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响应李顺达互助组爱国生产竞赛挑战
各地互助组奋起应战
改进技术加强组织充满信心保证丰收
【本报讯】全国各地农村现在正进行着或准备着大规模的春耕生产。为了保证今年农作物的丰收,山西省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首先向全国各地互助组提出了爱国主义的生产挑战。李顺达互助组的挑战书发出后,各地农业劳动模范和互助组纷纷奋起应战,一个全国性的爱国主义农业生产竞赛运动正在形成中。本报已于三月十七日第二版及三月二十八日第六版分别刊载了川北、黑龙江、江西、山西、山东、察哈尔一些著名的劳动模范和许多互助组应战的消息和信件,这里再把继续收到的消息报道如下:
山西近四百个小组应战
许多单干户也参加竞赛
山西省各地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的互助组已达三百九十八个。
山西省热烈的竞赛运动是在各地领导机关帮助下由劳动模范带头开展的。榆社县人民政府农业科及公营农场联合召开了二十四个模范互助组长的小型座谈会,曾详细研究了李顺达互助组提高技术和副业结合的互助方向和今年的增产条件,发动各组参加竞赛。该县农业科、公营农场、合作社并联合组织责任组(系专门领导和推动全县竞赛运动的组织),指导全县竞赛运动。中共平顺县委会组织了半数以上的干部下乡创造典型互助组,交流生产经验,迅速推动了五十一个先进互助组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现在河津、闻喜、解县、临汾、安泽、平定等县的互助组以及部分单独耕作的农民,也已开始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
新区应战的互助组,不少都强调提出发展组员,扩大互助组,推动村内单干农民参加互助组为应战条件。老区张志全、郭玉恩、杨峰山、张辅仁、郭史仁等十个模范互助组,并提出增加公用大农具,改进旧农具,开设小农场培育优良品种等以保证丰产。
河北省劳动模范宋洛学组
保证每亩较战前增产八成
河北省著名劳动模范宋洛学互助组及该省其他劳动模范所领导的互助组,最近先后提出应战条件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
河北满城县宋贾村劳动模范宋洛学互助组向山西劳动模范李顺达互助组提出应战。宋洛学是去年河北省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他领导的互助组共有土地七十二亩,计划平均每亩产粮三百四十市斤(棉花等作物均折合在内),比去年增产三十二斤,超过抗日战争以前每亩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保证完成增产的具体计划是:
一、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种植优良品种。二、平均每亩施肥五车,比去年增加一车。并有计划地施追肥。三、全部土地作到耕二遍,耙四遍,棉锄六至八遍,麦锄两遍(往年只锄一遍),谷锄四遍,其他作物不少于三遍。四、防除病虫害。谷子、玉茭全部用氟矽酸钠拌种,以治蝼蛄,并用赛力散拌谷种,以防黑疸。棉花在锄头遍前,锄草一次,并将草捡净烧掉,以根绝棉蚜发生。为防止对棉花危害最大的红蜘蛛,全部棉地不种豆边垅。并准备好治红蜘蛛的石灰、硫磺合剂药品。五、提高栽种技术。为适合“二比棉”枝叶伸张的特点,加宽行距和株距。并实行棉花拣籽及田间标棵选种。实行棉花、花生兼作,麦子、玉茭兼作,棉、蒜兼作。并用二亩地作玉茭去雄杂交试验。一切主要作物都进行田间选种,保证一九五二年全部使用良种。此外,修理旧井一眼,并有计划地挖调泄水沟,以防旱防涝。该组为了巩固与扩大互助组,今年保证实行齐工等价制度。
除宋洛学互助组外,河北省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的劳动模范及互助组计有:满城县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互助组,迁安县李保林、蔡景盛、林树荣等四十五名劳动模范所带领的互助组,蓟县定福庄劳动模范林士云及该庄孙景雨、李富、王荣等领导的十八个互助组。上述劳动模范和互助组都订出了自己应战的详细计划和完成计划的具体办法。
察哈尔龙关各界人民代表
响应挑战保证在灾区增产
