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图书评论

  反对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出版者
  评《时代百科小丛书》
  金灿然
京津沪解放以后,有个别书店,迎合一般读者日益增长的对革命理论、建设经验及历史知识的书籍的需要,出版了一些水准很低,政治思想错误很多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的作者和出版者十分缺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丝毫没有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应有的严肃态度,因而他们没有办法不堕落到投机商人的行列里。上海时代书局(不是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若干书籍,可以作出版界这种恶劣风气的代表。以下就把我所看到的时代书局出版的《时代百科小丛书》作材料,就思想、历史两方面略加论述,并附上一个校勘记。希望我的意见能够引起时代书局及与时代书局或多或少有类似情况的个别书店的注意,从而大家珍惜自己的名誉,提高对出版工作的责任心。
一 荒谬的思想
《时代百科小丛书》所包含的一些小册子,思想内容是颇不一致的,但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在一些革命词句的掩饰之下,填塞着各色各样不正确的甚至反动的思想。现在以《社会的解剖》(廖觉著)《怎样学习历史》(廖觉著)为例。
《社会的解剖》是用书信体写的,作者把通讯的时间定在解放前后,这本书出版的时期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通讯的一方是一个学生,另一方是那个学生的思想指导人,就是作者。书中首先谈到哲学。作者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在于寻求宇宙第一根本原理”(页四),“哲学的任务在于解释科学家认为不必解释的事物”(页五),哲学的工作是“所谓极深研几”(页六)。在这些极端唯心论、神秘论的后面,作者也谈到立场问题:“因为人类有着自私的性格,一切议论和打算,都是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同时,人体就是一具有定限的物质形体,所以也有着一定的立场、观点和视野。”作者竟无知到这个地步,把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立场问题,曲解作是由人类的性格与形体所决定的。由这个观点出发,他进而把立场当作偏见,把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斗争认为由“力学观念”出发的“多数主义”的“聪明的”行为,把统治者对被压迫者的斗争认为“从许多力学公式中运用出各种平衡手段,以谋缓冲”(页一四)。这是对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恶意的歪曲。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阶级的与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斗争必将获得胜利,反动统治者的任何平衡、缓冲、镇压手段都不能挽救他们的行将到来的不可避免的灭亡的命运。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固然也说了一些这样的似是而非的空话:“控制中国的都是资本帝国主义”,“一般都在帝国主义经济的控制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之下,但封建残余的势力和旧意识的蛰伏,却也不能忽视”(页七七);但他的认识其实并非如此。他对于这样一个资本家很表同情,这个资本家认为“实在我们这个国家太穷了,再也斗争不得,兵和兵要打仗,穷人和富人要斗争,这样下去真是不得了”(页四五)。他把这个资本家在某地所开的工厂“看作是一个典型”,认为这个工厂“表现着资本主义茁生的姿态,对于各方面,都是新生的欣欣向荣的气象,表现着一种转化的契机”,“向着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开步走了”,“土地经营首先从拥有大量土地的开明人物中转向工业生产”,并进而闭着眼睛胡说道:“一般说来,整个中国经济情形,也跑在如此的历史阶段”(页六三至六四)。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控制之下,民族资本是可以畅快发展的,因此他劝那位学生“要争取被栽培的地位与机会”,不要“被人利用”,“且不可传染什么政治苦闷”(页六二至六三)。他又十分耽忧的悲鸣道:“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链子一断,就是说中国的统治权崩溃,这一幅散乱的图画是不容易描摹的”(页七二)。与作者通讯的那个学生走出学校以后首先被那位资本家所赏识,后来又在南京的一个与警察局有关的调查机关服务,最后,照作者的安排,又跑到解放区来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被派了出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在许多谎言下,作者在肯定着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教导着一种怎么样的人物。
