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
专栏:

  突飞猛进一周年
郭沫若
天安门前的大广场一片汪洋,
胜利的欢呼声连天的海涛激荡,
刚出土的太阳还在吐着光芒,
毛主席的宣告响透着四面八方;
新生的祖国竟满了一个周年,
这分明只是一个清晨,一个半天,
但也奇怪呀,又仿佛已春秋一万,
比有历史以来还要长远,长远。
 
可不是吗?这突飞猛进的一周年!
我们继续着解放了广东、广西、海南,
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和新疆全面,
毛泽东的旗帜已插上帕米尔高原。
我们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新约,
把中苏两大民族联成了一个铁拳,
打击着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的阴谋,
使世界持久和平的胜利能操左券。
 
可不是吗?这突飞猛进的一周年!
我们已经制止了长期的通货膨胀,
我们已经统一了全国的经济钱粮,
物价稳定使投机者无从兴风作浪。
婚姻法、土地法、工会法、接连地颁布,
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已和根铲除。
几百万的大兵在学习、垦荒和筑路,
全面的生产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
 
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了四五千年,
试问:那四五千年可曾有这一年长远?
全民族会以雷霆的声音一致否认:
我们要使过往的历史只等今后半天!
我们今后的一年不能以时间计算,
我们今后的一年是地质年、天文年,
但也毫无疑问,毕竟只是一个清晨,
毛主席的宣告还响透着四方八面。
九月十七日


第13版()
专栏:

  争取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茅盾
今年的国庆节,首都将有盛大的文艺演出节目。这是文艺兵的周年检阅。因为它是开国一周年的第一次检阅,就特别引起人们的注目。人们将从这些演出节目中,来判断新中国的文艺“生产”是否有一寸之长。
应当肯定:我们的文艺工作是有进步的,有成绩的,——虽然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年之间,文艺工作者团结在“面向工农兵”的方针之下,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普及工作是有成绩的。在这里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就是广大的民间艺人的力求进步与诚心合作,大城市的戏曲界的艺人们对于学习之努力,对于演唱新戏新曲之热心,是值得表扬的。中国画的画家们也表现了同样热烈的不甘落后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改革旧形式,充实新内容的努力,在中国固有的文艺各部门内,到处可以看见。
工人文艺运动之开展,在过去的一年间也有显著的成就。工人作家也产生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工厂文娱活动在提高阶级觉悟与鼓励生产热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春节文娱活动,反美侵略运动,保卫和平签名运动等等全国范围的大运动中,文艺工作者都能一致地响应政府的号召,通过各种各样文艺形式,担负起宣传教育的任务。
全国性的文艺刊物现有十二种,地方性的(大行政区一级、省级、市级的,月刊、周刊、半周刊)现有四十二种,这都是在一年之内陆续发刊的。至于文艺创作,小说、诗歌、戏剧、通俗文艺(包括唱词,秧歌剧),连环图画等等的初版单行本,过去一年之内约计七百种。新编和改编的不少京戏、地方戏、鼓词以及大量创作的新歌曲等等还没有估计的数字,又美术作品亦无估计数字。此外,发表在全国各种日报副刊上的文艺作品也还没有统计过,大概每月有二三百万字之谱。
特别要提起的,综合艺术的电影,在质、量两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单举一件事就可以说明:当本年春季,全国各大城市电影院上映的无聊乃至有毒的外来影片平均尚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可是到了本年秋季,就已降而为百分之二十左右。我们的公营和私营的制片厂所出产的影片已经掌握了市场。
所有上述的文艺工作的成绩,其所以能获致,全靠了两件法宝:毛主席所指示的正确的文艺方向和文艺界同人的大团结。担任这一巨大团结工作的机构就是全国以及地方的“文联”,现在已经组织或在筹备中的地方(大行政区、省、市)文联,共计六十二个。
文艺界同人们对于自己的工作上的成就并不满足,常常不满足。这是责任感的表现,这也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勤劳英勇的人民的表现。不满足产生了苦闷。这种苦闷,如果概括成为一句话,就是不但主观力量和客观要求之间的距离相当大,而且主观愿望和客观的可能条件之间的距离也不算小。
从文艺运动方面看起来,该做的也都做了,或者正在做;然而总觉得不够。如以演剧做个比喻:台上人确是十分卖力,照规矩做,丝毫不偷懒,一幕既毕,台下人确也热心鼓掌,可是他们心里总觉得不大过瘾似的。在大多数的工作上,好像我们满有计划、有步骤,处处居于主动;然而按其实际,有时计划不免停留于纸面,或者虽能实现,效果如何却只好不去苛求;而主动之后接着来的也还有不能动,或者被动。我们可以检讨得头头是道,原因和结果,分析得很对,纠正的办法看起来也还不差;可是过了相当时期再来检讨,存在的问题依然是过去的那几个,也就是说并未彻底解决,或者只是表面上似乎获得解决。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呢?有些是因为主观力量和客观要求之间的距离相当大,而又有一些是因为主观愿望和客观的可能条件之间的距离也实在不小。
从创作活动方面看起来,该反映的,需要反映的,都反映了;反映的多少固然不同,即以最少者而论,我们至少也有了样品。然而即使是最多的那一类,也赶不上客观的要求。这还是就数量而言。如果再看质量,那么,文艺界的自我批评向来是认真的,作家们决不肯自我陶醉,所引以为苦者,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说到提高,通常是指思想和表现技术之提高。有时思想上看得到,而表现技术却够不上。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似乎这是今天最普遍的苦闷。不过,眼高手低,总比手低眼也低好得多;因为有了眼高这个前提,就有可能把手也提高。我们的人民文艺还在童年时代,从童年到成年,有其过程。这不是自解嘲。不馁不躁,正也是发展过程所必需的心理状态。
当然也需要督促。这是文艺批评范围内的事。文艺批评也和创作活动一样,赶不上客观的要求。我们的文艺运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早已有了的,就是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方向。在这最高指导原则之下,文艺批评如要尽职,便是对于个别作品(或同一类作品)作具体的分析,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法。目前就需要这样的文艺批评,愈多愈好。
帮助作家们丰富其生活,帮助作家们在思想和表现技术上得到提高,培养文艺后备军,——这都是已经提上日程,而且已经在做了;现在似乎应当在日程上再加一项,就是帮助文艺批评工作者使其专业化,并且要为文艺批评储备一大批的生力军。
需要有大批的职业作家。在文艺圈子里,要有重视职业作家的风气。对于“职业作家”,社会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不正确的看法。然而事实上近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十之八九是职业作家——即以写作为唯一的职业。在社会主义的苏联,最大多数的作家就是职业作家。尽可能使作家(或自愿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不干行政工作,不打杂。
主观力量和客观要求之间的距离,一定会一天一天的缩小,同时,主观愿望和客观的可能条件之间的距离也一定会一天一天的缩小,——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希望吧;这希望之实现,主要仍在主观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确信,在明年这时候,我们的文艺工作会发展到更高的一个阶段。


第13版()
专栏:

