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响应母亲永远战斗的号召
——记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只有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斗争的人,才更加懂得胜利的珍贵,懂得应该如何保卫胜利。
童年时代戎冠秀的家,是一个奴隶的家。二爷爷、叔叔、兄弟给地主放羊,奶奶给地主做饭,她和娘捻线做鞋卖;全家终年辛勤,但还要常常饿饭。戎冠秀今年已经五十四岁了,但她大半生的历史,和旧中国所有的农民一样,是在泪水中默默度过。
当戎冠秀还在十五岁的时候,因为生活的熬煎,他父亲将他用九吊钱卖给沙坪李由作媳妇。但是,在那个世界里,穷人到处是受罪,李家靠着租种地过日子,也常常是日头落山,灶里还不能生火。戎冠秀虽然生来好劳动,一年四季天不明,她就背上粪筐拾粪,大冷天,旧年初一也从不歇着,生下孩子不几天,就下炕做活。但是呵,在旧社会,就这样勤谨,也得不到好生活。刨一点坡,加一点租,金黄的粮食打在场里,地主高大的骡子要?去大半。穷人受苦,有苦向谁说。那时间,吃了大黄叶吃猪耳朵草;卡了老绿又摘脐里苗,又苦,又有刺儿,多吃身上就青肿,屎也拉不出。这种苦日子,戎冠秀一直过到四十一岁。
抗战开始,五台山上开来了聂荣臻将军的部队。在对敌斗争和“二五”减租的斗争中,晋察冀边区农民组织起来了。戎冠秀的丈夫李由参加了农会,当了农会组织委员。大小子春金,参加了工会,被选上作主任。戎冠秀在妇救会里,会员们个个举手推她当会长。一家人,大的小的,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是这以后,她认识了穷人要翻身,应走那条路;是这以后,才吃上了窝窝菜饭;是这以后,才能有灯点,有盐吃,才能买上个布缝件新衣。戎冠秀懂得好生活从那里来。她常说:“喝水不忘掘井人,走路要往好处走。”
我们的戎冠秀同志,在敌后抗战严重的日子里,是一个人人尊敬的拥军模范。不管风里来,雨里去,她常常把窝窝用手巾包着贴在胸前,吃力的提着盛米汤的瓦罐,常常蹲在担架跟前,候过路的每一个伤员。你别看她平常在家里烧饭做活,但是她的心可惦记前线。她明白子弟兵在枪林弹雨里,拚命流血为了谁。做军鞋,她给妇女们说:“子弟兵爬山过岭,鞋不结实,怎能和鬼子斗争?”下盘松那个妇女也知道,做军鞋,要像给自己孩子兄弟们做的一样。头上两旁都得缝五道,底下至少拉过一千四百针,每双鞋,上秤总得超过一斤四两。交公粮的时候,她从这个碾盘走到那个碾盘,对妇女们说:“要推三糙米,砂子要捡掉,粮食要多簸两遍,军队在前方打仗,顾不得淘,吃了不卫生。”
戎冠秀爱子弟兵,她不但把子弟兵看作家人,而把子弟兵的事,也看作有她自己一份。有时候,伤兵下来,男人们都出去了,她和妇女们,八个人一组,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轮流抬着担架,把伤兵送进医院。一九四三年,政府号召报告参军,戎冠秀从这家进,那家出,宣传妇女们不要拖尾巴。她说:“子弟兵是咱们老百姓的,没有他们,咱们就活不成。”她问妇女们:“看清了没有?”妇女们答话说:“看清了!”在会上,青年们都报名参军,戎冠秀自己也当了先锋,她给自己小子报了名。她还说:“不嫌俺家李由老,给八路军拉马去,三小子不到年岁,我保管大了一个走一个。”
戎冠秀伟大的母爱精神,是抗战时期敌后人民拥护解放军意志的集中表现。一九四三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晋察冀反“扫荡”战争打得正激烈,村里的交通站上来了个重伤员,名字叫封建民。血糊满了脸,眼也睁不开,头发被结成一个血疙瘩。戎冠秀摸了摸伤号的鼻孔还出气,心里才稍安定。那时敌人经常来村里骚扰,谁都累倒了,戎冠秀也已两夜没有合眼,站着也能打瞌睡。可是,她去站上好几次,担架还在那儿摆着,全村都睡了,谁也没法再睁眼。戎冠秀心一想,伤员要是闹个三长两短,这怎么办,于是,她找了生生子媳妇宝女,点一个灯和她作伴侍候伤员。
灯光一灭一闪,西北风很紧,湾子河的冰冻得格格发响。戎冠秀蹲在担架边,连叫几声同志,伤员仍是不出声,她没有法子,弄了半碗开水,吹了老半天,把水吹凉了,她拿筷子拨开伤员的嘴,但他牙关咬得很紧,灌下去的水全流在脖子里。呆了一会,戎冠秀把他扶起来,再灌水,水就咽下去了。喝完了半碗水,戎冠秀问伤员:“还喝吗?”灯光里,见伤员动了动嘴唇,戎冠秀可真喜欢。接着又喝了碗水,这水是戎冠秀吹凉了,伤员靠在戎冠秀身上自己喝下去的。
