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东北某工厂怎样成为模范的?
  ——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人民企业的范例——
本报记者 林里 商恺
 (一)“生产优胜厂”
东北某工厂,曾荣获该厂同业中“生产优胜厂”的光荣称号。该厂于一九四九年三月恢复生产,职工比敌伪和国民党匪帮统治时期都少,机器设备也有减无增。但产量已超过该厂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产品质量突破了所谓“美国标准”,成本也比解放前大大降低。一九四九年该厂曾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百分之二二,一九五○年的生产任务比上一年大两倍,除提前两个月完成外,并超过全年计划的百分之二十。机器效能在恢复生产的初期仅只百分之七十,现已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优良产品由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百分之四十,提高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一,近乎消灭了废品。
因为生产的不断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与福利设施,也逐渐上升和提高。一九五○年内,全厂工资平均比一九四九年提高百分之十二。此外,还添设了职工疗养所,职工住宅区卫生所,职工子弟学校,澡塘,托儿所,保健奶牛与电影机等。如连一九四九年计算在内,二年中职工所得到的各种奖金、互助金、劳动保险与福利金等,每人平均即达九百九十余斤小米。职工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更加鼓舞与激发了工人的政治热情与生产积极性,因而涌现出大批个人模范与集体模范。仅一九五○年内,该厂即出现三个模范或优胜车间,五个优胜科,四十八个模范或优胜小组。职工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人数,占全厂职工百分之八十以上,另有百分之七十六的职工,因改进生产技术而创新纪录。仅在去年十一个月内,便有二千四百九十一次新纪录。因此该厂经常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从生产上看,该厂有下列主要特点:一、生产竞赛成了经常性的生产方式。从一九四九年七月开始,该厂竞赛运动从无间断,至今一年又八个月,且在稳步前进着;二、参加生产竞赛人员相当多。从工人到厂长,从体力劳动者到技术人员,从生产部门到行政管理部门,全都参加了竞赛运动,普遍深入,而且发展平衡;三、自始至终贯串着劳动与技术相结合,避免了单纯的体力竞赛。
该厂获得上述成绩,基本原因是该厂领导干部贯彻了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从而找到了发展生产、管理企业的正确道路。
 (二)“工人发动不起来,什么也搞不成”
接管该厂之初,工作条件并不太好。接管干部多是来自老解放区的农村或部队。他们虽然希望把工厂办好,但,一不懂得生产技术,二不熟悉工人生活,工作是相当困难的。然而他们懂得一条朴素的真理——工人发动不起来,什么都搞不成。
为了把群众发动起来,该厂曾在解放后的半年之内,做了如下几件事:(一)发动工人组织起来,成立工会;(二)开展群众性的政治学习运动;(三)调整不合理的工资制度;(四)初步改革不合理的官僚机构;(五)清洗曾经欺压过工人的特务恶棍;(六)开展诉苦运动等。
在上述这些运动中,起作用最大的是诉苦运动。诉苦是群众性的思想启蒙、或思想革命运动,是该厂的历史转捩点:它改变了工厂的面貌,扭转了工人的劳动态度,也教育了领导干部,给以后的生产竞赛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当然,这不是说诉苦运动以前的五项工作未起发动群众的作用或不必要,而恰恰相反,前五项运动初步发动了群众,给诉苦运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没有群众的初步发动,诉苦就不可能开展得好;同样的,没有诉苦运动,群众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动,特别是思想发动。)