  再接再厉
——中国作家在和平签名运动中
丁玲
中国的新文艺,当它出现时,就充满着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正义的庄严的姿态的。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在几十年来,就从不掩饰他的政治面貌的。过去,在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的特务、刺刀、牢狱、绞架、枪弹的威胁下曾经用笔反抗了他们,揭露了他们,击中了他们的要害,组织了群众到革命的队伍中来。鲁迅就是那时最好的战士,伟大的领头的人。后来在重庆,郭沫若又以其诗人的长江大河的气势,树立了争取抗战与民主的大旗,团结了广大的知识分子,向妥协的国民党,向法西斯化的国民党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解放区的作家们则在毛主席的方向下,深入群众,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与日益重要起来的工业建设,以文艺为服务于人民的工具,诚恳虚心地向人民学习,有了不少的成绩。总之中国的作家们,文艺工作者们,他们的呼吸是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呼应的。人民需要什么,他们就写什么,他们是广大人民的代表,他们就把人民的声音向世界传播!
今天中国人民要求什么?要求彻底消灭蒋介石匪帮,反对美国公开侵略台湾。但中国人民更要求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美帝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已经有了百年的反封建反帝的战争了,中国人民最懂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最仇恨战争贩子,最仇恨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也就最懂得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亲就把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了,但我们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毛主席,我们才得到了胜利,我们才站立了起来。中国人民明白,要保卫我们的胜利,要求得我们生活的幸福,我们只有和全世界的人民在一起,高举起和平的大旗,坚决反对侵略战争,我们愿意站在和平阵营的前列,在世界人民领袖斯大林领导下肩负这个重任。
中国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于是又拿起笔为拥护和平而努力了!每天送到我书桌上的报纸上有各式各样的散文、诗、戏剧,放在我书架上的二十几种杂志,都有“保卫和平”的特辑。著名的诗人艾青在他的“我在和平呼吁书上签名”就说到:
中国人民四万万七千五百万,
人人憎恨制造战争的罪犯,
每个人都写上自己的决心:
“和平的世界不许侵犯!”
他又在“可耻的旅行”里十分讽刺地描写了艾奇逊在英国、法国的旅行的狼狈,结尾说:
不论在巴黎还是伦敦,
艾奇逊都不敢出门,
像毒蛇一样躲在洞里,
也好像耗子一样溜走。
 
不体面的访问!
可耻的旅行呵!
贩卖灾难的人人憎恨,
宣传战争的处处不欢迎。
 
艾青还有“亚细亚人,起来!”等许多诗。
诗人田间也有“寄朝鲜人民”,“写在和平书上”。他的“写在和平书上”上写道:
 
………………
人民有号令,
打败战争犯!
 
和平大路上,
勇士千万人。
 
他别吹刀枪狠,
枪和他不一心。
 
美国侵略者,
老梦作不成。
 
曾经以山歌的体裁写过许多政治讽刺诗的马凡陀诗人也写了《可耻的失败》。
卞之琳,冯至,臧克家,严辰,力扬,徐迟这些有修养的诗人们都写了很多动人的诗句,来鼓舞了爱和平的心和向帝国主义敲起丧钟。
青年的诗人是不甘落后的,张志民有“为和平签上我的名”来说明中国人民的要和平:
 
叮铃铃!叮铃铃!
白鸽带着小银铃,
来来往往飞天空,
传播着“和平”。
 
园里的果子结得红,
绿油油的庄稼好收成,
新盖的瓦房刚上栋,
农人要和平。
 
生了锈的机器又重转动,
懒汉也改造成生产英雄,
到处唱起劳动的歌声,
工人要和平。
 
激烈的枪声刚消停,
复员战士要回家中,
队上学习热潮比火红,
军人要和平………
 
吕剑也有了《保卫世界和平》和《亚洲人民战歌》等等的诗。
不只北京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的杂志文艺报,人民文学在这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上海的,南京的,武汉,西安,东北都是这样。东北文艺,长江文艺,都有很多有名的诗人、小说家等的文章和诗。
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诗中看见部队指战员是如何的坚决勇敢和有信心,也可以看到工人和农民具有何等的认识和热情。在南方日报上周奋之的《血的手印上》这样写道:
 
……………
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中国的坚决保卫者,
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战士们曾经纷纷写了请战书。
 
请战书说:
要彻底消灭蒋匪帮,
要解放全中国人民,
血的手印,
纷纷按在请战书上。
 
今天,血的手印,
又按在和平宣言上,
人民解放军的战士宣誓:
——拥护世界和平!
 
