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马恒昌和他的先进生产小组
沈阳第五机器厂马恒昌生产小组,在东北被誉为先进生产小组的旗帜。他们的经验为全国各地的工人所学习。马恒昌小组从去年四月到今年二月,月月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全组原有十个人,八个人全年没出废品,七个人创造过十次新纪录,共改进了十八种工具,全组曾一再立功。
在我们的工业生产上,从旧的无人负责、制度混乱、技术落后、产品低劣、效率低下的状况,到建立责任、掌握技术、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改变。从最下层的生产小组来看,马恒昌小组在这方面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并为基层工会如何领导群众生产开辟了道路。但这些是怎么创造和产生的呢?
确实作了主人了
马恒昌是一个作过二十七年工的老工人,在过去,大家都知道他老实、埋头干活,不大管别人的事。解放以后,他常听人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工人翻了身,工人是国家的主人了!”马恒昌想:“过去几十年,改朝换代,从来不把工人当人看,这回真的就不同了吗?”于是他时时留心的观察各种变化。马恒昌回想起过去的厂长,个个是剥削工人,吃空饷,自己住大楼,坐汽车,一天到工厂溜一趟,从来不到现场;那时候当工人吃不饱、穿不暖,干活慢了轻则挨打,重则送宪兵队。但是他看看现在的厂长呢?吃的、穿的、住的和工人差不多,一天工作十分辛苦,常向工人问这问那,对大家十分亲热和气。有一天马恒昌特地跑到厂长的宿舍看了看,厂长的孩子穿的也不比工人的孩子强,住着一间屋子,还生着一个小煤炉子直冒烟。马恒昌就想,他是一个厂长为什么这样吃苦呢?难道他不懂得享福吗?为这,他还和工友祝普庆谈过,他说:“你看共产党是为谁干的?”祝普庆说:“我看是为大伙。”他俩完全想到一块去了。马恒昌感到,工人阶级确实是翻身作主人了。
“咱们的材料比金银还缺,决不可随便浪费!”
马恒昌有了真正的思想觉悟,总想着怎么样把活干好。组里还有几个人也和他一样。赵连科因为家里分了地,总想报报恩,在献器材时他没有的献,就使劲干活立了功;徐景荣过去受的苦最深,解放后他积极干活,连去厕所都是跑步。去年四月,厂里来了一批活,马恒昌带病干活,谁劝他也不休息。他想:“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累死也不歇工!”
去年五月,厂里发动竞赛。这时有很多人为着超任务,争红旗,一个劲追求数量,却很少顾到质量,成堆成堆的出产废品。本来,干活出废品,这是工人被迫作奴隶给人干活时,已成了习以为常的事。但是,马恒昌思想有了觉悟,这时就不同了,他看见这些废活浪费了人民的财产和大家的血汗,心里一次比一次难受,觉得实在不对。马恒昌在组里开会时就和大家商量减少废品。他说:“咱们目前这么困难,材料简直比金银还缺,决不该随便浪费!”组里的积极分子祝普庆、徐景荣、赵连科等人,心里也有这样的意思,经他这一说大家更明确了,于是大家就研究如何作到不出废品。
要做好活必得先讲究技术。但提起学习技术,多少年来,大家都有一种保守思想:不愿把自己的技术经验传给别人,也不愿别人指点自己的毛病,怕减薪丢饭碗,怕面子不好看。于是他们一面研究改进技术,一面打通大家的保守思想。
他们决定利用中午二十分钟学文化的时间学习技术,叫它为“技术研究会”。他们首先研究图纸,看看有无错误,要点何在,经过大家详细的研究,就可使成品少出毛病,做得又快又好。
为了进一步消灭废品,他们每件东西在做出头一个活时,均经大家检查,合规格才继续做,不合规格就找出原因,设法改正,这叫做“检查头一个活”。
他们为更好的交换经验,把靠在一起的车床组成三人互助小组,遇问题随时商量,经常在一起研究操作技术。各组都订计划,展开竞赛,互相督促,月终进行总结检查。
他们还以极负责的态度教徒弟,帮助新工友。去年十二月,厂里生产扩大。马恒昌组车床增多,原有老工友调的只剩下三个人,另增加十九名新工友。他们就认真地担负起帮助新工友的任务,既要保证不出废活,又要保证三个月教好徒弟能上机器独立工作。他们教徒弟的方法不是放手不管,也不是因怕出废活就不让徒弟上机器,他们是让徒弟“边看,边做”,师傅随时耐心解释;为了节省材料,开始时以铁代风钢,徒弟稍为熟悉后,就上机器剥荒。
由于他们努力钻研技术,改进工具和工作方法,生产效率就不断提高。高洪儒作螺旋洗轴承,由用一把刀改用七把刀,效率提高八倍;柳玉璞做检查机上的拐轴,和马恒昌研究,做了一个卡子按在机器上,提高效率百分之五十;他们作塔轮,原来车、旋、钻三道手续由一个人作,后来仿照流水作业法,分成几部分来作,就把一点半钟作一个缩短为四十分钟。类似这样的改进,经常在组里出现,他们全组曾改进了十八种工具,马恒昌一人就改进了四种。所以,他们长期保证不出废品,月月提前完成任务,曾以二十五天完成了两个月任务。
“活是大家干,饭是大家吃,咱们是主人就应当人人负责!”
