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回到自己队伍来”总结
陈波儿 成荫
这篇总结是根据摄制组总结大会上,艺术处长陈波儿同志及编导成荫同志的发言整理的。整理之后,因陈波儿同志及成荫同志都离厂去北平参加文代大会,没有经过他们的审阅,如有出入及不妥处,应由整理者负责。                整理者:李芒
                        
我们的第二部艺术片——“回到自己队伍来”完成了。
这部作品是在一九四八年秋季写完剧本,一九四九年一月开始摄制;是描写一九四七年初冬,我军一部挺入敌占区时的军民关系的。现在看起来,剧本的主题,随着形势的飞跃开展,已经显得陈旧不及时了。本来在通过剧本时,我们就看到它的主题不象“桥”那样明确集中;但是因为那时候对于剧本的要求比较低,从培养干部,从小作起出发,才决定开拍的。现在从研究主题,提高创作的思想性出发,不妨把主题的缺点分析一下:
  甲、编剧方面
第一,主题思想不够集中,不够尖锐,看完这部片子很难一下就说清它的主题是什么内容,主要表现的是什么?如果说是写军民关系,那末仅仅前半截是,后半截老头去找他儿子时军与民的关系就断了,没有贯彻到底,虽然有国民党那方面的对照,但也未能说明这一点。老头去找儿子的本意,本来仅仅是把儿子找回来,并未想到争取起义,而剧本却发展成起义,而且作者在前一段又没布置起义的线索。按本来的作者企图是想写老头去找儿子,用他在途中如何经历千辛万苦,受国民党凶恶残暴的待遇来衬托出共产党是怎样爱护老百姓的;这也就是说明了他为什么要把儿子找回来了。但儿子和其他国民党士兵受过虐待,主观上也有“不干”的想法,又听到老头的宣传,乃促成了那个班起义的行动。于是对起义的描写是比较突然而无力了。因此我们看完这部片子之后觉得主题思想不集中、不明确。但这部片子是否说明了问题呢?说明的主题思想还是有的,它是表现了新区老百姓起初不了解人民解放军,后来从实际接触中认识了人民解放军是自己的队伍,证实了国民党伪宣传的欺骗性,说明了不管广大老百姓也好,广大的国民党士兵也好,一经了解实情,他们全都会拥护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而愿意跑到这方面来,这在军民关系上对部队及群众还是有着相当教育意义的。不过在片子里只强调了我军实际工作的影响,而忽略了吴家对解放军应有的认识。其他如在地堡里讲话场面的处理,缺乏军事知识;对吴家成份介绍不够清楚;没有表现对起义立功的人如何进行表扬等,这都说明内容还不够完整。
第二、故事的结构只局限在狭隘的现实中间来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剧作者在思想上有顾虑、有约束,认为在现实的圈子里写,总不会出大错误;未能根据现实的发展去综合、去分析材料,或抓住典型大胆地去创作。我们要突破剧作的障碍物——顾虑和约束,比如苏联片“一个普通的战士”里的战士和上级之间的谈话,很幽默,很严肃但又是生动而明朗的。在我们部队生活里也有这种情形,但是,我们就不敢这样写,怕观众不能接受。很多人在创作上都受到了这个阻碍,尤其是在这部片子上表现得更多些。导演说:“此片成败不要紧,只怕犯错误。”所以这部片形成了“四平八稳”的特点,这若表现在工作领导上是优点,表现在创作上则不是优点。艺术创作应该是有丰富的想象,尖锐的笔法,明确地去表现主题。总起来说,在剧本创作上,政治和艺术思想水平不高,生活贫乏,电影技术不熟练。今后只有在创作困难而又必须出片的矛盾下,坚持工作,加紧政治学习,更加细致地钻研业务,逐渐提高政治思想、艺术与技术水平。
  乙、导演方面
