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经济

  中苏贷款协定的伟大意义
狄超白
一、我国国际经济关系的转折点
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长路旅顺及大连协定,中苏贷款协定公布以后,帝国主义阵营惊惶失措了,他们无法消灭这几个光明正大的条约在全世界人民之间所引起的深刻印象,并无法挽救他们在中苏谈判期间所作的种种无耻的谣言的破产,于是他们的代言人如艾奇逊之流,只能不知所云地以什么“秘密协定”来中伤中苏两大民族的外交胜利。
但是以艾奇逊杜鲁门为样相的神经质的武断,正是他们在外交上惨败的表现。华盛顿邮报怒气冲冲地说:“企图掩没毛泽东和斯大林最近在莫斯科获得惊人的外交胜利这一事实是无效的,国务院方面伤心地承认了这是一个事实。”而联合国方面也不得不宣布:“莫斯科条约与人民中国的政府无可置啄的声望。”
面对着中苏贷款协定的全文,帝国主义者也是愧恧无地的。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各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他们最初借款给中国,是为了要中国人民铺设帝国主义者控制中国所必需的铁路。他们通过这些铁路借款,取得铁路沿线的矿产开发权,为了保证这些借款本息的偿还又取得铁路的监督权和管理权,又取得中国政府重要税收的管理和保管权,又取得铁路器材的永久承包权。除此以外,中国人民要负担年息六厘(最高的有达月息一分二。)左右的利息,每笔借款实收时还要付给对方等于借款百分之五至十五的手续费或叫做经理费。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帝国主义者转而以政治借款来维持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换取种种政治特权。等到北洋军阀崩溃以后,他们又以各种借款来支持蒋介石反动政权,通过这些借款来加强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和统治,镇压屠杀中国的革命群众,大量武装反动派向中国人民军队进攻。美帝国主义者自抗战以来对蒋介石反动政府所作空前未有的军事投资和政治投资,即是企图继日本帝国主义之后,一举而使中国全殖民地化。
中国自与帝国主义者交往以来,帝国主义者从来没有真心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而借过一个铜元。虽然有些借款是以物资的形式运来中国,但这些物资运来的目的不是建设中国的生产事业,相反地是为了推销帝国主义的过剩商品和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
这次中苏贷款协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国际友人的建设资金的协助。这次贷款和即将缔结的中苏贸易协定,将标志着中国国际经济关系的转折点:我们从此脱离在帝国主义魔掌下的半殖民地地位,我们转而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在他们友谊的协助下来进行我们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建立国际间真正平等的互惠的经济关系,并以此来昭示国内外。
二、中苏贷款对苏联是一种牺牲
一切资本主义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则,到后必然要作资本输出。但在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如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不会有资本过剩而需要资本输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永远配合着各种消费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永不会产生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苏联现正为完成其战后第一次五年计划而奋斗,本年是这一计划的最后一年。所以这次苏联对我贷款,她必须要在其预定的经济建设计划中,使苏联人民以超定额的生产来支付给我们贷款的部分。在相对的意义上,苏联多给我们一部分生产器材,就要减削一部分发展中的生产能力,减低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否则就要求苏联人民用更大的努力来补偿这部分的损失;苏联人民是牺牲其自己的一部幸福来给中国人民帮助的。
