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中苏盟约——斯大林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胡华
(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有关的协定,签订已经整整一周年了。它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同志在该约签订后不久的二月十七日自莫斯科启程返国时的演说中,曾指出说:“人们可以看得见: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影响到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在同年的六月六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又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和较快地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又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
过去一年来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些预言。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显著的事实:一年来,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兄弟般的亲密无间的友谊团结是空前地发展了;由于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中苏条约在经济建设上对我国的慷慨援助,就使一年来我国在经济战线上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因而引导我国得以较快地向经济恢复的大道迈进,并且替中国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由于经过中苏盟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七万万人的大团结,形成了一支雄伟无敌的力量,就改变了世界两大阵营的力量的对比——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已经毫无疑问地超过了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阵营的力量。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进行了抗美援朝的斗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美帝国主义在亚洲范围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遭到了历史性的败北。全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的优势,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这个优势乃是世界和平和人类解放的最可靠的保证,而这个优势主要就是由中苏两大国的团结所造成的。
中苏盟约——这是在人类历史上最具有伟大意义的神圣盟约。这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方针的胜利,这是列宁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二)
中苏盟约的签订,乃是列宁斯大林的关于“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这一不朽的世界革命理论和世界革命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列宁斯大林上述理论与战略方针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推翻共同的敌人——国际帝国主义的统治,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和革命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成联盟,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它的最广大的直接的同盟军。关于这个思想,列宁在一九一九年东方各民族共产主义组织第二次全俄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说:“社会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和主要是每个国家里革命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是的,这一革命将是一切被帝国主义所压迫的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属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列宁斯大林论中国》六十五、六十六页)
斯大林在一九二六年《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文中,阐明列宁的论点说:“列宁说得不错:既然从前,在世界革命时代到来以前,民族解放运动是整个民主运动的一部分,那末现在,在俄国苏维埃革命胜利和世界革命时代到来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就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了。”(同上书,一四三页)
列宁斯大林认为,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成联盟,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所必需的。斯大林同志说:“要达到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牢固胜利,没有这些国家的解放运动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之真正结合,是不可能的。”(《东方大学对于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任务》,同上书一一九页)
和列宁斯大林主义相一致,毛泽东同志的辉煌地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在其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以《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命题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规定其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所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因,首先就是因为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这个革命已经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已经当作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这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的特色。
后来,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九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进一步阐明说:“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他认为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就是:“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新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同志认为,这种联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巩固胜利所必需的,他在同一本书上说:“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民正是在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上述理论和方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曲折艰苦的奋斗,才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就使得“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方针,能够表现为中苏两个国家缔结盟约这样一种形式。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而取得了最有力的保障与巩固,整个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也就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援助和推动。这就是经过中苏盟约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的所在,也是这个盟约的世界意义的所在。