当然,马恒昌小组所以能这样成长起来,和党政工团对他们的领导与帮助,和全组工友自觉的努力以及整个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工会干部王金平同志,一年多以来经常到马恒昌小组解决各种问题,给以鼓励和支持。特别是自去年九月,在全东北所展开的轰轰烈烈的新纪录运动中,由于马恒昌小组新纪录的出现,影响了全厂工友,使该厂以一个月零七天完成了两个月的任务。反过来,工厂管委会又发动厂里的白常恕组向马恒昌组挑战夺红旗,白组经常派人到马组吸取经验,了解情况,使马恒昌全班人马十分紧张。大家齐下决心说:“我们越好,越要好!”马恒昌说:“咱们活是大家干,饭是大家吃,我们是主人就应当人人负责任!”大家进一步分工,在组内设立了安全、文娱、卫生、劳保等各种干事,各负专责,说到那儿办到那儿,马恒昌检查生产,有的擦洗车床,有的检查电门、防火,有的教文化、唱歌,内部更加团结一致,完全变成了一个战斗的先进的生产小组。(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邮电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吗?
王维本在十九个月中拍抄电报三万五千余封没有发生差错。
王维本,一个十八岁的有为青年。由于在工作中冷静、沉着、认真,创造了全国消灭电报差错的最高纪录。他的名字在全国十九万邮电员工中光荣地流传着。
一九四八年三月,他考入东北邮电学校。经过半年的学习,被派到哈尔滨市电信局任报务员。初上机时,他像多数人一样,也这样想过:“老虎还打盹呢,何况是人!那能不出差。”
创电报历史上消灭差错的空前纪录
王维本经过公开建党、建团、合理化建议等运动的政治学习,阶级觉悟迅速提高。他决心要消灭差错。于是他长期的坚持、集中全部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王维本从一九四九年全年经他手的二万余封电报,只出了一件手续上的小差错,即将CODE误为COD(对电报本文并无妨碍)。一九五○年到七月底止(共一百八十天,因有三十二天参加了开会),拍抄一万五千七百封电报,终于在保持现行速度的基础上,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消灭差错。在十九个月中,王维本拍抄三万五千七百封电报,给一百零七万一千字没出差错,创电报历史上消灭差错空前新纪录。电信总局特通令全国推广王维本经验。
一九五○年四月,王维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月间,又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电信会员代表大会,在这个会上他看到了毛主席,更提高了他工作的责任心。王维本当选为松江省一等劳动模范,又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的代表。
长期坚持新的工作方法
他感觉到技术不熟练是造成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消灭差错必须提高技术,因此他就在技术上用功夫了。每当休班及下班后,别人都出去玩,他便在屋里埋头钻研技术,练习发报的手法,纠正点划不清,让每一个字都能拍得正确,按着总局的规定,把技术熟练起来,作到正确拍抄。一有空,他就和其他几个同志凑在一起研究。由于他经常这样钻研业务,终于想出门道来了,摸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树立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一)养成了“抄完后检查”的习惯。在抄拍报前,先注意流水号是否连接,完后再检查流水号有无漏号或重号。在抄完后,每封都先写代号,后再按顺序细心检查,收发报局名是否对,报头、内容、报尾在各种手续上有无遗漏,书体是否清楚,有无可疑之处。