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炮弹大王”甄荣典
在技术条件不太好的战争环境里,他每天能生产一百三十五个炮弹壳。
何微
敌后八年抗日战争创造了中国人民光荣不朽的史诗,回想起那些艰苦岁月,愈觉得甄荣典的模范业迹之可贵。他那忘我的劳动,就是我们所以能胜利的泉源。那时,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处在日寇和伪军的反复扫荡中,敌人的残酷破坏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难以想像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铁的意志和坚忍的斗争!我们从一个普通工人身上,就可以知道,敌后军民是怎样在长期战争中经受考验的。
制造更多的炮弹消灭敌人
一九四○年,甄荣典自动要求党调他去前方工作。不久被介绍到太行山的军工部黄烟洞兵工厂做学徒。他以七十五秒钟做一发五零炮弹外圆的惊人纪录,获得“炮弹大王”的光荣称号。他从当学徒时候起,一直就干着这件苦重的工作,体重随着旋力的速度很快消瘦下来,别的工人都因体力支不住,干不到三两个月就要调换工作;但甄荣典深知祖国的需要,他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在水力轮带旁坚持了五年,一天二百、三百……一次一次地创造新纪录,最后达到了一天四百八十发五零炮弹外圆的纪录。他对祖国胜利的热忱供献,完全是基于他对日寇不可调和的民族仇恨。甄荣典说:“只要对前线有利,我就干下去。”
英勇保护工厂,一个螺丝钉也不让损失!
日寇对解放军的炮弹是恐惧的,从敌人每一次对根据地毁灭性的清剿都以军事工业为其主要目标就是最好的证明。热爱祖国的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根据地人民,对于那些专事掳掠的日本法西斯匪徒,带着无限地愤恨,英勇地坚持了对敌斗争。在日寇扫荡时,甄荣典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边,想出种种巧妙办法保护机器,来避开敌人的破坏。当埋好了机器,他立刻拿起五年来从未离开过的那枝“六五”步枪,变成英勇的自卫队员。一九四○年冬天,他和一千多工人兄弟在一起,胜利完成华龙山突围。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敌人把太行山围得水泄不通,像篦梳一般在荒山绝岩里清剿了一个月。那时全厂工人都奉命令向远处转移;但甄荣典不愿意离开工厂太远,自动和几个自卫队员留在敌人的清剿圈内,跟敌人坚持斗争。每当搜索的敌人走到埋藏机器的地方,他们就在周围山上向敌人开枪射击,将敌人吸引开来,用生命保护革命财产。
敌人找不到机器,疯狂地将黄烟洞兵工厂房舍,烧成一片灰烬。个别意志薄弱的分子开始动摇了,曾经出生入死,为共产党培育出来的这位倔强的战士——甄荣典说:“革命就是这样。解放区没有敌人到不了的地方,可也没有一处地方让敌人站住脚。任敌人凶暴,也打出去了。烧掉房屋算啥?垮了再来!”于是,他紧张地从事于重建工厂的劳动。在另一次反扫荡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兵工厂的房舍还未来得及修好,机器已经开动了。
团结大家搞好生产
日本投降的前夕,军工部新成立了一座八二炮弹厂,开工很久,产量一直很低。当时甄荣典刚到实验所学技术还不到两个月。上级虽然想到甄荣典;但指导员觉得应该让他学习,不能又去调他回来。后来被他知道了,就去找指导员说:“我年纪还轻,学技术的机会很多,还是服从战争的需要好!”甄荣典到了八二炮弹厂,不仅自己带头去做,又团结老师傅,团结工人,团结学徒一起去干,于是生产量也随着他的纪录步步提高。甄荣典上工的第一天就出四十五个八二大炮弹,超过一般工匠一倍;以后他又增到八十个,别的工人也增到一天出五十个。军工部赞扬他:“甄荣典走到那里,那里的工作就搞的呱呱叫!”
