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临江乡修塘防水
——走群众路线的一个例子
萧容 林韦
有许多建设必须国家花钱,也有许多建设不一定要国家花钱。有的场合,国家花了钱也能把事情办糟;有的场合,国家不花钱也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决定于工作同志怎样领导着群众去办。
在甬江入海处的北拐角上,有一个乡叫临江乡,属浙江镇海县。隔着县城就是大海。全乡十一个小村,一千多人口。江边五个村,常受潮汛之灾,土是咸的,农民大多数种棉,俗名咸地人。里面六个村,地势高些,又隔着河沟,潮水不容易冲进来,土是淡的,农民大多数种稻,俗名淡地人。
修塘防水,是临江乡一年一度的大事。小潮汛年头,江塘破损很少,江边棉农随便修补修补也就行了。一到大潮汛年头,江塘破损很大时,困难就来了。棉农急着要修,人手不够;要稻农一块来修,稻农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潮水不容易冲着自己;一个是平常到塘上割牛草时,棉农要来干涉。有几个稻农并且被夺过草篮和镰刀,心里有仇气。所以他们宁愿多去挖挖河沟,蓄水灌稻。
去年七、八月两次大潮汛,比十多年来那一年都厉害。一千四百多丈江塘,冲毁四百七十多丈。棉田淹完了,棉农遭了重灾。稻田也因为河沟灌满咸水,收成不如往年。为把咸水一斗一斗车出去,还费了好多人工。不过比起棉农的重灾来,稻农就觉得自己没遭什么灾。
八月大潮汛一过,区干部就跑到临江去召开会议,动员修塘。棉农都愿意,就是稻农怎说也不参加。几个有仇气的一吵叫,差点打起来。会议无结果而散,区干部也从此再不去了。他们说:“这村群众太落后,没法办。”因此,一直延迟到今年春天还没有解决修塘的问题。其后,又经过县水利指挥部的王副指挥出了岔,自作主张地说政府能出粮修,实际是政府困难很大,只能拨粮修海塘,没有力量能顾到江塘。所以,王副指挥的话变成了“空头支票”。而且县级领导机关也因没有办法而对修江塘采取了恶劣的不管态度!
一直拖到六月十四日,宁波地委李同志到镇海检查县委工作时,发现临江乡的报告,说这事不能不管。县委说没办法,李同志便自己跑到临江,找了几个乡村干部研究。大家一听说还是没粮,都败了兴。没饭吃啦,没工具啦,车水忙啦,时间晚啦,摆出一大堆困难。可是问他们今年不修行不行,又都说不行。怎么办呢?李同志一面给大家计算政府的困难,说明海塘江塘都要政府出粮确实做不到;一面拿山东群众自己修黄河的榜样给大家看。这时候,大家看清了政府的难处,开始有点回心转意,想着自己来修。可是又觉得本地群众私心大,不团结,没组织,怕困难,比不上山东群众。便要求政府下个命令,谁不干也不行。李同志又拿许多事实说明靠命令办不好,一定要靠群众自觉。最后答应派干部来帮助发动群众。大家接受李同志的建议,决定回去先和群众商量一下试试看。
过了两天,县里正式派了三个干部来领导修塘,都是青年团员。他们工作经验不多,可是牢记着要走群众路线,不能强迫命令,不能恩赐代替。他们告诉乡干部:以前县里没来领导,犯了官僚主义,已经做了检讨。这回下了决心,一定要领导群众克服困难,把江塘修好。乡干部一听县里下了决心,又有人来领导,信心都高了些。就是还不能相信“说服动员”这个办法。三个团员帮大家想了一顿,想起中心小学校长在乡里很有威信。以后又想起各村教员,老有经验的修塘土工程师阿雨,还有三个容易说通的稻农村干部。决定都去访访看。
计议已定,就分头出去访问,说明政府困难,顾了海塘顾不了江塘,现在决心领导群众自己来修,请大家帮助说服动员群众。访问的结果,成绩很好。中心小学校长特别热心,表示一要动员各校师生去宣传,二要自己去说服学校住村的群众。各校教员,也都愿意去动员一部分熟识的群众。阿雨愿意担负一切工程计划,分配和督导工作。
三个稻农村干部,也很快就说通了。他们很明白:修好江塘,潮水灌不进河沟,一来省得稻农排咸水,二来稻也能多收些。他们拿这个利害关系,又去说服别的稻农干部。棉农干部见他们热心帮助修塘,就向他们保证冬天帮助稻农挖河。这一来,稻农干部更加满意,动员别人也更有道理了。