《怎样学习历史》也是一本在思想上谬误百出的书。为了装点进步面貌,书中也引了一些列昂节夫讲社会发展史的话,说,“那末,我们更又多懂得了一种崭新的正确的历史观了。”不知是这个断语违反了作者的心愿,还是排字房排错了,“正确”的“正”字在书中竟成了“不”字。这是小问题,且不去管它。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怎样解释历史吧。在扉页上,用四号长仿宋字排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人们继承文化遗产的权益书”,在正文中又说:“所谓历史,就是故事。”“历史是什么呢?历史是古往今来的事情。”这完全是庸俗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观点。用马克思的经典的话来说:“一切至今存在过的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道理作者根本就不理解,恐怕他也不愿意理解。对于历史观,作者有的地方解释为历史的成见,根本加以否定(页五六);有的地方又采取了诡辩的口吻,说“变是不可变的定理,不变的就是那变的法则”(页六二);有的地方则将唯心的、机械的与唯物的历史观点并列,并且把唯物史观曲解为“是导源于圣西门的以生产事业为中心的观念”(页七○)。对于中国历史,十分错误的解释为受地理环境所左右(页五一)。更把阶级斗争与帮口、行会并列,说是由于“人与人间的利益不同”而引起的,而这里的所谓利益不同,作者竟曲解为工农对立:“谷价贱了,农民不合算,米价贵了,工人划不来。的确,有占便宜的,就有吃亏的;有吃亏的,就有占便宜的”(页五三)。作者甚至于毫无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说鸦片战争是英国与中国间的文明与落后的斗争(页五四)。而且缺乏任何人民的感情,说:“譬如在北京和上海同时举行纪念天安门事件的仪式,在上海方面的情绪,一定及不来北京所表现的情绪”;“假使现在举行一次关于蒋介石的集会,不论其内容意义是属于毁或誉,一般的反应,必然是有情绪表现的”(页八○)。把有空前伟大的历史意义的开国大典妄称为“天安门事件”,对于人民公敌蒋介石,在作者笔下竟至于毁誉不分,作者的立场究竟何在!
二 错误的历史
《时代百科小丛书》中,共出了六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为了节省篇幅,我这儿只按照历史的顺序将《鸦片战争》(刘大新著)《义和团》(铭青著)略加批判,并在下一节中将《辛亥革命》(高韶先著)加以校勘。
《鸦片战争》的作者缺乏起码的历史及一般常识,如说鸦片是二年生草本呀,印度人把鸦片像柿饼一样待客呀,“人参贸易培养起满清的势力,并且铺开了清兵入关的道路”呀等等,简直幼稚得可笑。他又缺乏起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列举了国民党政府所作的一千个烟民成瘾的情况调查之后,抛开一切社会条件与阶级关系,断定吸烟成瘾的原因“不外乎疾病和玩弄两种”。在使用材料上,更是随随便便,顺手牵羊,如用了一页的篇幅介绍鸦片的中外写法,用了两页的篇幅介绍了各色烟土,又用了一页的篇幅介绍烟具等等(均见第一章)。
对于鸦片战争这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的本身,作者的认识简直是错误百出。他认为“英国是一个产业革命的最先进的国家”,“一直是沿着征服农业诸民族的路线发展的”,英国“所以一定争着鸦片这一特殊商品的贸易自由,也实在因为没有别的商品可能大量运到中国市场来畅销”(见第二章)。这就是说,英国这个“先进国家”用鸦片来征服中国这个落后的国家,是情有可原的。据作者的分析,关于禁烟问题,三种人表现着三种不同的态度,即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即书生派,以许乃济为代表的变通派即官僚派,以穆彰阿为代表的贵族派。作者对于书生派的评价是“书生派是最能把握舆论的,当时舆论的压力实在不容轻侮,许乃济就完全被舆论所压倒的。”对于所谓官僚派,作者的评价是“他的见解终于有事实为之证明,为着要禁烟而和英国打仗,不仅打败了,打过仗之后,鸦片市场竟是更加扩大和繁荣,土烟的种植也兴盛起来了,洋烟土烟同时盛行”(均见第三章)。鸦片战争中我国怎样打败的呢?作者在页二六上解答说,我们“竟大吃败仗,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科学和技术落后,武器窳败。”由此可见,在作者看来,鸦片是不应该禁的,仗是不应该打的,主张禁烟的、主张打仗的都应该负战败的责任,我们之所以打败,并不是由于满清的腐败及以琦善为首的卖国贼的罪过,而是由于技术的落后。这个见解并不新奇,现任蒋匪在联合国的伪代表蒋廷黻在十五年前已拿来替蒋介石的卖国行为作辩护了。