战士们一个个咬破手指,
在宣言上签名盖手印,
让每一个名字,每一颗心
和全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
 
荣誉军人李人寰在青岛日报上发表他的诗,他说:
 
我的左手伤残了两个指头,
我的左腿折去了一寸半,
我的身体失去了健康;
这是罪恶滔天的日寇,美帝,蒋介石给我的灾难!
身体受了摧残,但争取和平的意志永远不会变!
…………………
 
涿鹿酒厂工人侯一鸣在察哈尔日报上写道:
一根麻丝没有劲,
多根麻丝结成绳,
疯狗们敢来发动战争,
他就是自找死路。
……………………
我这名字签的笔划粗又大,
表示我爱和平的决心!
……………………
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
表现我们的和平的意志,
大家生产要加紧,
大家工作要认真!
…………
 
河北日报毕耀彩在他描写的“张庄村的和平签名”是非常生动的,我只能抄下一段:
…………
苍白胡子张老汉,
走进会场喊一声:
“乡亲们,闪一闪,
让我签上名!
 
………………
姓张叫玉山,
扛过长活,要过饭,
土改以后把身翻,
一心一意搞生产。
帝国主义要想挑动战争,那可不沾!
我不怕原子弹!
拿起锄头,
打退美国侵略者,
我的大儿是个买卖人,
美国飞机扔炸弹,
大儿在石家庄遭了难,
死了尸首都没见。
二儿生气上前线,
替兄报仇到江南。
……………………
张老汉把笔放下话说完,
儿媳妇抱着孙子在后边,
儿媳妇叫一声:
“爹!写上我!
给我男人报仇恨!
爹!记着写上你孙子的名字,
他的名字叫胜利!”
在保卫和平的题材下,真真不知写了多少雄壮的美丽的诗篇,仅仅在我手头的(这决不是全部)就有三百二十七篇,我无法详细的介绍。除了诗以外,特别有力的是很多简单的论文,在这里首先应该提到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老作家经常带号召性的短论。胡风,黄药眠,老舍,赵树理,曹靖华,李霁野,蔡楚生,丁玲等都在各种的题目下表示了他们对和平运动的努力。
剧本我看见到的有三十六篇,这些短戏,都曾在各地上演,观众们都为之感动,这些虽不是在戏剧上有完美的艺术性,但都充满了煽动气氛,燃起了人民的仇恨的心,及拥护和平的热情。
更有把这些诗章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是歌曲和鼓词。在学校中,工厂中都唱着这些新词;在游艺场,在鼓板声中流荡着的也是这些鼓词,这是新曲艺改革者及艺人们的创作。
当然,这决不是作家们文艺工作者们全部的作品,作家们写了更好的完整的创作,如徐光耀的描写冀中的抗日斗争的“平原烈火”,刘白羽的描写人民解放战争的“火光在前”,以及立高的“永远向着前面”,胡可等的“战斗里成长”,这些作品都是一年来的美丽的成果。这些虽说是以人民解放战争为主题,但它的意义,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与拥护和平的!
描写工人在生产战线上以及农村的转入生产,和新生活中的新问题的作品是非常之多的,但这都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要介绍的。我只想说在保卫和平反对战争这一个题目下所作的努力。虽然是有同样的作用,甚至有些作品是比我提到的更好。
而且萧三和艾青为宣传和平而作的几个大城市的光荣旅行,那种热烈,那种所给与各地群众的激奋是深深印在人民群众心里的情景,我也无法细细地去描绘。
中国的作家们,他们曾为祖国的新生尽了最大的力量,他们也会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要求,和平事业而挺身向前,百折不回,再接再厉!