诉苦运动之前,该厂党委与工会工作者,曾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从体验生活中去寻找产业工人的基本要求。在此期间曾初步解决了工资不合理、特务坏蛋欺压工人等具体问题,从而取得了工人群众的信任,初步发动了群众。但同时发现:在解决了上述具体问题之后,工人的生产情绪依然不高:“磨洋工”现象还很普遍,个别偷窃器材的事也还存在,甚而有部分人员借口“解放、自由”而不听管理人员指挥,某些管理人员、尤其是解放前对工人态度不好的管理人员,也以“工人成了主人,咱不敢管”来敷衍塞责;特务坏蛋则乘机挑拨破坏。该厂在分析了上述情况之后,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思想上把工人群众发动起来。
为了提高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充分发动其思想自觉,该厂领导同志回想起在老解放区发动农民、教育解放战士的成功经验——诉苦运动。但同时有人怀疑,说诉苦是“农村方式”,是“经验搬家”,怕犯错误;也有人以农村观点看工人,说产业工人没有痛苦或没有农民痛苦大;怕诉苦诉不起来;更有人耽心诉苦诉起来掌握不住,以致发生打人骂人的错误等。但在党委的有力支持,与具体帮助之下,终于克服了种种思想顾虑,由工会领导并组织了这个为时两个半月的诉苦运动。
诉苦运动中发现:该厂百分之四十的工人挨过打,百分之三十的工人遭受过失业和行乞的痛苦。另有三百余人因财产被人霸占而抛妻卖子,流离失所,一百余人坐过监牢和种种酷刑,一百余人的父母妻儿死于饥寒交迫中。第三车间的老工人岳东顺,解放前父亲被杀,财产遭抢,他也于苦难中上过吊,这时,他和搭救他的人一起哭诉,使整个车间的职工齐声痛哭。这些血泪的倾诉,不仅戳穿了某些领导者所说的产业工人没痛苦或没有农民痛苦大的荒谬怪论,而且使工人群众深刻地认识了旧社会的丑恶与残酷。
对工人群众教育意义最大的,是紧随诉苦运动而来的“挖苦根”。挖苦根的结果使工人认清了阶级,懂得了剥削压迫、以及一切痛苦和灾难的根源,从而激起了工人的阶级仇恨,与报仇雪恨的思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工会号召工人“为死难的工人兄弟和工人家属报仇雪恨,为保卫我们的幸福生活开展生产立功”。当场工人纷纷宣誓,决心以实际行动响应工会的号召。诉苦之前的某些偷窃器材、磨洋工、不听指挥等坏现象一扫而光。复仇立功,搞好生产的呼声响遍全厂。曾经上过吊的老工人岳东顺,一变诉苦前的愁眉不展,而成了生产中的骨干分子,并连创两次新纪录,至今还是生产中的积极分子。全厂在立功竞赛的第一个月,生产效率就超过了诉苦运动前的百分之十一点四。诉苦运动轰起了生产竞赛的热潮,并将生产立功运动,推向创新纪录运动与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
诉苦运动的伟大成果,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工人群众从思想上分清了敌我,树立了新的劳动态度与主人翁的感觉,给以后的各种工作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二)清洗了罪大恶极的特务坏蛋,纯洁了工人队伍。过去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职工之间的成见,经过诉苦后的职工座谈会消除了。大家一致愿为搞好生产而努力;(三)发展了党,建立了团,扩大了工会组织。给生产工作准备了组织条件;(四)领导干部体验了产业工人的痛苦,看到了工人发动起来的伟大力量,进一步认识了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人民企业的真理。同时肯定了诉苦运动是启发工人思想自觉的有力武器,为工矿企业所必需。该厂领导者能够经常地注意工人困难,从体贴工人生活中去领导工人群众生产,也是通过诉苦运动的启示,而成了自觉的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的。
 (三)健全工厂管理委员会
充分运用工厂管理委员会(下称管委会)的组织,是该厂获得重大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厂管委会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六月。至今一年又九个月,管委会一切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都从无间断地贯彻下来了。其主要经验是:
(一)必须肯定管委会是上级国家企业机关领导下的、工厂企业中统一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肯定管委会是在“厂长领导之下的”。其他党、工会、青年团,则应围绕着管委会决议,发动自己的组织,保证贯彻实现和监督执行。其具体做法是:
厂长是工厂的全权代表与主管人,也是管委会的核心领导者。但厂长必须首先尊重、并准备履行自己对管委会的应尽义务和职权。同时虚心倾听和尊重党、工会、青年团的意见。该厂每次布置生产任务之前,厂长一定要征求党、工、团负责人的意见,并请其补充修正,以求充实完整。目的在于统一认识,为管委会做准备。但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手续形式,而是该厂厂长的经常性的工作制度之一。
在管委会上,厂长要报告工作,提出任务,宣布计划。管委会则根据厂长报告,讨论、补充、修改并决定具体执行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行动口号等。管委会通过决议之后,仍交厂长指令执行。但管委会不能修改或减少国家所规定的生产任务。如有不同意见,可提请上级考虑。在上级未批准前,仍需按原计划执行,不得借故推拖敷衍。
党对厂长负责制与管委会的统一领导,同样当做是党在企业中保证与监督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每当管委会决议通过后,党委首先召开会议,表示支持,并具体讨论保证与监督贯彻决议执行的办法。同时布置给党的支部,与工会、青年团中的党员们。通过全体党员,实现党对企业的保证与监督,实现党对工会与青年团的领导。
工会与青年团,是根据管委会的决议,和党委会的精神,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号召职工为实现管委会的决议而奋斗。这时,厂长宣布管委会决议,党、团员以响应工会号召的方式,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带动工人群众为实现管委会的决议而共同努力。这就实现了党的保证与监督,也实现了党对工人群众的政治领导。
党、政、工、团对于管委会的支持和尊重,对于肯定管委会的职权,贯彻管委会的决议,和决定管委会的能否存在均有重大意义。
(二)必须建立与健全管委会的工作制度。该厂管委会有:常委会、委员会、代表会三种。委员会每月一次,代表会每季一次,内容为总结工作,传达任务,讨论并决定一切大政方针,工作计划,劳保福利等问题。但每次又只解决一、二个最迫切的问题。因为这是决定某一时期的行动方针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广大职工和领导者所关心。大家一致感到没有这些会议就没有了工作方向。这一制度建立后,总是如期举行,从无间断。
起作用最大的是常委会,现在习称“碰头会”。(记者注:该厂的“碰头会”不同于各厂常用的党政工团碰头会,该厂的碰头会是管委会的各常委,包括党政工团的负责人,以及工程师、行政管理部门的常委等,其他厂矿则只是党政工团的负责人。)各常委每天碰头一小时(也即集体办公一小时)。其优点在于迅速反映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为每日工作所必需。这个制度能长久坚持的主要原因,在于会前的充分准备,开会一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是谁提问题,谁准备解决办法。如一时没有成熟意见,推之下次讨论。这样做的结果是:开会时间不长,但解决问题不少。
常委会除解决每天所发生的问题,具体指导日常工作之外,又规定星期日的常委会专门研究下周工作,具体安排工作日程与具体分工。这样管委会的工作权限就真正是“工厂企业中统一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了。因为全年任务与全年工作,要在一年一度的选举大会上决定;一季的、一月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方针由代表会和委员会决定;一周和一日的工作则由常委会具体指导。工作方向明确具体,管委会工作内容充实,这是该厂管委会能以坚持不垮的又一经验。
(三)管委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对工人委员的培养教育。如果不去重视工人委员的培养教育,管委会必然流于形式。该厂管委会成立之初,也曾有过工人委员“不起作用”的阶段。原因是:(一)工人委员未曾参加过企业管理,办事经验尚差;这在管委会的初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是主要的,根本问题在于:(二)领导干部对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人民企业的思想不明确,民主作风不够,一切“自己说了算”,视工人委员为“麻烦”,甚而个别行政管理工作者,对工人委员的询问置之不理。这就不能不使工人委员成为“形式委员”或“听会委员”。
