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掌握指挥艺术的周文江
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英勇机智,歼灭敌人的指挥艺术,无论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表现了杰出的创造才能。
周文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指导员,又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在解放战争中,他有着辉煌的战功。一九四五年九月苏中如皋战役,他是突上如皋西城的第一名英雄;同年攻打兴化和后来围困兖州,他都是冲锋陷阵的突击班长。一九四八年豫东战役,打进敌人区寿年兵团司令部驻地龙王店,他是只身扑灭敌人一座火力堡,解除冲锋部队所受威胁的功臣。同年,淮海战役朱小庄战斗,他率领三十七名战士歼敌两个营,在同一战役歼灭匪六十三军的窑湾战斗,和最后聚歼杜聿明匪部的战斗中,他曾两次突入敌阵,俘虏敌人五百四十多名。一九四九年渡江战役中,他是突破江防,最先登陆扬中的英雄连队的指挥员之一。
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英勇机智,歼灭敌人的指挥艺术,和迅速改造新解放战士的火线政治工作,尤足以说明他无论在军事工作上或政治工作上,都具有杰出的创造才能。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伟大的淮海战役揭幕了。十一月十一日晚上,周文江带了两个班进入窑湾突破口,随即围住了一个院子,看样子里面至少有敌人一个连。他估计敌人在阵地已被我军突破的情况下,一定很恐慌动摇,于是就喊起话来。敌人要解放军去一个人和他们接洽。周文江想:要是叫他们派人出来,给看到我们只有两个班,事情就不好办。他马上布置好火力,带了一个通讯员从墙洞里钻进院子去。
突然,敌人一挺重机枪又开火了,子弹直向守在外面的我军战士们头上飞来,紧接着一声卜壳枪响,重机枪立刻不响了。原来周文江眼明手快,一枪就把机枪手打死了。接着他就命令敌人缴枪。敌人的副团长想拿金条和手表来贿赂周文江,被他严峻地拒绝了。他并乘机向敌人解释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政策。于是二百七十多个敌人放下了武器,做了俘虏。
窑湾战斗以后,五连一次就补充了五十多个新解放战士,老战士却一共只有二十多个人。周文江在营的帮助下,首先健全了支部组织,又在共产党员和老战士中间动员大家团结新战士。大家想了很多办法。
新战士来到连队以后,第一天就开欢迎会、介绍会,老战士谈自己的身世,就等于给大家上了一堂政治课。老战士问新战士怎么给国民党军当兵的,有的新战士当场就哭起来,开始控诉反动派的罪恶,经过老战士们的动员和帮助,在班排里开展了小型的诉苦会。新战士们倒出苦水,燃起复仇的怒火,许多人说出隐瞒的历史、职务、年岁、姓名,缴出证件,发誓效忠革命。
在行军中,老战士帮新战士背东西。一有空,周文江就以解放区参军战士分田翻身的事实作为例子,来对新战士进行教育。周文江又给新战士举行庄严的授枪仪式,告诉他们这些武器的来历,要新战士们爱护革命武器,狠狠的打敌人,这就使新战士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窑湾战斗以后第三天,部队向西疾进,一晚行军七、八十里,新战士没有逃亡也没有掉队,而且一路上歌声嘹亮,士气非常高。到第六天——十一月十八日,该连就参加了狼山、双山阻击战。在这场恶战中,五连的新解放战士伤亡了十多个人,但没有一个表现不好的。
由于这种卓越的“即俘、即补、即教、即打”的火线政治工作,周文江所领导的五连,虽然在淮海血战中共伤亡了一百十一人,但到战役结束时,它却有一百十六人,而且情绪高涨,斗志昂扬,荣获了“淮海战役一等功臣连”的光荣称号。
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最后聚歼杜聿明匪部的前夜,周文江奉命率部队夺取朱小庄东北角集团地堡群,以便第二天打开杜匪死守的朱小庄。五连当时全连一共只有三十七个人。他们沿着战壕顽强前进,敌人节节抵抗。壕边上的地堡一个个的都被炸掉了。没有了手榴弹,战士们就从敌人尸体上找来打;机枪打坏了,从敌人尸首堆里翻出机枪来打,换了一挺又一挺。最后,五百米战壕,二十多个大小地堡,全部占领了。据守这个集团地堡的敌人两个营,伤亡殆尽,而五连三十七个人,却一个也没少,只多了两个轻伤不下火线的伤员。