(三)
中苏盟约的签订,即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关于中苏两大国结成联盟的伟大理想的光辉实现,是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的。大家知道,中苏两国是毗连着的世界上幅员最大物产最富的国家,两国拥有占全人类三分之一以上的七万万勤劳、勇敢而又智慧的人民。显然的,这两国在世界上乃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列宁是非常重视像俄国、中国这样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他认为这几个国家的斗争在世界上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在一九二三年写道:“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是取决于这个情况:俄国、印度、中国等等占世界人口的极大多数。然而正是这大多数人口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的卷入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世界斗争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不能有丝毫怀疑。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论东方的民族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列宁斯大林论中国》一○一、一○二页)
早在距现在三十年前,列宁就已经热烈地提出了苏联必须去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成“最密切的联盟”的主张,并主张积极去帮助他们。他在一九二○年六月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曾经写道:“目前不能只限于仅仅承认或宣布使各民族劳动者接近起来,而必须进行把一切民族和殖民地解放运动与苏俄最密切的联盟加以实现的政策。”(同上书七十五页)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一直到他一九二四年逝世时为止,对于孙中山和中国革命阵营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友谊和联合关系的建立,和从各方面所给予的具体帮助,对于中国革命是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的。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在当时也是深深认识了中苏联盟的重要的。他在一九二五年三月临终时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遗书中,曾令人感动地写道:“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可惜,伟大的列宁和孙中山都没有来得及看到中苏两国七万万人民像今天这样经过中苏盟约而建立起来的真正友好合作的关系,不过,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的遗志今天是光辉地实现了。
列宁事业的继承者——斯大林同志,继续发挥了列宁的关于中苏联盟的思想。他在一九二五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明确的指出了苏联“现在和将来都同情中国革命的缘故”,阐发了苏联对中国的革命友谊的思想上的基础,他说:“中国革命运动的力量是不可计量的。这些力量还没有恰当的表现出来。它们将来还会表现出来。东方和西方的统治者看不到这些力量,不以应有的程度估计到这些力量,他们将因此而吃苦头。…………在这里,真理和正义完全是在中国革命方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同情中国革命,它正在为了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羁绊下解放出来并且为了把中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而斗争着。”(《列宁斯大林论中国》一三三页)
斯大林认为中国革命胜利有一个特别有利的条件,这就是苏联的存在和强大。他在一九二六年《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一文中这样说:“在中国旁边,还有苏联存在着和发展着,它的革命经验和帮助不能不促进中国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中国中世纪封建残余的斗争。”(同上书一三七页)
由于他看到了中国人民斗争之异常深刻的性质,由于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国家,所以斯大林深信中国革命经过英勇的决斗必将取得胜利,他充分估计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世界意义。当一九二七年五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即在当时中国革命已遭受到部分的挫折的时候,斯大林同志仍然作了如此满怀信心的热情预言,他说:“在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一定会具有深刻地人民的和鲜明地民族的性质,一定会一步加深一步,一直到同帝国主义作拼命的决斗,震撼帝国主义在全世界上的基础本身。”(《与中山大学学生的谈话》同上书二○一页)
列宁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关怀、指教和在数十年的长时期中始终不渝的具体帮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人民在反抗压迫者的艰苦斗争中,深切地感觉到斯大林同志的友谊的重要性。”(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莫斯科大剧院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大会上毛主席祝词)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时所说:“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领袖,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劳动者,才是真正援助我们的;而我们的事业,没有他们的援助是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正是在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这样几十年的长期的教导之下发展起来的。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的意愿,正是根源于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从世界革命的观点上来看待这两国团结合作的重大意义的理论的。中苏盟约,正是这种关系、意愿和思想的结晶。
(四)
中苏盟约签订以来的一年,是我国在历史上空前的灿烂辉煌的一年。这一年来,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各方面都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得来和中苏盟约的订立是不可分开的。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要巩固和更加发展这些成就,就必须热烈拥护中国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以及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国际主义的团结,巩固伟大的中苏盟约。中苏盟约——这是中苏两国人民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的导师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光辉的体现。学习他们关于这些思想的不朽的名言,进一步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我们自己,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吧!