到第三天,有十来个村干部变成了积极分子。其中四个觉悟高的青年,被介绍加入青年团,热情更高,决心起带头作用。里面有棉农也有稻农。这是打破隔阂、团结互助的开端。
当天召开全乡十一村六十多人的村干部大会,这些积极分子在会上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解说修塘对稻农的利害关系,相互保证现在好好修塘,冬天好好挖河。一个稻农青年团员激昂地说:“国民党时期,我们分成咸地人和淡地人。现在共产党教育我们,懂得了农民都是一家人。今天种棉的遭灾挨饿,我们种稻的也不能坐着不管!”稻农听着,多数都说讲得对。有一个老头因为自己被棉农夺过镰刀草篮,一直叨叨不休。稻农批评他说:“修塘是大家有利,你不能光说自己的小事!”老头一看没人附和,再也不说了。
阿雨和教员们在开会以前,就计算了各村各户地亩人口,分配好工口、工段。会上当场宣布,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公平合理,没有偏向。自动表示要保证完成。中心小学校长也表示要率领全校师生参加修塘劳动,和大家比赛。情绪很高。乡长问还有什么困难,大家说:“今天全乡成了一股劲,都来修,没什么大困难。”口粮问题以前是个大困难,现在全乡一算,一个人还轮不到三天工,困难就很小了。有少数十分困难的户,积极分子们说:“凑几斤粮食给他,不要紧!”以前稻农说车水、耘田忙,现在自己想办法调剂,也都说“不成问题”。棉农情绪更高:他们自动提出借工具给稻农使用,由棉农自己凑粮照顾阿雨家里生活,购买涵洞工料(共需四百来斤大米)。当场声明:“不让稻农出了人工再出钱。”
经过这次会议,村干部的思想一致起来,大家分头回各村动员群众,开大会。道理一讲通,一般群众都承认这事对大家都好。加上几天来教员、学生和积极分子们的宣传,群众中已经有些思想准备,很少人表示反对。有些做生意的不愿意参加,农民对他们说:“种田人遭了灾,你们的生意也做不好。”他们想想道理也对,就不再推托了。有的稻农村少数群众斤斤计较工口、工段分配上一星一点的出入,村干部说:“咱们都是些红脚梗(种田人),那儿能算得一丝不错!”“你们轮班去,我们天天去;你们出一工,我们出十工。不用计较啦,看我们的!”群众见干部这样卖力,这样为公,分配上又没有大不了的差错,也都不再计较了。
棉农村里,干部对群众普遍进行团结稻农的动员:“咱们家离塘近,可以叫家里时常烧点茶给大家吃”;“如果有些稻农说气话,不卖力,咱们要忍着点,不要动气”;“有些稻农不会修塘,修得慢,修得不好,咱们要自动帮助,别叫他们为难。”
六月二十六日正式动工以后,教师和学生们敲着锣鼓赶来参加,江塘上非常热闹。各工段群众一面干活,一面说笑打趣,很少有偷懒的和不高兴的。阿雨因为大家自动照顾他七十斤大米,干得特别起劲。来来回回不停地跑,一点点小毛病也认真指拨纠正。棉农家的妇女们满桶满桶送着新茶,什么时候要喝都有。午间,大家带来的饭食凉了,妇女们拿回家去给蒸热送来。有的稻农修不好,夜里棉农自动加班给补修好。全乡充满友爱互助空气,没有了牢骚不满、互相埋怨之声。镇海县委来慰问群众,群众说:“我们不觉得辛苦。去年国民党拿着刺刀逼我们挖祖先坟,才真辛苦哩!”
为着支援修塘和以后的生产,中心校长帮助干部劝说有粮户,借出一千五百来斤粮食。乡、村干部积极分子也有些自动个别借粮给困难户吃。因而口粮问题并没有影响到修塘工程。
各村负责干部每天带领轮班的群众上塘,一块作工。从头到尾,没一个偷懒不去的。第七村村长(稻农)家里吃的很不好,也一点不肯落后,一直顶到底。他们号召互相观摩比赛,鼓舞劳动热情,使作工效率比以往那一年都高。阿雨这样有三十年修塘经验的人,这回也算错了账:他原来计算总共需要一千九百工,最后只用了不到一千工。他没有算上群众的积极性。七月二日,四百五十丈江塘就全部修好了。完工后全乡评选模范,当选的有棉农也有稻农,有棉农村也有稻农村。棉农稻农的团结,更加巩固了。
余工还多,大家又自动把不在计划以内的也补修加固一下。并且沿着镇海城南的江边,修筑了一百八十丈较矮较薄的新塘。
临江乡从此成了镇海县工作较好的乡了。