杜聿明匪部最后覆灭的时候,周文江夜里又带一个班插到混乱的敌人中间去捉俘虏,中途战士们掉了队,只剩下他和一个战斗小组。黑暗中他发现敌人一个副团长,带着一支队伍在走,他就上去命令敌人投降。敌人副团长见他们只有几个人,就一面假装命令自己部队集合,突然回头抓住周文江的枪,两人争夺起来。敌人的卫兵乘机用卜壳枪打周文江,可是没有打中。周文江马上一松手,跳进旁边一条沟里。恰巧沟里有敌人遗弃的一挺机枪,他拣起来就打,打得敌人乱窜,那个副团长也不知去向了。在周文江的机枪口下,两百多个敌人驯服地做了俘虏。


第6版()
专栏:

  女民兵英雄刘虎成
过去是一个贫穷的农妇。坚强的斗争意志,使她成为人民的女英雄。
苏北姜(堰)南区的老百姓,只要提起刘虎成的名字,就亲昵而且骄傲地说:“刘虎成么?我们的女司令员哪!要讲她的话,真要写寸把厚的书。”刘虎成同志是苏北泰州人,三十三岁,过去是一个贫穷的农妇,现在是中共泰州姜南区委的副书记。去年一月,她曾光荣地代表苏北妇女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八年以前,她家乡还在日伪统治的时候,她就参加了共产党。当时,她一面照顾自己的孩子,一面来往在敌人的封锁线之间,给党作交通联络工作。民主政权建立后,她又领导农民和妇女,进行减租减息斗争。
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苏中解放区,那时,刘虎成已是九东乡的中共支部书记。乡长是她丈夫钱锡朋。六月二十一日匪军侵占姜堰。刘虎成在协助群众转移后,与丈夫和乡的工作干部失掉了联系。那时匪军已把九东乡包围住了。她抱着自己最小的一个孩子,跟妇救会的文化教员在荒野里躲了三天,后来乘机会避到文化教员的娘家去。
在匪军的疯狂烧杀中,文化教员动摇了,她劝刘虎成一起去自首。刘虎成严厉的回答道:“向国民党投降吗?就是刀架在脖子上,我也不干!”第二天一早,她就换了一身老百姓的衣服,抱着因连日艰苦的生活而病得很重的孩子,在风雨中,沿着不熟习的道路向北走去。她决心要去找新四军和跟她一起工作的同志们。
中途,她发觉孩子已经死了。她没有了孩子,就很难蒙蔽敌人了。于是,他说服了一家老百姓,假充他家的帮工,暂时隐蔽下来,打听自己队伍的消息。四十二天以后,她终于和自己的队伍取得了联系,回到了区里。
八月,刘虎成接受了回到九东乡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的任务,通过敌人的几道封锁线,与先后回乡坚持斗争的区乡干部和他的丈夫又会合一起了。她丈夫劝她在家照顾两个大孩子,被她拒绝。她到处组织群众诉苦,鼓舞他们与敌人坚决斗争。刘虎成组成了一支二十个人的游击队,以步枪、大刀、手榴弹武装起来,经常深入姜堰敌人据点附近,开展宣传攻势,瓦解敌人,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到处埋地雷,放冷枪,打击出来抢粮、抓丁的匪军和还乡团,镇压倒租倒息的地主和坏分子。有一次,刘虎成的游击队截住了三百多抢粮、抓丁的敌人。刘虎成指挥大家沉着地用一阵手榴弹打倒了几个敌人,接着她第一个跳出来,带领大家向众多的敌人冲杀。这时增援刘虎成的区队也赶到了。这一仗他们救出了被蒋匪抓去的二百多个壮丁。游击队的活动有力地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敌人的凶焰被压下去了,九东乡的局面也打开了。
刘虎成游击队不断打击着敌人,姜堰匪军司令部曾出重金悬赏活捉刘虎成。刘虎成游击队的声威一天比一天扩大。后来敌人恼火了,曾数次集中力量合击他们。可是每次他们都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下,顺利地脱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反过来予敌人以严重打击。有一次,匪军集中了三百多人乘夜间包围住了这支小小的游击队。拂晓前,敌人分八路进攻,可是刘虎成一点也不慌乱,沉着地布置战斗,鼓动大家英勇作战。游击队员用手榴弹打退了敌人连续几次的猛扑。敌人慌乱了,刘虎成就率领游击队趁着这个机会巧妙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在这次战斗中,敌人被杀伤很多,游击队一个伤亡也没有。
一九四七年春天,刘虎成已经是乡联防队的政治指导员了;但她的身体在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一天比一天坏下去。上级为了照顾她的身体,把她调到县教导队去学习。她的工作由她的丈夫钱锡朋来担任。在学习的时候,她心里老是记挂着自己的游击队;她还怕自己的丈夫意志不坚定,特地写了一封信,请县大队的政治委员带去,鼓励她的丈夫与敌人坚决斗争。可是她的丈夫早在她写信之前被敌人俘去,在严刑不屈之下,被敌人枪杀了。当她回到自己的游击队,听到了这个消息时,她没有哭,首先向大家询问的是丈夫死得有没有骨气。最后她悲愤地说:“死得有骨气,好!我要为他报仇!”
