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年年如此不更变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人人熟读节气歌
按时播种过丰年


第6版()
专栏:

阳历推算歌
阳历真方便,人人会推算
一年十二月,三百六五天
月大三十一,月小三十天
七前单月大,八后单月减
二月二十八,闰月加一天
何时始逢闰,四除公历年


第6版()
专栏:

推行真正的农民日历—阳历 科学普及的一件重要工作
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薛琴访
近来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邀请北京各大中学教师开座谈会,讨论科学普及的各种工作。我认为有一件跟农民有密切关系,而且可以立即推行的科学普及工作,就是推行真正的农民日历——阳历。许多人以为农民种田是根据阴历,所以阴历不能废除,否则对农民种田是非常不便的。其实农民种田何尝是根据阴历,他们耕种所依据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的日期,在阴历中每年并不一定,变化很大,有时可以差一二十天。比如秋分,去年在阴历八月二十一日,今年在八月初二,明年在八月十二日。又如立冬,去年在阴历十月初七,今年在九月十八日,明年在九月二十九日。因此农民要想知道详细确实的节气日子,还得要请识字的先生替他看看历书,所以阴历对农民耕种是非常不方便的。但是这些节气在阳历中每年却十分一定。比如秋分,每年都在阳历九月二十三日,立冬每年都在阳历十月八日,即便有差,也不过一二日而已。因此如果农民懂得用阳历,二十四个节气的日期是非常容易记得的。所以阳历对农民耕种是非常方便的,这就是说真正的农民日历是阳历而不是阴历。
我们知道地球每二十四小时绕着通过南北极的地轴自转地轴一周,就是一日。地球向太阳的一面就是昼,背太阳的一面就是夜。地球除自转外,它还绕着太阳,在一定的椭圆形轨道上移动,这叫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就是一年。计时有三百六十五日又六小时。我们又知道,在公转时,地球走到轨道上的某些位置时,太阳光直射到我们所在的地面,天气就很热,就是夏季。地球走到某些位置,太阳光斜射到我们所在的地面时,天气就很冷,就是冬季。因此季节寒暖的变化,完全要看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而定。
现在我们所用的阳历,每年共有三百六十五日,比地球公转一周每年要差六小时,每四年才差一日,就是闰日,逢闰就在二月内加一日,所以相差不大。但是阴历因为要就月亮的盈亏,就是说要把新月叫初一(朔),满月叫十五(望),而从朔到朔的时间是二十九日又半日,所以每年只有三百五十四日(一十二个二十九天半)。每一年要比地球公转一周差十一日,每三年就要差一个月,就是闰月。逢闰就得增加一月,比如今年闰七月,共有三百八十四日,比地球公转一周多一十九日,这差数相当大。
因此真正能代表地球公转,也就是说真正能代表气节变化的,是阳历而不是阴历。现在如果我们把地球公转的轨道按时间分为二十四分,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就是说地球每走一十五天又五小时,就有一个节气。地球走到一定的位置,就有一定的节气。我们刚才说过,阳历的天日与地球公转的日数差不多,所以每一个节气在阳历的日期中每年是有一定的。而阴历的天日与公转日数相差很大,所以每一个节气在阴历的日期中是无法确定的。所以农人虽用阴历计日,而种田仍只有依据二十四个节气。
在阳历中每月有两个节气,上半月一个节气,下半月一个节气,日期大概一定,有时可以差一二日。在上半年,上半月的节气大约在每月六日,下半月的节气大约在每月二十一日。在下半年,上半月的节气约在每月八日,下半月的节气约在每月二十三日。现在我们把二十四个节气的次序和日期编成一个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露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年年如此不更变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人人熟读节气歌
按时播种过丰年
我们都知道阳历推算的方法简单,只须略加解释,人人都可以学会。现在我把阳历推算的方法编成一个歌:
阳历推算歌
阳历真方便 人人会推算
一年十二月 三百六五天
月大三十一 月小三十天
七前单月大 八后单月减
二月二十八 闰年加一天
何时始逢闰 四除公历年
现在我绘制了一张一九五○年的节气图和日历表,并拟定下列推行的办法:
(一)请各级农村干部利用冬学或他种机会,给农民解释阳历才是真正的农民日历。解释的方式,要先问农民知不知道某一个节气在阴历的那一天,比如冬至节,今年在那一天?明年又在那一天?他必然回答说:“日期很不一定,要看历书才知道。”于是我们就告诉他,在阳历中,冬至日期有一定天日,每年约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或前后一二日。这时就可以按照节气图,讲出二十四个节气在阳历中有一定日期的道理。
(二)在农村当道的地方,立一高大的木牌,用颜色绘制节气图(太阳用红色,赤道用黄色,地球用绿色)和日历表。并把节气歌和阳历推算歌都写在上面。逢上工的时候,如有很多的来看图时,可以乘机给农民讲解。并且在每到一节气时,就在该节气位置上,钉上一杆小红旗使人注意当时的节气。又在日历表上,每天的日期格内,钉上一个小红旗,并且每天早晨各户轮流派人移动小红旗至该天的日期格内。这样可以使大家对节气图和日历表了解和熟习。
在推行时,务必要使农民感到阳历推算简单、节气一定、容易记忆、对他确实方便。同时使农民感到阴历推算麻烦,节气不定,难于记忆,对他确实不便。这样农民自然而然就不会使用阴历而乐于使用阳历了。


