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修大窑
——记共产党员刘茂有在生产上的模范事迹 
寒厉
大连玻璃工厂刘茂有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经过党的教育后,树立了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观念。因此,他在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工厂,热爱劳动。
现在,刘茂有和全车间工人订出了新的生产计划,作为对党的三十周年纪念日的献礼。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不仅保证完成生产计划,并要争取超过原计划百分之五;在产品质量上,一等品要占百分之九十(工厂要求是百分之八十五);并要降低成本百分之十。大窑已提前六天修好,要争取使用二十个月。
★ ★ ★
刘茂有很清楚地记着:一九四八年的一月三十日,因为平时不注意检查生产和研究生产情况,大窑被瓦斯火蚀透了,在大窑壁上鼓出了玻璃溶液。不得已,只好停止生产九天;这使工厂遭受到很大的损失。从此,刘茂有时时刻刻牢记着这个教训,和车间工友一同检查生产情况。一九四九年,刘茂有因为发动工人保护大窑有功,荣获了旅大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去年秋天刘茂有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在这次会议上,刘茂有看见了毛主席,他想起:过去给日本鬼子作工,孩子老婆都吃不上饭,冬天穿不上棉衣……。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工人作了国家的主人,自己被选为劳动模范,特别是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刘茂有在首都纪念国庆节的大检阅中,看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海、空军的整齐队伍,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更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毛主席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开会回去后,刘茂有时时刻刻记着毛主席对劳动模范的指示:“团结群众,改进生产。”
去年冬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展开后,刘茂有更加注意研究和检查生产情况与各种设备,以保证爱国主义生产运动胜利前进。刘茂有知道:玻璃厂心脏的熔化大窑已到使用期限,就和全车间工人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大窑确实已到修理时期。大窑里瓦斯吹出口的悬柱,一年来被瓦斯火侵蚀得都已发焦,并已开始掉沙子;再要延长下去,就有塌下来的危险。但修窑的铁砖还没有准备齐,不能马上修;要是停火等待修窑器材,又要影响生产计划的完成。刘茂有想:熔化大窑一停工,全厂就不能进行生产。这时工厂的党组织也给了刘茂有一个任务:要刘茂有领导全体工友,克服这个困难,坚持生产,以完成生产计划。刘茂有就想:对的,一个共产党员,就应当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于是他开始研究延长大窑寿命的关键问题在那里,并发动全车间工友想办法。刘茂有苦心地钻研,整天围着大窑和小窑转圈,走过来转过去的想怎样使瓦斯吹出口的两个悬柱再不被火侵蚀,以延长大窑的寿命。瓦斯火在大窑里旺盛地熔化着玻璃,不能折修瓦斯吹出口。刘茂有终于想到一个办法:用“硅石砖”放进瓦斯吹出口,挡着两面的悬柱,防止瓦斯火再侵蚀。刘茂有又虚心地和老技术工人研究。得到老技术工人同意后,刘茂有才把这办法拿到车间生产会议上通过。修大窑的工作就很有把握地开始了。大窑因此延长了寿命。但是,今年二月间,小窑脖上又发生了塌坍现象,有的地方瓦斯火已透出来。这时刘茂有又经过钻研,装上吹风管,吹送凉气冷却热度,保持了小窑脖不再被瓦斯火的热度侵蚀而塌坍,继续延长大窑的寿命。不久,又发现溶化玻璃的温度不够,因为瓦斯烟道灰尘太多,瓦斯火不能畅通。刘茂有又想办法安装风车吹扫烟灰。刘茂有终于完成了党交给自己的任务,保证了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刘茂有的工作有一个特点:善于作出各种周密的计划。这次修窑计划就作的比较周密,人力组织的好,使修窑计划提前完成。在这个期间,连战连胜:放玻璃溶液,原计划需六个钟头,结果提前两个钟头完成了。这些紧要的生产关头,如果人力组织和准备工作作得不好,玻璃溶液就会放不出来;瓦斯门与风门关的不相应,就会发生爆炸。 ★
★ ★