刘虎成游击队的声威,跟他们的队伍一样,一天比一天更加扩大了。他们胜利地坚持了姜南区的斗争,并且开辟了姜南区东西半个区的工作。刘虎成不仅在战斗中英勇地消灭敌人,而且善于运用军事上的胜利,对敌人展开政治攻势。仅一九四八年的麦收季节中,他们就瓦解了三、四百个蒋匪的“自卫队”员和“还乡团”员。
刘虎成同志不仅在战斗中英勇顽强,而且他善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运用斗争策略,联系广大群众,予敌人以打击。在一九四七年春天,敌人大举扫荡的时候,到处强制群众编户口贴门牌。她知道要群众在强大敌人的面前拒绝贴上门牌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会脱离群众的;但是敌人的这一阴谋必须予以彻底破坏。她就到处召开群众大会,告诉他们敌人来贴门牌时,就把它贴起来,敌人走后便把它撕掉,敌人要查就说是新四军撕去的,群众都这样办了。反门牌斗争在广大群众拥护下获得了胜利,而群众并未因此而受损失。
刘虎成对待敌人像猛虎一般,然而对待自己的同志却亲如兄弟。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她总是让自己的游击队员先吃饱肚子;游击队员没有鞋子穿,她就回家卖了粮食来解决他们的困难。游击队员像对待母亲一般地爱护她。他们与姜堰的人民一样,把她看作斗争和胜利的旗帜。


第6版()
专栏:

  模范海员李连生
保护人民船只·积极支援前线
李连生是湖南私营长津轮船公司永绥轮的正司机,是英勇护船、积极支援前线的劳动英雄。从永绥轮全体工友给他的颂词中,可以看出工人弟兄们对他的敬佩与热爱。
工人模范李连生,五十三岁好精神;
枪林弹雨他不怕,一心保护永绥轮。
勇敢积极真能干,阶级友爱海样深;
大家要向他学习,建国大业靠咱们。
当去年七月十日,宜昌快要解放的时候,李连生驾驶的永绥轮及其他船只被国民党匪军强迫装上了弹药和器材。到十五日解放军已经逼近,匪军在逃跑前,到处放火烧船;李连生把伙伴们送到山里藏起来,独自一个人守在船上;晚上一点多钟,几个匪军带着炸药来炸船,李连生非常沉着的对匪军说:“这个船参谋长对我说过了,这些弹药器材很重要,不管怎么,一定要等他回来亲自决定。”匪徒还不放心,老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洋油提出来,摆在他们面前:“你们看,洋油都准备好了,如果参谋长不来,我们自己一定烧。”就这样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把匪军应付走了。当时永绥轮附近的船都起了火,老李沉着的开动机器,使永绥轮与火路完全隔绝,并随时用水扑灭飞到船上的火球,因此完好无损的把船与弹药器材保全下来。在宜昌解放后,这些弹药和器材都安全的交给了解放军。那时泊在宜昌的船只几乎全被匪军烧光,而解放军要渡江追赶敌人,于是李连生立刻把藏在山里的工友找回来,很快地升火开船,来回运送解放军,使解放军得以迅速向湘西挺进。李连生因此立下了护船支援前线的第一大功。
以后永绥轮一直担负着支援前线的重任。去年八月三十日,船行至常德附近的德山马家月,遭遇四架匪机的袭击,船上着了火,还死伤了几个人,李连生镇静如常,率领船员下水,扑灭了火,船和军用品都得以安全保存,于是他又立了第二次大功。
李连生在钻研技术上也有惊人的成绩。在他没到永绥轮时,永绥轮的机器经常出毛病,火磅总是烧不起,司炉的工人有时手脸都烤起了泡也没办法,公司请了许多老司机检查修理,结果也找不出毛病来。老李来了以后,就详细的检查研究,发现是因为机炉上排汽门的出口太大,汽流不均匀,经他改装排汽门,修理了活塞,这一来,火磅好烧了,从前一个生火的工人最多只能坚持工作一小时,现在能工作五、六小时,还很轻爽,用煤也由每小时八百斤,减为六百斤,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不但如此,船行的速度也因之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从前由汉口到长沙拖货得七、八天,现在照原来的吨位拖货,只要四、五天就到了。
