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英勇顽强的刘奎基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的获得者刘奎基,是第三野战军中著名的青年英雄营长。他曾于一九四九年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之一出席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他的到会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处的青年代表的热烈欢呼,因为从他身上,大家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看到了斗争中的中国青年的钢铁意志。
刘奎基今年才二十四岁。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经负伤九次,从头到脚有十六处伤痕。在英勇的战斗中,他带着一条残废的右臂为人民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战斗英雄。
刘奎基是具有工人阶级所特有的坚强意志的人:当他获得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认识了怎样才能使自己和千万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时候,他就倔强地斗争到底。刘奎基参军只十八天就因在作战中负伤而使右臂残废了,不得已只好复员。几个月之后,他却带了五个民兵回到前方来了。不久,他又在作战中负伤两次,第一次被炮弹片打伤头部,他没有等伤好就从医院里跑回前线,在战争中右眼下面又负了伤,但他拒绝下火线,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跟敌人拚到底!”因为新伤旧伤都没长好,上级要他复员,他又从复员大队跑回前线。他说:“我要革命,我不能离开部队!”于是他就回到了自己的连队里,而且作战时比以前更勇敢了。因为他的坚定和忠诚,一九四六年时,刘奎基就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九四七年七月,刘奎基参加了山东胶济路旁的芝兰庄战斗,刚投入战斗,头部就被打伤倒在地上。这时道路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住了,无法炸毁地堡,大家正在犹豫时,刘奎基不顾伤痛从地上一跃而起,抱起一挺机枪给一个同志打掩护,一个同志上前,倾刻就把地堡炸毁了。刘奎基接着就和大家一起向敌人冲过去,冲到距敌人只有几米达的一个房子里,后路被截断了。他们只有五个人,但五个人都负伤了,而敌人却有几百个。刘奎基和大家一起用成排的手榴弹轰击敌人。有一些空隙时就给大家包扎伤口,一个挨一个的动员:“同志,坚决守住,敌人来近了就要他命,离的远了就不睬他!”他们终于坚守了一整夜,第二天与后续部队胜利的会合了。向敌人发起总攻击时,刘奎基又第一个冲了上去。敌人的机枪拚命的向他射击,在他裤子上穿了五、六个洞,他仍奋勇向前冲去,一直翻过了矮墙,跳进了敌人据守的院子,就一个人撞进正房里去了。他一只脚刚踏进门槛,屋里的敌人一声吆喝,两挺机枪和一枝冲锋枪正指着他的胸口和脑袋。刘奎基毫不犹豫的用尽全身力气,猛向敌人冲去,趁势夺下了敌人的机枪。
“快缴枪!不缴打死你们!”刘奎基端着机枪,偎在墙边高喊。
一屋子的敌人完全被刘奎基这种声威慑服了,他们乖乖的缴了枪。厢房里的敌人还在向外面打枪,刘奎基就沿着墙根爬过去,一把抓住了门口的机枪,滚烫的枪筒差点把他的手烙住了。机枪响了一声,子弹从他的腿肚擦过去。他狠狠的向屋里投了两枚手榴弹,就把那挺机枪打哑了,敌人只好被迫投降。这一仗,刘奎基打死打伤敌人二十多个,活捉敌人十七个。
不久刘奎基就被选为师的和胶东军区的战斗英雄,并且由战士升到班长、排长。
彻底的恨敌人,热烈的爱同志,刘奎基就是具有这种高度的阶级感情的人。他总是热烈的帮助和关心同志。在一次作战中,大雨滂沱,道路非常难走,刘奎基除了背着自己的二百五十发子弹和一个机枪筒外,又帮体力弱的同志背了四百发子弹。一个新战士滚到烂泥里爬不起来,他又把他的二百五十发子弹和一枝步枪背在自己身上。全班在他高度友爱的感召下,紧紧跟上队伍,保持了顽强的战斗力。同时,刘奎基常帮助新战士解除各种思想顾虑,学习战斗技术,使他们由恐惧到无畏。
一九四八年打周村时,他带领一个连负责突破围墙,刚接近突破口就被打伤倒地。他从昏迷中醒过来,又领着战士向围墙上爬,爬到梯子中间,又被打伤从梯子上跌下来。于是他就躺在敌人炽烈的火网里,组织大家突击。爆破了大门后,他就从门洞里爬了进去,在围墙里又负了第三次伤,腿被打坏站不起来,他就躺在那里指挥全连打垮了敌人的反击,并且在敌人窝里坚持了一整天。
刘奎基为什么这样坚强无比呢?刘奎基曾在今年的“八一”感言上答复了这个问题:
“我过去是个穷小子,十三岁时就做苦力工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踏在脚底下,没有过过一天人样的生活。十八岁时我找到了共产党,我才站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党常常教育我:不要忘本!每当艰难困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句话,想起了我是个共产党员,便格外勇敢坚强起来。”这便是刘奎基和人民解放军中无数英雄的无穷力量的来源!
(军委政治部宣传部)


第5版()
专栏:

  优秀的年青指挥员——张明
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锻炼出了无数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优秀指挥员。第三野战军的团长、战斗英雄张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指挥员。
像人民解放军中绝大多数指战员一样,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今年二十六岁。一九三八年,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在山东敌后艰苦抗日的八路军。十二年中,他在共产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之下,由一个勤务员而擢升为副团长。他参加过四十多次战斗。他不但是著名的战斗英雄,而且是工作模范和模范的党报通讯员。
在解放战争中,张明负过七次伤,其中有六次是带伤作战不下火线的。但是这种英勇顽强还不能说明他的全部战斗作风,他的最大特色是沉着镇静,能够在战斗最残酷、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鼓舞自己的战友们,把局势转变过来,夺取最后的胜利。一九四六年冬,著名的宿(迁)北战役中,张明就曾经这样夺下一个重要的制高点——烽山顶,对战役全局起了重大作用。当时张明任营的副教导员。该营夜里对烽山顶作了三次攻击都没有奏效,伤亡很大,营指挥员也负了伤。天色将明,时机紧迫。张明集合了三十多名战士,作了简短的激昂的政治鼓动后,就亲自带着这些战士向山顶敌人发起冲锋。正当他奋身跳进敌人工事外壕时,一块弹片打进了他的头部,剧痛使他几乎倒下去,可是他想到在这生死成败的关头,指挥员的伤亡会有多么大的影响,他就站稳了欲倒的身体,向前爬上敌人的圩墙。这时战士们已经把炸药投向溃乱的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一九四八年首次解放开封的战斗中,在最后歼灭被压缩在城西北角“龙亭”核心据点里敌人的时候,张明带着他的一个营,曾经在敌炮飞机的猛烈轰击之下顽强坚持了龙亭附近的教养院阵地,为最后解决龙亭守敌造成了有利条件。
对新事物的高度敏感和努力学习,对战争的严肃负责精神,使张明在规模日益巨大的战争里,丰富了自己的战争知识和指挥艺术,解决了多次艰巨的作战任务。在洛阳、济南、淮海等历次战役中,张明都表现了出色的组织战斗的天才。
一九四八年春解放洛阳战役中,张明所指挥的营担负突破洛阳东门的任务。还在部队向洛阳开进时,张明就动员部下一路向居民调查洛阳敌人的工事情形。进入阵地以后,张明又好几次到前沿去观察地形,和干部研究商量,细致的布置了战斗。全营各连、排、班和爆破组、突击队也都研究各自所担负的任务,认真地看了地形,提问题、想办法。该营三连的爆破班接受了扫除城外多层障碍的艰巨任务以后,就整整花了一天半时间向居民进行调查,观察地形,并且作了演习。二连接受突破第一道工事的任务以后,二排长乙等战斗英雄宋苍富和全排战士细心研究了如何突破,突破口朝什么方向,甚至该打几个手榴弹都事先研究好了。经过这样群众性的军事民主运动,一切准备就绪,英雄的战士们就在他们的英雄营长张明指挥之下,按预定计划对东门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以后,东门被突破了,胜利的旗帜飞上了洛阳古都的城头。张明在前沿阵地上负了伤,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继续指挥作战。战后,这一个营获得了“洛阳营”的光荣称号。
张明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他善于以耐性的说服教育来纠正战士们所犯的错误。当他还是连的政治指导员时,有一次,卫生员夏雨增和李良才上课不守秩序。下课以后,张明去找他们谈话,见他们两人正在洗疥疮,张明就自动给他们烧起火来,让他们舒舒服服的烤了一下。烤完以后,张明把他们叫到连部,和蔼地指出他们上课不守秩序的错误,两人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张明记得自己营里每一个英雄模范班、排的命名日,和英雄人物的殉难日,到时候往往别人忘了,他却亲自去主持召开纪念会,对部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他也是一个有力的鼓动家,他的火一样的话语,在战场上给战士们增添了无限的勇气。
张明酷爱文艺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恐惧与无畏》、《日日夜夜》等苏联名著他都读过几遍。他经常给党报写稿,在解放战争中他写过三十多篇文艺性作品和新闻通讯。他在洛阳战役中报道解放军战士执行政策纪律的通讯“桌上的表”,曾经得到过新华总社的表扬。
张明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共产党员。他能勇于接受党的教育和群众的批评,善于虚心的检讨与纠正自己的缺点。他也曾有过失利的战斗,也曾有过思想上的错误和缺点,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而是正确地运用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加以纠正,因此使自己永远保持了前进不息的青年气概和在革命事业中的辽阔远大的前程,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他曾经说过:“革命部队是个大家庭,大学校。党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光荣,都强健有用起来……我心里牢牢记着:没有党就没有荣誉,一切荣誉应该归于党,归于人民!”


第5版()
专栏:

