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传家宝
赵树理
 一
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他到区上做工作去,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个,可是就只这两个人,也有些合不来。
在乡下,到了阴历正月初二,照例是女人走娘家的时候,在本年(一九四九年)这一天早饭时,李成娘又和媳妇吵起来:
李成娘叫着媳妇的名字说:“金桂!准备准备走吧!早点去早点回来!”她这么说了,觉着一定能叫媳妇以为自己很开明,会替媳妇打算。其实她这次的开明,还是为她自己打算:她有个女儿叫小娥,嫁到离村五里的王家寨,因为女婿也是个区干部,成天不在家,一冬天也没顾上到娘家来。她想小娥在这一天一定要来,来了母女们还不谈谈心病话?她的心病话,除了评论媳妇的短处好象再没有什么别的,因此便想把媳妇早早推走,免得一会小娥来了说话不方便。
金桂是个女劳动英雄,一冬天赶集卖煤,成天打娘家门口过来过去,几时想进去看看就进去看看,根本不把走娘家当成件稀罕事。这天要是村里没有事,她自然也可以去娘家走走,偏是年头腊月二十九,区上有通知,要在正月初二这一天派人来村里开干部会,布置结束土改工作,她是个妇联会主席,就不能走开。她听见婆婆说叫她去走娘家,本来可以回答一句“我还要参加开会”,可是她也不想这样回答,因为她知道婆婆对她当干部这个事早就有一大堆不满意,这样一答话,保不定就会吵起来,因此就另找了个理由回答说:“我暂且不去吧!来了客人不招待?”
婆婆说:“有什么客人?也不过是小娥吧?如来了还不会自己做顿饭吃?”
金桂说:“姐姐来了也是客人呀?况且还有姐夫啦?”
婆婆不说什么了,金桂就去切白菜,准备待客用。她切了一棵大白菜,又往水桶里舀了两大瓢水,提到案板跟前,把案板上的菜搓到桶里去洗。
李成娘一看见金桂这些举动就觉着不顺眼:第一,她觉着不象个女人家的举动。她自己两只手提起个空水桶来,走一步路还得叉开腿,金桂提满桶水的时候也才只用一只手;她一辈子常是用碗往锅里舀水,金桂用的大瓢一瓢就可以添满她的小锅;这怎么象个女人?第二,她洗一棵白菜,只用一碗水,金桂差不多就用半桶,她觉着这也太浪费。既然不顺眼了,不说两句她觉得不痛快,可是该说什么呢?说个“不象女人”吧,她知道金桂一定不吃她的,因此也只好以“反对浪费”为理由,来挑一下金桂的毛病:“说一棵白菜就用半桶水?我做一顿饭也用不了那么多!”
“两瓢水吧,什么值钱东西?到河里多担一担就都有了!”金桂也提出自己的理由。
“你有理!你有理!我说的都是错的!”李成娘说了这两句话,气色有点不好。
金桂见婆婆鼓嘟了嘴,知道自己再说句话,两个人就会吵起来,因此也就不再还口,沉住气洗自己的菜。
李成娘对金桂的意见差不多是见面就有:嫌她洗菜用的水多,炸豆腐用的油多,通火有些手重,泼水泼得太响……不说好象不够个婆婆派头,说得她太多了还好顶一两句。反正总觉着不能算个好媳妇。金桂倒很大方,不论婆婆说什么?自己只是按原来的计划做自己的事,虽然有时候顶一两句嘴,也不很认真。她把待客用的蔬菜都准备好,洗了占不着的家具,泼了水,扫了地上的菜根葱皮,算是忙了一个段落。
把这段事情作完了,正想向婆婆说一声她要去开会。忽然觉着房子里总还有点不整齐,仔细一打量,还是婆婆床头多一口破黑箱子。这口破箱子,年头腊月大扫除她就提议放到床下,后来婆婆不同意,就仍放在床头上,可是现在看来,还是搬下去好——新毯子新被褥头上放上个嗤牙裂嘴的破箱子,象个什么摆设?她看了一会,跟婆婆商量说:“娘!咱们还是把这箱子搬下去吧?”
