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每个干部都应精通业务
 东北铁路总局
 考试干部业务
分局局长处长廿五人参加八名考得满分三名不及格
【哈尔滨讯】东北铁路总局于十月十五、十七、十八三天,在铁路文化馆的大厅里举行全路第一次干部技术管理规程的考试。考试采用口试。以余光生总局长及各部负责人组成考试委员会,每次考试四个干部。考试时,先考车务,轮流向被考试者提问题。车务问完了,接着就问机务,以至工务、电务。大约一个多钟头,四位干部对技术规程的了解程度,就测验清楚了。四位干部考完了,再来四位;三天之内,一共考试了二十五人,内有分局局长级八人,车务处长级七人,电务处长级四人,工务处长级五人,特等站长一人。
考试结果,得满点的八名,八十分的十一名,六十分的四名,不及格的三名。分局长级干部中,长春、牡丹江分局长王知白、胡景祥同志的成绩均好,车务处长级干部中,以哈局车务处副处长张宠为最好,应对如流,非常熟练。沈局车务处长王树恩、哈局车务处长杨国辉、哈尔滨站长岳烈等同志均得满分。工务部门哈局工务副处长林暾、沈局工务处长刘汉东考得最好,齐局邢文英亦得满分。
考试结果暴露了吉局、锦局、佳木斯分局干部学习较差。最糟糕的,要算吉局工务处长邓维康同志。问他:“道叉由几部组成?”答复是“不知道!”,再问“你能画道叉的样子给大家看看?”答复是“不会画!”如再问遮断工事掩护方法如何?答复半天,文不对题。当时有一位考试委员提了这样问题:“邓同志,技术规程你看了一遍没有?”答复是“没有看过一遍!”另一位考试委员说:“邓同志,你没有技术规程吧?让我们送你一本。”他答复:家里有。
根据以上结果,总局长对考试成绩优良者予以鼓励表扬,但同时告诫切不可自满;对及格者则指出仅仅及格对一个负责干部来说,是非常不够的,对不及格者,特别对邓维康处长,则严厉批评,限定两个月以后再来考试,如再不及格,只得撤职。其他因故未到的干部应定期补试。考试以后,有一位不及格的分局长搔搔他的头顶说:“不学不行啦!”


第2版()
专栏:

  东北汽车总厂创新纪录
 王延隆改造压延机
 道钉产量超过伪满标准
【本报讯】东北汽车总厂制钉一厂在创造新纪录运动中,工友王延隆与技工合作,改造压延机,复活了南厂的压延部,并提高了北厂压延机的效能,由日产道钉一吨半到日产四吨半的新纪录。王延隆工友为了克服不能压三寸方铁和经常折断滚子的困难,他自己画出样板改造了压延机的滚子沟,减少每次压延的差度,增加每一个滚子来去压延的次数,过去第一个滚子来去共三次,经他改造后可以来去压延六次,使三寸大方铁顺利的通过,并消灭过去伪满时代三天两天发生毛病停工的现象,把整个制洋钉部活跃起来,达到日产三吨洋钉。当王延隆改造压延机成功时,北厂还停顿在日产一吨半的水平上,较伪满时日产三吨还差一倍。王延隆又同样改造了北厂滚子沟,增加了每架滚子来去的次数,使一串的压延机代替了两串压延机的工作,并且使过去只能生产四、五、六分道钉方铁的压延机,现在能够生产三、四、五、六、七、八分和一寸、一寸二分各种的圆铁和方铁,使全厂九月份日产道钉一吨半提高到现在日产四吨半,超过九月份的二倍,超过伪满时日产三吨的百分之五十(用煤和工人数都未增加)。此外王延隆工友还改造大炉的送料机,使送料大为方便;修理埋在灰堆中向来没有人知道的洋井,解决了压延部用水的问题。


第2版()
专栏:

  鞍山炼钢厂只顾出钢快
 温度不够浪费甚大
【本报讯】东北消息: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自开展创造新纪录和试行超额奖励制度以后,各班都掀起了生产热潮,创造了新纪录,但也发生了不注意质量和严重的浪费现象。本来炼钢的温度要在一千六百度左右为合适,但是平炉班的各炉,为了提高自己炉的生产量,只要钢内炭质成份和其他化学成份合格,不管温度够不够,就争先恐后的出钢,结果因为钢的温度不够,钢质发凝,平炉出钢口就很难打开,所以必须得用氧气来烧,有时一炉即用八桶或十桶的氧气,据统计十月份上半月,平炉出钢使用氧气就达一百六十六桶,造成很大浪费。同时还因为钢的温度低,过去淌一罐六十吨的钢水,仅用三、四分钟的时间,但现在有时却用十五分钟。本来钢的温度就低,往罐里淌钢的时间又长,再到造块班往模子里漏钢块时,钢的温度更低,因此还得用氧气来烧;又有时正在漏钢中间,就漏不出来了(因钢水凝住),时间一长先漏在模子里的钢水,势必发凝,就是用氧气烧后,再漏出的钢水也不能接成一块。那个没漏满的模子里的钢水,就变成废块了(因为不够一米三高,轧钢厂不能轧)。最后装钢水的罐里,沾的凝钢最少也有一吨重;最多到过十九吨。因此十月一日至十五日之间,又使用氧气一百四十桶;又因钢的温度不够,而造成的废钢块有二八四·七吨。领导上发觉了这些浪费后,首先召开了技术研究会,并对负责人员进行了批评。又决定:以后如果温度不够,不准出钢;煤气不够,宁可停一个炉,避免各炉乱抢煤气现象。从十月十六日开始,一周间已收到效果。平均一炉仅用○·五桶氧气;罐里沾的凝钢,平均○·六吨强。现还正在继续克服中。


第2版()
专栏:

  河南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方针
 发展贸易加强运输
打开工农业产品出路
【本报讯】河南省工商厅于十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今冬明春河南全省的经济工作方针与具体步骤。
会议首先检查了今年五月第一次经济会议以来的实施情形,认为第一次经济会议确定沟通对外贸易及内地物资交流的方针是正确的。从五月以后,先后与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开始建立了贸易关系,河南特产(棉花、油类、药材、皮毛等)大批输往天津、上海等地。郑、汴、许、漯四市从五月至八月四个月内,输出量达四百八十万零三百八十吨,输入量达五百六十六万五千三百五十二吨。另外,一般的农产品也大批的输出。城乡关系也随着起了显著变化,城乡往来开始恢复,如开封市五月至八月四个月由乡村输入的棉花即达六十六万七千四百八十斤,输往乡村颜料一万四千七百四十六斤,食盐九百五十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八斤。由于工商政策的端正,资本家顾虑逐渐减除,开始大胆营业。据不完全统计,仅汴、郑、许、朱集、洛阳五个市工商业从五月至八月增加二千二百余户,摊贩也普遍的减少或转业。有的行业更订立了集体合同,劳资关系比较协调,生产情绪提高。在税收方面,适当的减轻了夏季营业税。行政管理上,开辟市场,集中摊贩,打击了投机分子,颁发了营业证。但在执行政策上还存在着左右摇摆的偏向:一种是过高的偏重了工人利益的“左”的情绪,一种是偏重维护资本家的右的倾向。部分干部存在着盲目性,对某些不守法的资本家过于迁就,这些偏向今后应加克服。
会议根据这种情况,确定了今冬明春的工作方针。决定进一步开展与恢复贸易,加强运输工作,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给工业农业生产打开道路。在城市中,公营贸易要大量吸收烟、棉、粮、油料、猪鬃、硫磺、保证与粮食食盐一定差额,并协助供销合作社,继续打开土产销路,使货畅其流。其次在乡村中,要依据销路进行指导副业生产,组织运输,大力提倡群众种植烟、棉等特产。


第2版()
专栏:

  津商会欢宴农民代表
广泛交换城乡供求意见
 工展四五两日观众近七万人
【本报天津专电】河北省来津之农民代表五日上午继续参观工展,下午应津市商会邀宴,并举行座谈会。在参观工展中,他们仔细研究,并向津市工业界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加强城乡间的贸易关系。下午五时,津市商会设宴欢迎,商会主任毕鸣岐对河北省农民为争取中国人民胜利的功劳表示无限敬意。天津市公安局长许建国希望农民和商业界团结,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戏剧界梅兰芳由京赶来参加,他非常敬佩中国农民的伟大供献。农民代表在致答词中,感谢津市商业界的招待,并保证促进城乡间的贸易。餐后举行分组座谈,由农民代表津市各行业代表及有关机关共同参加,广泛交换意见。在座谈会上,各专区农民代表,介绍了农产品概况,提出对城市的要求,各行业代表亦提出了对农村的希望,津工业界定六日晚欢宴招待农民代表,亦将举行座谈会。工业界并赠送每位农民代表毛巾和手帕各一件,以资纪念。
【又电】四、五两日天津工业展览会的观众将近七万人,山西省农民代表一百一十一人已于五日抵达天津。