甄荣典的群众观点很强。日本宣布投降,但拒绝立即缴械,国民党匪军乘机进攻解放区,前线战争很紧张,需要炮弹增加好几倍,如何完成任务呢?甄荣典就提意见:“这样大的任务,光靠上面开会不行,要把任务拿到群众中去讨论,变成工人自己的计划才行。”领导上根据他们意见办了,这样一来,工人们生产很起劲,第一个月全厂就完成了任务,甄荣典则超过了计划。前线捷报频传,甄荣典在职工大会上提出挑战书:“保证前线部队的弹壳供应,一定让前线有足够的炮弹歼灭敌人。”他利用空隙时间加工,又改进了切槽刀的安装。原定突击任务是一个月,但前方需用炮弹很急,后方的生产也就更紧张了。在繁重的劳动中,他被铁滚砸伤两个脚趾,他把伤口包扎起来,将脚放到一条矮凳上,又继续紧张地工作,创造每天生产一百三十五发弹壳的惊人纪录。他们生产的炮弹,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在邯郸前线和上党前线,全歼蒋介石进犯军的战役中,炮弹发挥了强大的威力。
看到了苏联的工人弟兄
一九四八年秋天,甄荣典访问了莫斯科。在访苏期间,大大地增强了他对自己祖国建设的信心。
他曾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对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帝俄沙皇御用的马车,陈列在宫内历史博物馆。因为这些马车制造的粗笨,就使他联想到沙皇时代,苏联还是落后的农业国。他又看到苏联人民曾在德国法西斯破坏的废墟上,消灭了战争创伤的丰功伟绩。使他深信,我们中国有了苏联这样光辉的榜样,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是有充分把握的。他回国之后,写了一些“访苏观感”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道:
“我看到苏联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和建设性,我们新中国的妇女应该学习这些优点。怎样学习呢?就是加强自己的劳动观点,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政治理论水平,这是我们建设新中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重要条件。”
甄荣典生在河北唐县一家贫农家庭,父亲种地,母亲磨豆腐,他自小上山打柴,十六岁便当雇工,家里负债很多,糠菜都吃不饱,所以从来没读过书。他常想:“自己在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十来年的战争生活,为了完成军火生产任务,放松了学习,今后建设的任务更繁重了,上级交给工作万一担负不下来,怎么办?为了今后国防建设,使自己更好的为祖国服务,我一定要努力提高政治,文化,技术水平。”
决心好好学习
现在甄荣典正过着他理想的学习生活。去年十月领导上送他到某地兵工职业学校学习。甄荣典学习非常认真。去年十一月出席山西省工代大会时,他还带着算术课本,经常在休息时间补课,每次的算术考试总在九十分以上。
在十年劳动、战争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甄荣典塑造成了中国先进工人阶级的典型。(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勇敢的战斗,坚定的思想,使梁荣宝成为人民的英雄
朱波
一九四七年四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整个战线上向国民党匪军展开夏季进攻的时候,梁荣宝同志也像其他翻身农民一样,自动的离开自己可爱的家人、土地,走上战场。在党的培养下,在战争中很快的掌握军事技术,成为人民的英雄。
一九四八年,东北地区国民党匪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一条狭小的走廊里。梁荣宝同志所在部队接受包围长春匪军的任务。换防的第二天,敌人以两个团的兵力向梁荣宝所在连队突击,企图突破我军阵地。当时我军前线部队因为长春已被围困半年多了,认为匪军不敢走出乌龟壳,连的指战员都粗心大意的睡觉了。只有第一道防线很少的几个哨兵,来回的巡逻着监视着敌人。
