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作品研究

  “祖国炊烟”读后
金凤
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从东北送来了赠给代表们的礼物,每人一本苏联名作家西蒙诺夫的新作:“祖国炊烟”。这是非常宝贵恰当的礼物,值得介绍给全国的青年。
“就是祖国的炊烟,我们也感觉亲切香甜……”以这样的俄国的古老的诗句开头,一个在国外工作了三年的苏联青年回家了。回忆着他在那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美国所看到的种种包在“文明”外衣下的丑恶和三年来他所从未松懈、不疲倦地进行着的斗争。当他一回到苏联,呵,何等强烈地他从心底唤起的对祖国底深挚的情爱,正如儿子在远离母亲以后回家来益增其对于母爱的眷恋一样。通过主角的母亲(一个苏联老女教师和德苏战争时候的游击队员)、弟弟(为祖国光荣地失了一条腿的机械学校的学生)和妻子(战时和战后的护士)这些千百万苏维埃公民中的几个平凡的但也光辉的形象,刻划出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对比:那边是阴谋战争,刚在柏林和苏联同饮胜利之酒,另一面却在纽约华尔街磨刀霍霍,要在世界(包括美国)和平居民的白骨中追逐利润,因此不惜最恶毒无耻地诬蔑中伤和平堡垒的苏联;这边是全国的人民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建设的热潮——从瓦砾堆中重建美丽的祖国。除此以外,社会主义的苏联也还不能十全十美,太阳上尚有黑点,从旧社会中蜕化出来的新社会中也还有蠹鱼存在,那就是主角的姊夫和主角妻子的第一个丈夫,他们还都是资产阶级残余思想的代表,只是为了自己和家庭的舒适生活而勤勉做工,唯利是图,在大家生活困难的时候讲究物质享受,崇拜美国的“物质文明”。但他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在苏联那已是旧人物的最后一代的代表,不能发芽繁殖的了;而且在健全合理的社会中也都成为“非法的存在”,他们要从心底隐瞒起那些丑恶的思想,虽然终究还是不免要暴露出来,连妻子和儿女都远远地鄙弃他们,只是还能做工吃饭,孤零零地站在苏维埃社会之中,新的人物很快就要代替他们的位置。
贯串了全书的是强烈地苏联人民底爱国主义精神。作者西蒙诺夫在书后这样写着他和那无数苏联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这本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奉献给你,我的全部生命同样也是奉献给你的。而我的生命—仅只是那些无数生命之一,那些无数生命都是一模一样地奉献给你的,它们—这些生命不论在什么地方进行着什么事都是一样:在书桌旁边或在战场上,是抡起钉锤的或是扶犁杖的,都是献给你的。”而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描写着苏联人民在战时奋不顾身地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在战后顽强艰苦地立刻着手恢复建设,他们的信念就是一个:“为我们的祖国”!在这里,“祖国”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可爱的家乡的土地,温暖的家庭,具有同一理想和信念的母亲、兄弟和妻子,伏特加酒,带纸套的烟卷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上面;体现在主角家乡斯摩棱斯克寒冷的街道,没有清除了的战壕上面的。人们要重建斯摩棱斯克——他们的家屋,愿意建立在用记忆的脚步所量出来的以前的旧址上,这就是“祖国”和人们对她的热爱!祖国,不管她是盛开的芬芳的鲜花,还是遭受了敌人底蹂躏后的焦土,总是劳动人民“生于斯,长于斯”,为它流血,为它流汗的祖国。这一点在书里是反反复复地讲了的。其次,书中是如此详尽地描述着优秀的苏联人民——人类最美好的欲望的表现:那千百万人凝炼为一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对敌斗争的不可调和性,对工作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庸俗的生活享受的鄙视,对困难的顽强的征服,异常诚实的正视现实,没有个人利害得失的打算,这些构成了这样一幅突出明朗美丽夺目底个人溶入集体的图画,恰好与那金钱就能吃掉人的灵魂底资本主义社会成一鲜明对比。那里几千几万人都是一个个隔离着“孤独”地(在绝对的孤独的意义上)生活着,彼此排挤着,咬着,打着,为着一袋金子杀死自己的父亲,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地活着;这些,在苏联人民高尚无畏的精神照耀下,爱国主义就更凸出地表现了出来。
“祖国炊烟”教育了我们什么呢?看着,我们中国人民也正在进行壮丽的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伟业,我们要在一个被本国和外国的统治者榨压了多少年代,以致如此落后贫困灾难深重的国度里建立起富足辉煌的新生活来。我们的祖国也原是丰厚美丽的,她仁慈的胸怀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哺育着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如今它满身疮痍,需要我们每个人以血汗来喂养它,它将在世界上永存无疆,灿烂不朽。对于这一点,我国的甚少战斗经历的青年们是体会得还很不够的。我们亲爱的祖国,是被反动派们侮辱和损害了的,但它的光辉在历史上无数次被强暴的侵入都没有涣散,而在一百年来,我们忠于祖国的先烈们更是前仆后继地为求祖国的独立、自由而流尽鲜血。五十年代的中国,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风霜苦斗的人民翻身作了主人。青年们,让我们象苏联的青年们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脑袋里挖出那些百年来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毒害我们的罪恶思想吧,那怕是一点点也不要让它存留着。我们相信我们五千年哺育了我们的祖国,我们相信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双手,我们的老一辈已为我们清扫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让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学习着,工作着,一时一刻不要忘记了这是为了我们亲爱的祖国,要想着:在这同时同刻内,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我们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齐为了祖国流汗流血,象苏联一样,要在废墟上建筑起大厦,让祖国开遍鲜花!
同时,新的爱国主义之所以深入苏联人民骨髓,这是因为劳动人民在过去千百年来就建立起这个国家,开辟了矿山、河流、创立了灿烂文化,在敌人侵犯的时候保卫了它,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第一次做了自己国家的主人,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一个指标,一个方向。因此,在书中那国际主义的精神的光采就时时在爱国主义的巨大的明镜中闪耀出来:如苏德战时的一位师长是参加过西班牙革命的团军事委员,书中主角恰好在美国碰见了西班牙的流亡者就是当时那个西班牙革命军的团长,他毫不迟疑地说着:假如那时流亡到了苏联,他会很愉快地和他以前的老战友军事委员并肩作战保卫苏联的;又如一个美国水手高兴地对着主角拿出了他为苏联士兵输血的证书;这证明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是互相友爱互相尊重的。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和国际主义紧紧结合着的。而这也同时教育了中国的青年们,要善于体会和发扬这种伟大底国际主义的精神!


