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高尔基—保卫和平的战士
——高尔基逝世十四周年纪念
萧三
“高尔基和现在在列宁、斯大林党领导之下这样热情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人们同一个感情,同一个思想活到最后一口气。他的眼睛到生命的末日都闪烁着斗争的和对劳动者的敌人,对法西斯蒂,对一切其他压迫者,对文化窒息者和战争煽动者的愤恨的光。……高尔基的模范,教给我们很多的东西。”莫洛托夫曾这样说。
在今天全世界成万万善良的和正直的人们坚决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高潮中,不能不想起这位一生为自由民主与社会主义,为真理,为和平而奋斗的热情的战士——高尔基。
高尔基“给文化大师们”的信到现在仍如当时之有力。在英美帝国主义集团疯狂地煽动新的人类大屠杀的今天,高尔基说过的“资本家们——是社会上的危险人物”这句说,更加显得尖锐,正确。
高尔基曾不遗余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揭露了资产阶级西方腐朽的文化。他曾撕破战争煽动者和其走狗——社会民主党人的假面具。他指出好战分子要在人的血海里砌金山。伟大的作家反对“和平主义”(Pacifism)的虚伪,揭破第二国际领袖们对欧洲人民的欺骗。
高尔基早就看出了美国帝国主义者的丑恶凶相。还在二十多年以前(一九二九年)他回答美国杂志关于美国文明的问题时,他说:
“我想,你们的文明,这是——我们星球上最丑恶的文明,因为它可怕地扩大了欧洲文明之所有各种各样的和可耻的丑恶。”
这句话在今天读起来更加觉得逼真。革命家和人道主义者高尔基是怎样正确地描写了今天美帝国主义的啊!
高尔基在美国时写了许多报告文学。这些文章揭露了资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本质。《黄鬼城》,《道德的神官》,《寂寞的王国》等文,痛斥美国那些亿万富翁对“黄鬼”——金子的贪婪,资本主义的“道德”就是束缚劳动人民。保护资本家利润的“礼教”。
“人们的面孔是冰冷的——好像谁也不觉得当奴隶的不幸……有许多精力旺盛的面孔,但在每张面孔上首先只看见牙齿。(至于)内心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在人们的眼睛里是不闪烁的。而这个没有自由的精力,令人想起还没有发钝的刀的冷光。这就是在黄鬼——金子手中的盲目的工具的自由。”
读了《黄鬼城》里这段话,我们也可见美国文明的丑恶之一斑了。
高尔基把美国的“文化”翻过底来看。他写了美国黑人的悲惨命运,认为那种种族歧视的理论是二十世纪可耻的现象。他嘲笑在纽约港口那座“自由之神”像的面孔是冷的,眼睛是瞎的,它手里的火把发不出光来,因为在美国没有真的自由。
“呵哈,若是你知道,今天的美国人是怎样一种可怕的人!这些人不仅不以自己的无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一九二七年高尔基写给苏联作家谢尔结也夫·岑斯基的信里面的话。
现在美帝国主义侵略分子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人,他们的“无知”,也到了更加“可怕”的程度。战争煽动者们而竟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掌握了原子能,只有他们会造氢气弹,超级弹,……而殊不知“原子能的秘密早已不成其为秘密了”(苏联的几次声明),也不知“姑且不说什么氢气弹,超级弹,根本还没有可能造成,即使你能造得成,别人也一定能造得成”(若里约·居里演说的大意)。
美国侵略的好战分子之无知,就表现在他们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继续疯狂备战。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的力量一天天壮大了,保卫和平大会常委会发出了“绝对禁止原子武器,那个首先使用原子武器的政府就是战犯”的宣言,成百万、千万、万万的人都拥护这个宣言并在它下面签名,这对战争犯子是非常严厉的警告。但他们更加疯狂起来,更加积极备战。疯狂就是神志不清,就是无知。帝国主义本身就意味着盲目竞争,意味着战争。不打倒帝国主义,不把抓在他们手中的权力夺过来,是无法彻底消灭战争危险的。
因此当外国记者们问高尔基,怎样做才可以避免战争,他直率地答说:
“照在苏联所做了的一样做。为着了结邪恶的现实,必须从什么开始才行。工人阶级开始得完全对,在国内建立自己的政权。他的行动的结果……激起全世界恶汉的野兽的仇恨,(同时)唤起和还会唤起全地球上工人群众和一切正直人们的积极的同情。”
高尔基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热情的战士。在他的异常丰富的艺术创作里,从早年到晚年都现实主义地剧烈地批判着资本主义世界。(某些人认为高尔基的早期创作活动是偏于浪漫主义的,现在苏联的批评界的出版界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他后来的许多论文和杂文里,高尔基愤怒地和国际上的凶手们,欧洲美洲的一些退化和人们搏斗。
“全世界无产阶级应该有一种语言,这就是——对寄生虫,恶兽,压迫者和叛徒的不共戴天之仇恨的语言”——高尔基说。
当全世界两个阵营——腐朽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兴盛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得很清楚的时候,高尔基写的《文化大师们,你们和谁一道?》向全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和严格的呼声。他帮助了全世界优秀进步文化人士的团结。这对于现在世界民主进步文化界反帝国主义新的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有深长的意义。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是真正爱人类的人,就不能不要求对人类的敌人采取严厉的制裁。
“人——这是响起来很可自豪的”。
“假如敌人不投降——歼灭他”。
这两句话都是高尔基说的,并列起来谈,可是说,能看出高尔基的行动的纲领。
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和真正爱人类的人,就不能不痛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就不能不拥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如同裁判官,给残余世界判了死刑,作为劳动群众的领袖,凭他们的力量它(注:共产主义)推倒它(注:残余世界),而,作为劳动毅力的组织者——要在地面上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何等热情的、有力的字句!
非常著名的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里,那个布尔什维克的主人翁巴维尔·伏拉索夫,自豪地称自己为“党人”,他喊出“我们的党,同志们,我们精神的祖国万岁!”。
“俄罗斯将会是地面上最光辉的民主!”——小说中的一个主人翁这么说。
这些都是高尔基一生的生活与创作所致力的。他早就有此信心。他对俄国——苏联人民的热爱与希望,从他还在美国时(一九○六年)写回的信上也看得出。“我告诉你……尽管我们有一切的不幸,我们比这个自由美国先进得远多了!当你把这里的农夫与工人和我们的庄稼汉和工人比较一下,就特别明显地看得出来”。“假如你到这里来住住……你就会懂得俄国人的好处……真的,那是可爱的人民”。
在苏维埃政权十周年纪念时,高尔基便说:“我的喜悦和自豪——(就是)新的俄罗斯人,新国家的建设者。”
高尔基的创作帮助了这种新人的产生和形成。在世界文坛上没有另一个作家,像高尔基这样有力地歌唱劳动与劳动者的。
“好好地作——就是好好的活”——革命后高尔基写的剧本里一个人物的说话,他把劳动人的原则提出来了。波戈莫洛夫剧中人说:“我爱工作,工作能提高对于自己的尊敬……我想,那些说创作的苦闷的人,——不对,应该说创作的愉快。”
高尔基经常号召苏联作家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人作为自己书中的主人翁。整个苏联的文学就是走这条道路发展的。
高尔基是不朽的,全世界进步的人类都感觉得,他现在仍然在我们的队伍里战斗着,反对一切吃人的野兽,反对一切剥削别人劳动而自肥的寄生虫,反对一切企图把人类当作炮灰而自己在血海里砌金山的战争煽动者。高尔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队伍里为完成列宁、斯大林党的伟大理想而战斗着,为全人类的生命,文化及世界的未来而战斗着。高尔基不死!