这是一个秋天的拂晓,地面上的一切东西,均被雾遮住了。机警的我军哨兵,虽然张开着大眼睛,也没有办法瞧见一步以外的景物。秋风吹着四周围的草木沙沙作响,就在这时候,敌人悄悄的摸近我们的哨兵,将哨兵刺死后,随即攻陷了我们的一个碉堡,迅速将两个连的兵力,插进我某部一连的阵地。我们的战士们被激烈的枪炮声惊醒了。一连连长很快的带着梁荣宝机枪小组和七班的一个战斗组,扑向敌人。当时的梁荣宝是机枪射手,他很沉着的用机枪配合着战斗组的同志,冲进敌人的阵地,为了和战斗组配合的好,梁荣宝同志高喊:“同志们,到了我们立功的时候了,我的机枪保证你们冲上去!”梁荣宝同志一直冲到离敌人十余米的地方,来不及卧倒,就站着拿着机枪筒向敌人扫射,终于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并将敌人手执指挥旗的指挥官打死,十几个敌人也被打死了。使一百多敌人混乱了阵营四散奔逃。这时他又趁着敌人的动摇混乱,高喊:“解放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争取十几个敌人投降。这一股敌人就这样被他的机枪打垮了。机枪一连打出八百多发子弹,打热了的枪筒把梁荣宝同志的手都烫起了水泡。他的腿也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
冲垮了这股敌人以后,梁荣宝同志拖着负伤的腿,又随着连长冲向包围二排的敌人,直坚持到将敌人打退,他才离开前线。就在这次战斗结束后,他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在这次战斗中,梁荣宝同志发挥了机枪的威力,挽回了我军防线的危急情况,这次他立了一大功。
一九四九年,梁荣宝同志在公安部队中央纵队某部任班长及中共支部委员。当时部队里正滋长着和平享乐思想,很多同志认为胜利了,想回家解决个个人的婚姻问题。这种思想成为部队里相当普遍的倾向,在当时巩固部队政治工作中的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梁荣宝也在考虑如何纠正本班、本排以至本连的这种思想倾向。可是正在这个时候,梁荣宝家里来了信,要他赶快回去结婚。荣宝同志拿着这封信思想上展开了斗争,他想到自己的未婚妻吴桂珍,想到他最后一次回家时,见到桂珍的一切情景……。但是他更清楚的想到自己班的班副也有未婚妻,其他各班、各单位都有这样情况,如果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请假,必然影响其他同志;许多人都要请假,就会影响部队完成光荣的保卫任务。这个问题像战斗一样严重的考验着他。但是有着高度觉悟的梁荣宝,很愉快的告诉指导员,他不想回家了,他说他打算不写信回家,家里不知道通信地址也就完了。指导员告诉他这个办法不好,应该写信说服家里,这样问题解决的更完满。荣宝同志就这样做了。就这样这件事情和梁荣宝的名字一起传遍了部队。很多同志在梁荣宝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下,表示决心要向梁荣宝同志学习。梁荣宝同志这一行动,对稳定当时部队思想情绪,从政治上巩固部队来说,是有重大作用的。因此在部队年终总结时,梁荣宝又被选为师的特等模范。


第7版()
专栏:

  钢铁英雄田广文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鼓动者与战斗指挥者,经过一百一十余次大小战斗的考验,锻炼成为一位钢铁的人民战士。
田广文同志原为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一连政治指导员,是著名的锦北渗透战中白老虎屯战斗的政治鼓动者与指挥者,荣获第四野战军颁发的毛泽东奖章,田广文所领导的一连荣获“白老虎连”的光荣称号。
在一九四八年最后解放东北的秋季攻势中,为了首先攻夺锦州城,必须扫清外围据点,我军奉命插入锦北切断锦北敌人与锦州的联系,以便全部歼灭锦北外围敌军。田广文领导的一连即为此“渗透战”的尖刀队,一直插进敌心脏——距锦州城四里的白老虎屯。该连英勇顽强,与敌作战终日,抗击敌人一个团以上兵力在飞机大炮及五辆坦克掩护下的进攻,击退敌人十五次冲锋,最后坚守一院一屋,全体人员在田广文有力的政治鼓动下,发挥了高度为人民而战的战斗精神,予敌重大杀伤,最后将敌击退,守住阵地,阻击锦北增援敌兵,有力的保证了友邻部队全部歼灭锦北薛家屯二屯敌暂编二十二师,最后胜利攻取锦州城。
战斗开始,敌步兵由东迂回上来,田广文指挥部队等敌人到达约二十米时,一阵手榴弹将敌击回,接着敌人前后来了五辆坦克向我军攻击,六架飞机轮番扫射掩护着敌人向屯内冲锋,炮火硝烟弥漫。战士们在炮火中听到田指导员喊:“打大沿帽子的(敌军官),打机枪射手……”。大家沉着勇敢的向敌群射击。到正午,战斗更加激烈。他们撤到一座院子里,田广文对连长说:“咱俩都是党的干部,今天要出把力啦!”随即又向大家说:“同志们,今天的情况很严重,我们虽不是一母所生,但我们是阶级弟兄,敌人虽然疯狂,只要我们力量集中,没关系。”大家响亮回答:“好,连长、指导员,你放心,坚决干到底,决不屈服!”田广文有力的鼓动在战士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炮火落在院子里,田广文趁着敌垮下去的时间,指着敌人的死尸和狼狈溃逃的敌人说:“只要我们坚强,就能打垮敌人。”又回身向大家说:“我们不是向团党委提出了志愿书吗?我们要在实战中,巩固我们练兵中的成绩,争取做尖刀连。”
