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开展今冬生产运动
  邢毅
继全国丰收之后,开展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性的冬季生产运动,已是广大农民群众迫切的现实的要求。从各地秋收前后的工作布置中来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一般曾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并且亦收到了一定的成绩,如冬作区的小麦、大麦、蚕豆、豌豆等冬季作物的播种;水稻区油菜、紫云英、萝苋子等绿肥作物的播种;不少地区正在发展着的冬耕运动。但还有些地区满足于今年的丰收,忽视冬季生产的领导,因此,必须在干部中树立农业生产贯串全年的思想,并充分体会农民的“一年庄稼两年作”的经验。今年老区耕作施肥水平所以能恢复或接近战前水平,并取得丰收,和去年广泛的群众性的冬季生产运动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因此各级领导要善于吸取这一经验,教育干部重视冬季生产的领导,在一般地区应以冬季生产为中心工作,在今冬明春进行土改地区,要很好和冬季生产相结合进行。并掌握冬季生产的重要环节,集中力量,反复贯彻。才能很好的实现这方针。一年来的农业生产的丰收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就是我们曾坚毅地克服水旱虫灾,精耕细作,多施肥料增强地力,选用优良品种等一系列的努力所得到的。因此在这些工作中,凡在冬季可以进行的都要继续进行,如:
一、作好农田水利工作,克服水旱灾害。凡有渠道、水井、塘坝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兴修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如修塘筑坝,整修现有渠道;在山区发动群众挖淘堰塘,扩大容水量,某些大型水利工程,亦应发动群众进行彻底的岁修;积极组织与修理灌溉工具如各种水车,并组织群众烧砖备料,为今冬或明春兴修水利之用;加强水利的管理,组织合理使水,扩大冬浇面积。整理排水系统,排除积水,扩大冬种或春种面积;拟定明年水利计划,充分作好勘测、物料等准备。
二、开展冬耕,根除虫害。历年经验证明,冬耕深耕不仅是增加地力的重要措施,亦是根除虫害的决定关键。在有冬耕习惯地区,要争取冬季休闲地普耕一遍,并提倡深耕,以保水分;特别是水田区,要犁转灌水或暴晒,没有冬耕习惯的地区,要和群众商量,组织实施;在沙碱地,或红黏土地,组织群众翻地结合改造土壤,平原鄄城,山东莱西、掖南等地,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在虫灾严重地区,应指导群众把田里稻桩谷梗,田埂杂草,一律清除,并可普遍发动妇女儿童采拾虫卵,以减少明年虫害。
三、开展积肥运动。增施肥料,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民熟知“田肥加谷,猪肥加肉”,“冬天比粪堆秋天比粮堆”的道理,故应积极领导农民,利用冬闲,挖取塘泥,坑泥,收集树叶草皮以及动植物的废弃材料,大量制造堆肥,窖肥以备明春之用。帮助群众开辟肥源,如改良厕所,提倡垫圈,熏荒熏洞等方法,亦可因地制宜,加以提倡。去年冬季华北、东北、山东老区,由于领导上抓紧了这一工作,因而不少地区冬季积肥达春耕用肥的百分之六七十。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四、春耕春播的准备工作,如优良种子的调换,储藏保管,农药的准备,耕畜的保护添买,农具的修补等工作,亦是决定明年春耕顺利的重要因素,亦应充分注意。
总之,农业生产是一件经常的工作,它又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因此必须注意掌握时机,不违农时。凡是在冬天应作的一切准备工作,不要拖到明年春天,而这一切准备的总的目标,是战胜水旱虫灾,精耕细作,争取明年来个更大的丰收。
其次,一年的领导农民生产的经验,亦告诉我们,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是不可分离的。一般地区副业生产收入往往占农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如不注意副业生产的领导,必然脱离群众,特别是在老区,去年冬季生产中,大部地区注意了副业生产的领导,变死钱为活钱,利用农闲的劳力进行副业生产,积累了农业生产的资金,纷纷添车买马,增购农具、细肥、农用药械等,因而使被战争破坏而降低的生产水平,迅速的恢复并有些发展。所以今冬必须接受这一经验,注意领导群众进行副业生产,搞好供销工作。在副业生产上必须采取因时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副业,凡有原料有销路的各种生产活动,在各级供销合作社组织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加以提倡,同时注意掌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薄利广销的原则;特别应注意和农业生产直接有关的副业生产,如动员组织群众开粉坊、豆腐坊、养猪养羊以积肥;扶植与发展铁木工业、石灰窑、砖窑业以准备农具及打井用砖和肥田之石灰;山货特产农产就地加工,如轧花打油等;大力开展运输业,变人养牲口为牲口养人以促进城乡物资交流。这样使副业生产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作好准备工作。