第13版()
专栏:

  战斗英雄的形象
臧克家
十几年来,不,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战争里过日子,从大革命时代一直到全国解放,战争折磨着我们,毁灭着我们;但同时,战火就是炼狱,经过了它我们才在人间建立起自己的天堂,它使我们得到了新生。我们有了丰富的战争生活经验,我们许多作家不但在战争里成熟而且是在战争里成长起来。多少惊天动地的场面,悲惨雄壮的事实,他们都亲眼看到过,亲身体验过。因为有了这一片沃土,沃土上早就撒下了种子,所以一年来,以部队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有了这样比较可喜的收成。在反映战争和战斗英雄的作品是多方面的,各有自己的意义和色彩。根据我个人的志趣和见解,把一年来属于这方面的作品挑出一些来谈一谈,以期从这许多不同主题的作品看到战争的全貌以及它的发展和胜利的意义。
我们先拿《十八万亩良田英雄开》(见一九五○年六月四日西安《群众日报》《群众文艺》周刊,《新华月报》转载过)一首诗来带头。这是某军黄龙山开荒的写照。自从毛主席号召部队从事生产运动以来,这类主题在新的情况下就有了崭新的意义。这篇诗是英雄气概的。生产的英雄们,用了把荒山变良田的战斗精神,起落着镐锹,也起落着歌声:
长长黄龙黄艳艳呵,
黄龙山上飘着黄衣衫,
“八一”帽徽放金光呵,
铁镐飞舞亮光闪。
 