这时西墙上杜广生同志牺牲了,田沉痛地将烈士尸体掩盖,向大家说:“同志们,我们要替他报仇!……”并告诉党小组长魏保田:“组织党员好作工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坚守住阵地,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培养。”敌人数次冲锋都被击退,弹药少了,田广文提出“弹不虚发”的号召。太阳平西时,敌人向屋内点起了大火。这时战斗越加艰苦,田在烟火里喊:“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们!要在这时候经得起考验,睁开眼,监视敌人呀!”这时敌人已冲到墙根下。田广文与五位同志一齐立起来,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田广文将手榴弹用尽,搬起石头向敌人砸,敌人又向后跑去。
天黑了,子弹更少了,只剩下陈连长、田指导员以下三十七人和一挺轻机枪,如果分散难以守住院子,于是就撤到一间屋子里。敌人集中火力向屋子里疯狂射击,并逼近院子周围,甚至可以听到敌人的说话声。他看着只剩下的几粒子弹,感到情况非常危急,他想:“我是共产党员,不坚持阵地消灭敌人,与整个任务是有妨碍的。”于是招呼连长:“老陈,你我虽在一起工作不久,但同是党的干部,我们至死也不在敌人面前屈服……”。陈连长沉着坚毅的说:“死也不屈服,与阵地共存亡!”下午六点钟,敌人的手榴弹扔到窗根下了。田广文心里想:生死关头的时候到了!于是先把自己图囊中的文件及入党志愿书等烧掉,大家也把文件都烧了,田广文随即向大家说:“今天情况已到这个地步,我是个共产党员,准备和敌人拚到底!”大家说:“指导员,我们决不能在敌人面前低头!”炮班把最后两发炮弹打完了,折毁了炮,司号员将号扔在火堆里,随后大家把手套、皮带、菜金、粮票都烧了,这样五六分钟大家沉默不语,党员和非党员紧密团结在连长和指导员的周围,结成钢铁的意志,为完成任务和敌人拚到底。后来田广文就组织大家对敌进行政治喊话,并唱起歌来。天黑了,枪炮也不激烈了,远处传来重机枪声。大家高兴地喊着:“增援到了!”这时敌人已悄悄撤退,经过三次侦察,没有动静,马上组织突围,田广文说:“出去若遇见敌人可要死拚,同时还有许多伤号,我们是阶级弟兄,一定要把他们带走。”准备好了,连长在前田指导员在后,大家背着伤号在中间,摸着黑走了一里多路,才与主力营胜利会师了。
田广文同志在共产党的培养下,经过一百十余次的大小战斗考验,表现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在革命战争的大熔炉中,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钢铁的人民战士。(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互助模范黄永德
领导贫苦农民走上富裕生活的道路,改造二流子勤劳生产成为新人。
在松江省双城县附近,如果你问老乡们打听黄永德住在那里,他们会这样说:“你问劳模吗?他住在永乐区张家窝铺。”随后还会告诉你:黄永德家里还有一套苏联新式农具哩!
黄永德是个普通的庄稼人,今年五十六岁了,全家共有七口人。他那高高的身躯,被几十年的劳苦岁月折磨得微弯了,慈祥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这位解放前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受苦人,解放后,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土地和房屋,他并积极响应了政府所提出的“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的号召。
一九四六年,他的互助小组只有两户,次年增加到四户。一九四八年增加到八户。新增加的四户中,包括别的换工组不要的二流子唐宗梁,摆过小摊的郝凤起,还俗老道陆德胜,还有一户土地改革以后的地主。当时全组的生产条件是:耕地二十二垧半,牛一头,马三匹,车一辆;吃粮呢,黄永德家里有六石,组员蓝国仲家有四石,其他六户各有半月、二十天吃的不等。编组的第一天,黄永德就召集他们开会,问道:“大家愿不愿意生产?”齐声回答说:愿意!但是他们提出了很多困难:缺吃粮,缺种地的家具,没有本事。黄永德说:“不怕,没粮我借给你们,绳套家具我家有,不会做活我来教!”
