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高贯斗和大护驾庄
在他的领导下,七年来,村里百分之八十四的人家参加了互助组,一百多个懒汉变成勤劳生产者;牲口由九十八头增加到二百四十三头,产量每亩由八斗谷增加到一石六斗;今年有七十二户盖了一百一十多间新房屋,村中出现了一片兴旺的气象。
河北深县大护驾庄的有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个劳动英雄高贯斗。
一九四四年以前的大护驾庄,有大烟馆七处,茶馆两家,还有饭店,赌局;男女二流子一百多人;村里百分之七十的人家吃糠咽菜。现在,由于经过了一九四七年的土地改革,由于高贯斗领导着农民提高了生产,大护驾庄变成了生活富裕的村子。
七年的互助历史
早在一九四三年春天,人民政府就号召农民组织起来,互助生产。高贯斗首起响应,和高红子、高老乾等先组织了起来。当年麦收时,互助换工,三家一齐干,二十四亩麦子早早收割停当;趁闲空他们又给别人帮忙,挣了一石二斗麦子。高贯斗,首先体验到了互助生产的好处。
一九四四年六月,高贯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党一再教育每一个党员要为人民服务。高贯斗想:要能把大护驾庄的农民组织起来,互助生产,都过好日子,也算我为人民服务啦!于是他就运用他特有的说评词的技能,晚上把村里的人召来,说一会评词,讲一会组织起来的好处,介绍他去年互助的故事。经过宣传之后,农民纷纷要求参加互助组。当年发展到十一组三十七户。
一九四四年九月,高贯斗到县里开会,报告了生产互助的成绩,被选为劳动英雄。冬天,县、区号召农民利用冬闲进行副业生产,县合作社分配给大护驾村一部纺织任务。根据这种情况,高贯斗又组织农民,在十一个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到五十四个组、三百四十多户的农、副业结合的生产互助组。后来有些区村干部对互助的自愿两利原则认识不清,强调清工记工,强调每一互助组加一户抗属,或按地段编组等。因此,除了高贯斗亲自领导的七个小组外,大部都垮了台。但因为互助生产有好处,好多人还是明散暗不散,后来又经过高贯斗个别动员,反复解释,强调了“自愿两利”的原则,互助组才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现在,全村五百四十二户,已有四百五十七户参加了互助组,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四。
在互助拨工中,烈军工属、孤寡老弱缺乏劳动力的困难也解决了。全村四十户军属,有七户给人包耕外,都参加了互助。
从此,大护驾庄唱出这样的歌:
“工拨工,不放松,
你拉我个太阳落,
我拉你个掌上灯。”
这村的互助组为什么能坚持这样久呢?据高贯斗说:第一,有政府的领导和党员的保证。全村八十三个党员都参加了互助组,且大部分被选为组长,自然地形成互助组的领导核心。第二,互助组真正建筑在自愿两利的基础之上。谁肚里也有数,总要做到两不吃亏。第三,高贯斗掌握了群众“眼见为实,耳听是虚”的心理,在互助生产时,处处先做出榜样。农民见到了互助的好处,就要求组织起来。用高贯斗的话来说,这叫:重点示范,推动全盘。第四,通过检查生产情况,及时表扬模范事迹。多表扬、少批评,是七年来互助组坚持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红”社到供销社