为使工人委员充分发挥作用,该厂曾经做过许多工作,其中主要者有:一、组织管委会全体委员学习。明确管委会职权范围与任务,学习中又规定工人委员专学如何起作用。干部委员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工人群众,如何发扬民主等;二,干部委员分工,具体帮助与带动工人委员,教给工人委员工作方法,向工人委员交待情况,使其尽可能的了解全面,以便通盘考虑问题;三、规定每次开会前三天,即将所要讨论的问题通知工人委员,使其有所准备。同时,干部委员帮助其准备意见;四、工人委员所了解的情况,可随时向常委、或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汇报。常委或各负责人保证随时接受汇报;五、工人委员到某一单位了解情况或提出问题,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乃至厂长,一定要“有问必答”,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通过这些具体工作和办法,工人委员积极了,开会热烈发言,并经常提供宝贵意见。比如一九五○年的修盖房屋计划,厂部规定几月几日修盖多少、何时完成。管委会讨论时,工人委员提出不同意见。按着工人委员意见执行的结果,证明其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四)小组集体公约—领导生产工作的新创造
小组集体公约为该厂所独创。它在推动该厂生产竞赛运动成为经常性的生产方式上起了巨大作用。
小组集体公约集中与综合了基层工会领导工人群众进行生产的一切方法和内容。是将国家计划变成群众自己计划、将行政制度与行政纪律变成群众自愿遵行的具体形式。也是领导依靠群众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其具体形式和特点是:(一)公约签订之前,先由个人根据行政任务制定个人计划,经过民主讨论,加上全组共同性的任务,然后用“公约”形式固定起来,成为全组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公约签订时,要人人签名盖章,送车间工厂管委会审核批准。公约一经签字,便成了自己约束自己的法律,和大家必须遵照执行的政治义务和道德。(二)公约内容充实,一般都包括个人生产计划、相互竞赛条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劳动纪律等。公约内容又是根据各个时期中、生产运动中的主要关键,和克服本组本人当前的主要弱点而制定。因此公约内容一月一变,各组与各成员都有其不同重点,任务具体,方针明确,非常适合于群众口吻;(三)实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每周一次“公约检查日”,着重揭发违反公约的不良现象,与检查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向违反公约者开展斗争,同时研究克服弱点完成公约任务的方法。这种群众性的自我监督,是推动生产前进的动力,与克服个人和本组错误缺点的有力武器。
该项公约最初出现于该厂第六车间的赵恩波小组。是在一九四九年底,创新纪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那时,该厂和东北所有其他厂矿一样,新纪录不断出现,得奖的人员逐日增多,赵恩波小组的技术工人阎长复,也于此时创新纪录得奖,并带了一朵光荣花。该组共产党员喻纯维,为群众性的生产高潮所鼓舞,他提议“创全组集体新纪录,争取都带大红花。”当即博得赵恩波等先进工人的支持。赵恩波并以工会小组长身份,召开全组生产会议,讨论创全组集体新纪录的办法,和每个人的具体计划,随即以签名盖章的方式成立了公约。结果任务如期完成(并有超过),全组得奖,人人带了大红花。此后又用同样方法,连创八次集体新纪录(总计成立集体公约后的十四个月中,有十一个月得到集体模范奖)。成了该厂的第一个集体模范小组。
小组集体公约本是工人群众的自发创造。当赵恩波小组获得成功之后,其他小组也自动仿效。这时,该厂决定予以推广。工会当将推广小组集体公约做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在推广中证实是工会领导生产工作的最好形式)。在推广中,该厂曾经做过三项工作:(一)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组织干部讨论学习。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作了某些修改和补充;(二)根据联系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精神,编成教材,组织工人学习,奠定普遍推广小组公约的思想基础;(三)规定每周一次“小组集体公约检查日”(在星期五日的下午四时至五时)。该时间不准任何人或任何事占用,目的是给工人群众以充分发言的机会,以保证公约彻底实现。