开展冬季农副业生产运动,是个群众性的运动,因此必须注意贯彻各种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揭破土匪特务造谣,解除群众顾虑,才能发挥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才能形成为广泛的群众性运动。必须组织国家一切的经济力量,如贸易、银行合作等系统大力扶持,才能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困难,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应下乡总结群众经验与创造,及时推广以解决群众在技术上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把冬季生产运动健全地开展起来,亦只有如此,才能在今年丰收的基础上,争取一个再一个的丰收,并可能防止和克服部分灾区可能发生的春荒。


第5版()
专栏:

  必须重视评比运动
  汪冠群
今年八、九月间,华北若干地区的农村曾结合生产检查和三秋运动,发动了一个广泛的农业生产评比运动。这个运动因为是在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封建剥削制度业被摧毁,农民经济生活已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所以群众基础极为广泛,农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评比,对提高生产技术有着重大的作用。
评比运动是一个群众性的运动,通过这个运动使每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得到一个群众性的总结。在领导农业生产方法上,这也是一个走群众路线的具体形式。在评比过程中,由于比庄稼好坏,找出其好坏的原因,真正的做到了以群众亲身体会的经验教训,教育了群众,使干部明确了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检查了有关农业生产政策,方针,计划的实际贯彻程度。这是领导农业生产的一个好方式,我们必须重视,必须加以研究改进,逐步提高,继续取得更大的效果。下面仅就河北省邱县、沙河、邢台三县的不完全材料,提出一些情况和问题,供各地研讨。
一、评比运动的一些情况
河北省邱县、沙河、邢台三县,在今年的评比运动中有很大成就,尤其是在教育群众、提高干部以及今后贯彻政策方针,和一九五一年的农业生产上,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基础。
(一)从评比运动中,证明了政府领导与号召群众生产的正确,加强了群众的信心。如邢台一区小汪村今年响应政府号召种了三○九亩棉花,经过种棉与种高粱的对比(该村过去习惯种植高粱),高粱平均每亩收六斗,棉花平均每亩收一三一斤,算了细账,每亩以五○斤籽花抵补高粱的全部收入,还净剩八一斤,三○九亩的棉田就合共增加了七七、二五○斤小米的收益。群众反映:“听政府号召的都上算,没听的都吃了亏”。邱县二区马堡村吴文早经过种棉打杈与不打杈的对比后说:“我过去不相信领导,认为谁不知道生产,领导只是添麻烦,今年上级提出打花杈,我响应了号召,把花杈打了,可不坏,每亩就多收了一二十斤花”。沙河县东九家村,过去群众种高粱每亩只打一布袋(合八斗),今年种了一、二五四亩棉花,平均每亩能收一百多斤,全部收入约合四十五万斤小米,充分证实了“要发家种棉花”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群众经评比算账后,一致反映:“政府的号召就是对”。
(二)评比运动可以进一步贯彻生产方针,使群众认识组织起来的好处。沙河县渡口村,全村五四○户,经过组织起互助组(共组成十六个互助组,组内再分小组),克服了生产中的困难,合理使用了劳力,做到精耕细作,提高技术,生活逐渐富裕。现在仅是牲口一项,该村已由一九四三年的一七○头增加到现在的四九三头。黑璃村二十七户,组织了三个互助组,五六年来也由六头牲口增加到五八头,还喂了四七○只羊。邱县东梁二庄因天旱种不上红薯,耿志江的互助组因为组织起来能集中使用人力,及时担水种红薯,结果生长极良好。单干的不能及时担水抢种,虽经换土也未成活。各地区经过类似的对比,一般都认识了组织起来的好处,组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助组。据沙河县的统计,评比后全县参加互助的,老区占总户数百分之八○,半老区百分之五○,邢台一区小汪村一三六户组成了三十九个互助组,占全村总户数百分之六五强。