第2版()
专栏:

  精通业务是正确领导的保证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九日真理报社论
列宁——斯大林党,是苏联人民一切胜利的组织者与鼓舞者。做为一个执政党,她肩负着决定国家命运的全部责任,意志坚强充满信心的引导着国家前进。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斯大林同志引导下,苏联已经成为具有头等社会主义工业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先进社会主义农业的国家。社会主义已经毫无例外的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取得了胜利。
我们党做出了进行改造与建设工作的光辉范例。社会主义国家光荣的经受了卫国战争的考验,目前正在顺利解决着战后建设任务,其在短短历史时期中锻炼出来的坚不可摧的威力,是共产党建设智慧不可置辩的明证。
布尔什维克党力量的泉源何在呢?它首先在于:我们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以马、恩、列、斯伟大不可战胜的学说为指南。这伟大学说正确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需要,使党在解决我们建设事业中最复杂问题时永远不犯错误。在自己全部领导工作中,我们党向来依靠文化与先进科学技术界的一切成就。
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多方面的活动,都是有着巩固科学基础的。真实的科学性,深刻而全面的精通业务,是我们党的活动最出色的地方。她的每个决议,每个指示,都总结着群众在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巨大经验。
假如我们党的干部不能顽强的精通科学与掌握技术,那么,我们党就不能如此成功的领导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列宁和斯大林号召每个共产党员,艰忍刻苦的学习科学,深刻的钻研业务。还在改造时期的头几年,当苏维埃国家刚刚开始巨大规模建设的时候,斯大林同志说过:
“要建设,就要知道,要精通科学,而要知道,就必须学习。学习!要耐心的学习,顽强的学习!………
精通科学,在一切知识领域内培养出新的布尔什维克专家,干部,学习,学习,最顽强的学习,这就是我们目前的任务”。党已经为国民经济各种各样的生产部门,培养了数万乃至数十万个熟练的布尔什维克领导者。这些干部高贵的品质、锻炼、技能鲜明的表现在他们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工作中。根据先进科学技术的材料,他们正解决着最复杂的问题。遭受过德寇占领地区的大工业企业的党的组织和生产领导机关,经过了一个很短的时期以后,正在顺利解决着为他们在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中前所未见的生产任务。在领导以先进农业生物学的成就为基础的农业方面,情形也是这样。
为共产主义建设过程所规定的复杂任务,对我们负责领导工作的干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着顺利解决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我们党务工作的负责干部,应该不疲倦的提高自己科学技术水平,扩展自己的眼界。为着正确领导工厂、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的工作,现在仅有普通常识,已经不够用了,需要有管理经济与生产技术的具体的深刻的知识。
共产主义建设的利益,要求我们目前在工业部门中,尽一切方法加速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技术方面的改进,没有在组织劳动力方面的改进,就不可能在企业工作中达到进一步的高涨。所以很自然的,在工业区党的组织面前,全然提出了下面一系列的任务,要精通先进的技术科学,要使它更加完善,要深刻钻研管理生产的经济学。
共产主义建设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农业新的更为迅速的高涨,要求在国内造成农业产品极为丰盈的状态。为着善于领导农业生产,党务工作者应该精通体现于米邱林先进生物学中的改造自然的科学。
在目前条件下,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现对一切思想教育工作部门的领导,要求我们干部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深刻钻研科学、文学、艺术领域内的问题,要求我们干部善于利用党的一切宣传武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要实现领导,就必须精通业务!
不关心提高自己思想政治水平,不关心扩展自己眼界的党务工作者,已经再不能证实党和人民对他的信赖了,这样的工作者,将必然落后于生活而被拖在事务发展的尾巴上。
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不愿刻苦学习科学钻研业务的领导者。斯大林同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底任务”的演说中,说这样的领导者很象谢德林小说中的瞎知事,他们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签署文件,如果你要他们谙通事理,精通技术,变成内行,那他们就会连说几个“不”字。
自然也必须指出:象瞎知事那样的“行动家”,在我们这里已经是绝无仅有的了,不如此指出,是不公平的。但是,正因为他们是绝无仅有,也就更加不可容忍。我们绝大多数党的组织,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是精通业务的,是充分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最近期间以来,党务工作者在提高自己思想政治水平,扩展自己科学技术眼界,增加经济学知识等方面的努力,是大为加强了。
列宁说过:
“要建设共产主义,就要掌握技术,掌握科学,要使得技术与科学,为更广泛的阶层所接触”。
我们一切党务工作者,一切共产党员,于尽自己首要义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之同时,还应该不疲倦的掌握科学技术材料,经常的把科学技术知识输送到广泛的劳动群众中去,这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但是,正如斯大林同志所指示的,科学、技术经验、知识,——凡此种种都是可以求得的东西。今天没有,明天就会有了。这里主要的就是要有布尔什维克的热烈志愿去精通技术,精通科学。只要有热烈志愿,那就一切都可办到,一切都可解决。
                         (萤译)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完成种麦
一千五百万亩麦田全部下种
 作到了深耕细作增肥浸种
【新华社太原四日电】山西省全省一千五百余万亩麦田,现已播种完毕,有些地区的麦田,已长出了碧绿的麦苗。今年全省种麦工作,由于各地自九月初起霪雨连绵达半月之久,推迟至秋收时节才大规模开始,各地劳畜力都全部动员起来,进行突击抢种。仅翼城专区就有三十万男女劳动力和七万六千余犋牲口投入秋种运动中。种麦中各地普遍地注意了深耕细作、增施肥料和浸种选种等工作。全省有一千万亩麦田做到普犁两遍以上,有一半麦田作到“犁三耙二”。增肥方面,据晋北忻县等县六个区另一百二十三个村的统计:事先共割蒿沤肥二千四百八十九万余斤,积杂肥二百二十余万担,平均每亩上肥在四十担左右。晋东南平顺县每亩达七十五担,超过以往任何一年。为了防除病害,各地都进行了浸种工作,晋中十九个县在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的帮助下,有百分之四十的麦田的种子经过浸种或拌种。长治专区浸种者,占麦田总数百分之八十。在精选麦种上,仅武乡、壶关、盂县三个县,农民自动调换优良品种达八千二百石。各级人民政府并整顿和加强了烈、军、工属的代耕工作,老区在“先军属后自己”的口号下,采用包耕包产办法,一般作得较好。山西省人民政府并有重点的贷发麦籽四千余石,帮助灾区烈军工属及贫苦农民解决种子困难。


