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应该正确地塑造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
——评影片《关连长》
冯征
我们热爱人民的电影艺术,特别热爱以反映和歌颂我人民解放军优良本质和伟大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艺术。这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有了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教养下、从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才创造了我们中国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才创造了我们光辉的新中国。而电影工作者辛勤地塑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把这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的生活和历史,生动地搬在银幕上,毫无疑问,这对于胜利了的中国人民,特别是人民战士,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上海文华影片公司新片《关连长》就是一部意图描写人民解放军优秀品质和伟大事迹的影片。它企图通过战斗英雄关连长和他领导的“模范连队”,来表现我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通过翻身农民出身的关连长,通过我军热爱孩子、英勇作战的题材,来塑造我军为人民的最大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革命英雄的典型形象。影片中还有着我军愉快的文化娱乐生活、文化学习、同志间互相友爱、关怀,和有关部队民主生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描写………,这些对于不大熟悉我军内部生活的人们,当然都是新鲜的。《关连长》影片的作者,这种主观的意图和他们为拍制这部影片的努力,是好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是应该受到鼓励的。但是由于这部影片在许多地方严重地歪曲和误解了我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本质和英雄形象,影片中所表现的部队、人物及其生活,和我们百炼成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极不相称的,它不仅不能收到主观意图所期望的效果,相反的,会在人民群众中给我们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散布一些坏的影响。因此,应该给以严正的批判。
影片《关连长》怎样地歪曲了人民解放军的本质和革命英雄的形象呢?
首先,它没有足够地表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领导,甚至歪曲和抹杀了党在我军中的领导作用。谁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是人民的军队和英雄的军队,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有了党的领导,才有了人民军队的一切,才使我军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军队。有了党的领导,才使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无敌于天下的英雄部队。影片《关连长》企图通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下江南时参加解放上海的一个连队,通过关连长向观众介绍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品质和英雄事迹,但是却忽视了这个部队是由党所领导的特点。在这个所谓“英雄”连队的活动中,看不见党的支部在连队中的领导和堡垒作用,看不见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制度,没有表现出作为人民解放军生命线的政治工作的威力;相反地,作为连队领导核心和模范党员形象的却是一个不了解与不重视支部领导作用的关连长,以关连长的个人活动来代表党的领导和包办政治工作,这种现象在我们部队中是不允许存在的。影片又错误地把连队中的政治工作人员描写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人物,甚至在重要的关头(如写血书请战——这在部队里是已经被批评了的方式,及违犯组织纪律时)作为连队中的政治思想领导者的政治指导员,竟成为连长和群众的尾巴,这是极不正确的。这对于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人员的形象和作用,对于人民解放军连队中军事政治干部的关系,是歪曲了的。我们的部队是党所领导的部队,但影片中关于共产党员在连队中的先进作用没有提到,而且把党员的作用和党群关系写得一团糟,像战士们洗脚时的一段描写,那种随便发牢骚、非原则的争吵、非党员与党员讲着“你们”“我们”,党群关系的隔阂对立,互相揭“底子”,以及党员拿每天倒洗脚水来向老油子陪罪的极端庸俗的话,而影片中所表现的共产党员,都成了议论是非、违犯群众纪律的人(三个违犯纪律的全是党员),难道这些不是对人民解放军中共产党员的歪曲吗?