开始干活的头两天还好,黄永德常常鼓励他们。可是过了几天,二流子唐宗梁手软腿酸煞不下腰,要求歇工。黄永德就抓紧时机教育他说:“劳动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头两天干活累,熬过这几天就好了,难道你这青年小伙子还不如我这老头子?”他每天这样劝说着,唐宗梁便不好意思歇工了。有一天,唐宗梁赖病复发,躺在炕上不起来。黄永德召集了全组的人去批评他:“以前你抽大烟,人家不拿你当人看;如今你有牲口有地,就该好好干活!要不你指望什么来生活呢?如今不劳动可吃不开呀!”唐宗梁承认了错误,同时也教育了其他的人。
开铲时,黄永德家剩的粮食也不多了,天又长,正是吃粮多的时候。黄永德就发动妇女挖野菜。不久,政府贷下了一批豆饼,他们这组每天早上稀饭加野菜,中午吃带皮的谷子面饽饽,晚上吃野菜掺豆饼面。因为黄永德调配得好,胜利地度过了夏季粮荒。
铲地时,唐宗梁、安子林和郝凤起都不会使锄,黄永德就耐心地教导他们。但他们都没有在烈日下劳动的习惯,觉得受不了。不过又一想:人家老黄是为了什么,教咱们干活,还勒紧了肚皮和咱们一起度荒。要不是老黄,说不定咱们就会饿死!想到这里,也就不再怠慢了。他们干活加了劲,高粱、谷子、豆子都铲、趟了三遍。当年(一九四八)秋天,黄永德一垧地平均打了九石八斗四升,全组平均起来,一垧地打七石。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这个成绩是不小的。
一九四九年开铲之前,天稍旱,农民都等雨不铲地。黄永德首先带领全组人下地开铲,并趁村里开大会的时候向大家挑战,推动了农民及时下手。将近挂锄时,天旱得非常厉害。政府估计将要歉收,号召农民种菜蔬,挖野菜,节约备荒。黄永德首先响应,动员全组在麦地里种了白菜、萝卜,组织全组打了很多苫房草,卖了钱买进粮食。
由于黄永德去年领导生产有成绩,不仅得到本组组员的爱戴和信任,就连村里的许多农民都觉得他领导换工组有经验,有办法,纷纷要求参加他的换工组。如本村程少堂的一个大组,一定要求合编进来。两组合并后,共有二十六户,七十七垧六亩九分地。程少堂原组有十四户缺粮,八户缺马料。当时有人主张把这些户淘汰出去,免得带累了大家。黄永德不肯,他说,我们原先也都是困难户,要互相帮助,战胜贫困。他很耐心地领导大家生产,借给困难户粮草,加上政府的贷粮,便解决了困难。领导换工组生产的突出成绩,使黄永德几次地被选为区、县和全省的模范。今年一月,东北人民政府贷给他一套崭新的苏联马拉农具。这件事轰动了松江省,附近区、村的农民,省、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报社的记者们,都跑来访问这位全省第一个使用新农具的老人。
春耕时,东北人民政府派来技术人员教导他们使用新农具。一个月后,黄永德、程少堂、老黄的女儿等人,就成了熟练的技术人材。全组用新农具种了七垧二亩乌克兰小麦,两垧甜菜,两垧“满仓金”大豆,五垧苞米。此外,用双轮一铧犁开了七垧荒,省了很多人工马工,又多做出了很多活。
二月,黄永德和女儿、女婿在同一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被村里的人们传为佳话。三月松江省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他被邀请为代表,又被选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黄永德不但领导好自己的小组,带动了全村的农民;本区、外区的农民也常跑来向他学习。松江省各县的很多农业生产劳动模范,都提出:“向黄永德学习,向黄永德看齐”。黄永德的事迹鼓舞了农民们的生产热情与信心。
在新社会,黄永德凭着双手提高了生活。他目前有两匹马,两头牛,两辆车,十垧地,如和过去两只饭碗半斗米的光景比较,真是天上地下。黄永德常对人说:“我的富裕生活,我的光荣,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的。若不是,就凭咱这扛过三十七、八年大活的受苦人,那能有今天!”


第7版()
专栏:

  她是女工中的红旗,她永远受人欢迎!