第3版()
专栏:

  中朝人民之友谊关系与文化交流(续完)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一良

印刷术是纪念中朝人民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题目。中国人民是世界上头一个发明印刷术的。大致距今一千二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利用木板雕印佛经佛画,比欧洲最早雕印宗教图像至少要早六百年。印刷术逐渐应用到历书和字书等。但在初发明的二百年间,它虽是人民大众当中普及文化的重要媒介,习惯于昂贵而费事的写本的士大夫阶级,还是不屑一顾的。到了十世纪,统治阶级才大规模地应用它。朝鲜也就在这时传入印刷术。起初也是用以雕印佛经。现存最早刻本佛经的年代是九五○年,一○八七年又完成了全部汉译大藏经的雕板。日本虽然在八世纪就从中国学会了印刷术,但雕印全藏这种大规模事业,却比朝鲜要晚六百年。十三世纪中叶第二次雕造大藏经板完成。这八万多块朝鲜千百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品,二十世纪初在一个庙里发现,这是中朝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的珍物之一。
印刷术从雕刻整块木板到使用活字,随意装拆,每个字能利用许多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十一世纪中毕升发明用胶泥作活字,但胶泥不坚固,他的方法未曾普遍流行。朝鲜人民接受了中国的印刷术后,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加以发扬,推陈出新。在十四世纪末起始发明铸字模,用铜来制活字。比欧洲谷腾堡使用活字印刷,要早五十年。一四○三年设立铸字所,数月之间铸成数十万。以后屡次铸造,书籍大为流通。凡朝鲜所无的书都从中国购求,随即用活字印出。印书局无一日不工作,“公私书籍至不可胜读”。中国受了朝鲜的刺激和影响,十五世纪末也用铜活字印书。到十八世纪,中国起始用木制活字,这种办法又传入朝鲜。活字印刷术的彼此学习仿效,正象征了中朝人民的友谊与互助,说明了中朝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是息息相通的。
与印刷术有密切关系的纸也是讲中朝文化交流必须提到的。中国人民所发明的造纸之术是我们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西边通过中亚阿拉伯传入欧洲,东方传入朝鲜日本。朝鲜接受中国造纸术后,也和印刷术一样,更加以改进,制造出中国所没有的纸张。除用麻和桑皮等材料外,还用棉造纸,为朝鲜所独创。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称赞宝爱朝鲜的纸,它的特点之一是坚厚精致。铜活字之所以发达,大约也跟纸质的坚牢有关。中国人民除去糊窗、衬衣服之外,还把它用在兵士所穿的甲里。“高丽纸”今天还是中国人民所喜欢的朝鲜土产,发笺更为爱好美术的人所艳称。朝鲜的墨自苏东坡以来为中国人所夸赞。造笔之术也传自中国,但利用了中国未曾用的原料——黄鼠狼毛。宋代已经认它为朝鲜特产,后来中国也仿效制造。朝鲜的陶磁器制造受中国影响,而青出于蓝。翡色的青磁曾被徐兢称为“制作工巧,色泽尤佳”。十二世纪中叶以后,又出现了中国所没有的“青磁象嵌”。是在胎土上刻画花纹,再在凹处嵌入白土、黑土或朱砂,然后敷上青磁釉去烧。烧成以后花纹便显出纯白、纯黑、鲜红三色,异常好看。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在朝鲜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又开出来的花朵,数百年来为中朝两国人民所宝贵所爱好的!
由上文所述,我们知道十世纪以后朝鲜的手工艺便很发达。有一样朝鲜人民智慧的结晶,逐渐流传到中国,我们今天还受用着的东西,就是摺扇,也叫作聚头扇。中国古代有纨扇、羽扇、蒲葵扇之类,但没有摺扇,这是朝鲜人最先发明的。苏东坡曾称赞“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徐兢也赞美高丽松扇:“取松之柔条细削成缕,捶压成线,而后织成。上有花文,不减穿藤之巧。”又说竹骨藤纸的摺扇“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