其次,影片《关连长》把人民解放军描写为粗鲁的、没有文化教养和缺乏智慧的部队。影片是以我们部队文化活动低下的场面开始的,以关连长为首的连队中工农的战士们,差不多都不识什么字,作者讽刺知识分子不从实际出发的同时,也嘲笑了我们的部队,把我们的文化学习描写成没有组织、没有领导、没有计划,把部队文化学习组织编成什么“识字的高级组听讲英雄故事”,不识字的是“低级组”,似乎只有在新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员来了之后,才给部队带来了“文化”和文化学习的领导。影片把关连长提倡的什么“见啥学啥”的方法,看成是新发明,这根本不符合于人民解放军文化教育的情况。事实上,影片上所显示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以后的时期,不用说是野战军的模范连队,就是地方武装的普通连队,它的文化水平也不会如此低下的。我们部队从井岗山毛主席建军伊始,就把学习文化当成部队中不可缺少的课目之一,而“见啥学啥”的方法早在红军时代就有,抗战时期陕甘宁留守部队的战士张友池更好地发挥了这种方法,全军中并曾推广了这种学习方法。而当解放战争大举反攻和接近胜利的时候,许多单位都已有了一种比较完整和正规编班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见啥学啥”的方法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因此,以关连长为代表的“模范连队”,绝不会像影片所显示的文化水平那样的低下,最不应该的是影片还故意夸大了这一方面,忽视了部队中的教育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领导上竟让新参军的文化教员对战士大讲什么“宇宙观”和哲学,这是毫无根据的。这种课程在我们连队的文化课程中从来是没有过的,而在机关干部中进行这类课程的讲授时,也是由负责干部和政治水平较高的同志讲授,绝不会让一个尚未接触实际的新知识分子来讲。这样影片一方面夸大地讽刺了新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缺点,同时也嘲笑了以关连长为首的广大战士的愚蠢及落后,武断地无视了我们的部队对文化学习领导上的光荣传统。除开学文化以外,其他有关描写关连长的许多动作,战士们的对话,连队生活情况,都没有生动地描写我军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整齐、清洁、简单、朴素的作风,却把关连长和许多战士都弄成吊儿浪当、歪戴帽子、不讲卫生,不讲军风纪的样子;看守俘虏卫兵接哨不行军礼,而互相鞠躬;连长在演习和作战指挥中连个军语也说不好;下命令时还用“俺”不用“我”。而连长自述在看《白毛女》演出时,他竟向舞台上打了枪!似乎要告诉给观众说:我们的战士只是一群出身于农民阶级,为了那么一小块土地而集合起来的杂乱的队伍!显然,这样的描写,是根本对我们部队的本质认识不足的表现。
应该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有思想的、同时也就是有崇高理想的部队,这个军队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贯串了关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教育,每一个战士都能够自觉地懂得他们是为什么打仗,懂得中国革命的现在和将来。我军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不是以农民的思想为标准,不是以用手紧抓着他那小块土地为标准,而是以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先进革命战士的觉悟为标准。百炼成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在这种阶级觉悟的基础之上,在战斗中锻炼和成长着。我们的人民战士不仅有着最大的勇敢,而且有着最高的智慧,我们是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所武装起来的队伍,我们是勇敢善战的队伍,也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和有高度文化教养的部队,而且我们的智慧和文化在随着斗争的需要,一天天进步发展。我们人民战士的英雄形象必须具有这些特色。影片《关连长》中,关于我们部队生活和关连长作战指挥的描写,并没有表现这些。从影片中没有看出来作为人民解放军初级指挥员英雄形象“关连长”的智慧,也没有看出广大战士群众的智慧(事实上存在于我们部队中的战前“诸葛亮会”“想办法会”“沙盘作业”(注),战中的细密侦察情况,战后的“战绩民主评定”……都是群众的创造)。影片只强调地描写了以关连长为首的连队立功请战的“写血书”运动和不怕牺牲的斗争勇气,但忽略了这个连队战前应有的准备,战中也没有精心地调查地形,了解敌情,战斗快要结束时,关连长不去掌握连队完成任务,竟一个人冲上楼梯搜索残敌,被暗枪击中而牺牲了。这种作战的方法并不符合我军的战术思想,关连长牺牲的条件,既不够具体,也不够充分,这怎么能表现一个英雄连长应有的智慧呢?如果以影片所描写的这样的“英雄”的连队,来代表进攻上海时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典型连队,将给人们以什么印象呢?显然,这样的部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中打败与消灭了以美帝国主义所支持的蒋匪军,取得了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这个连队不仅不能成为人民解放军典型的英雄的连队,而且也落后于一般的连队,把这样一个没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没有文化教养、没有作战艺术的部队,封为“模范”连队,这对于我们百炼成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于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上海的英雄部队,对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是种很大的歪曲。
再次,也要指出,影片《关连长》没有表现出我军是一个有高度集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部队,却有着许多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的描写。首先关连长就被描写成为一个近乎独断专横的人物。而在请求战斗任务时又是三番五次地在团首长面前,急躁提出要求,不听从分配,为了自己连队争功,可以提出将别的连队(七、九连)调回来,并且以写血书要挟领导,来和上级对抗。影片表现了这些,并没有有力地批判这些,而在公开的群众场合又表演了战士们公开议论上级的谈话,什么“上级看咱八连是废物”,“上级拿我们开心!”等等,这还叫人民的军队吗?人民军队自觉的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在那里呢?