过去,大护驾庄只有高贯斗一家织布,其他农民都是买一件穿一件,好多人的穿盖,都是破破烂烂。一九四四年,贯斗想:要是组织起织布合作社来,用自己的棉花,自己的功夫,织成布穿,就便宜啦!于是他一面积极宣传,一面叫媳妇教给别人织布。经过四个多月,果然把织布合作社组织起来了。去年村里已增加到十三架木机子,纺织组发展到三百四十户。农民称赞高贯斗的好主张说:以前买一匹布需要六十斤米,现在用自己的功夫,自己的手艺,只用二十斤米就够了!高贯斗在近五年中,还组织过轧花、木厂、信用等合作社。不过当时这些合作社多是赚钱分红。直到去年六月,高贯斗才在村里领导建立了纯为社员服务的供销社。刚组织时,有人说:“不图利益不赶早;合作社不赚钱不分红谁还加入呀!?”党员和贯斗动员二十八个人带头入了股。第三天,高贯斗和党员张茂荣到区供销社买了些席子和食盐,回村后照原价卖给社员。每张席子较集上便宜四斤麦子,还没等卸完车,就把东西卖光了。这一来,社员一下增到一百七十名。
“生产司令部”
一九四五年,高贯斗参加了原冀中区召开的生产会议回村之后,领导着组成了农业生产研究指导组,共有老农六十二人,其中有六个妇女。他们都种了一辈子庄稼,有经验,有办法。几年来在提高生产技术上创造了很大的成绩。过去这村都是用一尺一寸五宽的窄耧,老农们研究改成了一尺三寸五的宽耧之后,不但可以节省五分之一的人工,每亩地还可增产二斗到三斗粮食。天旱时,他们在庄稼旁边用橛子钻眼浇水,庄稼能耐旱。他们还研究出改造碱地的几种办法:一是秋后把碱地耕成沟,冬天能刮来很多沙土,改变土质;二是拉到碱地里一层沙土;三是种能抗碱地的植物,如北瓜、棉花、扫帚等。大护驾庄有十八顷碱地,都用这些方法改造好了,由过去每亩最多生产三斗粮食,提高到现在的最少生产一石粮。对于指导组,人们都称它为生产司令部。村上近年来常闹旱、涝、虫灾,“司令部”及时地领导全村农民救灾备荒,战胜了灾害。“司令部”还研究选种、浸种、推广优良品种,只在今年就推广了斯字棉棉籽三千二百多斤,华丰四号谷种六千斤。他们试验棉麦间作法已获成功:隔三尺六寸远耩两垅麦子,第二年还能种棉花。这办法已被很多农民所采用。
懒汉回头闹生产
“夏天东凉到西凉,冬天光晒眼睛窝”,这是这一带农民对懒汉的生动描写。一九四六年春,高贯斗决心改造村里的一百多懒汉。村干部黄老昆,强调工作忙,夜里不睡,早上不起,一年四季不好好生产。贯斗想:改造懒人得先从改造干部做起。一天清早,高贯斗拾粪回来到了老黄家里,老黄还在炕上呼呼大睡,贯斗叫醒了他。老黄埋怨地说:“你为啥起得这样早?”就和贯斗闲扯起来。贯斗一连去了两个早晨才对他说:“县里说叫改造懒汉懒婆,你说咱村谁懒?”老黄说:“黄二旺、张全起、孙巧坡………多着哩!就怕你改造不了!”贯斗说:“只要你肯帮助我,不怕改造不了。”从此,贯斗一连七八个早晨,一天比一天早,都是拾了满满一筐粪才去找老黄。老黄虽然醒来,仍是躺着不起。直到最后一天,贯斗向他说:“街上人们都说我光说改造懒汉懒婆,黄老昆水不挑,地不种,你不改造他?老弟,你该早些起来,也好影响那些人,帮助改造他们。”老黄立即起来说:“贯斗哥,闹了半天你是来做我的工作!我一定要改!”第二天清早,贯斗去时,老黄已穿好衣服。贯斗又动员他说:“光早起还不算,得生产才行哩!”以后老黄每天都早早起来,拾粪,挑水,下地生产。贯斗又想法改造了其他懒汉懒婆,到现在,大护驾庄没有一个二流子了。
全村一片兴旺气象
在高贯斗领导下,几年来,大护驾庄已改变了面貌。一九四五年全村共有大小牛、驴、骡九十八头,现在已增加到二百四十三头;过去村里的妇女光做针线活,今年妇女已绝大部分参加了田间生产;早先每亩地只打八九斗谷子,这会一般每亩能打一石六斗;早先多数人家吃糠咽菜,如今农民农忙时吃白面,平常吃着棒子馍馍小米饭。全村有三分之二的人家已做到耕三余一;今春全村有七十二户盖了一百一十多间新房;村中出现一片蓬勃地兴旺气象。
