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华北棉产的前途
舒联莹
为了迅速完成人民大众的足衣足食,今后发展农业的方式,似乎不再是计划一区一省的自给自足,而是计划全国各地带,何处宜多种粮食,何处宜多种棉花,使它与当地气候、土质、耕作制度、经济状况等相配合,无阻碍的发展下去,然后使各地以有易无,调剂盈虚,各自得到所需要的食粮与棉花。这当然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华北是中国棉产最适宜的地带,对中国棉业前途有重要关系,现将华北棉产优点及发展前途分述如次:
一、华北植棉在全国的优越地位
全国产棉地带主要在华北华中两区;东北、西北、西南则数量甚微。(华北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个旧省制,一般称华北多不包括陕西。华中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七个旧省制。)东北的产地在辽宁的辽河大凌河及辽东湾一带。西北的产地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新疆的吐鲁番、莎车、鄯善、疏勒、和阗等县。西南的产地在云、贵、两广、福建、西康各省有零星产棉区。东北、西北、西南不是因为寒旱高的影响,就是受多山多雨多虫的限制;以之应急则可,以之持久是不可能的。以下仅比较华北与华中的差异。
1、华北五省的棉田面积和皮棉产量,与华中七省在国内是平分秋色的。平时而正常的数字,可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七年的统计来代表,华北棉田面积占全国百分之四九,皮棉产量占全国百分之五三。而每亩皮棉产量,华北是二十三·七斤,华中是二十一斤。这足以证明华北棉产为全国之半数,每亩产量则较华中为高。再试提前十年一算,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七年的平均数字,华北五省棉田面积仅占全国百分之三十六·六,华中当时未将湖南、四川统计在内,仅只五省即占全国百分之六十三·四,这更证明十年之后,华中没有大增减,而华北棉田则迅速增进了。
2、华北植棉面积的增减,在抗日战争前是与植棉有利与否相平行的。如河北省自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一年的十三年中逐年减少,至一九三二年因注重棉产改进同时推广美棉而突增。山东省自一九二四年以后,因青岛纺织业发展,美棉需要量多而迅速增加。华中棉田面积则经常保持一定的亩数,每年的增减,纯因该年气候状态而变更。这足以证明华北的植棉已逐渐商品化,只要销路好,售价高,它的面积随时可以增加,而是脱离了自给自足的范畴的。
3、华北气候适宜植棉,气温自播种后逐渐增高,到成熟期又逐渐降低,均符合棉花的生育习性。唯一缺点在雨量分配不匀,全年雨量百分之七十在六七八三个月降落,而冬季春季雨雪都少,所以华北只有春旱为灾。一遇旱年,已经播种而又废弃的棉田总在一百万至四百万亩之间。华中则秋季雨多为灾,常致减低棉花品质及产量。但华北的春旱如经开渠凿井,以人为方法去挽救,即可变为完整无缺的植棉地带。如石家庄附近各县,因凿井发达,可自田间棉花生育情况判断井之有无;自井之有无也可推知其地下水位之高低;又自地下水之分布可推知其适宜植棉之面积。其地植棉之成败,竟完全视灌溉与否而转移。至华中的秋雨,在目前则不易用人为方法补救。
4、华北种植美棉是一年一热,但与食粮作物的二年三熟相比,在抗战前每亩可多得五至七元的盈余。于是它侵占食粮的面积是先由下田而至中田,先由一年一熟的粟及高粱地而至二年三熟地。华中稻麦是一年二熟,收益颇丰,即使中棉配合大麦稞麦或蚕豆也能二熟,但不能同稻麦并驾齐驱。又江阴浦东的滨海地原植美棉,后因大豆与小麦可以配合一年二熟而使棉田减少,并缩减了东北输入上海大豆的数量。因了竞争作物的势力强大,华中棉田面积是不易自然增加的。除非如淮南盐垦区强硷地带,没有其他作物竞争而多种美棉;或稻田种植三五年后自动换种一次棉花,不施肥而利用它的深根吸收深土的肥料;或在天旱不宜种稻的时候,偶然地增加了棉田面积。