每封检查时间字数最多的没有超过一分钟,一般的是三○——四○秒,这样的检查并没有影响了电报的速度,且对差错的消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为了搞好工作,耐心的团结线上对方的工作者。如牡丹江线,有的发报员打的不清和不正规,都耐心的告诉他,应把速度放慢,不要急。北安线有的见习生上线时,王维本就主动的把速度放慢些。无论是对方手法怎样不好也不急燥,也不叫换手,而是主动的作好,因他体会到了自己初学上机时也是一样,对方越吵,就越慌,也就容易出差错了。又如,有时他先招呼对方,对方一出来就争着要先发,自己也不争,等抄完再拍;如通报多了,就商量交换拍抄,尽力避免争吵,因他知道机上冲突,会影响电报速度。他按期用电话和对方交换意见,这样既不会积压电报又不会出差错,不但自己不出差错,使之对方也不容易发生差错,这是报务员最不容易做到的。由于这样,他已根本上消灭了报务员好争吵的不良恶习。
(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每回上班前五分钟,就到线上,将铅笔削好,来转报用纸备齐,免得上机工作时乱抓,避免了忙中出错和浪费工作时间。
(四)接交班制度明确。上班前五分钟来后,除了准备用具外,就做接班工作,看流水号是否相符,有无脱号重号等现象,和机上有无未解决的问题(寻问电报等),以及机器线路,对方有何情况等。这样交待清楚,以免接了班摸不着头绪而出错,自己下班也同样的做到了这些。
(五)遵守通信纪律和股内制度,及值机员在线上应注意的事项。如通报速度从来没有超过九○字的规定,没有在机上吵过架以及离机或开玩笑等现象。
(六)工作冷静,细心。在工作中无论什么时间精神都是集中在电报上,尤其是节日,星期日等,街上有什么热闹也混乱不了他冷静的态度。如拍电报遇到点划或书体不清,马上就问。校对电报,都是先由住址开始,按顺序一字一字的用笔一组一组的点着,和对方对照。但是这样还不行,正如他自己所说:“光手比划,心想别的也是一样出错,得要有战士在战场上消灭敌人同样的精神来工作。”
带动群众,创造集体消灭差错的新纪录
在业余时间,经常看到他和沈巨才、陈治安、高占林、于文华等同志们,在宿舍,在会议室,研究先进工作方法和业务。
在王维本同志的多方帮助下,沈巨才、陈治安、马庆芳等,已一百多天没出差错,他们都受到了奖励。第三班(王维本同志那个班)全班十四名,三十九天没出差错,全班受到表扬,其中五名受了奖励。又有刘文斌等六名见习报务员,五十天没出差错。创出了个人的、集体的、消灭差错的新纪录。
由于不断的涌出了新纪录,鼓动了全股,展开了学习王维本先进工作方法运动,结果全股消灭差错率,由去年十月二四一件,到今年七月末出现了四五件,减少了四倍以上。现正向消灭全部差错的目标继续前进!
(东北总工会材料)


第7版()
专栏:

  新中国第一个女司机田桂英
陈迹
田桂英上北京,到处受人欢迎。
在一辆寝车的房间里,十来个工人团团围着一个人,共同要求一件事情:“请你给咱签个名吧?”给这些人签过了,车箱外面又有人嚷着同样的要求。这个被人热烈欢迎,不停地给人签名留言的人就是新中国第一个女司机——田桂英。九月二十一日她从沈阳和全东北英雄模范代表们乘着这列车到北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她为什么这样到处受人欢迎呢?哈尔滨铁路系统的女同志唐云英说得好:“因为你给咱妇女参加重工业建设做了榜样,是咱们的一面旗。”
“谁给咱这样光荣?是毛主席。共产党。”
田桂英觉得她这样光荣地到北京去,看毛主席,在过去是做梦也想不到的。这个渔家出身的姑娘,从七岁开始,就在汪洋大海上摇船,把舵、撒网,起早贪黑的在风吹雨打下捕鱼、抓螃蟹、捞海蛎子,但伪满时代的苛捐杂税太重,全家老小得不到温饱,她只好改行当印刷工人、饭堂卖票员。那时候,她仅知道勤苦干活,养活父母;再就是多赚几个钱,买些丝线绣个出阁枕头,将来一辈子总算有依靠。她想着十几年来受压迫的痛苦生活和自己的幼稚想法,又看到今天这样受人欢迎,有了这样光荣,她激动地重复着说:“要不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翻身,要不是苏联同志培养咱学习开火车,咱怎能摆脱过去的锁枷?怎能有今天这样的光荣?”