劳动英雄高贯斗家里,牛棚里栓着一头肥大的黧牛,西屋炕上,满堆着雪白的良种棉花,正房东间放着谷子、棒子、和各种粮食。高贯斗说:“咱自小少吃没穿,土地改革时分了二十八亩地,现在又盖起三间新砖房,日子是一天天好起来了。真应该感谢共产党,多谢毛主席!”(附图片)
(李桦画)


第6版()
专栏:

  发明采煤掏槽钎子的李庆萱
由于掏槽钎子的发明,使我国采煤方法在现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
林里
一九四九年底,在我国最东北角的鹤岗煤矿上,出现了一种新式采煤工具,叫做药壶式掏槽钎子。这个工具的出现,把多年停滞不前的采煤工具推进了一步,使用火药崩的煤效率提高近一倍。鹤岗矿把它扩展到回采上,每炮下煤五吨半,比以前的二吨提高了一点七五倍。开创鹤岗采掘效率的新纪录。消息传出后,东北、华北、乃至华东各矿,先后派员前往参观学习。东北人民政府发出奖励通告,给予一等红旗奖章、并一千万元(东北币)奖金。这位直接深入矿井,和工人一起改进采煤工具的首创者,就是李庆萱同志。
放下技术人员的“架子”到矿内和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
李庆萱是个普通技术员,而且是刚由机电工程转到坑下采煤的。他没有进过专门学校,他的成功,是建筑在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把个人技术与群众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上。
他说启发他决心改革采煤工具的,主要是工人们的热情劳动。那时,鹤岗矿工和全东北的工人一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造新纪录运动。做为技术人员的李庆萱,被派往南山矿十一坑帮助工作。他放下技术人员的“架子”,到矿坑内的掌子里和工人一起工作。他看见刨煤工人个个汗流浃背,装车工人疲惫异常,每个人都拿出了全身力气,而产量仅只提高了三分之一。他一方面为工人的劳动热情所激动,一方面想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并从而得出结论说:单靠提高劳动强度,是不能创造更高的纪录的。于是他下决心从改进技术上找出路。
然而,他仔细观察了刨煤、装车的各个环节,找不出可以改革的地方。
钻研前人经验找到改进门路
那是在动员创新纪录运动的一次会议上,他听人说:南山矿十二坑用火药崩煤的时候,有一次第一炮没有响好,二次装药后,崩下的煤比往常特别多。根据这一传说,他考察当时“打眼放炮”的采煤过程,先掏槽,而且要在各距一米半的煤面上,同时锥上四个眼,掏进一米深。眼的终点相距十五生的,各装火药两包,外部用泥塞堵死,使其同时爆炸。这就可以把四个眼之间的、大约一吨半的煤崩下,俗语叫做“锥心炮”。李庆萱反复研究以后,发觉这一办法会使药力分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爆破力。他再研究爆破面积,发觉四个眼道的泥塞就占了六分之一。泥塞的抵抗力与用石头夹着的煤块相比是很小的。而且泥塞堵不好就炸不了。他反过来想:如果能把火药集中于一起,爆破力就会加大。减少泥塞所占面积,就可加强外部的抵抗力,相对增强爆破力。前面的传说,他肯定就是由于火药集中与加多了的缘故。
可是,怎样集中火药,并充分发挥其威力呢?
