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我怎样写了《俄罗斯问题》
为《俄罗斯问题》在中国的演出而作
西蒙诺夫
《俄罗斯问题》这剧本是我旅行了日本及美国之后写的。在这次为期约九月的旅行中,我有机会在日本和美国观察美国个别记者和美国整个报界的活动。自然,我在此行之前已经知道了拥有美国报纸的极大多数的美国反动分子所采取的许多不体面的方法。我知道:极大多数的美国报馆编辑和记者执行着自己主子——金融巨头——的指令,准备为了金钱而写出关于苏联,关于人民民主国家,关于任何进步现象,以及关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内任何进步人士的任何诽谤之辞,但是当我直接地接触到美国报界的代表人物之后,我看到了诽谤的技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我不仅读到了他们诽谤苏联和全体进步人士的文章,我并且看到了他们是怎样干的,怎样写这些文章的,怎样遵照头子的指挥而准备变更自己的信念,或者装出变更的样子,怎样拨弄是非,怎样毫不困难地混淆黑白。
但是与这些卖身投靠美国主子——帝国主义者——的极大多数无耻之徒同时并存着一批正直的美国记者。他们为数不很多,但是是有的。可惜能够刊载他们文章的报纸太少,简直可说差不多没有。况且即使这种报纸是有的话,它们所印份数极少,美国的广泛读者无法读到这些报纸。但是这种记者毕竟是有的。有时偶然他们能在美国的大报纸上露面。他们能够如此是因为那时政治情势由于某种原因使这些报纸的老板不得不改头换面,不时借某些记者之口发表一些多少带有进步性的言论。但是一旦政治情势改变时,美国大报纸老板们那种临时掩饰的必需性,也就消失了,他们就立即强迫供其驱策的每一记者不写他所亲历目睹的,而写对他们——反动分子——有利的东西。如果在报纸上写写文章而良心尚未泯灭的人提出抗议不甘出卖自己的笔杆,不愿执行自己主人的反动意志,则他就残酷无情地被逐出报馆,剥夺他的一切:金钱、安宁、工作、甚至生存的机会。我在《俄罗斯问题》中所说到的就是这些人中之一个。
我在这剧中讲到的首先是一个正直的人和正直的记者,进步的美国人斯密司,他不愿写作那本约定由他写的诽谤苏联的书籍。其结局如何,如何陷害他,剥夺他的金钱、安宁、工作——关于这一切该剧中已经讲到。但是该剧所描写的不仅是斯密司一人。其中也说到美国报界的其他代表人物,单从他们本性来说可能不是坏人,他们在另一制度之下可能是正直的人和正直的记者,但是他们却卖身投靠反动派。在私生活中他们企图表现道德、友谊、正当的私交的某些原则,但在工作中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归根结蒂是表现出一个卖身投靠的无赖。这种矛盾把他们导致精神的颓废,内心的冲突,最后是道德的有时甚至是肉体的毁灭!在美国记者中所习见的这种典型人物我把他表现在斯密司的朋友墨尔菲身上。与这两人同时地我在该剧中又用马菲尔逊和古尔特表示出美国报纸老板的典型代表人物。其中之一马菲尔逊是报纸老编辑,一个无原则的庸俗的为自己的主子——华尔街的大富翁——服役的人,但是同时又保持几分慎重和体貌的人,然而一旦事情牵涉到私利和他个人得失之时他把这些统统忘记了。
其中第二个人古尔特是美国年轻法西斯分子的典型,是那些希望在美国建立非常类似法西斯希特勒式的国家的人们的代表。
我再来谈一谈剧中的一个角色,杰茜——斯密司的妻子。这女子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是牺牲品。一方面他适合于若干好的情感,能恋爱,甚至能做些小牺牲,本身似乎是个好人。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社会损毁了她,使她预想到,如果她的爱人没有钱的话,她的爱人在社会上没有占着显要地位的话,她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
从美国资产阶级道德的观点看来,一般说来她是个正直的女子,甚至在她丈夫斯密司破产当她脱离他的时候还认为这是她对他的帮助,但这也不过是落后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
从我们的先进的新道德看来,自然她是一个懦弱庸俗的人,她在第一次严重考验时,在第一次困难时就离弃了自己的丈夫,不选择清寒洁白的生活而选择奢华淫逸的生活。
这便是我关于自己的剧本想向中国同志们说的几句话。这剧本不是攻击美国人民的。我尊敬剧中的主角斯密司,正如我尊敬美国所有进步人士一样。但是可惜得很,在美国当权的是帝国主义者,被人收买的愚蠢的可恶的人们。像斯密司这样正直的人在美国生活自然是极艰难的,而在美国工作,公开发表进步思想,差不多是不可能的。我的剧本所写的就是这事。为什么我称它为《俄罗斯问题》呢?这是因为对苏联态度的问题——就是对苏友好还是对苏仇视的问题,这问题是可以用来考验世界上每一人的信念的。世界上全体进步人士是主张对苏友好的,世界上一切反动分子是主张对苏仇视的。因此《俄罗斯问题》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即由问题的提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整个世界是如何分为两个阵营。
最后我向要排演我这剧本的中国同志们——导演与演员们表示欢迎。我作为这剧本的作者,对我们中国朋友之感兴趣于此剧并排演它,极感高兴和骄傲。我衷心希望他们的成功,并乐闻我这剧本的演出,可以成为我们两大民族如此需要和珍贵的两国文化工作者彼此间的文化联系与友谊的表现之一。
