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报纸述评

  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
吸引广大的工农读者参加报纸工作,使报纸成为工农大众自己的报纸,使报纸上充满工农大众的声音,这是人民的报纸与其他一切报纸的根本区别。在苏联,还在一九二六年,真理报便已经有了二十万以上的通讯员;到了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工农通讯员的数量一定有更大的发展。
工农通讯员除了报道新闻之外,还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是团结和提高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动员群众参加建设事业和自我批评的一个重要力量。斯大林同志在《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一文中说:“也不可否认,由于自我批评的结果,我们的报刊成为了更加活跃和生动的报刊,而我们的报纸工作人员队伍,类如工人通讯组织,已经开始变成重大的政治力量了。”显然,如果我们不注意工农通讯员的组织,我们就不会有这种重大的政治力量。
我们的报纸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怎样呢?个别老解放区的报纸,通讯工作比较有基础,工农通讯员的数量比较多。例如,河北日报在今年三月间有一万六千个通讯员;苏北日报在今年五月有一万二千个通讯员,其中沭阳一县便有五百五十个乡村通讯小组,二千九百二十二个农民通讯员(其中包括乡村干部和乡村小学教师)。有了这样比较广大的工农通讯员网,报纸便能更好地反映人民劳动生产的状况了。苏北日报说:“广大的通讯员从工厂里、农村中、机关里供给我们大批稿件,从领导机关的布置,到一个乡、村的具体贯彻,都有了反映。”如果没有这样的工农通讯员网,那么报纸上的反映就会如江西日报在其出版一周年时所检讨的那样:“只有领导机关的活动,而没有群众的实际行动。”
然而我们的大多数报纸,包括老区和新区的报纸,却正是没有积极发展工农通讯员。平原日报在今年五月有五千多通讯员,但工农通讯员却只有四百四十人,经常与报社保持密切联系的农民通讯员只有五十四人。
人民的报纸而没有动员广大的工农群众来参加工作,工农通讯员的数量这样少,应该看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报纸工作者的群众观点还很薄弱,长期地存在着一种思想,以为报纸是给干部看的;而没有明确地认识,报纸一般地是首先给人民大众看的,是向群众说话的。因此,表现在通讯工作上,通讯员的组织也就只是在干部中打圈子。江西日报检讨他们的通讯工作说:“通讯员多限制在干部的圈子里,没有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不同的工作部门中去,……单纯依靠领导机关推动组织,忽视和放松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结合自下而上的发动。”
依靠领导机关,在干部中组织通讯员,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曾经是发展通讯员的主要办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但到了今天,这已经不能再作为主要办法了。然而或者由于习惯的力量,或者由于对这种似乎是轻而易举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的依赖,至今大部分报纸仍然采取着这种办法。长江日报的同志们在通讯工作上就曾经走过这样的“弯曲的道路”:他们曾用公开征求的方式发展通讯员,结果各阶层的积极分子的稿件大量地涌到报馆里来了,但他们因为发现这些稿件很难采用,这些通讯员很难培养,竟至把这些“已经发动起来的大批通讯员放弃了联系”。他们重新走回来向领导机关请求帮助,由上而下地在干部中发展通讯员,因而也走上了“把通讯员只陷在干部的圈子里,而不注意在工农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里面去发展通讯员”的老路。诚如长江日报所说,这种“弯曲的道路”是一种“有害的思想”的结果。
使我们的报纸工作者忽略了发展工农通讯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新闻应该反映人民群众中生动活泼的事实这一真理,还缺少足够的认识。由于他们在新闻报道中片面地追求“指导性”,以为只有干部通讯员写出来的全面的、综合的、总结性的稿件,才能有“指导意义”,就把工农通讯员所写来的生动事实看作是不能有“指导意义”的。加里宁说:“苏维埃新闻记者应该寻找每一个局部现象和总的现象的联系,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联系,这正是符合人们社会生活的真正发展的。”缺少这种认识,我们的报纸工作者对于那些主要是向我们提供生动的“局部现象”的工农通讯员,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了。
阻碍我们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动员广大的工农群众来参加报纸工作的原因就在这里。也正因此,使我们的报纸在人民群众面前,显得生硬、乏味,缺少具体生动的社会记事。
缺少广大的工农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是目前报纸工作中的主要缺点之一。自然,领导机关对通讯工作的帮助、干部中的通讯员网还是必要的。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已经明白指出:“报纸的通讯员网应当以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为主体,除工人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外,也要吸收政府机关中的积极的工作人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参加。”但是我们今天的缺点既然首先是缺少广大的工农通讯员参加报纸工作,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就应该是改进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为了贯彻这种努力,克服思想上和工作方法上的障碍,重视从工农大众中来的实际生活的生动具体的反映,改进我们的报道工作,并改变单纯依靠领导机关自上而下地在干部中发展通讯员的方式,都是极为必要的。
让我们把报纸的大门打开来吧,让成千成万的工农通讯员来积极参加我们的报纸工作吧!