作者的民族立场是很叫人怀疑的。他在第五章中开列了一些马克思及恩格斯的对于鸦片战争的正确言论之后,竟无批判的引用了当时的反动的英国首相帕马斯顿及陆军大臣拉沙尔等叫嚣进行侵略战争的演说,还引用了侵略战争的代言人历史学家麦加忒及泰晤士报的侮辱中国人民的文章。在第六章中,更断定“中国地位之降落,……产业革命所造成的世界情势,也实在是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在最后开列的讨论题中,也竟让读者讨论这样的毫无民族意识的所谓中心问题:“谁先开火”,“战斗力与战斗意识的比较”,“作战双方的宣传如何,暨其所宣传内容之比较”。(注:本文中并没有记述中国的战斗力及人民的战斗意志,也没有叙述中国方面的宣传情形。)
关于义和团运动,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很值得研究的。他把乾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称作“阴谋起兵”,把满清对于起义的镇压叫作“戡平”。对于义和团的反抗,称为“变乱”、“肇祸”、“真堪悲痛的愚蠢”,对于义和团因政治上的幼稚而受了毓贤的玩弄,称作“把他们纳入正轨”。对于运动的历史,作者竟将足以表现中国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行为略而不提,反倒过分夸张的记述了落后的迷信的方面,称义和团“不是一种有机体的战斗力”,红灯罩是“相当暴露性心理行为的”,从而嘲弄道:“多么愚蠢而可悲的民族命运!”另一方面,对于侵略者,却专辟一章叫作“八国联军进京简记”,很超然的记载了一群侵略者如何“向北京进攻”,“七月十七日破通州,十八日再向北京进军”,并且特别交代“联军在北京城内分区设置民政厅管理民事”,这儿作者所说的“民事”,原来就是“搜杀义和团,尸如山积。”在专记侵略者《进京》的一章后面,紧接着的一章就是《皇帝逃难》。在这一章中,记载了屠夫卖国贼荒淫无耻的慈禧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在逃跑的路上,哪儿“供张草率”,哪儿“供张稍好”,谁“进荷包鸡蛋”,谁“进野黄花”,并且盛赞这个中国人民的公敌“多么豁达啊!”甚至将这样无聊的事也记上了:“大阿哥养了一条小狗,给皇上要了去,后来大阿哥又找太监去讨回,为这事大阿哥受了责罚。”读者切不要误会作者在写清宫秘史,因为他在最后的“结论”中,又把问题拉了回来,并且引用了侵略军队的首脑瓦德西的话“作为本文的总结”。瓦德西叫嚣道:“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政之衰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一切有一定政治水平的读者,请三复斯言。
三 校勘记
这套丛书中所收集的各种小册子,也有内容错误不多,写作水平比较高的,《辛亥革命》便是其中的一本。原因何在呢?请看下表(为求清晰,行数从略):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华岗著) 辛亥革命(高韶先著) 比较
页一五九 页二—三 叙述完全相同,
字句略有变易
页一六七 页一四—一五 完全相同,分段
略异
页一六八 页一五—一六 内容相同,字句
略有变更
页一六六 页一九—二一 字句略易
页一六八—一七○ 页二三—二八 文字段落略异
页一七四 页三一—三二 同上
页一七一 页三八—四○ 同上
页一七六—一七九 页五八—六九 同上
页一八○—一八一 页七四—七六 同上
我所根据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是一九四九年八月东北新华书店的初版本,这本《辛亥革命》的出版期是一九五○年一月。应该声明,我的校勘是很粗率的,遗漏的地方恐怕还有不少。而且,这个小册子仿佛不是从一个底本抄来的,如页六至一一,全部是从延安出版过而现在已停止发行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的页五二至五六抄来的;页八二至八六,页九○至九一,又是从宋云彬先生的《中国近百年史》页一二○至一二二及页一二三抄来的。


第5版()
专栏:图书评论

  《人为什么有穷富》读后记
  伯韩
现在出版界普遍注意到通俗读物的出版,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可是通俗读物的编写,我们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应该怎样编写才适合工农大众的需要,都还在暗中摸索。为了求得进步,只有相互批评,集体检讨,交流经验。因此每一种通俗书刊出版以后,不论它是属于公营或私营出版家的,读者最好能提出意见来,供出版者及编写者的参考。我根据这一点理由,想把我对于最近读过的一本书的意见在这里提出。