(附图片)
克拉甫钦柯作 (铅笔画) 高尔基像


第5版()
专栏:

  悼瞿秋白同志
王惠之
燕山易水号雄边,唐宋辽金守卫坚,幽都王气曾绵延,人文会萃多英贤。秋白先生自少年,早怀大志学争先,慷慨常持祖逖鞭,男儿壮气迫云天。追随革命作长征,愿助人民铲不平,已视富贵鸿毛轻,誓除封建洗污腥。个性羞为桑寄生,拚作人群长夜灯。栉风雨,戴月星,转战奔突无限程。不图劲草遇寒霜,厄运袭来玉树伤。君能报国叹忠良,身死名留万古香。堪标榜,足称扬,壮烈常存世界光。呜呼,古去今来谁不死,独佩先生百代有芬芳!


第5版()
专栏:

  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
曹靖华
在勇敢者和精神雄壮者的歌颂里,你永远是:活的模范,向自由,向光明的高傲的号召!——鹰之歌。
时代背景
莫洛托夫在高尔基的葬仪上说:“高尔基是和普希金,郭戈尔,L·托尔斯泰这些巨人并列的,在我们现代,他是这些人物的伟大传统的最优秀的继承者。高尔基的文学对我们革命命运的影响,比我们的任何别的作家都要来得直接和强烈。因此,在我国和全世界劳动者的心目中,高尔基正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学的真正奠基人。”
所谓伟大的文学传统,是指俄国文学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及批判的现实主义而言。高尔基不但是这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把它更加发扬光大的人。
要了解高尔基,对于他登上文坛的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作一个轮廓的叙述,想是必要的。
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就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俄国的经济基础,起了巨大的变动。这是由农业的,乡村的,贵族庄园的俄罗斯,向工业的,都市的,资本主义的俄罗斯的转型期。这种经济基础变动的结果,逐渐把新的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推上了政治的历史的舞台。到了十九世纪末,这新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占了显著的,独立的地位。
当这新的阶级一登上历史的舞台,无论在社会生活里,政治生活里,都成了革命的代表者。半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准备好了的“社会的暴风雨”,就要发作起来。一八九六年所爆发的纺织工人的总罢工,就表现了这新阶级的坚决,沉着,有组织的革命的战斗力量。这时候,俄罗斯的天空里密布着将要爆发的“社会的暴风雨”。而高尔基就是这暴风雨的使者,暴风雨的“海燕”。他预感到这社会的暴风雨,期望着光明的未来。他充满着胜利的信心,期待着大革命,鼓舞着,号召着千千万万的战士,为自由光明的新社会而斗争。他在一九○一年写的《海燕之歌》里高呼道:“让暴风雨更其有力的响起来吧!”高尔基就是代表着这新的力量,登上了俄罗斯的文坛。
生平
名闻世界的革命文化大师高尔基,生平只受了几个月的小学教育。他的渊博的学识,都是从极端艰苦的工作中自修得来的。
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的真实姓名是别什柯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于一八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俄历为三月十六日),生于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父亲是一个细木工。高尔基不到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就把他寄养到外祖父的家里。
外祖父是一个染坊的老板,是一个粗暴,吝啬,残忍,酗酒的人。这也是当时俄罗斯的一般小市民的典型生活。高尔基就在这样阴暗的家庭里熬着日子。可是外祖母却是一个聪慧慈祥的老人。她精通俄罗斯语言,知道好多民间故事,传说,诗歌。常常把这些说给他听。这就是一粒最好的文艺种子,投在未来的俄罗斯伟大艺术家的心田里。
一八七八年起,高尔基开始在鞋店当学徒,在制图所当小听差。稍后,就在轮船上当一个帮厨的。厨子史慕礼是一个非常爱书的人,他随身带着一箱子书。他激起了高尔基读书的兴趣,使他坚决的相信书籍的重大意义,使他同书籍结下了不解的因缘。高尔基把他的一箱子书都读完了。这些书籍给他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教他如何爱这世界和憎这世界。
高尔基求知的欲望,一天天强烈起来。一八八四年就到了喀山,想入喀山大学求学,但是学校不收他。他被拒绝之后,就在点心铺里当伙计,但对于学习,却并不因此中止。