人民解放军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有着高度的民主集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方面有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制度,以高度发挥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又有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性的纪律,这种民主制度和高度集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相结合,使我们能在任何情况下官兵团结、军民团结保持自己高度的战斗力。然而影片《关连长》却把人民解放军高度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描写成农民小资产阶级落后散漫,把我们部队的官兵一致表现为庸俗的随随便便:连长端尿盆,扛着两个大包袱,周围许多战士竟无一人去接一接;把群众的民主生活,写成随便讲上级怪话,不守纪律,在连长严肃地批评了三个战士以后,战士马上对连长又当面提出了意见,由于战士提意见,而连长马上就给了战士两包烟!……这样的“民主生活”没有接触到我们部队的真正民主集中的实质,相反是造成纪律松弛,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当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渡江前后的大兵团作战时,能够设想,这样“民主生活”所表现的、纪律松弛的部队,会获得大量歼灭敌人的胜利吗?显然,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部队不是这样的部队。高度集中的组织纪律是人民解放军战斗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外,在表现人民战争的特点上,不仅应该表现人民解放军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而且必须表现人民热烈地支援我们,帮助我们,表现人民解放军紧紧依靠群众的特点,否则胜利是不可能的。而影片《关连长》除了表现关连长和小孩在地上滚打着玩,或妇女儿童欢送部队之外又表现了什么呢?
人民解放军所以是人民的部队,英雄的部队,就是因为它具备了上面举过的那些特点,这些特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而后两个特点正表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一特点。人民解放军典型的英雄形象,必须集中地表现这些,假如没有无产阶级领导,也就是说没有共产党对部队的领导,就不会有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优良本质和伟大革命英雄的形象。影片《关连长》正由于没有集中地表现了这些特点,而且严重地歪曲和抹杀了这些特点,因此它所塑造的关连长还不可能是人民解放军伟大战士的英雄形象,更不是人民解放军模范连队和英雄指挥员的形象,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和今天正在保卫祖国、保卫远东与世界和平的举世闻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更是不相称的。恰恰相反,会在观众中散播一种不正确的印象,使观众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这样一个无组织,无纪律,无思想,无文化,愚蠢而落后的集团。这就是《关连长》这一影片的严重的害处。
什么原因使影片《关连长》的电影工作者歪曲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呢?
从影片上来看,首先是他们对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和特点不了解,他们只知道我们的战士是“兵”,是主要的来自农民,却不知道这是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是由共产党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所武装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文化修养的军队。他们没有深深体会到人民解放军伟大战士的远大理想和阶级情感,不懂得劳动人民出身的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所表现的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因此只能抓一些零乱和片断的皮毛印象,甚至是抓取一些落后的需要批判的现象,堆砌起来,凭着小资产阶级的臆想,来描写我们军队。他们分辨不出生活中那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东西;那些是表面现象,那些是本质,也就不可能反映出人民解放军的优良本质和正确地塑造出人民解放军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来。