经过该厂领导者的提高和推广,小组集体公约迅速传遍全厂,并从最初时期的生产小组,发展到技术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的科与股,以至推广和发展到医务所、收发室等等附设单位。
发展中的小组集体公约,内容更丰富,作用也更显著了,综合其优点有如下几点:
(一)小组集体公约是革命英雄主义的集中表现。它集中了工人群众的智慧,又领导群众共同前进。从共产党员喻纯维同志的最初倡议,就表现了这种“集体”英雄主义的高贵品质。为了争取集体模范的光荣,该组工人曾自动取消了流传多年的“个人工具个人使用,互不往来”的旧习惯,进而公开交谈技术经验,组成技术研究委员会。这就不仅彻底根除了“同行是冤家”的封建保守思想,而且在技术互助,团结合作的气氛下,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该组有两位老工人,一起工作多年不说话,但在争取集体模范的事业上,却转而携手前进,团结无间了。技术互助促进了技术提高,更为青年工人所欢迎。赵恩波小组以此达到了集体模范的目的。全厂在推广小组集体公约之前,集体新纪录者或集体模范不到全厂模范人员的百分之二十,公约普遍推广以后,集体新纪录者与集体模范的人数骤然增至全厂模范与新纪录者的百分之八十四。并将全厂三分之一的生产小组带动成了集体模范小组。在争取集体模范的过程中,必须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扬每一成员的革命自觉。因而必须集思广益,发扬民主,任何勉强包办都不能达到目的。由此可见,小组集体公约本身就带来了广泛的民主性。
(二)小组集体公约,开辟了工人群众之间的团结互助的新道路。解放前,工人群众在统治阶级压榨下,通常都以“换帖为盟”,或秘密的封建行帮组织结伙成群。其目的之一是保存“饭碗”、预防失业。现在工人群众没有了这些顾虑,解放前的封建组织没有必要,而且不能满足觉悟了的工人群众之需要。于是,集体公约又被群众用来做为团结互助的工具。并由最初时期的生产互助与技术互助,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互助。现在该厂工人群众自动发起逐月积累互助金,便是通过小组集体公约进行的。这种团结互助的气氛,还表现在对新工人的关怀上。从集体公约签订时起,人们对于新工人的培养教育,看成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不仅在生产上,而且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春节时,一些离家过远的新工人不便回家,感到无处过年的寂寞,老工人则自动把他们领回自家去过年。他们说不这样做就影响到生产,对国家不利。团结互助的友情,成了该厂工人群众中的新道德和新风尚。
(三)小组集体公约是由先进带动落后,英雄模范带动一般群众,促进生产平衡发展的有力工具。推广小组公约之初,正是该厂实行生产定额的时候。那时,生产不平衡,质量不定型,先进生产者与一般生产者之间的差额很大,成了推行生产定额工作中的主要困难。例如:创个人生产新纪录的女工毕玉兰,每日平均产量五百二十公斤,她所在的小组,每人平均日产二百九十六公斤,相差几近一倍。个别生产落后者听说实行生产定额,便向毕玉兰要求说:“毕玉兰,你停停吧!给我们留碗饭吃吧!”在此情况下,如何使生产落后者前进一步?如何使一般人赶上先进者?成了生产定额工作中首先和必需解决的问题。当时,党和工会便集中力量在毕玉兰小组推行小组集体公约,在多数工人积极响应,毕玉兰的极力带动下,该组每日平均产量很快升至四百零八公斤,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六强,因而荣获“毕玉兰模范小组”的光荣称号,工会随即根据毕玉兰小组的经验,把小组集体公约传播给该车间,使该车间成了模范车间。该厂先后涌现的三个模范或优胜车间,四十八个模范或优胜小组,均与小组集体公约的推行有关。
(四)小组集体公约是集体合同和联系合同的基础。集体合同是保证行政与工会之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动作;联系合同是为克服各个不同工种,或组与组,班与班,车间与车间之间的互不衔接,而使步调一致;小组集体公约则是保证本组各个成员之间的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因此,集体合同,联系合同与小组集体公约的同时应用,便形成了串连纵横、贯通上下的统一体。该厂在订立集体合同与联系合同之前,就出现了小组集体公约。但小组集体公约只能解决本组问题,局限性很大。比如赵恩波小组,订立小组集体公约的第一、二两个月都如期完成,第三个月失败了。原因是由于上道工序的供应不好。因而赵恩波小组建议上道工序小组也订集体公约并要求与其订立联系合同,以保证原材料供应。由此,小组集体公约推动了联系合同的发展,又是联系合同的基础。同时,也只有签订了联系合同,小组集体公约才有所依靠。群众性的,自下而上的小组集体公约之签订,为集体合同准备了条件或奠定了基础。目前该厂正准备签订工会与行政之间的集体合同。