5、为了配合纱厂的需要,应多种美棉。而美棉面积分布的百分数,华北在一九二四年为五十六·四,一九三二年为五十六·七,一九三六年达六十八·五。逐渐替代了中棉。华中在一九二四年为四十三·六,一九三二年为四十三·三,一九三六年为三十一·五。足以证明华北改种美棉发展甚速,而华中的美棉并不能替代当地中棉。因为华中的中棉,十月底收获后还赶得上冬作下种,美棉只有一个产量多的优点,但因秋雨收成不定,收益仍抵不过中棉地的二熟制。至于华中的中棉另有许多优点:1、抵抗卷叶虫、蚜虫、缩叶病的力量强,2、衣分高,3、能抗雨,烂铃、僵瓣少。4、碰到秋雨不论收成优劣,尚有冬作的收获为之支援。
所以华北的有利条件是:植棉已商品化,它的气候适宜,每亩产量居全国最高位,无竞争作物,而且适种美棉。
二、华北棉产的前途
据估计:华北四省(伪迁就资料来源未包括陕西),每年机纺用棉是二百七十五万担,手纺用棉是五十万担,胎絮用棉是每人每年平均一斤,华北一亿人口即一百万担,总数为四百二十五万担。设华北棉田每亩产皮棉以二十三·六斤计(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七年的全国棉田每亩平均产量),应有棉田一千八百万亩。但据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的调查,一九四八年华北棉田面积仅七百七十四万亩(虽未包括当时蒋管区的地带),要图自给自足,至少须使棉田增加一倍。这个数目能否达到?如果一回顾已往,就知一九三六年四省棉田合计,已曾达到二千三百万亩,一九三七年更达到二千八百万亩的最高纪录,都比希望的一千八百万亩还多。那两年的高潮是政治社会经济配合的偶然成功。今后全国解放,民困复苏,交通便利,纱厂复工,外棉复限制人口数量,其优越条件,应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之上,不难使棉产的突飞猛进再度出现。
华北既为优良的产棉地带,将来为发挥计划经济的效能,全国棉产不足数量,即单独由华北五省负担,亦并非难事。据估计:全国机纺年需棉一千一百万担,手纺年需棉二百四十万担,胎絮用棉年需四百五十万担,三共一千八百万市担之谱。棉田每亩产棉以二十三·六斤计,则全国需棉田七千六百万亩。假定华中棉田努力恢复至战前的二千八百万亩为止,则华北五省应负担其余的四千八百万亩。一九三七年华北五省棉田已达三千二百万亩,华北恢复至三千二百万亩以后,再增加者不过一千六百万亩即可完成使命。
不过在农政方面,应防范因加强棉花发展可能引起的食粮不足,肥料缺乏及棉贱粮贵的现象发生。其对策应注意:1、估计各地每年棉田侵占食粮耕种之面积,有计划地从产粮省份运到足用的粮食以为支援。2、交通力求便利,收购力求迅速,除华北自用棉花外,要迅速收购转运至缺棉省份,以利农民购备粮食。3、补救肥料的不足,首在倡导硫酸@的制造。它的肥效迅速,运送轻便,在华北推行二十年的结果,已被农民接受。硫酸@在战前仅有永利化学工厂一家,年产一亿市斤。战时日敌在东北的化学工业年产四万八千万斤,满铁的副产年产六千万斤。此项制造设备倘能恢复,则每亩施用以十斤计,足供增加的棉田之需。
此外增进土地产量,在华北气候土质下亦最有可能。据最妥慎的估计:开渠凿井可增产量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增施肥料可增产量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防治病虫可增产量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改善栽培方法可增产量百分之一十至二十,总计可增产量一倍左右。这是以前并未充分做到而为今后应以大力推动的课题,如此将使华北棉田缩回到二千四百万亩,同样能补济全国不足的棉产。
这些远景,虽然要从今后努力的程度来实现,但把华北划定为中国集中植棉地带,以之担当全国棉花产地的总基地,则是无可置疑的。


第4版()
专栏:

对冀南区推广植棉的几点意见
史林琪
冀南今年完成种棉四百七十多万亩,占原任务百分之九十,比去年多种一百七十二万亩,基本上完成任务。
抗战以前,冀南种棉数量一般达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而南宫、威县、夏津、临清等县则达百分之五十到七十,每亩约产净棉三十斤。去年全区种棉面积仅达耕地百分之九点七,每亩产净棉二十斤,比战前减产三分之一。今年大量推广的结果全区亦只占耕地百分之十五强,虽比去年多百分之五点三,但较战前仍少百分之十,今年最多的县亦只占耕地百分之四十,如夏津一县,亦未达战前水平。