我最近读过一本职工通俗读物《人为什么有穷富》,是天津读者书店出版的。这本书分三部分:(一)《人是怎么来的?》说明从猿到人及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二)《社会上为什么有穷富?》说明私有财产制的来源和它所造成的社会现象。(三)《历史上有那三种剥削方式?》说明奴隶制,封建制及资本主义制的几种剥削的演进情形。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简单的社会发展史。一万多字的一本通俗小册子中,想处理这样广泛的题目,在整个计划上,就颇值得斟酌。这一点这儿且不去说它。在局部的结构上,更是欠条理,不能把握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语句不免欧化,或者不合文法,读起来是不容易懂的。理论上也有欠严密或不准确的地方。
这书开首的第一段这样写着:
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各种教门都说人是神造的,是神照着神的样子来造人,这种邪说已被咱们捣破了,咱们明白了不是神照着神的样子来造人,倒是人照着人的样子来造神。
这些抽象理论的文字是不容易了解的,可是下面并没有具体的说明,而突然接着:
神(即精神)是人脑的产物,那末人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
这可就使读者越看越胡涂了。神即精神,那末人是不是照着人的样子来造精神呢?神的问题还没有闹清,作者的笔锋突然又转到人从那里来的的问题了。这是条理不够清楚的一个例子。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页上,讲封建剥削,一开始就提出了农奴占有制的名词,但不马上给说明这名词的意义,而先说这制度怎样产生出来的道理。接下来又说,“以这个剥削方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就叫封建社会。”这样,读者既不明白什么是农奴剥削制,也就不明白什么是封建社会了。固然在下面的文章把农奴是怎样被剥削的情形说了一点,可是通俗读物的读者是不耐烦先接受个闷葫芦然后研究下去的,他们需要先了解具体的内容,然后看那个代表具体内容的名词和从那儿引出来的道理。这本书的叙述方法大半都像这个例子一样,没有注意到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所以不够通俗。
这书虽然是个小册,但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许多说明都是抽象的,根本没有举出事实来证明。例如页三上说,“由于手的劳动,由于劳动,人类对于自然的统治便开始了,他们就能不断的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新的,(标点原文作“。”,疑有误)过去所不知道的物质。”完全是抽象的道理,概念化的辞句。又如二十五页上说:“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很活跃的,在这种情况下,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已经赶不上市场的需要了。”所谓“这种情况”,并没有很明白的介绍出来。又说“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最残酷的”,也没有举出任何证据。所用的术语很不少,多半是没有解释的。什么“有机体”“人类化的化学条件”“事物在人类脑中幻想的反映”“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之类,摇笔即来。
语句多半是欧化的,例如十六页上说,“穷富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出的生产品,多于他本人最低限度的需要时,才产生出来的。”“在……时”中夹了很长的句子,文化水准不高的人看不懂。有些句子文法上有问题。例如十九页上说,“奴隶已经不是简单的助手,而是把他们几十几十的赶到田地里或手工场里去作工,进行大规模的奴隶生产。”下一分句的主语忽然换了奴隶主,又没有写明,使人看了有糊涂之感。第九页上“私有制的产生,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如果缺乏这种物质基础,私有制是不会产生的。这种物质基础,就是人类劳动结果,除了能够养活他自己以外,还有一些剩余的东西时,私有制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前面两句是同一意思的反复,且不管它。后面这句,照文法看,“这种物质基础”就是“人类……时”,怎么物质基础会是“时”呢?又“他自己”应作“他们自己”。