他在喀山结识了好多革命家,读资本论。后来又到察里津当路警。一八八九年回到故乡当兵,因体弱没被验上,就在汽水店里卖汽水。同时因参加革命工作,被捕下狱,被释后,就在故乡认识了律师拉宁,就做了他的书记。高尔基在自传里说:
“他对于我的影响是极大的。这是一位极有学识,极高尚的人,我得力于他,比得力于一切人都多。”
一八九一年高尔基又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在晚年的一封信中说:“我走遍俄罗斯,并不是由于想过流浪生活,而是想要看一看我是住在什么地方,我周围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作了足迹遍全俄的壮游:他步行着从故乡尼日尼沿沃瓦河到察里津,继经顿河流域,乌克兰,比沙拉比亚到多瑙河,再经黑海沿岸到奥德赛,经克里米亚,古班到吉弗里斯。就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曾被充军的革命家克柳日纳。他是第一次鼓舞起高尔基创作热情,帮助他跨上文学道路的人。高尔基后来给克柳日纳的信中说:“你是第一个使我严肃的观察自己的人”。他很相信高尔基的天才,坚决的劝他说:“把你看见过的一切都写出来吧”。在这样督促之下,高尔基就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加尔·丘德拉》,署名高尔基,于一八九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当地的《高加索日报》上发表。这是他的文学活动的开始。
这年冬天,高尔基又回到故乡,认识了当时文坛上的老前辈柯洛连柯。如果说克柳日纳给高尔基指示了应该走的道路,那么,柯洛连柯便是他在这条路上的一位仔细而聪明的带路人。他指正着高尔基的作品,劝他“应当写得更简炼些”,“不要粉饰人物”,“不要过分受文字的吸引”。高尔基听了这些劝告,写了一篇《乔尔喀什》,由柯洛连柯介绍给彼得堡出版的大型杂志《俄罗斯的富源》上发表,这是在一八九五年。高尔基从此就决定了终身所走的道路。
高尔基虽然确定了自己的道路,可是在故乡的生活却依然是非常艰困。柯洛连柯就介绍他到沙马拉去,在《沙马拉日报》作编辑。一八九八年他的两卷短篇集问世之后,成了全国闻名的作家。他认识了柴霍甫,L·托尔斯泰。从一九○一年起,他的作品译成了好多种外国文,成了世界有名的作家。他的剧本也在国内外各剧场上演了。
高尔基不但是名闻世界的作家,而且是一位推翻旧社会制度,参加实际斗争的革命家。他是亲身经历过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生活的人。他不仅从书本上知道了理论方面的正义,而且也因自己的体验而理解了真理。他回想喀山时代流浪生活的时候说:“生活的情况愈艰苦,我感到自己愈坚强,甚而也愈聪明。”他怀着满腔的狂愤,反抗那不合理的社会,憎恶那黑暗现实,鼓舞,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它,为自由光明的新社会奋斗。远在一八八四年在喀山的时候,他已经同革命青年团体取得了联系。稍后在沃瓦河沿岸农民中间作革命宣传。
一八八九年在故乡第一次被宪警搜查,逮捕。这以后就屡被监视,逮捕。一九○五年一月九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彼得堡冬宫跟前对游行示威的群众的大屠杀,高尔基曾组织作家,对沙皇提出了严重抗议,并写了宣言及速写“一月九日”,在这血的事实里,把沙皇的“仁民爱物”的面具撕碎了。从此民众就认清了谁是朋友,谁是敌人。高尔基就又因此被捕,下到彼得堡的彼得保罗监狱里。这引起了国内外文化界的公愤,纷纷对沙皇提出了严重的抗议。这样才被释放了。
高尔基因为革命活动,在国内不能容身。遂于一九○六年逃亡国外。
在国外,高尔基依然在工作着,同党保持着联系。一九○七年春天,在伦敦举行的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在会议上高尔基同列宁会面后,同布尔什维克的联系更密切了。
一九一三年因罗曼诺夫皇朝三百年纪念,实行大赦,高尔基得到回国的机会。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就帮助苏维埃政权,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紧张的工作,使他的肺病加重了。一九二一年,接受列宁的劝告,到意大利苏伦多疗养去了。在那儿写了《我的大学》,《阿尔达孟诺夫的家事》,《沙姆金的一生》等巨著。一直到一九二八年才重返祖国。
一九三二年是他的文学活动的四十年纪念。国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国家书店印行他的全集,政府下令将他的故乡改为高尔基城,授给他列宁勋章。当时斯大林在给他的贺电里说:“……我衷心的祝贺你,而且紧紧的握你的手。为了使全体劳动者的欢喜,使工人阶级敌人的恐惧,愿你长寿而永久的工作。”
高尔基成了苏联文化活动的领导的中心。他是苏联作家协会的主席,各种文化机构的组织者,从实验医学研究院,直到内战史编辑委员会,都是他倡导,组织的。
