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西藏的一般状况
刘贯一
西藏地居中国西南部,离北京约有一万三千华里。西藏整个面积为九十万零五千平方公里(一说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全境东西广约二千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一千二百公里,约等于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合,在我国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位。它的北界为新疆,东北界为青海,东界为西康,东南界为云南,西南两界为印度与缅甸,其中夹着不丹、尼泊尔、锡金(即哲孟雄)三个小国家。在这个高原上住着的藏族和若干其他小族,共有三百七十二万二千人,以这样广阔的地区仅住有三百七十余万的人口,当然是地广人稀,如以人口折合面积计算,每方公里仅有四个人。
西藏的地形
西藏是个高原,且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它的面积平均高度在五千公尺以上,所以有“世界屋脊”之称;仅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一狭长的河谷,为藏境人烟较盛,物产较富的地区。山脉均极高峻,横亘北部的为昆仑山脉,昆仑山脉的南支唐古次山脉,迤逦在青藏青康之间;冈底斯山脉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喜马拉雅山脉,蜿蜒在印度、西藏、尼泊尔、不丹界上,且为我国西南的屏障,其主峰埃佛勒斯峰,高达八八四○公尺,为世界第一高峰。
河流以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为主川,上源为马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脉,横贯于喜马拉雅,外喜马拉雅二大山脉间的谷地,东流会拉喀藏布河、拉萨河等入西康境,全河流长一千八百里。次为西部的印度河,其上源为狮泉河、象泉河、狼河等,皆源出冈底斯山西麓,入印度合为印度河,注阿剌伯海。高原之上,湖沼甚多,中部尤其星罗棋布,以腾格里海、布喀池、奇林湖、班公湖、扎林湖、玛那萨沃池等为最大。腾格里海与玛那萨沃池,藏人皆尊为“灵地”,最大的腾格里湖有九百五十公里。此外在章塘的淡水湖、盐湖共有数百,盐湖盖有多数方里的盐或盐碱,有些盐湖简直等于平地,沿湖有炭酸钾、苏打、硼砂等。但这些湖多是内湖,湖水不能外流,夏季便成沼泽区,就是河流也因大部湍急不利通航,仅雅鲁藏布江会合拉萨河一段数百里间可通舟楫。
西藏的区划
在地区划分上,西藏分为前藏、后藏和阿里三部分。
“拉萨”是“圣地”的意思,是唐代吐蕃国的旧都,现为前藏首邑,亦为全藏政治、宗教、文化、工商业的中心,城垣位于拉萨河北岸掩蔽的河谷内,四周高山环抱,平畴广阔,气候很温和,土质很肥沃,故农业相当发展,拉萨城附近亦可种蔬菜、苹果、桃子及花草等类。同时拉萨大道四通八达,因而商业颇繁盛,贸易以谷物、牲畜、砖茶为主,城内已有电灯电话等设备,居民约有六七万人,其中喇嘛约占四五万人。城西北布达拉山上有布达拉寺,亦名皇宫,为一十三层之高大建筑,壮丽异常,为藏人最高建筑术的表现,亦为世界上最显赫的建筑之一,达赖喇嘛就住在这皇宫里面。日喀(一名扎什伦布)为后藏首邑,地在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合口处,高出海面一万二千尺,背山面水,形势壮伟,商业亦颇发达,居民约九千人,附近沃野相连,农业亦相当繁盛,西南有扎什伦寺,周三里,绕以城壁,规模仅次于拉萨的布达拉寺,是前班禅喇嘛驻在地。噶大克亦称噶尔渡或加托克,为阿里部首邑,在印度河上流,为西藏西陲的重要都会,与噶什米尔相距甚近,即离苏联国境也不远,北可通新疆,此地在英帝国主义者逼迫下,于光绪三十年(即西历一九○四年)与江孜同时开为商埠,现在每年夏季与印度贸易甚盛,惟到冬季则因冰雪封阻,商路断绝。