婆婆说:“那碍你的什么事?”
婆婆虽然说得带气,金桂却偏不认真,仍然笑着说:“那破破烂烂象个什么样子?你不怕我姐夫来了笑话?来咱们搬了吧!”
婆婆仍然没好气,冷冰冰地说:“你有气力你搬吧!我跟你搬不动!”
她满以为不怕金桂有点气力,一个人总搬不下去,不想金桂仍是笑嘻嘻地答应了一声“可以”,就动手把箱子一拖拖出床沿,用胸口把一头压低了,然后双手抱住箱腰抱下地去,站起来一脚又蹬得那箱子溜到床底。
金桂费了一阵气力,才喘了两口气,谁知道这一下就引起婆婆的老火来?婆婆用操场上喊口令的口气说:“再给我搬上来!我那箱子在那里摆了一辈子了!你怕丢人你走开!我不怕丢我的人!”金桂见婆婆真生了气,弄得摸不着头脑,只怪自己不该多事。婆婆仍是坚持“非搬上来不可”。
其实也不奇怪。李成娘跟这口箱子的关系很深,只是金桂不知道罢了。李成娘是个很能做活的女人,不论春夏秋冬,手里没做的就觉着不舒服。他有三件宝:一把纺车,一个针线筐和这口黑箱子。这箱子里放的东西也很丰富,不过样数很简单——除了那个针线筐以外,就只有些破布。针线筐是柳条编的,红漆漆过的,可惜旧了一点——原是她娘出嫁时候的陪嫁,到她出嫁时候,她娘又给她作了陪嫁。不记得哪一年磨掉了底,她用破布糊裱起来,以后破了就糊,破了就糊,各色破布不知道糊了多少层,现在不只弄不清是什么颜色,就连柳条也看不出来了,里边除了针、线、尺、剪、顶针、钳子之类,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破布也不少,恐怕就有二三十斤,都是一捆一捆捆起来的。这东西,在不懂得的人看来一捆捆都一样,不过都是些破布片,可是在李成娘看来却不那样简单——没有洗过的,按块子大小卷;洗过的,按用处卷——那一捆叫补衣服,那一捆叫打褙(就是用面糊把破布裱起来叫做鞋用),那一捆叫垫鞋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记号——有用布条捆的,有用红头绳捆的,有用各种颜色线捆的,跟机关里的卷宗(公事)上编得有号码一样。装这些东西的黑箱子,原来就是李家的,可不知道是那一辈子留下来的—@卯(官名叫“榫子”完全坏了,角角落落都钻上窟窿用麻绳穿着,底上棱上被老鼠咬得跟锯齿一样,漆也快脱落完了,只剩下巴掌大小一片一片的黑片。这一箱里表都在数,再加上一架纺车,就是李成娘的全部家当。她守着这份家当活了一辈子,补补衲衲哪一天离了也不行。当李成爹在的时候,她本想早给李成娶上个媳妇,把这份事业一字一板传下去,可惜李成爹在时,家里只有二亩山坡地,父子两个都在外边当雇汉,人越穷定媳妇越贵,根本打不起这主意。李成爹死后,共产党来了,自己也分得了地,不多几年定媳妇也不要钱了,李成没有花钱就和金桂结了婚,李成娘在这时候,高兴得面朝西给毛主席磕过好几个头(那时候毛主席在延安)。一九里(就是结婚后的九天里),为了考试媳妇的针工,叫媳妇给她缝过一条裤子,她认为很满意,比她自己做得细致,可是过了几个月,发现媳妇爱跟孩子到地里做法,不爱坐在家里补补衲衲,就觉得有点耽心。她先跟李成说:“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李成说:“我看还是地里要紧!我自己是村里的农会主席,要多误些工,地里有个人帮忙更好。”半年之后,金桂被村里选成劳动英雄,又选成妇联会主席,李成又被上级提拔到区上工作,地里的活完全交给金桂做,家事也交给金桂管,从这以后,金桂差不多半年就没有拈过针,做什么事又都是不问婆婆自己就作了主,这才叫李成娘着实悲观起来。孩子在家的时候,娘对媳妇有意见可以先跟孩子说,不用直接打冲锋;孩子走了只留下婆媳两个,问题就慢慢出来了——婆婆只想拿她的三件宝贝往下传,媳妇觉着那里边没大出息,接受下来也过不成日子,因此两个人从此意见不合,谁也说不服谁。只要明白了这段历史,你就会知道金桂搬了搬箱子,李成娘为什么就会发那么大脾气。
金桂见婆婆的气越来越大,不愿意把事情扩大了,就想了个开解的办法,仍然笑了笑说:“娘!你不要生气了!你不愿意叫搬下来,我还给你搬上去!”说着低下头去又把箱子从床底拖出来。她正准备往上搬,忽然听得院里有个小女孩叫着:“金桂嫂!公所叫你去开会啦!区干部已经来了!”