由于他们对于人民战士的思想情感的不了解,因此,也就不可能正确地描写我们的战士,而把农民落后的、和不健康的,为主题思想所不需要的东西加以发挥,这些东西愈形象化,所产生的对人民军队本质的歪曲和误解就愈大。尽管编导和演员以若干形式上(如用山东方言……)和一些趣味上演技上的加工,这只是发挥些和主题不相干的方面,引起观众的哄笑。这当然也告诉我们:一切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能力,首先是思想情感问题。此外,《关连长》电影的创作者也表现了不严肃的创作态度,据说《关连长》原作(小说——朱定作)写因抓俘虏踏坏农田,现在改成演习回来开玩笑踏坏农田;把连长和战士谈话时抽完了自己的两包烟,却改成战士向连长提了意见之后,连长马上送一包烟给战士们,表现为庸俗不堪,把战士和共产党员演成吊儿浪当,军风纪不整的人物以及不少迎合观众庸俗趣味的东西,都是过分疏忽与随便的工作态度所造成的,这些都损害着他们自己所意图表现的主题思想。
当然,我们所以指出以上的错误和缺点,绝不是说影片《关连长》的编导者今后就再也不可能搞出代表人民战士思想情感的好作品出来,而是说,目前他们的努力,还没有把自己表现工农兵的意图变成实际的效果。要求他们认真地向工农兵学习,从实践中在思想情感和创作态度上加以改变,人民正欢迎他们今后能有良好的作品出现。
注:“沙盘作业”是指战员在作战前研究战斗部署的一种模型。


第5版()
专栏:

  向新中国道贺
印度 曼辛赫·拉希 作 辛禾译
从压榨下解放了的人民,打断了一切枷锁
英雄毛泽东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向你道贺
 
东方放出红光,人民的眉头展开
革命的号声吹起来,出现了英雄统帅
口号声震动了天空,大地也阵阵摇摆
法西斯阵营混乱,恐慌了杜鲁门的后台
丢下了坦克大炮,国民党匪首逃跑
英雄毛泽东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向你道贺
 
蒋介石的统治赌局昨天还昼夜进行
监狱里塞满了工人,农民和学生
暴虐压迫的榨油机肆无忌惮地蹂躏
他们脖子上套着绳索,忍受着无穷的苦刑
就在这地方眼前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
英雄毛泽东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向你道贺
 
那边在台湾呆着哭泣着人民的仇敌
蒋介石的死尸中美国还在吹进空气
可是中国是幸福了,幸福的是中国的人民
周恩来,朱德,像这样幸福的中国领袖之群
横行世界的鹰鹫的暴力遭遇了毁灭打击
英雄毛泽东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向你道贺
 
啊伟大的革命领袖,啊全亚洲的生命
今天你的胜利旗帜激动了受苦人的心情
血液在血管中沸腾了,挨饿的人群如烈火飞腾
自己的大旗树起来,工农们前进前进
亚洲的历史正在翻身,这是空前的变更
英雄毛泽东的新中国,今天我们向你道贺
译者记:这首诗刊载在印地语(印度国语)进步文学刊物《新文学》(Naya Sahitya)今年一月号中。原诗是整齐有韵的。译文依照原来行式,只韵脚押法稍有变动。


第5版()
专栏:

  《武训传》电影及其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毒害
何家槐
关于《武训传》的讨论和对于武训的看法,是一个政治的考验,也是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这个考验和这场斗争中,暴露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尤其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正可怕地侵蚀着革命阵营这一严重的、值得大家警惕的事实。为了逐步肃清反历史反人民的思想毒素,把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我们的确应该热烈响应人民日报的号召,重视和参加有关武训的讨论和批判,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武训究竟是什么人,在历史上究竟扮演了一种什么角色,是很清楚的,他的性格之庸懦可鄙和行为之卑污可耻,也是很显然的;但电影《武训传》的编导孙瑜先生却说:“他坚韧地,百折不挠地和封建统治者作了一生一世的斗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典型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崇高品质”。
这个影片的主要演员赵丹先生也说:
“………武训这种斗争反映中国农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意志是劳动英雄的意志,正因为这样,所以连当时的反动阶级(甚至直接残害过他的人)都胆颤心惊的承认了他的成功,因而就成为当时的中心人物……”
这样赞美武训和所谓“武训精神”,是完全错误的。像武训那样的寡廉鲜耻,可笑可憎,怎么能与坚贞不屈,顽强斗争联系起来?像他那样的奴颜媚骨,愚昧无知,与勇敢智慧,崇高伟大究竟有什么共同之点?自他死心塌地地投降了统治阶级之后,与勤苦善良的劳动人民又有什么关系呢?