刘茂有的车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就是这样创造了延长大窑寿命十七个半月的新纪录。此外,还设法提高了玻璃的产量和质量,逐步降低了成本,使去年生产计划超额完成百分之五十四点五八;今年的第一季生产,超过计划百分之二十点三;并消灭了三等品,使一等品占整个产品的百分之八十八以上。供制镜子用的特等玻璃也已能制造了。


第3版()
专栏:

  回忆我的父亲瞿秋白的两三件事
瞿独伊
在自由祖国的土地上,今天长着一朵朵鲜花,这些鲜花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浇灌出来的。其中也有我的父亲——瞿秋白的热血。看到这些鲜花,不能不想到昨天和今天为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献出全部生命的烈士们,不能不记起我的父亲,虽然我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非常短。
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身体很坏,带着眼镜的脸孔总是那么瘦削,那么苍白,那么平静。他因劳而得的肺病时常发作,时常发烧吐血。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工作和学习。他要不是做演讲或和人们谈话,就是伏在桌子上写文章或读书。从早上到深夜,天天这样。似乎不知道疲倦是什么东西。在莫斯科听过他的演讲的人说:秋白同志演讲的时候,开始时穿着大衣,后来脱掉大衣,后来连上衣也脱掉,总是越讲越热情越起劲。我想,正是这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支持着他,给他无穷的气力,使他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学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知识。
当我在苏联小学念书的时候,我的父亲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日日夜夜地工作着。很困难得到他的信。每次他的简短来信总是充满着慈父的爱和良师的教育,当时正是日本鬼子侵略东北的时候,他在信上告诉我,日本鬼子怎样侵占东北,残杀中国老百姓和儿童。他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记住祖国,长大了回国为死难同胞报仇……把祖国建设得像苏联一样自由和幸福。有一次他寄来了一张飞艇的照片,后面写了几个字:“小独伊,将来为中国制造这样的飞艇”。我想,正是这种对祖国人民和后代的爱,对帝国主义的恨,使他坚强地向敌人阵地发射了火力炽烈的子弹。
一九三五年夏天,真理报登了我的父亲的照片和他被蒋介石匪帮杀害的消息。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恨蒋介石卖国贼不打日本鬼子,光杀优秀的革命战士。我开始认识到,革命的成就是要用流血斗争来争取的。后来知道,我的父亲在坐牢时期曾尝尽了敌人的种种威胁,拒绝了敌人的种种利诱。人民公敌蒋介石奈何不了他,才下令枪决他,从他殉难前的照片上,我看到他被磨难得发肿的脸孔,但是神气还是那么平静。他就义时高唱国际歌的清晰声音,好像还旋绕在我的耳际。我想,不正是无数这种共产党员的感召和团结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周围而取得革命的胜利么?我后来听说,敌人在杀死我的父亲之后,还集什么虚无主义的诗句,说是我的父亲坐牢时写的,想借此来中伤他,也就是中伤共产党。我的中文很差,不知道什么诗句,但是我却知道:人民所仇恨的,是敌人所宠爱的;敌人所仇恨的,是人民所宠爱的。敌人在杀死我的父亲之后,还想中伤他,这正说明敌人仇恨他,仇恨共产党之深,正说明人民爱戴他,爱戴共产党之深。敌人既然无法掩盖他在英勇就义时高唱国际歌的事实,因而敌人的一切中伤都像蜻蜓撼柱一样无力和可笑。
饰“赵一曼”的石联星同志,年初过莫斯科时,曾谈起在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我的父亲留在苏区的情形。当时他常常向文工团同志们讲革命必胜的道理。在最困难时期,他的精神却是很愉快的。他亲自指导文工团收集民间的歌曲和戏剧,提倡把民间艺术吸收到舞台上去,并且不辞辛苦地替文工团改剧本,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戏剧,受到工农兵群众的莫大欢迎,使文工团同志干得很起劲。而我的父亲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愉快精神给他们的鼓舞更大。这是他被捕前不久的事。这一事实也反驳了那些中伤的虚无诗句。
我的父亲没有用话句留下遗嘱,却用共产党员本色的行动留下了遗嘱,这就是:对人民要爱,对敌人要恨;对革命要忠,对反革命要狠。后来我和我的母亲也被蒋介石匪帮抓到牢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时时紧紧记住他这个遗嘱。当敌人向我们作各种进攻的时候,我的父亲的遗嘱就像一团火燃烧着我。作为革命队伍的儿女,应该更高地举起先烈们留下的旗帜呵!