第6版()
专栏:

黑石坡煤窑演义(65)
康濯
大三说完,人们一时还没话,老尹起来征求意见,小洋鬼头一个说:“行!”拴成也说:“咱支部里的都没意见。”林宝却忸怩了两下,笑着说:“行是行,只是他这思想脾性的,往后还得正经好好改改;嘿嘿,不知对不?”大三忙道:“对!”别人也都同意林宝的话,老白就代表区委当场批准了大三入党,并接受大伙的意见,给大三提了一些缺点,要他往后改正,最后,又宣布大三参加党有半年候补期进行考察;大三完全接受了,就慢腾腾地走进拴成那一圪堆党员里边去了。
下边林宝也要求参加党,他说:“咱是个中农,去年春起浑闹斗争,咱还拿出了地;可这会地也退了,咱还分了些果实,也不受压迫,粮款掏得也轻,咱也是舒坦的不行。咱算认定了,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好好劳动,才是正道。”接着白泉家也提了要求,并还有三个人要求,人们只对白泉家和林宝没意见;老白老尹接受了这些意见,决定等区委讨论了再说。末了,林宝领着人们吆喝起口号:“拥护共产党!”“拥护毛主席!”会就散了。但人们刚走散,小洋鬼却嚷了起来:“大伙甭走!看看咱行不行!”柳沟家问他:“你什么行不行?”他的老脸皮不觉红了红;老尹吆喝人们回来,但人却回得长短不齐,那边党员们咯嚷了一阵,拴成说:“咱吉成哥往后再说吧!”别人立时一声“同意!”人就大走散了。柳沟家还赶上去拉住小洋鬼说:“你不害羞臊?我也想说,可还不敢哩,没见你……”小洋鬼没理她,却寻上老尹,二人到一边捣拉去了;这边柳沟家心中不知怎么也有些难受,就想着:寻白泉家捣拉捣拉去。
六十 根基
到这时候,黑石坡村群众长年永辈的翻身,算是扎下根基了。不久,大窑股东们又在老君庙上开了个大会,会上大三报告了股东代表们对大窑往后动弹合计的谱谱,决定光窑底下四十号人,每天出炭起码五十吨,大会全体通过。喜禄报告了这些时的账目,并按大三的谱谱合算出:还照现在的供应开销,不用两个月就能把欠账还清;人们不觉拍开了巴掌。接着,人们决定经理和领事不变,天禄当闲工头,泰成玉宝等人领岔,工资也多少都加了点。大家又按全体订的规章进行了检讨,奖励了天禄大三,连玉宝乾大脑人们也说他们动弹得不算很赖;另外,牛宝和泰成受了点批评。下边大家又咯嚷着决定:大窑窑黑们联络上别的土窑的窑黑,单另组织煤窑工会,专门照管窑黑们自己的事。最后,大伙又给这大窑取名叫“黑石坡村团结翻身窑”,并乱咯嚷了一阵往后这窑要怎么往大里闹,怎么安上机器……老大一会,人们才欢欢喜喜地散会。
接着,村里讨论窑上的股子。当时不是大窑股东的人们却有了个新意见,提出让窑上借的现洋不用还了,也作大伙入的股;原股东们一时自然不大乐意,但老尹觉得这窑反正大伙要不借现洋也闹不成,再说,这窑上聚宝的那份原也就是浑村大伙的,他便说服股东们同意了这个意见。最后,喜禄的股子,村里人们讨论了好几回,老尹又跟喜禄自己商议了一阵,喜禄始终不肯多算股,他并且在大会上平心静气地说:“咱这窑是早就给汉奸阎锡山们毁了的,咱自个也老早就下定决心撂球它了!如今天地翻了个过,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大伙又一心团结跟汉奸封建地主斗争,把这窑又闹回来了,这是咱浑村的功劳!可当日要给了咱吧,咱再筹划十年八年也闹不上垫本哩!就说公家贷款吧!这是浑村仗着挣吃喝的个大生产哩!咱一门不摸,就能经管么?现在公家帮助咱领导咱,大伙出垫本花白工没明没夜想办法拿主意熬着受着,把窑闹成了,这也全是大伙的力量!老尹常说:群众的力量比天还大!这回我可是亲身亲眼一丝不漏地看的清清楚楚吧!过去一起头打水弄武的要叫咱来经管,我敢说怎么也闹不成这样!往后如若也让咱一个人经管,也准没法闹!老尹同志叫我别老想依靠公家大伙,叫我自个来闹,不行的!垫本还不起大伙倒是小事,还怕生产闹球不成哩!反正咱别的也不说,窑嘛,咱也不说就不是咱的;可这合作碰股分红,咱跟大伙半斤八两,一样样来吧!若不的话,那咱可说到哪里也不承受。”