(三)经过评比扭转了群众靠天吃饭的思想,开始重视提高技术。(1)选种:邱县在最初贷放斯字二B棉种时,群众多不愿接受,经过评比,认识斯字二B棉确实比小花产量高,再加价格上的差别,种小花要少一半的收入,因而一致要求明年都换种斯字二B棉。邢台小汪村胡培益的“金苗黄”谷,穗大秆强,一亩打一石八斗(每斗约二十五斤);而胡庆沙种的“小白谷”,地质相同,还多上了两车粪,却只打一石六斗。经此评比,秋收中做到户户进行田间选种,一三四户共选了一、一二五斤“金苗黄”谷种,七四户选了一、三六五斤棉种。沙河县某村经过评比,七个妇女互助组就选了二、二六九斤谷种,和一、○三九斤棉种。(二)施肥:沙河东赵村李学之,去年种四亩半谷,每亩只上了一车多土粪,共打了四布袋半,今年除多上了土粪,还买了一一○斤白饼(芝麻饼),结果打了八布袋。经此对比,全村认识了增施肥料的好处,已买了十万斤白饼。邱县经评比后,菜籽饼需要量大增,市价由七万余元一百斤涨到十四万元。(三)技术管理:邱县古城营邢林成的五亩斯字棉,留的苗稀,每亩合一千株(到底每亩多少株收量大,根据土质肥料等条件而不同,须要更多的比较研究——编者),锄两遍后就打了花杈,又抓紧了拿花耳,头伏时打了尖,每亩收一七○斤,比一般户能多收八○斤。邢台一区冯修文三亩棉,锄十一遍,打枝整枝五次,及时治虫(蚜虫),虽在虫害严重的情况下,每亩还收了一四○斤。同时赵祥种二亩棉,地质比冯修文的好,但仅麦前锄了三遍,又未及时打整治虫,把种棉当做“补空”活,每亩只收七五斤。经过评比,找出原因,使大家都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一致反映,要向技术能手和模范们学习,好好养种才能多收。
(四)评比能提高生产热情,教育和改造懒汉。各地经过评比,群众不仅感到劳动光荣,激发了努力生产的热情,还普遍的教育和改造了懒汉。如邱县一区仁义庄边桂梅,过去游手好闲不事生产;通过这次评比,受到刺激,决心转变,积极生产。二区桃砦李三珠,村中群众嫌他平日懒惰,不给他比,引起他自动找干部表明态度,今后决心积极生产。邢台胡家楼聚马英种棉地只耕不耙,管理上疏懒,不及时打整棉枝,每亩只收四十多斤花,经过评比后,表示今后一定争取比上一般户。
(五)根据现实成果,评选了各种类型的劳动模范。过去评选劳动模范,个别地区曾有干部包办指定,或以旧劳动模范充数的偏向,今年经评比后,一般是扭转了这个偏向。群众基本上认识了评选劳动模范是树立大家学习的榜样,当选劳动模范是带动大家好好生产,都能过好光景,因此也是无上的光荣。沙河县开劳动模范大会时,有八十九位模范,都是经过评比生产而被选上的,其中六十二位是今年新选出的。邱县仅二区三十二个村就选出村模范二百零二位,其中妇女生产模范有三十二位。这些妇女劳动模范的产生,既说明了妇女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妇女参加了劳动生产就能提高其社会地位,鼓舞了妇女参加生产的热情。在劳模会上,模范们都尽情的宣扬了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教育了广大群众和干部。
(六)干部在领导生产上较为困难的是技术指导,经过这个学习,都觉得有了本钱。如邱县二区干部倪清(新知识分子),在评比前认为“向群众没啥学头”,经过评比亲身体验后,却说“群众经验太丰富了,今后要决心向群众学习”。
二、评比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在肯定成绩,启发生产热情的基础上检讨缺点,才能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如沙河县某村,过去区里的印象是“一切落后”,同时区干部数量少,平时领导生产只能走马观花,到了村不但没给具体指导,反而只找缺点,因而更加影响了村干部和群众的生产情绪。在评比时发现该村有十六个互助组坚持数年一直未垮,先就肯定了这项成绩,并评选了模范,因而大大的鼓舞了干部和群众搞好生产的热情,加强了他们求进步的信心。
(二)把群众中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把农业技术提高一步。如邱县在评比运动中,曾组织评比委员会(包括本村有生产经验,思想前进分子),将群众的正确经验加以肯定,不正确的加以批判。在西常庄有人说,地壮种棉就光长疯杈不长桃,石汝林马上提出自己经验:“不是地壮而是上的肥不对头,多上芝麻饼就能多长花桃,只上牲口粪,草酵肥,就会光长枝叶”。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群众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把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就能更使生产技术提高一步。(一般指的肥地是氮肥多,而棉桃需要磷肥,芝麻饼中磷的含量是百分之三·八——六·六,比猪牛粪高达十倍左右——编者)
