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当前的出版工作
编者
最近我们读了两百多种新出版的社会科学书籍(包括二十七家书店的部分出版物),同时听了各地关心出版工作的朋友们的谈话,看了各地报纸上一些关于出版工作的报导,对当前我们的出版情况有了初步的、比较具体的了解。这里根据这些材料,简略地谈谈我们的意见。
首先应该指出的,我们绝大多数的出版业者都在向进步的道路走。书籍的政治思想水平一般地在逐渐提高。这是很可喜的现象。在解放后出版的书籍中,内容恶劣的书籍所占的比率很小。有些书籍,内容虽然有缺点,大都是写作者受着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并不是存心歪曲事实,欺蒙读者。
出版家努力求进步的倾向是值得赞扬的。但同时也应该指出,在编辑、出版、发行种种方面,缺点依然很多。最严重的缺点是印重版书太不谨慎。今天,新出版物数量还不多,不能供给读者的需要,解放前出版的好书,应当重版。可是在重版之前,总得经过一番检查的工作。有些书籍,在解放前应该认作好书的,在今天就嫌不够了,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有害了。有的即使在从前也不能认作好书的,可是有些出版家还是照样在印。事前并不经过检查、修订,也不去问一问作者。甚至有的作者向出版家提出了修改或增订的要求,出版家为了顾虑成本,不愿重排,还是照原版翻印了。这是不应该的。另一方面,一部分作者也该担负一些责任。作者自己写的书,内容如何应该知道。发觉从前写的书有问题,就应该主动地通知出版家停止重印。或者经过了修正再印。然而某些作者似乎并没有这样做。其次,翻译的书籍,译文很多生硬难读(内容是否有误译,我们没有能够对照原文,只好不谈)。翻译苏联和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书籍,吸收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在今天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工作。我们希望翻译工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把这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再次,书籍的校对工作,除了商务、中华、开明等少数书店比较认真以外,一般都嫌太粗疏,误植的字和标点符号上的错误很多没校正。最后要说的,是各出版家编印书籍,分工的倾向还不大看得出来。单纯争取营业利益,漫无目的和方向的情形,在某些书店中依然存在。这在今天,固然还不可能向一般出版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可是要做好出版工作,分工和专业化是必要的。不专业化,出版物的质量就无法提高。我们希望出版家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各自审度主观的力量,配合整个国家的需要,开始作专业化的准备。出版的分工和专业化,是人民出版事业应走的道路,那是无可怀疑的。
以下谈谈发行工作。把优良的书刊及时地普遍地传播出去,达到读者的手里,同样是出版业者的重大任务。轻视这一工作是非常错误的。这里面主要包含着推广、发行两大项目。推广工作,是用诚实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来使读者知道有什么好书出版,好让读者来购买阅读。这项工作,从前邹韬奋先生主持生活书店的时候是做得很周到的。希望一般的发行工作者都能够学习这个优良作风,并且加以发扬光大。现在一般进步的书店,发行工作都嫌做得不够。出版了好书,没有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门市工作和邮购工作往往也很差,不能使读者满意。前一些时候,听到一位苏联朋友的一句话:“书籍堆在仓库里,好比鱼晒在太阳里,是很凄惨的景象。”这是句极深刻的话。做发行工作的人,应该牢记在心头才是。当然,应该努力推广、发行的只是好书,决不是坏书。有些不负责的出版家,在把坏书大吹大擂,欺骗读者。例如上海青光书局出版的《辞渊》,不但取材很杂乱庸俗,而且政治上的错误很多。该书局却在各地方报纸上大登广告,吸引读者。这种作风是应当反对的。
这几个月来,出版界的批评风气逐渐展开了。上海大公报已增辟了《读书与出版》栏。其他各地报纸和杂志中对书刊评介的工作都已相当注意。这是很好的现象。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推进工作最有力的武器,希望每一个关心文化建设的人和广大的读者,都热烈地来参加出版界的批评工作。