再说理论方面。第二页上以树上的生活爬上爬下来说明类人猿的手脚分工,而没有说到冰河期这些类人猿被迫离开树林,不得不劳动生产来和环境斗争的事实。这就不能解释今天的猿类不能进化为人类的道理了。第五页上标题“会吃肉,就会用火。”这个因果关系似乎太离奇了。第六页上说,“所谓有巢氏教人盖房,嫘祖教人做衣服,统统是后来统治阶级的捏造。”第五页上说,“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完全是没有根据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完全是后来统治阶级的附会。”这样对传说的看法,是违反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的,因为传说有它的社会根源,并非完全由后来统治阶级所捏造,后来统治阶级不过把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当作帝王来讲罢了。第十页上说,“人类是用杂乱的性交繁殖着,经常迁移,没有固定住所,在这个阶段上,不可能产生私有制,那是很明显的。”这样把不可能产生私有制的原因归到杂乱的性交上面,和第十二页上所说的“当时的生产工具很落后,生产力很低,……并没有什么剩余,……而不可能产生私有制”的道理不相符合。第二十一页上说:“在这个时候,旧有的与新兴的土地占有者,认为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改变一下剥削方式,对于他们不仅无害而且有利,就在这个基础上,农奴占有制的剥削方式,遂应时而生了。”这儿把奴隶占有制向农奴占有制的转变,说成仿佛是奴隶主与新兴地主自觉的进行的,那就违反了历史科学。而在最后讲到无产阶级为什么要革命时,只是一般的讲了“不彻底消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就不能获得解放”,“现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正为消灭这种剥削方式而斗争着”,并没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中国工人阶级当前的任务是团结农民、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将来的任务才是彻底消灭资本剥削、建立社会主义。脱离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与当前任务来向职工们讲空泛的道理,不只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往往引导出不合实际的、错误的认识。
以上是我认为这书不完善的地方。但并不是说只有这本书有这些毛病。实在我们大家写通俗读物,都或多或少地犯了这些毛病,特别是叙述的抽象,不明白,语句的欧化这几点。为了共求进步,相互的检讨是必要的。


第5版()
专栏:图书评论

  介绍《新农村》杂志
  长冬
《新农村》杂志是东北新华书店发行,供区村干部阅读的,但它对于县以上干部以及革命知识分子、农业研究者也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的特色是通俗、简明、联系政策强,做到了深入浅出。
在第十九期《农村支部临时教材》这篇文章中,概括地叙述了目前东北农村经济建设的新气象:
“经过土改、纠偏、组织起来大生产之后,特别是在东北区经过全部
消灭蒋匪,一年多的经济建设之后,全东北农村的样子已经完全一新了。
这就是各地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农户上升到中农(松江百分之六十,龙江百
分之五十四,吉林是三分之二,辽东九县十三个村的调查,显著上升的有
百分之三三·五),即使那些没上升到中农的人家,无论从生产条件、生
活状况来说,也都比土改之前或比去年是改善了,富裕些了。农民的财富
一般的都有显著的增加。农村再生产的条件,是更有优良基础了。”
城乡的交流也给了农民极大的利益,开始改变了工农业产品的不合理的剪刀价格差,农产品的出路增加,特种农作物恢复,大量的副业兴旺,农村购买力提高等等:“如根据榆树县调查,一九四七年十月大豆一斗“四八——五○斤)换布一尺,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换布二尺半,而今年则是换青细布五尺半到六尺。”
发展生产是超过一切的任务,而组织起来,使劳动力互助变工,提高劳动生产力,乃是最有效果、最有发展前途的办法。但组织起来是必须要完全根据自愿两利的原则,必须使农民体会到组织起来生产的好处,然后才能真正组织起来的,上面的这篇文章,用非常简明而深刻的话向农民说出了这个道理:
“‘单干行吗?’问题不在于单干‘行’还是‘不行’,而是在于‘
单干’好呢,还是‘联组’好呢?我们认为组织起来一定比单干好,你若
一定愿意单干,那也可以,咱们比一比看,那个打粮多,那家发展快?”