从前永绥轮汽缸的进油设备极不健全,纯靠人力随时用调羹把油灌到油管里去,有时油不下去,停留在油管子里,机器得不到油就要受损失;有时油下去得太多,又太浪费。李连生设法创制了一个压油机,利用汽力随时适当地将油压进汽缸,这一来,不但油耗较前减少百分之四十,还节省了加油的人力,由从前每小时加油五次,减到三小时加油一次,机器因为得到油的润滑,毛病也没有了。消息传开后,马上有很多轮船的工友都争着来学习,现在几乎全湖南省的轮船都模仿永绥轮的办法改进了进油设备。
李连生还有一个杰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团结大家。他在团结资方,关心工人弟兄方面,是做得最好的。永绥轮上的工友在他带领下,团结得像一个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本来,正司机的职责是指导工作,但他还要经常亲自动手作活。他看到学徒扒煤扒不到,亲自就帮着扒,并耐心告诉扒煤方法。他有的技术,都毫无保留的尽量教给别人。他的衣服,总不叫学徒洗。每逢船一开头,他就不离机舱,小修时先动手,大修时一齐干,一点架子没有。此外,他也能体念工友们与资方的困难。有一次,公司困窘,工薪伙食没有发。工友们有些抱怨,他一方面解释公司有困难,我们工人应体谅资方;一方面把家里的油、盐、柴、米搬到船上大伙儿吃饭,又在外面想法维持伙食。学徒家里有困难,他也常常帮助他们。因此,船员都不愿离开他,青年工友们都很亲切的喊他“叔叔”。
(摘自中南工人日报、新湖南报)


第6版()
专栏:

  “豁出老命来也要看工厂!”
——记鞍山钢铁公司护厂模范杨明远
一九四八年七月,国民党匪军从沈阳向鞍山进犯。鞍山钢铁公司工友们在万分愤恨下,积极展开了“抢运护厂运动”。各厂自动组织起来,拿起木棍、铁锹保卫工厂和机器;一面又迅速地把重要机件运到后方安全地区去,以免人民资财遭到损失。
把工友组织起来,轮流守卫工厂
钢绳厂在鞍山北面二十里,很快的变成了前线。厂里许多工友转移到后方。也有一部分工友害怕解放军转移阵地,“中央军”来了遭殃,就回了家。土建工杨明远,已经是五十四岁的老工友了。这时有人劝他也回家。杨明远说:“想起解放前吃糠的生活,可不能再叫蒋匪来糟踏咱们了!我豁出来老命也要看工厂。”于是他把留在厂里的二十六个工友组织起来,成分两班轮流守卫工厂。
不久,匪兵占领了钢绳厂北面八里多地的首山。情况已经很紧张。飞机在工厂上空嗡嗡转。机枪直扫射。炮弹在工厂周围爆炸,震得玻璃乱响。老百姓四下里乱跑,工友们也都着了慌。这时鞍钢公司派来了一辆汽车,准备把重要机件运走。最初工友们不愿意把机件卸下来,怕将来开不了工。杨明远就动员大家说:“敌人眼看就到了,机件运走,总比叫国民党匪军破坏了强。”他第一个带头把电滚搬到车上。说着,大家一起动手,一阵风似的,就装上了五个电滚,四十条皮带。这时敌机又来了,乱扫射了一阵。烧木炭的汽车老摇不着火。在这种情况下,杨明远冒着危险,领着大家一齐推车。天气热得像火一样,汗水不住的往下淌。他们一直推了六里多路,谁也没说累。刚刚推到立山,天气忽然变化,大雨点哗哗地下个不停。他们好容易把汽车修好了,杨明远的心才落了地。司机往鞍山开车走了。他们才回钢绳厂,虽然混身已被雨淋得落汤鸡一样,但心里是高兴的。
敌人侵占工厂前夕,围着豆油灯,大家起誓:绝对保守秘密。
七月十六日,钢绳厂被攻占的前一天,夜里杨明远召集工友开“团结会”。围着豆油灯,大家一块起誓:绝对保守秘密,不怕拷问,不为利诱。这时候大家的心集拢在一起,变成了一条心。第二天,匪军就到了厂子里,立即逼着工友带领他们去找仓库。工友们咬紧牙,没有一个人说话。敌人没办法,每人打了一马鞭,抢了一些电话机和零星东西,仓慌的逃跑了。敌人刚走,工友们就吵嚷起来,要去向公司报告。可是离鞍山还有二十里,白天有敌军和便衣队到处活动,大小路都没人敢走。年青的工友更不敢去。杨明远一挺身说:“大老头子去!”