第5版()
专栏:

  提高书籍出版工作的水平
——苏联真理报五月二十四日社论
君强译
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时刻关怀着苏联国内精神文化的充实。书籍出版的增加,就是发展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条件之一。在苏联社会中,书籍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是动员和组织群众来完成经济与文化建设任务的有力工具。
书籍——是为人民的!这句话中蕴含着多么伟大而深刻的意义。书籍在苏联国内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发行,它已经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苏联人民喜爱书籍,他们把书籍看做良师益友,看做劳动与斗争的助手。书籍的出版,在我们国内已经获得了空前未有的规模。从出版物的数量来说,苏联占着世界第一位。
苏联的书籍出版事业,是为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的培养与教育而服务的,是在群众中传播进步的马列主义思想的有力工具。
布尔塞维克党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来全力发展我们国家的出版事业。近来,有若干出版局已经显著地改善了自己的工作。所出版的书籍的思想水平已经提高了。关于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文化等问题的书籍,比以前出版得更多了。
争取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及文化的斗争,在所有各个出版局的面前,提出了新的巨大的任务。为了顺利达成这一任务,首先要排除出版工作中的许多严重缺点。
时时刻刻注意着出版书籍的品质及高度水平,这是任何一个中央的或地方的出版局的工作当中最主要的、有决定性的一件事。书籍的品质必须符合于苏联人民日益增长着的文化要求。即使有时偶尔地出版了一些思想上有缺点的,或没有多大价值的书籍,像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能容许的。
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责成了所有出版工作者要保证供应那些在科学和知识各领域中迫切需要的各种书籍。可是,各个出版局所出版的关于经济问题的书籍、关于传播先进经验以及科学和技术成就的书籍,完全是不够的。甚至有某些出版局还和现实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脱了节,时常出版了各种毫无价值的书籍。例如,不久以前,国立计划出版局还出版了不少品质很坏、缺点很多的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为了保证能够出版好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及真正科学性的书籍,就必须提高我们各个出版局工作的水平,使它们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与组织性。然而,有些出版局竟没有能发生将它自己作为组织者的作用,反而落到了生活的后面,毫无计划不加选择地出版——接了什么稿子,就出了什么书。这样,很奇怪的现象便出现了:我们虽然出版了成百成千种的书籍,而读者们总是在抱怨着他们所需要的切合实际命题的书籍,还是很缺乏哩!
举一个例子说,读者们对于国立政治书籍出版局是有着多少的责难呀!在苏联国内,有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在学习。这些广大的劳动群众对政治问题都很关心。可是,关于许多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及苏联国家历史诸问题,却都没有好的书籍来供应。
在各个科学技术以及各行政部门所属的出版局,在工作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缺点。它们对苏联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宣传得太无力了。在普及生产革新者的经验方面,做得也太不够。然而,同时它们却出版了一大批的、狭隘的、只属于个别专门部门的出版物:各种条例、章则、通告等等东西。近年来,单是机械制造出版局便出版了九十多种不同的、属于专门部门业务上的各种训示、指示、须知等类的汇编。