(顾世荣译)


第5版()
专栏:

  这倒是“美国问题”
郭沫若
西蒙诺夫的《俄罗斯问题》,我在三年前读过译本,的确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剧本。
它的主题自然是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但决不是反对美国人民。美国帝国主义者阴谋挑拨战争,在今天已经成为事实。它事实上是“四分之一的苏联的敌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民的敌人”。作者对于美国人民是抱有无限同情的。
主人翁斯密司是有良心的一位自由主义者。他不肯接受报馆老板兼总主笔马菲尔逊的反苏指示,要他到苏联去从事造谣,说俄罗斯人准备侵略,因而失掉了生活上的一切,“不见容于赫斯脱等一班人的美国”。
但他却发现了“林肯的美国”,他“正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通过斯密司,我们可以了解:在今天的美国,一般有良心的人们是受着怎样的迫害;在今天的美国,所谓自由主义者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要想争取真正的自由,那只好“开始新的生活”,创造“林肯的美国”——也就是“人民的美国”,“明天的美国”。
这为美国人民指示出了一条路。可惜这个公正的剧本在美国是禁止上演的。单只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看出,反动的美国统治者是怎样蒙蔽着美国人民,害怕美国人民的觉悟了。
但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能够自由地欣赏这个剧本的上演,让我们认识什么是今天的美国,而更进一步分清敌友。
不自由的美国人民同样是值得同情。因而我们的加紧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也就是支援了美国人民,帮助了“林肯的美国”的创造。
(九月八日)


第5版()
专栏:

  《俄罗斯问题》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
茅盾
《俄罗斯问题》是苏联著名的作家K·西蒙诺夫的作品。这是西蒙诺夫的第五个剧本,曾荣膺一九四六年的斯大林文艺奖。这是西蒙诺夫得到斯大林文艺奖的第四次,又是他的剧本得奖的第三次。
《俄罗斯问题》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的独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暴露了美帝国主义如何在反苏反共的口号下煽动并准备新战争,如何仇视正义与真理,迫害思想进步的人士,如何梦想奴役全世界的要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民。《俄罗斯问题》也暴露了美帝国主义所吹嘘的什么民主和自由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民主”或“自由”都是独占资本家的专利品,广大的美国人民完全没有份;《俄罗斯问题》也暴露了美帝国主义所吹嘘的什么“美国生活方式”实在是独占资本家用暴力和金钱来威胁、利诱、欺骗、迫害善良的人民,使他们服服贴贴做独占资本家的奴隶,如果谁想反抗,那就会像剧本中的斯密司一样会弄得走头无路。
《俄罗斯问题》更指出了美国的独占资本家如何运用他们支配下的广大的宣传网(报纸、期刊、广播电台、出版机构等),制造舆论,颠倒黑白,使美国人民在长期的经常的欺骗宣传之下不明白事理的真相;《俄罗斯问题》很有力地指出一切自命为代表美国人民意志的美国独占资本家所拥有的报纸、刊物、广播电台等等,实际上是完全违反了广大的美国人民的意志的,是违反了美国人民的利益的。
最后,《俄罗斯问题》又很有力地指出:虽然在各种各样的迫害和利诱之下,美国人民中间的进步分子还是不屈服的,美国的进步力量还是一天一天在发展着。
总之,《俄罗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美国,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很大。这个剧本写于一九四六年,其时美帝国主义还带着好几层的假面具,现在美帝国主义本相毕露,张牙舞爪、侵略朝鲜、并且处心积虑想把战争扩大,不但用海军侵略我国的台湾,还用空军来侵犯我们东北的领空,损害我国财产,杀伤我国人民。美帝国主义已是我们第一号的敌人,我们必须认清这个敌人的里里外外,才能有把握地对付它。
《俄罗斯问题》在首都演出,这件事的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没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俄罗斯问题》在中国的演出是绝对不可能的。在反抗美帝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已经赢得了第一个回合,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取得最后而且永久的胜利!我相信看了《俄罗斯问题》以后的广大观众一定加强这胜利的信心。