天已经明了,她又看见伤员那只冻得又黑又肿的光脚板,回到家里去找棉花,没找见,就撕了闺女的一个袄襟,给伤员包住了脚,又侍候伤员吃了三碗糊糊,这回伤员已经能自己端着碗吃了。后来,担架来了,她给厚厚的铺上谷草,直等伤员平安的躺下去,她还再三再四叮嘱民兵小心照料他。民兵们把担架上了肩,只听见伤员在说:“好老人啦!好老人啦!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你的好处呵!”
戎冠秀不但疼爱子弟兵,她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蓝金,就是我们勇敢的子弟兵当中的一个。蓝金同志现在是第一野战军的一个战斗员,在去年春天的一个战斗中,他光荣的立了功。立功的喜报从遥远的前线来到家乡,村里的人都称赞说:“真是老的英雄儿好汉。”全家欢腾异常。特别是蓝金的媳妇喜花,更比别人喜欢三分。
说起蓝金的媳妇喜花,本是戎冠秀自小抱大的。戎冠秀待喜花,就像待亲闺女一样。蓝金到前线去,戎冠秀对喜花说:“粗布衣裳窝窝菜饭,以后的日子,宁叫我们困难,不叫你困难。”蓝金要是有一个长时间没有信回家,戎冠秀就要对喜花说:“长久不回来,该走还是走,你走了,还是我的闺女。”每逢戎冠秀说这些话,喜花常常不回答。有一次,戎冠秀给蓝金写信,她问喜花要写啥,喜花低着头,仍旧不说话。戎冠秀说:“写上一句你的媳妇没有忘记你。”喜花不回答,戎冠秀说:“不说话,就是同意。”事实就是这样,喜花后来偷偷写了个纸条装在信封里。纸条上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咱娘怕我坚持不了,我总要等你回来。”
我问戎冠秀,想不想蓝金回来?戎冠秀说:“为啥不想?”她停一停,沉重的说:“但是,只要敌人还没有完全消灭,蓝金就要革命到底,不能回来。”
这就是中国的母亲们要说的话。在西北高原的蓝金同志和守卫着祖国边疆的兄弟姊妹们,应该牢牢记住母亲的这句话,提高警惕,响应我们光荣母亲永远战斗的号召!(附图片)
(周令钊画)


第8版()
专栏:

  农民的带头人韩恩
韩恩曾荣获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的称号,他是中共蛟河县保安屯的支部书记。去年十二月新站区党员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区委委员。同时他又是全省出色的模范村干部之一,第一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
自一九四七年春天土地改革后,韩恩即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和其他积极分子一起,组织起三个互助组。因为发挥了组织的力量,克服了缺乏耕畜的困难,当年秋收,每垧地即平均就有六石五斗粮的收成,比伪满时多收了一石五斗。秋后,单干户也就跟着自动地参加了组。这时,他就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把固定的小组变成为灵活的联组。几年来运用这种办法,越做越切合实际,最后发展到现在的联组形式。
今年韩恩互助组的规模是:全组有三十五个男女整半劳力,四十四头牲口,十四辆大车,一套苏联式的马拉农具。他们水旱田庄稼长得都很好(特别是使用马拉农具耕种的十八垧地,苗禾更是肥壮)。估计旱田每垧地平均可有十石收成;水田最高收成可有四十石,较一九四七年每垧增产百分之五十强。
韩恩互助组所以能搞得好,原因是在有好的带头人,韩恩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个。
韩恩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创造新的工作方法。譬如在刚组织互助时,组与组之间不换工,本来五个人能干完的活,全组的七个劳动力都出动,干完后再转到别处去干,把工都消耗在道上了。于是韩恩就想出拨工的办法。根据每块地的需要去拨工,并打开了组与组的界限。这种“死组活编”的组织形式,正合乎生产的要求,奠定了走向联组的基础。