“到北京,看毛主席,感谢毛主席救了咱,给咱光荣。”这是田桂英早就有的一颗心愿。这些年,她听见工人模范常常见到毛主席,心里老希望:“咱几时能见着毛主席呵!”旅大电车女司机林先培曾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我看见毛主席”的文章,田桂英看了一遍又一遍,舍不得放下来。她每次想到毛主席,就感到有一股力量,推动着她艰苦学习司机工作。她听说这次到北京,可以见到毛主席,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她问她的同伴:看见毛主席,该说什么话?女司炉程淑兰说:“见到毛主席,一定要代表咱们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
田桂英正确掌握了开火车的技术
列车向关内飞快地驶去,大地上一片海似的高粱,向车窗反射着美丽的朱红彩色,坐在这列车上的田桂英俯视着蕴藏丰富的东北原野,露出幸福的微笑。特等劳动英雄、铁牛运动旗手杜先扬从另一个房间走进来,和田桂英畅谈开车的实际经验。当杜先扬问田桂英平常怎样操纵机车、防止空转,怎样焚火、给油时,田桂英滔滔不绝地答复着,并连说:“咱们‘三八号’要向你学习!”杜先扬听着她的回答,不断地发出赞语:“行,真成!”田桂英一面说话,一面仔细观察着一张长方形的黝黑色卡片,在卡片封面印有金黄色的字样:“蒸汽机车司机证明书”,里面横印着鲜明的中苏两国文字:“查田桂英确实经过铁道部所规定之蒸汽机车司机理论及实际考试及格,有权独自驾驶蒸汽机车,特此证明。中国长春铁路局机务处九月十八日。”这是田桂英在九月十八日离开哈尔滨的前两小时,参加中长路局司机考试,获得的光荣证明书。最近田桂英接连参加了两个大会:“五一”东北铁路二届劳模大会,八月的青年团东北首届代表大会,已有一两个月没有开车了,她想不到这次路过哈尔滨来北京的途中碰上这次考试。上午十点钟中长路局通知田桂英在下午一点去参加考试的消息传到铁路工会,人们都替她捏了一把汗,怕她多久没开车,考不好。但是田桂英在考试时对答如流,考上了八十分,领到了司机证明书。
从今年“三八”节那天起,田桂英和她的包乘组驾驶“三八号”机车,每天牵引十来个车皮,载着旅客奔驰在多弯道、多坡道的大连和旅顺之间。七月,又开始跑一○五公里长的大连到瓦房店的线路。她们——新中国第一批英雄的包乘组,虽然全部是由刚刚学会一些技术的女司机、女司炉和女火夫组成的,但她们—这些新手都抱着为中国妇女开辟一条新道路而奋斗的决心,她们不仅学会了开车,而且能开得很好,创造了不小的成绩:从“三八”到八月底,“三八号”机车没有发生过任何责任事故,安全走行三万多公里,省煤五十一吨七百六十六公斤,成了大连机务段的预备铁牛队员。
学会技术是经过了艰苦斗争的
田桂英她们在开始学习开火车的时候,便遭到保守和封建思想的反对:有的说,女人上火车是不吉利的,上那个车,那个车就倒霉;有的说,再好的身体,也不过是个女人,那里能行!她父亲就说:“学那个干啥?再对付几年就该出阁了。”到医院检查体格,有些医生板着面孔说:“你们铁路尽开玩笑,女人体格再好也不如男人哪!”