   (未完待续)


第4版()
专栏:

  扑灭火蛛子
冀中行政公署农业处
目前冀中各地及察哈尔满城等地麦苗上已经发现火蛛子,重的麦苗已经发黄,如不设法防治,会越来越重;不但现在的麦苗,即将来其他的庄稼特别是棉苗一定也会受到严重危害。现在把它生长情形及防治办法介绍一下,各地可以推行。
  一、火蛛子的繁殖
火蛛子是一种很小的红虫,个体象针尖,有八条细长的腿,好跳好爬。因个体很小,好借风力向别处移动,所以蔓延很快。它不能吃叶,主要是用它的针嘴吸吮叶子的养分,所以受害的叶子就由黄变干而枯死。它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生十辈到二十多辈。尤其天旱天热孳生更快。它是以成虫在麦苗、臭蒿、桑树及其他耐寒性的杂草上过冬,到春暖即活动产卵。目前正是产卵时候;一次一个蛛能产五六十个,三天即变成虫;再过十天到十二天,脱三次皮,变成大火蛛子。母蛛子能活四五十天。若气候适合任其发展,二三十个虫在很短期间就能生长千百万子孙。所以这种虫越旱越多,蔓延很快。去年我们即有这样的体验。因为这样,所以对这种虫的防除上也就不是单纯除治能解决的,必须从秋耕、净地、锄草多方面来预防。
  二、怎样防除?
目前应把所有的水旱麦田赶快进行锄麦,能浇的赶快浇水。因为浇后地湿不适于它生存;锄麦把草锄去,可以减少寄生与蔓延。为长期灭绝计,凡是地边道旁树下之臭蒿、地黄根、燕子尾等耐寒性的草都要锄去。因为这种草叶有毛,多是匍匐在地,为火蛛子、蚜虫等之寄生地点。
十一专区目前在实际防除中所得的另一办法是用扫帚在麦叶上扫,把虫扫下随后用锄一péng@①,用力顺畦一推。如果连着扫推几次,效果更大。各地可大量向群众介绍使用;如能随着一浇水,那就又把它淹死,效果更大了。
另外根据农学院农职农场座谈结果,还有一些用洋药的办法,这些药冀中各地农场都有,可以组织使用。
1、石灰硫磺水:用硫磺一斤,生石灰半斤,水十斤。先把生石灰放在锅里,把二斤开水徐徐倒入,锅下加火,趁石灰正在溶化发热,把早已轧好的硫磺,撒到里边,赶快搅拌,看灰与硫磺混合好了,再对上开水八斤,不住的搅拌(不要中止),熬五十分钟左右。如水少了就再添开水。要始终保持原来水量。看熬成红黄色时就止火,等他沉淀一会用布过滤,只要水,不要滤住的渣滓这就算成了。可以装在瓶或罐里,上面滴上几点油然后把口封密,不使与空气接触。使用时每一斤药水对一百斤凉水,搀上三两豆面调成稀浆糊水就向麦苗上去喷。保存的药水如果里边有了结晶物,可略加热即化开。
2、骚依刀(其农场有,是一种日本药其成份主要是石灰与硫磺也叫石灰硫磺合的)。