孙瑜先生虽则曾说他对于武训是“歌颂与批判并行”,但事实上,主要的却仍然是表扬,仍然是赞美,批判只是极不足道的,甚至起了从反面来歌颂“武训精神”的作用。为了达到歌颂的目的,他们还把什么“反地主”,“反恶霸”,“反封建制度”等等进步思想和行动,一古脑儿地硬加在武训身上,企图把这丑恶的形象美化和理想化,这是非常错误的。
赵丹先生说他之所以要表扬武训,原是要把他“从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包围中拉回到人民大众中来”。这也是有些近乎天真的想法,因为事实上,武训先前虽曾当过长工,但以后主要的却是以所谓“行乞”和耍把戏为生,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劳动,变成了“自由自在”的游民,偶尔打打零工,并不能改变这一成份。他不懂得阶级仇恨和积极抗争。像他那样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宣扬封建文化,要把他“拉回来”硬算做人民大众中的一员,是除了给他披上进步的外衣,是别无他法的。在电影,小说,和画传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形象呢:
“沉重的脚步从上房里走了出来,张举人身后随着了钱妈。武训耳听着周大叫了一声‘老爷’,他的双膝吓得发颤。钱妈又在喊‘过来罢!’他像一个渺小的朝山进香者,从低处连佛像都不敢抬眼一望,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在石级上跪了下去。
“武训在举人老爷瞪着眼,鼻子像驴子一掀一掀的当口,已经不敢再正视上望而低下了头,只听得头上一声雷震,毛毛雨沛然而下。他觉得他从举人老爷的大门算起,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件事不新鲜,难懂,而又惊人。举人老爷可真和俺们穷人不同啊!
‘快起来罢!还老是跪在这儿干什么呀!’钱大娘的声音在向他喊着。他抬起头来的时候,举人老爷的影子已经不见。周大笑着扶他起来,他的两条腿已经麻痹无力、摇摇欲倒了。”(电影小说四七、四八页)
这样的一个丑角和奴才,是什么劳动人民的儿子和劳动人民的真实典型或优秀代表呢?
有些人至今还是抽象地来看劳动,以为替谁劳动都是光荣的,神圣的,愉快的,值得歌颂的,殊不知这正是为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所欢迎而对劳动人民有害的观点;这正是百分之百的奴隶哲学,因为只有为这种哲学所蒙蔽的人才能把地狱看成乐园,把痛苦看成艺术,不论如何遭受压迫和剥削,也能安分守己,处之泰然。不料有些自命为以新观点来看问题的人,也有如此的看法。我以为这明明是受了地主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是应该加以指出的。
这一奴隶哲学,在电影小说《武训传》中有着相当巧妙的,隐蔽的表现:
“逗得世人笑了——究竟比叫世人流泪好得多。
于是武训就这样勇敢地选择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条路,以小丑的姿态出现在满清末年的封建社会的街头,准备接受任何的艰苦和笑骂,想凭他个人的悲剧性的反抗,替穷人争一口气,为下一代的孩子们争取教育的机会。从他含泪的笑眼里,我们看出了武训——劳动人民的孩子——对他同命运的无产阶级的一种真挚的,农民的无比的热爱。”(二六页)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劳动和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和农民大众等等概念的理解,是抽象空洞,暧昧模糊的。这里所说的“世人”,如果不是指的地主豪绅官僚,而是指的人民大众,那又有什么教育意义呢?在重重压迫、掠夺和剥削之下的农民,辗转呻吟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固然不应该流泪,而应愤怒,不应该悲伤,而应奋起,但又怎能叫他们都同武训这一丧尽了阶级意识,至死也不觉悟的奴才一样做苦工时唱歌,挨皮鞭时微笑,被夸奖时叩头谢恩,受宠若惊呢?