某些出版文艺作品的出版局,在工作上也缺乏目的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即:它们将杂志上发表的创作,不经过严肃的审订,便拿去翻印出版了。
一些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的个别的出版局,对于出版书籍的翻译工作,表现了不负责任。时常的,有些不熟练的、有时简直是草率拙劣的人,也招去当了翻译者。他们毫无选择地翻译各种书籍,甚至于翻译他们自己还不甚了解的文字。像爱沙尼亚、乌兹别克、以及其他若干的出版局,直到最近,翻译工作还是很不仔细,还是充满了错误。
各个出版局落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大都不好好去研究读者们的需要,群众性工作做得不够。各出版局的编辑委员会通常都不起什么作用。
有许多的地方出版局,对于自己本州的、本共和国的需要研究得不够,也不和本地本国的作家们联系起来一同工作,只把莫斯科出版的书籍翻印出来就了事。譬如说,巴什基尔的出版局就是这样的情形。而且,它所出版的书籍在形式上也不好。巴什基尔出版局的这种经常失败,其原因是对于它所担负的任务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同时编辑出版的程序也组织得不正确。苏俄部长会议所属的印刷出版及书籍发行管理局对于为出版工作创设基本条件漠不关心。巴什基尔州的党委会对于该州的出版事业同样也漠不关心。
苏联出版书籍的印刷与装帧,也应该与其高度的思想水平相配合。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照通常情形看,我们是并没有经常注意到要为读者们供应一些印刷精美、装帧坚固、版式合适的图书。
读者们对于印刷恶劣、装帧不好、和一些装订得也潦草粗糙的出版物,曾经表示了他们的不满,这是完全应该的。在安托诺娃同志和郭尔诺夫同志给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就曾经指出了伊万诺夫州出版局所出版书籍之潦草的装帧,恶劣的用纸,以及版式的不合适。
印刷出版及书籍发行总管理局对出版事业情况负有直接的责任,然而它没有保证着具有权能的领导。它很少注意到出版物的内容,也不关心到提高其思想和艺术水平。它又没有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来发展印刷工业,特别是彩色印刷。至于对于进一步展开书籍的发行工作,也做得太少了。
出版事业——是我党思想工作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这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对出版事业的领导,借以保证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为我们人民所需要的书籍的出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五十种小人书
崇文
把广大儿童和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连环图画这个群众文艺形式,掌握到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手里,作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力武器,是当前文艺活动中一个迫切的工作。这一工作现在正在开始,而且显出了非常蓬勃的气象,像各种条件比较完备的上海,半年多来,就出版了约二百种的新连环画。这些新画基本上清扫了旧连环画封建、神怪、颓废、空想等等的毒素,开始吸取了积极的战斗的题材,多少反映了群众的生活与斗争;在旧连环画还有深固基础的今天,在群众文艺教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这种工作是值得受褒扬的。不过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批评和商讨也是必要的。最近我读了五十种小人书,这里就把我对于这些书的意见,写在下面:
这五十种小人书,由八个出版机关出版,作者共有二十九位(另有一本是十四人的集体创作)。除了少数的几种是一九四九年出版的电影照片外,其余的都是今年出版。一般讲来,这些小人书的主题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好的。但从技巧上讲,这五十种小人书中,就还有不少缺点。这些缺点,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带有相当普遍性的;有些只是表现得不好,而有些却严重地影响到内容。让我先从这一方面谈谈。