可用药二两多,豆面一两(或胰子一两)水三十斤(一洋油桶)。先少用一点凉水和药调成稀糊,对到水里,再把豆面也少用点水调成糊,对在一起搅拌一下就成。用以喷洒麦苗。
3、三共鱼油石碱水(日本药农场有)把石碱水四五两装入一个小布袋里放到三十斤凉水里,用手揉搓,使与水溶合,即可喷用。
4、鱼油胰子,(也是日本货,也叫阿滴丹卡石碱,各农场有。)
把胰子三四两切成薄片用二斤热水浸开(或用火熬开)再对入三十斤凉水,即可喷用。
5、地力斯粉,(日本药,农场有)用二两药,三十斤水二两豆面(或一两用子)。
先把药用少点凉水在碗里化开,同时把豆面也用少点凉水化成稀糊(如用用子就把用子,切薄片用开水浸开),然后先把药水对在三十斤凉水里(一洋油桶即可),搅拌一下,再把豆面糊倒入搅拌一下就可喷用。不但可治火蛛子,又可治菜牛子。
6、白面浆糊水。
一斤白面先用五斤水熬成稀浆糊,然后再对在七十斤凉水里搅匀,就可喷用。
除农业处所指出的药方外,另外还有其他土治法:
一、烟茎水。用烟茎一斤,水十六斤,泡两昼夜即成,喷用。
二、肥皂煤油混合剂。用肥皂(最好的肥皂)一块,开水三碗(平常用的吃饭碗),煤油一两,做成混合液后,一碗混合液再配八碗清水即成,喷用。
三、用胶泥水洒在叶上亦有相当效力。
四、捣烂苦树皮,和上些柴灰,在清早有露水时,向生火蛛子之植物上撒。
五、把病苗拔丢烧毁(病苗少时可这样)。
六、火蛛子是怕水的东西,所以大量用水喷洒几次即可消灭了。
七、用两头蒜捣烂对上一桶水也能治。
八、为要防止传染,可于病苗四周,掘一小沟,沟里撒上柴灰,沟挖宽七寸许深一尺,也可防止传染。


第4版()
专栏:

  石家庄市农民服务所试办中的几个问题
夏景凡
石家庄供销合作总社在本市试办的农民服务所,两月来解决了将近一千农民来到本市的食宿问题,并以低价供给农民煤炭四百多吨。每个农民平均在一顿饭和一宿的开支上至少就节省二十元人民币。每斤煤炭平均低于市场百分之十。另外还帮助这些农民推销和购买的货物有:棉花、土纱、土布、小米、小麦、谷糠、麸子、白菜、山药、食盐、香油、棉籽、肥料水车、农具………等和一切零星东西。这些被照顾的农民已实际体会到人民政府对他们的关照越来越周到。
该所没有开业前,首先做了以下几项调查研究:一、了解农民进城后的情形及一般要求。二、调查本市与乡村的供求关系和物资交流情形。三、调查农民与市场来往情形和食住的地方。接着一面派人到附近赵县、乐城、元氏、获鹿等县进行宣传,并在四十余村建立骨干联系人员,又在周围二十六县内配合行政与县区生产推进社散发广告,和进行口头宣传;该所布置得象乡间“起火店”一样,后来大门上挂起一个“笊篱”。这是农民所熟悉的记号,它说明着这里是个可以食宿与草料具全的地方。
  如何经营业务?