西藏的交通
西藏的交通,因地处多山,同时又在封建势力多年统治之下,当然是比较落后的。河流不通航,铁路至今尚未有,虽原有川藏铁路的计划,惟迄未勘测。因此与外地的交通仅靠兽力运输的大道。西藏与外地相通的大道共有四线,一线由拉萨北行越过近两万英尺的高山,过库库诺尔到甘肃兰州西的湟源,路长三千七百零五里,驿行约须五十天到六十天,因为夏天水草多,同时天气亦温暖,故一般商旅多在夏天行走。一线为由拉萨东行,经太昭、昌都、巴安、理化,打箭炉(即现今西康省会康定)到四川成都,此路较由兰州至拉萨略近,过去多由内地运茶到西藏,故有“茶路”之称。一线为由拉萨西南行,经江孜、亚东至大吉岭,再继续至锡金或至靠近大吉岭的加里蚌,为西藏至印度的贸易商道,由拉萨到印度的干托克共约三百三十里,邮件需八天至十天可达。一线为由拉萨西至印度河上游的噶大克,再到拉达克的首府列城,共有九百里。极西联接印度与新疆的山道,从斯瑞那加通过波择耳与洪扎两山道可到新疆的疏勒。
西藏与中国内地交通是这样的阻塞与不方便,但由印度到西藏却是一种相反的情形,过去英国所建的印藏铁路已通至藏边大吉岭,从大吉岭到亚东经江孜又有汽车可去拉萨。英帝国主义者建筑这条铁路,当然是为了通过这条铁路来便于侵略西藏。
西藏的气候
西藏因地处高原,故在这个百万方公里的地方竟约有四分之三高在拔海万英尺以上。因而西藏气候受制于其地势与周围的山地很大,最高地带空气相当稀薄,同时受强烈阳光的辐射,使得昼夜温度变化很大,昼夜温差超过八十度,短促的夏季有达九十度的,冬季有低至负四十度,当然冬季的冷,主要还是由于强烈的风所致的。不仅昼夜温差很大,同时各地温差亦很大,例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区气候相当温和,而向风的喜马拉亚山坡,又变成了副热带气候,至北部的高原地带,却又非常寒冷了。如以拉萨附近的气候作标准来看西藏气候的话,拉萨的气候是这样:该地分为两个不同的气节,五月至九月为雨季或生长季,其余月份为寒季或干季,春秋两季皆极短促。因地形混乱了风向,故夏季东南季风显明,冬天则多西风,而且支持时间较长,一月均温为三十二度,七月均温为六十四度,年均温四十八度。在雨季以前五月温度最高,一年平均有二百二十五天有霜。根据拉萨气象台的报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一九三八的三年的平均年雨量为十八英寸。
因为西藏每个地区所处的地形不同,当然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生产上也就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气候比较温和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可资耕种的地区,盛产稞麦,而大麦、小麦、豆、稻等亦略有生产。牧畜以北部为最发达,除牛、羊、马、骆驼等外,尚有特产的犛牛与山间的熊、鹿、牛羚等野兽。而且羚羊角、犀角、鹿茸、麝香等,为西藏有名的特产,每年输出数量甚大。西藏的农业不甚发达,气候地理固有很大原因,同时西藏人民的生活,有许多人是靠游牧生活的,他们的主要食品是肉类和奶类(一如蒙古人民生活一样),这也是农业不甚发达的原因,如果今后能将土壤详细调查,并开发水利,培育适合的品种,在许多沼泽地区农业生产仍有很大发展前途的。
西藏的工商业