第5版()
专栏: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孙维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出版,震撼了整个苏联文坛。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于一九三五年获得列宁勋章。他给斯大林同志写了一封信说:“…政府给了我最高的奖励,党的忠实的助手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教育和培养了我,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只要他还没有停止最后一下跳动以前,我一定要将全部生命,供献给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新一代的布尔什维克教育事业。……”
保尔·柯察金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翁,奥斯托洛夫斯基用保尔·柯察金写出他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这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它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保尔·柯察金这英雄人物的可爱,因为他不是一个超人,不是一个与我们隔绝的人物,他是个平凡的人,正是这种平凡的人干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他是一个值得歌颂的英雄,这类英雄人物在苏联卫国战争及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出现了不知多少,保尔·柯察金是千百万“以特殊材料制成的”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这种英雄人物所干的英雄事迹,并不是他一个人决定了乾坤,扭转了历史的车轮,这种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与精力,供献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自由解放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与许多劳动人民儿女的一生很相似,他所与众不同的,就是在他已经全身瘫痪,瞎了双眼以后,他还能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医生宣布了他的死刑,告诉他已经完全失掉劳动能力,只有几年残余的生命时,使他感到最大痛苦的不是死的威胁,他的最大痛苦就是不能继续为党工作,不能为无产阶级事业继续奋斗。如果生命只是为了吃喝与喘气,那生命对他就完全失去了价值,他以最大的坚忍克服了这人所不能克服的痛苦,他有信心地说:“有健康和青春的时候成为一个坚毅不拔的人是比较简单和容易,可是现在如果能坚持下去,那才是真正的荣誉呢。”只要他身体上还有一部分机构没有死亡,他决不会停止工作,正是为了工作他才能生活。保尔·柯察金生存的目的给予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世前不久,他曾这样问过医生:“请告诉我,我还能活多久?”当医生回答他说医生不能回答病人这类问题时,他微笑着说:“我不是病人,我仅是个受了伤的战士,战士是不怕死的,我仅仅需要你正确的回答来制定我的工作计划,明白不?”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有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留下了保尔痛苦的感觉,那是因为他不明白保尔斗争的目的与他斗争的党性,保尔·柯察金不是在感觉痛苦,而是在克服痛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克服痛苦更愉快的事情了,一个人应该斗争,应该胜利,这就是保尔·柯察金的乐观主义。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美歌,如果仅只是为了自己而生活,那保尔·柯察金早已毁灭。生活是美好的,正是为了这无限美好的生活去作顽强斗争,这就是保尔·柯察金力量的源泉,也就是保尔·柯察金的幸福。


第5版()
专栏:

  我参加演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些心得
李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剧开排了,我被分配担任的角色是红军战士谢利达,他是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员。演戏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这样富有强烈的政治内容与高度思想性的剧本,也是第一次碰到在思想上,生活上与自己距离这样远的角色。真着急,怎么办呢?任务下来了,问题总得设法解决啊!
