的。(稿)
这两个“存在”毫无用处,应删。
基本上。如果说“全中国基本上已经解放了”,意思是说:除了少数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了。如果说“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意思是说:中国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虽然也有些工业,但是比重很小)。可见说某事某物“基本上”怎么样,等于说它“本质上”怎么样。我们用这个词是为了使说话更严密,更准确。如果马虎一点,上面两句话的“基本上”都可以省去,说“全中国已经解放了”,“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近来这个词用得太滥,意义很含胡,丧失了原有的严密性与准确性。例如:
(四三)本厂的宣传鼓动工作,基本上是有一些成绩的。(稿)
(四四)遭遇到若干基本上的困难。(期)
(四三)如果真是“基本上”有成绩,那就决不止“一些”;如果只有“一些”成绩,就不能说“基本上”。(四四)的“基本上”用得太含胡;不知是说“遭遇到根本困难”,还是说“遭遇到若干困难”。
一定。“一定”跟“特定”的意思一样。例如:
(四五)一切文化或文艺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党,即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毛)
(四六)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刘少奇)
现在往往把它用来表示“相当”的意思。例如:
(四七)他这样做自然不正确,不过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期)
(四八)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典型性的,可能有很多读者参加讨论。(期)
“一定”和“相当”的意义确有相似之处,只是轻重不同。譬如我们说“他这样做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肯定的,等于说“他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如果说“他这样做是有相当理由的”,就不是完全肯定了,只是说:多少有点理由。(四七)前面已肯定地说“这样做不正确”,下面就只能用“相当”,不能用“一定”。(四八)例太绕湾儿,普通只说“这个问题是相当典型的”。
(四九)他在一定的时期内,也表现得不错。(期)
何不说“他有些时候,也表现得不错”?
(五十)这种思想的形成是有它一定的历史根源的。(期)
“一定的历史根源”已经成了套语了。其实这个“一定的”是多余的,没有它意思也同样清楚。
(本段完,全文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