第6版()
专栏:

词汇语法和修词式
邵燕祥
现在正是大家都惯于粗枝大叶,懒得斟酌什么词汇、语法和修词式的时候,四日人民园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随笔》算是一个有益的提醒。每一个拿笔杆儿的,都应该联系自己,好好作一番检讨。
首先,叶圣陶先生对江华先生《要努力驳逐使人糊涂的词汇》一文表示首肯。诚然,象“驱迫”“鸣过”“尿便”“拍抚”以至“讨喝”这些硬造的词汇,既不“普及”,又不“提高”,的确让人望而生厌,“要努力驱逐”它们,大概没人会有异议。
其次,叶圣陶先生说到语法和修词式的问题。咱们就从这儿说起。
叶圣陶先生认为,象“当下工的汽笛鸣过”的“当”字,“是从翻译文字来的”,一般语言里是没有的。因此写进文章去就可以讨论。但是一定要一般语言里有的才能写进文章吗?拿叶圣陶先生所说:“人家也不过知道你在那里喜欢罢了”的“罢了”,平常也很少有人说,但是一定说“罢了”不能写进文章里去吗?“罢了”并非从翻译文字来的,也和从翻译文字来的“当”没有什么区别,问题全在习以为常,也就“听来爽耳,读来爽口”了。我以为所谓“行得开行不开”,不必斤斤于“要在大多数人的嘴上生根”,文章能不能“上口”,主要的关键倒还不在“当”或者“罢了”这一两个字上。我这说的是一般的文章,文艺创作应该另说。
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两个并列的动词下面贯到目的格的语法”,象“采用与洗炼有生命的语汇”这样的语法,我认为在一般文章和文件里就是可以用的,在某些节骨眼上,还是必须用的。因为这样往往可以科学地固定整个一句话的意义,同时又可以避免罗嗦,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非常合适,虽然“这是从书本子来的”,但是在“一要弥补咱们原来语法的缺陷”,“二要行得开,约定俗成,大家采用。”这两个条件上,它全够格,特别是在一般文章和文件上采用、流行,有什么不好呢?叶圣陶先生说:“在文件上集会上流行未必能算数”,倒是可以讨论的。
再说修词式。叶圣陶先生认为诸如“义愤填膺”,“欢欣若狂”一类的语句不好运用,我不很同意。我认为可以用,也正是因为它们常常用在“通电”和“报道文章”里。“通电”和“报道文章”的特点是在简炼,比方一条新闻打算说明群众“欢欣鼓舞”的情况,在条件不许可象较长篇报道一样来枚举具体的事实的时候,势必要寻找概括性较强的语句,与其徒劳地在修词上兜圈子,不如索性运用现成的语句。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绝不会以词害意,并且由于它们是成语,更加容易给读者或听众以亲切而直捷的感觉。这一切并不是任何一个通电或报道文章执笔者“不去找”“不去学习”的“毛病”,而是一方面为了迁就条件,一方面为了加强文字的效果的缘故。
最后,我的意见是:文艺创作、文件、通电、报章文章,一般的文章,都各有其独自的特点,在词汇、语法和修词式上,不可混同在一起谈,更不该硬教它们来“就”一定的“范”,问题在这里。这是可以讨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