我应该首先从思想上,生活上去接近角色,其次才能谈到表演角色。我下定决心,要在创造这样一个角色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争取做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
在剧本讨论会上,我向大家宣布:“我的政治思想水平,实际战斗生活的体验和角色都距离很远,有一天我能追上角色了,我就要请求加入青年团。”目标决定了,我随时随地,一点一滴的在这方面历经着锻炼。
剧院院部为了修筑一条小路,号召大家自动参加劳动。开始,我是有意的想在这次劳动中体验一下剧中第六景“车站筑路”的那场戏;可是,后来却溶化在劳动里了。第二天,又接续着干,我发现,几位偷懒的同志在室内下棋,有一两位勉强搬了几块砖头之后溜掉了,我心里有些动摇,也想洗洗手休息休息去。但是当我想到第六景戏里“……他们为了供给城里木柴烧,使城里的工厂开动起来,在烂泥坑里泡了两个月,连干了四次班,但是换班的人还没有来齐,最后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留下来不回城里去。……”他们把这工作坚持到底时,我忽然责问自己:“难道你想做戏里的逃工吗?”如果这样,你怎么能演好痛骂逃工的好团员谢利达呢?怎么能表演这位热爱劳动的红军战士呢?想到这里,我克服了落后思想,愉快的坚持劳动到最后一天。当我走在我也参加劳动筑成的小路上时,我感到十分愉快。半年前,我一碰到这种满身臭汗的劳动就心烦,而现在却在劳动中找到了愉快。
有一天排戏,我病倒了,感冒,发高烧,浑身没力气,但是我不愿意向导演请假,怕拖延了工作日程;更不愿意让她知道,怕影响排戏;我一直坚持把戏排完,虽然下了台就站不稳,可是在台上时我却始终振作精神,因为我想到了保尔在他失掉了手脚,病重瘫痪的时候,他还是坚持工作,奋斗下去……我这点小病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排演过程中,导演为了要使剧本更为完整,将戏删掉了两场,这两场都有我出场,导演非常抱歉地对我谈到这个问题,为了打破她的顾虑,我冷静而坦白的向她说:“只要为了工作,为了把戏搞好,请你不要顾虑到我”。问题算是解决了。当时在理性上,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作是对的,但我在情绪上还是有些波动。这时,我又想到了保尔,想到了团支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保证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剧演好,想到了拿青年团员的标尺来要求自己,就应该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整个利益时,也就心平气和了。
“八一”建军节游行,我被分配的工作是抬两人高的朱总司令大画像。事前我心里就在嘀咕着:“最好别派到我。”可是终于被派到头上来了。对于一个向来没有挑担过笨重东西的知识分子,这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心想:“我不抬,你不抬,他也不抬,那叫谁去抬呀?平常不是爱高谈阔论服从组织分配的工作吗?怎么面临考验,就打算逃避了呢?”当我想到:假如我想做一个青年团员,就应该在各种革命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时候,我就拿出了勇气抬起来了;在完成任务回到剧院脱下上衣时,两边肩上露出了被压得红红的两块。……正如谢利达所说:“人的这股力量是从那里来的?!”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学生运动达到高潮时,我却逃避在斗争之外,以不问政治为清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借口下,贪生怕死。有一次“罢课”晚会上我参加演了一个讽刺匪特的活报剧,就提心吊胆,怕挨打。现在,当我听到了保尔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与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作的斗争!”的时候,我才对过去的怯懦感到羞耻。
今天我才了解,为什么许多共产党员,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不平常的英雄业迹——在被敌人非刑拷打时,至死不屈,正像谢利达所说:“人一有了主义的支持,那么他所有一切的事情结果都会弄得很漂亮。”
经过这一点一滴的学习与锻炼,通过了排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启发与教育,我要改造思想争取入团,寻求“主义”的支持,让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最后,我终于被批准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团员了。现在每当我遭遇到困难的时候,一想到我是青年团员,想到了青年的模范——保尔就有了力量和信心。
我虽然入了团,从思想感情上逐渐的靠近角色,但是这样并不就等于说一定能演得好这个角色,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苏联的许多名演员都是共产党员,这不是偶然的事情,因为他们所表演的东西都是反映了党的活动。现实生活是由共产党所领导的,如果没有高度的党性,就无法了解真实的生活,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怎么能创造出正确的形象来呢?没有党性的演员是演不好戏的(这也并不等于说党员一定能演得好戏),因为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能产生正确的感觉,有了正确的感觉才能产生真实动人的形象!