导演在准备期间计划不够细致,未能足够地研究脚本人物性格;而较多地把精力放在分镜头上面了。在摄制过程中又未能照顾到围绕着每个镜头及每一场面的环境,比如“地堡”一场就没能很好地联系外面的战斗情况,而造成了很不合理的现象。假如说这部片子不是由一个人来自编自导的话,那么导演接到剧本后,按剧本的基础来说,还可以搞得更好一些。现在没有这样,原因编导同是一个人,导演已被剧本的故事套住了他自己,不易发挥出新的东西出来;所以在一些主要场面上,未能发挥应有的笔墨,只是平平淡淡地叙述下来,只告诉观众一个故事大略,不够生动,未能表现细节及其内在情感。也就是说未能做到“精雕细刻”。比如,人民解放军追击匪军打下抢走的粮食,王大和替老头扛回来的场面,很多人都受了感动;但这种感动主要是老头的演技所起的作用而不是导演给予观众的。又如挖工事的场面,这个场面主要并不是介绍战争的规模,而是描写老头如何被抓去挖战壕及同样被抓去的老百姓如何劳累,流血流汗,挨打受骂,应当更深一层地刻画出国民党的凶恶残暴及老百姓的激愤。但这个场面使人感到的是一个概念,仅仅是挖战壕的轮廓,没有什么地方使人刺激的了不起。全片看后较为平淡,是与主题不集中有关,但也是未能在现有分量上更进一步发挥的缘故。在若干地方上是有着可以提高的余地的。主要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在创作上应该去掉怕出偏差的思想顾虑,突破狭隘现实的约束,细心地分析和综合现实,抓住典型,大胆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要克服突击性质的“大刀阔斧、粗枝大叶”,发挥“细心钻研,精雕细刻”的作风,从思想上很好地“从乡村转向城市”,惟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时代的新主题和新人物,才能使我们获得更优秀的作品。
  丙、演员及各技术部门
演员——表演的很不错,大家第一次上银幕,就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演的都很称职。其中苏里(饰匪连长)演的比较自然;解放战士王大和演的很紧张,但不油滑;这是好的,这种角色很容易演的油滑了;大刚、老头、班长都称职,小孩还不错。缺点是:一般演技多是舞台上的东西,给人以不太自然的感觉;台词起初快,纠正后做到了慢而轻,但又由于没有电影经验,限制了情感的发挥,显得生硬。
摄影——内景拍的很清楚,助手在跟焦点方面做的也不错。但夜景,对光的掌握不够,第一场没能达到想象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天气不好,前后共换用了四种不同的胶片,另一方面也是技术水平不高所致。今后应与洗印方面取得紧密联系,很好地掌握感光度和光圈,并应注意构图,在群众能看得懂的原则下尽量做到“美”。
录音——做到了使人听得清楚博得了好评。但是,这里有一个经验:在厂内放映时,音量较好,拿到影院去放映时,就显得不够响;今后应研究如何使音响适于影院放映。此外,由于导演的计划不够,在音乐与音响的有无和互相配合上发生了一些毛病。演员没有电影训练,读词快而不清,后来虽然渐有进步,但事前没有很好地选择演员的音色,有些台词发了“赤”音,这是演员读词时的齿音所致。其次因洗声带片用的水不清,留下了很多痕迹,产生了一些杂音,这是值得洗印方面注意改进的。
美工——基本上实现了导演的意图,也酿成了必要的气氛,如“地堡”,“吴家坏房”,“吴家院子”等气氛都很浓。背景富于真实感,统一了背景与前景的感触。但由于经验关系,没能与照明取紧密联系,如“吴家坏房”的色调太灰,今后应研究色调通过胶片后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改进。道具方面一般地完成了任务,但不够饱满。整个地看,还有粗糙的毛病,比如“吴家好房”的泥掉了,“匪军住室”的效果大硬等缺点。
照明——整个来看很好,有几场夜景——“工事间”、“烧香”、“在坏房里睡觉”、“院景”等都能看得清楚,有气氛。缺点是:有几场不太好,如“吴家好房”的夜景太亮,对灯光的掌握较差,“匪军”的两场夜景气氛不够,但换了几次不同的胶片,也增加了照明的困难。照明技师陈田同志在几次看“素材片”之后所发觉的“NG”中都主动地检讨了灯光的缺点,并且虚心接受意见,克服了开始时夜景太亮太平的缺点,这种用科学的态度在现有基础上力求改进技术的热情是值得表扬的。今后主要的是:要大胆加强灯光的艺术性。