在中苏贷款协定的条文中间,充分表露了苏联国际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苏联收取百分之一的利息不是为了使其贷款增殖,而是用来嘲笑帝国主义者的穷算恶取的。不错,美帝国主义者也曾假仁假义地通过租借法案、救济物质和马歇尔计划表面无偿地资助过和资助着某些国家,但她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大战期间她的目的是以她的物资来装备别国的生命,来击败她的劲敌——另一批帝国主义国家;在大战结束以后,她因恐惧中国及西欧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才以其过剩的武器和卖不掉的物资来支持各国的反动派,巩固各国的反动统治,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并摧毁各国的国内生产,然后达到美帝国主义独占世界市场,并组织另一次的侵略战争的目的。
苏联以借款形式供给我们的不是过剩的武器,不是与中国民族工业争夺市场的过剩商品,而是我们正感缺乏,为我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与器材——包括在世界市场最难购得的电力站、金属与机器制造工场等设备,采煤,采矿等矿坑设备,铁道及其他运输设备,钢轨及其他器材等等。这些东西的到来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
三、贷款对中国经济恢复和改造的巨大作用
五年之内共计三亿美元的贷款,对我国经济所能起的巨大作用,将非帝国主义者所能想像得到的。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受长期战争的破坏,必须于最短的期间内先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水平。同时更由于我国旧有工业的半殖民地性,单纯的恢复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恢复中,将工业的地区配备和内部结构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改造;然后使我国经济恢复到原有生产水平时,不再带有旧时的不健康的痕迹。
对于国民经济恢复和改造的工作,我们依靠什么力量来进行呢?第一,我们依靠旧存的生产资料和我国取之不竭的劳动力来进行这项工作,尤其是依靠工人阶级的高度劳动热忱来发挥其工作效能,使国营经济,和国家正确政策领导下的私人经济一致迅速上升。第二,我们依靠农民的勤耕及彻底推行土地改革,来迅速提高农业生产,供给城市以足够粮食原料和特种产品,并以其多余的部分去等价换取我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第三,我们依靠苏联供给我们的优惠贷款,以添补新的器材和设备。把上述三项力量结合起来,我们的经济恢复必然是顺利而迅速的。
只有对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中国经济潜力茫无所知的人,才会蔑视这每年六千万美元的器材和设备在中国经济中所能发生的巨大作用。六千万美元的器材设备和六千万美元的罐头香水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同样,在一个腐败的反动政府手中使用的六千万美元,和在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府手中使用的六千万美元,其效果将有如把电流输入电动机里和放入江水里那样的差别。
四、帝国主义者抱怨数目太少
帝国主义者在无可奈何之余,就抱怨贷款数目太少,纽约时报论道:“中国看来似乎将完全依赖苏联来工业化,那么三亿借款似乎太少。”其他几个帝国主义者的言论机关也有同样的论调,这些代言人的历史常识是非常缺乏的,他们不记得他们并没有借过一个铜子给苏联,但是苏联已经工业化了。他们甚至健忘到那样程度:美帝国主义者曾经以五、六十亿美元半借半送地给予蒋介石政府,他们并没有使蒋介石统治区工业化,相反地倒把蒋区的工业消化干净了。马歇尔计划在西欧所引起的结果,也并没有例外。
中国人民并不如帝国主义者那样健忘,在对日战争结束后美帝国主义者给蒋介石四十余亿美元的援助,其目的完全是用来摧毁我们的国家生命,我们倘使从这一方面来作一比较,就会发觉苏联对我三亿美元经济贷款,对于我国人民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的摧残与奴役下解放出来之后,在国民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将会发生何等巨大的实际效用。
中苏之间的经济关系,目前还只是一个开始,两国贸易协定的缔结即将完成。苏联的建设正在飞跃地发展之中,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在顺利进行中,帝国主义者的悲哀会与日俱增的,因为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内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展开,正方兴未艾哩!


第5版()
专栏:经济

  怎样降低生产品的成本?
