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购买公债是华侨的光荣任务
王达夫
一、华侨是人民政权的构成分子
新民主主义的人民解放战争,在大陆上除西藏外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其余台湾、海南岛等少数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也必完全获得解放。战争即将结束,和平建设正在开始。一九五○年将成为全面恢复经济的一年。
中央人民政府,为着充裕财政开支,以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及增加生产建设事业的投资,经决定于一九五○年一月起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二万万分,号召工商界踊跃购买,完成新建设事业的初步任务。就公债总数来说,只有一九五○年政府投资于生产建设事业资金的三分之一弱,就弥补财政赤字来说,是把销售公债所得的资金投在解放战争及生产事业上,因此,它不是单纯的财政耗费,而是有生产收益的资金积累。就公债购买者而言,是一种实物储蓄,就国家运用而言,是国民财富的增值。所以,公债本身是建设性的,是人民对国家生产建设的投资。
因为农民已有巨额的公粮负担,政府把销售公债的任务,负托于国内外的工商业界。华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之一,同时也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构成分子之一。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首先就说:
“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同时,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序言中,也说明华侨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一分子。人民政协会议为保护华侨的权益,于共同纲领第五十八条中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因此,华侨不但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保护,并且参加了国家政权工作。
华侨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受到这样的尊重,得到这样保护,是因为华侨在中国历次革命中,有过重大的贡献,具有光荣的历史。即就抗战初期来说,从一九三七年起到一九四○年十月为止,华侨购买救国公债及第一次国防公债,共达旧法币二亿九千四百万元,其中尚不包括对红十字会、航空协会、各省国民党军队及其他文化、教育、团体的捐款。至于物质方面,在一九四○年十月以前,华侨共捐献飞机二一七架,战车二七部,救护车一千辆,暹罗米一万袋,药品、雨衣、胶鞋及其他用品,共达三亿五千万元,约合美钞一亿零六百万元。
过去华侨对于祖国的巨大贡献,由于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中途对抗战的妥协,对日寇的退让,以及勾引美帝国主义来侵略中国,明为抗日,暗实反共,致使华侨的捐输,不但未用于消灭日寇;反而用于打击革命势力,致使华侨的资金,遭受无谓牺牲,使华侨在国内受到反动的国民党所给予的痛苦,更甚于国外。并且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及发动内战的时期中,历次所发行的内外公债(大部分是由侨胞来负担的),除消耗于战争外,多半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掠夺。尤其在伪法币和伪金圆券崩溃期中,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部外汇,侨胞汇回的款项,都落到他们的手中,作为推销美货,投机垄断,以饱满私囊,而华侨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所以,侨胞为维护自身的权益,用减少汇款,削弱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参加革命事业,破坏其政治生命,尽了重大的任务。
二、华侨卓有资力购买公债
现在,国民党政权已被摧毁,帝国主义已基本被逐出国境,全国解放即将完成;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却刚刚开始,侨胞当然应该热情的来协助祖国进行这一事业。侨胞在国外的金融力量是相当雄厚的:计华侨银行总行共有大华银行、中华商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银行、四海通银行、永安银行、东亚银行、香港国民商业储蓄银行、华侨银行、香港汕头商业银行、香港广东银行、香港嘉华储蓄银行等一一家,分行一六八家,共有资本:法币四一○、九六九千元,港币四六、九八五千港元,坡币一三、○○○千叻元,菲币二五、○○○千披索,荷币一、○○○千盾。
上述各华侨银行资本及其分支机构,是根据民国二十四年及三十六年的调查,但实际收足之资本,逐年增加,故其实数尚不止此。而其分支机构及委托代理银行,亦因其业务之发达,常有递增,所以华侨金融业务,遍其中外各大城市。
