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工人暑教工作中的收获
拓夫
记得在六月底——放暑假以前,学生会就发下了暑假工作调查表。同学间喧嚷着这以往在古老学府里从未发生过的新鲜事情。大家讨论、商量,如何切实地填它一下。然而一般说来,这样的偏向还很明显地存在着:即斤斤计较于“兴趣”,“能否看书”等等,至于那一种工作是首要的,最需要人去做的,却不管。当时我填的是法院实习。本来工厂需人最多,结果进工厂的却是寥寥无几!于是团不得已号召同志进工厂,而我也就不得已而“勉为其难”。认为这完全是在遵循组织的号召,对于自己是有点儿委屈的。因为我曾这样的自诩着:我思想已搞通,理论修养也可以。今天再要我去搞那个“平凡”的工厂教育工作,实在有点“埋没”!一直到工作开始,我犹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勉强态度,不能愉快地工作。
但“勉强”也就勉强下去吧,和工人们吃喝在一块儿,学习在一块儿,聊天在一块儿……。于是,由陌生而认识,而相知。起初碰面是各走各,继则寒暄几句,最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至天下国家,小而家庭琐事,我们都谈。
在机器房里,我看见那些钢铁的手臂,随着飞轮和铁锤的影子挥动,健壮的身躯淌着汗…。就由于千百万这样的无名英雄,成年成月的沈毅奋斗,一点一滴地累积着建设的成果。这使我猛省:不愿干小事,而想“出人头地”,自高自大,是如何的落伍。
为了增加生产,他们可以英雄般地突击。为了衔合全面计划,他们自动调整工时,“公尔忘私”,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这指出:个人利益,个人地位,在革命之前是多么渺小。而孜孜于这方面的人,又是何等的可笑?
他们向我倾述着敌伪时代的恐怖,国民党时代的贫病交迫……和血与火的斗争史,使我坚信:劳动者是在自己解放自己。
老李卧病,大伙儿都去探视;老刘办喜事,全体去闹了个整宵。对敌人坚决斗争,对同志友爱备至,毫不含糊,这就是无产者的品质!
在学校我也啃过不少砖厚的马列书籍,而且自信是咬烂了。然而,理论是理论,感情还是感情,现在对照起来,却有显著的不同。这正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底深度上的区别,本身还是有它底阶级原因的。”从这次起,我重新感到与实际联系,向无产者学习,对于思想感情的锻炼修养,是起着何等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活跃在正定中学的青年团
梁世清 王镇西
一 历史的发展过程
一九四七年的九月,在正定中学里产生了青年的组织,它的幼年名称是“骨干小组”。这时正是困守在石家庄的蒋匪军准备北上,我军清风店大捷快要实现的时候,石保线上的空气很紧张,学校被迫二次撤出。在这种时候产生的青年团的幼苗便马上担负起了它的任务:动员同学出城,鼓励同学的行军情绪;到了乡村以后,主动组织同学向老乡宣传;同时又认真地发展了组织,使骨干小组由六人扩大到十数人。由于它的积极作用,很快便获得了青年团的光荣称号。
土地改革开始后,团员亲身参加了工作,农村的实际斗争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
随着学校党的公开,团也公开了。团员在团公开后,积极宣传团的群众性和他在青年中的作用,使一部分同学思想中孕育下入团的种子。团的群众性增长了,在群众中有了威信,于是许多同学开始向团靠拢。
去年三月,学校号召同学到军大学习和受译电员训练——十数个团员都报了名。在他们(还有党员的很大力量)的带动下,许多同学也抢着要去。党、团员打先锋,六十名同学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学校。
纪念“五四”那天学校举行了大规模的成绩展览会和模范学员选举运动,在运动中涌出了不少模范学员和积极分子。他们思想上要求进步。团就在这时,在党的帮助之下,实行普遍建团。以班学生会掌握。采用民主讨论,群众荐举的方式,把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学习努力、工作积极的优秀分子吸收入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开始采用这种方式以大规模的建团,是完全必要和应该的。经过这样的建团之后,团员扩大到四十九人。从此,青年团在整个的学校生活中便成了不可缺少的力量。
民主建团的事实,打破了某些同学对团的错误认识和怀疑,使他们认识了团的性质。有些要求进步的同学,便写了“志愿书”和“申请书”请求入团。
后来,学校先后进行了整党与“查学”、大搬家和“建校”、反对无组织无纪律状态、绿化学校和现在正在开展的“教”“学”大竞赛等运动。在这些运动中,团员受到了锻炼,同时在团外又涌现出了好几批积极分子,团都分别地把他们吸收了进来。现在学校青年团已成了一个拥有一○三名团员的群众性的强大组织,其中有二十一名是女团员。
此外,团又在今年“四四”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的组织,吸收了三十二个儿童同学。团派了优秀的干部去领导他们。
二 团的新面目
团中央产生以后,给学校的青年团开创了历史的新页,使团员开始了新生活。团在这时由团中央的文件指示中获得了奋斗的纲领和目标。团用这些来教育团员,使团员正确的认识了团的性质和任务。团的组织逐步健全和加强起来,使团具有了很大的思想性、战斗性。这时团员都有了飞跃的进步,三班周英欣在团的教育下提出了入党的积极要求;六班赵学湘读了中国青年和青年手册(学校编印的青年教材)后,认识了自己一年来的进步,完全是由于受了团的教育的原因。女团员王秀荣入团不久,便解决了好久存在于脑子里的糊涂观念。在纪念“七一”的壁报上,她用了简短的文字有力的写道:“过去对党团的了解很差,可是自从入团以后,思想上很快的清醒了,知道了党和团完完全全是为了人民服务的,知道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能使中国得到自由幸福及真正解放,自己的前途也才能够永远走向光明。”