是些什么缺点呢?
第一、画面粗糙,人物形象前后不一致,甚至有些流于漫画作风。如用中国画的大写的方式,用漫画的方式,用粗线条的木刻方式,把一个人画得头很大、身子很小,或者人比房子高,房子比山还大等,这些都不大合适。有些人物的衣着面貌前后颠倒(如《刘胡兰的故事》中间的阎六和李老四——华东书店版);画国旗画成一片黑。这也是不谨慎的。
第二、连贯性不够,缺乏动作过程。如有一种《白毛女》,总共才八十面,每面标四句唱词,几乎每一句唱词说明一件事情。画面在这里仅仅是唱词的插图;而四句唱词,也就必然受着一定的局限,不能充分表达意思,因而每一组唱词之间,便显得不能连贯。其他如《兔和猫》(教育出版社)《三个英雄传》(工人出版社)等,也有同样缺点。由于画面太少,就必然不能适当地表现过程,因此故事性也就不够充分。
第三、人物形象宾主不分,主人公显得不突出。这在古装画里犯得更厉害。读者只看到一些各色各样的古装人物、古香古色的房舍和物事,分不清宾主,辨不出好丑。每个场景的主要脚色亦无比较突出的镜头,也没有适当的表情。
第四、版面不整洁,字与图插得乱七八糟。有些小人书,图画已经够粗糙了,再加上说明与对话的字体写得大小不一、字形难看,以及摆的地方的不考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这些技术上的毛病,也会使读者看了觉得讨厌。
第五、表现方法(编排、文字)只适合成年的知识分子口味,不易为小人书的对象所接受。譬如《鲁迅的童年》(教育出版社),在内容上是根据鲁迅原著编绘,当然无甚问题(在目前是否一定要选这个题材,那又当别论),在形式上也相当美,版面整洁,绘图工整,这都是好的一面。但它的说明,却是文绉绉的,纯系摘录鲁迅原文。原书的序上说是给儿童们看的,但儿童们是否看得懂?是很成问题的。另外有些小人书,在大部分的用语上和说明上,都参杂了不少的文言或新名词,这都是应该注意的。
第六、主题思想不明确,或表现手法不适当。比如在主观企图上,原意是在反迷信,但由于处理材料时抓不住中心,或者不能有一个好好组织起来的发展,致使读者们反被一些神奇古怪的、或者穿插的材料所吸引。这样一来,不但削弱了主题思想,甚至还起了相反的作用。如《迷信的故事》(教育出版社)中的翠英因神经错乱被假包公堂审后,神志反而清楚了,这岂不是显得迷信倒有好处了吗?又比如《借红灯》(教育出版社),原意似乎是在暴露封建时代官宦子弟的败德邪行和官场的黑暗,但由于编绘者的思想混乱,存在着浓厚的才子佳人、偷香窃玉的封建文艺的残余思想,所以弄成了四不像。结果将一个统治者的太师写成了个公正的老人,这是很不好的。
第七、表现英雄人物缺乏整体思想,缺乏群众观点,过于突出,流于个人英雄主义。如《秋瑾》(教育出版社),这书一开始就强调秋瑾如何聪明,如何有能力,能诗能文,自号鉴湖女侠;以后就接连出现一些“英雄”的场面:灯下谈国事、教诲塾师、弃家赴日、陶然亭饯别、舞剑……。但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整个革命运动,却很少提到。这样就把一个秋瑾和历史割裂开来,和群众隔离开来。读者在这里主要不是得到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而是被灌输了如何能站在众人之上的个人“英雄”思想。这样的错误思想是应该清洗的。
上面一些缺点和问题,如果加以分析,可以说从第一点至第五点是属于纯技巧的问题,后面两点是已经涉及到思想性的问题。但更严重地涉及思想性的问题还在于:挑选题材缺乏政策思想,有的不能配合现实,甚至流于反动。这在影谊出版社和越伶出版社(均由美华书局担任发行)所出版的连环电影照片,表现得最明显。它们几乎只就“生意眼”着眼,凡电影就编成连环画。这里面多数是对读者毫无教育意义的;有的简直是反动的,如《粉红色的炸弹》。这书内容是写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如何在日占区做地下工作,它的内容的不合情理,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美女的性的诱惑上(当然,这倒是国民党的工作方法的实情之一)等等,且不去说,仅就故事本身说,就是歪曲历史事实的。因为事实上,国民党不是在日占区做地下工作,而是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勾结,互相往还。
缺乏政策思想的又一例子是《捉鬼》。这是根据那沙的原著改编的。这本书中的过大堂,打人,追挖底财等,都是违反当前的土地改革政策的。
《粉红色的炸弹》《捉鬼》这两本书,是这五十种书中内容最不妥的。我建议这两书的发行者将这两本书停止发行。
这五十种小人书中最值得推荐的,我以为是《福贵》和《英雄的爸爸》两种。