如果就华侨在南洋的投资来说,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据一九三○年的调查,南洋华侨在农、工、矿、商业,金融及其他方面的投资,可从下表看出:业别 马来亚 荷属东印度 越南 暹罗 菲律宾
坡币千元 千盾 千佛 千铢 菲币千披索农业 二四四,○○○ 二○○,○○○ 一五,○○○ -- 一二六矿业 五○,○○○ 八五○ -- -- 二七七工业 二三,○○○ 一五,○○○ 四○,○○○ 五○,○○○ 四○,六九八合计 二一七,○○○ 二一五,八五○ 五五,○○○ 五○,○○○ 四一,一○一商业 一五○,○○○ 四○○,○○○ 一二○,○○○二五○,○○○ 一○○,○○○金融业 一五,○○○ 一三,○○○ 一○○,○○○三○○,○○○ 七,九二六合计 一六五,○○○ 四一三,○○○ 二二○,○○○ 五五○,○○○ 一○七,九二六其他 一一,○○○ 二六,○○○ 三○,○○○ -- 六九,○○○共计 三九三,○○○ 六五四,八五○ 三○五,○○○ 六○○,○○○ 二一八,○二七
再就新加坡华侨葛青凡先生于一九四○年估计,南洋华侨投资总额,达三十八亿坡币(叻元)
马来亚 十二亿三千万坡币
荷属东印度 十二亿盾
菲律宾 五亿披索
越南 三亿五百万佛
暹罗 六亿铢
合计 三十八亿坡币 一九四○年的华侨投资的估计,是比较正确,如果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海中国银行挂牌每一坡币以现钞三千六百五十元计算(坡币电汇价为五千三百元),折合人民券则为十三万八千七百亿元之多。
以上仅就华侨在南洋的投资而言,另外华侨在美洲、非洲、欧洲、澳洲的投资,尚无可靠的数字统计。除华侨大工商业家以往每年均有大量的汇款回国,和投资国内工商业不计外,仅就华侨中小商人及劳动者而言,每年汇款归国的数目,也是不小的。根据陈达先生的调查,在一九四○年以前,南洋华侨汇回闽粤两省供给家属生活费及子女教育费的,每百户华侨中,一年内汇款回国的商人占五十一户(其中行商十户,店员十四户,商店经理人九户,店主十八户),劳动者三十八户,其他十一户。每户每月平均收入六十六元二角,其中五十三元是汇寄回国,其余十三元二角,留着零用。由此可见华侨汇款之普遍,与爱护祖国之情深。
又据日人田村寿的估计,南洋华侨一九四○年所收到的投资利润,约合美金三亿七千一百万元,再加家属赡养汇款美金一亿八千万元,共计美金五亿五千一百万元。抗战胜利以后,华侨汇款,在一九四六年为美金一亿三千万元,一九四七年为美金八千万元,一九四八年为美金六千万元。抗战胜利后侨汇逐年下降,除各国经济恐慌,影响华侨收入外,主要的还是由于国民党匪帮的经济总崩溃与掠夺外汇,使华侨不愿将汇款交由国民党匪帮银行之手汇寄回国,多由侨批局及华侨银行汇回。
照上面华侨资力的概略说明,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卓有余力的。人民胜利公债,共二万万分,这个数字是不大的。若按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京人民日报所载四种批发物价总数(公债每“分”实物为大米六斤,面粉一斤半,白细布四尺,煤炭十六斤。笔者就北京小站大米、万寿山通粉、五福布、门头沟原煤四种各按规定数量折算)为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八元,以二万万分计,共为人民券二万九千零七十六亿元,再以同日美钞牌价二万零七百元计算,仅合美钞一亿四千万元左右。这个数字,无论就华侨在外国的投资来说,或就华侨每年投资所获的利润,或就华侨汇款来说,都是很小的。
前节所说华侨在南洋的投资以坡币折算人民币为十三万八千七百亿元,以现在的美钞牌价计算,亦达美钞六亿七千余万元,将近公债总数的五倍。若以一九三九年侨汇款三亿五千万美元来比较,也超过公债总数的一倍半。再就一九三九年华侨人数八百三十余万人来分配(据由新加坡到香港的华侨说,仅南洋华侨,即在一千万人以上,因近十年来未加调查,暂以旧有人数为基础),销完全部公债,每人尚不足美钞十七元,即使每人以十七元美钞来购人民胜利公债,也只占华侨每月汇款的三分之一弱,这个数字更是渺小了。何况人民胜利公债,还主要有国内的工商业界、城市富户等来共同负担呢?我们相信侨胞是乐于负起这一光荣任务的。
三、侨胞应踊跃购买公债
侨胞富有传统的爱国热忱,著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例如辛亥推翻帝制的革命,打倒北洋军阀的北伐大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侨胞们不仅输款献物,而且许多年老年青的侨胞,历次不断的远涉重洋,投奔祖国的怀抱,为争取国家的独立自由,献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统治的光荣革命事业,这种精神,这种美德,不但为全国人民所敬重,而且在新的历史上占有光荣的篇幅。
现在,中央人民政府是侨胞们自己的政府,新的中国是侨胞们自己真正的祖国,侨胞们拥护和热爱新的政府和新的祖国,是不可以用言语或文字来形容的,唯有用事实才能表现这种真诚。
农民同胞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贡献了无比的人力和物力,又在一九五○年全国财政总额上负担了百分之四十一点四的重担,他们在微小的收入中,尚且对国家贡献这样巨大,那末在海外的侨胞,更不会落人之后,踊跃购买公债,发挥传统的光荣精神,来为祖国服务。人民胜利公债,是建设性的公债,公债的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基础,侨胞们购买公债,是直接的实物储蓄,也是间接的生产投资,把在国外的利润和工薪所得储存于国内,不仅最为安全稳妥,而且是一部分资金的积累,将来真正投到生产建设上,即可为祖国建立经济基础,为长远的有利之举。