此次种棉超过任务者,均非产棉区,布置任务不大,均在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以下者,如元朝、临漳、阜东、巨鹿、宁南、鸡泽、企之、广平、大名、魏县、邯郸市、南和、衡水、景县、武邑等,而产棉区如南宫、威县、临清、永智、夏津、恩县、冀县等,虽超过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但未完成规定任务,且均未超过百分之四十。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除因领导、干部、党员、与群众有不同的努力外,在计划本身方面尚有若干缺陷:第一,对去年种麦多,秋地少,种棉地相对减少这一情况估计不足。第二,对土改后土地更加分散,劳、畜力缺乏,亦影响大量种棉这一情况亦估计不足,因而布置任务多了些,如夏津布置种棉占耕地百分之四十九,只完成百分之四十(比去年多种百分之九);同时,又有些县虽非产棉区,但还有条件种棉,布置任务少了些,如元朝布置百分之二,却完成百分之七。
这种情况说明,在制订农业生产计划时,除了首先必须根据国家需要外,其计划本身还应注意:
第一,必须要有周密的调查与科学的研究,对各地不同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群众长年的生产习惯以及目前的生产条件等(如劳畜力,肥料,种籽,粮食等),都应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才能使计划切合实际,有些县根据群众过去习惯,虽非产棉区,但今年却比往年大大增加,这就是因其地质、气候等有适宜植棉的条件,群众可以在我们教育说服下,改变长年习惯适当推广;有些地方过去虽有习惯大量种棉,其自然条件也适宜,但因今天尚有某些困难(主要是存粮不多或没有,所分到的小块土地都是首先计划种粮食,以及肥料、种籽、劳力不足等),不能全部解决,亦影响马上大量推广;这些情况若不估计在内,盲目的去布置计划,必会使计划布置失当,计划完成必受影响。
第二,农业生产计划必须是较长期的,至少是二年或三年的,这样才能适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去布置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就如麦地与棉地,若有二年或三年的计划,就可以分配适当的比例,而不致一年抓一把,互相影响。
其次在执行计划方面,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否则会影响计划的实现:
第一,有些地方对推广植棉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认识不足。现在城市与乡村由隔离到沟通,农业生产不仅为了乡村,还要为了城市,不仅为了农业,还要为了工业,因此推广植棉就不只是一般的任务,而是使农业生产有计划的脱离自足自给的小生产范围,走上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干部采取“种点试试”,“尽量多种吧!”或是“农民自己会生产,不用领导”等消极态度,正是由于对这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认识不足所致,有些地方由于在布置工作时即结合了学习文件,认识了今天的新形势与为什么要领导农民生产,思想提高一步,因而任务完成也较好。
这是在党员干部以及领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第二,有些地方对执行国家计划必须与群众的经济利益结合认识不足,因而产生强迫命令的偏向。完成任务中许多党员干部带头起模范影响群众多种是好的,但是有些党员干部,在被迫之下,自己不得不多种,再去勉强群众多种,甚至有“派种”、“登记亩数”,强迫群众改种棉花,以完成数字,因此产生空耧,假报数字,或改多种为少种等现象,这样有些地方就不能完成任务,有些地方虽完成任务但群众不满、怀疑、消极,这都会影响生产。不了解国家计划本身就是与农民自身经济利益结合的,脱离群众自己的经济利益,国家计划即无法真正实现,有些地方工作深入,具体算帐,以过去种棉得到典型户宣传,提出“要发家种棉花”,群众认识到“种棉不光公家有利,咱也利大!”因而改少种为多种,完成并超过了任务。