《英雄的爸爸》系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宏本等十四人的集体创作。内容为描绘一位东北解放军军属张老汉继续着他儿子为革命立功牺牲的道路,光荣的参加了人民武装的行列。故事动人,使人清楚地看到解放战争的伟大和当解放军战士的光荣。图画的进行,活泼而细腻,如读一篇文艺作品,人物形象较完整,前后能保持其一致性。《福贵》系人民书报供应社出版,赵宏本、周杏生编绘。它的内容与赵树理的原著大体一致,还能抓住原著的精神,除具备有《英雄的爸爸》的优点外,在启发阶级教育、暴露封建罪恶方面颇有力量。画图设计的精巧,版面的整洁、干净,比《英雄的爸爸》更有进步。
除《福贵》和《英雄的爸爸》以外,其余的许多种也具备着部分优点,如《三个英雄传》(工人出版社出版)之选材,能结合现实,以及前面提到过的《鲁迅的童年》之画面工整等。
现在为了读者的方便,也为了反映这些小人书编绘出版工作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个小统计,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研究。
【五十种小人书的统计】出版机关及所占数量:
教育出版社:三十三种。
华东书店:五种。
通俗文化出版社:四种。
越伶出版社:四种。
影谊出版社:一种。
华美书局:一种。
工人出版社:一种。
人民书报供应社:一种。作者:徐淦 赵宏本 初步社 庞渔艇 董天野
活力画室 王鸿 凌涛 卢汶 麦杆
戴玲 盾心 集体工厂 陶纯 陈丹旭
蔡忱毅 孟焕 徐正平 孙风 徐宏达
陈江枫 哲安 刘一蒙 周杏生 微风
张合涛 德才 许敏 江栋良画面:
毛笔画:四十种。
木刻:一种。
钢笔画:一种。
照片:八种(内电影五)题材的来源:
原解放区故事、戏剧、小说、名人传改编:二十九种。
旧中国的进步名著改编:七种。
外国名著、传记:六种。
电影:五种。
自然科学故事:三种。内容:
战斗故事:七种。
妇女问题:八种。
农村阶级教育:八种。
名人传记:五种。
历史故事:五种。
蒋区社会情况:四种。
自然科学故事:三种。
儿童故事:四种。
工人故事:二种。
时事:一种。
反迷信:一种。
抗日地下工作:一种。
恋爱故事:一种。


第5版()
专栏:

  关于“女布尔雪维克——玛丽亚”
编者
本刊第一期发表了高玉亭先生的《评初中国文第四册》以后,先后接到北京、太原、石家庄、新乡、祁县等地中学教师反驳的文章。这几位教师很热情,很认真,表现了高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感谢他们给我们以鞭策。并希望他们及本刊所有的读者,经常地、毫不客气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从整个工作的方向上直到个别的论点上。
这几位教师的反驳,集中在高先生对“女布尔雪维克——玛丽亚”这篇小说的批评上。他们几乎一致地在以下两点上不同意高先生的意见:(一)说玛丽亚对卜哥裴的不和不是建筑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上,而是简单的由于闹气;(二)说玛丽亚不是个革命人物,“倒像个带二流子习气的女人”。我们重新研究了“玛丽亚”那篇小说和高先生的批评,认为几位教师的反驳是有理由的。因为高先生的文章中全部抹煞了玛丽亚的革命性,完全把她看成了一个否定的人物。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从“女布尔雪维克——玛丽亚”那篇小说的某一方面来看,的确如新乡市工农中学刘正一先生所指出的:“玛丽亚的争取解放斗争是正义的,其作用也是很大的。在个别的字句上,看不见她‘宣传革命理论’,看不见她‘讨论妇女如何才能得到解放’。可是从玛丽亚的通篇故事看,便可以看到‘妇女解放的道路’——学习进步理论(看布尔塞维克的书)与战斗(如创办俱乐部,团结了‘想过别样生活的女人’,积极工作,参加党……)。的确,劳动生产是妇女解放的主要道路。但玛丽亚当时所处的情况是反革命的哥萨克正要打过来,革命秩序还没有巩固,普通农民都骇怕被选为苏维埃的委员。这时候正需要有果敢坚强的分子起来积极带头,玛丽亚便是这样一个人。”石家庄第二中学杨一凡先生说:“这一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写一个妇女翻身革命的经过,其实作者是企图通过这个小故事来反映一下当时革命波及到农村时新旧社会的斗争。”