第5版()
专栏:

  各地报纸改进工作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
——全国各报给新闻总署的五月份工作报告的综合介绍
新闻总署研究室
本文所摘引的材料,限于已经收到的一部分工作报告。以后收到的当继续加以介绍。我们希望全国报纸工作者对我们所作的这样一项工作提出意见。
编者
四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在新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将占据重要的一页,因为这次会议解决了关于报纸、广播电台和通讯社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指出了改进报纸工作的明确的方向。会议结束之后,全国报纸已展开了根据新闻总署发布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改进工作的热潮,从五月份的报纸上看,从全国各报给新闻总署的五月份工作报告上看,我们的报纸一般地已有了一些进步,个别的并有了较显著的进步。这还只是全国报纸改进工作的开始,在这些进步的基础上,循着既定的道路大步前进,就会使我们的报纸出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这里,首先从各报的工作报告中,摘出有关改组编辑部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以便加强联系实际的一部分来,说明在这一方面改进工作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
从报告中看,各地的报纸绝大多数都已经改变了编辑部的旧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开始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实行适当的分工。实行这种改组的结果,证明是好的,报纸与实际的联系加强起来了,报道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河北日报在报告中说:“编通采实行统一之后,消除了三者之间过去长期的不协调、互相埋怨的现象,更重要地还在于加强了主动组织稿件的工作,因为编辑工作经过编辑的亲自参加组稿,能开始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稿件;记者能按照编辑计划更恰当的进行有目的的采访了;通联工作者丰富了组稿退稿的内容,大大提高了通讯员的写稿情绪。不少通讯员来信表示:‘只要出出专题来,一定保证完成。’有的编辑给通讯员讲明为什么如此修改他的稿件后,通讯员来信感激地说:‘这种帮助太大了。’”
北京新民报“从四月份起,就开始把编采人员分成财经、政治、文教三组,每组三人或两人,各组有组长,及时研讨编采工作,由编辑主任领导,向总编辑负责。这样分工后,使采访活动、稿件质量都有了一些改进。夜班编辑有了出去采访的机会,外勤记者也能写出较充实而有内容的新闻与特写。……
“……报道工作的深入、改进,使记者从浮面的现象的报道,进入具体的深刻的报道,有的做了较系统的报道。如对调整工商业侧重了私营厂、店通过劳资协商,克服困难,并报道了几个典型。……较有系统报道的有区代表会,从各区的筹备工作,选举代表,开会等都报道的较成功。在报道中指出了会议的意义,初步总结了政府的经验,群众的反映,并批评了工作中的缺点。还有电车公司的好转,从赔钱到赚钱,以及接受合理建议,创造阻水板不怕下雨等发明。这样做,使报纸更接近了广大市民,起到了相当的教育意义。”公营和私营报纸在实行了这种改变之后,工作上都开始有了一些进步。
改组之后机构灵活了,稿件充实了,编辑、采访、通联的工作都提高了。这就是好处的第一点。
第二,在前述的基础上,编辑工作开始有了计划性。新湖南报在报告中说:
“编辑部建立了统一集中的领导,并按着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实行分组,……目前总编室已初步做到了根据编委会意图,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制定每周的报道计划。……
“由于计划性加强,领导统一,新闻报道比过去集中了,各版一般都能做到互相配合,各自为政的情形减少了一些,每天的报纸大都可以看出比较明确的中心,每天评论、报道、读者来信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稿件,都大体环绕着一个或两个中心,增强了报纸对工作的指导性。”