对于该所在试办之初采用“大车店和货栈的混合业务”,由于大车店与货栈虽是农民接近的地方,但它的业务对象是为商人谋方便,是帮助商人剥削农民的居间者。而农民服务所的服务对象正与大车店与货栈的意图相反,是专为农民谋方便的。因此利用这一业务方式只能取它与农民接近的地方,而不能有它旧的内容。这在该所成立之初,对这一点认识不够明确,因而曾为个别商人奔走过,但已很快的纠正了。
为了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各式各样要求,必须首先与各企业部门取得密切联系,请各企业协助代收代购,保证对该所介绍去的农民的买卖上不能吃亏,并尽量给予方便。这一工作该所已经下过不少工夫,但农民的需要繁多,还须要更普遍的建立业务关系。另外在两个月的试办中感于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服务所本身要不要经营货物,如本身只负介绍责任,而农民运来的物品中的质量既不统一,而且又零星,几丈布、几斤花、几十斤草,还有一些冷门的消费品,如几斤蜂蜜、几斤药材……以及不可预计的零星物品,这些如一一介绍出去,确有很多的困难。如果服务所本身收了,因为有些东西不见得能很快的销出去,这笔资金的积压和东西的出路就无法处理;假如这些零星东西不帮助农民推销,那就没有解决农民的这些困难。尤其持零星东西者大都是生活较苦又是自己拿来的老实农民。处在这样情况下,该所在这一段试办工作中,是由服务所收进了,好在东西还不算太多;为了应付将来更多的这类情形,不但要联络各工厂、商店,又须要把联络伸长到直接消费者和远道来的客商。现在已有些机关伙食上自动向该所订购山药,大车店订购谷草的情形,这样不但减去了中间手续,又为了买卖双方直接谋到方便,可谓真正达到服务的目的。但如直接与消费者普遍发生关系,又会应接不暇,所以更进一步与现有各合作社取得密切联系,尤为重要,以便服务所尽可能不经营业务。
这些天被照顾的农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附近各县的,他们除了要求该所售予煤炭外,最大的要求是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附近的和更为广大的农民在进城后的买卖上依然求诸市场。就是到达该所的农民自动要求帮助他们买卖的还不够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该所将在扩大地址后,试设一农民各种需要物品和农民要求寄卖的东西的货样展览室,这些货样是各企业单位和农民请求代销的,并标出价格,使农民在一室中找到他所需的各种东西,城里人要买农产品或农副业生产品也可以到该室去找。选定货样后再事介绍成交。
该所的经费问题,原则上是自供自足,它的来源是在各公营企业以最低价格供应的物品中略加利润,转售农民。如目前正太煤铁店照成本供给该所的煤炭,该所加上利润,仍低于市价百分之十,以这里的盈余来补充住宿的免费和吃饭的不赚钱以及其他业务开支。预计将来尚能维持。
  工作方法的改进
走进该所的农民一天比一天多了。他们携带的物品,有下至葱韭芥蒜,有五谷杂粮,以及各式各样的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副业生产品,还有是转运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农民到城里要办的事除了购买可以预计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外,小到几个铁钉和到药房配个单方。他们不惯于开发单打收条之类的手续,往该所存货,往往是放下就走,取时自己去拿。所以在工作中,必须注意不要订定许多繁杂的手续,而另方面,又注意耐心的来说服农民,使其愿意接受一些必要的手续。