通过战线,向上级报告情况,从无畏惧,从未间断。
七月的庄稼长得正旺盛,高粱已经结穗。杨明远小心翼翼地走在通向鞍山的小路上。他心里格外焦急,恨不得长个翅膀飞了去。快到鞍山了,他被两个横眉瞪目的匪特拦住了,不放他走,打算哄骗出消息来。杨明远一字未提,只说是看庄稼的。特务拿着枪指着他的脑袋说:“你要不说真话,就枪毙了你这老东西。”他一点也没被吓唬住,压根没说一句话。特务把他扣留了三点多钟,打了他两个耳光才放他走。他到了鞍山找着负责人,报告完情况,就又带着新的任务回到钢绳厂。
敌人夜里龟缩在首山,不敢出来。杨明远就利用夜间,用小推车把电滚一个个送到鞍山去。后来公司用火车头从立山(距钢绳厂九里路)把车皮猛撞一下,车皮就顺着路轨滑到厂里来。在静寂的深夜里,工友们把贵重器材装满了车,用人力推到立山,再挂上车头拉到鞍山去。有一天夜里,车上装载着四十台电滚,两吨麻线,还有许多薄铁板。敌人盲目从首山放着枪炮,一颗炮弹落在车旁,弹皮和灰土崩落在车厢里,工友想扔下车向回跑。杨明远不顾危险站在车上鼓励大家不要害怕。他的镇静,给工友增加了信心。就在这样坚苦的环境里,二十七个工友一次又一次地将机件安全送到鞍山。
这一个时期,杨明远每天到鞍山向公司报告情况,不管多危险,多么大雨,从未间断过。有一次他走在半路上,遇见了敌人。匪兵喊叫着追过来。他撒腿就跑。敌人朝他的背后打了三枪。杨明远钻进了高粱地,密密的高粱叶帮助他脱了险。
解放后,钢绳厂最早开了工
这样一直坚持到胜利,工厂没有遭到一点破坏,所以钢绳厂是鞍钢修复后开工最早的一个。
敌人被打走后评功时,杨明远光荣地被评为一等功。现在他更光荣地被选为全国劳模代表了。


第6版()
专栏:

  处处带头创造生产模范班
部队劳动模范张廷祥
张廷祥同志,是绥远军区某部教导大队二中队的班长,这次他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
他是察哈尔省右玉县邓家村人,从小就给地主种田、背炭,受尽了剥削和打骂。十七岁那年,日本鬼子投降了,他村建立起人民的政权,他便当了民兵。后来群众又选举他当村长。一九四六年一月,他自动参加了游击队,便成为一个人民的武装战士了。
他在军队里时刻也没停止过生产。由游击队调到绥远五军分区供给处当通信员时,他和七个同志负责种十一亩菜地,他带头刨地、挖水道、担粪,又用吊杆打水浇菜,并牺牲午睡拔草锄苗。结果菜长得很好,除供给一百二十人吃用外,还剩余四千多斤。总结时,他被评为甲等劳动模范。
一九四七年二月调到分区警卫连当战士,那时连里烧炭要到二十多里地以外去背,途经两座大山,相当困难,但是廷祥同志每次总是背一百六、七十斤。在他的影响下,顺利完成了背炭任务,曾得到三次口头表扬。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一九四七年六月间,在五分区教导队时,要到一百二十里远的地方去背粮,他每次都背一百二十余斤(共计六、七次)。后合并到绥蒙军区教导队,队上烧炭全由部队自刨自背。他自报奋勇下窑刨炭,并且自己也跟着背。炭窑与驻地之间有道大沟,坡度很陡,但廷祥同志每次背炭总是一百六、七十斤,最多曾背到二百二十斤(共背四十次左右)。走得又快,常常自己背回来以后,再回头去帮助别的同志背。
一九四八年四月,他调到补训团工作。有一次部队从石家庄开到山西河津,行军途中,廷祥同志除背全班给养外,并热情照顾新战士,一个人背六、七个背包,每天走八十余里,曾累得晕了过去,但醒过来仍然坚持着行军。