西藏的工商业,当然也很落后,除拉萨有兵工厂、发电厂、造币厂各一家外,此外还无近代工业,仅有手工业,手工业出品最著名的为藏香及氆氇。吴省钦在他的一首藏香诗里这样描写着:“甘松及珠贝,百炼入铛铁?,捣作元霜精,搓作金管貌,星星微火来,烟篆四腾掉,其臭淡无言,其炉光有曜,重帷闭少时,融液透百窍,辟邪具神通,那必数医疗。”虽不免有些夸大,但不难看出它的名贵。至于氆氇,系以绵羊毛织成,美观而又结实,上两项手工业作品,西藏每年输出亦多。至于商业情形,西藏有藏香、羊毛、犛牛、皮革、药材、盐等物输出,输入的有布匹、棉纱、茶、谷等。输入品中茶为大宗,且向以华茶为主,过去由内地输运到藏的砖茶,每年约在一千三百万磅上下。惟华茶自川运藏,运费过高,故已为印度茶商所运的茶所排挤。在西藏输出物品中,以羊毛为大宗,据印度年鉴载,每年输印的羊毛约在三百至五百万斤,另据一九四八年西藏“财长”萨卡巴称,此项输出羊毛,价值约在三四百万美元,食盐每年输出约在二千二百万吨至三千万吨,多输往不丹和尼泊尔。西藏对外地贸易地点为打箭炉(对四川贸易地点)、阿墩子(为对云南贸易地点)、西宁(为对青海贸易地点)。对国外贸易以对印度为主,贸易地点在亚东、江孜及加托克三地。这三个地点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西藏的据点。亚东一名茅屯,为西藏南面门户,介于不丹及锡金之间,光绪十九年辟为商埠,距印度大吉岭仅八十里。江孜一名季阳则,在日喀则的西南,为藏印交通冲要地点,光绪三十二年因“中英条约”与加托克共开为商埠,这些对外贸易商埠的开辟,对于外货输入,非常便利。西藏的输入品中,大部分来自印度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故今天西藏的商业权亦大部分操于印度政府的手里,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政府不愿意我们解放西藏的原因之一。
西藏的资源
西藏的农业商业及工业虽皆不甚发达,但西藏尚未开发的物质资源仍是相当丰富的。例如西藏矿产蕴藏量就很大,前日本樱井基峰在其西藏游记中曾说:“仅西藏矿产一端已有建筑铁路的资格。”西藏境内矿藏之富,首推东部之金,量多质良,据花得乐英军入藏记矿务类上讲,仅拉萨以北的纳尔仓,矿苗即长约九百里,所以外人喻西藏金量为北美加利福尼亚省(California)第二。西北部的罗克多一带产金亦富,且因产金而使此地出名,这个产金地方,在印度河上游,为新疆通印度的山径,其余阿拉泰、托克扎龙等地都产金。次于金的,即为湖盐,西藏大多数湖泊产盐,特别以唐格拉攸穆等十一盐池为最丰饶。湖盐为西藏人民换买粮食最主要原料,西藏人民主要食粮为青稞,而青稞产量不够需要的半数,但西藏有广漠无垠的食盐,藏民得以尽量采取,用犛牛拉往尼泊尔、不丹两国以换取小麦(因尼泊尔、不丹盛产小麦)。其他矿物如银、铜、锡、铅、煤、松蕊、水银、玛瑙、琥珀、磨石、金石、硫磺、石燕、石膏、石绵、水晶、墨晶、金钢石、黑硝矾等亦到处皆有。近来帝国主义者的反动报纸又不断宣传说西藏矿里有制造原子弹的铀。帝国主义者为了屠杀人类,当然也就注意屠杀人类的原料。
西藏的文化教育与政府军队
西藏的文化教育与政府、军队情形:西藏的统治阶级几千年来利用宗教作为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所以拢络人民崇奉佛教,因此现在西藏的所谓教育,也就是佛教,除极少数高僧贵族绅士娴于佛教外,其他人民什九未受教育,不独不识汉文,且对藏文字母亦多不识,故文化非常落后。学校除前藏别蚌后藏札什伦布有官立藏文大学(即藏人所谓的紫老札)二所专门作为教育贵族子弟外,其余各县无一定学校,即有的也完全属于宗教教育,不能与新式学校并论。此外也有些像中国内地似的私塾,有的甚至男女合班,但皆人数不多,且以小喇嘛居多,并多以戒律、诸论、六度、因明、空经等佛点为必修科以麻醉人民。