前面提过朝鲜的苎布是中国人民所珍视的,而朝鲜的木棉却是从中国输入的。十四世纪中叶,文益渐从元朝奉使归国,带回木棉种子,交给郑天益种植。起初不懂如何培养,枯得只剩一茎。后来移到北方,才蕃衍起来。取子车缫丝车都是天益自己创造的。十二世纪初还数次从中国移植过花木。十七世纪初咸镜北道庆兴地方有蔓生牡丹,据说是金人灭宋后移到北边,然后输入朝鲜。农业方面朝鲜也曾跟中国学习。一三六二年白文宝建议,以为中国“江淮之民为农而不忧水旱者,水车之力也。吾东方人治水田者必引沟浍,不解水车之易注。”所以主张仿中国样式制造水车,在农村推行。但并未能广泛使用。到十八世纪末,朴趾源还说:“车戽之术中国千余年来所已茶饭用之者,而我国尚未开创。”徐兢记载朝鲜农事说“牛工农具大同小异”,可见十二世纪初年中朝两国的生产技术与工具没什么太大区别。不过中国在这以后七百年间,有许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每次起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之后,多少变动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因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到十八世纪末叶,停滞性更强的朝鲜封建社会里,农业技术与工具便又落在中国之后了。朴趾源曾出使过中国,对农业情形特别注意,回国建议仿制中国农具。他又主张改变“广亩漫种,苗生无行列”的方式,采取辽东田地“皆作细垄,黍稷粟豆挟垄而生,远而望之,如铺万匹摩衲”的办法。又说朝鲜农民对于蓄肥方法太不讲求,“一户之内人畜之所遗秽本自无几,而收聚之不如法而失其全功者,十之四五”,加以“阔亩漫播”,于是“以此无几之粪秽,泛布广占之田畴”,完全不能收效。因此他介绍中国的情形说:“尝经过燕蓟之间,每见居民腰悬一篮,手持铁搭,伛偻于来牛去马之后,而拾其所遗,可谓勤苦之甚。而到处粪堆方圆棱隅,整整如亭台,未见其浪藉差池。”所描写一百五十年前华北农民辛勤劳作的状况和成绩,正和今天相仿佛。朴趾源的这个介绍的工作,在中朝人民友谊关系的历史上,也是值得表扬的。

十四世纪末,个别的中国人已经参加朝鲜抵抗外侮的斗争。二百年后,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中国又派大兵救援,打退了侵略者,光复朝鲜国土。虽然当时明朝也有极少数人反对出兵援助,但绝大多数人都认清日本侵略朝鲜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救邻即是自救。中朝两国利害相同唇齿相依,无论从道义上战略上都应该出兵。于是中国正确地决定了出兵援朝的政策。一五九二年六月十一日汉城陷落,二十三日平壤陷落。七月十五日明朝援军由辽东启行,二十三日渡鸭绿江,八月二十一日进军平壤。但因地理不熟,又下大雨,打了败仗,游击史儒力战而死。明朝于是继续增派援军,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当时军中讨论防御日本鸟铳的方法。先锋钱世祯说:“壮士临阵,不死则伤。鸟铳虽能杀人于百步之外,至短兵相接,不足虑也!”这和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人优势配备飞机大炮之下,却冲到敌人面前,迂回到敌人侧后,用轻武器来打坦克车,使美军无从抵抗,正是同一精神。为正义而斗争的战士向来是奋不顾身的!
李如松的先世原是朝鲜人,移住辽东。因大兵尚未齐集,先带领西兵辽兵南兵四万人,于一五九三年二月六日进围平壤。这时蟠据平壤的是倭军精锐小西行长部队,朝鲜人觉得城坚守固,发愁“天兵(指明兵)亦人耳,恐未易拔也。”但中国军队奋勇争先,二月八日上午便光复了平壤。朝鲜人记载这天上午围攻的情况说:“诸军鳞次渐进,望见冰路马跑,飞屑杂尘,如白雾涨空。初日下射盔铠,银光灿烂,眩耀万状,奇怪夺目。贼亦于陴上多张五色旗帜,束长枪大刀,齐刃向外,为拒守计。提督领亲兵百余骑进薄城下,指挥将士。俄而发大炮一号,各阵继而齐发,响如万雷,山岳震摇。乱放火箭,烟焰弥数十里,咫尺不分。但闻呐喊声杂于炮响,如万蜂哄闹。”倭军从城上乱用铅丸汤水大石滚下,明军攻城“僵尸相续”。游击吴惟忠中丸伤胸,督战益力。参将骆尚志耸身攀堞,敌人扔下大石伤了他的脚。还拿着长戟,背着麻牌冒险直上,诸军鼓噪紧随,日军不能抵挡。两人当时都已年过六十。李如松也亲自督战,马中弹倒。我们再看首先登城的南兵将领游击钱世桢的回忆:“大呼而薄城下,倭奴铅子矢石雨注,前锋中伤者稍却。余拔刀斫其顶,遂鼓勇带伤而进。后队继至,呼声动天地。有一百总吴计会者,跃而超其陴,为贼所击而坠。复超而上,仰斫数人。余与家丁杨文奎徐大胜郭子明等已攀堞而登。遂克其城,时日尚未中。”入城之后继续巷战。日军避入民家,从屋内发枪。明军用火箭齐发焚薰,烧死甚多。余众“弃甲抛戈,惊乱遁走”。各地日军也都望风南逃。同时朝鲜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李舜臣的龟船舰队又在南部海上阻挡日本水军不能西去。日本侵略军队士气沮丧,粮食缺乏,于是退兵求和。一五九三年胜利的平壤之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表现了高度的勇敢和对于朝鲜人民兄弟般的友谊!