张廷祥同志现在是教导队的班长,可是一班九个人就有四个是连级干部,他认为平常自己在人家领导下,现在领导他们真有许多不便。但他又想上级既然交给了任务,就应当担负起来。他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领导大家。今年春耕开始前,他即带头积肥,每天早起晚睡,利用休息时间去拾粪。直到开荒为止,他班共拾粪六千多斤,他自己就拾到五千四百多斤。春耕开始,他又反复地向同志们解释生产的重要性,同时自己在刨地中积极带头,难开的地他开,他先开完了,就帮助别人开。从地里回来,大家疲劳了都躺在炕上不动,他给大家打洗脸水,打饭扫地。终于带动大家也积极起来了。他又发动了全班向其他班挑战,掀起全队的生产热潮。在生产中,他个人创造了每天开荒一亩三分地的纪录,全班开荒二十多天,共开地八十余亩。每次开荒完了,他还发动全班每人给伙房背回干柴一捆,而他背的最多,回来后还利用休息时间给伙房担水。在生产期间,他班热烈地开展了“兵演兵”的文娱活动,平均每周演出一个节目,在生产总结时,获得了模范班的称号。并由师文工团编出“张廷祥班的生产热潮”一剧,在全师公演,对生产工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把生产与学习结合得挺好。在生产中,带上识字课本,利用休息时间认字,用木棍在地上写,共识字四百多,现在已经可以看部队的小报了。
问他为什么能这样辛勤劳动,克服困难呢?他说:“这是党的力量,当我遇见困难时,就很快地想起了入党时指导员说的话:‘党员要不怕困难,党员的个人利益要坚决服从组织利益……。’”
二十二岁的张廷祥同志,就是这样出色的人物。


第6版()
专栏:

  一心革命,勤劳生产
——记烈属劳动模范高万红
九月二十六日,在察哈尔省评选劳模会议上,农民劳模代表一致投票选举了高万红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代表。
高万红是延庆董家沟人,今年三十四岁。董家沟在青龙桥东面八十多里地的山沟里。从一九三八年后,该村就成为平西与平北两个抗日根据地交通来往必经的村庄。村里建立了情报站和交通站。高万红在交通站工作同志的帮助下,觉悟慢慢提高了。在一九三九年四月,她就参加了共产党。在她的影响和帮助下,她的丈夫也进步了,并成为共产党员。以后,她丈夫又当了村长,她当了妇女救国会主任。她们俩工作都很积极。
勇敢沉着参加斗争
一九四一年十月的一天早晨,我军一部被敌人从村东北面的山上追了过来;东南、西北两面山头上也发现了敌人,情况非常紧急,这时她毫不犹豫的放下小孩,引着部队突出了敌人的三面包围。县干部老任挂了彩,她把他藏在山沟里去休养。有一次,发动妇女给军队做棉衣,材料刚分配到各家,敌人出发了。各家又都送回来。高万红沉着的把棉花、布都捆了起来,一捆一捆的扛到山洞里。自己还抱着孩子在那里看守着。
热心救护伤员
一九四七年的春天,她丈夫在支援部队攻打永宁城时,光荣地牺牲了。万红同志对敌人更加仇恨。九月初,赤城县大队作战后走过董家沟,有一战士腿部负了伤,跟不上部队,高万红就自动的给他背上大枪、手榴弹,扶着送到山沟,托人转送到医院去。她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一个战士,两腿都被机枪打坏,行动不得。她马上拔了葛条当绳子,挽成套,把这个战士背了五里地,到了前面的村里,找好了担架,又把夹袄给伤员垫上,看着把伤员送走了,她才冒着黑夜的寒风回了家。十一月间,我军攻打二道河子、莲花滩、高山寺等据点,她用自己的升半小米换了一升大米,动员了七个妇女到沙滩沟去慰劳伤员。下着大雪,天气很冷。抬担架的民工脚都冻坏了,不能很快的把伤员抬到目的地。她们八个妇女马上参加了担架队。
积极劳动生产
丈夫牺牲后,高万红全靠自己劳动过活。家里只有四亩地,两间房子及一些破烂家具,还欠了别人一石五斗小米。抚养着四个孩子,房子在当年冬天为蒋匪烧了,生活很苦,政府借给她两匹土布,她又从姐姐家借了两匹,买了一头驴,就爬山过岭的跑运输、种地,就这样的度过了困难。秋天,打了两石玉茭、一石谷子。冬季跑运输赚了二百五十斤小米,八十斤莜面。去年春天盖起了一大间瓦房,还买了不少家具。去年收成不好,六亩半地(土改时又分给她二亩半)只收了八百斤白薯、一簸箕谷子。但她却早准备下很多度荒的白薯叶和杏叶。今年她六亩半地上有七十多驮粪,大秋庄稼都锄了三遍,玉米和豆子长得都很好。今年春天,她栽了果木树四百八十棵,其他杨柳等树也有一千棵。有些人羡慕的说:“高万红比男人还强,领着四个孩子,把光景过好了!”