最近碰见了苏联历史家爱伦堡和汉学家郭质生。爱伦堡对我说:我常常记起瞿秋白同志,他在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上有很大的贡献,我给大学生讲中国革命史时,常常提到瞿秋白的名字。郭质生对我说:你父亲对我的帮助很大,最近读到了他的《乱弹》,写得真好,可惜以前没有机会得到它。关于我的父亲对于中国革命,对于中苏友谊的贡献,以及他的著作的意义,我知道得很少。但我知道,他是谦虚的,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和学问。我想,这是因为他是从为人民而不为其他目的出发。许多人都知道他曾和列宁和联共的其他领导人见过面,但他从来不提这些。许多人都知道他的俄文很好,能演讲和作诗,但他从来不以此自满,时常告诫学俄文的人说,学俄文要下十年到十五年的苦功。他长于写政治和文艺文章,但他绝不轻视翻译的工作,常常亲自动手翻译……
许多认识我父亲的人都说,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是的,他被敌人杀死时才三十六岁,他和无数先烈都是在有为之年被敌人摧残了的。然而敌人的残暴阻止不了革命的进展和胜利。我的父亲死在革命受挫折的年份,当时共产党员不过几万人,而现在已超过五百万人了。现在反革命分子受审判的末日到来了。让我们好好地扶植先烈们热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编者按:瞿秋白同志于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殉难。本文作者独伊同志为瞿秋白同志生女,现任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本文系独伊同志为纪念瞿秋白同志殉难十六周年而作。因稿件收到较迟,特补登于此。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 朱德熙
第二讲 词汇
在上一讲里,我们已经说过,词是意义的单位,是由字组成的。一个字的词叫单音词,两个或者更多的字组成的叫多音词。多音词里最常见的是两个字组成的,我们管它叫双音词。古代汉语里的双音词本来不多,近代渐渐多了。到现在,新出现的词差不多都是双音的,旧有的单音词也有许多变成了双音词,例如:进——进入;修——修理;怕——惧怕;怒——愤怒;唱——歌唱;大——巨大。这种双音词在口语里虽然不常听到,却大量地在文章里出现。像“战争的扩大意味着众多的死亡与破坏”,一句话用了六个双音词,已经不算很特殊的例子。既然文章里双音词用得这样多,相对地,单音词就比较少了。大部分单音词还在口语里活着,不大会用错;毛病往往出在双音词上。因此,在这一讲里,我们就把双音词作为讨论的主要对象。
双音词的构成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类是联合式,就是把两个同类的单音词连起来构成一个新词,如:斗争、拥护、丰富、担任等等。第二类是主从式,两个词里,有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用来修饰或是限制那主体的,如:优点、武器、毒素、立场等等。第三类是动宾式,一个动词,一个宾语放在一起构成一个词,如:动员、带头、革命、整风等等。这三类里,第一类最占优势,一大半双音词是按照这种方法构成的。第三类不太稳固,有时候能分开,如“革他的命”。
除了这三种之外,当然还有别的方式,譬如“打倒”“通过”“土改”“一切”“胡涂”“咖啡”之类。因为数量比较少,我们就不多说了。
第一段 词性
词性和词性的转换。在第一讲里,我们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象声词八类。读者一定要问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说,它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一个词原来属于甲类,这是它的本性,在某种场合又属于乙类,这是它的变性,这叫做“词性的转换”。在给词性的转换举例以前,让我们先剔除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形。“花”是名词,“打”是动词;可是“花钱”的“花”是动词,“一打铅笔”的“打”是副名词。这是不是词性的转换呢?不是。这两个意义不相关联,就像“银钱”的“钱”和“钱先生”的“钱”一样。应该算是不同的两个词,只是用同一个字写出来罢了。