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在东北各省市报纸工作会议上的总结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部长 李卓然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于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召开了东北各省市的报纸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共有二十四个单位三十余位代表。这次会议讨论了三个问题:加强联系人民群众;进一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编辑部的工作。加强联系人民群众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东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同志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作了关于这三个问题的总结。其全文如下:
一、这次会议的收获和缺点
这次会议因为事前已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各省市报纸都做了专门总结,东宣部又作了九个地方报纸的实际调查,并预先提出了将要讨论的问题,故会议时间虽只有四天,但主要的问题都讨论了。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以后,各报在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和“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所获得的一些重要经验都交换了,使大家对贯彻中央所指示的方针,在认识上更为明确了,这就是会议的主要收获。讲到缺点方面,我觉得是对于在会议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群众性与指导性的关系问题,还未能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如何认识和加强省市报纸的群众性,是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问题。
①充分的群众性是人民报纸的基本特点。
我们的报纸,都是群众性的报纸。从人民日报到东北日报、到各省市的报纸,在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我们的报纸,都应该是面向群众、反映群众、代表群众、教育群众;我们处理群众中的实际问题,是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是以代表这种最大利益的党的路线、政策为准绳,这就是我们报纸的群众性或群众观点的最高表现。在现阶段来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就是全国人民最大利益的集中表现,我们每个报纸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这个纲领,来加强自己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点。
②不要孤立的来看群众性,不要把群众观点一般化或庸俗化。
我们应当以什么观点和态度,来对待群众性的问题呢?应当是全面的、具体的,而不是片面的和抽象的来对待这一问题。比如说,干部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在一般意义上讲,共产党员或革命工作者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或者说,是人民群众中最积极的分子;离开了群众,就不可能有干部。干部与群众是密切相联的,有些同志把干部与群众对立起来看,因而发生了“为干部办报还是为群众办报?”的问题。
教育广大区村干部,具体指导他们工作,是省市报纸的重要任务。怎样来完成这一任务呢?显然是离不开群众的。应当根据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模范事迹来教育区村干部,这是提高他们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群众对某些区村干部的强迫命令作风不满,我们的报纸就应当组织群众的批评与干部的自我批评,以求改进,这是在群众基础上提高报纸指导作用的重要方法。有的同志认为:干部需要与群众需要不同,要满足干部需要,就不能讲群众性;或者说,强调了群众性,就不能满足干部需要,这都是片面的或简单的看法。我们有些报纸还没有学会把指导性与群众性适当的结合起来,在报纸上一般道理讲的多,联系群众实际的宣传做的少,上面的东西堆的多,群众的生活和呼声反映的太少,这就是一般化的毛病;或者是不加分析的反映群众意见,把先进的或落后的意见混为一谈,把群众观点和政策观点对立起来看,这就是庸俗化的毛病。这两种做法或看法都是不对的,只有把指导性和群众性结合起来,把政策观点和群众观点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全面的群众观点或群众性。