  丁、合作关系
导演及党的支书自开拍以来,即将发扬民主作风与发挥集体力量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并及时利用会议生活,逐步地克服了缺点。属于行政方面的会议计有:一个工作开始时的动员会和结束时的总结会;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技术联席会;按照具体情况随时召开的工作检讨会。
一、技术联席会——是贯彻群众路线和集体主义精神;事前征求大家意见,想办法——临场时在集中领导统一意志下进行工作的群众性组织。首先由导演根据大家讨论后制订的工作计划(一周订一次)向各小组长布置具体工作,各小组长执行后再向导演汇报,大家互相碰头,一俟条件成熟便召开技术联席会议,讨论剧本内容,导演意图和导演与摄影师、剧务共同商讨下初步制订的分镜头顺序以及开麦拉、录音机、灯光等位置,画成平面平图,使大家都了解自己如何进行工作。然后再由各小组长分头召开各技术部门的小组会议(个别小组还做得不够经常)传达技术联席会的讨论事项和决定,征求全体同志的意见(如有意见立刻向导演反映)和具体布置小组工作。这样,导演的意图和具体的工作顺序、方法等,就从导演那里,一直贯彻到最下层来;到现场后第一个镜头拍完,无须再说,立刻又摆好第二个镜头的位置。在每次实拍前又利用其他小组进行准备工作的时间,由导演以舞台戏的形式帮助演员进行总排,然后再按分镜头顺序和各个技术部门一起进行排练。这之间摄影和录音等均到场进行观察,以便考验分镜头是否得当。之后由导演做最后决定与大家商讨,如无困难,便集中地进行实拍。所指的片子印出“素材片”,经大家看过之后,立刻又由小组会研讨,汇报到联席会进行研究,吸取经验教训。这里解决了一个思想问题;大家不以为这是导演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有责的集体工作。大家都从搞好工作出发,积极提意见,即使在技术上有争执,但又都很虚心,经导演统一集中后,大多数同志都能从思想上服从;并在具体行动上,除开始阶段个别部门互助有些意见外,从未产生过互相不帮助的现象。同时,导演本身也虚心接受大家意见向大家学习;例如开拍的初期,导演帮助演员排剧,和摄影师确定角度后,忽略了声音是否合适,而录音师又是刚参加革命,对革命队伍的上下关系还不摸底,他就想:“过去在旧社会的制片厂里,录音师哪能向导演提意见;导演怎末说,咱就怎么干吧;明知声音不好,破罐子破摔吧!”就一个星期没有吱声,后来他看到导演和大家虚心的工作态度及录音小组其他同志的帮助,终于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导演鼓励他说:“你这个意见很好,早就该提,我头一次搞艺术片没有经验,以后只要对工作有好处,不管大小意见尽管提。”从那,导演也注意了声音,录音师也说:“变调器虽然老点,那咱们干这行的,为什么不尽可能搞好点呢!”终于克服了困难,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二、团结互助——导演与党支书深入群众,在劳动中甚至亲自动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发扬了团结互助的作风。比如开拍当初,美工组认为应由照明组绑灯架,照明组认为应由美工组搞,大家谁都不愿管。后来导演及党的支书就及时深入动员大家团结互助,军大同志更积极地帮助合泥,搬砖,搭地堡,有一次不到一夜就拆搭了两个布景;绝大多数同志或帮助抬灯架,或抱反光镜,都发挥了互助的积极性。美工组和照明组终于互相做了自我检讨,再不互相推诿,全体同志并将这种优良的作风一直贯彻到底。
总之,大家都能从搞好工作出发,通过及时与诚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上做到了亲密团结,互助合作。
  戊、关于成绩的估计及其原因
