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要发家种棉花”
河北省邯郸专区的棉农生活
本报特约摄影记者 郑景康摄
河北省邯郸专区的广大农民完成了一九五○年的种棉计划,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供给了国家的工业原料。这是邯郸的闹市,农民们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街,有的忙着买肥料、买农具,准备今年的扩大生产;有的卖掉棉花,换回需用的日用品。
武安县伯延村农民李有信,每天在工作完了后,教他的二个孩子读书。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领导咱们翻了身,使咱们发家致富。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文化,将来为人民服务。”
河北省武安县伯延村供销合作社根据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保证棉粮比价的指示”,以每斤7/8吋中级皮棉换取小米八·五斤的比价收购棉花。这样不仅保证了纺织原料,而且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武安县伯延村的农民孩子都能够有机会受到教育。这就是伯延村完全小学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形。
河北省武安县伯延村的农民忙着打井,做好今年度的种棉准备工作。他们提出种棉的口号:“一亩棉,三亩田;利自己,利国家。”
武安县伯延村完全小学的女学生在课余时练习着舞蹈。
武安县伯延村的农民,从合作社买来了新式的犁共同研究使用方法。
武安县伯延村的高小学生在排演抗美援朝的戏剧。
邯郸专区的许多农民都买了崭新的自行车。
武安县伯延村的翻身农民在重新修建房屋。
武安县伯延村的农民在合作社中购买日用品。
邯郸街上的绸缎呢绒庄,挤满了购买布疋的农民。
农民将棉花用大车运到邯郸脱售后,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