组织起来生产比一家一户单干好在什么地方呢?这本杂志又提供了不少具体材料,例如明水县委一篇材料中,报导明水六区二村两个农民,石福财加入互助组,马洪生单干,石福财平均每垧大豆地收六石,马洪生只收三石五,石福财平均一垧小麦地收两石四,马洪生只收一石九,石福财平均一垧苞米收六石,马洪生只收三石多一点,石福财平均一垧谷子收六石,马洪生只收二石九斗。
动员农民组织在合作社里,以沟通城乡关系,减轻商人剥削,帮助农副业生产,也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二十一期该志“农村支部临时教材”中指出了合作社的任务是:
“合作社还要组织、推动农村的副业生产,这不仅是帮助农民推销他
们的副业产品,而且,还要展开各种当地具有生产条件的副业,要把那些
农业生产上剩余的劳动力(如农闲,多余的劳力)及那些虽不能种地但还
没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如各种半劳力,各种身体有缺欠的人)都组织到
生产中去,来开展这种生产。合作社也可采用供给原料定收成品,支付工
资的办法。”
“合作社还要组织各户各组所不能单独进行和完成的农业改良事业,
如兴修小规模的水利,购买新式农具,进行优良籽种推广,扑灭害虫,牲
畜防疫等。”
“合作社还要进行给利存款,来帮助农民储蓄,这样收集的农村游资
,一方面可把它集体的投入生产,也可低利贷给临时发生生产困难的各户
。”
十九期该志在《在新方针下,怎样办好供销合作社》一文中,又同样简明可喜地说明了供销合作社不应该分红的道理:
“如果我们干部能很好的想一想:你时时刻刻为了多赚钱,好给社员
多分些红,这对社员好处大呢?还是在供销上尽力多给社员解决困难,即
让他们买东西既方便又省钱,生产品有销路,因而增加了社员收入,这样
对社员好处大呢?同时还要想:专门为了分红,势必想办法多赚钱。钱从
那里赚来的?这还不是从社员身上赚来的吗!还不是靠买社员的生产品压
低价格,卖出的货物抬高价格赚来的!”
目前各地区地方干部中强迫命令、包办代替、脱离群众的作风相当严重,该志也搜集了许多丰富的实例,提出了许多正确简明的办法。他如对召开人民代表会,建立农村青年团,推动农村文教运动,宣传建设公债,发放生产贷款等等,也常常以清新明了的笔墨,说出深刻的理论。总之,这是一种坚持政策、贯彻政策、结合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杂志。


第5版()
专栏:图书评论

  推荐《人民教育》月刊
  人民教育社编 新华书店印行
  傅彬然
《人民教育》创刊号出版了。这是一种有相当分量的教育刊物。
《发刊辞》揭橥《人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习政策,学习苏联的经验,总结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展开教育学术思想的批评。拿这四个标准来衡量,这册创刊号是相当成功的。
卷首是钱俊瑞的“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上节,论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第一段里透彻地阐明了教育何以要为工农服务的道理,足使一般人消除对这个基本方针的怀疑,树立起为工农服务的信心。第二段说明新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彻底民族的,科学的,真正的大众的;各级学校和一切教育机构应该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标准,严肃认真地审查自己的教育内容,坚决稳步地改造教学的内容,创造新的教育内容。第三段讲人民教育应作何种部署,从何入手,列举了加强工农干部教育和人民解放军教育,推行工人和农民的业余补习教育,准备推行识字教育,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全国各级学校都应大大地为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等项,逐项作了清楚的说明。
程今吾的《迎接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和丁浩川的《教师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学生和自己》两文,可以跟第一篇文章联系起来看。前一篇对于工农中学的性质,以及招生问题、制度、课程、教法,都有极警辟的见解。特别强调要认识工农速成中学的特点,把握住“工农速成中学实施方案”的精神和实质,不要变质。在讲课程和教学时说:全部课程该是文化课程,政治教育的教学主要应渗透在文化课程里;必须打破各科平衡发展的观念,有重点地考虑教育的内容;所谓“精简”,不等于减少科目和内容,而是加强某些有用的重要部分,减少某些无用的或用处较少的部分;课程需要集中;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要研究教学方法,认清教育对象,和学生一同讨论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己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等等。这些意见,不但适用于工农中学,同样适于普通中学。丁浩川的文章里,指出了教师工作不单纯是“谋生之道”,而是整个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作部门之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新生命,他们身上负担着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好好教导他们,做他们的好榜样;教师自己该把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提到应有水平,因此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好业务,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通篇叙述颇为亲切,富于说服的力量。