带动大家拨工互助
高万红土地的养种都是靠拨工互助,她不但搞好了自己的生产,还带起了大家。今春她从县里开会回去,就组织起了三个妇女拨工组,全村五十三户能劳动的二十一个妇女都组织起来了。她们和男人们共同拨工,把全村五百多亩地种上以后,又抽出了十八个男劳动力出外卖工度荒。锄苗主要是高万红领导着妇女拨工组和儿童组织拨工完成的。结合着锄苗,她还发动了挖野菜,防备灾荒。夏天,她还带动拨工组栽了二千四百多棵树,开了十八亩夏荒。
她自己是烈属,不但不要村上代耕,还时时关心着军属的生产。三个妇女拨工组,每组给军属包耕了三亩地,并且还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好。她们并给军属栽了七百余棵树,压了九十多捆蒿肥。个别军属领下优待粮不节约,她就去说服他们。此外,她还用了不同的方式,改造了四个懒婆,使她们走上了生产的正路。
高万红关心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她说:“我愿意大家全把光景过好!”全村的人也热爱她。去年春天她盖房时,大家自动的帮了她三十一个工,她说:“没有全村人的帮助,我也过不好光景!”


第6版()
专栏:

  战士们的血吸虫病被消灭了
——记模范医务工作者钱德教授
在上海郊区,每个害血吸虫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就是:“只要那个高高个子的戴眼镜的医生来看我,我就会好了。”这位被解放军病员所器重的医生,就是中山医院内科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钱德医士。
钱德医士是沪郊血吸虫防治大队的治疗顾问,负责医药治疗指导工作。他经常要到各个分队去视看病员,诊断病情,解决一般医生所不能解决的医药和技术问题。他在部队四个月的工作当中,不但技术高,而且一贯积极负责,不辞劳苦的在风雨泥泞中到处去诊治指导,他真诚、细致的关心病员,因此,他很快的就在病员和部队中树立了声望。
认真负责不辞劳苦
他每次巡视到那里,从未因旅途辛劳而稍事休息,总是一下马或一走到目的地,就走向病房。乡下物质条件差,有的病员是睡在地上的,他就跪在地下为他们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他怕病员着凉,宁可自己多麻烦些,就隔着衣裳去抚摸肝脾(血吸虫病征之一是肝脾肿大)。有一次,他为了诊视几个重病员,在大风雨中,步行了十几里,雨水和汗水浸透了衣裳,潮湿的棉衣竟成了沉重的甲胄似的。从下午一时直到晚间八时才诊治完毕,人已精疲力倦了。正在这时候,有人来报告,在三里路外又有一个病员情况很危险,他听了,不顾自己的疲劳,连忙摸着黑路到病员那儿去了。
注意节省人民财产帮助卫生人员学习
钱教授不但在治疗工作上认真负责,在爱护人民财产和其他事件上也是如此。他建议用盐水稀释代替葡萄糖液稀释,这样就节省了国家一亿到二亿元。他建议用核黄素代替酵母片,医治缺乏核黄素的病员。就含量及效用来说,一片核黄素可抵一百片酵母片,就价值来说,最少要便宜十倍。他又建议举办部队卫生工作人员讲习班,他自己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讲习班去教学,并亲自编写讲义,以适合部队卫生工作者的要求。
在医学技术上,钱教授是具有研究精神的。自从有几位病员战士不幸牺牲以后,防治委员会规定凡未经证实而开始治病的病人,都注射剂量至一克为止,他则坚决主张应该注意病员的休息,剂量以体重的标准来决定。经此修正和注意后,对病员有莫大好处。钱教授还另外设计拟制了一种血吸虫病史检查记录表和统计表,这对研究、分析病情,有着很大帮助。由于这许多工作成绩和服务精神,在下乡医务工作者评奖中,钱德教授终于光荣地被评为干部二等功臣了。
通过下乡工作思想认识提高