但是,光是单纯地强调玛丽亚的性格的革命的一面、好的一面,或者单纯地指出作者主观企图上的好的一面,也还是不正确的。因为,主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得到恰当的正确的反映,而形象的概括性也不够完全和健全。譬如,就大家所不同意的第一点意见,虽说作者有表现革命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企图,但从文字上所看到的只是玛丽亚嫌厌卜哥裴的“个儿小”、“脾气怪”;对于他们夫妇不和的社会根源,并没有看到恰当的与必要的反映。就第二点说,玛丽亚的反抗过程,写得也很不自然——一个刚刚走出家庭的妇女,会突然跑到演说台上高叫“农民同志们!”会由读书报变化了气质。作者在表现妇女在革命斗争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的时候,也把他们写得过分突出了,没有顾及到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且忽视了紧张的革命斗争期间团结一致反对反革命的哥萨克进攻的紧急任务,过分强调了婚姻问题,以致使以玛丽亚为首的妇女们脱离了群众,在农村中形成了与男人的对立,因而以卜哥裴及作者所假设的“我们”为代表的农民(男人)竟“恨不得一下子把这革命打倒”。玛丽亚的性格,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充分的“反派”的描写的。此外,大段的男女关系及恋爱场面的描写,无疑的也削弱了这篇小说的积极的一面。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作者为什么创设了这样的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到作者涅维诺夫及其创作方法了。
作者涅维诺夫,在季莫菲也夫著《苏联文学史》(水夫译、海燕书店版)里是列入“接近高尔基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中的“农民作家”的。“这些作家自己有时还不怎么善于创造概括的形象,他们的现实主义不够深入,从次要中区别出主要的本领也不够。他们的创作似乎是站在自然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路上。”(页一九六)“在农民作家的创作中,有许多偶然的、不重要的生活图景,因此他们作品中的性格是贫乏的,不富于表现力的,主题建筑在事件的列举中,而毫无组织起来的发展……”(页一九七)这样作家的作品,用高尔基在“关于一个论争”里的说法,就是“把鸡毛和鸡肉一同炒”。玛丽亚的性格中,有“鸡肉”的部分,也有“鸡毛”的部分,因为作者不能区别,“不怎么善于创造概括的形象”,“没有组织起来的发展”,所以她的性格便表现为“贫乏的”了。
对于作者涅维诺夫,鲁迅也有过批评。从作者另一篇作品《我要活》中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鲁迅也认为作者“殊不似革命的劳动者”。但鲁迅说:“作者还是无产者文学初期的人,所以这也并不足令人诧异。”因为“革命以后的无产者文学………内容和技术,杰出的都很少。”作者涅维诺夫在一九二三年便死了,这使他的创作没有能获得追上时代发展的发展。
我们不能再多费笔墨在这儿来谈更多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这样:高玉亭先生对这篇小说的看法是片面的,有错误的;但各位教师们的意见也不完全。此外,原课本编者将它作为“新写实主义”的典型作品提供起来,也是不正确的。显然,作者及其创作离开新现实主义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登出这篇东西,希望把这问题作一个结束。至于这篇文章不适于作为中学的国文教材,这一判断我们以为是妥当的。


第5版()
专栏:好书推荐

  论共产主义道德
郭地
A·J·济思诗著
金诗伯、吴富恒译
新华书店版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说明了新的道德唯有新的社会生活物质条件建立后才有充分发展的基础。更指出新道德的优越特点——“这个道德是全人类的道德”。第二章用马列主义的历史观说明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等问题,揭露了道德的阶级性。同时驳斥了资产阶级“永恒真理”及“人性”出发的唯心论道德观。第三章对资产阶级道德,作了严厉的批判。最后,第四章是全书重点,反复的说明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全貌。