第6版()
专栏:

  炮兵的诗
林十柴
枪杆诗在部队的步兵中已经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但在炮兵里还只是刚刚开始:第一,因为我们炮兵的历史比起步兵来还年青得多;第二,炮兵除了整训外,一般的是在分散的环境下,因此,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经验交流和推广上多少要受些限制。所以,枪杆诗运动在炮兵中的发展是比较来得缓慢的。但是,种子已经发芽,就会长出枝叶来。
下面是从太原战役前创作的枪杆诗里挑出来的。这里面有战士创作的,也有文书创作的,也有连排长及参谋干事们创作的,虽然看起来这些创作还不够成熟,但它确是战士们所喜爱的。如果再能给以具体帮助,相信就会很快从现有基础上提高起来的。
在炮兵里比步兵里更需要洋锹洋镐用它挖交通沟,掩蔽部,构筑炮的阵地。洋锹洋镐在炮兵里是一刻也离不了的,我们的神炮手们曾这样的在歌颂它:
我的洋镐和洋锨,
构筑工事它在先;
做的快来又坚固,
单等发射打太原。
  写炮弹的也有,如:
炮弹尖又尖,
临走冒黑烟;
问它干什么?
去打阎锡山。
炮有迫击炮、山炮、战防炮、野炮、榴弹炮等,战士们自己使用什么炮,就用诗来歌颂什么炮。
  一、迫击炮
我这炮弹尖又尖,
我这炮身圆又圆;
摧毁碉堡无其数,
消灭敌人万万千。
  二、法式野炮
我的名字法式炮,
打起仗来呱呱叫;
百发百中打的准,
光荣旗帜炮上飘;
瞄准射程已测定,
阵地设备构筑好。
单等号令一声下,
太原城下立功劳。
  三、战防炮
  战防炮来日本造,
战车是鼠你是猫;
只要咱们瞄准好,
战时保你吃个饱。
  四、榴弹炮
榴弹炮,真是行,
咱去攻打太原城;
阎匪他若不缴枪,
坚决打个不留情。
榴弹炮必须用汽车牵引,对牵引汽车他们也有歌颂它的诗:
牵引汽车德国造,
载着炮弹拉着炮;
拉着榴炮往前跑,
人人看见都叫好,
把炮拉进阵地内,
打的碉堡稀巴烂。
象上面这些枪杆诗,除了个别的错字和句子略加过修改,都保持原状未动。这些写作者,一般都是高小以下的程度,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因为有些人感到写来写去总是老一套,因之劲头就不如以前大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在全国文协里有人专门负责来搜集、整理、出版部队中的快板和枪杆诗,(因为在文学方面来说这是顶受欢迎的东西。)然后再发到部队里,一方面可以把作品推广,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看到被修改后底自己的作品,这对创作者本人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但据我们所知道,目前枪杆诗的发表,只局限于部队的油印报纸上。


第6版()
专栏:

谁想拦阻他就将自食其果
周山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