  记皖北宿县生产救灾模范黄景堂上北京
周世民
皖北宿县王集乡中共支部书记黄景堂,在全专区评功会上当选为生产救灾劳动模范,并被推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他心里的欢喜,就不用说啦!一个讨过二十多年饭的穷人,那里想到过进北京开大会呢!上北京开会,来回要得个把月,乡里的工作,不交待清楚有点不放心。九月十日大清早,他从宿县城抽空回去一趟。进了大店区政府,正好全区十八个乡的干部都在开会,一听说黄景堂被选为全国劳模代表会议代表了,全体干部都欢喜的跳起来,一轰围住他,大家争着说:“恭喜老黄,你这次可见到毛主席了!”
在掌声中,黄景堂笑着向大家说:“咱这次选成全国劳动模范的代表,这不是我一个人功劳,靠我一个人是搞不好全乡灾民生产自救工作的。主要还是党领导得正确和全乡干部的功劳,也是全乡五千多人民的功劳。说到上北京能看到毛主席吧,我光荣,王集乡干部和全乡人民同样光荣,也是全区和全县人民的光荣!”他又说:“我以后更要好好领导灾民生产自救,也希望大家这样做,个个要下决心做好工作,争取当模范。”
黄景堂趁着休会时间,就向本乡乡长马光华等四个乡干部提出:现在应该赶快把一部救灾粮放下去,山芋、荞麦还要抓紧动员再锄一次,纺纱、织布、打油、编席这些副业生产,就要动手,能挖的沟还是要挖,三千多亩凹地要动员翻过来,种上收一季麦子。什么工作他都想到了。当天晚上,他又摸了三十里黑路,回到王集乡公所,找些积极分子谈话,周围三、四里的村干、民兵和老百姓们,八十多人,都连夜跑来看他,马庙村村长马广东喜得拍着手说:“你上北京开会,要看见各省的英雄模范啦!一定能学不少生产救灾好办法,回来传教传教,咱乡生产救灾更有办法啦!”提到乡里工作,老黄再三嘱咐:“只要抓紧打更放哨,遇事大家多商量,挖沟打坝,各村干部要认真领导,各项生救工作,千万不能松劲。”村干部高兴的说:“你放心开会吧!村里一切有我们负责。”
六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贫农王祖益,听说老黄这次能会见毛主席,连夜找了张纸,请人写了三条意见托老黄带给毛主席:第一条、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发放粮食救了千万灾民的性命;毛主席是第一大恩人,替灾民想主意生产,度过灾荒。第二条、下边有些干部执行宽大政策有点偏向,对杀过人的土匪、特务,有很多也未办。第三条、今年贷的大粒子荞麦种,不发棵,不知什么理道?
老黄除表示负责转达外,并作了一些解释。对荞麦种不发棵问题,他说:“这可能是气候或土质关系,这次咱到北京,一定同东北、山东等地代表研究研究。”临离开乡公所时,八十多个男女老少,都请他代为问候毛主席健康。
太阳竹杆高,黄景堂回到自己家里。女儿桂英抱着三岁的弟弟,一眼看见爸爸胸前带着大红花回来,喜得像雀子一样跳着问道:“大大,那来的花呀?”黄景堂没好意思说当了劳动模范,只告诉家里,说他要上北京开会。正在烧锅的七十岁的老妈妈,听说儿子能去北京见到毛主席,兴奋得张着嘴,半天才说出一句:“这真是咱家祖上的光荣啊!”黄景堂并告诉家里,他要一个月才能回来,吩咐妻子赶快把一亩红芋,二亩半葫萝卜再锄一遍,一亩闲田要请牛工翻过来,不等他回来就可种麦。妻在做饭,连忙回答说:“你去两个月、三个月咱家田也荒不了,你莫愁家里,红芋萝卜能收大几千斤,再纺纱织布,生活还愁吗?”边说边煮好了四个鸡蛋,说是“喜蛋”,硬要他带着。黄景堂吃过早饭,要回宿城了。他拍拍小儿子说:“毛孩呀!大大去见毛主席啦!”
十一日下午,宿城公共体育场上挤满了人,一千多人来欢送晋京代表。黄景堂和周德坤两位劳动模范,胸前挂着红花,在挤不动的人群当中坐上了挂彩的汽车,前后的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噪杂声,震动了宿县城。他们带着和灾荒顽强斗争的宿县人民的光荣和意志,向首都出发了。


第5版()
专栏:

  英勇顽强的刘奎基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奖章的获得者刘奎基,是第三野战军中著名的青年英雄营长。他曾于一九四九年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之一出席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他的到会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处的青年代表的热烈欢呼,因为从他身上,大家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看到了斗争中的中国青年的钢铁意志。
刘奎基今年才二十四岁。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经负伤九次,从头到脚有十六处伤痕。在英勇的战斗中,他带着一条残废的右臂为人民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战斗英雄。
刘奎基是具有工人阶级所特有的坚强意志的人:当他获得了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认识了怎样才能使自己和千万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时候,他就倔强地斗争到底。刘奎基参军只十八天就因在作战中负伤而使右臂残废了,不得已只好复员。几个月之后,他却带了五个民兵回到前方来了。不久,他又在作战中负伤两次,第一次被炮弹片打伤头部,他没有等伤好就从医院里跑回前线,在战争中右眼下面又负了伤,但他拒绝下火线,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跟敌人拚到底!”因为新伤旧伤都没长好,上级要他复员,他又从复员大队跑回前线。他说:“我要革命,我不能离开部队!”于是他就回到了自己的连队里,而且作战时比以前更勇敢了。因为他的坚定和忠诚,一九四六年时,刘奎基就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九四七年七月,刘奎基参加了山东胶济路旁的芝兰庄战斗,刚投入战斗,头部就被打伤倒在地上。这时道路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住了,无法炸毁地堡,大家正在犹豫时,刘奎基不顾伤痛从地上一跃而起,抱起一挺机枪给一个同志打掩护,一个同志上前,倾刻就把地堡炸毁了。刘奎基接着就和大家一起向敌人冲过去,冲到距敌人只有几米达的一个房子里,后路被截断了。他们只有五个人,但五个人都负伤了,而敌人却有几百个。刘奎基和大家一起用成排的手榴弹轰击敌人。有一些空隙时就给大家包扎伤口,一个挨一个的动员:“同志,坚决守住,敌人来近了就要他命,离的远了就不睬他!”他们终于坚守了一整夜,第二天与后续部队胜利的会合了。向敌人发起总攻击时,刘奎基又第一个冲了上去。敌人的机枪拚命的向他射击,在他裤子上穿了五、六个洞,他仍奋勇向前冲去,一直翻过了矮墙,跳进了敌人据守的院子,就一个人撞进正房里去了。他一只脚刚踏进门槛,屋里的敌人一声吆喝,两挺机枪和一枝冲锋枪正指着他的胸口和脑袋。刘奎基毫不犹豫的用尽全身力气,猛向敌人冲去,趁势夺下了敌人的机枪。
“快缴枪!不缴打死你们!”刘奎基端着机枪,偎在墙边高喊。
一屋子的敌人完全被刘奎基这种声威慑服了,他们乖乖的缴了枪。厢房里的敌人还在向外面打枪,刘奎基就沿着墙根爬过去,一把抓住了门口的机枪,滚烫的枪筒差点把他的手烙住了。机枪响了一声,子弹从他的腿肚擦过去。他狠狠的向屋里投了两枚手榴弹,就把那挺机枪打哑了,敌人只好被迫投降。这一仗,刘奎基打死打伤敌人二十多个,活捉敌人十七个。
不久刘奎基就被选为师的和胶东军区的战斗英雄,并且由战士升到班长、排长。
彻底的恨敌人,热烈的爱同志,刘奎基就是具有这种高度的阶级感情的人。他总是热烈的帮助和关心同志。在一次作战中,大雨滂沱,道路非常难走,刘奎基除了背着自己的二百五十发子弹和一个机枪筒外,又帮体力弱的同志背了四百发子弹。一个新战士滚到烂泥里爬不起来,他又把他的二百五十发子弹和一枝步枪背在自己身上。全班在他高度友爱的感召下,紧紧跟上队伍,保持了顽强的战斗力。同时,刘奎基常帮助新战士解除各种思想顾虑,学习战斗技术,使他们由恐惧到无畏。
一九四八年打周村时,他带领一个连负责突破围墙,刚接近突破口就被打伤倒地。他从昏迷中醒过来,又领着战士向围墙上爬,爬到梯子中间,又被打伤从梯子上跌下来。于是他就躺在敌人炽烈的火网里,组织大家突击。爆破了大门后,他就从门洞里爬了进去,在围墙里又负了第三次伤,腿被打坏站不起来,他就躺在那里指挥全连打垮了敌人的反击,并且在敌人窝里坚持了一整天。
刘奎基为什么这样坚强无比呢?刘奎基曾在今年的“八一”感言上答复了这个问题:
“我过去是个穷小子,十三岁时就做苦力工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踏在脚底下,没有过过一天人样的生活。十八岁时我找到了共产党,我才站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党常常教育我:不要忘本!每当艰难困苦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句话,想起了我是个共产党员,便格外勇敢坚强起来。”这便是刘奎基和人民解放军中无数英雄的无穷力量的来源!
(军委政治部宣传部)