国家计划与群众经济利益的结合还不止此,完成播种尚只是任务的开始。群众对推广植棉思想顾虑还很多,如:“种棉多了粮贵,没吃的”,“没烧的”,“公家将来低价收买”等,尤其因群众对过去政府提倡纺织种烟叶现在无销路,故对推广植棉亦怀疑,因此对群众进行深入教育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今后政府的实际保证。主要是组织供销合作社,使棉花有广大销路,价格公道合理,农民能换回必需工业品,国家贸易真正使城乡互利,各地产品交流,正如威县东安仁村群众说:“只叫棉花贵些,比种粮食强,外边炭和粮食能来,明年不用号召,看谁不种棉花?”这样,使群众有利可图,就能取信于群众,不仅对今后继续推广植棉有了保证,而且能使群众自觉自愿的克服自给自足的保守思想,跳出小生产范围,为适应城市与工业而生产,使农业生产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反之,若失信于群众,则不仅对今后推广植棉受影响,对其他国家计划的实现也将受影响。
第三、必须估计到群众现在生产力与购买力均低,困难很多,如种籽、肥料、劳力、畜力等均不足,均须予以解决。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一方面公家应有一定的扶助,如发放大批贷款,贷肥,及各地生产推进社收购调剂种籽等,一方面又必须依靠群众自己力量,如发动相互自由借贷,劳力互助,互助使用工具等,单纯依靠公家解决或单纯靠群众自己公家不扶助一把,在目前情况下都不能全部解决问题,二者必须互相结合。
第四,在播种后收获前这一阶段的工作仍是很繁重的,决不可以为完成了播种就可松一口气,歇一歇了,还必须抓紧锄苗、浇苗、除虫、上肥以及以后打杈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因为棉花特别费工,今后注意技术指导,与劳力互助是增产的必要工作,否则产量减低,也会使群众失去信心,影响今后推广。
以上仅就冀南种棉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供参考研究。


第4版()
专栏:

米丘林
——伟大的自然改造者
学燧译
“我们不能等待自然恩赐福利,我们必须从她那里取得福利。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米丘林
伊凡·乌拉地密诺维奇·米丘林,这个伟大的俄罗斯科学家和选种学家,一八五五年十月二十七日生在瑞山州道尔戈耶村的一个小地产所有者的家庭里。
他进了瑞山的一个高等学校,但由于他的家庭破产,无法完成学业,他在早年就去工作了;他当过书记、助理站长、出纳员、电机师,还开过钟表修理店。米丘林最大的兴趣是贯注在园艺上。一八七五年,他租地搞了一个实验园圃,有系统地进行果树选种的工作。一八八八年,米丘林在俄罗斯中部考兹洛夫城(现名米丘林城)附近创立了俄罗斯第一个选种苗圃,他在那里培植出苹果、梨和其他果树的新变种。
米丘林一生的经历是一个不屈不挠的辛勤工作者的经历。他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工作了将近四十年,得不到俄国沙皇政府的帮助,经常忍受着金钱的困窘,他顽强而坚韧地致力于他所认定的目标。
他说:“我们不能等待自然恩赐福利,我们必须从她那里取得福利。这就是我们的任务。”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米丘林的工作得到了宽广的活动余地。国家负责维持他的苗圃,并且颁发大量基金让米丘林进行他的科学工作。在列宁的亲自指示下,加里宁曾两次访问过米丘林的果园,这个果园的范围那时已经扩展得很广大了。
苏维埃政府对米丘林的工作估价很高,给他颁发了列宁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他所写的“五十年工作的成果”一书,也印行了华丽的版本。在他的工作六十周年的时候,他接到了斯大林的祝贺。他得到“功勋科学工作者”的称号和生物学博士学位。他是苏联科学院和捷克农业科学院的名誉会员,同时也是美国的一个科学团体“繁殖者”的会员。