近来十几个工作人员招呼每天来往不到百人的场面,已经是从天不亮开始送老乡上路,一直到夜晚十二时都还不能休息。他们忘记了疲劳,没有丝毫怨言,可是这究竟不是办法。这里存在一个严重问题,是科学地分工和工作人员本身对于城市各种事物的熟悉。本来这样复杂和琐碎的工作,易处于被动,而工作人员对市场情形和各种货物的知识既缺乏,又没有科学地分工,那就显得更为被动和忙乱。目前该所正在研究详细分工和加紧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不然这就会成为业务进展中一个最大的障碍。
由于农民过去在城里吃亏的经验很多,对买卖上总是问东问西怕上当,尤其对于“秤头”上最为担心,因此,初次到服务所的农民很是担心,时常校验该所的秤,当农民第二次和第三次到服务所时,常听到他们说:“你们这里的秤很对。”可见他回去时也都校验过。所以负责任、守信用、多为农民打算是这一工作推进中的先决条件。
来往中的农民大多数是老解放区的,民主生活过得久了,一般都有相当的政治水平,在该所宣传工作上,提到办农民服务所是共产党的政策,是政府叫办的,并说明服务所的任务和意图,他们听来最表欢迎也最相信。所以在服务所工作人员的服装上,当初有人提议一律穿便衣,以便接近农民;可是这些天的事实证明,农民对于几个穿便衣的工作同志反没有对接近穿制服的同志来得自然和亲切。相反的他们对于城市人的装束还有些看不惯,虽然这只是单凭形式上着眼的地方,开办之初也是应该注意的。
根据以上情形,就感到在这里工作同志的政治水平很要紧,这里的工作者既要能和农民接近,又能了解他们的困难,还是替他们打算。与此并重的还要熟悉城市一切事物,不然服务就不能周到。目前该所干部在这一点上都正在努力学习。
   一九四九、三、三十


第4版()
专栏:

  一种多产作物
 甘薯
朱凤绥
 一亩甘薯三千斤
在今年华北人民政府对于农业生产计划中曾经提出要种植多产的食粮作物,甘薯(白薯、红薯、山芋)就是这种作物之一。
甘薯的产量,老乡都知道,一亩本地种最少可收一千斤;若是日本种“胜利百号”最少可收三千斤,最多可收四五千斤;以四斤合一斤小米计算,最少一亩地可生产相当二五○斤小米的庄稼,多的可合小米一千余斤。这产量比任何食粮作物的产量都高。同时甘薯的营养价值也不坏,据分析甘薯磨成粉后的营养组成为:水分 一二·二七%粗蛋白质
 六·二五%粗脂肪 一·○二%灰分 二·六○%炭水化物 七○·七%粗纤维 二·八四%
又每一市斤甘薯粉可生热量一、六二五卡路里(一人一天约需二、八○○卡路里)。故无论产量、营养价值等各方面,在一九四九年大生产运动中,要求群众广泛增产甘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老乡们大部也明了栽植甘薯的利益,然并不愿大量栽培,推究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一、甘薯产量虽高,但不好贮藏,易腐烂,损失太大。
二、口味不佳,偶吃一两次觉得还可口,当做粮食每天吃就不好吃啦。
三、甘薯较经营别种庄稼需要更多劳动力。
以上的三个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在贮藏困难方面,因甘薯含有七○%的水分,甘薯的腐烂、生虫全是水分做怪。除必要的种薯外,咱们可把当做食粮的甘薯切成薯片晒干,或磨成粉贮藏,就易于保存。贮藏种薯,只要注意通风,发现烂薯即行捡出,即可防止腐烂。至于口味不佳,可以介绍几种制作方法,一定令人乐吃:
一、以甘薯粉三成加入玉米面内蒸窝头,吃起来就比纯玉米面的粘、甜、香,口味很好。如烤成贴饼子,味更香美。
二、以甘薯粉三成掺入白面,发面后蒸馒头,不但好吃还可发的大。亦可做烙饼或烤烧饼。
三、以甘薯粉捏成小团子蒸吃,其味甚佳。有的老乡说多吃了甘薯常会烧心,胸里发闷,这是因甘薯皮有一种消化酵素,用甘薯粉做出的东西,就不会烧心。
四、掺入白面内炸油饼或麻花,味甚香甜。
五、以甘薯粉合水捏成团子,蒸熟切块,掺入小米内煮饭或粥均好吃。
六、合水捏成如手指头大的条儿,在酱油汤里煮吃。
甘薯自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但甘薯并不是需用多量的畜力(用牲口),而是需用较多的人力,并不需重活儿,妇女儿童都可胜任。老乡们可以动员家庭妇女儿童下地,如果种日本种的甘薯,蔓短,只要在中耕除草时顺便翻蔓一两次就可以。可节省很多劳动力。