在教育青年作家上,高尔基也起着绝大的作用。万千的作家都向他请教,他费了大部心血和他们通讯,耐心的给他们解答文学上的问题,注视着苏联和世界革命文学的发展。他主编了专门指导青年作家的刊物《文艺学习》。他培养了千千万万的文学突击队员。他说:“文学突击队的作品,已经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比文学作品更伟大的东西。”
是的,这的确是比文学作品更伟大的东西,因为它同千千万万大众的斗争和新社会的理想紧密的联系着的。而高尔基就是这种文学的领导者。
高尔基不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政论家。他的火热的战斗的政论文章,起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晚年,对于一切日常事变,都有强有力的反响,他勇敢而坚决的卫护真理,卫护社会主义的祖国。
同时高尔基也是世界文化,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是法西斯主义的坚决的反对者。一九三二年他就和西欧先进知识分子组织反战大会,保卫文化,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高尔基在自己的最后几年,用各种方式猛烈的打击法西斯主义,他说:“法西斯主义——是最无耻的掠夺。”高尔基要求无条件的根绝法西斯主义,把它当作为害世界的最无耻的现象去消灭它。他发出了战斗的号召:“如果敌人不投降,就消灭它!”
就因为他是法西斯的死敌,所以敌人就用最巧妙,而同时也是最阴毒的手法,勾通医生,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夺去了他的生命。莫洛托夫说:“列宁死后,高尔基的死,是全苏联和全人类一个严重的损失!”
创作
高尔基生长于社会下层,自幼就同这种生活血肉相连着。他不仅是这些悲惨生活的见证人,而且是亲身的体验者。他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悲惨的社会下层生活,用自己的笔有力的把它揭露出来,把真理指示出来。所以高尔基是一个正视现实,不怕揭露生活的最痛苦,最凄惨,最黑暗方面的现实主义者。他在《艺术与工艺》一文中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坏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引起一种冲动,要把生活被可憎而又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无耻的物象,加以毁灭。艺术根本便是一种拥护或反抗的斗争;中立的艺术并不存在,因为人并不是一架照相机,他并不是‘固定’现实,而是要把它加强,改变或毁弃。”
高尔基冷酷无情的抨击丑恶的现实,揭露痛苦黑暗的现实,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是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革命的浪漫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天性是最美丽的,相信世界是可以改造成光明,幸福合理的。他就在现实生活里寻找能负起改造世界使命的英雄。他最初所找到的是“流浪汉”。对于流浪汉的颂扬,崇拜,就构成了初期作品的主要基调。
但是这些脱离现实斗争的个人主义的流浪汉,并没有想到如何去同压迫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作斗争,如何去消灭这种社会制度。高尔基对这些人物感到失望了。一九○二年他写的剧本《夜店》(有译为“下层”),就是对于流浪汉崇拜的总结。以前作者在作品里那些颂扬个性,颂扬力,颂扬热情和勇敢,崇拜流浪汉等情调,在这儿都消失了。作者在这里显示给我们的只是这些生活的落伍者,这些被私有财产的权力挤到这社会“下层”而无力爬上去的人们的凄惨,绝望,束手无策的呻吟。这些人物都没有信心,更想不到去同现实斗争了。高尔基说:“我早就感觉到和了解到这些人是不可救药的。”可是他们的命运,以及这命运触到的那些结论,却揭开了新的地平线。可是他们自己却望不见这地平线。《夜店》,这里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对毁人的资本主义作猛烈的掊击。
高尔基否定了流浪汉之后,继续寻找改造社会的力量,于是就把注意力移转到知识分子身上。在这些人身上去发掘改造社会的力量。可是结果却也感到失望。他发现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畏首畏尾,自私自利,瞻前顾后,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的种种的缺点,负不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如一九○四——○五年写的《消夏的人》,一九○五年的《太阳之子》,一九○六年的《野蛮人》等,都是很显明的表现。