松江日报也说到:“五月份我们在争取主动,加强计划性方面,较过去稍有起色,表现我们已开始注意有计划地组织稿件。”但松江日报在加强计划性方面还是有缺点的,他们“在五月份中虽曾主动组织不少稿件,但仍带有盲目性。工业组五十五篇主动组织起来的稿件,尚不是事先有计划系统地组织来的,而是做具体工作同志零星碰到的。……由于组织稿件是零星碰到的,因之具体稿件的题目,事先并没有计划。”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缺点呢?主要的似乎是在于缺少对实际工作的全面认识,与领导机关缺少必要的密切联系。而改变编辑部的组织与工作也正是为了更好的分工合作,建立与各部门领导机关的密切联系,这就是改组的第三个好处。东北日报在这方面报告他们的经验如下:
“由于编辑抽空经常到各有关部门了解情况,自己掌握了材料,熟悉了政策,自然能更好地处理通讯员的来稿,而且也更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发现新闻材料,并当面与通讯员商量如何写作。经过这样组织来的稿件,大部能用,这是转变过去坐在家里,只知向通讯员催稿,而较少能提出具体意见的盲目组织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这经验尚需总结和提高,以作为将来发展和提高通讯工作的基础。”
河北日报也做到了“坚决克服关着门办报的偏向,编辑部领导同志及编辑人员开始走出门去,加强与各部门的密切联系,掌握领导机关的意图与实际工作的情况。除按照自己的分工参加各部门的定期的与不定期的会议外,并在电话上与面谈中经常交换意见。从短短的半月中,已初步体验到加强联系实际能以保持编辑部清醒的头脑,不致形成盲目的领导。但有的编辑人员在参加会议后,尚不善于据此组织报道。”
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所说,“改变现有的妨碍联系实际的编辑采访通讯联络等项工作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编辑部门统一集中的领导,并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实行适当的分组”,对于许多报纸都是一种完全新的课题。在开始实行的时候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从各地报告中已看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实行新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之后,迫切地需要加强编辑部统一集中的领导。河北日报报告他们的经验说:“领导上主要地掌握了四个环节:第一,是紧紧掌握出题目作文章,有重点地有目的地组织稿件,坚决防止与克服因编采通合一而削弱通联工作的倾向。第二,定期地制订一月的编辑计划及每周的发稿计划,使各组的工作有所遵循,不致形成自流。一般的一月计划应提前半月制订,俾便于记者、通联组织报导;计划制订之后,还要进行督促检查并具体帮助实现。第三,是争取从容的时间,除时间性非常强烈的稿件外,一般的稿件均提前两天交稿;特别重要的稿件及言论则不放在当日发稿数内,另行送省委审查后再发排。如此使总编辑有充分的时间来审阅考虑取舍。第四,建立一些必要的会议等制度,如总编室每晚碰头制度,审稿发稿看样制度,记者通讯员稿件处理制度,批评稿件的查询制度及会议汇报制度等。在建立制度中既要力避手续繁杂重叠,又要注意贯彻。抓紧了以上几个环节之后,编辑部的领导上就逐渐地摆脱了事务主义,克服了混乱现象,比较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取较充裕的时间,参加领导机关重要的会议,及帮助编辑人员在业务上提高。”就是这样,河北日报“在编辑部的工作上,初步地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
事实上,编辑部加强统一集中的领导问题,主要的是加强编辑工作的计划性问题,有了计划就可以避免领导上的盲目的忙乱状态。苏南日报实行了新的分工之后,稿件的数量大大增加了,这是好现象。但由于预先的估计不足,工作一度陷于被动,现在正以加强计划性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报告中说:
“现在编辑部各个组,都在唤稿子多,报纸登不下,老是被压挤下来,影响时间性。稿子多,这是一个好现象。原来怕改版后稿子不够用,没有预先估计到这一情况,因此就没有及早地提出具体办法来,如规定稿件的质量与提出每组每天应发稿的数字来约束各组,并使各组能有目的的在这一范围内每天组织与编辑稿件,并选择与精简稿件。我们没有这样做,结果各组也就盲目地在那里生产,总编办公室每晚统一组版时也就被动,又来不及改编精编,只有天天挤稿子,有些稿子一挤就是几天,而报纸却未能因稿子多了而把稿件质量提高一步。