(五)小组集体公约的签订,也便利了党的监督与保证。在此以前,好多党员特别是基层生产单位的党员,总感到“无用武之地”。现在明确规定:每次工会号召签订集体公约,党员即首先制订自己的生产计划,检查公约时先做自我批评,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主要以小组公约的贯彻执行为标准。公约签订与执行的是否正确,党员随时反映给党,也就具体解决了党的监督问题。工会对生产小组的领导,也因此而加强了。该厂规定工会小组长的责任是:领导签订集体公约,检查执行情况,贯彻劳动纪律,组织技术学习等,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工会小组生活活跃起来了。青年团除号召团员在订个人计划时起带头作用外,主要是签订师徒合同,领导技术学习等。由下而上的明确分工,是统一企业领导的主要保证。
 (五)几项具体工作和制度
在二年来的工作中,该厂的领导者,也创造了多方面的而且是比较成熟的科学制度与管理经验。下面仅就几个具体工作和制度略做介绍。
 学习是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
该厂经常注意提高干部的思想政策水平与业务水平。将工作当成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工作。
每逢开展一个运动,或有新的工作任务到来,即首先组织干部学习,研究上级指示及有关政策、文件,拟定实施计划;并将此编成通俗教材,组织全体职工学习,提高其思想认识,明确运动的方针、统一步调。在运动中,随时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组织学习,引导运动前进。比如:开展创新纪录运动之前,干部思想认识极不统一,有的主张必须结合反浪费开展创新纪录运动,以免发生盲目追求数字、不顾产品质量的偏向;有的主张暂不强调质量,轰起来再说,其理由是怕滞缓运动的发展。后来经过学习上级关于开展新纪录运动的指示。研究各厂矿在创新纪录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很快的统一了干部认识,决定以结合反浪费开展新纪录运动。但因这一指导思想未能深入贯彻,运动展开后,在某些部门发生了偏向。领导上立刻抓住这些实际材料,组织干部和全体职工普遍进行学习、讨论,使全体职工从思想上明确认识了创新纪录运动的作用和目的,纠正了认为新纪录运动是单纯提高劳动强度的想法,和某些保守思想;从而使运动顺利的开展起来。后来,该厂在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实行定额管理,推行小组公约等各项工作中,都是照例的组织干部学习,并编印通俗教材,采用上大课或开办专门训练班等方式,组织全体职工学习,使其明了每一运动或工作的方针、任务、目的和具体实施办法。因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另外,该厂为培养与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与技术水平,还建立了各种正规学习组织,如干部文化学校,新干部政治夜校,工人技术学校,工人文化夜校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与技术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相结合,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该厂从创新纪录运动开始,即明确提出“手脑并用”的口号。因而在经常性的生产竞赛中,完全避免了单纯体力比赛与加班加点的现象,做到了劳动与技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该厂曾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努力。