第3版()
专栏:对人民日报批评的反应

津市法院积压房产纠纷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已督促其迅予处理编辑同志:
本年十二月十六日你们寄来关于读者周凯诚与刘慎之产权纠纷案所谈在天津市人民法院积压一年多始终未判,因为本院不了解该案具体事实,又不知津院之处理经过,故已将原件交天津市院王笑一院长查明即予解决;并且告诉他如不能迅速解决,亦须向当事人说明原因。
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川北剑阁专署各县忽视粮库工作
大批入仓公粮遭受不应有的损失编者同志:
川北剑阁专区今年征粮工作,因为要配合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工作,时间比去年提早了半个月至一个月。去年是九月半至十月初,今年是九月初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除青川、平武、北川、旺苍等县尚有部分任务待完成外,其他阆中、苍溪、剑阁、昭化、江油、广元等六县,基本上业已完成任务,其中阆中、苍溪两县,还有超额。这是征粮工作中的好现象。
本年自开征时起,专员以下能够抽调的工作同志,差不多都派下乡去参加了征粮工作。今年征粮工作中的缺点是仓储工具事前没有适当准备,仓容不敷,粮食品质检查不够认真等,再加入秋以来阴雨连绵,以致粮食入仓后普遍发生发热、生芽、生虫等现象。
检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征粮与入仓工作没有配合好,各县领导机关忽视了保管工作的重要性。譬如,县一级的粮政领导机构,照编制是专人负责,但是剑阁专区好些县都是由县府财政科兼办,因而粮政成了附带任务。有些县虽有专设分库主任,可是又往往受到财政科因不明职责而引起的牵制,不能主动推进工作,结果在整个粮政方面,造成上下脱节现象。加上各征收仓站工作同志对本身业务缺乏责任心,致使今年入仓公粮遭受严重损失。
专署发现这些情况后,就派出工作同志到各县普遍检查。据初步反映材料,仅昭化的郭家渡仓库,便有四十余万斤新收的黄谷发热,数千斤黄谷生芽。剑阁武连仓库知道我们要去查仓,把三千多斤霉变生芽的黄谷,埋在大批好谷子下面,企图掩蔽错误;经当地群众反映,才督饬倒翻开来。剑阁开封仓库主任郑远瑜,对前任移交的六千多斤粮食霉变生虫,毫不关心。广元县仓库的四十多万斤包谷,因为收得干湿不匀,入仓后不到半月便发高热;尚幸发觉得早,马上进行倒仓翻晒,损失甚微。
根据检查结果,粮食发热的另一原因是没有装置通气竹笼。当时向粮库工作同志提出意见,他们也承认需要纠正。
专署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一面督促各县粮库进行倒仓、风凉、翻晒,一面对粮库工作同志展开教育,并加强巡回检查。此外,并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求今后业务的改进。 宋英


第3版()
专栏:

青海省共和县
哈族与各族亲密团结
【新华社讯】青海省共和县哈萨克族自本年六月间成立哈萨克乡以来,与各族团结日益加强,生活十分安定,正在逐渐走上成家立业的道路。按哈萨克族原有三千三百余户,两万多人,一九三八年被新疆反动统治者盛世才从哈密驱逐至青海都兰县一带后,又连年遭受马匪步芳大肆屠杀,仅三十一户,一百三十四人漏网逃至共和县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青海解放后,共和县人民政府即将该族人民收容在牧场工作,首先安置他们的生活,其后又召开哈族人民座谈会及各族人民代表会议,使哈族同胞了解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以及对他们的关怀,同时耐心说服哈族同胞,过去与各族曾经发生抢劫仇杀事件,完全是反动统治逼迫挑拨所致,消除了哈族与各族之间的隔阂。
共和县人民政府根据哈族人民意见,经过具体协商后,把他们安置在恰卜恰附近,拨给二百多亩土地和住房、食粮、耕牛、农具、猎枪等,并派员协助建立哈族人民自己的乡政权。汉族、蒙族、回族、藏族各族同胞也高度地发扬了民族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自动帮助他们翻地种粮并捐出食粮八十四市石、羊八十只。哈胞感激地说:“我们如今有家了。”


第3版()
专栏:

西北各兄弟民族
积极协助解放军剿匪
【新华社讯】西北区回、藏、蒙、阿力克等兄弟民族积极协助解放军剿匪部队清剿土匪。西北区一年来共剿灭土匪六万余名,其中有两万五千多名是在民族杂居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兄弟民族协助下剿灭的。
各地兄弟民族在人民政府“团结互助”和“防匪自卫”的号召下,通过自卫队、村坊治安小组、农会及团结会等方式组织起来以后,即积极配合剿匪部队进行剿匪作战并自动搜捕散匪。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阿力克族牧民武装曾在二寺滩的战斗中歼匪二百余人,其中生俘匪首马振中以下一百三十四人。甘肃省夏河县藏族自卫队曾于今年五月间配合剿匪部队一举歼灭盘居夏河县与临夏县间的惯匪李彦虎股六百余人。甘肃贸易公司在夏河附近遭到匪劫,当地藏族民兵盘查哨闻讯后,即四出追击,夺回被匪抢去之茶叶布匹。临夏东乡自治区的藏族民兵曾在今年八月歼灭散匪托老五等六十五人。宁定县买家集回族民兵曾数次击溃来援土匪,并击毙匪首“旅长”阿里马兔。康乐县回族人民给驻军领路俘获惯匪赵凯臣。新疆省奇台、木垒河等县的各兄弟民族自卫队,也因在剿匪中战绩卓著而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表扬。
在各民族劳动人民积极剿匪的影响下,各兄弟民族的上层人士也参加了剿匪工作。如甘肃省宁定县阿訇曾参加剿匪战斗,固原县马袭祖阿訇曾协助人民政府招抚土匪百余人。青海省贵德县昂拉族千户(官制名)项迁曾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搜获潜藏该地的土匪特务。乐都县清真寺阿訇曾一次争取八十二名土匪向人民政府投诚。