契尔诺夫
生产品的成本——这是各个企业一切消费在制造各项生产品上的资金,也即是生产的费用。生产品的成本包括:消耗在整个生产中的原料、材料、燃料、电力的价值;修理费(机器和装备的耗损和修理费用,生产用建筑物的修理费);支付的工资;车间和整个企业管理的费用,以及工厂销售所生产的产品的费用。所以产品成本的水平是受原料、材料、燃料、电力的合理化的应用之程度,受载重多少和装备的使用,受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按劳动质与量付工资制度的正确建立与否,并受行政管理和日常消费的大小来决定。成本的水平,归根究底,是受企业所拥有的资金的节约和最有效的使用程度来决定的。生产品的成本,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个别的制成品,也即是由每一种生产品的制造费用的总和所形成的。
在苏联,降低生产成本,是社会主义积累财富的基础,是扩大再生产(即是沿着上升的直线发展的生产)的最主要的泉源。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成本的降低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生产品成本愈低,在企业中,并且也同样在整个国家里,就有更多的资金被解放出来用于社会主义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之上。因此,苏联的社会主义企业,永远是关心降低成本,或是如一般人所说的,是关心赢利(即不亏损)的事情的。靠了生产合理化的保证,他们不仅补偿了自己的消耗,并且得出了计划所规定出的利润。工业企业生产品成本,受技术及生产组织的水平所决定。通常生产品成本的水平,在具有高等近代技术的先进企业里是较低的,而在装备陈旧和工学过程落后以及劳动组织不好的企业里就高些。
决定生产品成本水平的条件和降低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生产过程中,任何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制造费用的增多或减少。影响产品成本降低的个别因素,对于各不相同的产业部门,是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的。他们是要看用于生产上的费用的性质如何而变动的。在一切工业部门里的一切消费,在最一般的形态上,是可以划分为:活的劳动费(工人工资)和材料消费,或社会劳动消费(成本中的这种费用,表现为原料、燃料、电力修理费用等等的支额)。
让我们看看影响生产品成本变化的基本因素吧!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毫无例外的是一切工业部门中降低成本的有决定意义的主导因素。
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成本,只有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工资的增加要快时才有可能。这就是说,除了每个工人平均工资(每日、每月、每年)的增加以外,消耗于每件生产品上的工资,应当由于系统的对已经陈旧的生产定额的检查,而随之低降。
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劳动人民自己关心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也关心降低生产品成本。他们之所以关心,是因为他们是为自己而工作,而不是为资本家而工作。
物材的消费
随着劳动技术装备的发展,活的劳动的需要量也随之缩减,在生产品成本组成中的物材消费部分随之增加。在物材消费中的组成包括:原料、半制品、主要材料及补助材料、燃料、电力、蒸汽、水、机器修理费、建筑设备费和器具的损坏费等。物质资材使用的改善方法,是有多种多样的。兹将其主要的列举如下:降低每件成品所消耗的物材定额。譬如减少用在船只、车厢、火车头、车床等等生产之上的物材消费;减少用于每公尺纱布上的纺纱消费,增加棉花的纺纱出产;减少锻炼每吨钢所用焦炭消费等等。
降低每件成品物材消耗额,是经由工学过程改变,是由于合理化或浪费被消除(节约)以及用生产组织的改善的办法而达到的。原料、物材和燃料的质量,也很明显的影响到物质资源应用的改善。譬如,含有灰质水分较少的煤,可以减少在炼钢生产中焦炭的消费,延长熔矿炉的使用。纤维的质量好,就保证出产结实的线。有了结实的线,因而保证在纺织工厂中纺织机上不停的工作,可以得出较少量废物和缩减成品中的废货。
除了减低每件生产品的原料及物材定额的消耗之外,同时,由于缩减原料材料的各种浪费,也可以达到很大的节约。譬如,为了降低在每个机器上物材消耗的定额,除了减轻机器的重量之外,同时由于物材浪费(刨屑、切屑)等的减少,也可以得到很大的节约。
生产不是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的。它的技术、工学的组织是变动的,制品的设计也是在变动的,一切变动在每件成品的原料和材料的消耗定额里,一般是反映得极晚的。定额是落后于生活的,经常显得是陈旧了。譬如,经常有下列的情形:目前的定额容许全部试制品,即是未加工的零件,比较加工的零件多五倍、十倍、十五倍。所有这各种各样的东西完全变做废屑,类如刨屑、切屑之类。此外,为了对这些零件加工,就要用更多的时间、电力、涂油、工具及其它东西,于是就不能不影响产品价格的提高。这样使用各种必需的金属,使它们适合一定的大小(按宽狭、粗细、长短)或一定的样式(方的、圆的、有角的和三棱的铁等等),以便准备各种的零件,在缩减物材和原料的消费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就影响到生产品成本的降低。
降低成本,也是靠减少生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于废货而来的损失,与对废制品进行斗争,这为降低成本开辟了极大的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苏联获得了极大的成绩。