“但是,严格地说,我们的稿子现在还不多,而且还太少。有很多地区、很多工作没有报道,或没有很好的报道。因此,我们今后一方面还是要想法子增加稿件的来源。而且相信只要我们肯想办法,稿件还是会增多的;而稿件增多,正是我们提高稿件质量的基础。在另一方面,我们编辑工作上,就应该同时强调更好地编辑与组织稿件。我们除了具体规定各组每天发稿的数量(特殊情形例外),并督促其改进编辑与组织稿件外,还应着重引导编辑记者,如何学习判断新闻的价值,照顾报纸的篇幅,使新闻短些,再短些。”
苏南日报的这些经验是值得参考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实行新的分工之后的通讯员的领导问题,已引起了各报较普遍的注意。长江日报在报告中说到他们现存的问题时说:“第三,通讯工作上发生困难,各组实行编采通合一,通讯员的领导不能集中统一,尚在研究改进办法。”关于这一点,平原日报采取了这样的办法:“编采通合一后,很可能削弱开展地方通讯员组织,及对通讯员的教育工作;为弥补此缺陷,我们仍设有通讯科,各组担任通讯工作的人员,属于通讯科的编制,他们过两重生活。”平原日报的办法实行的结果如何,担任通讯工作的人员过两重生活的方法效果如何,还有待于实际经验的考证;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我们报纸的通讯员组织还会大量开展,今后报纸的通讯员将不是几百人几千人,而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今后的通讯员领导将是一个繁重的工作;在编采通合一的原则之下,同时有独立的通讯工作领导组织以加强编辑部与通讯员的联系是必要的。
总之,由于改变了编辑部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报纸与实际的联系加强了,工作上的运用比较灵活了,稿件的质量提高了,编辑部工作的计划性加强了,这些都为改进报纸工作打下了基础。而由于这种改变在开始时所产生的一些缺点和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以后我们将看到克服了这些缺点和困难后的新的成绩。
然而,这还不是说我们的报纸在联系实际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除了工作中的缺点与困难之外,我们还有另一方面的缺点。辽东青年报在报告中检讨他们的缺点说:
“主要的是更好地联系实际不够。报道了典型,这是好的,但对普通的工作情况,一般的工作发展的水平的反映上,和一般的水平到先进的典型中间的路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指出上,则注意得不够。有的地方感到:报上介绍的很好,但怎样学呢?好像无从下手。因此,对工作的指导性还不够强。”
沈阳日报也在报告中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与群众联系的仍不够密切,群众的活动、群众的声音少。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如何通过群众贯彻执行的报道不够有力。开初也曾注意这问题,但注意得不够,只片面地理解,以为多登些特写和访问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并不尽然如此。
“比如责任制和保安检查,以及学习马恒昌小组的经验的报道,均未深入到小组中去,而采访仍未克服掉‘跑上层’的现象。工友对我们有这样的意见:‘质量加强了,但对工人帮助不大。’”
这就是我们联系实际仍然不够的地方。我们已经按照便于联系实际的目的,改变了编辑部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我们已经改善了与领导机关的关系,可以更加了解全面的实际情况。为什么还会有这种缺点呢?沈阳日报的检讨是对的,这是由于与群众的联系仍不够密切,因此,群众生活中的具体生动的实际还没有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为了改进这种缺点,报纸还必需加强联系群众。今后我们将继续把各地报告中关于联系群众中的情况,经验和问题综合起来加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第5版()
专栏:

  新湖南报关于会议新闻报道的检讨