“红旗歌”的主角金芳姐
夏景凡
“红旗歌”里赞诵的英雄们,已经把新的生产秩序与新的劳动纪律凝结起来了。他们以工人阶级伟大的胸怀和积极生产的行动,实践了劳资团结、生产节约的方针。因而资方锐意经营,扩充设备,使石家庄大兴纺织厂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中私营工业发展生产的光辉范例。谁是这个光辉范例中的标准人物呢?那就是“红旗歌”里的主角、女工的旗帜、政府的好委员、党的好闺女阎金芬同志。
忠诚朴实的阎金芬,她从没有以为自己是石家庄市的人民代表、市政府委员、省妇联会委员、市总工会与市妇联会委员以及党的支部书记而有丝毫骄傲与自满;这些,反而使她更虚心,每天在细纱间里更是手不停嘴不闲的帮助工人们看车、落纱(她是细纱副组长)、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车间里的姊妹们离不开她。她到哪车上,哪车上哈哈笑;把她打哪车上调走,哪车上就噘起嘴。她一不在班上,工人就急着问:“金芬姐那儿去了?”一次听说她病了,女工们不等到下班,就要求请假去看她。她出去开几天会,工人们就说:“金芬姐不在,厂里就像少了点啥一样——”,姊妹间闹点小意见,也说:“咱等金芬姐回来了再说!”真的,金芬在班上,看谁忙不过来,就去帮助;谁有一点病,就马上替谁做活,或领着去看病;对于女工的身体与切身问题,她随时随地的关心着,有时还跑到姊妹们家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工人间有什么问题或意见,都对她说。她成了工厂里解决困难和宣传政策的好榜样,女工们称颂她说:“金芬,就是女工中的红旗,她永远受人欢迎!”在金芬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正是石家庄市人民代表会议所决议的“团结生产”。
私营大兴纱厂经理说:“这是我办工厂以来没有见过的情形。”
石家庄解放后,大兴纺织厂经人民政府恢复生产,代管两年,去年十一月发还私营,开始出现劳资利益某种程度上的不协调。发还初期,厂方顾虑很大,经营松懈,放不下过去的架子和一套旧的管理方法;由国营转为私营,工人思想上也有些波动,有的工人说:“过去资本家没有把咱当成人,现在又来给他干活了?!”看见大模大样的经理就不顺眼,经理一进厂,许多女工把眼睛集中在他身上,用鼻子出着气。甚至有人存着“少看车、多休息,提高待遇,订了合同再节约”的想法。显然这都是不正确的。在这尖锐的矛盾下,大兴纱厂的党、工、团对工人进行“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教育,金芬虽然最初也有几天没大想开,但很快的接受了党和工会的任务,大力向工人们宣传解释,看见或听见谁闹情绪说怪话,就去耐心的说服教育,常常弄得下班后很久还不去休息。她根据自己的认识向工人们解释劳资两利政策时说:“劳资两利,实际是三利,把生产闹好了,劳资两利,对国家也有利。”她以身作则的不停的在车间里忙着,对工人的生活更加体贴;所以,党、工、团领导着全体工人贯彻团结生产方针,发动生产竞赛时,金芬是个有力的推动者。另一方面,她在工厂管理委员会(她是委员之一)上,倡导着民主管理,依靠工人。在发还私营后的第一次竞赛(三月)中,资方鲁经理第一次进厂接近工人检查工作,由金芬领着与全体模范女工见面,并介绍了她们的模范事迹。从这以后,鲁经理在亲身体验中常感激的对别人说:“阎金芬在群众里有很高的威信,我这经理经过她的介绍,工人才真正把我当成经理了。”并得意的说:“我也开动了脑筋,去接近工人,工人见我就亲切的叫经理,这真是我办工厂以来没有见过的情形。”
金芬姐今年虽然才二十二岁,在大兴纱厂已经有了近十年的工龄。三年前,石家庄刚一解放,他就兴奋而勇敢的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到厂里复工。当时厂里已经炸的破烂不堪,他不避危险不辞劳苦的帮厂里缝门帘和整理一切零件。机器按好了,缺乏钢丝圈,这时她就动员姊妹们把过去个人存的钢丝圈拿出来,并且带着几个姊妹到被炸毁的“物料站”的砖瓦堆里去寻找,结果拣出了二十多盒能用的钢丝圈,才使细纱车继续开下去。