丰臣秀吉的求和条件非常苛刻,如割朝鲜八道土地的一半于日本,送朝鲜王子大臣为质等等,中国和朝鲜当然不能接受。于是一五九七年秀吉再度出兵。明朝也派陆军数路入朝抗击,配合朝鲜军队,陆续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尤其中朝海军的团结合作,是最后把侵略者驱逐出去的主要原因。一五九八年冬天,小西行长在朝鲜南海岸顺天地方,被刘綎权栗所统中朝陆军包围。陈璘李舜臣又指挥中朝水军连连进攻,每次都得胜。相持数月,日军粮竭势窘。到十二月十五日,岛津义弘从泗川带五百只战船的庞大水军西来援救。夜半通过南海岛北面的露梁津时,中朝联合舰队突出围攻。左右掩击,矢石交下,柴火乱投。许多只日船被燃烧,不能支持,退入观音浦港内。但因无路可走,又折回来,这时已是十六日早晨。中朝战舰向前迎击,李舜臣的舰队前进指挥,被日船围住。陈璘连忙将船只赶上,冲入围中救援,结果也一起被困。陈璘命令下碇不动,鼓噪放大炮。等待日兵登船,将士奋起杀敌,日兵落水死者数千人。陈璘忽又摇铃收兵,敌军怀疑不解,稍稍退却。乘这时机,明军“从高散喷筒于贼船,风急火烈。贼船数百,顷刻焚烧,海波尽赤”。李舜臣因此突围而出,向敌军的大楼船进攻,射死主将一人。日船于是舍弃陈璘,来攻舜臣。陈璘得出,与舜臣军合。“发虎蹲炮,连碎贼船”。明朝副总兵七十岁老将邓子龙率领二百人直前奋击,明军的火器误投入子龙船,因而烧起。贼船乘势反攻,子龙力战而死。李舜臣见友军船起火,忙来赴救,追击日军。到中午倭兵大败,“烧溺俘斩殆尽,义弘等仅以余兵五十艘脱走”。小西行长也乘隙遁回本国,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残酷而可耻的侵略罪行。朝鲜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在这次战役中壮烈牺牲,但他爱国的热忱,战斗的英勇,策略的周密,和团结中朝兄弟部队取得最后胜利的功劳,是两国人民友谊关系史上永远不能忘记的!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不仅是出兵作战,接济军用物资,并且进一步从根本上帮助,教朝鲜人训练兵士,制造武器。一五九二年冬天,朝鲜便已选择“精锐之士”跟骆尚志学习剑术。次年采用李如松建议,设立训练都监,用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办法来训练兵士。柳成龙等亲自讨论,向中国将领质问疑难。并征集“武臣勇健有计虑者”隶属都监,学习《纪效新书》。又选精壮军丁四五十人,从明经略赞画刘黄裳学炮车战法。一五九五年,中国所派练兵教师十二人中,精于剑枪诸艺者三人留在汉城,监督诸军日夜学习。其余分派到各道,训练炮手、射手、杀手。至于武器方面,十四世纪末火炮之术已经从中国介绍入朝鲜。一五九三年因明军中百总周某通晓“造铳焰硝之法”,广求冶匠焰硝匠从他学习。又仿造刘綎所作铁鞭,传授了涂在箭上的毒药。击退倭寇之后,明军在义州等仓所遗留的米豆,悉数赠送给朝鲜人民。明军回国,还留下几千人帮助训练兵士,戍守要塞。此次前后用兵七年之久,军士的分布北方从蓟、保、辽、宣、大等五镇调来,南则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川各省。还有西南苗族兵士一万五千人。粮饷是从辽东山东天津等地输运。军费用去数百万两。所以三百五十年前这次援朝抗日战争,是全中国人民的力量所支持的!史儒、邓子龙、钱世祯、李如松、陈璘等和全体死难、受伤以及作战的兵士,光荣地实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对他们的希望。在学习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今天,十六世纪中朝人民联合抗日保家卫国的战争,正是我们的一个好课题。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失败之后三百年,日本统治阶级又作征服亚洲的迷梦,首当其冲的还是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桥梁——朝鲜半岛。当时李鸿章等人未始不知道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以及种种侵略计划。