最近我们根据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和北京人民日报《新闻工作》中所发表的《论会议新闻的报道》一文的精神,检查了本报前一阶段所刊载的各种会议新闻,发现在会议新闻报道上存在着很大的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我们报纸上的会议新闻数量很多,所占据的篇幅很大。以去年十月份为例,在那一个月当中,仅仅是湖南本省的各种会议新闻即有六十多篇,如果把这些新闻合拢在一起,可以整整拚满六个版面。而且那一个月正是人民政协闭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举行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时候,所以几乎没有一天的报纸看不到会议的新闻,而且各种会议新闻所占的地位又很大,使那一个月报纸上会议新闻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他各月份的会议新闻也有类似的情形,十二月一日那天的报纸,仅仅在要闻版上就同时出现全省职工代表会议,公路职工代表会议,电讯职工代表会议三篇会议新闻。让那许多缺少生活内容的(当然有的会议报道是必要的)会议消息占据着我们报纸有限篇幅的很多地位,当然就使能反映群众实际生活和劳动生产状况的生动报道的数量相对的减少,降低了报纸应有的作用。
第二个缺点是我们的会议新闻报道,往往是忽视了那些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会议内容,而是用最大的力量去报道会议过程的本身,这样的新闻广大人民是不喜欢看的。十月中长沙市举行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是应该报道,也是群众所关心的一次会议,我们虽然也用了很大篇幅,花了很大力气,但是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会议过程的报道,当然就不能发挥报道应有的作用。会前、会后、以及会议进行当中,我们曾一连串用很大篇幅发布了许多消息,但是内容呢?不过是会议预告、代表名单、主席团名单、提案审查小组名单、开幕仪式、首长讲话、代表讲话、小组讨论、闭幕仪式,又是一大篇讲话。其中《长沙市各界代表会筹备就绪后日开幕》的消息是以要闻版头条地位刊载的。会议开幕后,报纸曾连续两天都用很大篇幅刊载了十一位与会代表的讲话。在去年十二月一日到五日所举行的全省职工代表会议,报纸上对会议过程也是按日作了连续报道,但是这次会议究竟通过了什么决议,会议新闻反而没有清楚的交代出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缺点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会议新闻的认识有偏差,对于会议新闻报道的目的不明确。过去我们往往错误的认为会议本身就是新闻,因此就不加选择的把许多群众并不关心的会议新闻搬上了报纸。譬如有许多并不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都在开会以前就发布筹备会议的消息,这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这种筹备会议的消息对人民并没有多大关系,群众当然也就不愿意看这种消息。这些消息虽然应该报道,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明确认识到报道会议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因此就形成了盲目的报道,单纯着眼从形式上去报道会议,使报道充塞着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忽视了会议中对群众有教育意义的生动内容。
由于我们自己对会议新闻处理得不够妥当,在社会上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是随便什么会议都应该当作新闻来发表,如果不发表那一部门的会议消息,就表示不重视那一部门的工作。我们常常收到许多单位对我们没有发表他们的会议消息,或发表得不够多、不够显著,而谴责我们的信件;加以我们自己思想不明确,就反转来又助长了我们滥发会议新闻的缺点。此外,由于我们对会议报道的浮而不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某些单位在举行会议方面的形式主义倾向。
为了改进工作,我们认为今后除了在编辑工作上坚决贯彻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外,并要求各记者、通讯员,认真学习人民日报《论会议新闻的报道》一文。在报道会议时,应有所选择,报道那些真正与多数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会议的生动内容,而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人民并无兴趣的会议,以及会议中不必要的表面形式上面。
(转载五月三十日该报)


第5版()
专栏:

  多说跟少说
叶圣陶
说一个意思,说得噜苏些好呢,还是说得简捷些好?为听的人方便(说换成写,为看的人方便),当然说得简捷些好,只要传达了那个意思,不至于叫人家误会。而且简捷的话必然干净利落,这不单是说话方面的好处,也是思路方面的好处。如果不能够简捷,那就是多说,说了不必说的。夸张些把花钱来打比,那就是浪费。