以大家都是新手的尺度来衡量这部出品,可以说它是在相当水准以上的。导演过去搞部队工作,来厂未到两年,只拍过一部记录片——“东影保育院”,此次做为学习并从保证生产出发,编导了这部片子,并领导大家不断克服种种困难,收到这样成绩,是很难得和很可贵的;演员第一次上银幕,就能获得这样成绩,很不容易;摄影、美工等也是新手,此片的技术水平并不下于其他出品多少,甚至比某些片子还要好些。
但,这一工作的完成,主要是表现在组织领导的成绩多过在艺术上的成绩,其原因:
一、是由于导演者有着优良的组织领导能力,党的支书朱革同志说:“导演能冷静果断处理问题,虚心地听取大家意见,所以大家对工作特别放心。”从这句话里便可见到导演支持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是有着一定的相当正确的基本态度与方法的。
二、是党支部起了骨干作用,因而能推动工作,使之顺利地完成。党员也都起了带头作用,大家在难苦的生活里,才毫无怨言地埋头工作,否则这是不可能的。
三、是全体同志们进步的表现,别的摄制组也有党的支部和党员,为什么合作关系还搞的不够好呢?这个责任要大家来负。而这个组大家能够很好地合作,使工作不遭受损失,这是大家对工作、对厂负责的结果,也就是进步的表现。
四、是军大同志们的作风和工作态度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推动。他们在政治上、在组织观念上、在负责的态度上都影响和推动了我们的进步,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己、主要的经验教训
培养电影干部并不是那样神秘或困难的,导演第一主要的是他能掌握思想内容;把握了内容之后循着一般的电影法规,往前摸索,一样可以发展到一定的技术水平的。从另一面看来,新导演受旧技术形式的束缚比较少,故此新导演在今后的片子上,当根据这一次的实际经验,提出不论在艺术上、技术上、在组织领导上,更加多的新的创造来,贡献给我们新的电影事业。
                    一九四九,七,九日


第4版()
专栏:

  陈秀珍
张星五
陈秀珍是安平长屯村的一个勤劳妇女。年纪三十多岁,长的挺壮实,说个话矮老婆高声,是个直爽的脾气,人们送给她一个“铁面无私”的称号。常年价种着十亩半地,连里带外都是自个照料和经营。没有三年的工夫,把小日子整理得挺发旺,谁都称赞她是起家过晌的能手。
早先,家里妯娌三个,光孩子就有六七个,种有十几亩地,生活没法再混下去。抗战的第二年,赶上年头不好,老的便分出了她和四岁的女儿单独过活。她丈夫在那年就参加区里工作,村里在照顾抗属的精神下,帮助找了两间房,暂且先安身;并租种了地主的二亩半地。这样,除了收成的粮食,还靠着自己有织布手艺,用拉梭织起来,两头见太阳,可以织一个又密又匀的布,用来赚个钱维持她母女两人的生活。
以后,经过减租和土地改革分到了一块庄基,带着二间砖房和一个大厦子,又添上了八亩好地,这怎不鼓舞了她更高的生产情绪呢!她曾经在群众会上说:“俺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了身,若不好好地努力生产,怎么对得起毛主席呢!”
她虽然是个抗属,却不光依靠村里帮助代耕。自己领着十岁女儿,一个人拉着牲畜,一个人扶犁来耕地。锄起地来,很有力气,还常说:“不怕慢,就怕站,,”“慢工出巧匠”。日子长了,一样锄的苗儿远近挺合适,有一根护苗草也要用手拔掉。
在分得的那院里,原来有个倒塌了的旧猪圈,她重新挖出来,再用一点旧砖块子,和女孩儿按着原来的样子,好好的垛了起来。为着要攒粪,把原存的两个大布换成了一口猪来攒粪。她仍然觉着没有搀头@酵不好,又背起了粪筐,不管晚上织布熬多长夜,终带着星星起得很早,背起筐来,转了大道走小道,前后街串个遍去拾粪,都是拾满一筐才回来。到了夏天,在锄地的空子里,铲了很多的青草,随时用两个大筐往家挑,常常是一股劲压的弄不到家,扒下小褂来垫在肩头上,慢慢的挑回去。她对垫粪草是更细密,一层一层的必须撒的很均匀,若有一点不合适,就会用铁锨扒平的。门前不远是个水坑,灌猪圈的活,多会也是晚饭后的事,一挑一挑的水舀在粪上面才会歇息。到起猪圈的时候,很少占正忙的工夫,常在月光底下把它挖出来。每年能积肥到七八圈,一亩地至少也得施上四五车粪,庄稼长的是崭绿又发黑,打的粮食都是数头子。乡亲们谁都说:“地是铁、粪是钢,老陈的庄稼就是好榜样。”
