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给同志们的回答
  斯大林
这是斯大林关于语言学问题答复同志们的三封信,一同刊登在一九五○年七月《布尔什维克》杂志第十四期。
——编者
答桑席叶夫同志敬爱的桑席叶夫同志!
我回答你的信太迟了,因为你的信昨天才从中央机关转交给我。
你无疑是正确地解释了我在方言习惯语问题上的立场。
“阶级”习惯语,正确些说,应当叫作同行话,并非替人民群众服务,而是替狭小的社会上层分子服务。此外,它们没有自己本身的文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它们无论如何不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相反地,地方(“地域”)方言,是替人民群众服务,并且有自己的文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某些地方方言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可以成为民族语言的基础并发展为独立的民族语言。例如,对于成为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基础的俄罗斯语言中的库尔斯克—奥勒尔方言(库尔斯克—奥勒尔“话”),情形就是如此。对于成为了乌克兰民族言语基础的坡尔塔发—基辅方言,也必须这样说。至于说到这些语言中的其他方言,那末它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溶入这些语言中,并在这些语言中消灭了。
也有相反的发展过程:一个部族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发展条件而还未成为民族,它的统一的语言因为国家崩溃便瓦解了;至于还没有在统一语言中被磨掉的地方方言,却活跃起来并成为形成单独独立语言的基础。例如,对于统一的蒙古语言,情形可能就正是这样。
约·斯大林
一九五○年七月十一日
答别尔金和富列尔两同志
你们的信收到了。
你们的错误是把两种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用另外的题目代替了我给克拉舍宁尼科娃同志的答复中所研究的题目。
(一)我在这个答复中批判了马尔在论到语言(有声语言)和思维时,把语言同思维分割开来,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由此可见,我答复中所说的是会讲话的正常的人。我并且断言道:这种人的思想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于会讲话的人,与语言材料没有联系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你们没有接受或驳斥这个原理,却举出了不正常的不会讲话的人、哑聋的人来,他们不会讲话,当然他们的思想不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由此可见,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我没有讲到也不能讲到,因为语言学研究的是会讲话的正常的人,而非不正常的不会讲话的哑聋的人。
你们是用另外一个未被讨论的题目来代替了被讨论的题目。
(二)从别尔金同志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把“字的语言”(有声语言)和“手势语言”(照马尔的说法,“手的”语言)并列看待。也许他认为手势语言和字的语言是同等的东西,人类社会有一个时期是没有字的语言的,“手的”语言当时代替了以后出现的字的语言。
但是,如果别尔金同志真正有这样的想法,那末他就犯了严重的错误。有声语言或字的语言始终是人类社会唯一的能作为人们完善的交际工具的语言。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即令是最落后的,能够没有自己的有声言语。人种学不知道有任何一个落后的部族,即令是,比方说,像十九世纪的澳洲人或火地人一样原始的或还更原始的,能够没有自己的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结合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生产、与自然力量作胜利斗争并达到我们今天所有的进步的力量之一。
在这一方面,所谓手势语言的意义,由于它极端贫乏和被局限着——是小得不足道的。其实这不是语言,甚至不是这样或那样能代替有声语言的语言,而是人们有时用来强调自己讲话中的某些地方的辅助手段,这个辅助手段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有限的。不能把手势语言和有声语言等量齐观,正如不能把原始的木锄与现代最新式的拖拉机等量齐观一样。
(三)由此可见,你们首先感到兴趣的是哑聋的人,然后才是语言学问题。显然地,正是这个情况使得你们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来。好罢,你们如果要坚持的话,我就不妨满足你们的要求吧。那末哑聋的人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的思维是否在工作着呢,思想是否在产生着呢?是的,他们的思维是在工作着,思想是在产生着。显然地,既然哑聋的人不能讲话,他们的思想便是不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不是说哑聋的人的思想是赤裸裸的、与“自然规范”(马尔的用语)没有联系的呢?不,不是的。哑聋的人的思想之产生和能够生存,只能是根据他们日常生活中由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而形成的对于外在世界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形象、知觉和观念。在这些形象、知觉、观念之外,思想就是空洞的,失去任何内容,就是说,它是不存在的。
约·斯大林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答阿·霍洛波夫同志
你的信收到了。
由于工作很忙,答复稍为迟了些。
你的信无形中是从两个假定出发:第一个假定是认为可以脱离引文中所讲到的历史时期而引证某一作者的著作,第二个假定是认为从研究一个历史发展时期而得出的某些马克思主义结论和公式,对于一切历史发展时期都是正确的,因而应当是永远不变的。
应当说这两个假定都是大错特错。
几个例子。
(一)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存在,资本主义沿着上升的路线相当平稳地发展着,向未被占领的新的地域扩张,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不能充分有力地起作用,——那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了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某一国家内胜利,它只有由于一切或大多数文明国家里实行了共同的攻击才能胜利。这个结论后来便成了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的指导原理。
可是在二十世纪初,特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谁都明白,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显然已变为了垄断的资本主义,上升的资本主义已变成了垂死的资本主义,战争揭露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不可救药的弱点,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成熟时期的不同,——那时候列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得出了结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切国家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内同时胜利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些国家中革命的成熟是不平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旧公式已经不适合于新的历史条件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这里有着社会主义胜利问题的两个不同的结论,它们不仅互相矛盾,而且还互相排斥。
某些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不深入事情的本质,脱离历史条件而作表面上的引证,他们可以说:这些结论中有一个是绝对不正确的,应当加以抛弃,而另一个结论是绝对正确的,应当推广到一切发展时期。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知道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是错误的,他们不能不知道这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不是绝对地正确的,而是每一个结论对于自己的时代是正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结论对于在垄断以前的资本主义时期是正确的,而列宁的结论则对于垄断的资本主义时期是正确的。