第5版()
专栏:

  优秀的年青指挥员——张明
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锻炼出了无数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优秀指挥员。第三野战军的团长、战斗英雄张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指挥员。
像人民解放军中绝大多数指战员一样,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今年二十六岁。一九三八年,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在山东敌后艰苦抗日的八路军。十二年中,他在共产党和人民的教育培养之下,由一个勤务员而擢升为副团长。他参加过四十多次战斗。他不但是著名的战斗英雄,而且是工作模范和模范的党报通讯员。
在解放战争中,张明负过七次伤,其中有六次是带伤作战不下火线的。但是这种英勇顽强还不能说明他的全部战斗作风,他的最大特色是沉着镇静,能够在战斗最残酷、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鼓舞自己的战友们,把局势转变过来,夺取最后的胜利。一九四六年冬,著名的宿(迁)北战役中,张明就曾经这样夺下一个重要的制高点——烽山顶,对战役全局起了重大作用。当时张明任营的副教导员。该营夜里对烽山顶作了三次攻击都没有奏效,伤亡很大,营指挥员也负了伤。天色将明,时机紧迫。张明集合了三十多名战士,作了简短的激昂的政治鼓动后,就亲自带着这些战士向山顶敌人发起冲锋。正当他奋身跳进敌人工事外壕时,一块弹片打进了他的头部,剧痛使他几乎倒下去,可是他想到在这生死成败的关头,指挥员的伤亡会有多么大的影响,他就站稳了欲倒的身体,向前爬上敌人的圩墙。这时战士们已经把炸药投向溃乱的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一九四八年首次解放开封的战斗中,在最后歼灭被压缩在城西北角“龙亭”核心据点里敌人的时候,张明带着他的一个营,曾经在敌炮飞机的猛烈轰击之下顽强坚持了龙亭附近的教养院阵地,为最后解决龙亭守敌造成了有利条件。
对新事物的高度敏感和努力学习,对战争的严肃负责精神,使张明在规模日益巨大的战争里,丰富了自己的战争知识和指挥艺术,解决了多次艰巨的作战任务。在洛阳、济南、淮海等历次战役中,张明都表现了出色的组织战斗的天才。
一九四八年春解放洛阳战役中,张明所指挥的营担负突破洛阳东门的任务。还在部队向洛阳开进时,张明就动员部下一路向居民调查洛阳敌人的工事情形。进入阵地以后,张明又好几次到前沿去观察地形,和干部研究商量,细致的布置了战斗。全营各连、排、班和爆破组、突击队也都研究各自所担负的任务,认真地看了地形,提问题、想办法。该营三连的爆破班接受了扫除城外多层障碍的艰巨任务以后,就整整花了一天半时间向居民进行调查,观察地形,并且作了演习。二连接受突破第一道工事的任务以后,二排长乙等战斗英雄宋苍富和全排战士细心研究了如何突破,突破口朝什么方向,甚至该打几个手榴弹都事先研究好了。经过这样群众性的军事民主运动,一切准备就绪,英雄的战士们就在他们的英雄营长张明指挥之下,按预定计划对东门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以后,东门被突破了,胜利的旗帜飞上了洛阳古都的城头。张明在前沿阵地上负了伤,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继续指挥作战。战后,这一个营获得了“洛阳营”的光荣称号。
张明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他善于以耐性的说服教育来纠正战士们所犯的错误。当他还是连的政治指导员时,有一次,卫生员夏雨增和李良才上课不守秩序。下课以后,张明去找他们谈话,见他们两人正在洗疥疮,张明就自动给他们烧起火来,让他们舒舒服服的烤了一下。烤完以后,张明把他们叫到连部,和蔼地指出他们上课不守秩序的错误,两人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张明记得自己营里每一个英雄模范班、排的命名日,和英雄人物的殉难日,到时候往往别人忘了,他却亲自去主持召开纪念会,对部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他也是一个有力的鼓动家,他的火一样的话语,在战场上给战士们增添了无限的勇气。
张明酷爱文艺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恐惧与无畏》、《日日夜夜》等苏联名著他都读过几遍。他经常给党报写稿,在解放战争中他写过三十多篇文艺性作品和新闻通讯。他在洛阳战役中报道解放军战士执行政策纪律的通讯“桌上的表”,曾经得到过新华总社的表扬。
张明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共产党员。他能勇于接受党的教育和群众的批评,善于虚心的检讨与纠正自己的缺点。他也曾有过失利的战斗,也曾有过思想上的错误和缺点,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而是正确地运用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加以纠正,因此使自己永远保持了前进不息的青年气概和在革命事业中的辽阔远大的前程,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他曾经说过:“革命部队是个大家庭,大学校。党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光荣,都强健有用起来……我心里牢牢记着:没有党就没有荣誉,一切荣誉应该归于党,归于人民!”