成品成本的水平,在颇大的程度上,是要受所谓废屑的合理化使用及使它们变为充分价值的生产品的程度如何所左右的。许多工厂为金属所充塞着(旧的工厂装备、各种零件、原料的残余等等)。工厂的领导者,常常看不到那些可能应用到事业中去的财富。
在落于垃圾中的废屑里,被抛弃着一些可以很顺利的生产出日用品的材料,应用这些废屑,还可增加商品流转,也可以帮助显著降低生产品主要种类的成本。在个别生产中,用别的金属种类,电木代替有色金属的贵重的种类的可能性是影响生产成本降低的重大因素。原料,材料的互相代替,在苏联工业里是被极广泛的采用着。
譬如,从马铃薯中制出的酒精,就比从五谷中制出的酒精成本要低五、六倍。由此可见,在每个生产品生产中,采用那一种原料,是有着怎样的意义。
缩短货物转运的距离和应用本地原料,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便于解释这种情况,可以举中苏合营远东电业股份公司的玻璃厂为例。在日本统制时期,供应制玻璃的砂是从日本运来的,因为在辽东半岛没有这种砂子。在现在,工厂则是完全用本地砂子做的。代替砂子的,是利用石英石,这种石头在辽东区内是极为过剩的。很显然的,从其它地方来供应原料,是难免要特别贵的。这样,我就认识了影响生产品成本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
行政管理和销售费用
企业管理,股份公司的管理,以及制成品的销售和变成货币的消费,也是包含在整个的生产品成本之内的。将直接消费及除此之外的工厂管理之消费,包括在生产品成本之中,就是全工厂的成本。再加上股份公司的费用及销售费,那末这种成本,就与工厂成本有区别,这叫做商业成本。所有这些管理费及销售费是由两种费用组成的:
甲、包括行政管理机构和销售机关的给养(股份公司、运输、货物装卸等等,工作人员薪俸,出差费、舟车费等等)。
乙、物材的消费:事务和办公文具、修理办公处建筑的物材和它的修理费等等。
管理费的水平问题,必须根据每个个别的情况来具体的解决。降低管理费的现成公式是不存在的。基本的原理归结如下:在每件生产品上的管理费水平,一定比其他种类的费用大大的低。在许多情形下,虽然生产规模增大了,行政管理费的绝对总额却必须降低。这种降低,是由于下列情形而达到的:用精简掉一些冗赘的机关环节,用缩减冗赘的人员(去掉多余的帐目呈报,减少多余运输的运转以及其它许多的因素)。这件事一定能节省资材和加速商品生产率的周转率。大概算起来,管理费和销售费总额之中,薪俸占百分之六十,物资消费约占百分之四十。
由此可以明白,企业领导者愈是严格对待缩减管理机关和商业机关的人员数额,就愈能够降低该企业生产品成本一般总数中的管理费的一部分。
但是,外界的因素不仅影响生产品成本,其意义也是不小的。第一、从其他工厂获得早已制造好了的零件(譬如,汽车中的变速器、框架、车箱、马达等);第二、企业所需的原料、材料、燃料、电力等等价格水平起了变化。
价格和运输税的变更,可以引起企业生产品成本相应的变更。
所有这些被考察了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要拟制一个动员企业内部后备力量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企业组织上和技术上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再制出降低生产品成本的计划。
指出下列的事情也是很应当的,即由于发挥工人、职员、工程技术工作人员的创造的积极性的结果,经由利用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办法,也可以使生产品成本大为降低。在苏联,这个创造的积极性,表现在生产和劳动组织的社会检阅里和竞赛里。这些检阅提供了大量的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的实现,就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能,并影响到生产品成本的降低。
(张泽民译)


第5版()
专栏:经济

  降低成本积累资金
青岛中纺一厂成本会计研究组工作会议总结的一部分
李竹平
国营工业部门厉行节约,降低生产成本,不仅对克服当前国家财政困难有重大的帮助,而且对发展新民主主义工业,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因为降低成本,是国家资金累积的根本源泉之一,是恢复与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成本愈低,不仅企业不会亏本,而且能得到更多赢利,使企业或整个国家有更多的资金被解放出来,用于国家工业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之上。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里就指示我们:“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其来源“主要地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积累资本”。联共中央发出的关于一九二七——二八年度的经济指令中说:“发展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降低工业成本的斗争。这一斗争必须是党、各生产机关及各经济机关的中心工作。”斯大林在一九三一年六月更明确的教导苏联经济人员:“把成本降低百分之一,就等于工业内部多积累一万五千万到二万万卢布。”因此,他要求“有系统的降低成本费,在所有一切而无例外的工业部门里,加强工业内部积累。”
青岛中纺是国营工业,我们应该负担起国家交给我们的解决财政困难和积累资金的光荣任务,只要我们全体职工一致努力,认真的来做,一定会完成这一任务的。就以青岛八个纺织厂来说,每月至少可产棉纱一万八千件,细布三十六万匹,如果能降低成本百分之二,就可以替国家多赚人民币二百亿。这是一个如何惊人的数字!