其次是他能熟悉组员们的心情,依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剂劳力。譬如刘作荣父子俩在一起常常争吵,韩恩就把他们分开,以后干活时他们就都有了劲。叶金的妻子很年青,若把她与丈夫分开干活,会影响彼此的情绪,于是把他们夫妇俩拨在一起干。这样,就鼓舞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次,是注意团结和争取单干户。一九四七年春天,张玉海等三户怕吃亏,就自己单干。以后每逢组里开会或是副业结账时,韩恩都请他们来旁听。他们慢慢地认识到互助组的好处,最后他们自动要求参加了互助组。
他的作风民主,有事大家商量。韩恩在每次开会时,决不是自己先说一套大道理,只是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展开讨论。他细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才发言:一面归纳大家的意见,一面讲出上级的指示;同时又把这二者统一结合,变成大会的决议,号召群众来执行。这样,群众都能把决议当成自己的事情去贯彻。像他们组里实行换工制度时,都是经过大家详细讨论的,并由大家坚决执行了。
另外,他工作有计划。如在布置工作前,先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订出下一步的计划草案,然后开大会,征求群众的意见,最后确定工作计划,交由大家保证完成。
韩恩任何时候也忘不了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时时关心着群众的事情。逢年过节,他常挨家访问,关心别人是否有困难。特别对军属,他更留心,不论生产上的大小事情,他都随时帮助解决。去年安永达(朝鲜人)的水田遭了虫灾,韩恩就把自己的大米借给他一百斤,又从区里给他借了二百斤,给安永达解决了稻种问题。
从前,保安屯是被人瞧不起的“穷棒子瞧”,由于韩恩三年如一日的积极领导生产互助,该村已改变了面貌,农民生活已逐渐走向丰衣足食。早先连炕席都铺不起的杨成学,现在全家已换上了新衣,还有二匹马。伪满时披着麻袋片的刘作荣,今天也有了一匹马,一个三百多斤的大肥猪和一辆胶皮车。迟殿文在土改后不但娶了媳妇,并且还拥有四条大牛。全屯除了新搬来的三户外,其余二十四户都上升为中农和富裕中农。


第8版()
专栏:

  摩西族的好女儿
——记云南少数民族劳模和国秀
吴元英
在祖国的辽远边疆、滔滔的金沙江畔——云南丽江县新文村曾举行一个盛大的欢送会,欢送十九岁的摩西族姑娘和国秀去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当和国秀走出村子的时候,所有摩西族的同胞瞧着常常露出微笑的和国秀的脸孔,拉着她的手恋恋不舍地说:“你能到北京去看毛主席,这不只是你一个人的光荣,是我们所有摩西族人的光荣啊!”丽江的人民在和国秀离开丽江的时候,特地托她带了一封信向毛主席致敬,并且嘱咐她:“把我们的话牢牢记住,见着毛主席时,详细说给他老人家听,摩西族的劳动人民以前受过好大的苦,现在有了他,我们翻身了。”
和国秀,一个坚强的摩西族贫农的女儿。在旧社会,她和所有摩西族的兄弟姊妹们一样,一直过着非人的生活。当和国秀只有六、七岁的时候,就赤着脚上山放牛放马,她常常是一面追着牛马,一面跟在牛马后面嚎哭。
那时候,她全家八口,老的老,小的小,租种着地主十一亩半地。白天黑夜辛苦劳动,打的粮食交了租子,就不够三、四个月吃。泛滥的金沙江和冲江河的河水,不是将庄稼淹坏,就是连根也被冲掉;但反动派和地主的掠夺,却并不因天灾而放松。和国秀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负担了家中主要的劳动。白天在田里干活、上山砍柴、劈竹子;夜里,还得摸索着编笠帽、织草荐。背到来回有二天路程的市集,去换得粮食。她整年累月地刻苦劳动,虽获得全村的称道和美名,却并不能得到温饱。她不由得对生活发生了一连串的怀疑。
一九四八年,云南的人民武装渐渐地发展起来。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国秀从她表哥那里开始知道了:痛苦的生活,并不是命里带来的。假如每个人的劳动,除了养活自己,不需纳“奉献”给地主,衣食是可以维持的。主要因为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蛀食虫”,人就没有了衣食。同时,她兴奋地知道了在我国的另外一些地方,那里已没有了地主的压迫和欺诈,有着伟大的人民革命的领袖和政党。这激励和启发了和国秀的反抗的意志。