第5版()
专栏:

  记皖北宿县生产救灾模范黄景堂上北京
周世民
皖北宿县王集乡中共支部书记黄景堂,在全专区评功会上当选为生产救灾劳动模范,并被推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代表;他心里的欢喜,就不用说啦!一个讨过二十多年饭的穷人,那里想到过进北京开大会呢!上北京开会,来回要得个把月,乡里的工作,不交待清楚有点不放心。九月十日大清早,他从宿县城抽空回去一趟。进了大店区政府,正好全区十八个乡的干部都在开会,一听说黄景堂被选为全国劳模代表会议代表了,全体干部都欢喜的跳起来,一轰围住他,大家争着说:“恭喜老黄,你这次可见到毛主席了!”
在掌声中,黄景堂笑着向大家说:“咱这次选成全国劳动模范的代表,这不是我一个人功劳,靠我一个人是搞不好全乡灾民生产自救工作的。主要还是党领导得正确和全乡干部的功劳,也是全乡五千多人民的功劳。说到上北京能看到毛主席吧,我光荣,王集乡干部和全乡人民同样光荣,也是全区和全县人民的光荣!”他又说:“我以后更要好好领导灾民生产自救,也希望大家这样做,个个要下决心做好工作,争取当模范。”
黄景堂趁着休会时间,就向本乡乡长马光华等四个乡干部提出:现在应该赶快把一部救灾粮放下去,山芋、荞麦还要抓紧动员再锄一次,纺纱、织布、打油、编席这些副业生产,就要动手,能挖的沟还是要挖,三千多亩凹地要动员翻过来,种上收一季麦子。什么工作他都想到了。当天晚上,他又摸了三十里黑路,回到王集乡公所,找些积极分子谈话,周围三、四里的村干、民兵和老百姓们,八十多人,都连夜跑来看他,马庙村村长马广东喜得拍着手说:“你上北京开会,要看见各省的英雄模范啦!一定能学不少生产救灾好办法,回来传教传教,咱乡生产救灾更有办法啦!”提到乡里工作,老黄再三嘱咐:“只要抓紧打更放哨,遇事大家多商量,挖沟打坝,各村干部要认真领导,各项生救工作,千万不能松劲。”村干部高兴的说:“你放心开会吧!村里一切有我们负责。”
六十多岁白发苍苍的贫农王祖益,听说老黄这次能会见毛主席,连夜找了张纸,请人写了三条意见托老黄带给毛主席:第一条、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发放粮食救了千万灾民的性命;毛主席是第一大恩人,替灾民想主意生产,度过灾荒。第二条、下边有些干部执行宽大政策有点偏向,对杀过人的土匪、特务,有很多也未办。第三条、今年贷的大粒子荞麦种,不发棵,不知什么理道?
老黄除表示负责转达外,并作了一些解释。对荞麦种不发棵问题,他说:“这可能是气候或土质关系,这次咱到北京,一定同东北、山东等地代表研究研究。”临离开乡公所时,八十多个男女老少,都请他代为问候毛主席健康。
太阳竹杆高,黄景堂回到自己家里。女儿桂英抱着三岁的弟弟,一眼看见爸爸胸前带着大红花回来,喜得像雀子一样跳着问道:“大大,那来的花呀?”黄景堂没好意思说当了劳动模范,只告诉家里,说他要上北京开会。正在烧锅的七十岁的老妈妈,听说儿子能去北京见到毛主席,兴奋得张着嘴,半天才说出一句:“这真是咱家祖上的光荣啊!”黄景堂并告诉家里,他要一个月才能回来,吩咐妻子赶快把一亩红芋,二亩半葫萝卜再锄一遍,一亩闲田要请牛工翻过来,不等他回来就可种麦。妻在做饭,连忙回答说:“你去两个月、三个月咱家田也荒不了,你莫愁家里,红芋萝卜能收大几千斤,再纺纱织布,生活还愁吗?”边说边煮好了四个鸡蛋,说是“喜蛋”,硬要他带着。黄景堂吃过早饭,要回宿城了。他拍拍小儿子说:“毛孩呀!大大去见毛主席啦!”
十一日下午,宿城公共体育场上挤满了人,一千多人来欢送晋京代表。黄景堂和周德坤两位劳动模范,胸前挂着红花,在挤不动的人群当中坐上了挂彩的汽车,前后的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噪杂声,震动了宿县城。他们带着和灾荒顽强斗争的宿县人民的光荣和意志,向首都出发了。


第5版()
专栏:

  女功臣李兰贞
淮海战役中,闻名全国的支援前线特等功臣李兰贞,在伟大的导沂工程中,被评为一等功臣。现在又当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的代表。
在一九四○年,苏北民主政府建立后,李兰贞担任小组长,她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送军粮、做军鞋,每次都不落后。她更积极的参加减租及土地改革运动。一九四七年六月,李兰贞被选为村长。九月,我主力部队打淮阴县五里庄的敌据点,需要担架。她自动报名去抬担架,并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她虽然是妇女,但乡里拦不住她,只得让她去了。到了前线,无论是抢救伤员或送弹药,都比别人能干、负责。这次战斗结束,她被评为后勤模范。从此以后,部队打涟城、宿迁、渔沟等据点时,她都参加了战争勤务。因她能吃苦,爱护伤员,爱护弹药,评功时又被评为模范。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淮海战役开始了。各地青壮年纷纷涌上前线,支援部队作战。这时,李兰贞领了本村五付担架,也随大军转战于淮海战场。部队为避免敌机轰炸,大部是夜间行动。天气冷,还要爬山过河,但经过十天时间,走了四百多里的路,终于过了津浦路,到达前线。
在前方,转移伤员时,每夜要抬着走四、五十里。李兰贞的这付担架,三个青年换着抬一头;这一头始终是她一个人抬,不要人换。行军中,为了照顾伤员,她抬起或放下时,总是轻轻的,遇到路不好走,更是小心翼翼。她还常常问伤员渴不渴、饿不饿,渴了就烧茶,饿了就弄饭。夜间寒冷了,她就把自己的被子给伤员盖上。李兰贞爱护伤员无微不至,伤员常因此感动得流泪。每次半夜行动,她总是早早起来把饭弄好,再去喊人起来吃。临走时,把锅刷干净,地扫干净,给房东担了水,把东西交待清楚才走。如果有一点闲工夫,她就替民工们补衣服补鞋子。此外她还常对民工进行教育,巩固了民工队。一天,一个小组长孙维立想开小差,她就劝他说:“维立哥,你这男子汉还想开小差,当真不如我吗?!”孙维立被她这一说,真不开小差了。
淮海战役结束时,在专区评功会上,李兰贞被评为支援前线的特等功臣。
一九四九年八月,李兰贞又被选为该乡乡妇会长。十一月导沂工程开始,她自动组织一个妇女班(九人)参加导沂。自己出钱买了两个土簸箕,还帮其他人解决工具困难。上工去,大家在路上没有草烧,自己拿钱买草烧;歇下来,她就去拾草。到工段后,李兰贞搭棚支灶都比旁人快。开工以后,她更是起早睡晚的干;泥塘有水,情愿自己下去,不去叫别人去。工程进行的日子,天常下雨,结束时大部分人未落到粮食回家,可是李兰贞领导的妇女班,每人还落十四斤粮回家;工程又做得合乎标准。在导沂司令部召开评功会时,她被评为一等治水功臣。
今春的导沂工程中,李兰贞又被评上了模范。
李兰贞,原是苏北灌云龙苴区人,家中只有五亩田。她十岁就挑菜拾草,十六岁跟父母到淮阴县张集拾山芋,十八岁和张集刘文友结婚。刘文友本来没有一亩田,全凭拉黄包车吃饭。自她去后,经过多年的勤劳生产,省吃俭用,买了十多亩田。当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后,她家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在有人说她功劳大时,她总是笑嘻嘻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本事,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好。”这次被选为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大会的代表,她更欢喜地说:“我这次能够去见毛主席,真叫我又欢喜又感动!”


第5版()
专栏:

  安东造纸厂新纪录运动的火车头——聂忠义
宋乐山
去年十月前,安东造纸厂没有一个月完成了生产任务。当时的情况主要的是原料不足,工种、工序之间互相不衔接,经常发生停工待料的现象,以致影响了生产。自从木釜室(造纸厂主要车间之一,蒸煮原料)工人聂忠义创造新纪录后,推动了上下工序,十一月份就超过生产任务,十二月份竟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五分之一强;两个月来共降低成本一百四十四亿元(东北币,下同),其中只以聂忠义所创的两次新纪录来说,就给国家节省十五亿七千九百四十多万元。一九五○年造纸厂增加了生产任务,如以一九四九年生产为一百,一九五○年提高为二百二十四点七强,超过上半年的生产计划十八点五。这些成绩和聂忠义的创纪录是分不开的。
聂忠义今年三十四岁,去年十一月创新纪录后,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创新纪录运动开始的时候,安东造纸厂为了广泛的展开这一运动,首先奖励了过去有功的职工,木釜室工友崔顺利也得了奖,老聂心想:“为什么咱就得不到奖呢?只要自己努力,共产党是不会埋没人材的。”从此以后,老聂就用上了劲,他每时每刻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缩短蒸煮时间?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日——这是老聂最高兴的日子,也是造纸厂全体职工最高兴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老聂创造了由十八小时零三十分蒸煮一锅料子(硬料子)的定额,缩短为十二小时零四分的新纪录。
老聂的新纪录出现了,首先就保证了全厂原料的供给。打破了某些干部与部分工人的保守思想,鼓舞了职工创纪录的信心,给安东造纸厂开展新纪录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此,抄纸工友不再说“没有料子不能创新纪录”了。料子已是“供过于求”。这样就推动了抄纸机也都创了新纪录。木釜缩短了蒸煮时间,出锅的次数增加,焙烧炉的药液生产,发生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就推动了焙烧炉工友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了设备与操作方法,大大的提高了药液生产量。在老聂这一成就的影响下,掀起了全厂创纪录竞赛高潮。
但是老聂并不因此而自满,他发挥了工人阶级无比的智慧,在十二月庆祝斯大林大元帅七十寿辰的时候,在党和工会的号召下,又改进了蒸煮软料子的工作方法,蒸煮时间由过去十九小时三十分,缩短为十一小时四十五分,二次创造新纪录。因而打破了造纸厂几十年来的技术定额,使技师和二十年的老技术工人也大大的吃惊,一致赞扬。
老聂创造新纪录后,不只是受到本厂的奖励与全体职工的爱戴,提高了工薪待遇,由工人提拔为工长;而且受到政府与上级工会及全市职工的尊敬,他参加过省人民代表会议,得到省府的奖励和奖状;又被选为市总工会的委员;今年三月又得到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赠给他的奖旗和奖金。
“老聂和从前不一样了!”这是工友们的一致的称赞。
的确,老聂和从前不一样了。过去他只知道看锅,别的什么也不管,有事搁在心里。现在他经常很抱歉的说:“创造这个纪录算个啥,人民这样对待咱,一定要好好学习,替人民多做点事情。”事实是这样,他自从当了工长,更加虚心学习,团结工友,除了积极工作,积极学习外,他还抽空子积极的帮助别人学习,特别在教徒弟方面,自创新纪录到现在,他已培养出两名能掌握蒸煮料子的技术工人,有七名现正在继续培养中。老聂说:“在短期间内,一定把他们也培养成和自己的技术一样。”