在前年,她生了一个男孩,女儿也送到学里念书,丈夫又不能常在家,真有点脚手拉开了。她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公爷,便请过来照料孩子,同时日子也好起来,让老人家吃点好尽尽孝道。对于种庄稼上也有个安排,照例的年年种上三几亩麦子,靠村边种上多半亩棉花,谷子高粱远近地都有点。这样,就把耕、锄、收割的活参插开了。未曾下地先喂饱孩子,然后再去干活,每半天分成两截,先到远处做活到二八小上午,回家来一趟给孩子吃奶,便又到就近的地去锄,使它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家门上的棉花地,锄、整枝、拿枝、打尖的活,多会也是差对着工夫去做。她本着“棉花锄上六七遍,长的桃子赛大碗”的办法去拾掇,年年摘上百十多斤,都是在春冬两间的季节里,亲手纺织成布,解决打油买菜的零用。
当去年土地改革时,村东沙疙瘩上二亩多地,还没确定地权,到雨水连绵的夏天仍在荒着。她为这件事和干部们研究多次,群众们都说:“靠着沙瘠地,种上也是白费种籽。”她这才找到邻家宋大山,两人在忙着锄热苗。歇晌时间,冒着炎热的暑天,在血汗漓淋中,费尽三晌午耕种上了荞麦。到收成时,一家分了一石多,使着家常饭食得到了一些补充,并能变化着口味吃。欢喜的宋大山说:“一滴汗,一粒粟,吃得苦中苦,才有甜中甜。”
曾有一次,在她锄地时,看到三个小伙子给抗属李大娘锄热苗棒子,锄得象跑一样快,草锄不净,每到一匝,便躺在树凉里睡下去。她想这样欺骗人家,怎能对得起抗属呢?便扔下了自己的活,悄悄的走到那里,一言未发弯下腰去就锄,重新将他们留下的护根草,好好的锄了下来。等到他们醒来,她已锄过三条垄。在她的影响下,谁也都感到了自己的过错,爬了起来,又耐心又细致的干了下去。这件事传到村干部的耳朵里,特地来了一次高房广播,教育了村代耕团。李大娘也找到了她,很感动的说着:“若不是你对我这样的费心,怎么不把他弄糟了呢?”
她们村里很多养猪羊的人家,到庄稼长的很高时,依然不圈起来,到地里糟踏庄稼,即便多次的广播制止,也起的作用不大。她利用歇晌时,纠合了街上的小伙子们,拿着捉小兔的拉网,到地里去圈。他们把捉来的三只羊和大猪扛到了村里。为这个事,由干部召开了一个大会,除由被捉住猪羊的人家,当面向群众声明以后圈好外,并在共同商讨中,立下了禁止放羊猪的公约。大家都说:“若不是陈秀珍想这个法子闹一下,完全禁止是有点不大容易的。”
她是无时不在关心着大家的生产,并以最大决心搞出个样子来。现正在积蓄资财制备砖和木头,打算筑起一道围墙;还在设法添一座石磨多攒一些粪呢!


第4版()
专栏:

  工人和机械
为机械歌特辑而作
草明
我曾记得一位作家描写一个农民(老解放区的)死了他的耕牛时,全家号啕大哭。这位作家对农民与他的生产重要工具之一——耕牛的感情,体会的非常深刻。
这一次我在沈阳皇姑屯铁路工厂工作,对于工人与机械的互相关系,工人对机械的感情,和这种关系与感情随着解放而起的变化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工人和机械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为了进行生产,他离不了它。在每天的生产中,为了它,他弄的满手油污,并让油污把衣服染得黑油油地发亮。工人加意保护机器,好象保护自己的手脚一样,如果外行人走前去把机件和工具弄乱的话,工人会发脾气的。他们懂得自己所使用的机械的性质,它的特点和毛病。他们自己的床子轻易不借给别人使唤(主要怕弄坏了);象司机老杨开的一部车子,他开起来非常平稳,坐在里面的人觉得很舒服。别人一开,就会颠簸,且不时的发出来得——噜,得——噜,一阵抖动的声音。