这一回先举些个多说的例子,把我的意思说一说。抱歉的是手头虽然有不少的例子,可没有工夫分类研究,提出典型来,供朋友们参考。
(一)并不是说,东北区的财政已经是一帆风顺,……困难依然是很大的,还需要继续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五月九日第二版《生产建设性的东北财政》
(二)工会、劳动局、工商局等联合组成的领导机构,事先向劳资双方进行解释政策并发动双方充分酝酿,并领导制定集体合同。——五月八日第一版《华北若干中小城市行业,广泛签订劳资集体合同》
(三)这样黑暗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如不彻底废除,……则男女平等的口号和民主自由的社会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广大妇女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的发扬是不可能实现的。——四月十六日第一版社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
(四)近因我们营业不振,对电话费无力负担,决定将电话机拆除。——四月七日第六版《电话拆机如何收费》
(五)电车公司一切开支,依赖票款收入来维持,所以不能允许无票乘车的情况,以免影响收入,使人民财富遭到损失。——四月十六日第六版《荣誉军人乘电车也要买足票》
(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投机家敢于冒险,与人民为敌,他就只有等着破产的命运。——六月十一日第一版社论《为物价完全稳定而努力》
(七)该县供销社……曾协同专区供销总社打通与东北的销路。——五月十日第一版《滦南供销社广泛订立纺织合同,支持灾民春耕播种》
(八)申新纺织事业经营三十多年。……由于过去机构庞大,人事复杂,组织散漫,都成为今天困难的包袱。——五月十二日第一版《沪申新系七纱厂合组新机构》
(九)所以需要宣传物价必须稳定的观点,还因为当人民政府正在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向工业家和农民实行订货和收购产品,并救济失业者和灾民的时候,有些投机家又在恶意地散布物价将从新高涨的幻想。但是这些幻想是要落空的,因为人民政府的这一切措施,仍然是以保持物价稳定为界限的。——六月十一日第一版社论《为物价完全稳定而努力》
(一)(二)两例可以合起来说。我以为两个“进行”是多说的。在(一)说“还需要不懈的努力”(连“继续”也可以省),在(二)说“向劳资双方解释政策”,就够明白了。说“不懈的努力”已经包含“继续进行”在里头。“解释政策”是做一种行动,既然在做,也就是“进行”了,不必重复说了。把“解释政策”认为一件工作(就是把它看成名词),上头再加上个动词“进行”,这样的说法未免弯曲、累赘。
在(三)例,我要说的是“劳动积极性的发扬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说法弯曲些,累赘些,不如说成“劳动积极性是不可能发扬的”来得简捷。“劳动积极性不可能发扬”就是“劳动积极性的发扬不可能实现”,既然“不可能发扬”,“发扬不可能实现”已经包含在里头了。
(四)例的“对电话费无力负担”也是弯曲的累赘的说法,说“无力负担电话费”多简捷。
(五)(六)两例可以合起来说。说“不能允许无票乘车”,“他就只有等着破产”,够明白了,而且切实。加上个“的情况”“的命运”,反而把切实性减轻了,因为“情况”跟“命运”都是抽象性的。
(七)例多说了个“与”。如果重说一遍,多想一想,决不会说这个“与”。
在(八)例里,“机构庞大”“人事复杂”“组织散漫”是申新原有的情况。是情况,才会“成为今天的包袱”(“包袱”是比喻说法,不用比喻,就是“受累的负担”)。照原文,“由于过去……组织散漫”是个表明原因的说法。原因表明了,什么东西“都成为今天的包袱”呢?可没有着落。推究到这儿,就知道原来是多说了个“由于”。去掉“由于”,就切合作者要说的意思了。还有“包袱”这个比喻说法,现在大家都了解它的含义,无须形容。给形容上个“困难”倒有些别扭了,因为单说“困难”并不等于“难以负担”。这个“困难”大可以不要。
(九)例里我要说的是“但是这些幻想是要落空的”。幻想还有能够实现的吗?说投机家的幻想要落空,底下又给说明原因,原因在人民政府的措施“仍然以保持物价稳定为界限”。好像如果没有这个原因,投机家的幻想也许能够实现似的。其实“要落空”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幻想”本身里头,不必多说了。(末了儿“界限”也有问题,因为不属于“多说”的范围,不谈了。)