但半殖民地国家统治阶级的投降主义糊涂思想,使得他们不敢正面积极支援朝鲜,抵抗日本。只是幻想倚赖帝俄英国出来劝和,或用武力干涉,自己缩在后面等待,“切勿多事”。然而中国的人民却很早就看准了日本的毒辣,认清楚中朝两国利害相同,中国应该及早帮助朝鲜来对付共同的敌人。例如姚锡光在一八八七年给李鸿章的密陈经画朝鲜说帖,便说“东三省南境与朝鲜犬牙相错,所恃为限带者,长白山而外,特鸭绿图门两江,然俱策马可涉。无朝鲜则东三省无日安枕。是朝鲜者东三省卧榻之侧,又即东三省屏蔽也。”,甲午战争时的舆论,从一八九五年所出版辑印当时新闻纸上论说的时事新编里,可以窥见一斑。有一篇《防倭论》指出日本侵朝是“假途伐虢之计”。又有一篇题为《呼吁篇》,申说朝鲜对中国关系之密切过于琉球:“琉球者中国之爪发也,高丽者中国之肘臂也。爪发虽属于人之身,割之截之,犹不甚惜。人岂有不惜其肘臂,而割之截之者乎?”接着说朝鲜与中国东三省毗连,日本若占据朝鲜,“以铁甲三四艘,游弋鸭绿江上下”,炮声殷殷,烽火历历,那时全中国人民还能“晏然高枕而卧,悉付之不见不闻矣乎?”又说全国人民“比闻牙山平壤之败,益皆奋袂攘臂,怒发冲冠,欲得外国人而甘心焉。”这些话都说明中国人民当时是和朝鲜人民站在一起,主张中国政府出兵抗击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这种精神是十六世纪末年以来始终不变的,也是中朝人民深厚友谊的必然结果。
一八九四年满清政府派兵到朝鲜,原是为了帮助朝鲜统治者,镇压朝鲜作反封建反帝斗争的人民——东学党。然而中国军队开到时,东学党已经暂时败退。中国军队并未参加镇压行为,相反地,却为保卫邻邦的国土,抗击中朝人民共同敌人而在朝鲜土地上流血。一八九四年七月牙山之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不但援军不到,而且缺军火,缺粮饷。“长夫不备,车驮无资,兵自负粮,枪无余弹”。在这种情况之下,武备学堂学生于光炘等四人曾于二十八日夜间纠合勇健兵士,冒雨埋伏桥旁村落,袭击进攻牙山东北成欢驿的日军前锋。颇有杀伤,并且打死日本军官数名。日军惊骇退却,过桥又多溺死。但因大队继续开来,中国方面接应不到,四人全都牺牲。九月十五日平壤之战,马玉昆自督步队截击东面日军,“肉薄血战,抵死相撑拒”。担任西南面的中国军队来加入作战,“枪弹雨发”。城东南角的炮台也发大炮轰击,日军伤亡甚重。从早晨六点钟到下午两点半钟,不能进展,只得退去。城北面由左宝贵防守,自己在城上指挥。日军死伤甚多,仍继续猛攻,占据了周围的小山同树林。十五日下午左宝贵正在指挥放一口最重的炮,忽然炮手中了弹,死在他身旁。这时他已经受了几处伤,可是他毫不畏缩,走上去自己放那炮。不料腿上又中了一弹,他很敏捷地用布将伤口裹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鼓舞兵士作战。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又一弹打在他身上,这次却受了致命伤而倒地,扶下城便死去。部将也有数人一同炸死,平壤之战中国兵士一共牺牲了两千多人。这时中国军舰护送陆军增援朝鲜,九月十七日在鸭绿江口大东沟海上和日本海军会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鼓快车向日本四艘快船中速度最大的吉野舰撞去,中了鱼雷,船很快便沉没,全船二百五十人都溺死。邓世昌遇救出水,但因全船殉职,义不独生,仍奋掷自投于水而死。经远舰起火,管带林永升一面激水救火,一面发命追击负伤敌舰。也被水雷轰裂,二百七十人与船同尽。总计此次鸭绿江口的海战中国牺牲军官八十七人,水手一千多人,负伤四百多人。甲午战争期间,东学党在朝鲜国内向日本侵略军队继续进行武装斗争,日本费了很大兵力才镇压下去。详细情形虽因缺乏资料,无从考见,但我们确知中朝人民当时在不同的战场上抗拒同一敌人。由于投降主义者的满清统治阶级之腐败与无能,中国战士们光荣的战绩和壮烈的牺牲没能够扭转朝鲜的局面。但在中朝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上,在抵抗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这一意义上,我们仍然不能忘记甲午之战牺牲了的先烈们!
× × × ×