第5版()
专栏:

  评《中华女儿》
C·格拉西莫夫
电影艺术具有活生生地表现真实现象的能力。当资产阶级的电影一味说谎,歪曲真实,一年比一年地,一部片子比一部片子地更趋堕落的时候,在政权属于人民的那些国家里面,进步的电影事业则正在集中力量,层出不穷地创造真正现实主义艺术的新高峰。由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共和国制片厂出品的每部影片里面都反映着和平阵营的强大力量,反映着那些已被鼓舞起来从事创造的各族人民的力量。这些人民已意识到自己的威力,并时时巩固着它。
现在上演于苏联银幕上的影片《中华女儿》,就充分发挥了上述的作用。苏联观众以不倦的注意和兴奋来欣赏这部片子。这证明着两大民族的友情是如何深厚。
影片的开端叙述着一九三一年日本干涉者如何侵入东北,叛徒蒋介石和汪精卫下令军队对日不予抵抗,溃退入关。但是人民却不顾这些命令,挺起身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中国劳动人们——工人和农民的生活。被迫拿起武器来的人们首先是那些劳动的人们。影片中主人翁所表现的甘苦共尝,善于克服一切困难和英勇果敢的性格,就是为争取人权,为历史的前途而斗争的革命人民典型的特征。
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一群在不同的时间内来到游击队里的妇女爱国者,她们和自己的父亲,爱人和兄弟肩并肩地直接参加了战斗。
影片的各个镜头,贯穿着自觉的革命气概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我们看到那个在被日寇焚毁的村庄里失去了爱人的新女游击队员胡秀芝是怎样入了伍。在她面前唯一的道路——就是与剥夺了她的家,伤害了她的亲人的可诅咒的侵略者们作斗争。这个年青女子大概从没有想到会一旦手执武器去参加战斗吧。生活迫使她参加了部队。
当胡秀芝的女友们给她介绍部队中的生活条件时,是很令人感动的。女指导员冷云向胡秀芝说明谁是她的敌人,面临着她的是一个怎样艰苦而长期的残酷斗争。女指导员这些话说得简单,甚至可说有些干燥乏味,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冷云已表现出了一种新世界里的人物面貌。
游击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历尽百般苦难,遍尝缺乏粮弹的滋味。可是我们每次都听到共产党员们令人鼓舞地生气勃勃地言论,而这些言论散布着对人民力量的信心,和在最近期间战胜敌人的信心。
这些奋起参加残酷斗争的人,已理解到斗争是需要牺牲,需要巨大损失的,可是同时也知道一定会赢得胜利。也正是这种自觉鼓舞着影片的主人翁去立功,赋与他们在战斗中的力量,帮助他们在脚底被磨出血后仍然完成了艰难的转移。
也正是这个信心使受了重伤的胡秀芝能通过敌人的警戒线,突出重围而回到了部队;在女游击队员们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伟大场面中,表现出来的也正是这个信心。影片的最后一幕使人产生一种广大的难以忘怀的印象。
领导这一小队英勇的中华女儿的冷云牺牲了,但是妇女们继续她们英勇的抵抗。她们退到河边,企图分散日寇对退往别处的游击队的注意。转移成功了。妇女们不惜牺牲地完成了自己伟大的革命任务。胡秀芝代替了牺牲的冷云指挥部队。她就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时就看见的那个因为遭受严重损失张慌失措和受过折磨的胡秀芝。部队把她锻炼成英勇的斗士,不屈不挠的革命家。在影片最后的几个镜头里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女英雄——她领导了女战友跟着她,虽然不可避免的死亡在等待着她们,但是她们抱着这样高尚自觉的正义和自己事业的不可战胜性去迎接了死亡。她们的功绩将永久铭刻在人民的记忆里。