开始他简单的想到多装火药,多填泥塞。他企图把原来每眼装两包药增至四五包。然而这会成为长药条,不但不能集中,而且牵联到引爆雷管的按装位置。这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他想干脆换个大钎子,把炮眼打粗粗的、大大的。可以加多火药并解决一同引爆的疑难。然而泥塞随之加大,外部抵抗力更小,炮的力量依然向外爆射。因此这也行不通。最后他研究了爆破原理,以及火药的爆破范围,还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去请教工程师,两个工程师说了两种办法,但都不适合于目前的需要。然而从工程师的谈话里,他却得到很大的启示。他肯定:要想加强爆破力,就只有把炮眼变细,终点加大,最理想的是掏成一个鎯头形的药窠。
然而,怎样实现他所理想的计划呢?还是没有办法。为了找到这条道路,他独自坐在屋子里想,躺在床上想,走起路来也在想,然而越想越苦闷。
奇怪的苏联钥匙解决了他的疑难
一天早晨,李庆萱到办公室上班。因来得太早,门还锁着。他找到钥匙一看,是一根直棍,不知如何使用。再看看锁,样子非常新奇,是苏联制造,开管处只有一个圆眼。这怎末开呢?进一步检查,他发觉钥匙的前端是一个活头,可以分做两股叉开,上下一根轴,嵌着一个活动的铜片。铜片顶着东西的时候,就弯回头来,伸到锁子里面,可以自由直、弯。他突然感觉到这就是他所想的掏槽钎子。他兴奋的门也不开,饭也不吃,一股劲跑回南山矿去了。
他要制造一种能拐弯的掏槽钎子。把计划报告给矿务局长,立即得到局长的鼓励;他把掏槽钎子可以仿照苏联钥匙制作法的道理讲给工程师,工程师认为一定成功。他把制做计划介绍给工人们,得到广大工人的拥护。在各方面鼓励、赞助与拥护下,李庆萱把研究过程、目的与制作法讲给铁工李士英,李士英懂得这是新纪录运动中的大成功,于是立即动手干起来。
工人动手制钎子、矿师一齐来研究
拐弯钎子不久就由工人李士英制成了。试验期间田欲学、杜殿魁两位矿师亦参加了。初次试验肯定了钎子能够拐弯。第一次装了八包粘药,爆炸后崩下的煤很好。但粉煤太多。田、杜矿师研究后,认为以后应该深打眼,少装药。遵照两位矿师的意见认为以装五包药为宜。同时发现有煤尘爆发的危险,经过田矿师的研究,决定在掏槽装药后,把泥塞的外边装上两个岩粉(石灰末)袋,火药爆发的同时,岩粉即可混入煤尘中间,就可避免煤尘爆发的危险。在一切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十一坑坑长提议到煤质硬的掌子去试验,以便普遍推广。试验结果同样良好。在试验成功后的狂欢中,他们仔细观察新式钎子的效能。发现掏成的药窠很像壶形,炮眼犹如壶把。田欲学矿师提议命名为:“药壶式掏槽钎子”。立即博得李庆萱及全体人员的赞同。至此,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及东北煤矿管理局发出奖励通告。对新式工具做了适当评价,要在全东北煤矿上推广。通告中说:
药壶式的掏槽钎子创采掘效率新纪录
“……这是目前煤矿采掘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不但使掘进效率提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给国家节省了巨大财富。由于效率提高,生产力也随之提高。如以该矿一九五○年掘进任务四八、○○○米来算,共七十一个掌子生产,过去每个掌子每天平均只前进三米,要九个月才能完成,以新的方法打眼,每班放两次炮,每个掌子每天至少能前进七米,只要四个月就可完成任务。这是新纪录运动在目前的重大收获。……”