以上选择重点地回顾一下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的交流。从这些事实中,我们知道两千年来中朝两国人民如何地利害相同,血肉相关。无论文化上、经济上、军事上,我们和朝鲜人民一向是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在毛主席和金日成将军领导之下,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亚洲这两个兄弟民族根据两千年来的友谊基础,将要全部肃清美帝侵略势力,永久地紧密团结互助合作下去!
作者前在新建设第三卷第三期发表一篇《中国与朝鲜的历史关系》。当时掌握材料不够,看法也未能全面,所以对于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没有能充分表达出来。两个月来广泛搜集资料,重写此篇,对两千年来中朝人民的友谊关系与文化的交流作一回顾。希望读者批评指正,并盼已读前文者参看此篇,则作者幸甚。
一九五一年二月三日写竟,记于清华大学。


第3版()
专栏:

  强大的联盟
  A·马列西也夫
编者按:本文作者A·马列西也夫是举世闻名的苏联飞行员,曾荣获苏联英雄的称号,苏联小说《真正的人》和影片《钢铁意志》(“又名无脚飞将军”),即是描述他的英勇业绩的。
自从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大国家之间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历史性的日子起,已经一年过去了。
在这一年中间,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是更为巩固了,而这个友谊,在争取全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已成为强大的力量了。
从多脑河到太平洋岸,从北冰洋到南中国海,我们两大民族——苏维埃民族和中华民族,像亲兄弟般的肩并肩地起来保卫了和平,任何力量都不能摇撼这个强大的联盟!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我们苏维埃人都以极大的热爱和注意,瞩望着贵国的胜利。我记得,在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上,苏联代表们是如何兴高彩烈地倾听了中国同志们关于你们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人民的和平建设劳动。我们同时也了解到你们对于自己复兴的祖国命运的焦虑,因为她的安全正受着美国帝国主义者的威胁。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妄想奴役你们人民,这是和希特勒曾对苏联人民所试图过的作为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估计会像德国法西斯及日本侵略者的估计一样地落空的。为了正义事业、为了自己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在和进犯兄弟般的朝鲜人民并威胁着中国安全的外国强盗们进行斗争而不惜牺牲流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的战斗胜利,使我狂欢得流泪。我是了解你们战士们的英雄气概的。当希特勒匪帮汹涌地涌进我国时,苏联人民在维护自己社会主义祖国的独立而进行斗争时,也曾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在卫国战争的初期,我曾失去了两腿。但我能去静静地休养并等待别人来结束这个战争吗?当我的土地上还有着法西斯强盗的时候,我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以极大的意志上的努力,强迫自己学会了运用假脚,而再度坐上了驱逐机的驾驶台。此后,我曾击落了十一架法西斯飞机,为了这个,苏维埃政府以苏联英雄的称号授给了我。
当你对于自己的人民、对于自己的祖国感觉到热爱,而对于敌人感觉到极端痛恨的时候,你就不会怜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光荣军队中数万士兵军官都已成了英雄,因为他们热爱自己人民和痛恨自己祖国的敌人。