这影片中固然描写了张举人及其狗腿赵熊、魏俊,地保高春山及其狗腿刘四等等的残暴不仁,阴险卑劣,但也很强调地描写了杨树坊、娄峻岭,郭芬等等的急公好义,开明清廉。这是对于统治阶级又是暴露又是歌颂,既写黑暗又写光明,作者企图暴露和歌颂并重,事实上却完全得到了歌颂的效果,“一半对一半”,原是不可能的事。
这个影片有一个主题歌,它的歌词是:
“一囊一钵,仆仆风尘。一砖一瓦,累积成金。街头卖艺,市上售歌。为牛为马,舍命舍身。世风何薄?大陆日沉。谁启我愚?谁济我贫?大哉武训,至勇至仁。行乞兴学,千古一人。”
这个电影的主题思想是赞美武训的苦操奇行,颂扬他的事业和成功,这首主题歌正是极好的说明。我以为无条件地赞美武训的“艰苦作风”和“奋斗精神”,其实就是抽象的“人性论”的具体表现。
电影中用不倒翁来象征武训的“坚强性格”,用幻游地狱来叙述武训“大彻大悟”的过程,借解放后冬学女教师的话来“批判”武训的方法和指出他的失败,不但是牵强的,而且还是有害的,因为这更模糊了群众的认识。
有些人还往往以历史条件的限制来原谅武训,但事实却绝对不利于这种辩护。因为北征的太平军于一八五四年(咸丰四年)曾由李开芳率领攻入山东,这时武训已有十六岁,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赖文光所率领的捻军,也曾在山东大破清军,杀清帅僧格林沁,震动了满清的王朝,这时武训已有二十七岁,已是壮年。即使不提其他轰轰烈烈的,可歌可泣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封建统治的人民革命运动,仅仅这两次伟大的革命进军,照理说也应该使武训受到一些影响,使他有所觉悟,可是武训却完全没有一点类似觉悟的表现,毫无反抗统治阶级和解放自己的思想行动,反而日益走向投降的道路,这正是说明了十足的奴才本色和顺民性格。不错,在影片中曾经写了一个太平军战士周大,但这是一个被歪曲了的人物,并不能表现太平军战士的特色,作者拉他出场,也只是为了衬托武训的伟大,为了侮蔑中国农民革命。在电影小说中,有如下的一段描写,足资证明:
“杀?……武训所听过的父老传说和故事中,从李闯王和他手下的农民逼得明末的崇祯皇帝上吊煤山,到八十年前一度占领过堂邑,寿张,阳谷等县城的山东贫民首领王伦,都是一败涂地,洪秀全五年前建都南京,忘记了穷人,听说这两年败的败,擒的擒,两湖和江西全入了曾国藩湘军手里,眼看大势已去……杀,又有什么用处?”
我想这决不是当时一般农民,尤其是有觉悟的农民的思想情绪,而是十足的失败情绪和反对农民起义的奴才思想。作者也许想以武训的安分守己从反面来批判他的错误,可是事实上,这个作品的基本精神和性质,却不但根本抵消了这种暧昧无力的批判,而且反而更增加了主题思想的混乱性和消极性;看了周大下面回答武训的一段话,更可以明白了:
“周大注视着武训,拍着武训的肩说:
“好,武七!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们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恶霸知道,咱们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一三五、一三六页)
借了周大的口,作者明明是肯定了,赞成了武训所走的道路,仿佛武训的道路和太平天国的道路是可以同时并行,互相调和,相得益彰似的。但实际上是不自觉地着重地宣扬了投降主义的胜利与成功,这当然不是忠实于历史的描写。
这次《武训传》的公映和对于武训的歌颂,显然是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违反了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方向。我想,既然称为新民主主义的文艺工作者,即不应失掉人民大众的立场,共产党员尤其应站稳党的立场。有人说《武训传》的思想虽不正确,在政治上讲虽则犯了严重的错误,但艺术性相当高,特别是演武训的赵丹先生演得很成功,可是这些人却就偏偏忘了艺术标准应该放在第二位,应该从属于政治标准,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而且,内容愈反动,政治思想愈混乱或错误的作品,如果愈带艺术性,那也就能愈益毒害人民,就愈应排斥的这一极其明确的指示。我们应该反对歌颂任何敌人,歌颂任何丑恶的社会现象,应该反对以任何方式来表扬奴隶精神和磕头主义。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奴隶精神和叩头主义决不是我们的传统,只知下跪叩头,屈膝投降的败类也决不是我们的祖先。如果不划清界限,爱憎分明,值得歌颂者才歌颂,应该暴露者坚决暴露,那就势必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淆惑群众的视听,把他们引入歧途。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才能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方针,也才能更好地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正确的历史观点和阶级观点,劳动观点和人民观点,帮助他们正确地表现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真正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崇高品质”。