东一片呵西一片,
上一片呵下一片,
赛过西天“叠罗汉”呵,
层层叠叠连接天。
 
一镐紧接一镐呵,
一锹接一锹,
不停镐、不直腰,
两眼盯着镐头尖。
 
大片荒地呵,
镐落土开花,
锹镐满山舞呵,
片片变良田……
一种乐观的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氛使人呼吸到一种力量,调子是欢快而雄壮的,诗句的音节是和这些战士们手里镐锹的起落、心脏的跳动合拍而谐和的。这种音调和气魄是从新的人对未来新生活创造的信心里发生出来的。
同样主题的一篇《人间的春天》,(见一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是华北人民解放军挖渠大生产的报道。《新华月报》把它收到政治之部“部队生产”里去了,实际上它是一篇朴素美丽的散文。那位作者并没有故意用“文艺笔调”在那里作文章,那只是真切地,实在地记述事实。虽然缺乏上面那篇诗样的气魄和气氛,但自有一种情调使它和科学文字分开。这一队人民眼里的“胜利军”,连师长也一样,在艰苦然而快乐的劳动。他们工作着,同时也学习文化、也唱歌、也娱乐。对他们,工作不但是生活的源泉,工作也变成快乐的源泉。
《海上风暴》是极为出名的一篇报告(见一九五○年三月九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转载过),它所描写的简直像不可能发生的,可是它是千真万确的。如果拿老眼光去看,它是“传奇”。是的,我们的解放军(岂只解放军)创造了许多“传奇”,他们本身就是“传奇”人物!一排人被暴风卷到了一个仅有一家人家的孤岛上,把他们放在匪军、饥饿、风雨种种敌人的包围圈里去考验。他们是在死地里,但他们坚信一定得活!(因为相信党和上级决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果然得活了。对于这些“吃地瓜还给钱”的人们,不但那家有着痛苦经历的老年人大呼“啥景?”,不但在他眼里,这群“在我们饿死的时候也把那罐米给你留下”的战士是“奇怪人”,连我们读着这篇文章的人也觉得这些人是太平常而又太不平常的人了!
陆柱国在“文艺工作”上发表了他的长篇连载——“决斗”,“人民文学”按章刊登的时候,却在小标题下面的括弧里加上了“报告”两个字,这是合理的。从结构上看,作为小说它欠缺严密和有机的组织,作为报告它却表现了一部分小说的特色——人物很活,虽然一章一章像图画,而人物却是贯穿到底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记者”身分开头带我们走到“碉堡之夜”,他便悄然引退,叫我们直接去接触那些人物,那些战斗。不但营长王光文、教导员张明人闭眼就站在眼前,就是电话员小刘、专做马肉给人吃的以父亲心肠对待首长的老赵,对我们也极为亲切。这篇报告给我们看了许多不同的场面。它是细致的、生动的,相当深刻的。
自从我们的部队从乡村开到都市里来,这个新的现实在农民出身的士兵心理上必然会引起新的变化。陆荧的短篇——《唐二虎》(见一九四九年九月五、六、七日《长江日报》,《新华月报》转载过)提出了这个问题,它是及时的,新鲜的。他把一个战斗英雄唐二虎送到一个工厂里去,他看不起工人,满身战斗的勇敢的精神和自负,结果闹了笑话,闯下了祸。后来经过学习,亲眼看到了工人力量的伟大,唐二虎的思想问题得到了解决。
关于新英雄主义主题的作品是极多的,我只提出《尹青春》(见《人民文学》二卷二期)和《一篓油》(见一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人民日报》、《新华月报》转载过)这两个短篇来谈谈,如果我们把它们对照起来看,对于新英雄主义的本质会得到一个清楚的认识。《尹青春》的作者把尹青春这个人物安放在极为艰苦的战斗里,但有一个大力量在支持着他为人民而战!为争取做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而战。这就是他终于克服了像是不可能克服的苦难的原因。如果觉得尹青春这个人物比起别的战士们来走得太远了一点是一个缺点的话,那么《一篓油》就补救了这一点。《一篓油》和《尹青春》不同,日常生活代替了战争的紧张场面。《一篓油》——一个二十三岁的战斗功臣,在练兵竞赛的时候,因为身体的关系却变成了他那一班的累赘。大家嘲弄他,嫌弃他。结果是班长受到了干部会议上许多同志给予他的“锦标主义”的批判,终于使他明白了“锦标主义是为了要个人英雄,不管别人”,而“新英雄主义必须得为了大伙帮助别人”。
描写军民关系的作品,有刘知侠发表在《山东文艺》上的一个短篇——《铺草》。为了一把铺草,一个优秀的青年战士和一个新上升的翻身中农,同时对拥军支前也颇为热心的王老头起了争执。对于他们双方的环境和历史情况来说,这事件好似是偶然的;但对于一个走得再也不愿多走一步的刚进村子急需休息的战士和一个已经出了草而且格外加了三十斤草的拥军的老农民,为了一把牛草争执起来却是入情入理的。但是他们立即各自得到了一个严厉的批评。军队是革命的军队,人民是革命的人民,他们这种行为虽然是微小的但是不许可的!过后,他们也不许可自己。青年战士去给王老头赔不是却没有碰上,他去买麻收拾担架去了;等王老头带着悔恨去找那位青年战士的时候,他却再也找不到他了,他已经在出击中牺牲了。这更增加了王老头的疚心和悲痛,也增加了这篇小说感人的力量,这个事实给予这个老头的不仅是疚心和悲痛,而是更加积极的行动。它给予读者的也不仅感动而已。这篇东西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生活的熟习丰富,氛围气也很浓重。但在结构上是欠统一的。第一人称说故事的形式和故事本身的发展是矛盾的,前者像包皮一样,却包不住这故事的内容。