蒋匪帮对摩西人民的压迫是很利害的,村子里抓丁、征粮,骚扰得老百姓鸡犬不宁。表哥勉励着和国秀,要翻身,必须站起来参加斗争。二月里,她毅然加入了当时共产党所领导的“民青”。
在“民青”的教育和领导下,和国秀开始了工作。她在村中的姊妹们中,利用在山坡割草、在田间锄地的机会,进行着革命宣传工作。
在冬天快要来到的时候,她们响应了上级秘密为人民游击队做寒衣的号召。能干而耐劳的和国秀和她的姊妹们,用早起晚睡,在豆油灯下、在月光里编织笠帽等换得来的钱,买了棉花和布匹来缝制。村中好些妇女得到她们的教育,也为她们积极工作精神所感召,贡献出了自己的辛苦积蓄,补助给她们,帮助她们缝制,迅速地完成了为人民游击队缝制寒衣的任务。新年时,她们又为战士们推炒面,蒸粑粑,慰劳他们。这一些努力,有力地支援了人民游击队的斗争。
第二年的春天,和国秀领导群众参加了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丽江县解放前夕的“五一”,和国秀动员了全村男女老小,举起镰刀和锄头,参加了丽江县的五一反抗蒋匪的示威大游行。使劳动人民认识到了自己的精力,提高了斗争勇气。
一九四九年的“七一”,丽江县获得和平解放。丽江县的解放给摩西族同胞带来了新的生活。他们都以积极努力生产、支援前线来迎接这千百代被压迫人民翻身的喜悦。
经过一年多斗争考验的和国秀,这时她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直接教育下,更使这摩西族的好女儿表现出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秋天,土匪从四路进攻丽江。
和国秀领导的七十个人的变工队,进行着抢收、抢种、抢打、抢藏的四抢运动。全村的农民不分昼夜地收割、播种、打谷子,并且把收获物都隐蔽在深山里,使敌人搜索不到一颗粮食。甚至想打浆糊贴标语,都找不到一点面粉。匪军仅勾留了一夜,安身不住,就拔腿跑了。粮食没受损失,所以,在展开秋征工作时,新文村提早完成了任务。
为了保障生产的进行,和国秀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广泛征集得大家的意见。在今年三月,以变工队为首的全村青壮年们,在五天内,花了二百个工,赶筑了冲江河堤。在堤旁植了柳树、桑树,她并积极提倡妇女养蚕的副业。
由于蒋家匪帮的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机会受到剥夺。和国秀在工作中,深感不识字的痛苦,新文村仅有的一所小学,解放前被国民党反动军捣毁。解放后,和国秀积极宣传办学校,不久就成立了一所初级小学和一班识字班(夜校),动员大家入学。现在全村学龄儿童已全部入学。“今天望来明天望,望到老天出太阳,跟着毛主席,一定把身翻”,热爱毛主席的歌声,现在荡漾在辽远边陲的新文村。
和国秀来到北京后,到处受人尊敬,她把这种情形兴奋地写给丽江的人民。她感动地说:“要没有共产党,我们少数民族那能会有这一天。”(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领导生产的能手成百福
鲁生
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成百福,是平原省林县十一区桑耳庄村人。从小父母早亡,跟着伯父过日子,放过四年羊,当过十九年长工,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一九四二年林县解放后,他即领导群众和地主斗争;土地改革后,他又领导群众搞生产。现在他是桑耳庄全村人民所敬爱的领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他带领桑耳庄全村群众生产,战胜了历年来的灾荒和困难,具体的贯彻了党和政府的生产政策。今年一月平原省第一届劳模大会上,大家一致称赞他是全省农业生产中的旗帜,选他为全省特等劳动模范。
有组织,有计划