第一、通过集体合同、联系合同,发动技术人员与工人一齐参加生产竞赛。在竞赛中,号召技术人员与工人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创造新纪录。该厂在贯彻这一方针中,经常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去教育工人与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有一次,技术员蓝允文,设计改造某种机器,将图纸交工人制造,老工人赵百东认为不够完善,提出修改意见,蓝顾于情面,没有接受,致使机器造成后不好使用,结果仍依赵百东的意见始改造成功。后来,赵百东与工人任尚连继续研究,认为还可以再做进一步的改造,但他们不会设计,便主动的去和蓝允文商量,在蓝的帮助下,第二次改造又获成功。改造后的机器,使产量提高一倍,使质量达到了百分之一百。为这件事情,该厂曾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由蓝允文和赵百东都在大会上做了报告。通过这种实际教育,使技术人员体会到工人的创造才能,克服了某些轻视工人的思想;同时也使工人们认识了技术理论的重要性,提高了研究技术的兴趣和信心,克服了某些保守观点和经验主义。此后,继续出现了很多技术人员与工人结合的范例。如高清岑工程师与工人共同研究,改进天行起重机为地下走动吊车,为国家节省五十八万斤小米。
第二,号召工人从生产中提高技术,从改进技术中提高生产。全厂差不多均以车间或小组为单位,组织了技术研究会,利用工余时间,请技师和老技术工人讲授技术课,介绍操作经验,或是研究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工人技术逐渐提高,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困难,出现了不少的工人创造。比如赵恩波小组经过技术研究会,于一九五○年便改进了十七种专用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鼓励普遍订立师徒合同,也是提高工人技术水平的最好方法,有不少的徒工,经过师徒合同,不到三个月便能独立操作机器进行生产。
 建立生产责任制
一九五○年第一季,该厂开始建立生产责任制。事前曾发动职工将当时厂内现行制度进行检查,根据生产的需要,提出增添、修改或革除的意见;同时成立了制度起草委员会,根据原有制度,特别是创新纪录运动中群众所创造的新制度,并集中群众意见,进行起草,再经群众讨论、修改,最后经工厂管理委员会通过,由行政公布执行。
生产责任制明确划分了各科、各部(即车间)的业务范围,拟订了全套业务规程与办事细则(机器定期检修制尚未建立)。并根据业务规程,规定了从厂长到各个成员的个人责任制。这就改变了过去各科、部由于职责不明而引起的紊乱现象。在未建立生产责任制以前,往往因为一件不大的事而转遍了各科,结果还是找不到确切的负责人。比如材料科,对材料的供应常常不能及时,自从建立责任制以后,便经常主动的深入下层了解用料情况,做到及时供应。又如:五部把所有机器设备和工具都编了号,分由专人负责,甚至连窗子上的玻璃也都有一定的人保管。四部的机器玻璃罩,以往每月都损坏四、五块,自建立责任制以后,从未发生损毁现象。作到了事事有人负责,物物有人保管。
 物质奖励
给予先进生产者和优秀工作者以物质奖励,对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工人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该厂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奖励制度。
该厂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随时规定了各种奖励办法。有新纪录奖、超额奖、各种模范奖、发明创造奖、师徒合同奖、保安卫生模范奖、全勤奖等;其中又分个人奖和集体奖,物质奖和荣誉奖;固定奖和临时奖,在时间上有月奖、季奖、半年奖、年终总奖;受奖范围也较广,从工人到干部,从生产部门到管理部门,以及附属部门,在各种运动各项工作中,都有奖励。因而使职工经常有得奖的机会,经常得到精神的安慰和物质的鼓励。在一九五○年得各种奖励的人数,即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总奖额并未超过国家所规定的奖金数目。该厂在执行奖励制度中,紧紧掌握了物质奖励和政治教育结合进行。比如在实行定额管理时,一面在职工中广泛宣传定额管理的意义,一面及时公布了超额奖励办法;在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时,一面深入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思想教育,一面公布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奖励办法。政治教育和物质奖励紧密结合的结果是,使生产运动有了坚固的思想基础与物质保证。
 劳保福利
该厂经常关心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工作,使工人从生活到生命都得到了物质与安全的保证。