西藏政府的组织:因西藏政治的特点是“政教合一”,所以政权的支配者即为宗教领袖,在政治上完全是一种集权,政权教权集中一人,好像中古时代的欧洲罗马教皇一样。西藏的宗教领袖为达赖,故政权领袖亦为达赖。达赖之下有三“司伦”(司伦相当于国民党政府的院长),“司伦”之下设立“噶厦”,为“西藏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此最高权力机关由“噶布伦”四人组成(噶布伦相当于部长或委员),其人选例定俗三僧一,由四“噶布伦”组织行政会议秉承达赖及“司伦”的命令行使一切政权。“噶厦”之下各文武机关均以四品官管辖之(按西藏官等,达赖为一品、“司伦”为二品,“噶布伦”为二品,秘书长、秘书、总司令、代本“团长”为四品。以下还有五、六、七品等级)。西藏的“拉萨政府”共以三百五十名僧俗官员组成的。西藏的地方行政机构,基本单位为“宗”(宗等于内地的县,每宗设有宗本,等于内地的县长,宗又分为大宗、中宗、小宗、边宗四种),所有关于地方政治军事教育等概归其管理。据一九四八年中华年鉴载“西藏政府”辖区内共有一百二十三个“宗”(一说一百三十宗或一百七十宗)。宗以下为乡,(藏名不详),设有“却本”(有称“更布”者),“却本”以下有“米米”(一称“新本”或“俄巴”相当内地的村长),“米米”之下为“家本”(即村内的组长)。“西藏政府”过去曾有亲汉派与亲英派之争,自亲英派于一九四七年七月将亲汉派热振摄政杀死后,“西藏政府”遂完全成为亲英派所掌握,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藏政府”反对我进军西藏和解放西藏人民的原因之一。
西藏的军队:西藏在清时还无正规部队,乾隆五十七年,始为额定五千一百六十五名兵,清失统驭后,到民国初年,西藏始建近代式部队。在一九四六年以前,藏军共有步、骑、炮兵共十三个“代本”(“代本”说是等于团,实际上等于营,因每一“代本”仅有五六百人),估计约有八千人。据今年七月缅甸时报载称:西藏正规军人数约一万二千人。实际上该时不会到一万二千人。因据最近(即十月三十日)加尔各答电称,旅印藏人还说:“西藏除有十四代本军队,每代本约五百人,总计七千人。”另最近到台湾活动的达赖之兄嘉乐赖珠于一九五○年十一月四日对台湾记者称:“我们仅有八千名民军。”由此可以判断,西藏正式武装只不过八千人左右,即令于我军进军后扩充也不过一万至一万二千人,当然可能还有后备部队一万到二万,但大部分无枪。另西藏民间存有枪枝约万支左右。西藏军队的装备,据一九四九年伪国防部统计,全藏共有机枪四十挺,迫击炮二十门,野炮二十门,山炮六门,步兵炮十门,步枪连库存在内约三万余支(枪龄多已古老,有的甚至已不能用)。实际上可能比这些数字多些,因在印度的“西藏代表团”也不否认:“西藏确曾向印度购买军火。”(见一九五○年六月四日法新社巴黎电引印度广播称)。西藏军事的编制系统是:(一)“马基康”——即直属噶厦的军备处,是西藏最高军事机关,管辖全藏军队,有“马基”(即总司令之意,三品官)四人(过去仅一人,一九四七年增至四人)。(二)“代”——相当于团,是藏军编制的最高单位,每“代”设“代本”(相当团长,四品官)二人。各团的代号,系按藏文三十个字母的秩序排列。(三)“如”——相当于营,设“如本”(相当营长,五品官)一人。(四)“甲”——相当于连,设“甲本”(相当连长,六品官)一人。(五)“定”——相当于排,设“定本”(相当排长,七品官)一人。(六)“久”——相当于班,设“久本”(相当班长)一人,班为部队最基层组织。藏军的训练并不很好,在一九一八年“西藏政府”曾设立有“仲札马噶”(即贵族教训队),完全由英帝国主义者派人主持。达赖十三死后,“仲札马噶”停办,英帝国主义者在江孜办一军官训练团,代为训练军官。西藏贵族子弟亦有不少到英、印学军事的。西藏的军队纪律很不好,时常敲诈人民,不过攻击精神还好,只要攻击令下,即蜂拥前进,但如一败,则溃不成军。
西藏人民的生活