③报纸对象问题。
省市报纸要不要规定主要读者对象?这不是要不要规定的问题,而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因为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其实际需要各有不同。报纸的主要读者对象不明确,就会犯一般化的毛病。过去各省市报纸凡是办得好的,都是因为它善于根据主要读者对象正确的解决了指导性与群众性的关系问题。过去规定省市报纸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区村干部(或城市与企业中的下层干部)及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这并不是要大家不关心一般群众的问题。相反的,正是要根据这个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化水平及其实际需要,来具体的关心和反映群众中的问题,以便帮助他们如何在群众中学习,又如何去领导或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和政府在各个时期的每一个具体号召而斗争。所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干部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干部不关心,那就不是什么群众需要与干部需要有矛盾,而是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了。比如目前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时事问题,是广大群众和干部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的报纸就应该很好的报道这个问题以便动员和组织人民来参加这个反美侵略的斗争。过去我们报纸上对时事宣传的注意很不够,这也是表现我们报纸群众性不够的一个方面。
④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工作,广泛建立读报组。
各报的工农通讯工作,还没有真正的开展起来,这与我们过去的认识与强调不够有关,今后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全国新闻会议的决定,放手的开展这一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各报编辑部的重要任务。
报纸的群众性不是抽象的,要加强报纸的群众性,首先就必须广泛的开展工农通讯工作,真正使我们的报纸工作建立在广大群众积极分子参加办报的基础上,使群众乐于对我们的报纸负责,敢于提出问题和意见,这样的工农通讯员越多报纸就会办得越好。
我们对工农通讯工作,一定要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避免形式主义。通过我们艰苦的工作,使广大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自觉自愿的参加办报。对工农通讯员的稿件,一定要慎重处理,总结过去经验,采取更多的办法密切和工农通讯员的联系。
广泛建立读报组,也是报纸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过去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报》,很受群众的欢迎,那里的群众都用“咱们的报”来称呼它。除了读报组以外,农村中还有所谓“讲报”“传报”的积极分子,随时随地向群众传达报纸上的新闻。这说明办好报纸,是广泛建立读报组的决定条件;另一方面,广泛建立起读报组,会更加帮助我们把报纸办好。
⑤报纸的形式也要力求适合群众的需要。
报纸的群众性基本上决定于报纸的内容,但是,如果表达的形式不适当,群众性也难于实现。这里最重要的是学习群众语言的问题,学习群众中那些富有思想的生动语言,是加强报纸群众性的重要条件。其他如报纸的编印技术及发行问题也应当力求改进,以适应读者的要求。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
①加强批评的思想性。
我们的批评应当是积极性的,不是简单的揭露、指责,而要仅可能地加以深刻的分析,充满说服教育的精神,使被批评者与广大读者都受到教育。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经常任务,但并不是天天登就算完成了这一任务。主要的是要善于结合当前中心工作,抓住典型事例,采取实事求是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有头有尾的组织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析产生缺点或错误的原因,研究如何改正的办法,以达教育干部、群众和改进工作之目的。
②不要积压批评稿件。
慎重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非常必要的。对没弄清楚或没有把握的批评稿件,经过调查研究再来发表或个别处理,也是对的。但是,这与故意拖延、或姑息错误却有根本区别。今后在处理批评稿件,特别是对于来自工农群众中的批评稿件,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如有关机关认为某一问题需再经调查时,应当具体的规定需要多少时间,由谁负责调查,报社有责任按期督促,以及对不负责的现象提出批评。