钱教授开始下乡为人民服务,是从他作医生的业务观点出发的。他对记者说:“老实说,我开始下乡,完全是技术观点,认为那里有病人,医生就该去,并没有太多的为解放军服务和支援解放台湾的政治认识,而且,由于过去受国民党的反宣传蒙蔽,对共产党是有些怀疑的。但是,下乡后所见所闻,以及和解放军生活在一起,看到他们坚苦朴素作风,牺牲自我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共产党所宣传的事情,我在群众口中得到证实。我和很多老百姓交了朋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民政府和解放军是没有浪费过人民血汗的;解放军是纪律最好的军队。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解除了我心里的疑团,我完全了解了解放军为什么能打胜仗,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自觉的有文化的队伍。”接着他又说:“过去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无钱勿进来,是完全为少数人服务的。我们今天必须要改变人生观,要面向工农兵,把科学技术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谋幸福。”
(上海解放日报)


第6版()
专栏:

  移民劳动模范李江
他原来是学的饭馆手艺,从北京移到绥远后,虚心学习农业生产,结果今年收成比当地老户多打二成。
从北京移到绥远参加农业生产不到半年的李江,由于他能虚心地向当地老农学习生产经验,并带头组织劳动互助,精耕细作,所以,他今年收获了二十五石粮食、四千多斤山药。他这收成都比当地老户多打二成,足够两口人二年吃用。因此李江已成为群众公认的移民中的劳动模范。这次便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的代表。
李江是河北顺义县人,今年三十六岁。会饭馆手艺。春天在北京做小生意。四月人民政府号召移民,他响应了,就和老婆移到绥远陶林县东坝底村。当下人民政府便调剂给他三十亩地。他自己又开了二十一亩荒,除给了另一个移民十一亩外,共种了四十亩地。
种地,李江夫妇完全是外行。当地群众有的说:“‘胯胯’搞不了生产。”但他很不服气,心里想:“走着瞧吧!”李江下定决心向老户学习。他先主动的给老户帮忙,在耕作中耐心地向人家问长问短。时间长了,大家就更熟惯啦。他白天学种地,晚上抽时间给老户读报,教青年们认字。老户见到李江人好、虚心,也就自动地教给他各种耕作经验。这样李江不但很快的学会了种地,又把老户的经验,在实际体会中加以提高。
夏锄时,李江心里想:“一个人干,总不如人多些好,闹变工吧!”于是去找老户张四小变工。起初,张四小怕他锄坏庄稼,不大愿意。后来一看李江不但锄的快,比老户锄的还干净。张四小就和他变工了。由于他们变工的影响,全村接着组织起六个变工组,参加的有四十七人,并推选李江为变工组长。以后,他每天早晨集合大家下地,晚上给大家记账算工,他们的劳动互助就搞起来了。他们不但搞好了自己的生产,还帮助无劳力的烈军工属锄了地。
当李江知道了这里锄地的习惯是:“一锄一耙,死活由它”时,他就提出:“多耕多耙多锄草”的口号。他的地普遍锄过两遍到三遍,比别人锄的还早。他的庄稼长的特别旺盛。别人的小麦大多生了黑疸病,可是他的麦子黑疸很少。老户今年的莜麦,每亩顶多打六斗,他的莜麦却打了八斗。因为他有劳动互助的精神,并在生产上得到显著的成绩,所以在群众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老户们都说:“老李能干!老李能干!”
副业生产,李江也不比别人差。春耕时,他的口粮不足,便拿二十斤莜面,到旗下营换了九十斤韭菜,回来一斤韭菜又换二斤莜面。这样换了两次就换回来一百四十斤莜面,不只解决了两口人的口粮,还换了不少的鸡蛋孵小鸡。农闲时,他和老婆上山采了四十五斤蘑菇,又换了四斗半莜麦,买了一口小猪。
今冬他计划好好搞副业,准备明春买驴、买牛,扩大生产,走向富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