的确,开火车是不容易的,好几吨煤得一锨锨送进炉口,投完后又一锨锨往外掏,没有强壮身体,是干不了的。田桂英第一次上车,看到司机既要拉汽笛、提力把、开关汽门,又要把身子弯向窗外看信号,不停地注意有无障碍,她心里想:“这样复杂,怎办?”烧火工人累得汗水一直流,满身煤炭像个黑小子。她虽然拚命地苦干,火炉里却偏偏烧出“王八”:左一块黑色,右一处白点,火老是不旺,烧不上汽。
但是在党和上级的培养下,在苏联同志的帮助下,她们又有刻苦努力的决心,因此她们进步很快。她们起早上车头,带灯学技术。人家掏炉、整车都在开车前不久,她们却先准备一两个钟头;人家学技术又快又易懂,她们学技术总是翻来复去地问,仔仔细细研究;她们开车时生怕出了事故。
八个月,艰苦奋斗的八个月,她们终于学会开车了。(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东征厦门的水手英雄曾亦成
他生长在海洋,依靠运输和打鱼为生,去年协助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岛。
曾文经
福建水手英雄曾亦成,在去年曾协助解放军渡海解放厦门岛。他头上两寸长三分宽的疤痕,就是在那次战役中受伤的光荣标志。
他的故乡是在和厦门隔海相望的一个小岛上。他生长在海洋,经常来往厦门、台湾、福州、汕头、温州等地,依靠运输和渔捞为生。家乡解放前几天,他才从海上归来。
他的家乡解放了。在一个群众会议上,他听说解放军需要船工帮助运粮、教战士开船,准备去打厦门和金门。他高兴极了。心里暗想:“在国民党统治下,船租捐税多么重呀!捞鱼运输,一过关卡就得被敲诈;征船抓夫,逼的民船不敢靠岸。现在呢,这一切都改变了。可是,如果凶恶的残匪仍然盘据厦门,船就没法出海,岛上人民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当场报名参加支援前线。会后并挨户去动员亲友来参加。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二天之内,十七只船、五十二个人自动报名参加支前工作。在集中地点,他耐心地教解放军战士航海技术,而自己也开始受到革命的薰陶。
解放厦门的命令下来了。曾亦成光荣地接受了输送部队登陆的任务。船工们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出发前举行宣誓。不管遇着什么困难,都要把解放军送到对岸去。
夜幕下沉,天空昏黑一片,只有星光微微地闪烁着。十时时分,海上风平潮退,数百只篷船从福建海岸扬帆驶向东方。曾亦成掌舵的那只船上,八十多个战士蜷伏在船的两旁,准备战斗。大陆上,我军用猛烈的炮火向厦门的敌军炮兵阵地轰击,敌人的碉堡也吐出稠密的火舌,双方的炮弹,就像流星一样,在黑漆的天空中穿梭交织。
一会儿,四架敌机嗡嗡赶来,在空中盘旋侦察。突然四颗明晃晃的照明弹一闪,海上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对岸敌军的探照灯也匆忙地发出耀眼的光芒,向广阔的黑暗的海面扫来扫去。敌军在碉堡里加紧集中火力向海上射击。震耳的枪炮声响成一团。炮弹飞落在船的四周,枪弹从头上身边嗖嗖飞过,穿透了船桅和船舱,帆篷几乎要变成碎片。曾亦成镇静地操纵着船舵和风篷,机智地把船左右躲闪,逃开探照灯的窥伺,像海燕一样地驶向厦门去。
突然,一个飞弹从他的左边脑壳擦过,顿时鲜血涌出,他昏沉地靠卧在船旁,但心里还是清醒的。他想:假如把舵放松,在这激流和火网中,关系着八十多个战士的生命和厦门的解放。于是他继续紧紧地用右手撑住船舵。虽然他的助手已将他的伤口绑扎,但血仍涔涔流下,把上身的衣衫都湿透了。这时,五位战士移动过来,包围在他的左右,来保护他的安全。但他一定要战士避开。他想:打伤一位战士,解放厦门就减少一分力量。他咬着牙坚持下去,把船冲入敌人的阵地。
我军涉水登陆了,但敌人仍在疯狂地反抗。双方在岸边展开了血战。机枪声,大炮声,我军冲锋的呼喊,敌人受伤的哀鸣……混成了一团。我军迅速突破铁丝网,夺取了滩头阵地,把手溜弹投入敌人的炮垒中,熊熊的火焰从炮口喷出来。解放军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更使他感奋起来,忘记了自己的重伤,自动把三架军用竹梯肩到岸上,把它架好,让战士们去攻取敌军盘据的小邱,控制制高点。然后又从船上搬运手榴弹递给在梯顶上的战士,好让他们去猛炸敌人的阵地。
经过一番恶战后,我军兵员和弹药需要接济了,曾亦成便自告奋勇地负起这艰巨的任务,他一面撑舵,一面指挥扯篷,来往运兵运弹三次之多。