说起工作,金芬姐更是受人尊敬,她从解放后,一直是工人中积极的带头人。谁都知道她是落纱接头数一数二的能手。那部车子难管,总是派她去,如二十三号车大家都不愿去管,但她却自动的去了,结果把这部车子使的很顺当。同时,她看的车子总是干干净净的,看见断头马上接,从不跑车,不偷懒,工作踏实,又能帮助别人,尤其当了政府委员及细纱副组长后,仍是始终如一的在车间里老老实实地工作着。这样,无形中就鼓励了大家生产情绪,也增长了她在群众中的威信。年纪大的工人常说:“我们要向我们的阎委员学习。”年纪小的工人更亲切的说:“我们要向金芬姐学习。”
党的组织纪律性,已经和她的生活与行动逐步凝结起来了。在政府委员会上,她是准时到的一个。党的工作,从她担任支部书记一年多来,这个支部总是厂里最好的一个。今年五月,她病了一些时间,但对支部工作却没有一刻忘记,等她妹妹小朵(是同她一个支部的组织委员)下班回去,经常询问着支部工作和党员、非党员的思想情况,她病好后,进厂的第一件事便是召开支部大会,研究支部工作。
在生活方面,她比其他女工都要苦些,工厂离家二里多路,家里有个六十多岁因病不能起床的母亲,姐妹两个上了班没人送饭,只能吃点干粮;下班回家,首先得给病人做饭,然后做自己的。她要参加的会很多,常是下了班进会场,使她顾不过来。但是,她从来没对别人表示过自己是如何的忙与生活的艰苦,也没有脱离群众的现象,充分发挥了她那工人阶级的本色与高贵品质。
阎金芬,对于自己的学习抓的很紧。解放时她不认识一个字,两年多来,报纸和一般文件都能勉强看下来了。
红旗在前进,金芬在前进,这面光荣的旗帜将永远照耀在工人的脸上。(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东北护林模范王清恒
佟新夫
在他的保护下,长白山麓一块一百多方里的林区,从去年到现在,没有发生一次火灾,没有受到一点破坏。
东北的森林像海洋。从鸭绿江北岸,接着长白山区,连起大小兴安岭,一片树海环护着松辽平原的三面。这是我国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但是,这一天然的富源,常常因防护不周,受到火灾、滥伐等不可计量的损失。
在长白山麓,松江省穆棱县的纯盛村,有一位东北区的护林模范名叫王清恒。他是该村的护林员。在他的护理下,一块一百多方里的林区,从去年到现在没发生过一次火灾,也没有受到人和牲口的破坏。因而他获得了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的荣誉。
发动群众,人人防火
王清恒护林善于发动群众。他通过青年团、妇女会和学校,按家宣传防火护林的意义,然后召集全村群众大会,讲解森林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森林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讲出森林与本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说:“人是离不开木头的,一生下来就得用木头做个摇车,死了还得用木头做棺材,森林里出产各种各样的副产:木耳、蘑菇都能拾来卖钱。再说,我村去年闹旱灾,也是靠给林务局作活赚钱才度过灾荒。”农民们认识了护林的重要,民主制定了防火护林公约。在容易发生火灾期间,组织了全村妇女轮流放哨。检查防火用具及入山行人。在通过林区的要道上,设立触目的防火标示牌,让人人注意防火。
王清恒每七天入林检查一次,衣服磨破,鞋子穿通,从没抱怨过。在寒冻的森林里,打小宿、吃干粮,他也不生火。每次检查后,总要向林务局、区政府详细报告情况。在村里,他有时夜里也起来检查是否有引火物。他发现林区有些农民给金矿局做椽条子,对用火不大注意,就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互相监督,并划给他们负责防火的区域。群众每年上坟烧纸常易引起火灾。王清恒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很具体的办法:上坟要两个人同去,挖抗烧纸,一人看守,最后要把火灰埋上再回家。这方法在他村已实行起来。王清恒是时时关心着山林工作的。如不在防火期间该县县农场随便在林区拉小杆。他就立刻报告政府,加以制止,免得森林受到破坏。