从总的方面说:“苏维埃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内容,………表现于苏维埃爱国主义和民族友谊的观念,对于财产,对于劳动的社会主义态度,新的纪律,人道主义和革命勇气,愉快的精神和忠贞的性格。”“苏维埃道德的意义就是捕杀人性中的野蛮性,铲除旧道德的残余,以社会主义的忠诚与信实对抗资产阶级的虚假与伪善;以集体主义对抗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以人道主义对抗嫉恨人类,在群众日常风俗之中灌输社会主义法则——‘大家为每人,每人为大家’。”接着,著者逐段分析了作为苏维埃人民新情感新道德根源的“爱祖国,生动的苏维埃爱国主义”;“在一切生活领域中的群众英雄主义”;从“个人与公共利益的协调结合”上建筑起的“个性的发展”;“对劳动的新观点”以及由此而生长形成的人的新品质——“勤劳、主动性、创造性、同志互助、忠诚老实、尊严之感”;在苏维埃人民生活中浸润着的真正“人道主义的精神”;以及在苏维埃社会中“家庭的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一个最重要的公共义务就是对于家庭及教养儿童的道德责任”等等。
作者说明“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自动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里面生长起来的。”它是“在布尔什维克政治的指导影响之下形成的”。“它在发展着并且继续着在向旧道德残余进行斗争中确定自己。”
这一本书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在今天,虽然我们的人民革命战争在军事上、政治上已经胜利了,一个新的社会从旧社会的胎包里产生;但在思想意识上——尤其在道德的范畴内,由于在旧社会中的长期存在和长久的反动宣传,还有广大敌人等待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渐次消灭。这本书从事实、从理论,揭露了旧道德的伪装和缺陷,昭示了新道德的优越特点。作为在思想斗争中道德范畴内的武器,这一本书将帮助我们学习先进的苏维埃人民新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去逐渐完成我们自己的“智慧中的革命,工人阶级思想中的革命”。


第5版()
专栏:

  红领巾
——一本优秀的儿童剧
克家
苏联·米哈尔果夫著
丁力红译·新华书店版
苏联优秀的年轻的一代在怎样生活着?“少年先锋队”这个伟大组织对他们这一群起着怎样的作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哈尔果夫的这本杰出的作品回答了我们所关怀着的这些问题。
这个剧本写了几个少先队员的生活、思想动态,特别着力写了作为主角的华列里。他是有才能、聪明、功课优异、纪律性颇强的一个孩子。由于他个人条件的优越造成了他的骄傲、对人没礼貌,一直发展下去,便变成为刚愎倔强、不听信别人劝告,不但不替大家服务、反要大家为他服务的一个有点自私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了。他宁愿感兴地画画风景画,但拒绝了队上派他画壁报的工作。结果是他被摘下“红领巾”——红旗的一角,被组织开除了。
丢掉了这条“红领巾”以后,他得到的是矛盾、痛苦,连性子也变得那么粗暴了。当一失去它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它的宝贵而决心争取回来。同时,他的最好的朋友查士金和他闹了分裂;他父亲在责备他;他妹妹在劝告他、讽刺他、骂他。一个人脱离了组织,离开了群众,便到处是墙壁,陷于难堪的境地。这是这个剧本所揭示的第一个意义。
我们的剧作者在这本剧里,不只写出了他的人物,也写出了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环境。这个环境是培植新的苏维埃人的,谁要是违背了集体主义的共同目标,那,他不改正自己便要粉碎自己。
华列里犯了错误,还可以说是严重的错误,但这却不是“坏”,不是品质的问题;错误是人人难免的,一旦他改正了错误,把缺点从身上去掉,他便即刻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这比“表”那本作品有了不同的意义。
少先队员们都知道这个称号的光荣意义,自己应该为它做些什么。他们期许自己进一步成为“青年团员”、“党员”,他们把这些认为是人生的“三个重要事件”。剧本里写了他们都爱读《青年近卫军》;也写了华列里的父亲—一个苦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而查士金的父亲为了保卫祖国牺牲在疆场上。对于他们——这些少先队员,那些为祖国牺牲了的青年团员,还有为祖国的安全而死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全力以赴的父亲们,不就是一幅幅悬在眼前的典范的写照吗?