李庆萱制造的药壶式掏槽钎子现已传播到华北与华东,并将推广到西南与中南。他的成功,引起全国各煤矿的注意。北京电影公司还从数千里外跑去,专为李庆萱及其发明的掏槽钎子采煤法拍制了影片。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技术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因而今年五月鹤岗实行机械化采煤时,李庆萱被派东山矿一二○掌子做重点试验。去后他就很自然的把机械化计划交给工人讨论,但当时不少技术人员认为没有和工人商量的必要。说工人不懂机械,商量不出什么名堂。但李庆萱亲自动手,和工人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有时间就向工人讲解机械化的图表制。和技术操作等问题。工人们感到现在的技术人员和自己是一家了,技术人员也感到工作好做了。一二○掌子的产煤量,很快上升到高于以往三倍的数目,达到日产四百吨煤的新纪录,为鹤岗全矿实行机械化作了良好的开端。
推广机械化采煤再创产煤新纪录
试行机械化采煤的成功,使李庆萱光荣的参加了共产党。同时他和群众的联系也更密切了。所以当他要离开一二○掌子,回矿务局工作的时候,李庆萱和工人都表示恋恋不舍。当时工人提出要为纪念李庆萱同志的帮助而开展新纪录。在这一口号下,一二○掌子的产量又一跃而为六百七十五吨。工人们同时献给李庆萱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向经济建设的先锋——布尔塞维克技术者看齐。”李庆萱同志当时紧握着工人的手,流出了感激的热泪。
其实李庆萱的声誉和影响还不仅仅是在工人中,连工人的家属和子弟,一提到李庆萱也是翘起大拇指表示对他的崇敬,职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在作文簿上写着:“我将来要像李庆萱一样”。“不怕困难,发明创造的李庆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由于他在群众中的深刻影响,他被选为矿务局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鹤岗市人民代表会的代表,松江省人民协商会的委员,以及全国煤矿工会筹委会的委员等。
在来首都开会之前,李庆萱刚刚写完康拜因联合采煤机的技术知识浅解。这是为了使工人们能够掌握近代化工具的又一功绩。有了它,工人们可以很快学会技术操作,因而鹤岗矿才能大胆提出于国庆日开始重点试验联合采煤机。李庆萱计划在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以后,集中精力推行联合采煤机采煤。他并预言:有了过去技术和群众结合的经验,联合采煤机的推行一定会获得成功。(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学习孟泰热爱祖国财产的精神
鞍钢老工友孟泰节约材料利用废物的模范事迹介绍
人民钢都——鞍山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遭受蒋匪严重的破坏和洗劫。解放后,在进行修复过程中遇着许多困难,特别是器材缺乏,有的花钱也买不到。但是人民钢都终于修复起来了。这是鞍钢全体职工发挥了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启发伟大的智慧,在被破坏了的废墟上,搜集各种器材,利用废物,克服困难,辛勤建设的结果。五十三岁的配管工人孟泰,就是这上千上万个工友中间最值得赞扬的一个。
利用废物,解决了修复时期最困难的器材缺乏问题
鞍山解放后,鞍钢全体工友面临着修复工厂的艰巨任务。孟泰认识到修复工厂的主要困难是器材缺乏,于是决心集中力量来克服它。孟泰同志没有向上级诉苦,也没有伸手向仓库要,在他的领导下,炼铁厂全体工友,首先到废墟的乱铁堆中去找,仅三通水门即找到了一三○○个(铜质),足够×号高炉修复冷却设备的器材,给国家节省了一笔惊人的财富,并解决了花钱买不到的困难。现在炼铁厂已经开火的×个高炉上的所有冷却设备的零件器材,全部是经孟泰亲手从乱钢堆里搜集起来,经过修理后,才按装在高炉上使用的。