当晨曦从东方海上升起的时候,我军已全部占领海边的敌军阵地。但高地仍在敌军手中,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曾亦成依然不顾劳苦和疼痛,利用地形把子弹由海边送到我军战壕里,一直坚持到厦门大部解放。由于流血过多,劳动过度,两天一夜没有睡觉,五餐没有进食,他昏倒了。
厦门岛完全解放了。敌人全部被歼灭了。胜利的红旗在高地上飞舞飘扬。这时他被救护车接到医院疗治,在四个星期的疗养中,他深深感激解放军和人民政府亲切的照料。出院后,他马上要求继续支援前线,又担负起海上运输的重要任务。在工作中,他还通过朋友去动员二十一只帆船参加了支前运输,另外有三只商船也在他影响下,参加了支前的行列。在去年十月厦门庆功大会上,他被评为特等功臣。今年九月福建省召开英模代表大会,他代表泉州专区出席。现在又被选为福建省出席全国劳模代表会议的代表。
在京沪的列车上,记者问他:“到北京去有什么感想呢?”他说:“我对福建台湾一带的海洋是熟悉的。台湾岛上各地,我也曾漂泊多年。现在要解放台湾,我是应该为国家效力的。我到北京,一定要求参加人民海军,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


第7版()
专栏:

  人民的好女儿 优秀的共产党员
赵桂兰
她保持了自己的党性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大连建新工厂放工的汽笛已经响了。赵桂兰从一个工作室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包雷汞,准备送到配置室去。走到离配置室还有二十几步,她忽然脑子发晕,眼前一阵黑,身子站不稳了。她刚想到“不好”,摔倒了“雷汞”要爆炸……,她已经支持不住而倒下去了。
“雷汞要爆炸!”好像什么人大叫了这么一声似的,她下意识的想要把雷汞扔出去。在这生死交关的一刹那,像一道闪光掠过她的心头,她记起了上党课时同志们曾认真教育过她的话:“在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毫不犹疑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这时候她就清晰地看见了她心爱的工厂:二十步前边就是工作室,那里边全是爆炸性的化学药品,那里发生了爆炸就会波及全厂,附近就是仓库……。这些都是人民宝贵的财产。她就下了决心,“不能扔!”“不能扔!”她闭紧眼睛,用全身的力量狠狠握住那包雷汞。终于,“轰”的一声,附近的玻璃震碎了,赵桂兰倒在血泊里了。
布尔什维克的优越品质,支持她战胜非人所能忍的痛苦
工友们飞跑过来,用棉被包住她送上汽车的时候,赵桂兰已经变成了一个血人:她的左臂的一半炸飞了,骨头伸在外边;右臂关节上下的肌肉已经炸烂,血管被炸断;脸上,头上的伤口往外翻着,汨汨地流着血;嘴唇裂开了;胸部也受了伤。
工友们看着她,大家都哭了。
她没有哭,没有叫,极力使自己镇静。痛极了的时候,悄悄告诉她的哥哥说:“快点走啊!”
在工厂医院里,实行了紧急手术。左臂割断了。头部和胸部都用纱布包扎起来。右臂绑在木板上,失去了知觉。她因流血过多,体温下降,脉膊一百二十次。大家盯住大夫的脸,但大夫只默默的摇了摇头。
麻药效用过去以后,她躺在床上痛得难以忍受,紧咬住牙关,汗像雨点一样从脸上流下来,血浸透了纱布,体温上升到四十一度,她由于剧烈的痛苦而挣扎着,不能睡,不能吃,伤口在很厉害的发炎。就这样,在非人忍受的痛苦里煎熬了一夜,她没有喊叫一声。
“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能为党工作”。她没有为自己失去左手而悲伤
第二天她刚刚能忍住一些,就困难地用低微的声音问她的哥哥什么时候能出院,还能不能工作。她哥哥忍住悲痛说:“你能工作,再住一个月就回工厂。”她安心地说:“那就好,我能工作就行!”哥哥的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了。
手术后的第四天,剧烈的痛苦稍微减轻,赵桂兰的知觉开始清醒。她发觉左胳膊有点发轻,趁着哥哥出去,她用左腿把被子支起来一看,左手没有了!她不由自主地一阵心酸,伤心地哭起来。哥哥进来抢着问:“妹妹,怎么了?”她没出声,眼含着泪水瞅着哥哥,一会儿她沉重地说:“哥哥,手没有了!”她哥哥心里像一阵刀绞,差一点也哭出来,她竭力压制下去。她却第一次放声痛哭起来。
建新党总支副书记钱同志来了,问她:“赵桂兰同志,你为什么哭?”赵桂兰沉痛地说:“我的手没有了!我再也不能工作了。党白白培养了我。我文化太低,往后再不能为党多做工作了。”总支副书记安慰她说:“你为工作负伤是光荣的,人民爱护你,同情你。党有各种工作,会分配给你适当的工作的。”接着他就给她讲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故事,告诉她,保尔·柯察金由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艰苦的斗争中高度的忘我精神,眼睛瞎了,手足瘫痪了,可是他还继续工作着。只要他生命还没有完全熄灭,只要他的心脏还在跳动,思想还在活动,他就不停止为党为革命事业献身。钱同志又给她讲了帅大姐和“只不过是爱情”里面戈里高礼的故事………。