第5版()
专栏:

  舍身堵水的刘锁蝉
在绥远萨县,有人提起刘锁蝉来,就会想起他“舍身堵水”的一段英勇事迹来。
那是一九四六年八月,黄河涨水,村庄附近的河堤已经有大小三处缺口涌进水来。事情非常危急,刘锁蝉立刻动员全村的人赶去抢险。人们赶到那里,看见水流的更大了,吓得都不敢动手。刘锁蝉向大家喊道:“水一出槽一切都完了,乡亲们!不是等的时候啦!”他自己立刻就跳进水去。水流的太猛,把他打的翻了一个筋斗,喝了两口泥水,但他还是不顾一切的爬出来又跳进去,拼命的填柴压土。几百人被他的英勇行动感动了,一齐叫喊着跟上去,很快的把三个缺口都堵住了。事后人们都说:“要不是人家刘锁蝉不要命的干,一百五十间房子和一千多担粮食早漂到海里去了。”
一九四九年夏天,黄河泛滥,水势很凶,河堤又很危急,也是刘锁蝉冒着大水危险带头下水,组织全村老乡抢修堤身,保住了十三里的堤坝,使沿堤居民免于水患。他在这次抢险中受了伤,至今他的脚上还有一个光荣的伤痕——筋瘤。
刘锁蝉在和黄河作生死斗争中,慢慢摸索到了许多经验。在以往几次修堤坝中,他不是积极的参加劳动,就是帮助确定堤线,设计堤的断面,并能指出险工地段的施工办法。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是精确的。今年夏天,人民政府修筑黄河左岸新堤,刘锁蝉首先协助政府派来的技术人员定线施工,接着又带着大家挖了一百五十个土方,在修坝当中起了很大作用。后来他又组织了二十八人的堤坝巡防队,发现损坏,马上修补。为了巩固堤坝,他准备今秋发动群众在坝上普遍栽树,并大量撒种枳机草。
的确,刘锁蝉的功劳是不小的,但他并没有感到满足,他向来不以功自居,他说:“好汉不及人手多,我只不过是众人里头的一个,没有大家的努力,也就没有我的成绩。”在几次护堤抢险中,他都表现异常英勇,并善于团结带动群众,作出显著的成绩。
刘锁蝉是绥远萨县二区人,今年四十九岁,从小生长在离黄河二里多地的周四和营子村,中农成份,这次以积极生产和治黄有功,被选为绥远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的代表。
(绥远省政府农林厅)


第5版()
专栏:

  团结群众搞好生产的葛庆祥
赵森
葛庆祥是唐山开滦赵各庄矿井下五九九六?的二工(二头子),技术好、经验多。有事就和大家商量,更能耐心地教育落后工友。危险的工作总是自己先去,有了特殊活儿时,细心给工友解说,认真和大家研究。在他的领导下,全?工友团结得很好。在今年唐山市红五月生产竞赛中,创造了全矿的采煤新纪录——由过去的每工六罐半提高到十罐。
他善于精心计算,如老塘情况如何?回作时间多少?死处应作多少?怎样使掘进与回采互相配合等,他估计的都非常恰当,所以该?的煤产量始终能够保持平衡。
葛庆祥机警谨慎,遇事不着慌。红五月竞赛中,有一次头道顺槽台棚下的棚子坍了,眼看台棚就要坍下。一时打木垛没材料,修理又来不及,若坍下来就要耽误三个班的出煤。葛头马上想出了办法,用旧铁溜子代替木垛,使台棚免于倒坍,没有耽误生产。又一次,七道顺槽的斗子坏了,一时无法修理,眼看就要妨碍出煤,于是葛庆祥在两个工人帮助下,将下道顺槽的车背了来,使生产继续下去。他平时对?内各处都了解得很清楚,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事故,预先就设法防止了。因之工友们都愿在他?上作活,工友们说:“有了咱老葛这把舵的,在?上干活可带劲啦!四面八方头顶脚下,他早给你保上险,刨煤时只要你胳膊多加点油就行,开拓坡度多少全有个准,管叫你不使冤枉气力。”
老葛的生产积极性的发挥是从前年唐山解放后开始的。在以前,他自己说:“小鼻子(指日寇)给咱吃豆饼、玉黍面;来了国民党还是发糠秕、霉红粮。我算看透了,干活多也是白搭!”解放后老葛每回想起过去,就心酸的说:“唉!这算是盼出头了,没骨的伞是支不开,没有共产党谁来救咱!”他对生产一天比一天的更加负责,唐山红五月生产竞赛以来,他的劲头更大。在竞赛中每天提早进矿支灯,到井下各处检查得很周到,工友到齐后就根据检查的情况分配工作,告诉大家当天采煤路线,立即开工。开工后自己和工友一样干活,和工友们挑战竞赛。下班后全班工友开一次会,检讨工作并研究本班情况,征求工友对工作的意见。在红五月竞赛开始时,他就和大家商订了个公约,发动起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并以此作为竞赛的目标。同时还积极向别?挑战。这样,五九九六?在老葛的团结和带动下,四十五天的竞赛中只脱了两个班,一直保持了每天七尺窑棚三架子,产量由过去每工六点五罐增达每工十罐,创全矿最高新纪录。红五月评模中他被评选为唐山市级特等模范,并由唐山市评为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代表。