青岛中纺在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和中共的正确领导下,由于全体职工的努力,对降低生产成本工作,已经获得很大成绩。如去年一月至五月(解放前),二十支棉纱平均每件扯用原棉四一○·八二市斤,而解放后六月至十一月平均每件只扯四○一·一九市斤。解放后五个月,十二磅细布平均每匹扯用原纱一一·一九磅强;解放后,六个月,平均每匹只扯一一·○九磅。这就是说,每件纱节省原棉九·六三市斤。六个月产纱五万六千八百四十二点一七件,共节省原棉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九十市斤。从纱的总成本上说,降低了百分之二点四强。从企业赢利及国家资金积累上说,多赚了人民币卅二亿余万元(原棉每市斤为六千元)。每匹细布节约原纱○·一磅,六个月产布一百一十九万九千六百零八匹,共节省原纱十万零一千九百九十六磅。从布的总成本上说,降低了百分之零点七;从原料成本上说,降低了近百分之一;从企业赢利及国家资金积累上说,多赚了人民币九亿五千七百六十八万元(原纱每磅为八千元)。如与解放前比较,二项原料合计节约人民币四十亿零四千二百零二万元。他如提高产量、质量所产生的价值,节省物料、机料、水、电、人工等费用,以及清查出近一百亿人民币的账外物资及大批所谓废料,还不计算在内。
这是中纺全体职工伟大的劳动创造,我们应该很好的巩固这一成绩。但我们不能因此骄傲自满,因为这些成绩还仅是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生产比较来说的。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如去年十一月份,八个布厂开工十七天,产布二十九万四千二百三十二匹,按照一般标准,应耗用梭子二千四百六十四个,但实际耗用数为七千九百五十八个,这就是说浪费了五千四百九十四个,以一匹十二磅细布换四个计,共计需要细布一千三百七十四匹。从布的成本上说,增加了百分之零点四七。从企业赢利和国家财富上说,损失了人民币二亿零五百九十五万元。这还仅仅是许多物料中的一项。他如原料、副原料、水、电、人工的耗用数量,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上面的二个例子,并不能说明中纺产品全部真实情况,这仅仅是告诉我们降低成本对增加国家财富的意义与我们还可能而且必须更好的研究如何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
要降低生产成本,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而经济核算制度是管理生产的基本方法。按照青岛中纺目前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要建立严格的经济核算制,首先必须做到:
一、切实掌握现在的成本真实情况,这是建立经济核算制度的主要条件之一。建立以车间为单位的分类成本会计制度,则又为了解每一种类产品每一时期、每一生产过程成本真实情况的唯一方法。必须有效的控制现在成本的真实情况,确确实实了解耗用在成品中的原料、物料、机料、燃料、水、电、修理费、人工、工厂管理费用、公司的营业费用及各种税捐与财务、折旧、保险等费用的确实数字。因为成本高低,是受上列各项的耗用数字大小来决定的。只有对耗用数字做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才能够找出某种产品在某一具体时期或某一具体生产过程当中由于何种因素而使成本增高或降低,并对这些因素加以克服或巩固。斯大林把“发扬巩固成本会计制度,提高工业内部资金积累”,作为组织全苏联人民提前完成战后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建立能对成本作具体分析的以车间(可能时,以生产小组)为单位的成本会计制度,确实有效的控制现在每一生产过程的成本真实情况,以便有意识有目的的找出降低成本的依据。最好能根据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实际情况,规定出生产上各种技术定额与消耗在成品成本中各种原、物、材料等定额的成本计划与节约计划,并根据这些定额及计划来检查工作。其次,必须说明“生产品的成本,乃是表明工厂全部工作质量的指标。”(马林诺夫)因此,精确成本会计制度所制定出来的表报,必须能作为我们检查各部门工作的根据。只有根据某一企业成本高低,来检查干部的工作成绩,才能保证这一企业不致亏本并逐渐赚钱,才能克服企业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的“供给思想”。在非单一生产的工厂里,如果不建立准确的分类成本会计制度,将会增加市场价值的盲目性。