这位伟大的达尔文学派的选种家创造出了将近三百五十种水果和浆果的很有价植的新变种,这些变种使果树可以移植到苏联遥远的北部和东北部。
米丘林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和实验家,他有着进步的革命思想。他把他的不知疲竭的精力都全部投入这个伟大的理想:使土地富饶,使大地上布满着繁密的果园。他为人民生活着,他以俄国人的炽热的灵魂去爱人民,而且把他劳动的成果和一个科学家的聪睿的智慧交给了人民。
米丘林在一九三四年写信给斯大林说:“我毕生的梦相已经实现了:我所培植出来的许多果树的新变种,已经不是从实验苗圃里移植到富农个人的果园里去,而是移植到大规模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场的果园里去,去代替原来的产量低的不好的品种。”
米丘林凭他的实验家的非凡的智慧,把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他的科学工作里去。他使各种不同的品种杂交,把各种品种的优良的特性结合到一起,使所有的新品种都有大为提高的产量。
米丘林按照理论行事的方法,是对科学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农业生物学发展中的新环节。这些方法给发展新的农田植物开辟了无限可能性。
以米丘林为名的中央进化学实验室,继续着米丘林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已有一批数量巨大的杂种,种植在它的许多实验区里。这一批杂种包括着十五万种“籽生植物”的杂种。许多变种试验与收集站已经组织起来,培植着两千种以上的苏联和国外选出的果树与灌木。
在一九三五到四五的十年当中,中央进化学实验室培植了并输送了两百万棵苹果树苗、一百五十万果树的接枝、和将近一百五十万葡萄藤的切枝,到苏联各个地区去。
各种米丘林植物已经经受了最近这些年来的严寒的冬天,这证明了米丘林的成就之实际重要性。
苏联在植物资源方面是全世界最富的国家。现有的各种类型的植物,就是创造新变种的基本素材,这些新变种将使苏联的农田更加丰富起来。
千千万万米丘林的追随者,正继续着他们导师的工作,创造着各种果树与灌木改良的地方性变种。这一工作正在许多实验站、在许多集体农场实验室、在许多实验者们自己的园圃中完成着,偏远的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山区、在乌克兰和中亚细亚各苏维埃共和国,现在正发展着抗旱、抗霜的瓜果变种。
(译自苏联建国三十周年纪念日历)


第4版()
专栏:

文代大会颂
王统照
你看,—你平看,
这古城褪了色的灰旧宫墙,
多末黯淡,
多末陈旧,
早显出封建的旧力已经没落的景象。
可是,你再看:—你仰头看,
这片褪色的旧墙里
却正高射出赫耀红光!
红的旗—迎风招展;
红的星—闪着光芒;
红底白字的大布幅
高悬于明敞的厅厢。
这儿,正在红七月的时候
欢开着空前的全国文代的会场。
六百多位——男、女、老、少
会写,会唱,
会舞蹈,会表演,
会编导,会作曲,
会谈说,会曲技,
会绘画,雕塑,
会各国文字的传译!
…………………
各种各样的文艺工作者,
他们象激流似的,
从四面八方
来聚一堂。
在同一的号召下;
在同一的希望中;
在同一的信念上,
他们热烈生动的
正在努力向文艺的广大的田园里
开垦,种植,浇灌,培养,
为这个空前的新时代预备下精神
的食粮。
自然,
是富于滋养毫无毒素的粒粒粮米,——
是为大众饱餐后,
好增加体力,提高新思想!
他们:
热切的讨论;
细密的分析;
分地分区的报告出文艺的工作经验,
互相期勉的告诉出各人的希望主张。
过去时代的东西怎样检选;
怎样整理;
怎样的把旧瓶装新酿;
怎样把无用的抛弃;
怎样把精华发扬。
当前的东西怎样创造;
怎样认识;
怎样从真实生活中摄取;
怎样用文字,声音,色彩,动
态以及各式各种艺术把戏,
把大众的情感纳入正途,
把大众的意识提炼得更为健康更
清晰。
有的是笔与舌;
刀与手;
银光的幕影;
丝竹的弹奏;
那若干样文艺的利器,为新民主的前途——
拓土开荒;
斩荆披棘,
开辟出一条平直大路好共仝携手,
高唱,欢呼;
好鼓舞向前
整齐队伍。
文艺再不是所谓“文人学士”
案头上的小巧玩艺;
更不是“象牙塔”里自己的宝物。
那一个人—不论他是工,农,兵,士
谁没有一点点的文艺兴趣?