这时候团里建立起了学习和生活的制度。每星期上一次团课,学习毛泽东思想;开一次小组讨论会,进行自我批评与互相批评;每月进行一次测验,以了解团员的学习情况并促其努力;还建立了团员图书室,“中国青年”成了团员最喜爱的读物。
团员从学习中明确了党和团及和群众的关系,改变了“团附属于党和学校”的认识;而且了解到团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响应学校的号召去完成学习计划。过去采用的群众建团的方式在这时也改变了,根据团章的规定去实行有计划地个别的吸收团员。团在各方面的改进,已使它变成了新的面貌。
三、学习、工作打先锋
团员们热烈的响应了团的号召——学习工作打先锋。在每次考试中,不但没有不及格的,并且有不少的团员考入了前三名或前五名。十五岁的女少先队员吴青芬在全班六十三人中争得了第二还不算,还要继续争第一。团员李绍林、刘正位各种作业都很好,在成绩展览会上,他们荣获甲等奖。不少的团员不但是学习互助的楷模,同时又是学生会的坚强干部。如张庆云、鲁进京、赵宗韬、李文章等都是在班里最受拥护的学习、互助、工作最好的模范学员。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团员的积极带头。去秋“查学”时,团员一面肯定了学校的成绩,一面又诚恳坦白地给学校提供了批评和改进的意见。同时又认真的检查了自己,给非团员树立了大胆批评的榜样。整党中,党员去参加会议,团员便担当起“保持大家学习情绪正常”的任务。大搬家开始以后,团员们更是勇于当先,在学校组织的四百余同学参加的运输大队中,他们重背重抬重担重推地在一条往返约十三、四里长的道路上,发挥着青年的刚毅和勇敢。建校和绿化运动中,团员们又积极地参加了搬砖、垒墙、平院落铺马路、除碎瓦、清烂草、植树栽花、种菜园等许多修建工作。在这些劳动中,女团员也不落后。现在进行的学习大竞赛运动,团员又成了这一个运动中的骨干。
团员们同时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注意了操作、玩球、唱歌和演剧,在一次体育竞赛中,少先队员刘桂林获得了借物、跳绳竞走和跑算三个第一。女团员李素杰、强计花等在不断的向群众宣传中已锻炼成了优秀的演员。团员在学习、工作中永远是打先锋的。
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永远前进
今年“七一”,党员开大会,纪念党的生日。团员们都列席参加。在红色党旗的普照下,在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前面,党员们个个很兴奋。这时团员们的心里似乎更兴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给党献礼。当党代表接受了他们的献旗的时候,他们高兴的呼出旗子上面的大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永远前进!”
的确,学校青年团还有一个缺点,需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把它克服,使团的工作更活跃。例如:有的新团员觉悟程度还不高,对团的决议不能认真执行;有的组织观念不强,不关心团的生活;还有的文化水平较低,阻碍了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团要在党的领导下前进。所以,团员们常常说:“我们一定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缺点,在前进中使我们变为一个光荣的党员!”


第7版()
专栏:

听讲座
北师 胡肇兰
我每天都希望听讲座,因为每次听过讲座以后,都或多或少的给我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这次听了“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又给我弄清了几个模糊的观点。
首先是纠正了对于个人与集体的看法。从前我认为个人在集体中是没有前途的。集体是埋没个人的天才和限制个人自由的,例如鲁滨逊如果不是漂流到荒岛上,决不会得到那一套独立生活的本领。然而听到阶级社会中的剥削关系的解释以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无论是多么有天才的人物,若离开集体也是毫无用处的,鲁滨逊要不是利用了集体创造的工具(如手枪和船板)、利用了由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智慧,驯服了星期五,取得了生活资料,他是不可能生存的;又联系到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所以我确信了独自徜徉于青山绿水,花草丛中的避世生涯,不过是剥削了多数人劳动的成果,而一己享受的别名,事实上,离开集体的个人,就象离水的鱼和离土的树一样。
其次是阶级观点的开始明确。从前我虽然痛恨封建阶级,可是对于我家的土地被平分,总认为不合理,认为侵犯了“财产自由”,今天听到“自由与阶级斗争”,才弄清楚了:原来劳动创造了世界,几千年来多数劳动人民受少数剥削阶级的压迫,才实在是最不合理的,而“耕者有其田”,实际上是土地回老家,把封建阶级侵犯了的财产收回来。
为了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叫劳动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要维持封建阶级的“财产自由”和给他们以反革命活动的自由,就等于拒绝社会进步,并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自由,这是极端错误的。
最后是对于自由的再认识,从前虽然模模糊糊的知道自由不是凭空而来的,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可是同时又认为人活一世,无拘无束,才是自由到家。现在可明白了个人自由应建筑在集体自由的基础之上,只有服务于包括自己在内的集体利益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