我们再换一个以爱护伤病员为主题的短篇——《堡垒》(见《人民文学》二卷三期)来考查一下。作者并没有表面地、琐碎地去描写负责看护他们的那几位同志如何的体贴备至,只在鬼子下街检查的危险当口,表现出他(她)们患难与共的伟大精神,同时从老百姓以身家性命作代价匿藏他们的行动上,从家人一样看待他们的情态上,透露出这种军民关系。从以上这两种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所以致胜的一个重要因素来。
《关连长》(见《人民文学》一卷三期、《新华月报》转载过)和《柳堡的故事》(见《文艺》一卷三期、《新华月报》转载过)是表现解放军新品质的两篇很突出的作品。关连长,对敌人他是猛烈的,贴身衣服的口袋里珍藏着上面写着“爸爸收”三个字的一张孩子的照片。把敌人包围在一座洋楼上,从望远镜里他发现了二楼玻璃窗上贴着一张张天真的小面孔,贴得太紧,鼻子都扁了。本来可以吊上大炮叫这座大楼和敌人一同粉碎的,但他却领着队伍去冲锋,他牺牲了。《柳堡的故事》虽然是写了一个恋爱的故事,但它决不是一篇一般的庸俗的恋爱小说。它不但写了我们的主人公李进爱了受迫害的二妹子,更重要的是他如何的爱了她。如果不是同一个阶级、同一个命运、同一个希望与斗争把他俩连起,心和心是不会打通的。他可以放弃作为爱人的她,但决不放弃作为阶级姊妹的她去搭救她。这样,个人幸福与人民的命运,在这位青年副班长身上得到了统一。一种新的高尚的品质,在爱的光辉下显现出来。这个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的水平。(当然,个别的、需要修正的小缺点还是存在的。)
去年,立高发表了两篇写部队题材的小说,都是很优秀的。可是,读了《永远向着前面》(见《人民文学》二卷四、五期)以后便觉得《老营长》(见《小说》三卷三期《新华月报》转载过)虽然人物的形象栩栩动人,但和前者相较,在结构上不免缺乏一种起伏回旋的气势,在主题思想性上,也弱于前者,因为《老营长》只写出了一个战斗英雄,并没有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永远向着前面》却提出了“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在部队重要干部之间发生的斗争,从而解决了它。这两个矛盾力量的冲击严重的伤害着我们部队作战的力量。在这篇小说里,它们是以副团长马德辉、参谋长于锐为代表的。作为正面力量的李团长一出场,整个情况随着他的到来而转动起来。这个矛盾终于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而解决了。这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是在会场上用口说出来的,而是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给他们作出来的。这大开大合的结构,这矛盾统一的场面,有力地吸引着读者。这三个人物平行地被描写着,几乎确定不了谁应当是主角。一只胳膀的李团长给人的印象却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更为丰富。这个形象,应该说是一年来文艺创作上很杰出的一个艺术形象了吧?
部队文艺以团以上的首长为主角的很少见,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在这方面是有开创意义的。去年大军渡江不久,在艺术上就得到了这样比较深入、比较大规模的反映,是可宝贵的一种努力和收获。在这个中篇里,他不仅写了师长陈兴才、政治委员梁宾,也写了团长、科长、参谋、连长、士兵和游击队。这二位师级首长执行任务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始终贯彻到各方面去,支配着全体的行动。虽然有时他们并不在,但我们感觉到他们在。他们的眼不但望着敌人,也望自己的部队。像一幅油画,一眼看上去,虽然觉得五光十色纷然并呈,但色调却是统一的、庄严富丽的。配合了这个伟大的场面,这篇作品有了一种向人冲击的热情和气魄。虽然作者把知识分子的感触过多一点地传染给政治委员,但没有达到损害这个形象的严肃性、坚强性的程度。
从作者的另一个短篇——《早晨六点钟》(见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人民日报》),我们可以看到中篇《火光在前》的一些影子,但它却不是它的缩写,它虽然同样也写了师长、政委……但这个短篇却把主题放在部队的“思想问题”上去,而着重地写了营长沈贵良,写了他对于一个连长陈和鸣的《露营没有住洋楼好》的那种都市影响的批判。这表明了解放军不但时时在战胜敌人,也时时在战胜自己。
我的介绍到这里完了。这些作品是我编杂志看稿子,从个人接触到的一些材料中挑出来的。当然,有一些新的题材和主题我们的作家还没有触及到,未开垦的部队文艺的领域今天对我们说还是十分广阔的。我们已经写成作品的比战争所供给我们的,还是太少了,我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比我们所写到的所读到的动人得多,但我们的作家已经用他们的成绩给了我们保证: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雄伟的大作品产生出来。
九月十六日写,九月二十五日改写。