由于孟泰同志一贯积极搜集器材,因此,他领导的配管组到仓库领的器材很少。如三月二十二日高炉第一次休风时,他听到宋玉昆科长说:“二寸保险管真愁人。现在这几根刚刚够用,如果再坏一根就没有办法啦。”第二天他就动员工友四处寻找。三天的工夫就找了二十四根,拿到车工组去修理。第二次休风马上就用了四根,这就解决了工作上的重大困难问题。今年公司计划修建×高炉,当他听说没有材料之后,便带领工友到处搜集材料,经过三个月的工夫,修×、×号高炉的配管材料重要部分都搜集够用了。除了装配用去一半器材外,现在还存在有:铜气门一五一个,高压气门一六个,活接头八一个,里面接头四九个,接头一九五个,三通五七个,弯头七一六个,暖气伸缩接手一五个,螺丝四○○个,红色电丝五○米,铁丝二捆二十公斤。保险钢管二四条等。孟泰这样热爱祖国财产的精神感召了别人,在职工们的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改进技术,贯彻制度,全年没有发生责任事故
孟泰一贯的关心工厂比关心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去年冬天一个下大雪的晚上,孟泰在炕上就睡不着觉,思念工厂。老婆说:“你说梦话吗?”他说:“雪下得这样大,高炉水管冻了岂不耽误生产吗?”第二天一早就赶紧跑进工厂去检查水管。孟泰常常根据伪满发生事故的经验,日夜研究,想出办法改进了工作。例如水中矿物质经常沉淀在水管中,有碍水的循环,以致引起冷却设备被烧坏。他想出了办法,每月以胶皮管使用蒸气或冷风全部吹洗两次,使沉淀在水管中的杂质,被清去了。他又改进了出渣口环水节(冷却设备)技术,增加了一个进水管,因此冷却效率提高了,解决当时水的压力小的困难。孟泰同志又提出了“三保”“四勤”的口号。三保是:“保证不漏水、不漏风、不漏气”,四勤是:“勤看、勤走、勤检查、勤修理。”炼铁厂自复工以来相继有×个高炉开火,在高炉冷却设备附属品上来说,虽然都是废物利用的,但由于孟泰改进了技术,建立工作制度,并以身作则认真贯彻执行,所以配管工作全年没发生责任事故。
一贯以忘我的精神,向工作中的困难作斗争
孟泰一贯以忘我的精神与工作中的困难作斗争。他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是干起活来如同小伙子一样,对特别艰险的工作从来没有畏缩过,总是亲自动手干。如×高炉上中部管子有一次坏了,上面冒着瓦斯烟,他冒着危险,首先跑到上面进行修理。很多工友劝他下来(因高炉上中部很高,一旦瓦斯冒的很厉害,恐怕躲不及),但他始终坚持工作,一直把工作作完。有一次他被瓦斯熏倒了,负责同志去慰问他时,他刚醒过来便说:“这一点小事算不了什么。”他每当接受上级给他的任务时,他从不还价。上级有时怕他有困难,他总是笑着脸说:“这好办”,“没什么”。特别是接受按装原料贮矿槽保温管的任务时,天气已经很冷了,贮矿槽几乎就要冻结了,所以引起了全厂同志的注目。(因为贮矿槽的矿石,一旦冻结就不能给高炉输送矿石。这对影响生产是不堪设想的。)孟泰接受了这项紧急的任务,召集了全体工友讨论研究,须要一七○个工才能完成。由于天气冷度不断的增加,孟泰同志坐卧不安,下班时也不愿回去,时时在想办法如何争取提前完成。孟泰研究原来计划上保温管在转弯时切断按上接手,这样必须将每个管子头上套成螺丝扣,这不仅是浪费了人工而且也浪费了材料。因此孟泰把原来的计划改变了一下,把管子在转弯到另一个方向时,不套螺丝了,把他以氧焊焊上,这样就节省了三十个人工,而且节省了一百二十个弯头,提前完成了贮矿槽的保温任务。
孟泰具有优秀的品质,光荣的参加了共产党
孟泰具有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他看到浪费国家资财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鞍钢从修复到生产的一年多过程中,孟泰创造出来的模范事迹简直难以说尽。他已先后被选为鞍钢的一等和特等功臣,三次受奖。
孟泰从十九岁就从河北家乡飘落到东北作工,到现在已经有三十三年的工龄。这一个长时间痛苦的和悲惨的生活,已经把他磨练成为工人阶级坚强的优秀的一员。一九四八年二月鞍山解放后,孟泰已从一个普通工人提升为配管技术员。一九四九年八月,他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鞍钢总工会生产部)(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一个农村工作干部如何学习管理工厂?