第2版()
专栏:

  京市私营经纬织布厂工人
团结资方发展生产
 产量增加职工待遇得到改善
【北京讯】京市私营经纬织布厂工人,团结资方恢复发展生产。该厂现有电力织布机十八台,人力织布机三十四台,提花机六台,起绒机一台。抗战前工人最多时曾达二百四十名,抗战中受日寇侵略经济的排挤,生产逐渐萎缩,抗战胜利后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摧残,该厂生产更趋减低,最后终于全部停工。
北京解放初期,该厂股东与一般私营工厂厂主一样,存有疑虑和观望的态度。三月初,西北办事处曾向该厂订货,要求半月内完成四百匹洋布。据该厂经理估计最低要二十天才能完成,不敢接受,但工人们却主动的去找经理保证按期完成,厂方半信半疑的与该办事处签订了合同。该厂工会小组当即动员全体工人,并找回原来在该厂生产的女工开始生产。几年来从未全部开动过的十八台电力机,全数开动了。工人们为了赶期交货,另外又开了三台人力机,有的工人还在下班后自动加班;同时厂方也采纳了工人的建议,实行累进工资制,因之产量迅速提高,最高的每人每天织布四点二三匹。由于全体工人的努力,十三天即完成了四百匹洋布的任务,净赚线二十捆。此后,该厂在本市公营贸易公司加工生产的扶助和全体工人的积极生产下,产量逐月上升,三月份出布六百七十匹,六月份即增加到一千二百二十一匹。
今年五月,该厂经理参加了本市私营资本家座谈会,听了私营大华窑业公司经理陈荫棠报告厂务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后,即在该厂建立厂务管理委员会。初期因缺乏经验没有明确分工,不起作用;八月初经工会小组建议,又改选了各部门负责人,健全制度,使厂务管理委员会能起到积极推动生产的作用,在生产管理方面,曾作了以下的改进:一、组织厂内七个散闲工人参加打轴,节省了一个工人的开支。二、工会小组经常开会检查成品的质量,讨论怎样提高技术水平,使产品能合乎公营花纱布公司所规定的标准。三、自九月份起把全厂七十多个男女工人分为日夜两班,延长机器的生产时间,这样使九月份产量突增至一千八百二十五匹,使该厂八月份盈利四十五万元,九月份盈利四十七万元,把生产背月变成了旺月。
工会小组在劳资两利的原则下,根据工厂的营业情形和可能条件,争取改善职工待遇和福利事业;厂方也因业务好转,愿意接受工人的合理要求。现该厂电力织布机工人工资,每月按一百一十匹的标准产量计算,已从一百五十斤小米增加到二百零七斤。在福利方面,职工疾病诊疗费在二十五斤小米以内的由厂方负担,超过二十五斤部分厂方津贴一半;工人每隔半月并有例假一次。此外,工会小组并通过阶级教育,解决了工人与职员隔阂,加强了职工团结。九月十六日该厂已正式成立工会,并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今后该厂工人将在工会领导下,继续与资方团结努力,恢复发展生产。