第13版()
专栏:

  有计划地组织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创作
陈荒煤
中国人民的胜利,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革命战争历史。
从部队方面来看,自红军创立开始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支军队从小到大,从游击队到正规化,从分散到统一,从游击战到掌握近代化武器作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二十余年来,曾经在各种不同的艰苦的环境中作战而壮大起来;无论其战略战术思想与政治工作等等,也经过不同的思想斗争,愈证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建立中国人民革命武装这一系列的问题上,有其极英明极正确的领导。我们的武装斗争,这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集中表现和一种最高的组织形式;其斗争时期之长,作战规模之大,环境的艰苦,战争形势之错综复杂,为世所罕见。
从其他方面来看,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和人民政权的建立,党和政权的工作及经济建设等等,也都是在支援前线发展生产这一个总前提之下建立、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切根据地及解放区的群众工作,无不环绕着战争这一个中心环节。而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民主运动的开展,也是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所鼓舞,与战争相结合的。
总之,中国人民革命的斗争无一不和战争息息相关。正确地反映人民解放战争的史诗,对于全世界革命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有伟大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也就不可能正确地反映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反映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方面。
也正因为革命战争的长期、艰苦和残酷,是在连续不断的进行中,过去部队方面还不可能有充裕人力和时间来搜集与整理这些史诗。近年来在反映人民解放战争方面已有不少优秀的创作了,是非常可喜的事情。然而与伟大的解放战争相比较,就显得还不够;特别感到不足的,是缺乏反映解放战争较大或较重要的战役,而能写出其战略思想及高级指挥方面的情形者。对于革命战争的整个历史来讲,文艺创作还留下很大的空白。
因此,我感到,今后应该有计划地来组织有关解放战争的历史创作。在国庆纪念日,在一切建设将都以此为起点向前迈进的时候,在文艺工作方面,把这个工作任务提出来是必要的。无论是电影、戏剧、文学、美术的工作同志应该努力在这方面来进行创作。苏联的文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特别是电影方面,用最大努力来集中表现一些主要的战争,值得我们很好的参考。
我们进行这个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过去战争期间,军政机关没有很好地及时地去收集和整理部队各方面的历史材料。文艺工作者参加战争还不多,有的还不够深入;由于过去战争急迫的限制,政治工作者长期是在一种战争空隙中进行休整,采取短期突击的和片断的宣传鼓动工作多,深入而有系统的思想教育不足,再加上部队文艺工作者各方面的修养不够,以致影响到文艺创作存在着经验主义的作法,习惯于现象的罗列或零碎地收集整理材料,而不善于综合和概括,全面地来反映部队……这些限制就大大妨碍了我们深刻地反映人民解放战争。特别是要求反映重要的战役,高级将领和毛主席战略思想这样的有高度思想性的创作,就感到非常困难和吃力。
但这些困难必须克服,这个任务必须明确提出,也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反映战争的文艺创作方能突破这一关,更提高一步。正因此,要把这个创作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从各方面来推动。
我希望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以及全国文联在号召、组织创作以及编辑出版各方面都给这个工作以具体指导和帮助并多多鼓励反映战争的文艺创作。
其次,各级军政机关要有组织地来收集整理过去战争史料,应该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从点滴作起,结合部队的整训,文化学习,组织英模事迹和战役和部队历史的回忆、座谈、访问,以各种形式积累素材。已进行战史写作工作的,更应多吸收文艺工作者参加。
在进行这些工作中,必须耐心地给文艺工作者各种帮助,特别要加强文艺创作的思想领导,无论是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军政领导干部最好先在总的方面——比如重要战役当时的作战布置与计划,领导的意图等等——予以阐明,以便更有系统,思想更明确。
总之,我想现在至少应该开始着手来研究这样一个工作,并先从点滴作起;有组织地来展开伟大人民解放战争的史页,来纪念那千千万万为人民、为祖国而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的烈士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