大无畏的中华女儿!她们把所有的子弹都射完,砸碎了枪枝,为了不让敌人获得他们的武器,同时用手榴弹掷击进攻着的日寇。她们在枪林弹雨之下退到河边,高高地举起她们的女指导员的尸体,踏入河中而壮烈地捐躯于寒冷的涛浪中。
女英雄已经不见了,但敌人的子弹仍然雨点般打在水面上。影片的导演大胆地做个概括——在我们面前又涌现出英勇的女游击队员的形象,好像象征着人民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并且我们相信,也知道这个英勇的功绩使她们的英名永垂不朽。
这个故事和杰出的苏联影片《夏伯阳》最后一个场面是相似的。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两个影片都是有伟大的思想作基础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人民是要胜利的,他的斗争是不可避免地使自由和民主力量走向胜利而使反动势力和仇恨人类的力量走向失败。
《中华女儿》这部影片摄制的朴素而明了,具有深刻的信念毫无虚伪掩饰。在影片里用毫无人为的纯朴和真实显示了中国游击队的生活,劳动和日常战斗生活。
编剧颜一烟,导演凌子风和翟强,摄影钱江,作曲葛炎,演员张铮、岳慎、柏李、苏菲、孙月芝、翟强、李超和金风——全体工作人员都深刻地和真实地了解了自己的创作对象。在片中反映着真正的生活。
在树林之中,在挂在树枝之间的红色战旗下,举行入党仪式和高呼着庄严的宣誓,这是如何令人感动的一幕啊!
从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对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以前注意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斗争而只能猜想的东西。编剧、导演、摄影、作曲和全体演员对这部影片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细节,他们遵循现实主义的传统作成了这部影片,对现在力图尽量地去了解自己的伟大的战友——自由中国人民的苏联观众看来,这部作品是有着无限的意义。
东北制片厂和它的全体工作人员创造了完美的作品。毫无疑义,这部影片在苏联观众中会受到最生动的反响,他们是会珍视为自由,为民主,为人民和平的繁荣而斗争的真正具有战斗性的艺术的。
(谭兆祥译原文载八月二日真理报)


第5版()
专栏:人民文艺

  合作
——长篇小说《火车头》第十六章
草明
(续九月十日《人民文艺》第六十五期)
一天,铆工分厂念报时读到一篇关于马家湾铁路工厂超过生产任务,胜利完成“二七”号的消息,并有一篇是对李学文的特写。李学文听到写的自己,不觉心慌起来,听不清;后来自己拿来报纸,悄悄避开大家来细看;看了半天,看完了,微笑地想着:那小子,把我捧上半天高啦!——不妙,把我写的这么好,人家到我跟前一瞅,——两码事,准要骂道:“哼,原来是这样一块材料!”他又看到记者蔡槐清写道他如何漂亮时,羞怯的咬了一下嘴唇,突然想起了金秀凤,心中便闷闷不乐。
“她枕上那少东家的胳膊睡觉啦,把我忘啦!”
他一幻想到她在别的男人的怀抱里时,怒火就燃烧着他,他觉得胸膛里热的难受,双眼压成三角形,两排牙齿恨恨的磨着。
“李师傅,让我好找,那儿也没找到你。”近视眼,不爱说话的化验室主任范雨亭向他走了过来,和他一块坐在一只横放着的汽油桶子上面。李学文不觉抬起身来,范雨亭立刻按住了他,继续说道:“明天是星期日,不晓得你有工夫没有?”