谁没有一点点的艺术主张?
方法,形式尽管多多样,
但,为民众服务;
为时代推动;
为热情传布;
为知识播扬;
为普及的教育尽一分补助的力量!
同时,每个工作者
从勤劳工作里也获得学习人家
教育自个的当。
然而,最根本的却先要坚定住那
同一目标的思想!
简捷点说:
就是凭着各式各种的文艺把戏,
充实出,刻画出一个新社会的榜
样。
配合着政治,经济上划时代的大
变动,
借用笔与舌,
刀与手,
银光的幕影;
丝竹的弹奏等等,
实实在在的增添默化暗移的力能

实实在在的指明应该前进的方向!
于今—
文艺的田园多么扩大;
文艺的利器新旧多方。
何况—
有及时的风雨催润,
有肥厚快长的土壤。
这样才能够新芽争长
这样才能够百花齐放!
大家齐用力,
一铣,一锄,一手掌,
莫辜负这样合式的种植培养的时光!
红的旗—迎风招展;
红的星—闪着光芒。
同心并力无限量,
为人为己没两样。
男女,老少聚一堂,
谈说商讨求洽当。
你想—你向更远,更深,更广处
仔细推想,
这可是以前曾有过的聚会?
这可是以前大家能会谈的地方?
若无马列主义作领导,
若无中国人民来争斗,
大家怎能有这次空前的文代大会
的会场!
若干年来存此望,
自愧两鬓空苍苍,
于今希望竟实现,
新知旧友共同堂。
一首新诗当合唱,
大家携手往前方,
各凭本事无推让,
分工合作同方向。
你且看——
红的旗,红的星,到处有招引你
的显耀辉光!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一日晨


第4版()
专栏:

“不要杀他”的创作和演出
流笳
抗敌剧社“不要杀他”一剧,在文代大会上演出后,引起了—主要是对剧本的主题思想与创作方法上—不少带有原则性的分歧的意见。这些意见,我们愿意以学习的态度倾听它,并继续征求和认真的研究它。我们认为正确的意见,将诚恳接受,检查自己的思想,加以切实的纠正,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我们认为值得商讨的,也将提出我们的意见,展开讨论。这样,对于开展文艺战线上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有所收获。对写作上的政策思想水平,会有所提高。现在仅将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和从前演出的反映,简单地介绍一下,或将对我们研究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不要杀他”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九四七年二月下旬,老解放区的冀中。那时候,乡村还未进行平分土地,村支部还未进行整党,人民解放战争,已打了八个月,敌人正向胜芳进攻。那时候,在晋察冀的部队中,一部分人相当严重地存在着“骄傲居功,抱怨地方组织,抱怨群众落后”的军阀主义残余思想,并产生了一些严重的脱离群众的行为。刘德铭枪杀向导,则是在这种思想支使下的个别的登峰造极的事例。军区三月政治工作会议的中心,就是贯彻毛主席建军思想,正确解决军队与地方、军队与人民关系问题。会上划清了界限,揭露了军阀主义残余思想的阶级本质,坚决打击了它。并确定了克服这种思想行为的原则:即是军队与地方、军队与人民关系,是属于我们革命内部的关系,关系如果搞不好,应着重地更多地批评和责备军队。同时,军队必需首先无条件的以高度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检讨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才能有效地克服军阀主义残余思想行为,改善军队与地方、军队与人民关系,团结一致,战胜敌人。因为军队手里拿着枪,如果稍不觉悟,即容易分不清楚对待敌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枪杀向导这个事件,就是由于思想上没有分清敌我,而造成的严重犯罪行为。