③坚决克服压制批评和抗拒批评的现象。
党中央发布决定以后,各报更加重视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而加强了报纸的指导性。但是,压制批评和抗拒批评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很严重。为了更好的贯彻中共中央的决定,必须坚决克服这种压制批评与抗拒批评的现象。各报要联系具体问题进行检查和研究,对过去的批评稿件,凡是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妥当的,都要加以检查和重新处理。
四、如何加强编辑部工作?
①加强对报纸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加强党报委员会的工作,真正做到每月定期开会,讨论报纸的宣传中心和报道计划,检查上一个月报道计划的执行情况。每个党报委员,都要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不仅在开会时,并且在平时,能向报社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其次一定要遵照东北局的指示,吸收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列席党委会议,阅读有关的重要文件。报社负责人也要经常主动地向党委负责人反映工作情况,听取党委的具体指示。
②加强工农通讯工作。
工农通讯工作既然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就要配备适当的力量来具体进行这一工作,编委会要经常研究、检查这一工作,并有专人负责;真正把领导工农通讯工作当成自己经常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开展的初期,更要注意加强对工农通讯工作的具体领导。
③加强学习。
天天办报,天天学习,这就是我们报纸工作者的任务。不学习则报纸就办不好,工作迫得紧,学习也迫得紧,许多同志在报纸工作中进步特别快,就是这个原因。比如每个时期的宣传中心确定后,就要联系报纸业务具体研究如何宣传政策,并注意了解和分析具体执行政策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这种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容易使人长进,希望大家善于从报纸工作中加紧学习;不要害怕报纸工作容易发生缺点、错误而灰心,而要善于从克服缺点和错误中提高自己。除了十分热情的向群众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外,尤其重要的是各报编委以上的负责干部,一定要挤出时间研究理论,加强自己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水平;这是进一步提高报纸工作的基本关键。
(十月十四日东北日报)


第6版()
专栏:

  报纸的图片
沃尔契克
用照片来作报纸插图——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应当谈一谈这方面的某些错误,以便帮助避免它们。
准备和组织摄影——是摄影采访工作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常常能够在一个企业或个别生产者的紧张工作日去拍照——不能为了拍照把生产者从最紧张的时刻抽出来等等。要预先商量好,事前告诉约好的同志关于摄影的事情及拍照地点——这是摄影的合理组织的有利方法。但是这与一次又一次的排演毫无共同之处。虚伪的,不是苏维埃报纸所应有的那种排演方法应当受到坚决的斥责。我们这里没有理由来创造杜撰的画面、虚构的情景,来“组织”不真实的场面。任何牵强,任何脱离真实的倾向都应该受到编辑工作者的坚决的批评。排演出来的拍照,假若它偶然出现在报纸上时,那么除了引起读者理所当然的失望和不快以外,不会获得其他。摄影记者的技术正应该受这样的锻炼——善于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下,以不破坏真实性的原则为报纸摄制一切必要的照片。
由于不善于在照片中划分前景,有些摄影通讯员便企图机械地来达到这点,他们把别的画面中的人物装进自己的照片中。必须努力使一切都是拍照来的,都是在一张底片和一张照片上的。报纸的照片——是一种凭证,假若这种凭证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那就不好了。
应该预防图片组的工作人员迷惑于伪装的美。可惜仍旧有些摄影记者认为:比如说,树枝能够装饰任何照片。在这些摄影记者的照片中,树木的出现常常是没有必要而且毫无意义的。图片应该是真正美丽的,艺术的。但这里所说的图片的美丽并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自然的,与拍照对象有机地衬托出来的固有的特性。
在配贴背景时,常常由于某些摄影记者工作粗心而产生错误。报纸编辑部必须最谨慎地注意这点,使每一个摄影记者在配贴背景时不要在同一张背景的照片上两次出现同一个人物,同一个机器和房舍等。所以发生这些,是因为配贴背景时常常在照片的同一部分把一张照片贴在另一张照片上。这里必须给与最大的注意。