韦悫的《教育是什么》,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讲到教育的阶级性,文字写得那么平易具体,读者从这里可以获得教育的正确概念。林砺儒的《中等教育问题》,把向来疑难最多最复杂的我国中等教育,归纳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对立》与《文理分科问题》两大症结来加以剖析,指出了今后我国中等教育所应走的方向。
其他的许多篇文字,有的介绍了苏联的教育理论,有的个别解决了若干具体的问题,对读者都是很有意义的。
《人民教育》,从《创刊号》的整个体制和内容看来,是相当成功了的。但是笔者还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以后对“总结解放区的教育经验”的工作,能够更有系统有计划地来做。正如《发刊辞》中所说,二十多年来老解放区的教育,在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上,在革命干部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农民政治文化教育及干部在职教育等系统上,都积蓄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是在毛主席的思想指导下,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它是马列主义和中国教育实际结合的最初阶段的产物……它却完全摆脱了旧教育的轨道,走上一切为人民、为国家服务,为当时革命战争服务,发挥了教育应有的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的一致,创造了新的教育方法,培养了新的教育工作者的新品质。”这些宝贵经验,是从实际斗争中得来的,是从祖国的泥土里萌发出来的。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很迅速地基本上解放了全国,全国教育工作者在没有很好的准备之前,就得担负起在全国范围内改造旧教育与建设新教育的艰巨任务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之下,教育的大方针虽然已经在一步一步确定下来,可是要把正确的方针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行动,还有待全国教育工作者多方面来努力。而把老解放区的宝贵经验,系统地生动具体地总结出来,对全国各方面教育工作者必然会发生有力的启示,使大家在对旧教育思想的廓清和新教育理论的把握上起莫大的影响的。其次是我国的教育,在这新旧递邅的过程中,旧思想体系不再适用了,新的却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会使许多人有彷徨莫适之感;而事实上,旧的思想体系的影响有它长远的历史,在没有新体系来代替之前,是不容易挣脱的。因此希望《人民教育》一面展开对旧教育学术思想的批评,同时更能较有系统地来介绍苏联的新教育,如教育原理,教学及训练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都是大家迫切地在期望了解的。
最后,附带谈谈一般教育期刊。据统计在我国现有二百多种期刊中,以文艺占第一位(约有四十多种),第二位就是教育。《人民教育》中一九五○年四月的统计,全国共有教育杂志二十六种,天津新近出版的《天津教育月刊》,和曾昭森主编在广州印行的《新教育》,还不在内。从教育的岗位来看,教育刊物多,当然是好现象。可是除了量多之外,我们还要求质精,每一种刊物对读者都要能收良好的效果。现有的教育刊物,笔者没有全部看过,就看过的十多种说,《人民教育》和《中华教育界》(上海中华书局刊行)都是属于全国性的刊物。《人民教育》是具有指导性的。《中华教育界》今后如能多做一些全国教育消息的报导,全国中学补充教材的提供和全国地方教育杂志重要文章的摘粹之类的工作,这样对读者也许更为有益。此外如苏联教育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也是值得做的。过去我国一般教育论文,大多嫌冗长空泛,言之无物;而且大多老是在同一水平上转圈子,很少新鲜的内容,希望今后大家能够注意加以矫正。地方性教育杂志,就我所见到的,《东北教育》是较充实的一种。它报导东北教育方针政策,介绍苏联教育,讨论教学具体问题,提供学校补充教材,都是切合地方需要用的。地方性刊物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针对地方的实际需要,否则便是无的放矢,徒然浪费人力物力,对读者并没有多大裨益。


第5版()
专栏:图书评论

  《思想问题》
  (新书推荐)
  高尔松
《思想问题》这一剧本,是以教育改造了上万个知识青年的华北大学为背景写的。它以知识分子的转变为主题,情节非常生动,使人发生亲切之感。