多说的反面是少说。少说当然不能把意思说清楚。夸张些把花钱来打比,那就是吝啬——当用不用。现在也随便举些个例子来谈谈。
(十)棉花、百货等商品价格,则逐渐达到产、销区间应有的合理差额。——六月十一日第一版《物价由落转趋平稳,武汉市场情况好转》
(十一)根据武汉市工商局的统计:四月份全市工商业申请停、歇业与申请开业两者约为七与一之比。
——同上
(十二)在提问题中,有些单位也曾表现了认为税收是件麻烦事……等错误思想。但这些问题经充分酝酿、组织学习、讨论终于得到解决。——四月八日第二版《张市公营企业完成纳税》
(十三)我保证把妇女组织起来,并发动妇女动员男子参加挖河。——五月十日第一版《宁河妇女下地生产,解决了春耕与河工的矛盾》
(十四)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许多机关学校采取了自上而下的领导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学习自觉相结合的方法。——五月十日第三版《平原六千干部补习文化》
(十五)由于支部注意了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加强支部教育,并得到县区领导的直接帮助,因之能够团结全村农民,结合改良技术巩固互助组织,为广大劳动群众指出了劳动互助、生产致富的道路。——四月二十二日第三版《改良技术,巩固互助:山西榆社大寨村支部领导生产经验》
(十六)因此,在残余土匪可能进行破坏扰乱地区,一切人民武装均应……严密注意隐蔽敌人的一切破坏活动。——六月二日第一版社论《全力领导夏收夏播》
(十)(十一)两例同样的少说了一点儿。就是“产、销区”“停、歇业”都没有说够。这不能拿“产销合作社”“进出口生意”来比拟。“产销合作社”是一个合作社,干生产又干销售,“进出口生意”是一行生意,做进口又做出口。“产、销区”可硬是两个区域——“产区”跟“销区”,“停、歇业”可硬是两回事情——“停业”跟“歇业”,不能够合并起来说。或者有人要说:“你不看见有个尖点儿在那里吗?用上个尖点儿,就表示‘产’‘销’共同贯到‘区’,‘停’‘歇’共同贯到‘业’。”这个道理我当然明白。可是我要问:如果念给人家听,这些个尖点儿怎么念出来?还有,为什么一定要省说一个“区”一个“业”呢?(十)例的标题里的“由落”也说少了,无论念起来看起来,总要叫你一愣。
(十二)例里的“酝酿、组织学习、讨论”也是利用尖点儿省说话。如果念出来,人家只听见一连串的双音词——“酝酿”“组织”“学习”“讨论”,搞不清作者的原意。咱们凭两个尖点儿来揣摩,才知道“酝酿”跟“组织”是两回事,“学习”跟“讨论”又是关合“酝酿”跟“组织”的两回事,二二得四,这里头实际说了四回事,就是“酝酿学习”“酝酿讨论”“组织学习”“组织讨论”。且不说听不清楚,单说看,必须揣摩一会才了解,也太难了。我要劝大家不要这么办(现在很有人喜欢这么办)。这不是简捷,简直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可是说话写文章是决不能只顾自己的。
在(十三)例里,参加挖河的是妇女跟男子呢,还是只有男子?“发动”跟“动员”意思差不多,骤然一看,这句话很可以了解成号召妇女跟男子一同去参加挖河。幸而有个标题在,咱们看了标题(当然还有上文),知道妇女“下地生产”去了,挖河的只有男子。因此断定这句话实在是“‘发动妇女’去‘动员男子参加挖河’”。说起来有个“去”,这个“去”表明了关系。如果写下来也保留这个“去”,就不至于叫人疑惑了。
在(十四)例里,我要说的是“领导重视”跟“学习自觉”。“领导”就是领导干部、领导人物,现在很通行的了。“重视”什么?重视下级干部跟学生的学习。所以加上个“自上而下”,一点没有错。底下的话是跟这个对称的。用对称的看法看,上头的“领导”既然指领导干部、领导人物,底下的“学习”也该指参加学习的下级干部跟学生。可是这样的指称方法现在还没有通行,恐怕将来也不会通行。所以“学习自觉”是少说了话,为了硬要跟上头对称,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至于“自下而上”又是多说的例子。下级干部跟学生自觉的乐意学习,怎么说“自下而上”呢?这是难以想通的。
(十五)例里的“结合改良技术巩固互助组织”又是一连串的双音词,跟(十二)例相同。这个话硬把表示关系的词省去了,跟(十三)例相同。改作“把改良技术和巩固互助组织结合起来”,就清楚了。再说这个例子的标题。明明是“巩固互助组织”,可是标题把“组织”省去了。“互助”跟“互助组织”不同,不能随便。为了形式的对称牺牲内容,无论说话写文章,都是不应该的。
末了一个例子也为少说了一个表示关系的词,“隐蔽”的作用就不明确,可以把它看成个形容词,也可以把它看成个动词。如果把它看成个动词,毛病可大了,正好把原意了解得相反。事实上自然不至于了解得相反的。可是,为说得清楚起见,为什么不按照咱们说话的习惯,说成“隐蔽‘的’敌人”,把“隐蔽”确定作形容词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