对摄入画面中的各种宣传画及横幅标语的辞句亦必须注意地念一念。有时是照片本身很好,可是照片中的标语却有书法上的错误。假若照片不能修改的话,应当剔除它。诸如此类的疏忽,假若出现在报纸上时,必然引起读者的愤慨。
这就是报纸图片工作中的最典型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为此需要经常用最大的注意,在为报纸选择照片时真正加以警惕。
× × ×
除了照片以外还有其他描写的材料可以用来装饰报纸。
插画。报纸,特别是节日专刊,常常登载艺术家们所作的各种题材不同的插画,素描和画像。
不用说,预定要登载在报纸上的插画或画像应该作得很技巧,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它也应该符合由报纸特点所产生的一定的技术上的要求。
应该记住,特别是铅笔画制铜锌版印不好,因此亦不宜于报纸。报纸所用的插画最好是用墨笔、钢笔、黑铅笔或水彩画的,而且要阴阳分明。报纸插画不应该选用色彩很淡的图画。
摹画。只有在报纸编辑部能够委托熟练的艺术家时才采用这种摹画(主要是指的像片)。这种方法常常是在这种场合采用:即当报纸编辑部没有好的制版部,不能够制出优良的(网纹)铜版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准备登载的照片最好用细线条画,作成轮廓的线条锌版,这样通常是可以印得清楚的。
剧照。这种插图最能使剧评生动。两三幅穿着戏装化装好的演员的画像可以很好地补充报纸所登载的评论,使这篇稿子生动而予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些图画当然只有在编辑部里或编辑部积极分子中有熟练的艺术家时才能完成。
国际问题的漫画。我们的报刊有着许多光辉的漫画大家,他们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亦是人人熟悉的。漫画家库克里尼克斯、鲍里士·叶菲莫夫等人的漫画——这是用作反对我们的敌人——战争挑拨者及帝国主义反动派的代表——和暴露政治的最尖锐的材料。
无疑的,漫画家干部是在各地方都有的。需要去找寻他们、吸引他们来参加报纸工作,同时要保证给与他们技术上的辅导和帮助。不应该忘记:为国际新闻创作漫画——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它只有在老练的漫画家和国际新闻记者与报纸领导者紧密联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国内问题的漫画。每一幅国内问题的漫画应该是画得尖锐、技术高明,要从主题和对象的知识的观点出发,从艺术的观点出发。这里艺术家不应该对其所嘲笑的人物的缺点有露骨的讽刺和侮辱。否则漫画即丧失其目的。坏的漫画常需要一大篇文字和一长串的题词来补充说明,这样的漫画不能充分达到其揭露与讽刺的目的。
地图。首先适合于国际述评,但亦可用作国内问题稿件的插图;特别是在最近,地图亦刊登在论文里,比如关于轮种的组织。这种地图给与一种在集体农庄田野上正确布置播种的概念,它是一种有巨大力量的文献,它能够把先进的,组织得很好的经营经验传达给落后者。
表格和图解。在报纸上是作为经济问题论文的插图,作为更明确地说明某个生产地区状况的材料。作得简单明白的表格和图解能帮助读者更快、更深刻地分析清楚关于某一经济部门发展,关于这种发展趋向等的复杂材料。
网状锌版印的标题画、装饰画和图案画。是用来强调各版的这一或那一文件材料,把它划成固定的一栏,使读者习惯于用每天重复的标题画找到报纸的专栏。这使读者能更快地在各版上找到他所需要的材料。在报纸上常常有这些栏的标题画,如“苏维埃国家概况”版,各栏的题目有:“新书”,“象棋”,“运动”等。
× × ×
如何来更好的组织报纸的版面呢?苏维埃报纸的实践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一版通常都刊载党和政府领袖的像片,获得政府奖励的、在工作中都达到了卓越成就的苏维埃人民优秀代表的像片,还有各种大小庆祝会的照片等。第一版也登载说明播种期和收割期集体农庄田野上的劳动的大幅照片,新的工厂及车间的照片,或其他适合“苏维埃国家概况”一栏中某些论文和消息的插图材料。
报纸的第二、三版的大部分是用于登载有关苏联国内生活问题的材料的。这里可以采用任何格式的插图,只要能够配合文件材料并补充它即可。带有简单说明题辞的插图亦可以有其独立的不与文件材料相关的主题。
报纸第四版通常是用于登载国际材料,有时亦有论文及关于剧院、体育等的报道。这一版适宜登载国际问题的漫画以及体育、戏剧等照片。
这里还应该注意一个小节,即关于各版铜图的编排。应该避免某一版的铜图的地位与报纸相应背页的铜图的地位“相合”,就是说,第一、二版或第三、四版相合。铜锌版位置相合,比如说,报纸第二版的铜锌版与第一版的像片或照片“相合”了,结果就会使像片或图画中的画面不清楚。
这里要举出在报纸各版配置图片稿件的标准图式。但完全不应该从这里得出结论,说报纸都必须只遵守这种图式。每一个编辑部应该尽量寻找“自己的”编排特点,但这种特点不应该是在各版粗糙堆积图片的结果。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图片的质量及报纸上图片的适当的配置。某些编辑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插图的数量及在各版开展大量的小小的铜锌版,而这些画常常很坏,有时完全为读者所不了解,这种作法是不对的。