军队领导机关,当时采取了坚决的态度,以枪决刘德铭来教育部队。但老解放区的人民,由于将近十年来的军民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有了高度的阶级觉悟,热爱自己的子弟兵,在这样大前提下,饶恕军阀主义者刘德铭,令他带罪杀敌立功。这个感人的具体事实,就在军队克服军阀主义残余倾向中,带有极大的说服性,唤起和提高军队对人民本质的认识,“人民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因之,在政治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的指出,要我们军队同志,在解决军队与地方、军队与人民关系中,记住这个血的教训,严格地检查自己。
做为部队政治工作一部份的文艺工作,就在这个方针和任务下,选取了这个题材,反映人民热爱军队的主题,完成教育部队的政治任务,搜集了“不要杀他”的全部材料。我们访问了发生事件的村庄、党政领导机关和群众,访问了当地驻军政治部,特别访问了死者的父母和亲属;从这些访问中,教育了我们,进一步认识人民的伟大。四月中旬,晋察冀南线战役开始,我们随军转战正太路,又访问了发生这个事件的部队,并由处理这个事件领导机关的帮助,和广大指战员生活了一个时期,访问了亲自处理这个问题的团主任,访问了判处徒刑押在监狱里的刘德铭本人。从这个团队检讨、处理和进行教育当中,一致认为枪杀向导这个事件,虽是个别的突出的,但他的军阀主义残余思想本质,一个时期中却相当普遍地存在我们部队中间(正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生长发展在今天中国这样的具体社会中,因此它就不可免地,一定时期或多或少地感染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倾向——阶级斗争,在军队内部的反映,也正因为这样,人民军队才需要它的党政工作,艰苦的思想斗争。人民军队,就是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这些思想斗争的胜利中,而不断发展前进的)。接着,我们先后看到以同一题材,八分区文工队写的梆子戏“千万不要杀他”和四纵前卫剧社演出的“母亲”,吸收了他们的优点,搜集了广大指战员的反映,根据领导上的指示,写成了“不要杀他”。
从前年十一月开始,在部队中巡回演出,先后五十几次,每次都收到他应有的效果,有争论、有检讨,也有少数同志怀疑“群众是不是这么好?”但经过说明解释,也就认清了,达到它教育部队的目的。曾经有一个连长,有严重的军阀主义思想,群众批评不听,领导上批评,也没有搞通他的思想,但看了这个戏后,恍然大悟,得到改正。给两广纵队演出时,虽因语言的隔阂,却并未减少他的作用,许多同志,就在演出的当晚,纷纷写了对人民不正确看法的反省。去年五月,在石家庄,给三千工人、一千学生和两千多部队机关同志演出,也同样收到了对于我们军民关系的正确认识。总之,广大指战员,认为这个剧,推动了部队的军民关系教育,起了克服军阀主义残余思想,提高阶级觉悟的积极作用。又在屡次演出当中,得到他们不断的修改,以及其他兄弟剧团演出的反映,成为现在的样子。当然它在编剧上、导演上、演员上还存在若干缺点,需要加以进一步的修正,这里就不谈他了。
一九四九、七、十二。


第4版()
专栏:

北宁线上
勇进
平静的列车
二十五日记者搭“前进号”列车沿北宁线东北行。当你一踏进车站的时候,会使你上车时的紧张心情平静下来,嘈杂混乱的景象已属过去的时代了。