“有什么事吗?”李学文丢开了脑子里的金秀凤,平静地问。
“明天如果你没有什么事,我和你一道回厂来,再准确地做一回电焊条试试看。方同志已对我说了几天,只是上个月闹电焊割电板,你挺忙,我没去找你,其实电焊条缺的很,咱们把它做出来,大量的做出来,可以供全沈阳的需要,免得‘临渴掘井’……”
李学文立刻高兴起来,握住了范雨亭的手,连声说:“我明天清早就来,我明天一定来!”但是他又不愉快地叨念说:“可是那方子,在李技术员那里,我的……”
“已经要回来啦。”范主任冷静地,有备无患地说。
星期日的工厂十分清静,家雀停在现场的屋檐下,停在树干上,遥遥的彼此叫唤,在骄傲自己的叫喊成为今天厂里最响亮的声音。除了十几个工会干部回来了和方晓红开了个小会,别的什么动静也没有。李学文把家里剩下来的全部药粉都拿了来;一进厂就碰见了自己的大哥。他正要出门回去。现在李学德对弟弟已是另眼看待,过去的责备都变成了鼓励。他看见他挟着许多药面,一看就知道弟弟来干什么,问他道:
“试验电焊条是不是?也好,最近电焊条缺的很,不要等来不了时才试验,耽误活计。上次短了氧气,叫人操心死了。”
“你回家么?”李学文皱起了眉心,看见哥哥点了点头,他就叮嘱他:“刚才小柱肚子痛了半天,要我抱着他才肯安静点。可是我今天和范主任约好,再不能——他现在睡着了,如果一会他肚子还痛,就叫大嫂子拔拔火罐。我说不定下晚才能回去。”他说完了,转身就往化验室走去。他一路走一路寻思他大哥和一些工友最近常到方同志那里去开会,有时开到晚上,问他开什么会他不说;手中常拿起《共产党员课本》看,还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他大哥不在时,他曾把书拿来通通看了;看看书里面有没有什么秘密,他猜不透。这时他自惭地想:“大哥想必已够格,快加入共产党了!这一回我落在后头了!”回头他又想:“我对人民的贡献太——没有,对工厂一点贡献也没有;人家怎能要我?可是我一定坚决,今年不行,明年,我好好干活。”他想起共产党员课本里面所说的话,又燃起了希望。
范主任早已来了,看见李学文,欢洽地点了点头。李学文把药面一包一包打开,两个人开始研究起来。他打开了一包药,把药名唱一遍,放在一边:“这是黑铅粉”,“这是重炭酸漕达”,“这是二氧化锰”……
范雨亭俯低头,一样一样过细看,好像用鼻子去嗅它们似的。“嗯,这不是二氧化锰,是翻砂用的黑铅粉。”他把药面递到他跟前,用手指搓着说:“你瞅,二氧化锰是乌黑的粉末,不带亮光,而且用手搓的时候,不像黑铅粉那样滑;从比重来说,二氧化锰也比黑铅粉重一些。——这是黑铅粉无疑。”
他们继续辨认着药料,范雨亭唱着,“这是氧化鐟,呶,炭酸氢钠,就是我们常用的面起子。”后来又打开一包黑的东西,高兴地说:“这可能是二氧化锰,怎么,又像又不像,奇怪!”
“这怎么办呢?到底是与不是?我记得我买过一回二氧化锰,还贵的很。”
“待我来化验一下。”范雨亭以沉着熟练的动作调好了过硫酸亚和硝酸银溶液,把黑铅粉末放进去。不久,溶液现出鲜艳的桃红色。“是锰。只是不太纯,好像……”
“我的小儿子捣的蛋,我不在家他就拿药面子玩。”李学文高兴地把二氧化锰放在一边。
药看齐全了,照方子一点,就短了硅砂和氧化铁;化验室里也没有这两样东西,李学文又犯愁了。星期天,仓库又没人,上街买又没有钱。范雨亭没吱声,在哪儿想办法。李学文期待地向他瞪大了眼睛。
“去个电话给方同志,问问她有办法没有。”李学文提议说。
范雨亭轻轻摆摆头,仍然不啃气。李学文焦急地望住他,静悄悄坐在旁边。
“这么的吧,氧化铁好办,咱们拿铁锈来代替。只是硅砂——我知道唐山有出产。”
“大连也有。”李学文补充说。
“它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矽,还有少量的氧化铝、钙、钠等;它是造玻璃的原料。你寻思寻思拿玻璃是不是能代替它。”
“咱试试看好么?”李学文高兴了,立刻伸直了高大的身子,“我去找玻璃去。”
“那么,我去找铁锈。你把玻璃砸的碎碎的,砸成面面。”
到了晌午,玻璃和铁锈都找来了。两个人各自把带来的饭一热就吃了起来。李学文嚼着窝窝头便想起儿子,不觉失声道:“我的儿子不知道肚子还痛不痛。”
“谁看他?”