这以后,高尔基就把自己的视线移转到近代工厂里,在机器旁边锻炼出来的最觉悟,最坚定,最有组织的集体主义的产业工人身上。如一九○六年的《敌人》,一九○七年的《母亲》,这些人才真正具着伟大的,觉悟的,集体的,有组织的钢铁一般的翻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真正的力量。
《母亲》这部作品是以一九○二年苏尔莫沃工人的五一运动及党组织工作者的被捕受审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工人革命者巴维尔是布尔什维克的典型。他领导工人作经济和政治斗争,组织五一游行。而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还不是他,而是他的母亲。这里有力的叙述着以无知,懦弱而有宗教信仰的女子,在现实斗争的环境里,成长为有高度觉悟的钢铁似的参加革命斗争的战士。作者用卓越的艺术手腕,描写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斗争,并且表现出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力量。它鼓舞着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证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用革命的方法,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求得劳动人民的解放。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列宁对这部著作有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本书是必需的,许多工人不自觉的,盲目的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了《母亲》,准会得到很大的益处,是一部极合时宜的书。”所谓“极合时宜的”,就是指一九○五年革命受挫之后,反动势力抬头,革命情绪低沉,而这部书恰在这时,犹如黑夜中放出一道光芒,指示了光明的前程,振奋了低沉情绪,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革命后的自传体的《我的大学》及《沙姆金的一生》等,是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是文学的巨制而已。


第5版()
专栏:

  回忆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同志逝世十五周年纪念
李伯钊
一九三一年,瞿秋白同志被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为当时人民政府的教育部部长。一九三二年他由白色区域来到红色区域的中心瑞京。他患很重的肺病,但是工作繁重,不仅管一般的文化教育工作,还兼管教育部所隶属的艺术局,所以常常带病工作。
苏区当时群众性的文艺工作中心在红军大学。红军大学先后由叶剑英同志和刘伯承同志任校长。他们都很重视文艺工作对教育工作所起的辅助作用。由外来的少数文艺工作的爱好者与红军中高级干部发动组织的工农剧社,很短期间就推广到各省县,以至于区都组织起工农剧社的分社。工作的范围扩大,文艺工作干部的需要也随着增加,中央苏区就创办了第一所戏剧学校。当时瞿秋白同志提议学校的名称应以高尔基来命名。他说:
“高尔基的文艺是为大众的文艺,应该是我们戏剧学校的方向!”他推荐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戏剧《下层》说:
“那真正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小说和戏剧。”
没有教员,没有教材,没有书的学校创办是艰难的,难以想像的。我们在瑞京附近找着一所破庙,略加修理,建设了一个室内剧场。他用鲁迅的话来鼓励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他又说:“革命的戏剧学校在苏区还是初生的婴孩,慢慢抚育吧!不要性急。”
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共产青年团员。都是参加过土地革命苏维埃斗争的农村青年男女,有粗通文字的、也有文盲。最感困难的是教员,只有数的几个人,又多是兼职,内中钱壮飞同志、胡底同志的课最多,每周每人竟要担任二十四小时。当时俘虏来的白军军官中有擅长美术与舞台装置的,有长于导演的,经过一时期工作的考验,党就决定请他们当教员。学生借口听不懂俘虏军官的广东话,不欢迎他们讲课。瞿秋白同志劝告戏剧学校的同学们:
“广东话听不懂可以慢慢听。目前你们需要美术的智识,舞台装置的智识。他们有这种专门智识,你们没有,要虚心跟他们学习。他们过去是白军军官,缴枪过来了,替红军做事了,仍然讨厌他们,瞧不起他们,这是不对的。你们不要他们教,你们就没有教员,没有教员的学校就只好散伙,散伙就只好请你们收拾包袱回家,学校关门……你们天天在唱工农剧社的社歌:“我们是工农革命的战士,艺术是我们的武器,为苏维埃而斗争!”我问你们大家一个问题,艺术这个武器你们究竟拿到手没有?”