真正的词性转换是下面这几种情形: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危险”“残余”“困难”原来是形容词,但在“有生命危险”“封建意识的残余”“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里面,却用作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如“决定”“报告”“发明”原来是动词,但在“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农村调查报告”“有利于工业建设的发明”里面,却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不及物动词。——如“紧张”“宽大”“坦白”原来是形容词,但在“工作紧张起来了”“对反革命分子不能宽大”“向群众坦白”里面,却用作动词。汉语的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关系特别密切,有些词如“腐烂”“成熟”“懊悔”“惭愧”仿佛兼有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性质。但是这些词和及物动词的界限却是很清楚的,后面决不能带宾语。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词都可以这样转换的,得根据习惯。下面我们举一些词性用错的例子,分类说明。
名词误用作动词:
(一)出品了像《红色的威胁》《我同共产党人结婚》《红色的多瑙河》
等影片。(期)
(二)过去我们只是让小孩子读书,写字,算术。(期)
(三)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大大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作)
(四)从此翻译哲学和社科的,不再标准着严复了……翻译文艺作品的,
更不再标准着林纾了。(期)(一)例的“出口”应改成“摄制”。(二)例“算术”的前面应该加一个动词“做”。(三)例“障碍”只能当名词用,如“通货膨胀是经济建设的障碍”,跟它相当的动词是“阻碍”。(四)例把“标准”用作动词,是不适当的杜撰,普通的说法是“不再以……为标准了”。(又社会科学不能简称“社科”。)
动词误用作形容词:
(五)在全盘生产计划中,新区与老区是分别的。(期)
(六)黄家怕事泄露,在黄世仁结婚前夜,阴谋地要把喜儿卖入娼门。(
报)(五)的“分别”原来是动词,这里却用作形容词,如果在前面加一个“有”字,把它当名词用,就通了。(六)的“阴谋”原来是动词,作者硬加一个“地”字把它当形容词用,其实是多此一举,把“地”字取消,还它本来面目就很好。
形容词误用作动词:
(七)反动阵营内部争权夺利,不断矛盾。(期)
(八)每个母亲都有权利要求她们的孩子,能幸福的在温饱的环境下生存
,愉快,康强。(期)前一例应在“矛盾”之上加“发生”之类的动词。“矛盾”作动词用,现在只限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后一例的“愉快”和“康强”都不能当动词用,其次,既愉快而康强,“生存”自然不成问题,又,“幸福”当然包括“温饱”,所以这句应该说“能在幸福的环境中愉快而康强地生活”。
我们在上面说,有些形容词是可以当不及物动词用的。但是近来把形容词当及物动词用的例子也一天天多起来了。这自然是跟汉语固有的习惯冲突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未尝不是一种好处,它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这一句话里的“丰富”就是当及物动词用的)。我们的意见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形容词跟句子里的宾语本来就配得拢,那么把它当及物动词用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例如“关系密切”“态度端正”是可以说的,下面这两句就不算错:
(九)密切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期)
(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作)如果本来配不拢,硬把它们凑在一块,就显得蹩扭了,例如:
(十一)但没有明确到自己存有许多小资产阶级的病根。(作)
(十二)同时也端正了落后工友对生产竞赛的认识。(书)“病根明确”和“认识端正”都不合习惯。(十一)应该加一个动词,改为“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十二)应改为“同时使落后工友对生产竞赛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名词误用作形容词:
(十三)人事课对于有病的与孕妇的工友也作了详细的调查。(稿)
(十四)党员燕和新工作很模范。(报)(十三)的“孕妇”应改为“怀孕”。(十四)“模范”是名词,有时放在另一名词前面做附加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小组”,但是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形容词,不能做表语。
形容词误用作名词:
(十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衰老时期,腐朽的成分就达到了高度。(期)
(十六)强迫人民入伍,参加他们的殖民地军队,在到处肆意征夺人民的
财产。(期)“高度”可以做动词的附加语,如“高度发展的工业”,也可以做名词的附加语,如“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它自己不能独立。(十五)的后半句可以改为“腐朽达到了极点”。(十六)的毛病出在“在”字上,有了这个“在”,“到处”就变成名词了。改的办法或是把“在”字去掉,或是把“到处”改成“各处”。(又“征夺”一词极生硬,征用和掠夺决不能简缩为“征夺”。)
副词误用作形容词:
(十七)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信)
(十八)经过一年来的恢复生产工作,该厂接管的干部已经摸索出或多或
少的经验。(书)(十七)例“一度”和“做过”的地位应对调,否则“一度”就变成“家庭教师”的附加语了。(十八)的情形也一样,“或多或少”应放在“摸索”的前面,改为“或多或少地摸索出一些经验”。
不及物动词误用作及物动词:
(十九)转变了过去站在生产之外,空喊保证生产的作风。(期)
(二十)我们的行动惊慌了地主。(作)(十九)的“转变”应改为“改变”。二者除了词性不同之外,意义也不完全一样。“转变”多半指人的思想的变化,“改变”的意义却比较宽泛些。(二十)应改为“我们的行动使地主惊慌了。”
(二一)全村有三百户,逃荒了二百户。(书)
(二二)由青年团员带头同学进行学习。(作)“逃荒”“带头”是本章开头讲的动宾式的词,这类词本身包含一个宾语(如“荒”和“头”)在内,后面通常不能再加宾语了。(二一)应改为“全村三百户,逃荒的就有二百户。”(二二)的“带头”可以改成“领导”。(有少数动宾式的词能用作及物动词,例如:你别“取笑”我,“动员”一百万人。)
“化”和“性”。“化”和“性”是从翻译来的。“化”字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ze,“性”字翻译英语的名词词尾—neis。但是我们运用这两个词尾比英语更加自由。一般地说,“化”是动词的记号,“性”是名词的记号,可是例外也不少,粘附“化”的词有时转作抽象名词用,例如:
(二三)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毛泽东)
(二四)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鲁
迅)
也有转作形容词用的,如:
(二五)仍要支持欧化文法,当作一种后备。(鲁迅)
(二六)实施奴化教育。(报)粘附“性”的词有些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例如“慢性自杀”“流行性感冒”“硬性规定”。由于这两个词尾用起来很方便,很自由,也就产生了流弊。先举一些“化”的例子看:
(二七)对家庭不应采取简单化的对立态度。(报)
(二八)内容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生活化,题材不外是家庭伦常,男女恋
爱。(期)
(二九)西南各地匪势也已大挫,若干匪患严重的地区且已净化。(期)
(三十)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已显然地激化起来了。(期)(二七)不仅是“化”字的问题,“简单”跟“态度”根本连不到一块儿,应该说“对家庭不应简单地采取对立态度。”(二八)的“生活化”造得非常生硬,而且意思庸俗,好像家庭琐事和男女恋爱以外就不是“生活”。(二九)可以改为“若干匪患严重的地区现在已经没有土匪的踪迹了。”(三十)应该说“激烈起来了”。
“性”字用得不恰当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三一)犯了严重性的错误。(作)
(三二)都是很专门性的问题。(期)
(三三)没有很好地去调查情况,研究政策,只是自己一个人盲目性的瞎
干。(稿)
(三四)应根据具体材料采用适当的形式,但目的性要明确。(期)
(三五)臭虫的习惯性,爱栖居在缝隙里,如板墙缝,床角等处。(稿)