第3版()
专栏:藏区通讯

群众路线,群众作风
本报随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记者 沈石
人民解放军某部阿乐告诉记者:我进驻巴塘的某部指战员,给当地一家藏族居民收获青稞,他们将青稞割好、捆好,送到老乡家中,老乡们感动极了,因为两方面说话都不懂,老乡们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表达他们的感激,便痛哭了一场。
记者在甘孜时,甘孜县军事代表徐达文告诉记者许多关于藏族人民热爱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事迹。我驻军一时缺乏粮食,吃野菜,吃山鼠,当地居民便自动地拿出酥油、糌粑来慰问我军。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政府。”“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部队。”他们叫人民政府工作同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做“新汉人”。
为什么仅仅半年的时间就使汉、藏两民族相沿已久的隔阂开始改善了呢?这固然是藏族地区全体指战员和工作同志艰苦奋斗的成绩,固然是正确执行民族政策的必然收获,但与康定军管会苗逢澍主任及现任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域人民政府桑吉悦希(天宝)主席和军分区司令员樊执中等经常联系群众和处处为群众着想分不开的,记者和他们接触中,深深地体会了这一层。
一个下午,中央访问团的同志到天宝主席那里,请他谈谈甘孜的情况,谈得正起劲时,天宝主席忽的从他的怀里掏出一个银质的“呷乌”来,他说:“这是瞻化一个活佛托人捎给我的。活佛还嘱咐我,叫我挂在身上,我就照着他的话,已经挂了一些时日,听说活佛听了还很高兴。”
天宝主席从甘孜动身回康定的那一天,记者去看他。他那狭小的楼房里,挤满了送行的人。有喇嘛,有从瞻化来的老活佛,还有许多藏族妇女,他们围着天宝,滔滔地说个不休,这却忙煞了译话的滇尊嘉楚。正在谈得起劲的时候,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挽着她十一岁的孩子也来送行了。这个孩子名叫朗绥,她母亲叫阳卓马。阳卓马一看见天宝主席,从她身上掏出一条哈达,亲热地送给天宝主席,并慢吞吞地说:“天宝!你太好了,比我们的亲人还亲热哩!下次到甘孜,要再来我家里坐坐呵!”人越来越多,连门外也挤满了人。汽车快开了,送行的人都跟着他,一直送他到车上。马达响了,车上的人都在招手,不断地喊着:“再见!再见!”路旁送行的也在招手,回喊着:“嘎列配!嘎列配!”(慢慢走!慢慢走!)十一岁的朗绥也杂在人丛中亲切地向天宝招呼:“天宝,嘎列配!”
滇尊嘉楚告诉记者:不管天宝主席在甘孜,或者在康定,每天都有藏族同胞去找他,有的向他控诉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罪恶,有的和他商量各种问题,天宝主席耐心地劝慰他们,给他们解决有关的问题。同时他每天总得挤出一些时间来,到土司、头人家走走,到喇嘛寺走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穿着一身油渍得快要发黑的服装,每当他打从街头经过时,知道他的人,说这就是天宝委员,不知道他的人,把他当作一般战士。就是这样一位战士,他的脑子,经常被广大藏族人民占据着。
一个晚上,记者去访问苗逢澍主任,谈了一阵,门开了,一位身着老羊皮藏服的人走进来,苗主任很亲热地招待他。问他叫什么名字,家在那里,找他有什么事情。这位客人讲话了,他叫降央,是道孚牛场上的牧民。他的牛被人偷去了,请求苗主任设法解决。话还没有说完,就双膝跪在地上。苗主任急急忙忙把他搀起来,委婉地安慰他,说他的事情两天前就知道了,因为忙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没有立刻来处理,并向他表示说,一定要很快地处理,一定要处理得很好。这位牧民感动得哭起来,临走时,又向苗主任磕了一个头。苗主任说:以后再不要向我们公家人磕头了,我们到这里是为你们藏族人民办事情的。并且送他到门口。
坐了不到五分钟,炉霍的代表益喜多吉来了。他所商谈的,是炉霍县参加藏族自治区域人民政府的人选问题,苗主任征求了他的意见,并且请他提出了一批参加政府工作的人员名单。
刚刚送走了益喜多吉,雅江县的崇喜土司又来见他了。不到一个钟头,就接见了四批藏族同胞。
藏族自治区域人民政府秘书长昂旺格桑告诉记者:天宝主席和苗主任随时接见藏、汉、回、彝各界同胞,已成为惯例,凡从苗主任和天宝主席客厅里走出来的,没有一个不面露笑容的。
秋末冬初的康定,天气是够冷的,工作同志们还是穿着在晋西北穿破了的那套衣服,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这种经常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使各族各界广大人民,团结在人民政府周围。并一致认识到人民政府是真正替人民办事的政府。
从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域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前的各种筹备工作当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工作同志是怎样为这一地区各族各界人民今后的福利在深谋远虑,对于人民政府今后工作的各项预算,是怎样在精打细算,惟恐多浪费藏族人民的一文钱,惟恐加重人民的负担。
天宝主席曾谦虚地向记者说:“我们最初一个时期在康定地区的工作,是忙于接管城市,忙于筹措粮食柴草和支援进军西藏。接着就筹备成立自治区域人民政府。现在新的政府已经成立了,但是,不管在康定军管会或中共康定地方委员会,还没有建立起一系列的工作制度,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战时农村中的游击作风。今后,我们要吸收各地的先进经验,使我们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第3版()
专栏:

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云南丽江区十三县二十五种民族的两万群众,高举上书:“毛泽东主 席,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大旗,和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举行联欢大会 (史振华摄)
各兄弟民族把他们亲手绣的锦旗,献给毛主席 (王普林摄)
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与各族同胞们在联欢会后聚餐 (史振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