察哈尔省龙关县一九五一年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一百三十八名代表,热烈响应李顺达互助组的挑战,通过决议,要带领全县八万农民,展开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他们并给李顺达互助组写了信,大意说:我县连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去年农业生产平均仅收四成,目前全县灾民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五,因此,既要积极准备春耕,又要生产自救。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代表全县近八万农民响应农业部的号召,紧紧跟随在你们的后边,完成今年的农业增产任务。根据本县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今年每亩地收获粮食七斗六升六,争取农业生产接近抗日战争以前每亩八斗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我们除深耕细作,研究提高农作技术而外,并提出以下几项保证:(一)继续深入抗美援朝的时事宣传。(二)积极领导群众生产自救,发动社会互济,保证不饿死一个人,并做到不误生产。(三)大量组织互助组,保证全县百分之二十的农民达到组织起来。(四)为了战胜自然灾害,大量开展林业建设。全县封山育林十万亩,荒山播种九千亩,零星植树二百万株。(五)保证革命军人及烈士家属不荒一亩土地,产量不低于一般农民。(六)普遍进行防洪放淤,家家挖蓄水池塘以减少洪水流量,变水害为水利。我们谨以这些条件向你们应战。
东北许多互助组的应战条件
强调种工业原料和商品作物
东北区著名农业劳动模范韩恩、王振堂、王治俭、黄永德、龙振全、赵启志和松江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崔德与于德祥等所领导的八个互助组,最近相继订出今年生产计划,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韩恩互助组的应战条件是:保证今年全组每亩平均产量达五百六十六斤,全组总产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八点二。为达到这个目标,全组决定以百分之六十八的耕地,播种工业原料和商品作物,并采用优良品种。全组除将一百四十亩山坡地用旧农具耕作,做到四铲四趟外,其余三百亩平原地,将完全使用新式农具耕作,做到五铲五趟。每亩将施粪一万斤,比去年每亩增加一千斤。另外,全组还计划将五十亩土质不好的山地垫上黑土,使之变成良田。为巩固与提高互助组织,全组将根据农事的空闲抽出人力、畜力进行副业生产。在劳动力的分配上,全组将按每人特长实行分工分业。计分新农具、旧农具、水田、副业等四个小组。
王振堂互助组在应战书中提出:保证今年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三百三十六斤,较去年增产百分之十六点六,超过东北解放前最高产量百分之一百六十六点六。为达到增产目的,种籽要实行精选和事先进行发芽试验。全组自春耕到秋收,将使用两套新农具。全组还计划辟出五十亩采种田及四十亩研究苞米杂交种的实验田。在施肥方面,熟地要求百分之八十五都上粪。另外,还准备改良土壤二百二十亩,增垦荒地六百亩。夏锄期间,准备出动六台综合号铲趟机,保证做到铲趟三遍至五遍。在副业生产方面,决定全组抽出六个人,用三只船捕鱼,全年约可收入东北币二亿元,还计划培育马崽十六匹、牛犊七头。为实现上述计划,该组将按季节检查生产计划及展开组内生产竞赛。同时,并用按劳取酬的办法,发动组内二十三名妇女及六名老头参加生产。
王治俭、黄永德、龙振全、赵启志和崔德、于德祥等所领导的六个互助组,在应战书中提出保证今年增产的条件。为达到增产目标,各组除一致计划多种工业原料作物及商品粮食外,并提出改良农作技术与扩大耕地面积等具体办法。
山东一百八十多个互助组
保证增产并和灾害作斗争
山东省已有三十三个县的农业劳动模范和他们领导的一百八十一个互助组,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他们在应战书中都一致保证:巩固和提高互助组,向自然灾害作斗争,提高耕作技术,并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订出具体的增产计划。如山东省著名劳动模范吕鸿宾领导本村三个互助组,以今年平均每亩(该地属山区土地瘠薄)产粮二百七十斤,平均每亩比去年增产八十斤,较战前增产百分之八十的条件向李顺达互助组应战。昆嵛县劳动模范吕式安互助组在应战书中提出:保证全组今年每亩产粮四百二十斤,比去年增产一百一十斤。为此,全组每亩平均要施圈粪三十驮(合计四千五百斤)、豆饼四十斤;并普遍播种优良品种;同时,该组保证十五亩地长年灌溉,并在组内设立一个试验场培育良种。乳山县一百三十九位劳动模范集体响应李顺达互助组的挑战,保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领全乳山县的农民群众,积极开展爱国生产大竞赛,完成全县增产两千万斤粮食的任务。