现在略谈一谈所谓专刊。这种专刊有着专门的性质,假若专刊的材料是一些专门准备的照片的话,那是最好不过的。为此而派遣摄影记者到创作这种基本文件材料的地方去,是适当的。这样的编排会更明朗更确信地强调出专刊的方向,提高对它的兴趣。
报纸的专刊可以带有画的,锌版的标题画——“刊头”。
× × ×
报纸图片的表现性和明了性大都与铜锌版的质量有关。这个工作应当委托熟练的照片修饰家来担任。
修饰家负有对照像(印成的照片和印样)“加工”的使命,以便制成铜锌版。修饰的使命在于强化照片同时并清除一些多余的零星东西,任何技术上的缺陷(斑点、擦纹),由于摄影记者的疏忽或不熟练(光线不对等)在画片上所现出的缺点。但修饰本身亦包含很多危险。技术不够的修饰有时不是改善了,而且是恶化甚至毁坏了照片。
印在有光的(布纹的或非布纹的)纸上的照片,在修饰时所用的,最好要比给报纸制版用的放大一倍半。照片制成铜锌版和适当缩小时,很多修饰时不可免的“痕迹”都将消失,铜锌版亦会制得好些的。当制版的照片原图改铸铜锌版时,若不是缩小而是放大,“伸展”的话那就不好了。在这种场合,修饰的痕迹就很容易看得出来,制成铜锌版就显得粗糙而常常毁坏了画面。修饰家应该首先用墨笔或修刀(去掉白色的地方,用修刀把光线强的地方加深)来对照片“加工”。
应该避免用铅粉,因为它们的特点是褪色,在一些不应有白点的地方造成白色的斑点。用铅粉时,假若又不可能使用修刀的话,修饰家应该特别小心,修理照片表面时要很精心,平稳,不要时轻时重。背光照的及因此灰暗的像片必须细心地用极细的铅粉薄层来“敷过”阴暗的地方。照片经过这样加工以后,制出的版就很光泽,亦适于印刷。
报纸的编辑部应牢记这条规则:对待照片原图的每一个细小地方都必需达成高度的质量,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应该希望修饰的错误“不会”在铅版上显现出来,或者希望它们会在制版时得到“改正”。在金属版上修正图像的缺点要比在照片原图上困难得多。因此在原图送去制版以前,编辑工作人员应该自己很细心地来检查修饰情况。
报纸编辑部必须倾听制铜锌版时有关修版性质的一切愿望。制版所方面所提出的合法的技术上的要求应该即时予以满足。
在本讲的范围内不可能将一切制版技术问题全部加以研究,我们只提几个对监督制版工作的有意义的问题。
铜锌版制出后,制版所应向编辑部提交铜锌版印样。印样就是基本的检查凭证,编辑部根据这些清样评判铜锌版的质量。
假若送交制版所的照片是清晰的,阴阳分明的,而铜锌版的清样却是单调而灰暗的话,那么这就证明:不是原图未被真实的制成铜锌版,就是铜锌版腐雕时没作好。这样的铜锌版,当然要立刻扔掉不用。有时腐雕不好的铜锌版还可以修改,但最好是重新作一次,这里很少侥幸。
假若从正常的(阴影柔和)照片原图作出的铜锌版是黑白对比强烈的话——这就是说,照片制铜锌版时走了样子,没有正确对照。乍一看外表真确的印样,这种铜锌版在报纸上印出时就很坏,很“模糊”,必须重做。
为了检查铜锌版印样,每一个编辑部应该有一个好的扩大镜。检查印样——这不仅是要检查它们与原图是否相似,而且要细心地审查,铜锌版上有没有什么擦纹和缺陷等。
编辑部应该为在本报工作的摄影记者创造技术基础。要摄影记者自己来修饰底片或在家庭的半手工业式的条件下印刷是不容许的。
报纸的编辑部应该有一个虽然不大但有必要的材料、器具等的摄影实验室。能够帮助编辑部摄影工作的好的资料——是米库林著的摄影手册《现代摄影术》。其中引用了很多关于材料消耗的标准和摄影工作必备的化学药品的有益的知识。
摄影记者必须将报纸所委托拍照的底片交给编辑部,交给特设的像片保管处,这些材料在那里将按照为此目的所规定的国家规则被保管着。当然也不需把所有的底片都保存在保管处,这也没有被什么规则规定。编辑部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在报纸上刊用或将来会有价值的底片。
对摄影记者,一如对创作家一样,著作权的法令是适用的,编辑部必须确切遵守这项法令。但没有编辑部的同意任何一个摄影记者都不得处理底片。
× × ×
关于报纸编辑部在检查图片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我们已简略的作了一般的叙述了。
读者有权要求每一张报纸的外观很好,要求鲜明的图片来补充文件材料,要求报纸上所登载的图片是有充分价值的,而且不能将图片问题,报纸编排问题看作什么次要的、纯技术的问题。必须常常记住:图片,它和报纸上的任何稿件一样,能帮助我们的报刊完成它作为战斗的布尔什维克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的任务。 (续完) (伊南译)


第6版()
专栏:来稿文摘

  从思想上重视文法
冬信
两月前,人民日报曾经发表了一篇短评,号召大家注意文法;接着《新闻工作》两周刊又陆续发表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例,说明了若干文字中文法上的错误。但直到现在为止,文法问题似乎还没有能够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普遍注意和重视,文法上和修辞上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的若干新闻报道中还依然或多或少的出现。