赵桂兰相信了总支副书记的话,认识到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能为党工作,她就再没有淌过泪,没有为自己的残废感伤过。她的身上好像注入了一种什么不可抵御的力量。
党爱护自己的好女儿
工厂党的负责同志不分日夜,冒着风雪来看她,给她讲保尔·柯察金、丹娘、王化南,“真正的人”里面的阿历克赛的故事,支持她向痛苦作斗争。
工厂请了五位有名的大夫来会诊。为了保留赵桂兰的右手,中苏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弗列依舍尔就用他全部知识和经验,负起了这个神圣的任务。他说:“不能让一个跟我们友好的、中国的年青正直的女工和爱国者,变成一个完全残废的人。”
她的右臂虽然保存下来,但绑在木板上,直直地不能动弹,也不能回弯,像一根木棍一样。弗列依舍尔想:这样一个女孩子,仅仅剩一只手,如果再不会动,将来吃饭、穿衣的时候她会苦恼。他决心帮助她解除这苦恼。于是就开始了右臂接筋的手术。二月七日再动手术,把她腹的右部皮肤用茎植皮术补到右臂缺皮的创伤上去。从此她的右臂和腹部缝在一起了。她的手沉重地压在肚子上,使她喘不过气来。二月二十四日第三次动手术,把茎植皮全部割离,这一次针口疼痛的使她弯着腰过了八天八夜。
她疼的满头冷汗,直到失去知觉,她不肯呻吟,不愿因自己的痛苦而影响别人。
党爱护自己的好女儿。中共旅大区党委书记欧阳钦,行署主席韩光,总工会主席郭述申,旅大市毛市长,旅大妇联主席吴亚南等都先后不断来看望她,给她安慰和鼓励,说她是人民的好女儿,党的优秀党员;劝她好好养病:“等你伤好以后,到党校来学习,帮助你提高政治和文化,把你培养成为更能发挥你的智慧的人材。”
她具有光芒四射的革命乐观主义
赵桂兰明白自己生活和斗争的目的,因此在最严重的关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牺牲,保持了自己的党性,这也就是她能战胜痛苦的原因。因而,她能经常保持愉快。这就是她的乐观主义。
她常对人讲:“我一想起过去受的苦,也不知道从那里来的这么足的劲,要好好干,多生产!”她七八岁就拾草拾粪,全家劳动,种点庄稼还是混不上吃喝,妹妹、弟弟都饿死了。九岁从山东安邱跑到大连,父亲和哥哥进工厂当劳工和学徒,她就在日本苹果园里包苹果,也曾要过饭,当过苦工。她亲眼看见过穷人病了不能进医院,死了用破草席卷一卷扔到大沟里…………。
苏军解放了大连,她看到了光明。一九四八年正月,她进了建新工厂,就把工厂当做自己的家。她的工作热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也引起了党的注意。她很快地接受了党的教育,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就光荣的成为中共党员。从此,她的工作更起劲,更爱工厂了。
她本来是个文盲,一个字也不认识,到工厂后才参加了学习。因为她懂得不识字的痛苦,所以她总是紧张的,用尽心力来学习。在她入党第二天,她就拿着一个小笔记本找到工会沈新裕同志那里,让他把她入党的时间,介绍人的姓名,过组织生活时间及本身日常所要注意的问题等都写下来。她说:“沈主任,我要把你写的这些字,一个一个的都认识了,而且还要会写下来。”
她调到化学配置室学技术时,碰上那位女师傅不大愿意教徒弟。他心里想:“老苦闷不顶事,还是先把自己文化提高,能记住各种化学药品名称,再留心看人家怎么配,慢慢学吧。”她瞅着女师傅高兴了就多问,抽空就学习写字。她已经能把化学药品名称和分量写成单子,贴在墙上,有时忘了就抬头看看墙,这样克服了困难。
她的大哥在建新工厂里做一手好活,但是不肯学习。赵桂兰接受党的任务,要来影响他,改造他。有一次,赵桂兰问他:“你工作怎样,有没有兴趣?”大哥把眼珠一楞说:“干活吃饭呗,什么兴来兴去的!”赵桂兰一笑,又接着说:“你们那里谁干活顶好,学习的顶好?你应该跟那些顶好的学习才行。”大哥又用眼珠子把妹妹一楞,说:“我干活也不弱呵,八成比你强的多!”大哥一听学习,就不耐烦了,所以妹妹说一句他就顶一句。妹妹可不发火,耐着性子跟大哥讲道理。不到半年,大哥思想打通了,不但参加了学习,在生产上也立了功,并且被吸收入了党。
赵桂兰对于工友们非常关心,肯帮助人解决困难,尤其能从政治上给人以帮助。她由于没有个人打算,所以总是愉快的。
战胜敌人,前进!