第5版()
专栏:

  马根生怎样领导包乘组
江南几条铁路上,数马根生包乘组九个人驾驶的一二○○号机车叫得响。马根生包乘组已突破了两个甲检,安全行驶了九万零三百多公里,四百五十天中没出一件大小事故,创造上海铁路局的新纪录,节省检修费约值五万余斤大米,还省煤一百二十六吨多。这些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呢?
活力充沛的马根生,老早就觉得共产党好,所以一解放,他就非常快活,一股劲带头干!可是一个人总不能开着火车跑呀?要别人配搭。和他联合做工的司炉等,有几个没有像他一样卖力,他老是觉得人家耍滑,肚里不快活。后来铁路实行负责制了,九个人负责包开一台车,老马认为这个新办法很好。起初,他看到组内一个司炉,干活不起劲,就生了气,批评司炉落后;另一个好睡懒觉,他更不满意。但终因老马带头干,一二○○号行车成绩还不错。领导上要培养它成为典型机车、各方配合来协助他们,叫他们自己民主的订立劳动公约。老马知道了这些,快活得了不得,工作格外来劲。心想劳动公约这方法妙,订得严格些,不怕八个人不出力了,谁再落后,我就拿起公约来批评谁。一个晚上,他睡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怎样订公约,想了一夜,肚子里有了十大条款,第二天写在纸上,在小组里读了一遍,就算通过了。司机司炉们当时没说话,心里却不满,背后骂着说:“妈的!这算啥公约?”老马以后就站在支配地位,叫大家擦车,学习简单的修检。八个人就和老马对立,不肯好好干,这真把他急坏了。苦得老马毫无办法,哭丧着脸向领导上诉苦,领导上摸出病根后,对老马说:“你得检讨一下,领导作风要民主呀!……”这些话,可把老马从梦中提醒。回去后,自己思来想去,承认自己犯了“急性病,作风不够民主”,抱定决心改。
首先召开了小组会,老马沉痛的说出自己的毛病,检讨了以前公约订的不民主,要大家重订。八个人对老马的自我检讨,起初感到很突然,还认为他发神经病,但看他那一本正经,一句一句话从心里说出,也就被他感动了。于是,和老马闹蹩扭的心思,就消除了一大半。九个人讨论后,民主公约订出来了。但睡懒觉的老黄,还是日高三丈不起床,老马没有批评他,只是诚恳而耐心的经常劝说他。看他有一天起早了,就表扬他,这样,不久之后老黄也不再睡懒觉了,干活本领都拿出来了。爱赌的老盛,一有空,还溜出去赌钱。第二天爬上车,一点精神都没有,大家对他也不满意,老马劝了他几次,效力不大。一次小组会上,大家狠狠的向老盛提出批评,老马再加劝说,这才醒了过来,发誓决不再赌。
自从老黄起早,老盛不赌后,组里都很愉快。其他有些小毛病的人,也就自动改好了,九颗心逐渐化合为一颗。小组工作讨论和检讨会固定了,大家甘苦共尝,互相援助。有两个小伙子,工钱发下就无计划的用去,月底闹穷病,情绪不好,这很可能使车子出毛病。老马就替他们做出计划,时常为他们算账,大家笑老马做起管家婆来了。
九个人扭成一团了,老马的信心提高,就在省煤上用脑筋。他感到用煤引擎烧煤有缺点,撒煤不匀,用煤不能洒水,粉煤要从烟囱里逃出来,既不安全又费煤,他主张用人力投煤,司炉却反对说:“人力投煤,我们吃不消。”大家争论了很久,最后决定由常州开到上海,先试一试,结果就省了三吨煤(原用八吨,现在只需五吨),马根生组里,都没话说了。有些组里意见又来了:“妈的,你们出风头,假使领导上要封煤引擎,大家可被你们害苦了。”后来路局发给省煤奖金,大家认为这样要得,既可替国家省煤,又可拿到奖金,都仿效一二○○号用人力投煤了。正当这时,许多火车头出了事,冒进信号、车辆燃轴与晚点到站等,层出不穷。老马经常注意这些,把所以出毛病的材料弄回来,和大家研究,防止自己的机车出毛病。每次机车出库,连主要螺丝都用小榔头敲过,不使有点松动,机车在中途停站时,只要有二、三分钟的时间,乘务员都要跳下来检查机件,如果是黑夜看不到,他们就用鼻子嗅机车的气味。司机驾着火车头时,竭力避免空转,以免车轮作不必要的磨损。到了终点站,几个人一下车,不是洗擦车子,就是开小组会,检讨这次行车时的缺点,或者帮包修组忙,检修车子,同时也跟他们学了技术。
九个工人的功劳与机车的保姆——第一包修组——是不可分的。包修工友们,随时爬上车子,细心的查看,常义务的跟车子跑,实地考察机车行走情形。当机车快跑到九万公里时,全体乘务员以更加负责的精神来驾驶,包修组也每天派一人跟车,在大家密切合作奋勉下,七月里胜利的安全行走九万甲检公里。四百五十天没出任何事故。
(摘自上海解放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