他领导生产的第一个办法是有组织有计划。他每年在春、夏、秋三季中,都要根据每季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全村生产计划,经过支部讨论通过,再经过人民代表会研究后做成决议,然后即召开党员会、团员会、群众会,号召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在生产中带头,掀起群众性的生产运动。进行生产中,又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并按期检查生产,表扬好的,批评坏的。每当生产工作告一段落时,他立刻总结经验,选举模范,又计划进行下一段工作。如去年春天,他为了响应政府“增产一成”的号召,经常动员群众多积肥,去年种谷时全村就上到三万二千担粪。谷子长起后,他又动员群众拆旧墙换新墙,积屋土粪上追肥,到秋天全村的农业生产收入,即超过了一九四八年。全村多打四十二石粮,平均每亩增产一斗六升多。收秋后他又抓紧时机教育群众,他让大家想想:谷子打的多是从那里来的?到大家感到上粪多就能多打粮食时,他就号召群众多积肥种麦子。
全村群众在他有计划的推动领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如一九四五年,桑耳庄遭了雹灾,他就领导全村群众种菜,组织互助搞副业生产,到年底不仅度过了灾荒,还获利四十二万元,群众反映说:“过灾荒年没吃糠,还比丰年时光强。”又说:“听了成百福的话,啥也不害怕。”
桑耳庄的生产是一天一天在发展着,从牲口的逐年增加上也可看出来。抗战前桑耳庄共有牲口一百一十六头,因在抗战中受日寇的抢掠,到一九四五年,全村即减少到三十八头。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情绪的提高,成百福的积极带头生产,牲口即逐年增加,到一九四八年即增加到一百二十六头,已超过战前水平,去年增加到一百六十二头,今年又增加到二百一十二头。这都是和成百福有组织有计划领导生产分不开的。
成百福领导生产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是贯串在全年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在生产中他发现有个别中农户因不了解政府生产政策,不敢积极发展生产,就每天专找他们宣传政府的生产政策,说明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政府坚决保护人民的人权、地权、财权。群众相信他的话,顾虑解除了,积极进行生产,全村在今年前半年即增加牲口四十头,盖新房一百多间。他对个别不好好生产的农户,不但经常进行教育说服,还常常帮助他们开家庭会议,检讨日子过不好的原因,制订生产计划,使他们从不愿劳动到积极生产。
成百福还不断把自己领导生产的经验写给报社,通过报纸传播到全省。
带头起模范作用
成百福领导生产的第二个办法是处处带头起模范作用,推动全村进行生产。今春政府号召锄麦时,因这村群众过去一贯没有锄麦习惯,他就首先带头去锄,并经常宣传锄麦的好处和经验,掀起了全村的锄麦运动。全村八个街群众一齐进行锄麦,三天就锄麦一千五百八十六亩,不上半月全村的麦地即普锄两遍,有三分之一还锄到三遍。种谷时群众没有浸种拌种的习惯,怕把种籽烧坏。他针对群众的顾虑,一面宣传浸种拌种的好处,一面作出实例给大家看,他挨家帮助群众浸种,教会了二百多户群众学会浸种。锄苗时他看到全村有八十个男劳力出外搞副业,他就发动了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妇女参加锄苗,他耐心的教会了许多不会锄苗的妇女。
林县气候、土质都适合种棉花,就是群众没有种棉的习惯。他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前年时就一面提出口号发动大家种棉花,一面又在他大路边的地里种了一亩棉花,用实际事实教育群众。去年在他带头下,全村种棉一百七十一亩,今年即种到二百四十亩。
注意改进生产技术
成百福对农业技术也特别重视。他村的麦子过去断不了发生黄疸、黑疸病,为了研究清楚原因,曾到处问人问干部。后来发现是种子不好,他就先把他的麦种全部换了,又经过选种浸种拌种,结果他的麦子长的很好,没有乌霉,没有黄疸,穗子又大。收麦时他带领群众到他地里去参观,大家看到了事实,开始相信了选种浸种的好处。他就进一步发动群众进行田间选种。去年凡是选种浸种的麦子,今年都没有发生病。今夏收麦时,全村三百三十六户中有三百一十二户做到田间选种。麦收后,他又把他实行选种浸种的经验在全区各界代表会上作了浸种试验,有三十一个村都学会了成百福的浸种办法。