火锯(电锯)工人郑连岐在去年白松木领不来的时候,常锯红松木,因此大锯常常锯断。自然,大锯断了还能焊接,但焊接的总不如完整的好,而且接起来又费工费料。这是一件极不愉快的事。郑连岐瞅着心痛的很。可是他不怨木料不好,只说自己没本事,糟塌东西,他就用一块三合板写上了一首歌,挂在修锯架上,来发泄发泄自咎的心情。
再看看在该厂呆了二十五年的熟练工人王贵罢,解放后他被升为分厂的副厂长,那时他得离开那伴随了他多年的机器。他十分难受地把机器让给一位与他相好,而技术又不坏的伙伴。他常借故回来说一两句话,瞅瞅他的老朋友(他的镟床)。
随着觉悟的提高,工人不仅爱护机器,还和献纳器材与节省原料同时,进一步来改造机械,提高生产力,以支援前线。老工友韩忠柱,他当大革命前曾在唐山桥工厂,那时他和许多工人在邓发同志领导下卷入过热火朝天的工人运动里的;这次沈阳解放后,他首先起来改造他的镟床,生产效率提高了。过去每天只镟六十个丝对,现在镟二百个以上。那个曾被国民党陷害过,参加了三青团,担当过区分队长的钳工余靖,也在大伙影响推动之下痛改前非,将功赎罪,极力改良大轮圈的镟刀,使得以后大轮圈的质量和数量都提高。
不过我们还没有忘记解放以前,工人们对机械那种既喜又怜,又爱又恨的委婉曲折的复杂综错的心理。
工人们在回忆过去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们捺着饿瘪了的肚皮站在机器前面,它垂头丧气,我也垂头丧气。”“我穿的破烂不堪,机器也埋汰不堪,可是我懒得擦;只要它还能动弹就行。”“我的双手已经够慢了,他妈的它比我转的更慢。我慢是因为心里不痛快,难道它也不痛快么?”
从他们的文章里,可以看见工人们给机器以那么深厚的感情;赋予它以性格。还可以看见,机器是和他们遭遇了同一的命运的。可不是吗?一九四七年春天,那儿的工人曾掀起过三天的怠工运动。那时节,他们不是满脸坚决与庄严,挺直了饿软的身子,站在愤怒的、不动的机械旁边去抵制官僚资本的统治吗?
他们知道奴役他们的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和他们的爪牙——吃香的喝辣的的脚色,而不是机器,不过他们愤怒起来时,常常会糟塌机器和工具。我想,这出自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有意识地要糟塌统治者的财富(工具和机器坏了,他要买新的);另一个就是无意识的泄忿行为,正象工人穷困无告时即酗酒,或殴打自己的妻、儿一样。
解放后不久,皇姑屯铁路工厂的“诗人”(我给他起的)金毓春以写了一首“北平号”(是歌颂他们亲手修的以迎接北平解放“北平号”机车的诗)见称。又不久,他送了一首“机械歌”给我看,它充分地表现了工人与机械的感情;后来我又发现了郑连岐的挂在修锯架子上面的自咎诗;我非常感到兴趣。我记得,部队里士兵们曾经创造过枪杆诗运动;那么,工人为什么不能来个“机械歌”运动?于是,我在通讯小组长会议,各分厂的壁报负责人会议,和文艺小组的讨论会等各种会议上,把我这个意思提出。不久,在各个现厂里即收来了许多关于机械、工具、原料等的诗歌。有些写的很不错,而对生产过程的熟悉,描写的生动,有声有色,以及感情的逼真等,就只有工人才写得出来,咱们这些门外汉真望尘莫及的。
在工人的作品里,不仅显示了工人们无尽的才能;而且在这新社会的民主政治的启导下,工人们对文艺的认识和需要,也空前地提高了。许多工厂里的工人自发地组织歌咏队、剧团、秧歌队,动手办壁报、编剧本,壁报上还有许多插画。
仅皇姑屯铁路工厂,解放后十天,壁报就办起来了,新年以前半个月,已成立了音乐队(职员与工人合办,有管乐、弦乐、和中外的乐器乱七八糟凑成的),秧歌队、剧团等。当时他们向我要剧本,我寻思关于工人的剧本很少,就随口答道:“你们自己编吧,编你们自己的事”。
“好,咱自己来编,反正黑爪子演不了白爪子的演”。不几天,活报,独幕剧,三幕剧都出来了。自然,写的尽是他们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控诉国民党的罪恶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现在的生活(如生活改善、地位提高、民主评定工资、劳动保险、新劳动态度的建立、献纳和节约等)。