第1版()
专栏:

  李顺达互助组写信给应战农民兄弟
报告最近春耕生产情况
【本报讯】据新华社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劳动模范李顺达所领导的互助组,于上月二十五日向全国各地应战的劳动模范和互助组写了一封信,报告他们最近春耕生产的情况,该信全文如下:全国各地劳动模范和互助组同志们:
自三月六日我们向全国农民兄弟提出生产竞赛以来,最近我们在报纸上接连看到你们热烈应战的消息,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现在,全组组员在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鼓舞下,春耕生产更显得比往年热烈紧张。我们现在已经把八个月的燃料和每亩一百二十六担的肥料全部准备好了;我们并且克服了雪多路泥的困难,起早搭黑地将粪全部送到地里;我们准备下种的种籽,已全部经过评选,并从原有的十三种优良谷种中,选出了最好的四种。在农具方面,我们为了充分发挥新式农具的效能,又规定了科学合理使用和保管农具的办法;并打了各式锄头十二张。现在,我们正在大力进行十五亩土地的土壤改良工作。我们为了彻底实现向全国农民的挑战计划,全组男女组员之间亦展开了热烈的挑战应战,并订出了每个人的生产竞赛计划和保证。我们互助组内又重新进行了整顿,并有三个组员担任了宣传员的工作,加强向组内和全村农民的宣传鼓动工作。
为了胜利开展今年全国规模的爱国丰产运动,我们希望你们能将宝贵的生产经验介绍给我们,以互相学习!
致爱国主义生产胜利的敬礼!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互助组
三月二十五日


第1版()
专栏:

  北京市各中等学校师生员工
写信向彭真市长保证
协助政府肃清反革命
【本报讯】北京市各中等学校的师生员工,纷纷写信给彭真市长,一致拥护人民政府镇压反革命的措施,并保证要协助政府,肃清一切暗藏在人民首都的反革命分子。
各校给彭真市长的信中,都认为人民政府枪决反革命罪犯,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他们早就希望政府这样做。市立五中师生的信中写道:“想起从前在国民党统治时代,特务横行,‘红帽子’、‘黑名单’满天飞,‘失踪’和殴打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做教员的不能安心教学,使我们的同学不能安心学习,使我们的学校不成为学校。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黑暗恐怖的日子,和这群欠下我们无数血债的罪犯们,我们没有一天不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总清算的一天。在毛主席领导下,这个大快人心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血债终于要用血来偿还。”河北省北京高级中学师生员工的信中也写着:“当我们全体师生员工见到政府枪决在我校制造‘四一七’血案的中统特务陈子丹的消息时,无不拍手称快,欢呼万岁!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对政府的热爱,我们感谢政府给我们受害的同学报仇,给全国人民除害。”河北省北京师范学校的同学们认为:“市政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将为我们造成一个最安静的学习环境。”
各校的师生员工给彭市长的信中,都表示要协助人民政府,把潜伏在人民首都的一切反革命分子,坚决彻底肃清。河北省北京师范学校同学们的信中说:“我们首先向您保证:我们一定随时提高警惕,作好宣传工作。其次我们还向您保证:无论在我们家里,或亲戚朋友中,如发现反革命分子,我们一定检举。我们决心协助政府肃清反革命分子!因为市人民政府这样坚决地镇压反革命分子,巩固了首都的革命秩序,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学习环境,都有了保障,我们一定以实际行动来响应您的号召,以表示我们对您的感激。”北京市立五中的信中写道:“我们全体师生将以全力来支援政府,将一切潜逃的罪犯,不管他们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抓回来法办。”弘达中学也向彭市长提出了保证,他们写道:“今后我们一定用实际行动来配合政府镇压反革命。”河北省北京高级中学的全校师生员工也保证要“时时提高警惕,协助政府,把潜伏在人民首都的一切反革命分子坚决彻底肃清。”
(柯夫)


第1版()
专栏:

  姚大娘徒手捉特务
·天津通讯·
住在天津市的五十一岁的姚大娘,徒手捉住了特务分子杨法章。姚大娘住在靠近天津西站的一个大杂院里,同院住着十几户人家,有卖牛奶的黑连升,开磨房的张四奶奶,搓麻绳的史金桐和被管制的特务分子杨法章。
姚大娘家有六口人。两个儿子在公营烟厂做工,不常回家,家里只剩下老夫妇俩、大儿媳和一个小孙子。当市公安局宣布杨法章曾混入我革命大学进行过特务活动,目前是个被管制分子后,姚大娘就注意了解他的情况和监视他的行动。
姚大娘的住房,正和杨家对面。今年春节,她领着孩子到杨家去拜年,开始有了来往。姚大娘平时就常到他家串门,教给杨法章的娘搓麻绳,有时也和杨法章搭讪两句话。就这样差不多有三个月。夜里,姚大娘的窗帘也不挂,黑了灯,也在看杨家灯影的活动。
院子大门上的钥匙是史金桐经管的,姚大娘怕杨法章乱跑,她告诉金桐说:“桐哥,你可小心门户呀,早晚开关要有定时,别的时候谁要钥匙,可千万别给;谁要不答应,可给我个话儿。”后门是磨房张四奶奶管的,她也给四奶奶说:“你家后门可别轻易给别人借光呀!你知道杨家的小子不老实。”
三月九日夜里两点多钟,姚大娘看见杨家房里有灯光,她便叫醒姚老先生到院里去走走;对房听见有人声,马上把灯灭了。直到五点钟,姚大娘放心不下,叫醒了儿媳一同听着对房的动静。六点来钟,杨家老头要钥匙,天刚亮就开了大门。姚家媳妇一闪眼看见院里有一个人肩着铺盖往外走。这时,黑连升的十三岁的孩子、市立二十三小学的学生黑昭明,在院里提着裤子大叫:“特务跑了!”他妈马上叫他蹬上小脚踏车去派出所报告。姚大娘也就急忙穿好衣服追出去。姚大娘是缠过足的,她一面追一面喊。杨法章肩着行李慌慌张张地乱窜,但到西站,终于被姚大娘抓住了。她气喘喘地把他交给了派出所。她脸上的汗涔涔地直流。她的心里像掉下了一颗石子似地说:“特务被我抓到了。”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这样的勇敢?她说:“要不是我过去受尽特务恶霸的欺压,我怎知道他们的狠毒。”
原来,姚大娘一家从前受尽日寇的迫害和特务恶霸的欺压。大儿子曾被日寇抓去当苦工,二儿子拉土车,老头子蹬三轮,一家挣的不够吃喝,还被恶霸逼着买去一床仅有的被子。天津解放后,两个儿子都有了工作,都是生产战线上的积极分子。现在她家住着两间房,裱糊得干干净净,这样的生活是不容易得来的。她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和大伙儿的安全,才自动地看管和捕捉了被管制的特务分子杨法章。
(新华社)


第1版()
专栏:

  中南西南百四十余市县和部分农村
展开反对美国武装日本运动
西康云南少数民族人民亦热烈参加
【本报讯】据新华社讯:中南区、西南区各地人民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运动正不断扩展。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四省一百多个城市,西南三十七个市县和中南西南两区部分农村已举行了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示威游行。西康省及云南省西部的少数民族人民也参加了这个运动,有的地方举行了集会和游行示威,云南曾被日寇侵入的地方的少数民族人民则纷纷控诉日寇的血腥罪行。
在中南,从“二七”纪念日到“三八”妇女节的一个月中,仅广东省即有三十多个城镇的人民举行了示威游行,有些农村也举行了游行。参加游行的各界人民共有五十多万人。河南省开封、郑州、周口、朱集和湖北省黄石等市的工人及其家属共约十三万人于三月十八日同天举行了示威游行。各地工人纷纷响应马恒昌小组的挑战,以生产竞赛的实际行动来表示热爱祖国、反对美国侵略的决心。
在土地改革中翻了身的农民,也以蓬勃的热情投入这个爱国运动。武汉、江西赣州等市郊区和河南省许昌县,前后共有二十多万农民举行了示威游行。广东省揭阳县官硕乡一个曾遭日寇残酷破坏的村子,十几年来被称为“凄惨巷”;在土地改革中,这村的农民分进了土地、房屋及一部分粮食和农具,他们欢天喜地地把“凄惨巷”改为“翻身巷”。当他们听到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的消息时,他们坚决地表示要加劲生产,组织民兵,决不能让“翻身巷”再回到“凄惨巷”的苦境。
城市中的妇女、工商业者、宗教界人士以及其他各界人民都被卷入了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爱国热潮。在“三八”节这一天,广东省有二十四个城镇的十八万妇女举行了示威游行。各地工商业者普遍提出了“月税月清、履行爱国公约”的口号。武汉市工商界一百五十八个行业十四万余人在三月十八日举行了盛大的示威游行。在武汉、海口、南昌、南阳、临颍等地,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示威游行。南阳市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都说:教徒们不能只是祈祷和平,要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和平,保卫和平。
为着使这一运动更普遍、更深入地发展,在许多城市中都规定了宣传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仅武汉市和广东湛江市,在宣传周内参加活动的就有二十九万多人。
在西南各地的示威游行中,有一百五十多万人参加。他们属于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具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常年居住在“雪线”以上的峨眉山僧众和川西、川北等偏僻地区的藏、羌、彝、回等各少数民族人民,也都参加了这个爱国运动的行列。
在游行前后,各地曾受日寇荼毒的各界人民纷纷举行集会,控诉日寇暴行。重庆市工人、居民、工商业者及郊区农民,共举行了五十多次控诉会;川西区温江、新繁等十四个县的妇女代表二万多人,于九日在成都开了一个大控诉会。人们在回忆了日寇的罪行、认清了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的罪恶阴谋以后,就更坚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志。这些集会都通过了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宣言、通电或抗议书。有不少地方的游行大会致电日本共产党和日本人民,表示愿与他们为争取缔结全面和约而共同斗争。
在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运动中,各地人民的爱国热忱继续提高,他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订出爱国公约。工人们热烈地响应马恒昌小组的挑战,重庆市各工厂在二月份内已出现很多马恒昌式的生产小组。川南自贡市盐工结合反对美国武装日本运动发起了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已使制盐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十。重庆市工商界曾举行了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纳税大游行,迅速完成了一、二月份的工商业税。各地慰劳朝鲜前线中朝人民部队及救济朝鲜难民的捐款也激剧增加。如重庆市各界人民捐款已由五亿元增加到九亿多元。
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康定的藏族、回族各界人民和巴安、理化等县藏族人民均先后举行了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座谈会。康定藏族人民举行的座谈会,出席的有藏族自治区各界人民代表及活佛、喇嘛等六十余人。会上曾通过致电日本共产党及日本人民,表示声援他们争取民主独立的解放斗争。三月四日至十日,康定各族各界人民五千余人相继举行了示威游行,并分别通过了爱国公约。藏族自治区人民以踊跃捐献来表示他们保卫和平的决心。据不完全统计:该区人民已捐献二千四百余万元,并写了三千多封藏、汉文字的慰问信分寄给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及进军西藏的人民解放军。此外,在多种民族杂居的西昌地区也举行过一万多人的示威游行。
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与怒江间广大地区的傈僳、怒子、回族等民族人民,纷纷控诉一九四零年日寇侵入该地后的血腥罪行。腾冲回民马思伟等愤怒地控诉说:在腾冲营盘街,日本鬼子曾把四个人用蒸笼活活蒸死,被杀死和活埋的更不计其数。日本强盗并将当地居民最宝贵的盐巴,用被杀者的鲜血染红,才允许居民食用。控诉者一致表示: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笔血债,更不容许美国强盗在今天重新武装日本鬼子再来进行侵略。


第1版()
专栏:

  李顺达互助组介绍
李顺达的名字,在山西省是家喻户晓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是平顺县和太行区的著名劳动模范。去年,他又出席了山西省工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所领导的互助组,曾得到了“模范互助组”的光荣称号,并获得毛主席亲笔题辞“生产战线上的模范”的奖状。他和他的互助组受到这样的尊崇和爱戴,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八年来正确地执行了毛主席“组织起来”的这一发展农村生产的方针。早于一九四二年,李顺达便领导西沟村的农民组织变工互助,战胜灾害,实行改良技术,增加了产量,使全村农民实现了丰衣足食。他们亲身的体验证明:组织起来是广大农民由穷变富、发家致富的最好道路。
李顺达原来是河南省林县(现属平原省)人,十九年前他逃荒到西沟村。当时他全家五口人,一无所有,佃居破窑三孔,租种着地主的十二亩七分坡地。他的所在村——西沟,是个山高石厚、土地瘠薄的偏僻小山沟。全村二十户,还分散在四个沟岔。全村每年产粮二百石,但是向地主缴租就达百石以上。因此,全村农民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困苦生活。
组织劳动互助,克服各种困难
一九四二年平顺县遭了旱灾,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十分困难。当时,李顺达根据群众克服困难、坚持生产的要求,积极响应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的“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一九四三年春,他首先组织起一个六人的互助组,依据人民政府颁布的开荒政策,全组人员八天共开荒七亩,积柴一万八千余斤。他们的模范行动提高了群众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使互助组发展到十六户,共分为三个组,李顺达被选为大队长。接着,李顺达等又在互助组内发动了互济互借,共借出杂粮五石,解决了组内一部分组员开荒时缺乏口粮的困难。那年全组共开荒一百二十亩,全部播种了山药蛋。秋后共收获十万多斤,使全村农民顺利度过了荒年。
一九四四年至四五年,由于战勤繁忙,西沟村农民劳畜力非常缺乏。这时李顺达便和留在村里的农民精确计算,吸收半辅劳力参加了互助组,在组内进行科学分工,使全村农民都能及时完成耕种收割的任务。一九四四年,全村把开出的荒地全部种成谷子,秋后共收了一百二十石粮,该村农民把五十石余粮出卖了,买了土地和五头耕畜以及许多农具。从此,全村农民便奠定了发展生产的基础。一九四五年秋收时,该村五个互助组每组只剩下一个男全劳力,这时,李顺达等便动员三十二个妇女、老汉和儿童参加互助组,依据地形集中使用劳力。三天内便将全村的谷子都收割完毕。在秋收时,由于各互助组正确贯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政策,在组内并健全了民主制度,因此,所有参加互助组的农民都很满意。
精耕细作,改良技术
一九四七年,西沟村农民的劳畜力困难已基本克服。农民开始要求提高技术,人民政府也提出了“精耕细作”的号召。这时,李顺达领导互助组组员加工加肥,并提出“人翻了身,土地也要翻身”的口号。但是,李顺达在发动全村农民改良技术时,受到某些农民守旧思想的抵抗。李顺达不灰心,他耐心地教育农民。过去该村农民没有犁地习惯,李顺达便首先在自己的一块草多、三年没收成的七分土地上进行实验、他把这块地犁了三遍,作到草尽土松。结果收粮一石七斗。他又领导互助组把三十二亩山坡薄地,修成了梯田,结果每亩增产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以后,他又根据历年的锄苗经验,研究出梯田、山梁地以及坡地上留苗行间的适当距离。李顺达抓紧这些由于改良技术增加产量的例子教育农民,结果,扭转了群众“春不犁地”、“留苗稠比稀强”以及“种地没巧,出力就好”等旧的习惯,使全村农民逐步地展开了技术改良运动。以后,他又发现用三条腿耧播种,苗稠不通风,容易坏庄稼,用两条腿耧播种,垅宽通风,锄苗省工,产量也大。从此,全村便普遍采用了两条腿耧播种,加宽了作物的行间距离,使全村的产量比往年增加三分之一。一九四六年,李顺达在推广温汤浸种时,群众不相信,怕烫死。经过他两年的钻研试验,证明温汤浸种可以减轻作物病害。他并组织农民田间参观,进行实例对比的教育。去年全村的种籽便全部作到浸种、拌种。
西沟村由穷变富
一进入西沟村,便会看到一层层整齐的梯田,和一片片新植的树林,牛羊满山,到处修盖着新房屋等新的景象。真是穷沟变富沟,荒山变宝山了。抗战以前,全村共有耕地一百七十一亩,内有一百一十四亩是租种外村地主的。现在全村农民已拥有耕地二百二十四亩,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五已变成良田。全村每亩产量已超过战前生产水平的百分之七十七点五。李顺达互助组就超过战前水平的百分之九十五。全村耕畜已由战前十五头,增至四十三头,羊由战前五十只,增至一百二十七只。全村荒山造林二百八十亩,新盖房屋五十余间。全村家家有了余粮,农民的子弟也都进了学校。李顺达全家十二口人,有十一间房、三孔窑、三十余亩地,五头牲畜。三十四只羊、二十余亩山林。每年的收入,合计粮食共达八十石以上。
挑起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去年冬天,李顺达所领导的互助组为了作好今年扩大生产的准备工作,首先向山西全省劳动模范和农民提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冬季生产竞赛。他的号召迅速得到全省劳动模范和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由于他在组内反复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断地进行检查和总结全组生产,因而在今年二月底,他所领导的互助组超额完成了冬季生产计划。今年三月,李顺达互助组又首先响应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关于开展全国性的爱国丰产运动的号召,向全国各地互助组提出保证今年农作物丰产的挑战。全组并提出今年每亩产量三百七十八斤,比去年增产二十一斤,超过战前每亩生产水平百分之一百零八点四的增产计划。他的挑战,也已得到全国各地劳动模范和互助组的热烈应战。
(新华社)


第1版()
专栏:

我们伟大的祖国
陇海铁路洛阳潼关间的第八号桥,是全国最高的桥梁。这座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党破坏,只余五座四十多米高的残破的桥墩。一九四九年秋,我铁道兵团某部,靠着登高英雄杨连第等的英勇努力,苏联先进技术的援助,以及全体同志的紧张工作,两个月就把它修复了。这是人民铁路事业中伟大的奇迹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