第8版()
专栏:

  草原牧马能手哈音金
白岚
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之一的哈音金,是个纯朴的草原牧人,今年已经六十岁了。他出生在内蒙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第五佐(原西阿巴哈那尔旗第四佐)一家贫穷的牧人家里。从十三岁起就给牧主放马,他在长期辛勤的放牧岁月中,积累了极丰富的放牧经验。他不但是一个放牧的能手,而且也是一个精悍的猎手。他有超人的目力,他能看见的远处,他能跟着足迹猎获狐狸。并且射击准确,百发百中。他非常注意马的营养和疾病,他总是不怕劳苦地追随着马群,给它们找到清鲜的水草。从春天到秋天,他尽力地去找有“阿根”和“塔草”(白蒿草和野葱)的地方。这样他能使马群肥壮过冬。冬天,在平原上放牧。他牵着马,跟着马,慢慢地让马吃草,免得雪草被马蹄踏实,马吃不上草。秋天,他在中午饮马,免得马饮早了晚上不好好吃草——“马无夜草不肥”。夏天,他在早晚饮马,因为晌午饮马,马进水中不爱出来,且易得马蹄病。做到早晨饮马,又可避免汗病。他谈到放牧经验时说:“要四季水草调换好,随着草走,放牧时不让马快跑,不叫马挤在一起。应该白天黑夜跟着马群,才能保证马不受任何损失。”在哈音金的看管下,马群从来未被狼咬过一匹。这些牧养技术和经验确实是一般牧人不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哈音金成为劳模的原因之一。
当他在三十岁的那年,他替一家牧主放马,原来只有四百匹的马群,经他四年的精心放牧,马群竟增加到一千匹。有一年下了一百五十匹驹子,同时作到了没有一匹死亡。可是牧主对他怎样呢?当哈音金在回忆这事情时是十分伤心的。哈音金替牧主放马,虽然一年到头风霜雨雪日夜辛勤,但不用说米面吃不上,就是到了冬天也只吃点头蹄下水(羊肠之类)。当哈音金再也不能忍受,决定离开这家牧主的时候,牧主仅仅给他一匹马,而且是“赏赐”的。
但是,共产党给牧民们带来了幸福。哈音金在党和人民政府发展牧业经济的政策下,现在他已经有了八匹马,五头牛,三只羊,一个蒙古包,一辆牛车,并娶了老婆。
一九四八年,他以繁殖四十匹马立功被选为盟的劳动模范。其中有不到繁殖年龄的十九匹马,经他细心分群交配,也繁殖了六匹。同时,还打死大小狼十四只,减少了对牲畜的危害。
今年五月锡盟风雪成灾,哈音金放牧的马群,由于经管细心,损失微小。他在暴风雪中,与寒冷搏斗了一天两夜。为了不冻死马,他有时赶着马儿跑,有时又让马站在那儿吃草。他来回地赶着马儿跑着,运动着,全身发热,于是终于战胜了风雪灾害。在暴风雪中,大家以为老头儿(指哈音金)冻死了,马群也已没有了。但当他战胜灾害,赶着马群在大家面前出现的时候,大家是那么热烈地欢迎他,爱戴他,慰问他。
这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这是哈音金想不到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蒙古草原的牧人,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盛会,害怕自己讲不出话来;他曾请人把他的放牧情形写出来,报告给毛主席。


第8版()
专栏:

  用生产领导生产
——记劳模代表宋洛学
宋洛学是河北省满城县宋贾村人,共产党员,今年四十三岁。青年时给人扛过活,做过短工,后来自己开暖房,种地。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六年,任村农会主任和合作社主任。一九四九年任实业委员,一九五○年一月,被选为县各界代表会议代表及县人民政府委员。此外,自一九四二年起,一直任宋贾村党的支部委员。这次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代表。
用生产领导生产
宋洛学不但是勤劳增产的能手,也是组织群众走向富裕的模范干部。