我深信这样的做是完全必要的,对大家是绝对有益的,因为这是一场严重的思想斗争。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十五位读者对影片《关连长》的意见
最近本刊收到了十五位读者对《关连长》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有着严重缺点的影片。这十五位读者是:华东军区公安政治部陈东白,某师文化科马友荣、胡希哲、孔程,解放军画报社白世藻,中央文学研究所高冠英、曹桂梅、兰村,中央美术学院张汝济、蹇人斌、俞元辅,中央戏剧学院栗如椿,北京王秀、高翔,上海李云山等。由于篇幅限制,这些稿件不能一一发表,特摘要综合大家意见如下(其中与今日本刊冯征同志的文章内重复的例子,已略去):
大家一致认为《关连长》的主要缺点是把人民解放军作了十分歪曲的描写。电影把人民解放军描写成为一支没有党的领导的、没有群众工作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缺乏文化教养的军队。把政治指导员描写成为可有可无的,就像是关连长的勤务员。把战士描写成满嘴怪话、不但不帮老百姓做活,而且还要踩老百姓青苗的丘八。尤其突出的是把关连长——人民解放军的一位战斗英雄描写成为一个粗鲁可笑的小丑,描写成为一位个人英雄主义似的人物。当关连长最初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抱着许多小孩子在地上打滚,真给人一种武训式的感觉。以后他抱行李、抽旱烟、擦汗、生气,无一不叫观众哄笑。当第八连留在后方“待命”的时候,关连长不是领导战士作战斗准备工作,而是三番五次地跑到团部请求战斗任务。为什么他的“热情”这样高呢?从他对团长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决心书’也不顶事了,那俺们这功还立不立呀?!”“把七、九连调回来,让俺们上去打不行吗?”原来关连长要求上前线的目的是为了要自己“立功”,而且为了要自己立功,竟不管当时的作战计划,要求把第七、第九连调回来,这会是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正确思想吗?
在创作方法上,《关连长》不是从正面来歌颂人民解放军的高贵品质和英雄事迹,而是大部分从缺点(好多是不真实的缺点)出发,或是用缺点来陪衬优点。像用党员讲怪话:“上级把咱八连当饭桶”、“不相信咱”、“咱吃不开了”等等,来说明党员战斗情绪的高涨,用战士踩青苗来说明关连长的群众观念强,用党员对非党员说:“俺以后每天晚上给你打洗脚水”,用关连长送战士两包烟来说明党员和关连长虚心接受群众意见。用部队只有小孩子送行来说明军民关系融洽;用大学生大讲唯物哲学来说明知识分子以后的转变;用兄弟连队讽刺八连只能看守俘虏来增加八连的盼望战争情绪,用全连咬破指头写请战书来说明人民军队坚强的战斗意志和决心;用犹疑不决、延误战斗时间来说明关连长爱护儿童……等等,像这样的创作方法,就使得作品恰巧收到与作者主观意图相反的坏的效果。
在题材上,《关连长》所选择的是一个并不典型的事件。影片企图通过这一个不典型的事件来说明“革命的战争是为了后一代”的主题。结果是用小资产阶级庸俗的人道主义代替了革命的人道主义。难道说如果红楼里没有小孩子,那我们的解放战争就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后一代吗?这篇作品在取材上说,也是不典型的。


第5版()
专栏:

  新年画的发行工作应加改进编辑同志:
今年四月我到河北邯郸专区成安县的西魏村去了一次,西魏村是一个产棉模范村,据村干部告诉我,这村子由于生产搞得好,农民生活已经大为提高,仅仅四百多户人家,就有一百多辆脚踏车,热水瓶和橡胶鞋成为农民的普遍用品。而且家家户户都贴上上海等地出版的时装美女画和以京戏为内容的年画,据说这种年画在西魏村一共销售两千多张,有的农民问我:“咱们为啥不印些新年画哩?”农民是在渴求着新文化的,今年上海和北京也印了不少的新年画,为什么在西魏村就看不见哩?是印得太少,还是发行工作没有搞好呢?我希望美术工作者和年画发行机构重视这一个问题。 丁征编辑同志:
今年春节期间,我曾由北京到涿县、定兴一带去了解文艺工作情况,一路上我很想打听新年画在农村中的销行数字。但是失望得很,在我所经过的县城和农村,没有看到新年画的影子。而事实上今年仅仅北京一处就印行了三十多种新年画,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哩?据个别干部反映,新年画的发行,有时仅能达到专区所在地的城市,区以下,新年画就发行不到了。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希望我们新年画的发行工作,要大大地加以改进。
一风


第5版()
专栏:国内文艺动态

  介绍二卷四期《人民音乐》
六月五日出版的第二卷第四期《人民音乐》,是一期民间音乐研究专号,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民间音乐研究、各地民间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介绍。民间音乐研究部分,其中有两篇是陈振华、关筑声的关于改良二胡的方法介绍。他们将二胡的两根弦改为三根弦或四根弦,不但扩大了二胡的音域,而且在音量、风调上都保有原来二胡的特色。虽然这还是比较初步的改进,但对于改良中国民族音乐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各地民间音乐介绍部分,有活泼有力的冀东民歌《打夯歌》、四川江上船夫们劳动时唱的《川江船夫号子》、山西民歌《推炒面》等。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部分有云南圭西的撒尼和阿西族的山歌舞、贵州苗族的芦笙及民歌《炉边合唱毛主席》、彝族民歌《好比鸡叫出太阳》等。从这些歌子里,可以看出我们祖国民间音乐艺术的宝藏是多么丰富,急待我们努力去开采并向它们学习。


第5版()
专栏:国外文艺动态

  国外文艺动态
在朝鲜前线工作的朝鲜作家和作品
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中,朝鲜已有许多位作家在前线工作,仅在战争开始后一个月,就有五十多名。此后陆续到前线去的为数更多。他们已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韩雪野以金君钰鱼雷艇击沉美国巡洋舰为题材写的小说《英雄战斗记》;李箕永的小说《金炳玉》,表现了朝鲜的劳动英雄在敌人的残酷轰炸下,带头从事恢复工作的情形。战地报告中,朴雄杰的《洛东江战线日记》和李泰俊的《战线日志》,表现了人民军和朝鲜人民的勇敢,并说明了朝鲜战争是全世界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反帝斗争的旗帜。林和的诗《在战壕内》和阎丙均的诗《两个战士》,写出了朝鲜和中国人民在多年战斗中建立的革命友谊,是永远亲密、永远不可分的。郑文重的诗《她如此走来的》写出了朝鲜妇女在撤退时期的斗争。赵基天的诗《朝鲜在战争中》描写了朝鲜人民的英勇战斗及这一战斗的正义性。
朝鲜的音乐、美术工作者在战时的工作
朝鲜的音乐工作者和美术工作者在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做了许多工作,充分地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朝鲜的音乐工作者组织了文艺工作队、演奏歌曲队、慰问队,已在工厂、在街头演奏了二千多次。他们并创作了许多歌曲。在撤退时期,为了鼓舞人民的斗争情绪,他们创作了四十多支歌曲,像李建尔的《英雄赞歌》、李明山的《朝鲜人民军》、金顺南的《进军交响序曲》、《雄姿》、《炮兵之歌》、《鱼雷艇之歌》等,都是优秀的热爱祖国的作品。他们还上了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在火线上给战士演出,还到医院给伤员表演。他们创作了许多为战士所喜爱的歌曲,像崔静渊作词、郑镇玉作曲的《母亲之歌》、金朝奎作词、李冕相作曲的《哨兵歌》等。表现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友爱的歌曲已创作了十一首。其中最流行的有金元任的《中朝亲善》、李永规的《中国歌谣》。南朝鲜的美术工作者在战争之前,曾经创作了许多暴露美国帝国主义罪行和表现人民反抗意志的作品,有许多人并被美国侵略者和李承晚匪帮监禁。当他们获得解放后,立即和其他美术工作者一起拿起画笔,绘制了大批政治漫画和素描,反映了敌人的暴行,并记录了朝鲜人民的英勇斗争。朝鲜美术工作者们的画集《英雄们的战斗》已印成小册子,他们还举行了不少战画展览会,并把作品贴在街头,成为教育群众的有力武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