一九五○年“五一”的前夜,赵桂兰出院了。她恢复了健康。她的头上和嘴边仅有两块很小的光荣记号,胸前开刀处也长平了。左手按上了假手。断了筋的右臂不仅保存下来,而且能屈能伸,能握住花束,能掀开书本,能够写字了!
任何的不幸和痛苦,并没有把她吓倒,没有丝毫损伤她的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的勇气。
赵桂兰的名字迅速的传遍了全国。当她睡在医院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不断地流到医院去,伟大的弟兄们的热情温暖着她。当她痊愈了,出现在群众面前的时候,坐着火车,来到北京的时候,到处可以听见人们对她的欢呼。赵桂兰把光荣带给工人阶级、带给党;而人民也把光荣给予赵桂兰。
她已经参加旅大的党校学习了。她牢牢记住今年六月间周恩来总理握住她的手告诉她的话:“要勇敢,还要有智慧。你做到了第一步,以后还要好好学习,有了智慧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了给党做更多的工作,赵桂兰正愉快而辛勤地学习着。(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王曰才改造“真空管直流放大器”
使玉门油矿电测工作走向新时期
王曰才同志是玉门油矿矿务局的青年工程师。解放一年来,他一直担负着钻井电测工作。
在支援前线的号召下,他不分昼夜的工作,高度发挥积极创造的精神,研究改进电测仪器。“真空管直流放大器”的改良,就是他努力的成果。当时,材料异常缺乏,他利用废料拚凑,使P——R式的电流变向器将微弱的直流,变成矩波状交流;用极低周率(20C左右)的真空管放大器放大,然后再将放大之矩形波状交流经常流,变向器变为断续直流,推动反照型电流计。使多年来油矿电测结果、电阻系数和固有电位曲线的基线不稳现象,不仅可以稳定,并且还可以测出三条曲线;同时放大的倍数增加,能够随意调节;修理起来,更较以前方便的多了。由于他的创造,将使玉门油矿逐步的由油层的定性而走向定量,使电测工作走向新的开始,由于他的创造,目前玉门油矿已安全地开凿了七眼油井。此外,还有紫外光灯的自动调节电流、电压的仪器等创造,也是很有价值的贡献。
这是由于王曰才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翁,树立了新的劳动态度,并能和工人打成一片的结果。王曰才同志工作一贯积极,在钻井工作中,总是亲自动手,以身作则,常常和工人一起工作到深夜。对于工人们的困难,他能尽力帮助解决,特别是关心病了的工人。因此工人们都紧紧地团结在他的周围,使科学技术和劳动得以结合,使工人阶级的智慧得以发挥。
同时也说明:王曰才同志具有勇于大胆制造,打破了技术保守观点的特点。关于直流放大为稳定电源,据一九四七年美国某杂志刊载称:需用六个真空管,稳定率要在二五○○○以上。日本工程师的著作上也认为是不易作好的。但是,中国年青的工程师——王曰才同志,努力钻研,大胆创造,在困难的条件下用事实打破了保守的观点。
新中国的建设工作,给玉门油矿也带来了新的任务,就是培养新的油矿人材。王曰才同志担负了电测部门的带徒弟工作,他很耐心,经常抽时间给工人同志和新的学习人员讲解一些浅近的电测原理,有事总和大家商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大家能尽快的掌握技术和原理。因为他懂得:只有使大家提高技术,才能使生产搞好。
王曰才同志具备了新型技术人员的优点,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和工人群众结成一体,“五一”立功运动中,他被民主评议为人民功臣;这次,又被评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的代表。(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