(二)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中说道: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国家应当衰亡。于是根据这点,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党内的一些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便开始要求党采取办法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地衰亡,把国家机关解散,把常备军取消。
但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对当代世界形势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发生在一个国家内,而所有其他国家则为资本主义所统治,这时候革命胜利了的国家不应当削弱自己的国家、国家机关、侦察机关、军队,而应当用一切办法加强它们,如果这个国家不愿意被资本主义的包围所击溃的话。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得出了结论:恩格斯的公式是指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或大多数国家内获得了胜利而言,它对于下列场合却是不适用的,即社会主义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胜利,而其他一切国家则为资本主义所统治。
由此可见,我们在这里有着社会主义国家命运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公式,它们是互相排斥的。
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可以说:这个情形造成了不堪忍受的状况,必须把公式中的一个看作绝对错误的而加以抛弃,把另外的一个看作绝对正确的而推广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切时期。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知道: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是错误的,因为这两个公式都是正确的,但不是绝对地正确的,而是每一个公式对于自己的时代是正确的:苏联马克思主义者的公式对于社会主义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胜利的时期是正确的,恩格斯的公式则对于下列的时期是正确的,即社会主义在个别国家内陆续的胜利引导到社会主义在大多数国家内的胜利,这样一来,实行恩格斯公式的必要条件才会造成。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
对于霍洛波夫同志在其信中引证斯大林各种著作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公式,就必须这样说。
霍洛波夫同志引证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这一著作,其中作出了这个结论:比方说,由于两种语言融合的结果,其中的一种语言通常成为胜利者,而另一种则陷于衰亡;可见两种语言的融合并不产生什么新的第三种语言,而是其中的一种保存下来。其次,他又引证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的另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说: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胜利的时期,当社会主义巩固起来并实现于日常生活之中,各个民族语言就必不可免地会溶合为一个共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当然不会是大俄罗斯语言,也不会是德国语言,而是某种新的语言。霍洛波夫同志把这两个公式对照了一下,发现它们不仅不互相一致,而且是互相排斥的,于是失望起来。“从你的文章里——他在信中写道——我理解了语言的融合永远不会产生某种新的语言,可是在这篇文章发表以前,根据你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发言,我曾坚决地深信:在共产主义时期,各种语言会溶合为一个共同的语言”。
显而易见,霍洛波夫同志发现了这两个公式的矛盾并且深信应当消灭矛盾,于是认为必须丢掉公式中的不正确的一个,而抓住对于一切时代和国家都正确的另一个,但是必须抓住哪一个呢,——他就不知道了。真好像是陷入了走头无路的状态。霍洛波夫也没有想到:两个公式都可能是正确的,——每一个对于自己的时代是正确的。
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他们不深入事情的本质,不管引文中所讲到的历史条件而只作表面上的引证,结果必然陷入走头无路的状态。
然而,如果分析一下问题的本质,就没有任何理由感到走头无路了。问题是在于:斯大林的《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这一小册子和斯大林在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所指的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时代,因此所得出的公式也不相同。
斯大林在其小册子中的论及语言融合问题的那个公式,是指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胜利以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剥削阶级是世界上统治的力量,对民族和殖民地的压迫仍然很厉害,民族的隔离和互不信任被国家的区别所巩固着,民族的平等还不存在,语言的融合是在争取一种语言的统治地位的斗争中进行着;各个民族和各个语言的和平与友谊的合作条件还未具备,摆在日程上面的问题不是各个语言的合作和互相丰富,而是一些语言的被同化和另一些语言的胜利。不用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有的只能是战胜了的语言和被战胜了的语言。斯大林的公式所指的正是这些条件,因为这个公式讲道:比方说,两种语言的融合,结果不是新语言的形成,而是其中一种语言的胜利和另一种语言的失败。
至于说到斯大林在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论及各个语言溶合为一个共同语言时的另一个公式,那末这里所指的是另外的一个时代,即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胜利以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世界帝国主义将不复存在,剥削阶级将被推翻,对民族和殖民地的压迫将被消灭,民族的隔离和互不信任将被民族的互相信任和接近所代替,民族权利的平等将被实现,压制和同化语言的政策将被取消,各民族间的合作将被建立,而各民族的语言将有在合作方式中互相丰富起来的可能。不用说,在这些条件下根本就谈不到一些语言的被压制和失败与另一些语言的胜利。在这里我们将遇到的不是两个语言——其中一个遭受失败而另一个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而是好几百个民族语言——这些语言由于各个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长期合作便首先分出最丰富的单一的区域性的语言,然后区域性的语言才溶合为一个共同的国际语言,这个语言当然既不会是德国语言,也不会是俄国语言,更不会是英国语言,而是吸取了各民族语言和各区域语言的精华的新语言。
因此,两个不同的公式适应于两个不同的社会发展时代,而且正因为它们是与之适应的,所以这两个公式都是正确的,——每一个对于自己的时代是正确的。
要求这两个公式不互相矛盾,要求它们不互相排斥,——这是何等地荒唐,就像要求资本主义统治时代不与社会主义统治时代相矛盾,要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互相排斥一样。
书呆子和死啃书本的人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和公式看作教条的汇集,而这些教条是“永远”不变的,虽然社会发展的条件已经改变了。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把这些结论和公式都背熟了,并把它们胡乱地引证一番,那末他们就能够解决任何问题,因为他们料到背熟了的结论和公式对于一切时代和国家、对于一切生活情形都是适用的。但是有这样想法的只能是那些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字母而不看到它的实质、背熟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公式但不懂得它们的内容的人们。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它是在发展着和改进着。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不能不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而丰富起来,——因而它的个别公式和结论不能不随着时间而改变,不能不被适应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新的公式和结论所代替。马克思主义不承认绝对适应于一切时代和时期的不变的结论和公式。马克思主义是一切教条主义的敌人。
约·斯大林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曹葆华、毛岸青译)