(三)劳动模范是生产运动中的骨干,他起着带头和桥梁的作用,是领导生产运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劳模运动与评比运动结合起来,运用劳模、开展评比,经过评比选出劳模,更能加强其在群众中的“榜样”作用,对群众也能更加扩大宣传鼓动的效果。
三、抓紧重要环节,注意领导
评比运动是由过去“比粪堆”、“比收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领导生产的群众运动,因此在开始之初,干部和群众们在思想上还存在着顾虑(如怕麻烦,怕增加负担,怕比出生产不好没面子,也有怕被选上模范开会多误了工的),也有个别村由于工作生疏,上级又没有注意具体指导,因而流于形式的。因此,搞好评比运动要注意掌握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使干部和群众明确认识评比运动的目的与意义。如河北省邱县,在布置这个工作之初,就深入宣传动员,首先对干部们传达评比运动的精神,并用具体实例指出经过评比既交流了群众生产经验,又丰富了领导方法。对群众则与其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说明经过评比找出庄稼好坏的原因,是学习种地的好办法,达到更加富裕的门径。同时进行政策教育,指出庄稼好只有光荣,并不增加负担;至于庄稼孬,找出孬的原因,互相取长补短,明年就也能种好了地。全县评比运动经此深入动员,就能很快的顺利展开。
(二)在方法上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县区干部应亲自下手,选择重点村,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创造经验,再推动一般。重点村工作要好要快,举行总结时吸取邻近各村干部参加,学习经验。或通报介绍,召开片村会,及时交流重点村经验。在各村中,首先通过村支部,搞清楚评比目的及意义,再召开各部门干部会(村行政,农会,妇联,民兵),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形成核心领导,用小组座谈会或个别谈话的方式打通思想。经酝酿成熟,再开始由小组中评比;评比时党员干部应起带头作用,才能鼓励群众说出自己庄稼好坏及其原因,展开热烈的讨论比较,而有竞选模范的勇气,小组评比完毕,再召开群众会,由各小组中的典型报告自己的生产情况和经验,经由群众讨论比较,产生出各类型的劳动模范。
(三)评比的内容,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与条件,针对季节与对象,有意识,有目的,有中心的加以具体决定。一面找出当前生产中成功失败的原因,一面明确指出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如在适宜种棉区域,应提出种棉与种谷的对比,为了贯彻生产方针,应提出互助与单干的对比)。从评比中显示出党与政府的领导作用,更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间的关系。


第5版()
专栏:

  苏联小米(粟)增产英雄白尔西叶夫(上)
  杨开道
白尔西叶夫年青时候是一个牧人,老年时候才作为农民。在一九三九年领导一个在列宁农业科学院指导下的小米增产小组,年年超过全国纪录,一九四三年并且超过了苏联农业大师威廉士院士所假定的最高纪录——每公顷两百公担(每市亩二千六百六十六斤)。他是哥萨克人,生于一八八一年,死于一九四四年。因为屡次突破小米产量纪录,得过列宁勋章,受到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森科的尊重。他死后有一个新小米品种,命名白尔西叶夫小米,以纪念他的业绩。他的族人——哥萨克族——正在展开一个白尔西叶夫运动,也就是小米增产比赛运动,或者可以说是哥萨克人的斯塔哈诺夫运动。
哥萨克族一直到最近,还是一个游牧民族。白尔西叶夫自然也是一个牧人。不过他对土地耕作,倒有些兴趣。在夏天,有时用木犁耕出一块地,种一点小米,挖一条小沟,并用他的骆驼驮了水去灌溉。在一九三○年左右,苏联全国推行集体农场时代,哥萨克人也逐渐定居下来了。他们一批一批的分到土地,建设村庄,成立了若干集体农场。那时候白尔西叶夫已经快五十岁了。他是首先参加集体农场的分子。他们的集体农场名叫顾尔曼。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场员,而其他场员对于他过去种地的热忱,种植庄稼技巧的娴熟,是大家知道的。所以他被派为水头,掌握着用骆驼为农场灌溉的工作,前后共有五年之久。