赵岚谈管理工厂的体验
顾雷
和许多工厂里的干部一样,冶炼厂厂长赵岚同志也是由农村工作岗位上来的。
一九四九年七月末,他到了沈阳冶炼厂。那时工厂里不是发电机坏了,就是大炉前床有毛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完不成任务。自他去后,打十月份起,冶炼厂的面貌就改观了,每月都能完成或超过任务。一九五○年头四个半月,完成了上半年的矿石产粗铜生产计划。我向赵岚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由农村转入工厂之后,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摸到了管理工厂的门径?”在几个关键问题上,赵岚同志谈出了他的体验。
虚心学习,熟悉生产过程,抓住关键问题。
刚刚走入工厂是很苦的。农村的一套经验用不上,新东西不熟悉,如何了解与熟悉生产过程,是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时,他老老实实的去看材料,找人谈话,开小型座谈会,到车间去向每一个人学习,寻问每一个事故发生的原因。他逐步了解到在全部生产过程中,那些部门是主要关键,那些事故是应当避免的,那些是技术上的错误。针对着这些情况,他曾经有重点的加强了冶炼厂心脏部门(熔炼部)和动脉部门(动力部)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每遇到事故,就召集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研究改进办法,集思广益,使大家对工厂都负责任。从每一个细小的改进中,每一个具体工作的实施中,建立各种制度,分清责任,使每一件事都有人负责,结果,事故减少了。动脉部门保证水、电、风的安全供应,心脏部门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停止呼吸了。赵岚同志说:“一开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自己不懂得,不这样便不能算真正了解工厂,掌握领导工作上的主动。”
工厂的特点是集中、紧张,迅速解决问题;党政工团要统一步调,基本问题在于明确生产观点。
由于他了解工厂,在这时他也懂得了工厂的特点是集中、紧张,遇事要迅速决定,立即执行,否则会在几分钟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这个与农村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将指示、决议迅速的贯彻到工人、职员中去,成了当时急待解决的第二个大问题。一个工厂如果行政、党委、青年团、工会的关系不协调,都孤立强调搞自己的业务,不是全力面向生产,那么工厂便不可能搞好。过去,这个厂子就吃了这个亏。为此,赵岚同志在上级的具体帮助下,提出了“思想一致,步调统一,党、行政、工会、青年团集中力量面向生产”的口号。随着这一口号的提出,加强了工厂管委会的工作,每一重要问题事先都与党委、青年团、工会负责同志商量,经过酝酿讨论,做出决定,分头通过各种组织去贯彻。为着帮助工会的工作,他不但是给工会工作以各种方便,经常提出诚恳的建议,有问题及时商量,而且能主动的去解决工人福利问题。盖医务所、办食堂、保健食堂,及时的将新纪录运动的奖金、奖品交给工会发下去。这不仅提高了职工情绪,而且也提高了工会的威信,使工会工作密切地围绕在生产任务的周围。这种以行政为主的核心领导的建立,保证了把力量集中在生产上。谈到这问题时,赵岚同志说:“在工厂中,树立核心领导,统一行政、党委、工会、青年团的思想与工作步骤的基本问题,在于明确生产观点。”
工厂不是实验室,厂长不能停留在专门技术学习上,要组织、发挥所有的技术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他同时体会到,在工厂中技术将决定一切。工厂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每天都会产生着许多技术上的困难。这些,单靠工人的热情与正确的指示和计划,各个领导部门的工作协调还是不行的。如果失去科学技术的保证,计划和决议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从对许多次事故的研究和改进中,他懂得了:工厂不能是实验室,厂长不能停留在专门技术学习上,而应当把所有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掌握在领导者的手里,这样才能去推动生产,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以他为首的工厂领导上,大批提拔了有技术经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车间,与工人结合在一起,共同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从而也使得技术人员从实际操作经验中来充实他们的技术。为着鼓励发明创造,领导上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尽力给以支持,引导和启发大家热情的研究,大胆积极的创造。老工人陈连高与技术人员赵启明创造了镁砖炉,青年技术人员王懋钏提炼金属铋的成功,都是这工作的结果。在这样一个热潮下,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解决了,苏联的先进经验也能够顺利的推广,技术上的保守观念被击碎了,工厂有了这一成就,便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前进!