最后谈谈西藏人民的生活:西藏基本上是一个封建社会,因此西藏的统治阶级将西藏人分为三等九级,各级间不相往来,不通庆吊,界限非常严明。这三等九级是:(一)拉布(上等):拉布楷拉布为上等上级,达赖摄政及达赖之家属等属之。拉布楷丁(上等中级):司伦噶伦、甘丹赤巴(甘丹寺主讲)及各大寺之活佛,格喜(僧人的一种学位)等属之。拉布楷达马(上等下级):秘书、代本、宗本及普通喇嘛属之。(二)丁(中等):丁楷拉布(中等上级):地主、英雄、世家的后裔及能独力捐资“助国”者属之。丁楷丁(中等中级):书记、小吏、侍从、庖人等属之。丁楷达马(中等下级):军人、农民等属之。(三)达马(下等):达马拉布(下等上级):官吏的婢仆属之。达马丁(下等中级):无定居者、独身男女、乞丐等属之。达马达马(下等下级):屠人、清道者、收尸者、金工、铁工等属之。西藏人民虽分为三等九级,但基本对立的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西藏还没有无产阶级,不过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已经产生了买办性的商业资本家。此外尚有一个庞大的社会寄生集团——喇嘛,据一般估计,喇嘛占西藏总人口十分之一至二。(喇嘛为什么这样多,我们将另述及之)。此外,藏人被剥削而流为乞丐的,在某些城市数目也非常之多,如日喀一万四千市民中(包括喇嘛四千)即有四千多是乞丐。西藏的地主阶级拥有大量的土地,按西藏规定土地最高所有权属于藏王,西藏已耕地及牧地的具体分配,据估计贵族及寺院各占十分之三,“藏政府”占十分之四——其中一部分给高级官吏,充作薪俸,另一部分分给各机关充作经费。政府机关的庄园一般的均由地方有势力的人(不是贵族)以一定的租额承包,这种人藏语叫作“差巴”,相当于二地主;他们所承包的土地数量往往很大,例如康西江达宗四家“差巴”就承包了“江达宗政府”的全部土地,仅缴租即达十二万六千斤青稞之多。
各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非常厉害,譬如地主所雇用的奴仆或租与土地的佃农,不经地主许可,不准离家,即便在能请准的情况下,也必须缴付巨款,而且在离开期间,那么就是一两个月,也必须对地主与赋税负完全责任,假如农民潜逃被捕后,除须交足逃亡时期的欠款外,并须受严厉的刑罚,刑罚之惨甚至于割肢断体,剜鼻去耳,直似人间地狱一般。至于剥削情形,地主将土地一部分强迫租给农民,年贡约占年收获量的十分之八;另一部分则强迫农民耕地,不付任何代价。此外,农民还要贡纳地主各种临时征收的物品,还要服劳役当兵,例如地主修建房屋,贸易运输,动辄数月之久,都要农民出夫出畜,不但没有代价,而且还要自己带饭;如果是修建房屋,修好后还要向地主送礼庆祝。在兵役方面,除“西藏政府”征兵外,各大地主之间常有冲突,每次都要农民自备枪马、粮食等为之作战,打死了没有扶恤,战败了所遭受的损失,还要由农民分担赔偿。此外对农民还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负担,甚至遇到天灾收成不佳,也说是农民敬神不周,要向地主缴纳罚款。所以西藏地主对农民待遇之苛,正如赵盛铎所写的《西藏民族之社会生活及礼俗之研究》一文中所说的:“有甚于十二、三世纪俄国的庄园(Cmanor)制度”,另外,西藏拥有牧场的地主对牧民的剥削同样是很厉害的,按西藏的牧民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有牛羊,在地主的牧场上放牧,即以畜产品缴租,这种牧民无固定住所;另一种牧民自己一无所有,租地主的牛羊,并在地主的牧场上放牧,他们除了缴租外,并须负责繁殖牲畜,这种繁殖牲畜办法:牛群通常用三生一制,即每三头母牛每年要增牛一头;羊群通常是用二生一制,最轻的是不生不死制,牧民退租时将所繁殖的牲畜连同起租时的牲畜,一并还给地主。
西藏的农民和牧民在这种残酷剥削下,所以农民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再增加劳动时间,进行副业生产,据说他们每天工作都在十八小时左右,但是他们仍然终年不得温饱。因此西藏农民大多未老先衰,一般三十岁左右的人,多已望若四五十许,一旦不能再从事劳动时,假使无子女或有而无力抚养老人,便只有走上乞丐的一条死路。牧民是同样的贫困,许多人终年以奶渣为生,甚至连糌粑都被当作珍品。