机械歌,是工友自己创造出来的格式,稍加提倡,即被群众所喜爱。现在,该厂许多工人已自己给自己的机械编上了诗歌,贴在机械上,以表示出自己对所操纵的机器的感情和关系。
我觉得,象这样的机械歌,在各个工厂里都可以提倡。因为它可以启发工人更爱护机器和工具,更了解自己的生产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促起改造工具和机器的思想。而更重要的,是促使文艺与生产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工人自从当了家,心眼就灵活起来,他们在生产战线上和困难战斗,发挥了创造力;即在文艺战线上,也及时地反映了围绕着他们的一切,并不断地创造自己的格式和语言。这也是无产阶级的迅速、创造、智慧、准确的特点的又一表现。


第4版()
专栏:

  机械歌特辑
  铆工歌
铆工 刘永盛
 
铆工铆工技术精,工作堆里是先锋;
世界一切建筑物,修理制造都能行;
能作矿山马机道,铁骨桥梁都能成。
各种车辆都能作,飞机大炮我造成。
潜舰战舰巡洋舰,各机轮船造的精。
修理机车更能干,百般困难能完成。
材料不足能克服,研究创造又发明,
我们修出北平号,锅炉内部修的精。
门板侧板天顶板,喉板管板全换通。
大小烟管一齐换,螺撑螺套与铆钉。
提起我们用工具,使用哪种都能行,
大锤轮起千斤力,风锤好似打冲锋。
多修机车前方送,支援人民解放军。
广州台湾早解放,好救工人众弟兄。
要问谁的责任大,铆工肩上可不轻。   汽锤歌
  锻冶工 吴鹏汉
汽锤,汽锤,你的力量真大,你能改造社会,你能助长工业发展,你生产了无数的机械、轮船、火车、飞机、大炮和坦克。
汽锤,汽锤,我真爱你,你也爱我,为了你,帮助我大量的增产。你爱我,每天给你洗澡加油,保护你的寿命。咱俩个形影相随,永作伴侣,共同奋斗,努力生产,支援前线,打垮蒋介石共享太平。
 
  可爱的机械
  机器工人 潘日珍
 
可爱的机械,
你有好多年的历史,
你是我们的朋友,
你一年到头都不歇。
你能创造工具,
也能改造全世界。
我一年到头不能离开你,
你的声音轰隆轰隆的响,
好象在前方作战,
大炮机枪冲向了敌人。
我们要保护劳苦的你,
我们决不让你出故障,
我们亲手浇油,爱护你,
要是你出故障,
倒不如叫我害一点病。
我给你浇上一点油,
就会多消灭几个敌人。
从今以后,
我要更好好爱护你,
咱俩团结起来,
多多生产,
支援前线。
  对不起你呀,大锯!
  火锯工人 郑连歧
 
好发愁,锯条坏的没法修。
手头拙,锯条坏的成了垛。
真完蛋,接上这个那个断。
不会干,锯条坏的堆成山。
真不才,修出锯来拉料歪。
真抱愧,修的锯条不够使。
大笨手,压出锯条爱断口。
红松木,它没错来只怪我。
费器才,弄的心里好难过。
  刨床翻身
  实习技术员 李培元
我是刨床,身强力壮,今天工人掌了权,我也翻身见了天。
早先:咱的日子实难言,咱被资本家把握当本钱。
资本家靠咱来剥削,把咱累的腰酸腿又弯。
鬼子来,更糟糕,压迫工人当马牛,工人们就泡蘑菇或溜号,破坏工具敲打咱,打的咱满身疮伤。他不使劲,咱也不使劲,反正糊弄鬼子。
“括”民党,二满洲,跟鬼子一个样,咱更泡泡磨磨不爱干。
工人们饿的孩子哭老婆叫,四散奔逃,我的病也支持不了。被他们把咱扔在破铁堆里。
解放了,大转变,老少工人齐心干,个个都象猛虎下了山,把我从破铁堆里翻出使我见了天,工人们又献工,又加班,流了好些汗,治好了我的病,洗净我的脸。为了纪念无产阶级烈士英豪给我起了个名字叫“二七号”。
从此白日黑夜在厂房,我跟工人们一块干,一块唱,一块闹喧天,为了胜利,展开大生产,突击完成任务,争取模范,咱也光荣。大竞赛咱跟工友干的欢,刨呀刨呀刨出轴瓦轴箱,作出火车头送前线,支援大车下江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