购买人民胜利公债,是出自侨胞自动与自觉的爱护祖国的热情。由于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和资财的巨细不同,侨胞们应尽力之所及,踊跃购买公债,收入较多资财较大的工商业家,应尽可能的大量购买,在侨胞中负起积极的模范作用,作为各地侨胞的表率;并且把购买人民胜利公债,形成一种运动,热烈展开,务求完成任务。各地侨胞应通过各个华侨银行、钱庄、侨批局、侨商,大量的汇款回国,在没有华侨银行的地方,应通过在国内设立而在国外有总分行的外商银行汇款回国,购买公债,这是侨胞对祖国新的光荣贡献,也是为自己储蓄资金的最好机会。
和平建设的一九五○年已经到来,认购人民胜利公债的热潮,已风涌云起,全国各地工友,各地海员,各人民团体,已广泛的开展了购买公债运动。国内工业界、商业界,城市居民,工薪收入者,也将组织起来,热烈认购公债。侨胞爱国,向不落后,必定迎接国内的这一高潮,急起直追,奋勇认购,对新的祖国,贡献最大的力量。
唯有华侨同胞趁新中国全面开始建设之时起,热烈购买胜利公债,贡献资力,帮助中央人民政府的财政开支,恢复生产,使祖国成为富强之国,使新民主主义迅速实现,则侨胞在国外的地位才能提高,在国外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因此,侨胞购买胜利公债,是为着自己的建国事业,是为着本身长久的权益与福利。唯有侨胞的利益与人民政府的利益结成一体,才是对祖国真正的光荣贡献。
我们确信国外和国内的华侨领袖,将迅速发动和领导全体侨胞踊跃购买胜利公债的运动,并确信侨胞们定能保证这一光荣任务的完成。一九四九,十二,二十八。


第5版()
专栏:

对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应有的认识
张光复
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人民,无可讳言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应该尽可能的协助国家政策之完成。但协助决不是被动的,而是要主动的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了解政策的内容,然后实心实意的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体利益,目前利益服从永久利益的精神,去推动它,使它成功,这样,才不致于有一丝一毫像在过去国民党反动时代“被动服务”的苦恼存在心里。
自从政府公布了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之后,全国各地人民,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拥护情况。从古以来,可以大胆的说,中国没有一个反动政府,是肯说实话的;没有一个反动政府,是肯为人民打算,实事求是的去克服困难的;没有一个反动政府,是说得到做得到的。也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毛主席,在中央政府委员会议上,以真诚切实的语气,公开的向人民宣布:“有困难的!有办法的!有希望的!”这掷地有声的三句话,一句比一句响亮,一句比一句斩钉截铁,不仅震昏了国内匪帮残余,也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同时每一个进步的同胞,也都被这三句话兴奋得更有信心更加振作起来了。
关于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如果仅着重在“放债”“取利”“保值”数点,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明了胜利折实公债在目前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对于折实公债政治的认识,才会知道认购公债是人民应尽的责任。
政府为什么要发行公债呢?陈云副总理在报告中说得很明白:“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弥补财政赤字基本的方法除增加税收与紧缩开支外,发行通货和发行公债,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无疑的,以发行公债为最好,为最对人民负责的。但我们中国,由于过去发行公债,不论它是什么名义,都不是为人民利益着想,而是官僚资本家投机的工具,对人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惨痛的史实,致使善良的人民对公债的真正意义无从认识,以致蓦然一见到公债两个字,难免会发生一些疑虑。这儿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人民政府发行公债和过去反动政府发行公债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我们先看一看过去反动政府发行公债的步骤。第一步先向国家银行抵押通货,于是先就造成了通货膨胀;第二步,在市场上作为投机的对象,投机商人又可以拿来抵押于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又可以拿它抵充存款准备金,于是循环周转,又造成信用膨胀。结果是公债发行愈多,膨胀得越利害,债台越筑越高,永无还清希望,弄得最后一文不值。反动政府对公债既不负责任,也不守信用,人民无处申冤,只好让公债在手心里腐烂。而人民政府发行公债,情形则完全不同。承销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工商业及一般富户,同时又明令公债不得代替货币流通市面,不得向国家银行抵押,并不得用以作投机买卖。这样;一定可以紧缩信用,制止投机;另一方面使得大量通货回笼,成为抵抗通货膨胀有力的武器,从而稳定物价逐渐解除财政上的困难。至于负责不负责,有没有信用,只要看看折实储蓄办理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尤其是东北的折实公债,更是一个好的证明。