总之,西藏人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幸而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业已进军西藏,想西藏广大的人民不久即可得到解放,这是深可为西藏人民庆幸的。


第5版()
专栏:

  迪化——焉耆——库尔勒记行
一个伟大的改造自然的计划——三年内在新疆完成灌溉五百万亩地的水利工程——正在准确地执行着。
从迪化出发,坐着汽车经过了焉耆城外开都河上的大桥,走了一段公路,汽车向右拐入新辟成的大车路,两边是一大片荒原,芨芨草和芦苇长得高高的,没有水,这些地一直是荒芜着。
前面有无数解放军的战士们在愉快地挖土,兴修开都河的南大渠。他们清楚地知道由于他们辛勤的劳作,将使新疆增加耕地面积,生产更多的粮食,更多的棉花,种植苜蓿草,牧放更多的牛羊。他们是在为自己、为新疆的各族人民劳动着。他们如同在战争中清楚地知道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一样地知道只有劳动生产才能在新疆扎下根,强大国家的经济力量,使新疆成为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后方。这样的一支军队是无敌的,它将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
记得在一次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新疆代表座谈会上,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们曾说着这样的诺言:
“只要有一个连队,一百个人,念书的给我们画了图,什么建设工程我们都能完成。”
眼前这许多战士们忘我的集体英雄主义的劳作,就是这个诺言的实现。
工程师们已经把渠道两边的公路和大车道一次修好的计划都规定好了。渠的两边要栽二排柳树和果树,还要把修路的、园艺的科学和水利的专家结合起来,使工程一次完成。
公路已树立了木标,两边拉着绳子,表示出公路的高度;在已完工的渠道边公路路基已铺得平平整整的了。
计算一下这工程的数字吧:
八十一公里长的渠道,连那两旁的公路和大车道占地约三千亩。渠道修成后能灌溉一百五十万亩地。
起土方约为六百万立方公尺。
每人每天平均能挖四、五个立方公尺的土方,连带做好公路路基和大车道每人每天约为二·五立方公尺的土方。
全部工程需二百四十万人一天的劳动。
全部工资为一百二十万现洋。
这笔款子将分给全体参加劳动的指战员,加入合作社,发给每人股份,款项存入国家银行作为向国家水利事业的投资而以每年的利息支付应向国家缴纳的水费。
战士们休息了,他们等待着开饭。炊事员把饭菜从数里以至十余里的驻地挑来,他们保证战士们能吃到热饭。两个菜,油量很充足,每月还能吃到三、四斤肉。今年春天刚到驻地时菜蔬缺乏,粮食困难,只能用盐水下饭,以包谷充饥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半年来辛勤的生产,现在他们已有足够的粮食和菜蔬。
炊事员骄傲地说:“除了吃掉的菜不算,我们还有一万多斤白菜,一万多斤洋芋,菜都吃不完。”
在这准备开饭的十几分钟空闲中,战士们有的掏出笔记本和水笔,坐在草地上复习昨天刚学会的生字,有的围着看战士们自己编的小墙报(荒地上没有墙,稿子便贴着布幔上,用竹杆支在渠道边),这里有着表扬、鼓励和批评,战士们自己写的日记,感想,快板以至于论文。
这说明了在三年内消灭部队中的文盲,普遍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有一连的战士们跳起维吾尔的民族舞来了,十多位战士们跳着舞,其余的唱着舞曲。他们用各种方式来恢复劳动中的疲劳。