(三六)是一个困难而具有讨论性的问题。(期)这些“性”字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三一)至(三五)只要把“性”字取消就都通了。(三三例的“盲目”与“瞎”意思重复,应该去掉一个。)(三六)“讨论性”意思不明确,不知是“需要讨论”,还是“值得讨论”。
(三七)在某一个自然区域里,统治者的剥削性是可以用灾荒发生的次数
及其严重性来衡量的。(期)“剥削性”指“剥削的程度”,应该说“统治者剥削人民的程度……”。
(三八)这是很弹性的规定。(期)上面说过“硬性”是只作形容词用的,但是跟它相对的“弹性”习惯上却只用作名词,因此这句不如改为“这是很有弹性的规定。”
(三九)经营粉业者占全区总数的百分之六,群众性很大。(稿)“群众性”是一个形容词,普通用为名词附加语,实际上等于说“群众的”,例如“抗美援朝是群众性的运动”,这句的“群众性很大”应改为“人数很多”。 (本段完,全文未完)


第3版()
专栏:

  访问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们
本报记者 鲁生
在千里治淮战线上,在淮河流域的广大农村里,我看到许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母亲。她们的孩子都在朝鲜战场上日日夜夜地为祖国人民战斗着;她们自己虽然年老,也积极在治淮和生产战线上紧张地劳动着。她们认识了祖国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
在淮河岸上的古城村(属皖北凤台县),有一位老大娘蒋阎氏,今年五十七岁。她从淮堤上回来就锄麦子,锄过麦子又锄高粱,一天也不闲。经人介绍,我才知道她就是为中国与朝鲜人民的幸福而战斗着的志愿军的三个战士的母亲。我怀着敬爱的心情去访问她时,她一开口就说:“我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在朝鲜前线对美国鬼子作战哩!”她还怕我听不明白,就一个个地给我介绍:
“大儿子叫蒋振江,在志愿军里当班长。二儿子叫蒋振海,在志愿军某师炮兵营当营长。三儿子叫蒋振朝,是今年正月我送他到朝鲜去的。”说着,她把她二儿子的像片拿出来给我看。一幅雄纠纠气昂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她笑着说:“你看他身体多结实,多有精神,美国鬼子管保怕他哩!”我说:“美国鬼子怕他,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可都爱他。”她笑着让我看她床上铺的黄毯子和新被子,又拿出人民政府送给她的大米、人民币。她笑着说:
“同志,这些都是国家和人民给我的!”
我一边听着大娘这句动人的谈话,一边看她家放着干净的桌子和地上的农具。老大娘扫了一下床铺上的灰尘又继续说:“从前没有人民作主人的国家,我年年逃荒。三个儿子都是我用破棉袄背在背上逃荒要饭养大的。现在有了毛主席,又有了人民作主的国家,我有了吃,有了穿,有了房子住,有了被子盖。我听工作同志念报说:美国鬼子又想来打咱们中国,我就连忙送俺儿去参加了志愿军。同志,你说我为什要把三个儿子都送到朝鲜前线去?我想着:没有国就没有家。你看,从前没有人民作主的国家,我受的是什么罪?今天有了人民的国家,我过的是什么日子?不光我呀!你去看看俺村的老婆婆都像我一样不逃荒要饭了(她又指着院里蹦蹦跳跳的一群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也不再在她娘背上生长了。”
临走我问她生活有没有困难?老大娘摆摆手说: “没有,没有。我自己会劳动,国家和人民又帮助我,我什么困难也没有。就是天天想着:俺们不逃荒要饭了,可是天下还有好多劳苦人天天遭轰炸,受屠杀,逃难,过着像俺们三年前的一样日子,我一想到这里,就恨不得想跑到朝鲜去,告俺的三个儿子说:快些杀光那些美国鬼子,好叫天下劳苦人都过好日子。”
类似这样的母亲,在我们祖国到处可以见到。
在淮河中游的下格堤(霍邱县城西湖和姜家湖之间的堤防)工段上,有一位五十四岁的老大娘率领村干部和妇女代表来堤上慰问民工。那时春天刚到了淮河上,到处是翠绿色的麦苗和鸟语花香的美景。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些民工想到家里的粪还没送到地,心就不安起来。比如“杜母中队”,原来每人每天能挖三公方土;因为心不安就下降到两公方。这位老大娘来到堤上后,了解了民工的思想,就告给该中队全体民工说:“最近政府发下来的救济粮、煤、草,我都分给你们各家了;你们家里的粪土,我已组织妇女和牲口全送到地了;你们家的三千多亩高粱,我们五天就全种上了。今天我跑七十多里来慰问你们,大家有什么困难尽量提出来,我老婆都能解决。”这一来,“杜母中队”全体民工都受了感动,当夜没睡就订出了十条治淮爱国公约,第二天每人就多挑了一公方土,以后一天天增加到六公方多。