第二、在币值不稳定的情形之下,反动政府为了推销它的公债,常是拿什么美金英镑来做钓饵,准备金究竟在什么地方,人民是不许过问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外援上,发行公债根本并不是为了建设。人民政府怎样呢?发行公债的原因,是由于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第一是解放战事未完全结束,致使军事费支出较多,第二是对生产事业的投资所引起,但前者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性的投资,战争胜利结束,生产事业才会有保障,意义是一样的。发行公债的目的,是在迅速解放全国和迅速恢复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由于它的革命性与建设性,在人民自己的政府所控制之下,军事胜利和生产恢复,就是有力的保证。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就是表示丝毫不依赖外援。在国家方面和人民方面是公私兼顾的。
第三、反动政府的公债,是用高利的方法来引诱推销的,向市场抛售时,有相当大的折扣;使经手推销公债的银行可以从中牟利,并用作投机的工具。人民政府的公债则是按照实物的平均价格折合金额为收付的标准,决不应有折扣的。且根本不许在市场上作投机买卖。它的推销方法,完全是由于人民觉悟性的提高,认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了解公债与建设新中国的关系,而自愿的认购,并自动的替政府推销。这并不是过高的空想,翻开报纸看一看,在折实公债还没有发行的今天,已经满是各地预购的消息了。
了解了胜利折实公债与过去反动时代的公债本质上的区别,便会更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信心。但反过来看一看,发行折实公债会不会有人怀疑到可能发生一些困难问题呢?
第一、也许有人会怀疑到:“发行的数额太多了吧?不是城市人民所能担负得起吧?”这一层,我们只要看一看比例的数字,就可以明白了。按照薄一波部长的说明:一九五○年度的财政赤字占总额的百分之十八点七,依靠发行公债,只解决赤字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四,约合税收数目的百分之十八强,不到五分之一(税收原数是占总额百分之三十八点九)。这就是说,只要工商业比照赋税的五分之一来认购折实公债,便可以全数销纳了。但政府何不干脆增加五分之一的税收,省得发行公债的麻烦呢?这,薄一波部长也有说明:“按抗战前各种材料统计,税收的比例数,还应该增大,但一因各大城市解放不久,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二因人少经验差,一时还做不到,……而税收中有不少基本上还是由消费者负担的,其中主要的,还是农民。”发行公债的对象,主要的是城市工商业,也是为了负担的合理。
其次,也许会有人说:折实储蓄,不过是三个月的期限,尚无碍于资金的周转;折实公债的期限,是一年到五年,有些工商业岂不要感觉资金冻结的苦楚么?诚然不错,有些工商业及富户会因购买公债而感到资金周转的困难,然而正因为如此,物价才能得到相当的稳定,人民大众才会有益。换句话说:由于发行公债,一方面政府减少了发行通货,另一方面,市场上也减少了大量游资的活动,对国家,对人民,无疑的是会有好处的。至于正当的工商业,如果确属必需,政府对于他们会有生产贷款及其他的便利,所以发行公债并不会影响正当的生产事业,相反的,发行公债可以稳定物价,而物价稳定对于正当的生产事业是绝对有利的。
再次,又有人会想到,这些年我国不断的遭受天灾人祸,在全国经济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政府似乎不应当再加重人民的负担了。这一层,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了迅速解放全国和迅速生产建设,目前人民增加负担是不得已的。前面说过,如果不发行公债来弥补一部分财政赤字,势必只有走增加税收和发行通货两条道路,前者实际上负担者还是消费的人民,后者人民的损失更大了。因为:“币值下跌的结果,其下跌部分的币值,是全部损失了的。购买了的公债,在一时算来是负担,但是究竟可以还本得息,不是一种损失。如果发行公债缩小赤字的结果,使明年的币值与物价情况比今年改善,则非但对于全国工资生活的劳动人民和军政公教人员有好处;而且对于工商业的正常经营,也是有益的。所以从全体人民的利益说来,发行公债比之多发钞票要好些。”(陈云副总理的报告。)
也许又有人会想到有钱的人不一定会肯拿出钱来认购。关于这一层,我想除了某些思想根本是反动的——不信任人民政府——之人外,只要稍有理智的,便不难明白这等于是一种付息的折实储蓄,是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的。这比起囤积物资,利益大多了。私囤物资,不仅是一种违法的行为,而且在囤积方法上说,不但须担负保管的费用,更保不住有质和量的消耗损失,与其担负这么多顾虑,何若把资金走这一条正当的出路呢?