“我的嫂子。”
“你屋里的呢?”
“早殁啦!”
“唉,日子难过吧?”
“可不是,家里还有个小的!我大嫂孩子又多。你家几个孩子?”
“三个。我屋里的没用。照顾三个孩子还照顾不过来,每天早晚还要我帮她做饭。”范雨亭咽了一口咸鱼,顺便把咸鱼让李学文吃,继续说:“人家共产党的女同志个个都能干,和男人一样干。方同志不用说了,就是刘厂长的太太带了三个孩子,现在不是在人事科工作了么?人家共产党的好处真多;从解放到现在,我还看不到他们有些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的人对工业外行是真的,刘厂长和方同志都一个样。我想,外行不是罪过,只能算是美中不足。你说呢,李师傅?”
李学文不住点头说:“外行也不要紧,他们瞅不出来毛病,咱们能瞅出来;只是咱们的话不好使唤,提上去也白搭。眼看着现场里有许多事情得变一变才好,可是上头轻易不采纳呀。”他一面惋惜着,一面很惊诧范主任的态度。在他思想里,以为上头的那些职员都是瞧不起工人和不赞成共产党的。可是现在在他眼前的化验室主任分明待朋友似的对待他,而且又极力推崇共产党。他不觉想起了董技术员和常下现场的陈琦,心里说:“这些都是好人!像单道木,李慕西那样的还是不多。人家方同志眼光高,她早就说人家职员也是工人阶级,也是我们的弟兄;况且人家都有学问……”
这两个人很投机的唠起来,虽然范雨亭说话有点文绉绉,李学文听起来很费劲;可是他认为他诚实可爱,他特别佩服人家有科学知识。他忽然后悔地想:“早知他是个和气人,我早就该来找他,电焊条不是早做成了吗?”
一直到入夜,他们才把新做成的电焊条焊上,拿到抗拆器上试验。试验的结果,最高纪录是33K.g/m.m,最低是24K.g/m.m。
范雨亭沉思地摇摇头说,“可是锅炉板的抗张力需要35K.g/m.m这还不行。”
李学文沉闷地挂下了脑袋。
范雨亭柔声安慰他,并且对他解释说:“硅砂是安定电弧和增加电动性的;二氧化锰在被复剂里的作用也是安定电弧,氧化性还可以增加熔滓的剥落。说到氧化铁,性子和二氧化锰差不多,但是它不能增加熔滓的剥落。我寻思,李师傅,这一次的试验结果不佳,是二氧化锰分量不适合,明天咱们再来试试,好吗?”
李学文答应了,他把药拿了出来,把秤也拿了来。等范雨亭锁好化验室的门回家之后,他却回到现场,漏夜又过细研究了一遍,回想着范主任的话,重新把药的份量调整一次,做成了焊条。
第二天,他又把这一回焊好的铁板拿去请范雨亭试验。范雨亭一问底细,知道他昨夜独自熬了一个通宵,便衷心佩服地说:“你这才配成为真正的国家的主人——我自愧不如!——你的孩子病怎样了呢?”
“今天早上我问了大哥,他说他一夜睡的很好。小孩们肚子痛不算什么一回事。”李学文微笑的望住铁板。
范雨亭不说什么,赶紧拿铁板去试验。这一次最高纪录达到40K.g/m.m。他很高兴,但是同时操心地向李学文说:“你把份量记起来没有?”
“记起来了。”李学文点点头,把一张起皱的纸头摊开,粗大的手指头指着说:“你的话说的很对,我把二氧化锰的份量减至百分之二十,我寻思,这样对锅炉板合适些。”
“祝你成功!”范雨亭紧紧的握着铆工的手。透过厚厚的玻璃镜子,他的眼睛闪出诚恳的,敬佩的光芒。
“没有你指导,绝对做不成!”李学文高兴的摇摆着对方的手掌。
两人都愉快地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