民主管理的中心问题是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制订和贯彻生产计划。
关于工厂管理民主化的问题,他们一方面是发挥工厂管委会的作用,吸收各方面有关生产的意见,使得生产计划更准确;另方面就是如何把计划贯彻到车间里去,使整个计划变成工人自己的计划。为了这个目的,他除了向干部、职工传达计划通过党、工会、青年团去发动工人讨论,订出具体的生产计划外,还能够定期召开工厂管委会扩大会(干部会)、职工代表会、先进生产者座谈会,从这些会上吸取下面的意见和经验,检查计划本身和执行中的问题,然后加以修正,或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将先进的经验普遍的推广下去。这样通过生产计划把全厂职工组织成一个整体,大家都能了解到自己不能完成计划对全厂生产的影响,一种完成国家计划责任感时刻在鞭策每个人。


第6版()
专栏:

  森林采伐能手刘金贵
伐木工人刘金贵,使伐根(伐剩的树根)由三十公分以上降低到五公分以下。一九四九年度他个人伐木所增益的国家财富达东北币二万四千万元。
现在是给自己干活了
刘金贵是南岔林区的老工人,有十年的采伐经验。解放后工作积极,任劳任怨。一九四八年在伊春河流送木材,当时工会的工作尚未开展,一部分工人还像日本鬼子在时一样“磨洋工”,工作时跑到树林里睡觉。刘金贵就说服他们:“现在是给我们自己干活了,那我们就应该干得像个样,不能等现场员来批评再干。”他吃苦在前,过去几年在流送工作中,挑头子、上么垛,总少不了他,作业遇到了困难时,也总依靠他来解决。因此刘金贵曾几次被选为模范。并光荣的成为共产党员。
响应降低伐根的号召,他拉锯时跪着拉,坐在冰地上拉,不断研究改进。
去年冬天伊春林务所的行政及工会号召学习苏联的先进采伐经验:“降低伐根(伐剩的树根)不超过三十公分,留母树和利用梢头木”。有些落后的工人背后说:“多伐树能挣钱,树槎子放低了没人给钱。”刘金贵却首先响应号召,他下了最大的决心,不断地研究改进。他一个人拉着弯把子锯,跪着一条腿拉,伐根降低到二十公分,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又把树周围的雪都清理干净,坐在地上拉。后来他又带着一把腰斧,先把树脚砍一下,跪贴在树脚拉,这样一次一次的,由二十公分降到十五公分,又降到了五公分以下。单一九四九年一年中,由于他减低伐根,利用梢头木,就为国家增加木料六十立方公尺。为了竭力降低伐根,采伐时就艰难多了。有一次他正在拉树,大组长从旁看到刘金贵累的直流汗,却向他说:“刘金贵你怎么这么傻呢?贴着树根拉多费劲啊!何必挨那个累呢?”刘金贵说:“大组长,你是领导干部,有什么事应该走在别人前面;你不带头就罢了,为什么人家别人干你还说泄气话呢?领头人不干,别人更不能伸手了。你想一想,过去你不也是受苦的工人吗?现在你的幸福生活是那里来的,你这样的说法,能够对得起共产党领导咱翻身吗?”一翻话说到大组长心上,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向刘金贵学习。
改进作业方法,减少伤亡,全东北伐木工人向他学习
刘金贵又耐心钻研改进了作业方法,减少了伤亡事故。采伐作业的伤亡很大,主要原因是作业方法不好。刘金贵改进了一面倒的作业方法,就是在放树之前,看看树向那边倒合适,就把下锯口放在倒向的一方面,另外用锯把“下锯口”抽出约四公分厚的一个片,然后再拉“上锯口”,这样树就倒在预定的方向。这个一面倒的作业方法,除改变了过去因采伐者不能控制,致使树木乱倒的情形,大大减少了伤亡事故,容易整理通道,提高了木材的运输率和生产率,这个方法传出后,很快的被东北各个林区的采伐工人所采用,处处喊出了向刘金贵学习的口号。
刘金贵在工作中,对母树幼树总想法连一个树枝不让他碰掉,他工作细心耐心,比一般工友干得多。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得非常好。
刘金贵和他的模范组
一九四九年刘金贵在劳模大会上,提出坚决保持永久光荣模范称号。在今年流送作业中,他们小组在他的领导下,到处突击,别人拆不了的垛他们一到就拆开了。刘金贵是小组长,他很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在流送拆垛的时候,他先叫组员们围着垛看一看,再开一个临时小会,互相研究如何拆法,然后支配工作,凡是安全好拆的地方他都让别人去干,危险困难的地方,他亲自下手。小组在他的启发培养之下,成为模范小组,十六个工友都成为技术工人,有八名被选为流送模范。在休息时,他就和工友们研究技术,教育大家好好工作,他说:“咱们要好好工作,努力学习文化,我希望咱们都是劳模,并把劳模的光荣保持下去。”
(东北总工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