    甘薯的栽培管理和收获
栽春甘薯用的地,秋收后须加耕耘,第二年再行春耕,每次雨后施行耙耢,使其表土细致以保土壤水分,至五月上旬施肥,培成鱼脊形的土垄以便栽植。垄脊应宽大,中间形成沟式以防春旱夏涝,砂土地带可不用培垄,就平地栽植。夏季栽培(种麦茬儿)用垄脊式者为多,于小麦收获后,即将地耕起,培高垄脊以便栽培。
一、土壤与肥料
土壤中所含肥粉成分,经华北农事试验场(抗战时)分析结果:氮○·○八%,磷○·一五%○·四八%,甘薯须要钾肥最多,所以华北土壤最宜栽植。施肥量以每亩上粪一千五百斤至二千斤为宜。如经济宽裕可加施豆饼,此外应特别注意施草木灰肥。老乡们种麦茬儿多不施肥,实际是错误,今后应与春甘薯同样施肥。
二、栽培法和栽植期
栽培时,把薯秧下端约三寸许培于土中,灌水渗透,再用干土覆盖。华北春雨甚少,栽后应继续浇水,以防枯死。甘薯栽植早晚,影响收获甚大,华北以五月上中旬栽培最宜。种麦碴儿,则须于小麦收割后栽植。如能在小麦收获前,种于麦行间更好。
三、栽植密度
老乡们普通一亩种一千棵,最多二千棵,影响产量甚大。据研究,每亩可种二千五百棵到三千棵。老乡们不妨一试。在华北春雨少,种后,在五六月应勤浇水,七八月雨水很多,无须浇。九月间蔓叶茂密,亦应少量浇水。
四、管理
为免除土壤中水分被草吸收,应常锄草中耕,防其蒸发,须在雨后地面稍干时中耕一次。在雨后地干时,自蔓长二尺五寸起至九月中旬,须翻蔓五六次。日本种的蔓短,仅于中耕时顺带翻一二次就可。
五、收获
自秋分至寒露前为收获时间,但气候温暖地方可延至立冬前收,不可过早。但“胜利百号”等日本早熟种,如想要在甘薯地种秋麦,也可于秋分前收获,以便栽植小麦,但早收的甘薯只限于吃,不能做种薯。收获时可先将梗蔓从根割去,再用镢掘刨。以品种、育苗、施肥、栽植密度等不同,产量有多有少。本地种普通一亩收一千斤至一千五百斤。日本种可收三千斤以上。
华北甘薯的产量,本地种和日本种可差一倍。希望今年老乡们种的尽可能多找些日本种。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计划推广的品种有“农林四号”、“胜利(九州)三号”,“胜利(九州)四号”、“胜利(冲绳)百号”第四品种。已在石家庄华北农场和北岳、太行、冀中各区开始推广。北平解放后,北平西郊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也正在准备大量繁殖和推广,这些优良品种,具有产量大、蔓短粗、容易活、早熟、不用翻蔓等特性,咱们希望老乡们今年能多种点春薯和麦茬儿的夏薯。
写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4版()
专栏:工作研究

  从切山药片机说起
 谈推广农作技术的经验
前年夏天,我在定县留宿村认识了一个叫张不服的农民,这人心灵手巧,从没投过师,可是泥、瓦、木、铁的活全会做。他曾经用木头做了一辆自行车,一样的能骑。……做了一辆人推的水车,做了一辆出八根线的纺车……就连他家里用的油灯,也非常特别,盏上有一个夹灯捻的铁丝圈,即省油又明亮。他种庄稼,也和人不一样,常常出些新花样;黄瓜苗上接豆夹,长出的黄瓜来又长、又脆、又多……我觉得这个人对于农作技术的改良和推广的工作上很有用处,所以时常找他闲谈;有一次他偶而和我说了一件事,虽很平常,但增加了我对这问题不少知识。
他说,有一年他上县里参观了一个农业展览会。展览品中有一架“切山药片机”。这机器非常灵便,只要把山药塞在机器里,手摇机把,片如雪下,比起用手来切,何止快十倍。这一带盛产山药(红薯),是主要食粮之一。每年除了把一部分的山药下窖外,大部分都用刀切成片,以便晒干保存。但得一刀一刀的切,很费功夫。所以参观的人一见这么架灵便的机器都很感兴趣。
但张不服看了,就断定:这架切山药片机好是好,可就是推广不了!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这架切山药片机始终连一架也没推广出去。到底是什么道理呢?他说,切山药片一年也不过切几天,所以平常人家就连切山药片的刀也并不是一家一把,用时还得向旁的人家去借,谁还去买这架机器,这机器固然便宜,但比起切山药片的刀来要贵十倍。其次,这切山药片机固然用法简单,但也得经过一个时期的练习,这一点就难行得通。