我们似乎是存在着这样一种偏向:记者和编辑在写稿和编稿时,往往只注意了政策性原则性的掌握,而忽略了文字问题。他们认为一篇稿子只要内容上能正确掌握了政策原则,这便是一篇好稿子,文字上的问题是非常次要的。有的人甚至把文法问题看成是文字末节,毫不足道,认为讲求文法是技术观点。一篇新闻稿子里只要没有政策性原则性的错误,便算是“上乘”,便完全通过,而不去认真地注意文字上的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报纸新闻中时常出现文法上的错误的最基本的原因。
政策性、原则性的掌握自然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灵魂,没有了它们,就不能正确的指导实际工作,发挥应有的战斗作用。但由此就放松了、忽略了以至无视了文字的作用,也是不对的。我们赖以直接传达政策、指导工作的工具就是文字,倘完全忽视了文字所起的作用,那末任何正确的政策必将无由传达,任何具体工作也将无法指导;你的新闻内容再好些,指导性再强些,但由于你所赖以表现的文字不够通顺,措辞不够恰当,人家看不懂,就一定得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不但如此,在某些情形下,反而会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削弱了新闻的指导性,战斗性;甚且会引起反作用,难免于被敌人利用了来钻空子。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政策原则的掌握与文字技术的掌握应该是两者不可偏废的。只注意文字技术而忽视了政策原则的掌握固然不对,只掌握了政策原则而忽视了文字技术,也是一种偏向。
我们对于一个武装的革命战士的要求不光是具有高度的政治认识、革命气魄等等,我们同时要求他有熟练的作战技术,善于掌握和使用武器。对于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要求也是如此。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把文法问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第6版()
专栏:来稿文摘

  谈新闻文字中的非口语成分
幸代高
有一次,给一个女中高二高三同学念一段人民日报上的消息,我发现效果很差。
为什么呢?我念得固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毛病,同学的政治、文化水平也都不够高;但主要却是因为目前新闻文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只能用眼看,不容易用嘴念,更不容易用耳朵来听。对于文化水平低的读者,就是用眼睛看,也有好些是看不懂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少,这里只谈谈新闻文字中的非口语(包括文言)成分问题。
举新华社的一段小消息为例:
“港九工业界东北观光团黄长水等一行四十一人,七日下午三时由汉口抵津,该团将在天津逗留数日,参观津市工业生产建设。”
仅仅这一小段,总共不过五十一个字(标点不算),非口语的词儿(日期和时间还不算)就有十一个,一共有十五个字之多,几乎占了总字数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习惯,是传统。”的确,大家都这样写,而且向来这样写,传统、习惯的包袱太沉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丢得下的。但是这样的习惯是不是对的呢?应该说是不对的。是不是可以改变的呢?应该说是可以改变的。只有铲除了杂草,好的种子才能长得出来。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写,是因为口语词汇不够用。”那我们且完全用口语来改写一下,看看成不成:
“香港九龙工业界东北观光团黄长水等四十一人,七日下午三点从汉口到天津。他们预备在天津呆几天,参观天津工业生产建设。”
我这样改,也许还有很多毛病,但是可以证明一点:新闻写作完全用口语也行,并不是口语贫乏,不借非口语的光就不成。我曾经念给两个工友同志听,他们都说:改过以后好懂一些。
那么所有非口语的词儿都绝对不能用了吗?不是,完全不是。非口语成分,只要是有生气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写是为了经济。”那我们看看究竟经济了多少呢?上面的例子,改过以后仅仅只多了一个字。可见并不经济,或者说经济也有限得很。如果把它更精练一下,“预备”换成“要”字,最后一句的“天津”两个字不要,就比原来少了两个字。可见要经济不一定要用非口语,用了非口语也不一定就经济。
当然我并不想抹杀这样的事实:用非口语来写,有时的确能省下几个字,这好像是“经济”一些。但是所谓经济,应该不违背口语化的原则。经济是要讲的,可是要从全篇全段上来讲,要从语言文字的精练上来讲,不要光抓住小辫子,忽略了大原则。
新闻总署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上,号召“报纸应当把建立读报组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又指出“读报组应当是报纸内容的经常的和有组织的学习者和宣传者”。但是像目前这样的新闻文字,念起来不像“话”,听起来不大懂,念的不起劲,听的不乐意听,读报组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慢慢垮台了。其实知识分子的读报组又何尝不会这样呢?