这个剧本我想不只对于苏联的少年富有教育意义。它一共写了八个人物,都很突出,各有自己的一幅面目。译文也很朴素传神。这是一本好书,愿意中国的儿童、少年们在精神食粮奇缺的今天,能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滋养。


第5版()
专栏:

  迁京出版后的世界知识
丁絮
世界知识是有悠久历史的国际问题和外交知识刊物。这里,我以一个十余年忠实老读者的资格,简单地介绍与批评这本杂志,并趁此机会,向它提供我的意见和希望。
世界知识杂志创刊已十五年多了。这十五年,正是变化最多的十五年。由于它坚持革命的立场的缘故,它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曾经受过种种迫害以至于最后被封闭。从今年五月一日起,世界知识为了工作的便利和客观的需要,由上海迁到北京出版。迁京后的世界知识已经出版了八期。这八期,从内容到形式,从社评到补白,都令人有面目一新的感觉。我觉得它正在一期期地摸索改进中,虽然仍有很多的缺点还没有能够克服。
就内容来说,最令人注意的是增加了社评。我觉得世界知识社评的战斗性是很坚强的。最近几期,它抨击了英国的两面外交政策,拆穿了碧瑶傀儡戏,而且连续几期痛斥美日反动派迫害日本人民、变日本为殖民地及军事基地等阴谋罪行。读了世界知识的社评,不但了解了国际间最重要的一些问题,而且了解了我们对这些问题应抱的态度。最近新华社电讯也常常介绍世界知识的社评。而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几乎每期都介绍它。可见世界知识的社评已经获得极普遍的注意了。
除了新增的社评以外,其他专论的分量似乎也一期重似一期。过去以英美为国际政治中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国际政治的中心是在和平民主阵营方面。所以世界知识的确应该在这一方面为读者服务:即配合政府政策及号召,多介绍国际主义的思想。
其他方面,世界知识除了保持了望台外,又增加了国际扎记及国际问题解答两栏。这两栏似乎很为青年读者所欢迎。我在一个我所服务的学校的图书室中,看到同学们常常埋首读这两栏。
从总的方面来说,世界知识的内容是一期期充实起来了。但是也还有些缺点。
首先,世界知识一贯是以大众化作为编辑方针之一的。但是我总觉得它在大众化这方面做得不够。我想一些青年读者更有这个感觉吧。不要把读者水准估计得和专家一样高,这句话应该作为编辑先生的座右铭。当然,世界知识过去也登载过很多深入浅出的作品,用通俗浅近的笔调,深刻动人地分析问题。例如世界知识初期的了望台,和韬奋先生的“萍踪寄语”,就很受读者欢迎,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世界知识过去常常刊载许多讽刺漫画,很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迁京后,漫画比较减少了,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因为一幅好的漫画的力量决不弱于一篇专文。讽刺性短评也同样是有力量的,可惜也比较缺少。
对于时间性的掌握,也比在上海出版时期差了。世界知识是时事刊物,所以反映时事愈快愈好。
最后,在计划性方面,似乎还应加强。如何有系统地介绍人民民主国家,如何更有计划地报导重要的国际问题,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我还有下列三点希望:(一)多多登载常识性质的东西,帮助大家学习国际时事。现在一般干部对国际知识都很迫切需要,世界知识应该多登载这类基本知识的文章。(二)有分析地供给读者以更多的国际新闻,帮助读者了解国际大势。因为我以及几个朋友们常常觉得,要了解目前国际形势,除了细看日报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希望世界知识能负起这个提供资料的责任。(三)希望世界知识对于一些国际问题的疑问,反复地加以分析解释。例如对和平签名运动,有许多人不了解签名有什么用,甚至说签名怎么可以抵抗原子弹。这些问题,世界知识应多加说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