第3版()
专栏:

  华东军大工农干部学习文化成绩显著
【本报讯】据新华社南京十一日电: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在领导工农干部的文化学习上,已有了初步的成绩和经验。
该校第一团七百六十名学员,绝大多数是工农出身,文化水平一般都很低,只有高小到初中的程度,甚至还有文盲;经过在学校半年多的文化学习,在国文方面,甲乙级的学员过去不懂标点和文法,现一般的已经都能使用,作文一般能抓住中心,文字通顺。丙级学员普遍增加了识字数量,具有粗浅阅读能力。数学方面,程度高的已经由简单的算术四则应用题学会了初等代数的四则应用题,程度低的也学会了算术中的乘除法和解括号。
该团是在去年九月底成立,十二月正式开学,全部学程暂定为二年,每三个月作为一个阶段。教育的总目的是要提高学员们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成为建设近代正规化国防军的骨干。教育的总方针是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群众与领导相结合,并采取逐渐提高、稳步前进的步骤,和贯彻求用、求精、求通的原则。
参加该团学习的七百六十名学员都是久经革命战争锻炼的老干部。学习开始时,绝大多数学员由于深感过去在工作中文化水平低的痛苦,所以学习情绪非常热烈。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学员对文化学习的内容认识不清楚,认为学文化就是学几个字,还发生了想用突击方式来学文化的急躁情绪。也有某些学员对文化学习缺乏信心,或因离职学习和家庭困难等发生思想波动,不安心学习。这些现象经过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基本上得到了克服。
因为学员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因此,在学习组织的形式上,便按照学员国文及数学程度,各分甲、乙、丙、丁四级并分成许多班次,认真编级编班。如国文在甲级,数学在丙级,就入甲丙级;国文在丙级,数学在丁级,就入丙丁级。教育内容以少而精,一般知识与专门知识相结合为原则,由浅入深,由近而远。教学方法上,是采取教员讲授启发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教员在讲课前都开准备会,研究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订出详细的教学方案,然后按步就班,进行讲授。为了提高教员的讲授水平,校方与教员组成评教委员会,进行了评教工作,初步改进了教育方法,增强了教育效果。在学员方面以自学为主,提倡“勤学多问”、“苦练多写”的精神,因而有了相当的成绩。