在一次场员大会上,他说话了:“假使我们要种地,让我们像优秀集体农场那样种。我们这里有六十家人,而整个夏天只耕种灌溉了六公顷地(九十市亩),即使庄稼长得好,我们也得不到许多收获,也不够养活自己。在这个区域内,空气是异常干燥的,比土壤还要干些”。接着他就提议购置一部抽水机。大家议论纷纷。反对者指出,购买抽水机是不容易的,大风来了,风沙来了,就会把机器阻塞,唧筒失效。白尔西叶夫告诉大家,在以前游收时代,曾经碰到一个地质测量队,他们携有一部抽水机,是用机器发动的。从此以后,他几乎天天在梦想有一部这样的抽水机。他告诉大家,他可以照料这种机器。
他终于在场员大会上说服了大家。在一九三五年购买了一部十八匹马力,可以灌田四十公顷(六百市亩)的抽水机。运气好得很,离开农场十五公里地区(三十里),便有石油井,涌出相当纯洁的石油,燃料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他是抽水机的管理人。此外,自己还种了一点小米。他白天是不在屋子里的,不是在抽水机旁,便是在小米地里。他时常观察小米生长情形,需水情形,并和他的助手商量放水时期。有一天,集体农场主席来质问他了:“我们的邻居并没有抽水机,他们的灌溉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现在落后太远了。”白尔西叶夫回答他说:“我不看日历灌水,而是看小米灌水,只在小米需水时才灌水,只供给小米生长以必需的水量,因此不致使小米变得太脆弱了。”主席又问他:“小米什么时候需水”?他告诉主席:“我是这样考察出来的:我在不同时间灌溉各区,再比较各区生长状况,便知道正确需水时间需水量了”。
他不但注意小米需水情形,也注意小米品种选择。他们那个地区的小米是白粒的,可是也杂有黄粒。穗子有紧聚的,也有松散的,成熟有早的,也有晚的。在小米成熟期,他每天跑到小米地里去观察,去选种,选出那些粒大而成熟早的。发现聚穗米粒比散穗米粒为丰满,壮大。他只留纯粹的,丰满的,早熟的,聚穗品种,作为下年播种之用。结果他的种子很快的变得很好,很有名气。很快的传播到邻家去。一九三九年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森科,接受了斯大林给他们的小米增产任务——由寻常每公顷三或五公担增加到每公顷十五公担(每亩四十斤或六十斤增加到每亩二百斤)——号召全国集体农场场员组织小米增产小组,指拨特定地区,从事小米增产工作。他们的集体农场马上响应了。他自然也参加了,而且被选为小组长。由于他的种子好,管理方法好,组员对他很信任。在他领导下,大家努力工作。第一年便超过了国家预定小米增产目标。预期目标为每公顷十五公担(每亩二百斤),实际成绩为每公顷二五·五公担(每亩三百四十斤)。
当全苏植产局阿拉尔试验场场长问他何以能把小米产量增加如此之高,他回答说:“小米是一个活的东西,好像一个小孩,可以锻炼成为一个无畏的斗士。如不加锻炼,可能成为一个懒汉的。为找出最高产量品种起见,我把小米种在灌溉区里,给他足够的水分,使它能够充分发展。可是,如果年年如此栽培,小米会变得娇生惯养,像人家的独生子一样,受到第一次环境挫折,便会马上干枯死亡的。所以小米在灌溉区种了两年以后,又种在旱农区,以便考验他们的坚强性。只有能够胜过这个考验的,才被重选,又种到灌溉区来。这样周而复始,最高产量品种找出来了。最大抗旱力品种也找出来了”。那位场长先生笑了说:“你在训练作物,你作的就是米邱林以前所作的”。
他可以说是一个小米米邱林,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小米,说小米,从事实际小米工作,争取更高成绩表现。一九四○年他们的小米增产小组决定,除了三十二公顷普通小米增产区之外,另划三·二五公顷土地作为高级增产区。大家尽一切可能,要看小米产量到底最高能增加到多少?一九四○年普通增产区成绩为每公顷八七·五公担(每亩一千一百六十六斤)为增产目标之六倍弱。而高级增产区成绩为一二五公担(一千七百六十六斤)为增产目标之八倍强。另外一个和他们挑战竞赛的集体农场的小米增产小组组长,从白尔西叶夫那里要去一点种子,种了二·七公顷土地,也获得一○二公担(每亩一千三百六十斤)的高纪录。在苏联,以抗旱力大,可是以产量低著名的小米,居然获得了高纪录产量,而且超过了小麦,黑麦,大麦,水稻,以及任何谷物的产量。以前有一位苏联作家写过一本小说,名为《战士荣誉》。说到战士们如何爱吃小米粥,如何作了一梦,梦见一粒小米可以产生五百粒小米,现在白尔西叶夫的小米,一粒已经可以出产七百粒,已经超过战士们的梦想了。
现在白尔西叶夫变得远近闻名了,在本农场里这位小米组长,或小米经理(场员们如此称呼他),是最受群众爱戴的人物。超过他们爱戴农场主席先生的程度。全农场场员吃的小米,都是他们一个小组供给的。邻近农民都来看他们的小米,向他要一点种子,问他一些关于小米栽培改良的问题。连和他们挑战竞赛的小米增产小组,他也是同样给他们最好种子,解答一切难题,不保留一点秘密。莫斯科方面也知道他的成绩了。李森科和他的助手——小米增产运动指导员柯列斯尼克,也都亲自去参观过他那远近驰名的小米增产高纪录区。并且经过列宁农业科学院的推荐,这个出身牧童,将近六十岁的老农,就得到了列宁勋章。
(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