王清恒的认真负责精神对全县护林员也有很大影响。在一次全县护林员会议上,他向大家提出挑战:
“一、保证他的防火区不起一次火灾;
二、保证邻区起火不分界线,自己带队前往扑救,做好联合防火工作。……”
在他的鼓动下,全县四十六个护林员都签字应战。于是掀起了全县的护林热潮。
王清恒对护林工作的积极负责,不是偶然的表现,是由于他尝尽了旧社会的压榨酸辛,和对新社会的热爱而来的。他从八岁就给地主放猪、牧马、做工,一直做到二十五岁。东北解放后,在土地改革的时候他才分得了土地,自己又当了民兵自卫队员、武装委员。一九四八年参加共产党。以后又当选村人民代表。他耕种着分得的五垧多地,又担负着村里的工作,已经很忙了,但当大家选他作护林员时,他仍愉快地担负起这艰巨的责任。开始,他原是不懂护林工作的,但他依靠群众,向群众向上级虚心学习,终于做出了这些成绩。


第7版()
专栏:

  植棉能手佟相臣
他的棉田:好苗高三尺多,每棵结桃三十二个,平均每亩产籽棉二百一十四斤。
植棉模范佟相臣,家住东北辽西省义县七区土堡子村。他领导的互助组是全县植棉模范互助组,土堡子村又是全县植棉模范村。所以人们叫他“植棉能手佟相臣”。
山洼地试种棉花成功
一九四九年春天,政府号召大量发展棉田。老乡们怕吃亏、怕多纳公粮,又说:“土堡子村多是山地和洼地,不适合种棉。”当时,老佟相信政府的话,先在自家二洼地种上了十四亩棉花。小组各户受了老佟影响,种了十六亩,全村也多种了三十七亩五分棉花。因为他耕作得好,他的十四亩棉花收三千斤籽棉,平均每垧产二千一百四十斤籽棉,比一般棉田多收一千一百四十斤籽棉。他最好的棉花有三尺二寸高,结三十二个桃,一般平均也在十五个桃以上(别人种的只长一、二尺高,结四、五个桃),这是第一次试验成功。今年他由省劳模会回去以后,首先在区人民代表会上宣传了政府奖励植棉的政策,号召大家多多种棉花。回村后,老佟又在自己二十四亩土地上种了二十二亩棉花。别人说山坡地种不了,老佟今年也试着种上,结果棉苗长的比一般棉苗还高四寸,桃也结的很多。老佟的经验是:只要适期播种及时侍弄,不论山地、洼地都能种。在老佟多种棉花的影响下,今年全村种了二百二十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三。
“都靠咱老佟指导得好啊!”
今年春天,政府号召铲“萌生”,群众没有这个习惯,老佟先把自己的二十二亩棉田铲了一遍,全村群众跟着也铲了百分之六十的地。老佟的技术指导常常是用开会方式介绍给大家的。在虫灾刚一发现时,群众都不着忙,还怕打药水花钱。他先在自己地上打两遍“鱼藤粉”和一遍石灰硫黄合剂药水,及时地消灭了虫害。他用自己的实际例子给老乡们算细账,提出能救活一棵是一棵;然后又讲什么时候打,打什么药,怎样打法。从而掀起了打药热潮,全村普遍打了两遍,最多有打四遍的,保住了棉田未遭虫害。老佟在侍弄棉花的方法上,不但及时而且能做到精细。他种的棉花种籽都是头年棵选的纯种。播种时每垧地上三百六十堆粪。每堆三百斤,铲趟中还上追肥(硫胺)一百斤。除铲萌生外,他能作到五铲四趟,保证地里没草。在棉花长到一尺多高时,他常领着家里七个能干活的人,全部下地打尖、摘密叶。并在小组开会研究那块地没打尖?怎样打法?为什么要摘掉密叶等等。在他推动下,他们这组棉田大都完成了五铲四趟,全村做到四铲四趟。现在苗高平均一尺五,每棵结桃五个到七个。估计全村每垧可产一千六百斤籽棉,比去年每垧可增产六百斤。老乡们都说:“都靠咱老佟指导得好啊!”
佟相臣家去年产棉六千斤,换粮四十石,顶八垧大田的收成。他除交公粮外,还买一辆大车,两头驴,现在还有余粮。老佟说:“咱们翻了身,只要好好生产,多种棉花,生活定会一天天好起来!”今秋他不但要自己棵选种籽,还要带起全村,保证明年全村完全种上纯种的“关农一号”。并计划将自己家二十四亩地,全部种成棉花。
(转载辽西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