华大的青年同学成分是很复杂的,他们中许多人,初进学校时,对革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还或多或少残留着反人民的思想毒素。他们的涌进华大,绝大多数固然为了改造思想、追求真理,可是有一些人的动机和目的也未必完全纯正。正如本剧所描写的,其中有受了多年奴化教育的周正华,是“民主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的毛病最深,盲目崇拜欧美的物质文明,看不起人民大众,但他在落后同学间却能发生很大的影响。组长李振威等领导干部都对他感觉没有办法,只有赵队长对他始终抱着积极态度。赵队长凭着她的教育才能,循循善诱地指导他,使他在经过了一些曲折的痛苦的过程以后,终于改变过来,成为进步分子了。又如组长李振威虽然是个很努力的干部,但他太性急,看不起落后同学,没有耐性去改造他们,常常弄得束手无策,消极失望。在这种时候,赵队长总是鼓励他,说:“你们不要气馁!帮助人进步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今天工作不顺利,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自身还有缺点,在方法上还有偏差。”她劝告同志对人不要瞎怀疑,随便对一个同志怀疑会发生不好的影响的。她对于改造周正华的经过发表了一些很痛切的话:“事实告诉我们,青年们都是向着进步的,都是可以改造的,只要想想我们自己是从怎么样的道路上走过来的,我们就不会对今天还没有进步的同学失望……我们就有责任在今天去帮助别人……争取、团结、教育、改造,这是党对于知识分子的政策,也是我们学校的方针,这八个字缺一不可。”在以赵队长为代表的人民教育工作者的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教育之下,改造青年的事业,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最后一幕中,整整作了二十年小职员,受尽生活上的磨折与苦难的干志让等的坦白,更其紧张热烈,是全剧的顶点,也是思想改造工作获得初步成功的一个总结。
剧本中出现的角色都是一般青年人日常遇见的人物,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又正是大多数青年人存在着的问题。对于要求进步热望改造的青年人,这剧本是很有意义的;同时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领导干部,这也是个极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思想问题》是华北大学第三部剧作组的集体创作,蓝光刘沧浪执笔,一九五○年二月由三联书店出版。


第5版()
专栏:

  开明书店自我检讨《图书评论》编辑同志:
看了贵刊第三期刊载的《中学地理教本中的几个思想问题》,我们诚恳地接受金灿然同志对于我们印行的《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和《开明新编初级外国地理》的批评,并且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的初稿是抗战时期在后方完成的,胜利后曾在上海修改过一次。《开明新编初级外国地理》是胜利后在上海编成的。当时因为不愿意受伪教育部的审定,两种教本都用补充教材的名义印行。去年上海解放之后,两种教本被推荐为暂用教本。我们因为急于要造货供秋季开学应用,没有来得及审阅修改。到了秋天,我们把《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各册先后修订改编。但是我们的政治水准不够,仍旧留下了一些错误。至于《开明新编初级外国地理》,本来打算停印了,后来为了供应少数学校的需要,又重印了一些。这样做法多少是为了单纯的营业利益,确实不是严格的向人民负责的态度。我们检讨的结果,决定把《开明新编初级外国地理》停止发售,把《开明新编初级本国地理》彻底重编。
还有一点要说的:解放之后,我们已经把出版的书籍检查过一遍。有些基本观点有错误的,已经停止发售了。但是我们自己知道,受了能力的限制,我们的检查工作做得不够正确精密。因此想通过《图书评论》向全国读者请求:愿读者们帮助我们,随时把我们的书籍上的错误告诉我们,使我们能够逐步改进,认真做好出版工作。 此致敬礼 开明书店谨启五月十二日


第5版()
专栏:

  读者之声
苏南军区政治部战友报社吉罗同志指出上期本刊《马、恩、列、斯著作中译本目录》的疏漏:什之译斯大林《论中国革命》,书名应为《斯大林论中国革命》,属《摘录编辑》。
本市西郊边谦同志批评《辞渊》(上海青光书店出版)一书说,内容并不如该书广告中所说“博采众长”,“新辞旧辞一律兼收并蓄”,像“马日事变”、“二七惨案”、“三八节”、“一二九运动”等条目,都没有收进去。在“梁山泊”条下,说“宋剧盗宋江啸聚结寨于此”;在“边区政府”条说是“中共过去割据西北边境建立的政府”。足见该书编辑出版者的不负责任。
河北枣强县小赵批评《四角号码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解放后虽经改编,但仍然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留着许多错误。
上海南市黄振同志说:上海时代书局新近出版希法亭原著《金融资本论》译本,希法亭的理论是帝国主义的理论,曾经列宁痛斥过,责问该书局为什么在现时印行这样的书。
宝光书店读报小组来信说:目前国内出版业颇见蓬勃发达,但有些出版业者,因政治水准及文化水准不够,常常把内容不很好的书刊,送到读者面前,读者金钱上的损失还是小事,最要不得的是思想上会受到毒害。我们认为《图书评论》的编刊是很有意义的,但这样做尚嫌不够。我们建议,你们立即设法跟全国进步出版业者连系起来,把每月出版的新书,都看一遍,然后将结果刊登出来,不必每书详细评论,采取列表的形式亦可……(编者按:这意思很好,但我们由于人力的限制,一时还不能做到,以后我们当努力来实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