这位老大娘是谁?就是那开辟杜母乡工作的妇女主任丁其兰,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位母亲。
丁其兰是皖北霍邱县杜母乡人。这乡刚解放时,她就组织妇女抓住统治该乡多年的地主恶霸、土匪头子伪保长杨刚民,斗出他七十多条长短枪,把他送到政府枪决了。从此,她就成了杜母乡人民的领导者。去年涨大水时,她领导八十多个妇女抢险,使杜母乡受损失不大。大水后她组织男人去搞副业生产,组织妇女种下二百多亩萝卜。冬天,她又带领二百六十个妇女上淮堤打坝。今春因为全体男人都上淮堤,她就领导妇女把全乡的土地种起来。在五十天春修工程中,她就来淮堤上慰问过三次民工。下格堤上民工都称她是“老积极丁大娘”。
她为什么这样积极呢?
她生过八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背在背上,挑在篓里,逃荒要饭养大的。她说:“养孩子不容易;可是养大了,洪水淹,蒋介石抓壮丁,到如今只剩下两个儿子!大的今年二十四岁、小的十二岁。大的我送他到朝鲜去抗美了,小的上学念书了,将来长大我还要叫他到军队里为国家出力。”
“同志,你要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你看看我从前过的日子就会明白。从前蒋介石地主恶霸在中国为王,我一辈子生八个孩子,就被他们害死六个。过去我没一脚地,今天我分到了五亩地,又得到政府救济帮助,日子越过越好。我听到美国鬼子天天在朝鲜屠杀孩子就发急。我想着:谁愿意看着亲生的孩子活活被杀死?我知道养大孩子不容易。我们这里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孩子可以跟着娘好好地长大了,可是在朝鲜还有好多孩子正在受糟蹋,美帝国主义还想再来中国杀孩子。养过孩子的母亲,谁能够忍心不管呢?想到这里,我就送俺孩子到朝鲜去抗美了。”
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些最可爱的人们的母亲,也是多么的可敬可爱啊!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动态

  文化生活动态
《时事手册》发行数量激增
第十七期内容丰富即将出版
《时事手册》第十七期即将出版。这一期有两个中心内容,一个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另一个是朝鲜战争一周年。
关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缪楚黄写的《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做了些什么?》又一篇是王惠德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年表》。
关于朝鲜战争一周年的,有三篇文章和资料。黄操良的《一年来的朝鲜战局》一文,叙述了一年来朝鲜战局的发展,指出了朝鲜战争的基本形势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当前任务。另外两篇资料记述了中朝人民军队五次战役的经过和战果。
本期还刊载了高戈的《怎样开展捐献飞机大炮的爱国运动》,陈春的《响应爱国售棉的号召》。
《时事手册》最近几期发行数量激增。据初步统计,第十五期已发行二百三十万余册,第十六期仅据北京、上海、汉口三地统计即已发行二百三十七万余册。
中国铁路体育宣传列车代表团赴太原等地宣传人民新体育
由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青年团全国铁道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及参加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和全国铁路篮排球比赛大会之铁路代表队员等三十余人组成的中国铁路体育宣传列车代表团,于六月一日自北京出发,往太原、郑州、衡阳、上海和济南等地,向铁路职工传达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的精神,借以推广人民新体育,搞好铁路建设事业。


第3版()
专栏:

朝鲜战场速写 ((铅笔画) 十六
去年冬天,顽强果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破冰涉水。突破了敌军一个营及一个炮兵营和三十余辆坦克的阻击,胜利地强渡过清川江寒流,完成了切断敌人逃路的任务。 侯逸民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