总之,这次发行公债,是解决国家一时的困难,保障人民永久的福利。这是胜利中的困难,是绝对“有办法的!有希望的!”我们新中国的人民都应勇敢的担当起一切必要的胜利负担,克服掉将要一去永不回的胜利的困难。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应该自动的扛起来的!


第5版()
专栏:

公债是稳定物价的重要措施
俞明仁
最近各地报章杂志反映了全国人民对胜利公债的热烈拥护和踊跃认购,无疑的,这是胜利公债胜利的征兆,也是人民发挥了新的爱国热忱和对自己政府的衷心拥护。
人民解放战争,也就是生产力的解放战争。只有战争的彻底胜利和残敌的肃清,才能给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奠定物质基础。随着形势的发展,估计一九五○年将是战争胜利结束的一年。这其间必须解放西藏、海南岛和台湾,把国民党反动残余从中国的最后一块土地上根除。同时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一方面摧毁了腐旧的伪政权,一方面又要在其废墟上建设新的国家。只有加紧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才能真正巩固既得的果实。因此,赤字的产生和公债的发行,都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计划的。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财政赤字比我们大过好几倍,一九一八年为百分之六十七,一九一九年为百分之七十七,一九二○年为百分之八十七,一九二一年为百分之八十三,但这些困难苏联一一克服了。因此我们要记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的话:“我们显然看到当前的困难,我们要有系统地倔强地来克服这些困难。”公债便是克服困难的一个具体办法,他对减少赤字,稳定币值以及动员人民的游资散财以复兴国民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苏联在一九二二年以前,财政赤字依靠发行通货来弥补,引起币值的大大跌落,直到一九二二年,才具备了发行公债的条件,开始发行公债。公债的收入:一九二二年——一九二三年只占国家预算收入的比率百分之六点五;一九二三年——一九二四年达百分之七点九;一九二四年——一九二五年为百分之四点三。而我们目前情形,显然比当时的苏联有利得多。财政赤字只有百分之十八点七;并且确实具备了发行公债的条件,发行了百分之七点二的公债,明年只需发行百分之十一点五的通货就行了。我们不应该小觑这二万万分公债的力量,他对物价的稳定将会表现很大的作用。因为通货的数量和物价的关系不能单以算术公式去推算,它们不是平行的,通货数量对物价的影响是累积递增,是逐步跃进的;因此,虽只缩减了三分之一的通货发行,而他所起的作用决不只此,是可以预见的。
公债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工商业者,尤其是素有积蓄的殷实富户,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把休闲资本转到机能资本的作用。至于农民的负担已属过重,一九五○年公粮占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九到二十一,因此购买公债不能太苛求于农民,但是公债的利息(总共三千五百万分)却是依靠全国人民来负担(不论买公债或未买公债的),这里必须指出,我们需要全国人民对利息的平均负担,并非像国民党匪帮历年发行公债一样,只是由加强对人民的榨取得来;我们却是依靠年复一年的生产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税源的恢复和扩充来实现。
公债的发行,是否可以制止一九五○年的物价波动呢?从客观上来分析,一九五○年是有结束战争和恢复经济的双重任务的一年,因为长期战争对工业、农业、铁路等交通的破坏极端严重,有些地区竟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极待恢复的,但是只要全国人民的一致努力,保证一九五○年财政预算的顺利实施;那么物价相对的稳定,是可以争取得到的。这其中还包括如下两个理由:
(一)一九四九年物价的数度上涨,固然一方面是通货发行额增多的结果,而通货流通范围的不够普遍也是一个原因。江南的解放,一反过去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首先夺取主要城市,然后工作向农村开展;因此人民币流通在新解放区比较缓慢些,有些地方需要人民币而找不到人民币,人民币却拥挤在大城市里,加以投机奸商的兴风作浪,影响物价上涨。但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一九五○年,随着战争结束和恢复工作的开展,以及公债的发行在一定时期内对局部货币拥挤的收缩,货币流通范围将扩大,物价上涨的人为因素就可削弱了。
(二)一九五○年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恢复,将使商品的交易的数量和商品交易流通大大增加;因此也就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土地改革的逐步实行,农民生产情绪积极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也将促进城乡交流的频繁,而且军队逐步转入生产,部分生活资料问题解决,这些都是稳定物价的必然力量。
工商界的朋友们,用行动来表示我们对新年——一九五○年的欢欣,保证二万万分公债发行的胜利吧!
一九四九、十二、二十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