这架切山药片机虽是件小事,但对于农业技术的提高、改良和推广,却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启示:
首先,农业技术的提高、改良和推广,必须要照顾到农民现有的经济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将会落空。一切农业技术的提高、改良和推广,第一必须是大多数农民最迫切需要改良和提高的技术:如治蝗、浸种、防旱、防涝……等,首先着重到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面。
第二、必须是农民目前力能所及能够办得到的,这样才能普遍推广。过去我们推广过“活底粪篓”、“五一水车”……等,虽然获得了不少成就,但还不能普遍推广,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已有了的农具,叫他重添置一种新的农具,他先要考虑的是合算不合算,若这新的比旧的没有显著的效果,但有一分奈何,他就尽先凑合着旧的用。又比方过去我们的报章杂志上,曾经介绍过不少科学的农业知识和办法,确实起了不少作用。但有一些也实在是比较“遥远”一点!记得有一回介绍了一个杀蚜虫的办法,每亩地用煤油一斤,还有若干西药……,民校教员拿这念给农民们听,农民们听了嗤之以鼻,继而微笑,仿佛听了“今古奇观”一般。这就可以想见这办法即使十分有效也就很难行得通的了。
第三、农业技术的改良,提高与推广,千万别想一下子全面推广,必须一步一步的来。先选择几户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切切实实做出一点成绩来,先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看。这样比任何宣传都要紧;大家就会跟着学。
第四、农民中原来也就有很多合乎科学的农作技术,所不足的是很零碎,不系统,只要我们去掉一部分不合乎科学的。把合乎科学的加以收集、辨别、系统化而加以提高,再加以普遍推广,比起生吞活剥的来介绍“科学技术”,定会事半功倍。
凡合乎以上数点来进行农作技术的改良、提高和推广的,成绩就显著。如治蝗——从治蝻到打成虫的一整套办法,就是群众喜欢接受的。


第4版()
专栏:科学常识

  钟表的历史
一天一夜,二十四点钟,大家都知道是代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很早就有人想法子,将时间分成时与分,利用各种办法来计算。最初是用一定粗细的腊烛,上面分成二十四格,烧了一格,便是一小时,一支烧完,就是一天。这是古式的钟表,不过不很靠得往。还有一种是日晷,用一块金属棒,插在分成钟头的斜盘上,每过一小时,日光就移动了金属棒的影子,到盘的另一格。这样,从太阳出来一直可以记到太阳落山为止。但是如果阴天或雨天,日晷就失去了效用。
还有一个老法子,就是水钟。用一块钟面放在一个水箱上,水箱下面有一个小孔,水就不断的等速度的往下滴。水面上浮一块木头,木头上连一根线牵住一个齿轮,齿轮旋转的时候就能使钟面上的一个针跟着旋转。水箱里的水,有一定量,刚好一天流完。水低下去,水上浮着的木头也低下去,于是就牵动齿轮使指针旋转。这当然不太准确,每天还要加一次水,而且水钟只有一个针,只能计时,不能计分。
至于现代化钟表的发明,是在中世纪。因为在这以前,有着必要的智慧和教育的人是贱视而不屑劳动的,而从事着劳动的奴隶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精细的工具,所以第一只自制造出来,已是手工业工人自己各个占有他己的工具,而个别地又是行会会员的那一个社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