一九四九年七月,他被选为全县的模范共产党员,和头等劳动模范。十一月又被选为出席县党代表会议的代表。在会议上他说:“有人说,当干部耽误生产,我觉着那是生产和工作没有配合好。我每逢工作布置下来,一会儿都不拖拉,白天下地做活,黑夜开会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我当干部当富了,主要是我觉着生产是压倒一切的顶要紧的工作;我觉着自个儿不闹好生产,就没法领导生产。”
宋贾村过去没有种花生的习惯,一九四九年春天,政府号召种花生。群众都说:“咱村是黑黄土,不能种。”宋洛学心里有底,不声不响从区里贷来百十斤花生种,先种上了三亩。然后和群众说:“你们都记得吗!事变第二年,我从铁路南高荆村背来了花生种,种上三分,收了一百五十斤,比一亩谷的收成还大。”群众被这事实说服了,全村共种了四十七亩。到秋天,收成果然好,每亩合五百多斤,能换六百斤米。他本人三百四十斤公粮用半亩花生就交清了。
积极领导改进技术
他学会了“两开一凉”温汤浸种法。这种浸种方法试验几年,总是早出苗壮,不生杂病。去年春播时,他帮助群众浸了一百八十多亩的种籽。八月里,没浸种的谷子长了黑疸,浸种的谷穗沉颠颠的。在这事实的影响下,秋天全村一千亩小麦,有百分之八十浸了种。
宋贾村的群众在洛学的帮助下,开始对改进技术和引种优良品种有了兴趣。今年谷雨前全村六千余斤棉籽进行了粒选。棉花播种后,下了一场大雨,棉田地皮僵硬,虽经群众抢扒仍有一百二十多亩未出齐苗。为了保证良种纯不补一粒杂种,宋洛学由农场取来一百三十斤斯字二B棉籽,全部补好缺苗。开展锄草工作时,他先在群众大会上作了动员。他又和全体干部带头锄地。在他们的影响下,七八天全村八百八十多亩棉田普遍锄了一遍。后来棉花地里发现了棉蚜,他就亲到农场取鱼藤粉和喷雾器,到满城市买配药的肥皂,他首先把自己的四亩除治了。不到四五天,群众学他的样,除治一百四十亩。
为了推广洋山芋(甘薯),宋洛学和几个村干部弄了一条大炕,从农场订购了种薯,育出四十多棵秧子,低价卖给农民,推广了二百多亩。同时在洛学的影响下,全村有三十多户分别种了六亩(农村四号,胜利百号,护国,细蔓,紫蔓,胡芦果)不同的洋薯,作栽培试验比较。
因他对技术有钻研的精神,被选为棉花良种区六个村的技术总组长。在每个生产环节里,他都主动的召开联村技术小组会议,研究和解决技术推广的问题。
组织起来
宋贾村的互助组,今年才开始组织。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四个支部委员做骨干,每人组织一个互助组。宋洛学首先组织了四户,共有土地七十六亩,男劳动力六个,女劳动力四个,驴两个。在拉土运坯、耕地、拔麦、拉麦等工作中省了二十个工。这样不但克服了劳畜力不足的困难,还能挤出时间搞副业,开木厂赚米二石九斗,贩小猪赚米一石多。这个事实,使群众认清了组织起来走向富裕的方向。在今年麦收期间,全村二百三十四户中有二百二十三户参加劳动互助,给今后互助组的发展和提高初步打下基础。
三宗宝
宋洛学常说,过好光景有三宗宝贝,这宝贝也是人人都能有的。
第一件宝贝是:开粉坊养猪。他开粉坊,每年能养六七个大肥猪,攒好几十车粪,还能吃肉,卖钱。他去年积肥六十大车,每亩平均施粪三车半。
第二件宝贝是:勤俭。他早起晚睡,搞好村的工作,又搞好自己生产。他做到了勤耕,勤锄,勤浇。去年春地,一般庄稼他耕二遍,耙三遍;麦田浇五遍,棉花锄四遍,山芋每浇一遍锄两遍。今年全部土地作到耕二耙四,并计划棉花锄六遍,山芋锄九遍。
第三件宝贝是:改良农业技术。除了选种浸种,他还在主要作物的地里间作别的作物。像去年,他在三亩谷地里间种歪脖黄高粱,打了两石多。


第8版()
专栏:

  农业科学工作者李明
张景涛
李明同志是以研究防治小麦腥乌麦病成功,而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的。
近年来山东的小麦腥乌麦病是比较严重的。一九四九年据全省不完全的调查,发病地区有五十七个县,发病率多达百分之三十,严重的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估计减产小麦约五千万斤之多。农民怨天尤命毫无办法。
一九四六年春,李明同志在省农业干部训练班座谈会中,了解了一些关于腥乌麦为害情况,便开始注意了腥乌麦的问题。当年麦收后,驻地附近大山前村收公粮时,收起八百多斤乌麦粒,估计当年全村共能少收四千多斤麦子。临近其他村庄也有同样情况,因此他更加重视了这个问题,把它当做重要试验研究工作之一。