第2版()
专栏:

  京汉路石保段抢修竣工
 七日正式通车
【本报石家庄专电】京汉路保石段抢修工程,已于本月三日胜利完成,当夜试行运转,情形良好,并定七日正式通车,作为对十月革命节的献礼。该工程共历时一百五十五日,在铁道兵团第一工程处和沿线人民的协助下,战胜河川及器材缺乏的困难,使该工程提前三日完成。


第2版()
专栏:

  京市工业参观团参观东北工业后发展工业有信心
【北京讯】北京市工业参观团于上月二十五日在沈阳曾参观铁西工业区及鞍山、抚顺等钢铁工业,并学习了东北各工矿企业正在开展的“创造新纪录运动”。此次参观,帮助京市不少工厂解决了许多问题,建国铁工厂刘公君说:“看了鞍山所产的熟铁方锭,才知道中国是能生产这些原料的,回到北京一定改良机器,扩大营业。”宝丰铁工厂经理李温和,发现机械厂需要的工作母机,如牙轮、铣床、车床、电滚子、麻花钻头、钻石刀头等,东北各机械厂不但都能制造,而且特别精确。他说:“北京各铁工厂可以放心大胆的发展生产了,精确的工作母机是不会缺乏的!”


第2版()
专栏:

  湖北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
【新华社汉口四日电】湖北省于上月底召开全省水利会议,讨论和布置了今年的岁修工作,并通过“岁修防护工程实施办法”及“防汛负担办法”等条规。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决定拨发大米二千万斤作为今年岁修工程费用,并将接收的旧有水利组织合并成立水利局,以统一领导和加强治水工作,防止来年水患。会议号召与会干部要把确保全省长约一千八百公里的江汉干堤,看成是一个光荣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会议并讨论了农田水利、堤工、发动群众贯彻合理负担、改善和加强领导等问题。


第2版()
专栏:

  京市劳动局
 订今后两月工作计划
继续领导各业签订集体合同调查研究公营企业劳保情况
【北京讯】本市劳动局根据“领导签订集体合同为主继续进行调解仲裁劳资纠纷,开始本市公营企业劳保情况调查,以逐渐建立劳保制度”的中心工作计划,订出十一、十二两个月的具体工作任务。
该局参照市总工会筹委会的工作计划,规定在今后两个月中将完成:领导签订并分别批准织染、火柴、地毯、鞋业、理发、油盐粮、小窑等行业的劳资集体合同;并领导浴堂、布业、百货、西药、茶叶、菜行、医院、铁工、化学工业、窑业、机染、缝纫、手工造纸、料器、油篓等行业的劳资双方,进行协商讨论,使能迅速成立集体合同或临时协定。同时,分别进行调查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并根据各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召开各种会议,如座谈会、研究会、批准合同大会等,对劳资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使其进一步了解政策,消除顾虑,进而签订集体合同,努力发展生产。对于已经签订集体合同的四个行业和过去调解或仲裁的劳资纠纷案件,该局将用直接调查及召集座谈会等方式,深入检查劳资双方具体的执行情况,了解对生产影响如何,以及劳资双方与社会反映等,以进行研究和总结经验,为明年签订集体合同与集体调解劳资争议打下基础。
今后两个月中,该局仍照原计划继续调查研究公营企业劳保情况,以准备遵照中央人民政府的法令草拟劳保条例草案,并处理与结束失业工人的就业工作。


第2版()
专栏:

  牢不可破的原则
 大连通讯之三
本报记者 田流
大连公营工厂现行的工资制度——七级工资制及超额、计件和技术改进奖薪制等,是一种很完善很合理的工资制度。它的特点是在生产困难的时候,使工人能维持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收入也在增加。所以工人们的生产热情经常是高涨的,人人都想提高自己的技术,都在努力完成和超过生产任务。
这种合理的工资制度是向苏联学来的,是经过长期摸索,接受了碰壁的痛苦教训之后,才去向苏联同志学习的。
一九四八年以前,旅大的重要工业的情况是很困难的。由于敌人溃败时的严重破坏,和蒋美匪帮的封锁,原料燃料来源断绝,大部工厂不能开工或只能进行副业性的手工业生产,只有一小部分工厂勉强的部分的开工,许多工人只能看管机器。虽然如此,当时的工资还是按“改善工人生活”、“养活一口半人”的“原则”制订的,因此工资标准较高。但又限于财政困难,只好在“养一口半人”的“原则”下将技术工人的工资压低,使工资等级间的距离缩小,最多的一级只差十斤粮,一般的是差五斤,有的厂只差一斤。各工厂的工资等级划分得零乱而不一致,有的分十级,有的二十级,还有二十八级的。虽然一九四八年初旅大行署颁布了七级工资制,但因不少企业管理干部认为是“苏联搬来的,不适合具体情况”,大都没有执行。有些厂表面上执行了,却又用加工、增加配给、食堂津贴、夜班粮………等等办法,维持着一九四七年标准的实质。这种不从生产出发的,犯着严重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一天比一天明显的暴露出它的缺点:技术工人普遍不满,不好好发挥自己的技术。“大家都是人,都是作工,就该分一份(工资)”的错误思想在工人中滋长着,老工人不愿教新工人技术,新工人也不积极的学习………工人闹情绪、干部有意见,领导上天天为解决工资问题忙得不可开交,甚至造成月月调整工资,还是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苏联经营和中苏合营企业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些企业远在一九四七年初就实行了七级工资制,一直没有变动过,生产却比公营企业发展的好,工资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比公营工厂提高了,工人生产情绪一天比一天好。这时干部们才觉悟到几年来在工资问题上苦恼碰壁,是由于没有“向苏联学习”。于是在今年初组织了参观团,到中苏合营的企业中,主动、虚心、诚恳的向苏联同志学习。在苏联同志热情的帮助下,才知道几年来天天为调整工资所苦恼的关键是工资制度的不合理,根本不是什么工资标准问题。虽然也常说“按劳取酬”“发展生产”等等,但在解决工资问题时就脱开“按劳取酬”这个制订工资的唯一原则,就忘记和“发展生产”联系起来一同解决。“熟练劳动与不熟练劳动间的差别,甚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存在的……因此工资也应按各人劳动来发给,而不是按各人需要来发给。”(斯大林)苏联同志对此原则是坚守不渝的。但我们处理工资问题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在中苏合营的船渠造船厂也发生过同样的情形,苏联同志规定好了的七级工资制,中国干部按规定领回来,每级之间又加个半级(有的还加三级)发给工人,评工资标准不是按照技术的原则,还要看他的政治态度,学习是否努力等等。
苏联同志对于工资等级和各级间的累进率是非常重视的(在苏联是由国家制定,任何人不能更改)。等级不仅表示技术的差别,还包含着培养干部造就人材的重要意义。苏联同志反复向参观团同志们说:“如果你的工资只比我高五十元,那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很少刺激我达到你的等级,是不是?”七级工资制就有这个好处,它等级大,能鼓励工人上进,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改进。它简单明确,便于计算,工人容易了解,使他知道经过怎样的努力就能争取达到他要达到的等级。七级工资制中的第一级工资标准,是根据一九四六年末大连的生活指数制定的,然后再根据工人创造的不同价值规定累进率。因为它是按着当地生活指数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在生产困难时,工人能维持最低的生活,也因它根据“按劳取酬”——按创造的价值拟定累进率,生产发展了,工人收入也随着增加。这应该是社会主义苏联和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里,处理工资问题的共同特点,它和资本主义生产越膨胀,工人越困苦的情况是完全相反的。
旅大地区在处理工资问题上,走了许多冤枉路,这教训是痛苦的,但却是十分宝贵的,因为它使干部更深深的懂得了,不但在原则理论方面应该向苏联学习,而且在实际运用到象工资这种具体而又重要的问题上,同样应向苏联学习。不仅在人民革命运动中应该“以俄为师”,在经济建设上,也要“走俄国人的路”。
这个教训的所以可贵,还因为它使经济工作干部懂得了,在处理工资问题时,“按劳取酬”是唯一的牢不可破的原则。这个经验已经传播到东北各公营企业中,不久也将会传播到全国——他们就会根据着这一牢不可破的原则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合理的工资制度,以便迅速的发展生产,建设强大的祖国工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