第一,为保证职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该厂成立了劳动保护委员会,配合行政,发动工人,经常进行群众性的保安大检查,使危险工作增设了保安装置,改善有碍健康的场所,增加工作护具和工人保健食品。一九五○年,全厂共解决了技术安全设备一万八千八百余件,百分之三十的职工能得到保健食品。为巩固现有成果,和争取继续改善,各级劳动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经常工作,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两次抽查等一套比较细密的制度。
第二,在解决职工福利问题上,该厂是根据了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劳动政策。在每一季度,工会代表全体职工,通过与行政订立集体合同等方式,首先提出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再根据生产的提高,争取给职工解决某些福利问题。同时对工人进行教育,使其了解要扩大福利,必须提高生产,福利是随着生产的提高而提高的。
二年来,由于工会领导工人经常保证了生产任务的超额完成,积累了厂长基金,扩大了工人的集体福利。比如:在一九五○年内,即建立了职工疗养所和职工子弟学校、托儿所;有一百五十名体弱多病的工友得到了疗养,有四百五十名职工子弟入了学,并解决了女工带孩子的困难。同时添设了成衣铺,扩大了食堂,车间增设了开水及热食装置。在文化生活方面,增加了文娱费,扩大了俱乐部,在职工宿舍设立了篮球、排球等体育设备,现在每人每两个星期能看一次电影,每人都能享受免费洗澡、半费理发、半价保健牛奶等优待。
 (六)结论
该厂的经验证明:办好人民企业的重要前题是充分发动工人群众。没有工人群众的阶级自觉,没有深入地群众的思想发动,就没有发展生产的依靠。启发群众思想自觉的最好教材与最好方式,是群众性的诉苦运动。该厂的这项工作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早,在解放后的半年之内,便走完了发动群众的各种路程,而又迅速地展开了群众性的生产竞赛运动。这是该厂生产运动不断发展提高的基础,也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坚强的思想保证。
其次,该厂的经验证明:厂长负责制是必要的,工厂管理委员会也是能够办好的。而且只有实行以厂长为首以工厂管理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统一领导,工厂才能够办好。
第三、经常注意工人群众的发明创造,并及时大力地予以推广提高,应当是企业领导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以赵恩波小组创造的集体公约来看,如果没有该厂领导者极力推广和提高,尽管集体公约本身有多少好处和优点,也早就烟消云散,或者顶多固守于赵恩波小组。该厂极力推广的结果,使集体公约变成了伟大的力量,以致成为保持经常性生产竞赛运动的杠杆。
第四、当群众发动起来,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的时候,鼓励技术人员与工人合作,提倡发明创造,给先进生产者以物质与荣誉的奖励,并把工人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搞好,便成了巩固生产成果,保持长期生产竞赛的重要课题。该厂在这方面是作得很有成绩的。
第五、由最初的不成熟的自发的行动,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经验,是学会管理企业的必然过程。但要及时地把零星经验整理起来,并与科学的理论相结合,形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很重要的。该厂这样做了,并且有“做什么学什么”的学习制度,从而推动了工作,提高了干部,给管理企业创造了经验。
但是该厂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的,这主要是在生产运动中培养模范人物不够,许多模范人物自生自长自灭。有的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表扬。领导上还存在有一定程度的事务主义倾向,运用各种组织发挥组织作用不够。小组公约工作最近发生了形式主义偏向,党如何保证进一步贯彻经济核算制,现在还没有摸到更好的办法。福利事业的管理作得还不十分好,工人对伙食有不少的意见。这一切,均须要工厂同志进一步努力求得解决。我们相信,有了两年多的工作经验并已取得了极大成绩的该工厂,只要今后力求进步,就一定能够把人民企业办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