列车上两个青年的服务生兴奋地叙述着列车上的过去与现在,谈到他们的工作时似乎是更加兴奋了些:“现在在作工作上级看见了,谁做不好了大家互相提意见,作好了受表扬。”你可以明显的知道解放不久的工人,他们已开始掌握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在你的脚下清洁的地板上,没有肮脏的东西,我问他们扫地的次数,他们说:什么时候脏了什么时候扫。他们马上记起了过去为扫地而受过的骂与打,国民党及有钱的人们大便时手纸还得给他们拿呢?一个人坐几个人的坐位,如果查他们的票时,你就用脸准备着挨耳光。姓张的服务生引证了三公尺以内的事实:你看那解放军多老实,几个战士当中两个人在瞌睡,两个在学习,还有一个面向着窗子从辘辘车轮声中,间或听出他轻微的歌声,比起他们身边两位姑娘的说话声音要小得多。
我还与一个东北解放军的战士谈话,他是前年参加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家住梨树,现在铁道兵团工作,他参加过吉林之战,他给我谈了东北四平、沈阳、锦州战英雄们辉煌的业之迹。
从天津到开滦
过去天津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路南沿海的连绵盐堆,象山岗一样,这就是驰名长芦盐产区,盐田近三十万亩。车站上的人告诉我四千多盐警取消了,盐民也得到了自由,五月份的产量比四月增加了一倍还多(五月份近产三百万担)。现在长芦盐可无阻碍的运到察南、冀东、冀南、冀鲁豫、正太线、豫北平汉线等地。在这一带地区你看不到青绿的田禾,只是一望无垠的盐滩,盐工与盐民正在劳作,或将盐从小水沟里运往大盐场,风车在转动,有名的黄花鱼就在这一带出产。
火车至滦河时,车上的人们自然的从车窗里伸出头来,赞美着滦河大铁桥的修复,在桥上车行得较慢些,长达六百五十米的滦河大铁桥,一百五十米的饮马河铁桥等大小一百十五座桥梁,大都为国民党破坏,滦河大铁桥被敌人破坏六处,当林彪将军的大军涌进关内的时候,北宁线很快的在一月二十日通了车。
火车还离开滦煤矿很远的时候,煤堆就可以看见了。解放后的开滦煤矿工人,生产量逐日提高着,超过三年来产煤的标准,由每日二千三百吨增至一万二千吨。东行至开滦煤矿时,工人们成群的从煤井里走出来,洋溢着劳动后的欢乐,唱着歌走回自己的家中。
你计算着不到半点钟或一二十分钟内,总会有车对开过去源源的大批的枕木、铁轨、食粮,从丰饶的东北运进关内来,支援前线与帮助关内建设,在这道线上最容易使你想到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光明的将来。
丰收的象征
唐山以东直至秦皇岛,这一带数百里的地区,高粮最多,很符合农民的:“麦子去了头,高粮满过牛”的农谚。今年,遵化、玉田、迁安、抚宁、芦龙、昌黎、滦县的麦收每亩合百余斤。高粮自唐山以东绿得象海水一样。这一线红薯最多,红薯秧已经一二尺长了,这里没有旱象也看不到虫的灾害,当然坐火车比“走马观花”更差一些。另外棉花也很多,在秦皇岛以东附近地区花生也不少,不管是什么庄稼的行列总是那样的整齐,行列中的草是很少的。
草最多而且是非常茂盛的是铁路两旁的洼地(铁路两边十几米内没有庄稼),牧群正在孩子们的牧鞭下走动着,牧童们的歌声被列车的响声淹没了。
一个家是昌黎的乘客,他告诉了我不少李运昌将军在这里与敌人打游击战的故事。昌黎县凤凰山的山腰下尽是丛密的果林,这里出产苹果、杏、葡萄、梨,每个村庄都深陷在稠密的林丛中,使人遗憾的是国民党匪帮在这里将果木树砍去很多。
自由的渤海滨
列车穿过田野与村庄,过了避暑胜地北戴河,秦皇岛向我们奔来。
我们沿着秦皇岛的一条唯一的石灰长路走向海滨,开滦的煤正准备出口。使人感到最兴奋愉快的是这海面亦属人民自己的海面了。工人们、学生们在海滨放下了鱼竿,在不长的时间内会从海里拉出了海兔子(即乌贼)或成斤的大鱼来。他们告诉我,在过去,别说在这里钓鱼的话啦,在站一站也会遭到恐吓与打骂的。
从马头到北戴河避暑地,这带的海水是平静的,渔船可以自由捕鱼,再也没有强横的军队在这里将鱼拿去而不给钱。渔人有趣的告诉我:“解放军有时帮助捉鱼捉半天,他走时给他鱼也不要,叫他吃饭也不吃。”渤海滨停留着的几只轮船上高高飘扬着红旗,在码头的外面波涛起伏,渔船出没在海浪里,在人民的渤海之滨,你再也闻不见帝国主义的气息,动人听闻的是海面的渔家歌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