学生整齐而干脆的答道:“没有!”青年团员们被瞿秋白同志说服了。
当着高尔基戏剧学校讨论教学方针计划的时候,我记得他强调了两点:第一,学校要附设戏团,组织到火线上去巡回表演,鼓励士气,进行作战鼓动。平时按集期到集上流动表演,保持同群众密切的联系,搜集创作材料。他说:“闭门造车是绝不能创造出大众化的艺术来的。”
第二,他主张学校除普通班外应添设红军班和地方班。红军里面的文化娱乐工作与各军团剧社的活动是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他认为戏剧学校如果不为红军部队培养艺术干部,就失掉了创办的重要意义。同时他建议把瑞京云集区工农剧社的社长,长汀县工农剧社社长,中央印刷厂工农剧社社长,各区的社长调来训练,开设地方班,半年毕业。他说:“没有戏剧工作骨干,就谈不到什么工农戏剧运动。”
剧校所属中央剧团演出了《无论如何要胜利》一剧以后,他召开了作者、导演、演员的会议,称赞这个戏的成功。这出戏是在四次“围剿”和五次“围剿”之间,搜集了广昌一带白军如何蹂躏赤白交界的老百姓的材料写成的。一个不满十岁的儿童团员和他双目不明的姊姊用生命来保守秘密,至死不说出红军的行程。这个戏无论到那里演出,群众都被感动得高呼:“打死白匪!”秋白同志说:
“这一出戏应当到边沿区到处去演,解决群众斗争最尖锐的矛盾,暴露白军的残暴,鼓励群众如何同白军作斗争,增加边沿区群众胜利的信心。”
同时,他也批评剧本存在的缺点,着重指出该剧作中有的台词显得生硬,抽象,听起来不入耳。他指出:
“要用活人口里的话来写台词,不要硬搬书上的死句子。务要使人一听就懂,愿意听,欢喜听。让群众闭上眼睛听,也能听出来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讲话。语言艺术是戏剧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秋白同志鼓励大家搜集民歌来填词。庆祝二苏大会上,云集区的俱乐部唱了几个歌子,很好听,后来打听出来都是江西老百姓中最流行的《竹片歌》、《砍柴歌》、《十骂反革命歌》。他笑着对我们说:
“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照民歌典谱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
为了防空,学校搬到梅村,离教育部只三二里路。秋白同志常来,为戏剧学校的教职员讲政治课,解答时事问题。由于他精通马列主义,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时事,听众总是精神饱满,常常发出笑声。他一走出校门,总有一大群学生和先生围住他,不让他走掉。他每次都说:
“隔两天我再来听《哎哟来》(刘秀章的别名,她是兴国县最好的青年农妇歌手)的兴国山歌。”
一阵如雷的掌声把他送走。两个最小的演员秋兰、郭滴海每次都把他送到教育部才回来。
五月三日夜(附图片)
瞿秋白同志遗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