第3版()
专栏:

  “七成学习三成教”
——天津市一女中学生帮助工人学习文化
本报记者 金凤
“我们是,七成学习三成教”,天津市一女中学生这样概括地说明她们帮助工人学习文化以及她们在帮助工人学习中自己向工人们学习的情形。
荣誉的事业
在一女中,帮助工人学习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荣誉的事业。担任了附设在一女中的工人业余学校教员的师生,受到全校普遍的尊敬和羡慕。
当工人业余学校刚一开办,一女中校长号召师生们以具体行动,来为工人服务的时候,五十来个高中的学生,报名参加了工人业余学校的教学工作。她们分成了二十几个小组,每两个人共同教一堂功课;上课时一个人在上面讲,一个人坐在下面听;下课以后就问工人“有什么意见”。这样,她们以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一开始就赢得了工人们的信任。
最初的困难
但她们最初对于工人有着抽象的一切都好的想法。她们不十分了解工人对于文化还是外行,还需要她们切实帮助。因此,她们在教学上就处处跟着工人走,陷于相当被动的局面。有时,某些工人爱扣字眼,教课的学生不指出那种学习方法的不妥当,只是抱着一本字典跟着工人转。结果是自己准备功课尽管吃力,工人们仍然感觉不满足。有时她们教得快了,工人们提意见;她们就教慢些,工人们又提意见;她们就感到无所适从的苦恼。
摸索到的经验
在实际教学上碰了这些钉子的结果,她们发现自己的“纯粹要向工人学习”的想法有片面性,服务观点模糊。她们初步认清了应当从充实自己做起。这样,两星期一次的教员联席会定期举行了,在会上交流了教学经验;教同年级同一课程的在一起准备功课,互相帮忙找补充教材和准备教法。她们又仔细研究工人的特点,教学方法也有了改进。例如教算术四则题的用计算日、夜工和男、女工的工资来代替“鸡兔同笼”;教初年级算术时不死讲加、减法的法则而先讲加、减法的用途;教高小国语时朗诵一些通俗文艺作品。这样做的结果,显著地提高了工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向工人学习
通过了具体的教学过程,学生们的“向工人学习”就由“主观愿望”变成了“实际的行动”。首先是工人们的耐心帮助她们和认真坦白的态度,使她们增长了不少实际知识。有一次一个教员说到“宗教有它的坏处也有它的好处”,工人们一听就急了,说:“甭给我们宣传宗教,我们是不信这一套的。”工人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善于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有一次一个教员讲到隧道,因为不熟悉而不得不举出莫斯科的地下铁道来做例子的时候,做过矿工的工人们就详细地讲出怎样开凿隧道,怎样通风等等做为补充。这样,教员们是工人的先生,也是工人的学生。
帮助了自己的学习
工人们一天做工十小时左右,还一路赶来学习;有时为了开会或加班,顾不得吃饭就跑来上课;有时上了课以后,又赶忙去上夜班,一直顶到天明。他们那样顽强、艰苦的学习精神和劳动态度,更直接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她们看到工人以分秒来计算和分配他们的学习和劳动的时间,她们就觉得自己的学习还是相当松懈,因此就逐渐安排她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紧张、有秩序起来。她们逐渐学会抓紧时间,学习时也比较能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联系实际。这就使她们的学习,比别的同学来得踏实和深入。这就使她们在教书以后,非但没有耽误学习,反而学得更有成绩。