从焉耆到库尔勒去,经过铁门关,孔雀河水清澈见底,急湍在大山中间流过。“孔雀河”从这个名字中便可以想像这条河水的美丽了。
由于南大渠的兴修,将引开都河的水流入孔雀河,使孔雀河的水位增高,水流加速,铁门关的水力发电便可增高一倍。这里可以建设巨大的水力发电厂。
库尔勒的大墩子渠是完全在沙漠地带兴修的。有时为了绕过当地居民的房屋、坟墓而不能不挖掘一段公路。结实的沙地,十字镐成为最好的工具。
今年把渠道挖通,明年引进水来,种上了地,就可以砌起一幢一幢的新房子,将来水电厂修起来,就会发展为一个新的城市。
南大渠和大墩子渠将分别定名为解放第一渠和解放第二渠以纪念人民解放军的辛勤劳作。
迪化通喀什的公路也在动工了。
这使我们记起了苏联卡泰耶夫描写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第一年玛格尼托高尔斯克建设情形的有名的小说《时间啊,前进!》玛格尼托高尔斯克城未建设前的情形:
“一年半前,这里完全是一片荒漠——一片荒野焦燥的大草原,没有人烟,没有一点活气的山、鹰鸟、暴雪,离最近的铁路线有一百五十公里,离最近的市镇五十公里。”
伟大的苏维埃人民在斯大林“减低速度就是落后的意义,而落后的人便被挨打”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荒漠地区建设了社会主义的城市,混合土工人发动着打破世界纪录的竞赛运动。
我们的情况虽然不同,但也是十分相似的。
一九五○年十一月一日于迪化


第5版()
专栏:

  生活在康藏高原上
进军西藏的战士们在拔海三千公尺以上的康藏高原上创造出了愉快的军营生活。在雅礲江、金沙江、澜沧江的江边,都曾是战士们的宿营地。在那里的一片片绿色的帐篷,就是战士们在进军途中的温暖的家。他们不仅把这些帐篷改造得能够挡住高原上的狂风骤雨,而且还创造出美丽的宿营地。
当战士们在江边搭帐设营的时候,战士们就在帐篷门前修筑了道路,所有帐篷都连接起来。每个帐篷上飘着各式各样的缀着模范称号的旗帜。帐篷门上缀起红色的“八一”军徽,门两旁贴着“执行决心计划,完成进军任务”之类的对联。战士们从山上,从草地里,采集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和苔藓,搬来了白色的石块和小石子,每个班、排就在帐篷外面建设起了许许多多的小花园。战士们在荒凉潮湿的草原上挂起了许多“战士乐园”的牌子。他们用绿绒般的苔藓砌成了“建设西藏”、“毛主席万岁”、“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标语,又用白石子筑成宽大的“藏汉人民大团结广场”,在营地附近,修筑了整齐的道路,并把它们命名为“政策纪律路”、“人马健康路”等。在司令部的帐篷外面,有参谋人员作的康藏高原的立体模型。这些模型用黄土堆成山脉,蓝石摆成河流,白石修成城市,细红绳标志着已经走过的路线。
天一亮,战士们就开始了演习。到下午,战士们便在自己修筑的广场上和花园里,开始了愉快的活动。他们玩着集体游戏,宣传队敲着锣鼓扭秧歌。有的在草台上学藏语或给连队报纸写稿。
战士们已经习惯了吃高原上的肉食酥油和糌粑。饭后,他们便快乐地一面喝着浓茶,一面订出立功计划。
经过部队营地的藏胞,常被战士们这种愉快的生活所吸引而停下来观看,战士们就向藏胞亲切地笑着喊:“阿喽”(藏胞们见面的招呼语),有的还替进城卖柴的藏胞背着送一段路。附近牧场的藏胞,也常到营地里参观谈天。他们一见面总是笑着向战士们伸出大拇指来。
晚上,各班在帐内油灯下召开讨论会。这时,从高处望下来,草原上的营地,就像一个万家灯火的小城镇。这种愉快的军营生活使战士们保持着进军的充沛精力。
【新华社康藏前线十五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