他首先参看了几种农业书籍,那些书上,都说这种病害是由种子传染的,当时他以为这是对的。他除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提倡各种办法实行种子消毒外。秋种时又派了专人到大山前村指导群众实行种子消毒,去的人并亲自动手帮助几户用温汤浸种,用硫酸铜、石灰水浸种等。以向群众示范。大店农场又作了种子接种试验。第二年(一九四七年)麦收后李明同志到该村检查结果,有的说乌麦减少了,有的说和去年一样,更有的说比去年还厉害了。很明显的,这一次的防除指导是失败了。
由于以上试验失败,引起他的怀疑,认为除了种子传染而外一定还有另外传染途径。李明同志反复的考虑着这个问题,因此确定了一个办法:下决心向群众调查,向群众学习,深入调查研究以后再来总结与试验。
一九四七年夏,敌人还在疯狂的向山东进攻,李明同志却开始了他的有计划的调查工作,在莒南县十几个农村中,个别的访问了十七家腥乌麦严重户。并召开了若干村干部、变工组等座谈会,听取了大家的经验,得出了初步结论:即发病原因主要的还是粪;种子倒是其次。从许多调查材料中看出,病菌由风、由水、由泥土、由麦糠中都可以传播到粪内,病株喂牲口攒的粪,也大有传染的可能。
为了证实这个初步的结论,当年秋种时,他在十字路农场、莒县农场及小官庄农场三个地方,按照统一的计划开始作了二十多种方法的试验。同时又找了许多村几十家特约农户作了同样一些试验,共总作了一百多次。
这些试验的结果,一致证明初步调查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一九四八年麦收前又在莒县调查了两个区,也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九四八、一九四九一连两年又在许多农场、农户中重复试验、示范和调查,完全证明粪是主要的传染媒介,过去单单提倡处理种子,那能不失败呢?他研究防除的方法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清洁种子,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要叫粪里混进病菌去。并且证明:(一)如果粪里有了病菌,由播种时可把粪和种子隔离;(二)清洁种子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盐水或泥水选种与清水洗种,不必用什么药剂消毒和温汤处理。今年并总结出粪与麦种隔离的最完善办法。是:把粪先施土中,盖层薄土,再播种覆土,防病效力很好,小麦生长正常。农民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动创造出改良耩子,是实行粪、种隔离办法的有力农具。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也证明马、牛、羊吃了腥乌麦排出的粪,病胞子仍然发芽,证实李明同志试验的结论正确。
以往腥乌麦最严重的莒县王家庄子,由于接受了防除办法,腥乌麦大为减少。一九四八年全村腥乌麦占百分之五十五,一九四九年只占百分之十二,一九五○年仅有千分之三了。大山前村一九四八年麦收时打乌麦一○一三○斤,四九年减至一三九七斤,今年全村只打了一百来斤乌麦,这二个村子的乌麦基本上是消灭了。五莲县去年因腥乌麦少收二百八十多万斤小麦,今年已减少至一百七十九万斤,增收百多万斤。莒县九里区已由百分之十的病率降到百分之四。
李明同志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除了在防治小麦腥乌麦病上有着成功的研究外,对小麦的线虫病,也研究过三年,得有简易防治办法;杆黑穗病有两年研究,今年调查有十多个县将近二百处麦田,得了初步结论;对谷子、高粱的各种黑穗病正在开始研究。他在腥黑穗病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单单依靠过去的书本是不行的,他说:“实事求是,向群众学习,调查研究,反复试验,就是这次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这是农业科学工作者宝贵的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