第3版()
专栏:人民园地

  张家口铁路分局机务段上月连续发生责任事故
蓝英、羡荣建议建立奖惩和负责制度
张家口机务段在四月末,发动职工,展开迎接“五一”、实行机车大清扫运动,提高了全体乘务员的情绪,打下了开展五、六、七三个月大竞赛运动的基础。同时,段内又发动了红旗运动,机车队间互相挑战,并在机车指导队内组织了联合劳动组,使六月份全月没出任何责任事故。
但是,从七月开始,该段又连续发生了三次责任事故。七月九日,冖丂一一五五三号机车在王官人屯站造成冒进信号责任事故。七月二十九日,冖丂一一五一一号机车在罗文皂站又造成机车缺水事故。该机车司机在大同出库给水后,一直到阳高补水站都没有验看水柜,也不补水,就又行开车。结果,机车到阳高罗文皂间三一四公里土坡,司炉拉水时验看水柜,才发觉水量早已不够,只得敷衍着把车开到罗文皂站。七月三十一日,冖丂一一五二六号机车在土木狼山间一○四公里,又造成机车轮箍崩裂的事故。
为什么七月份会接连发生了三次责任事故呢?当然,个别乘务员思想上麻痹大意,是发生事故的原因之一。但主要的原因是领导上工作作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从大竞赛运动开始到现在,该段领导上只偏重于政治鼓动工作,没有注意到如何树立、加强和巩固系统的工作制度。因此,各种制度的执行,一般做得很差。对于运动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没有很好的总结出来,使某些工作至今还没有头绪。对于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也没有很好建立。例如,行车股的主任与指导司机间,职责范围划分不明确;指导司机的工作太重。某些指导司机曾向领导上提出这个问题,要求解决;但领导上也没有及时解决。指导司机不按时作汇报,工作完不成时,领导上很少加以批评。某些行车股副主任和指导司机添乘后却在车上睡觉,乘务员向领导上提出意见,领导上也没有及时的处理。同时,对工作成绩好的指导司机,领导上知道了也不作表扬。又如在七月九日发生冒进信号事故的司机刘铁山,在五月份已曾出了一次撞车事故,当时本人虽然作了检讨,但他的思想认识还是很不够的。领导上对他也没有进行个别谈话与教育,以至第二次又发生了责任事故。二十九日造成机车缺水事故的机车班,内部不够团结;领导上早就知道,但没有进行必要的帮助。总之,领导上对干部奖惩不严明,不推行负责制,是工作成绩不能巩固持久的基本原因。
因此,我们建议:张家口机务段应明确地划清由主任至司机长间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严格实行逐级负责制,并建立系统的汇报制度,以争取彻底消灭事故,切实改进该段工作。
蓝英 羡荣


第3版()
专栏:

  朝鲜事件的真相
为什么今天朝鲜会响起炮声呢?
对于朝鲜我知道得很清楚。在发生战争的那些地方,在北纬三十八度的海裘城(译音),去年我曾经和文工团一起在那里举行过演奏会。当我们听了当地居民的叙述,立刻明白了美国在朝鲜的各项政策和金元外交。特别是由于杜鲁门政府坚决拒绝把自己的军队从朝鲜撤退,当解放朝鲜国家的苏联军队从朝鲜领土上撤退的时候。
据官方的说法,美国留在南朝鲜是“为了维持秩序”。他们是怎样维持秩序的呢?演奏会结束之后,有一个疲乏的、心神不安的人民军队的少校过来向我们道谢。我们顺便问他,为什么所有的城市都充满了光明、歌声和生命,而在北纬三十八度划界线附近的边界区却存在着令人窒息的黑暗和使人心寒的死寂呢?他踌躇了一会说:
“我们生活在经常的不安中,时时刻刻等待着那方面所袭来的祸患。不久以前,我所指挥的部队受到了严重的袭击——李承晚军队越过北纬三十八度,侵入我们的领土。他们许多部队是由日本军官来指挥的。据被俘的人说,他们是领有攻到平壤去的命令的……”
一九四九年五月,李承晚部队侵袭凯登(以下地名均为译音)和卡昌的许多居民点;攻击楚本村的时候,烧掉住宅二十五家,架走农民四十五人;攻击纳马明村的时候,烧掉住宅二十家,杀死居民八人。在同一天,另一部队攻击裘纳栋村的时候,烧掉住宅三十九家,杀死居民四人,架走一百十八人。
同年七月。李承晚军队的两个营,越过划界线,侵袭安德和冈苏德,又是纵火焚烧住宅和屠杀居民;还有两个营在七艘武装警艇协助之下,攻击胡安和高山棚高地。
八月、九月、十月,连续不断的挑衅,焚烧和屠杀。
请问,应该“维持秩序”的美军在这时候干些什么呢?也许,是拿这种情景来开心作乐吧?像翁丁县被疑为参加民主活动的二百八十九个青年男女,都被齐肩活埋,受了几小时磨折之后,再照准他们的头部射杀。或者像亨本仁城市场上十五个人所受的刑讯,其中还有男女少年,李承晚刽子手把他们的舌头全部割掉。
艾奇逊先生说朝鲜是“自由国家”,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季约翰先生也说朝鲜是“远东民主堡垒”。美国为了这个“民主堡垒”,仅仅在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就供给了总值达七千万美金的武器和军需品,后来遵照“军事顾问团的协定”,又追加了一千万美金。根据这一次协定,美国人花费了三十五万美金在苏奉、库安臼、台古和焦臼陀陀岛上建筑了空军根据地。
每一个正直人士都会问:美军留在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美国人连续不断的把军火运往朝鲜,在那里建筑飞机场和军事基地、训练军队,所追求的目的又是什么?而且每一个正直人士会得到无可避免的结论——目的在于发动战争!
我们还记得一桩非常重要的事情。朝鲜人民政府最近曾经向南朝鲜各政党呼吁,成立统一的联合政府。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战争贩子杜勒斯火速赶往汉城。过了几天,人民政府的特派员就在划界线上遭遇到机关枪的扫射。也许,这是杜勒斯先生对朝鲜国内确立和平秩序的试图起了“特别的关怀”。
杜勒斯的出场,使李承晚喋喋不休起来了。在六月十九日的“国民大会”上,他无耻的号召对北朝鲜进行“激烈的战争”。当然罗!正像丹麦《土地与人民》报所证实,战争贩子杜勒斯曾经“公开保证汉城亲美政府,在任何状态之下可以获得美国的全力支持。”杜勒斯离开汉城之后四天,李承晚军队就侵入北朝鲜了。
朝鲜事件的真相就是这样。
(编者按:本文原题为《美国的冒险》,作者是《H·葛利巴巧夫,原载七月一日苏联《文学报》,由思立译出发表在《时代》第十五期上。上面是译文的摘要。)


第3版()
专栏:人民园地

  金日成将军之歌
  “金日成将军之歌”的说明
  “金日成将军之歌”,一九四六年即已在朝鲜全境内普遍流行。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北朝鲜举行文学艺术作品比赛大会时,此歌曾荣获一等奖。
  作词者李燦为朝鲜著名诗人;作曲者金元均,与郑律成和李冕相,为朝鲜三大作曲家。
  在朝鲜北部,“金日成将军之歌”像国歌似地流行着。在工厂、矿场、农庄、人民军和各级学校里,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在开会或举行游行示威,都唱着这一雄壮有力的歌曲。
  这次朝鲜战争爆发前,在李承晚傀儡政府统治下的南朝鲜,“金日成将军之歌”也同样地流行,虽然不是公开的。人民游击队在作战时高声唱它,八九岁孩子们蒙着被子也偷偷地唱它!
  现在,这一为朝鲜人民所喜爱的歌曲,不仅在北朝鲜,而且也在南朝鲜的铯大部分地区,被广大的朝鲜人民,到处用高昂的声音所歌唱了。
  (歌词由袁水拍、孙良田合译)


第3版()
专栏:人民园地

  党的好女儿(续)
  江平作
  (四)厂长在工友面前宣布要调一个同志到化学调剂室工作,但谁都知道药品是时常发生危险的。大家都犹疑不敢应声。这时,赵桂兰举起手来接受这个任务。
  (五)赵桂兰已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了。她在工作上和学习上都能带头团结群众、帮助别人。有一次教别人磨药时着了火。大家都被吓跑了,但她不顾危险用手把火扑灭,手也烧起黑泡了。
  (六)赵桂兰的身体本来就很弱,但她在艰苦的工作中从不呌苦,总是以忘我的精神去完成党所分配的任务。有一次玻璃渣子打进她的眼睛里,使她疼的直流泪。这样,她就用一只眼睛坚持二十多天的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