但中纺组成的成本会计制度,有很多地方是需要研究的。首先,它是仅分纱、布二大类,不是以车间为单位并按照各种成品分类计算的。其次,它的各种费用是采取估计分摊办法,不是按照某种成品在某一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实在数字直接得来的。第三,在各种费用太大或太少时,是可以经过调整,原料、材料耗用太多或太少时,可以用“透支”或“暂存”的办法,以保持各个时期成本的均衡。第四,车间耗用的原料、物料、机料、水、电及人工等,无详实纪录。这样的成本会计制度,虽然有人说:“以盘存的半制品和工场存棉来调剂,然后以损耗出账,所以成本表上所列的用量便能经常和标准符合。”但是,它却不能控制成本的真实情况。当我们去年九月从成本表报上表现某一厂廿支纱成本折合八分之七中级棉五百一十斤,而另一厂为五百八十斤时,就曾进行研究,结果,从五百十斤的厂里找不出可以介绍的经验,从五百八十斤的厂里也找不出需要克服的缺点,因为这二个数字都不太可靠。另外,如九厂工程师周玉林,在一九四七年冬天离职盘存时,工厂少了四十万磅纱,以后在仓库里找出三十万磅,另外十万磅,就加到以后的产品上,这样解决了这笔糊涂账。从这里可以说明现存的成本会计制度下的成本表报,是很难作为研究如何降低成本的依据和检查工厂各部门工作的指标以及作为市场价格的尺度的。
二、只有节衣缩食,才能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因此,我们必须动员企业内一切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最合理最节约的运用起来。一切企业人员,必须“精确而诚实的计算金钱”(列宁),必须精密的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的把每一元人民币,在最适当的时机,投向对生产最有意义的地方去。必须立刻设法把仓库可能变为资金的下脚、废料、杂货、不用料、过多料、尽速周转起来。必须尽可能的订出比较周详的物料、现金……等供应计划,以便适时供给生产上的需要。一定要用对企业负责的精神,克服过去“怕麻烦”的思想。财务部门应该迅速的设法逐渐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以保证资金迅速流转。我们必需学会过穷日子,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因此要求企业里的一切人员,应该把“搁浅资金”,看成是严重的浪费,它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在客观效果上与贪污浪费是一样的。
三、整顿仓库,建立仓储制度,严格原物材料领用时的过秤过数制度。在车库里紧紧的控制原料入口,成品出口及在生产过程中上下车间之间的交接,必须搞清数字,严格手续,分清责任,尤应有数字确实的车间纪录。毛主席说:“每一工厂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应有一定的制度和手续,结束收支不清,手续不备的糊涂现象”。我们必须严格的执行毛主席这一指示,改进目前尚存在着的许多手续不备的现象。
最后再重复地说,建立经济核算制,大力节约,降低成本,积累资本,是国营轻工业部门的中心任务。企业里的领导人员,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订出一九五零年降低成本与积累资本的明确计划,组织一切力量,为完成这一光荣任务而斗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克勤克俭从事事业的精神在去年半年来的生产基础上,在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职工的一致努力,一定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