中国人民终于挺起了胸膛。我们苏维埃人民坚决相信: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自己的和平城市及乡村而不受处罚,不会再允许任何人来扰乱亿万自由人民的快乐的创造性劳动的。
值兹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之际,我衷心希望你们——中国朋友们——在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中的一切成就。


第3版()
专栏:

  愉快的回忆
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Π·杜伯洛维娜
全体苏维埃人民将纪念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间签订条约的一周年纪念日。每一个苏维埃人,心中都充满着对于自己的朋友——中国人民的祝福、热爱和尊敬。
我很幸运,我曾在中国人民庆祝他们所取得的胜利的日子里,到过中国。我回想起有千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回想起节日的游行,回想起我们同中国朋友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战士们的人山人海的欢愉的会见。这是差不多一年半以前的事了,但是,我所目睹留下的清晰印象却并没有消逝,而且我相信它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在中苏条约一周年的意义重大的日子里,我重又看到那些中国儿童们,他们为了要知道苏联少先队的工作,要谈说建设他们自己的儿童组织,而集合在天津的一所学校里。我记得这些有着热情的眼睛、唱着自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孩子们。
我记得在天津举行的有三十五万人参加的保卫和平的大会。当时从大会讲台上是如何正直地、有力地发出了和平号召啊!当意识到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和我们苏联在一条战线上共同进行争取和平反对战争挑拨者的斗争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我记得北京近郊巴沟村中国农民所举行的群众大会,这些农民令人感动地交给我们许多赠给斯大林同志的礼物——他们亲手精致刺绣的白桌布、装满花生的大盘子、莲藕以及用稻草精巧编成的鞋子。
我回忆起在上海和第三野战军战士们的相会,我也回忆起那些英雄们——战士们和军官们,他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斗奖章赠给我们作永久的纪念。
我记得和中国教师们的多次相会,我也记得他们的问题,这些问题证明着他们对于苏联文化建设的经验有着巨大的兴趣,并热望在新中国建设中顾及到这种经验。
苏维埃人民正怀着尊敬和欢欣,注视着中国的民主改革,注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作为,他们正在和自己的弟兄——勇敢的朝鲜人民英勇地并肩作战。
我们苏联国内对于自由中国的生活的兴趣在日益增长——在苏联放映着中国电影,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成俄文并大量印行,一般学校和高等学校教科书中论及中国的篇章都加扩充,在苏联的中国的展览会和中国演员们的演出都获得巨大的成功。而我们认识中国人民愈是深刻,我们的不朽友谊和互相了解的感情就愈是亲切。
中苏友好巩固万岁!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万岁!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苏维埃人民及全人类最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万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