因此,我诚恳地希望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们:下苦功学习人民的语言(口语),这是写作的宝库。只有用人民的语言来代替新闻写作中的非口语成分,才能使报纸更好地成为联系群众的工具。


第6版()
专栏:

  新闻线上
上海报纸上的批评
在上海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会议上,上海市文化局长夏衍同志作了《上海文教工作概况与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报告中对于上海各报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工作的情形作了如下的估计:
“各报刊对于政府工作的报道,政策的宣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今年四月以后,各报刊根据市府‘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指示’,广泛展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发动全市人民检查、监督、批评、纠正上海市的工作与工作干部的作风,收到较好的效果。半年以来,总结收到群众意见五千余件,其中二千余件已使我们的工作得到帮助,并使政府的上下级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情况与意见,得到进一步的交流。”
在报告中说到上海新闻出版处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时,并说明要“总结前一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的经验,有领导地进一步在报纸刊物上展开群众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人民团结,改进工作。”
在广播工作方面,报告中说:“除了充实和改善上海人民电台的工作,对上海人民特别是上海工人大众供给政治性的和艺术性的节目之外,我们开始组织全市工人广播站,开展群众性的广播工作。”
长江日报批评工作的进步
长江日报的批评工作,据该报十月十八日社论《进一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的报告,九月份比八月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众园地组收到的批评建议性的来稿和来信,八月份是一百零八件,九月份增加到了三百五十件;这些稿件和信件经过处理后,得到了答复的八月份只有三十五件,占全部的百分之三十二·四,九月份则有一百九十一件,占全部的百分之五十四·五三。社论中特别指出:“党的和政府的领导机关,特别是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机关,重视与支持了群众的批评,这对于公开地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使自我批评的工作收到了很大的作用。湖北省主席、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同志支持和关心报纸开展批评工作的精神,值得各地学习。”
社论也检讨了工作中的主要缺点,即一方面报纸的批评有些还嫌零碎,有时只是孤立地“猎获”缺点,有时限于消极揭露等,另一方面则是仍有一些机关或个人缺少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精神。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社论指出:“根本的问题还是对干部(也要对群众)进行反复系统的教育工作,扫除思想障碍,使每一个革命工作人员养成一种风气和习惯,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而且要正确掌握批评的原则、目的和方法,防止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形式主义化和庸俗化。
警惕破坏性的批评
重庆新华日报九月二十六日在报纸上公开揭穿了一件坏分子企图利用报纸破坏人民政府威信的阴谋。
事实是这样的:四川万县一个以敲诈为生的“土律师”(包揽词讼的讼棍)任玉泉,伪造单据,诬告商家,企图诈财行骗,经万县人民法院调查,识破其阴谋,判处一月拘役。其子任天惠假名“任济黎”投书万县日报,诬蔑万县人民法院处理这一案件的工作人员“官僚作风”,“违法乱纪”,万县日报派记者调查,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投书未予发表。任天惠在一次造谣诬蔑失败之后,又先后化名投书重庆新华日报和中共万县地委,除控告万县人民法院之外,并说万县日报“支吾拖延”,“不重视群众意见”。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任天惠企图利用报纸批评进行破坏性活动的事实经过,给予无情的揭发,最后击破了他的阴谋。在报纸大力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加强警惕,不让这些坏分子钻空子是非常必要的。
绥远武东县开展读报组运动月
十月十六日的绥远日报上发表了四篇关于读报组的来信,其中之一是武东县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开展读报组运动月指示的通讯。
武东全县有二十多个读报组,其中只有三个村的读报组有组织、有制度、经常反映情况;其余“不过在农闲时全村群众聚在一块,读一阵讨论一阵,没有一定的制度,到农忙时就垮了。更普遍的是村干部看到报而群众看不上,部分村里找不到订报处,把报费转来转去因而丢失。”形成“全县群众迫切要求看报,但却很少有正规的读报组”的现象。
因此,武东县委宣传部决定通过秋征普遍号召建立读报组,在县区村扩干会议上作了组织读报组的布置,同时发出开展读报组运动月的指示。指示中规定:以“十月份为读报组运动月,要求每个行政村起码组织一个读报组。无论区村干部或下乡工作同志,都有责任组织。首先要把报纸内容向群众说清,正确的吸取群众意见。动员小学教师、村书记和移民参加读报组,作为读报人和读报组的骨干。开始建立时,主要应以村干部、党团员、民兵等有组织的群众为对象,通过他们带动群众参加,逐渐扩大影响。有民校的地方应该尽量与民校结合。严格防止“强迫命令”的组织方式。读报方法要力求灵活,适合群众需要,结合群众活动,有选择的读。一般时间以读半小时讨论半小时为宜。并应经常向报社反映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