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短些,再短些!
乔木
话说得短,说得简要,对我们沾了“长风”的不是易事。我回想自己说过的话,重看写过的什么,每次先叫我难过的就是既不简又不要,想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老格言,果然不错。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延安反对党八股的大会原先就叫“压缩大会”,四年半了,压缩尚未成功。那次引的鲁迅的话:“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依然是我们的警钟。
我们的说话短靠开会的主席,作文短就靠解放报的编辑。因此,我向解放报提个议:(一)新闻要五分之四是一百字到四百字的(内中至少五分之一还要能概括一时一地一种情况一项问题的全貌);(二)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四百字到一千字;(三)研究论文、专文等等五分之四四百字到两千字。道理无需列举。这对读者作者都有大好处,都是大解放;五分之四以上的作者原也是爱写短的,现在是地盘叫少数大地主霸占着吧了。
我这是投稿给副刊,就说说我们的副刊吧。它在全国的同类中篇幅特大而篇数特少。我看过的其他解放区“大报”也多学这个样,有时还更阔气些,一版只见两三个大题,甚至花几整版登一篇“半文学的”作品。那些地方另有杂志,可见延安副刊的派头并不由于没有杂志。我想我们应该承认群众观点太弱,或者承认我们还不会给报纸写作,没弄清每天写给几十几百万人跟每周每月写给几千人的分别,没记着写得愈长看的人就愈少。黎烈文编的申报“自由谈”未必是给大众看的好副刊,它的小杂件已经太少了,但还是以我们一半的篇幅登了双倍的东西,其中大部分(包括鲁迅那些伟大的小论文)不过几百字长短。我们按说得更通俗,更活泼,更丰富,除了例外,每篇平均字数得更少。让我们有这样的副刊吧,它没有太多的可有可无的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列宁所谓“智识分子的言论”,可是每天万把字的版面上挤满各种作者读者各种内容形式的几十篇稿件信件,切实而紧凑地传达着生活和战斗的各个侧面,传达着群众的嘈杂好比生意旺盛的花园一般!
(九月二十七日解放日报四版)


第3版()
专栏:

前线战士需要些什么?
香烟、便宜的日用品、鞋子、战斗的报导、快板、画报、戏剧、秧歌和家乡的慰问信
编辑同志:
荷泽前线归来,看到后方正在进行着广大的支援前线的运动,十分欣愉;为了使这一工作更深入更有力,谨根据我在部队的下层中所了解的情况,提出一点意见:
在前线上活动着的,最重要的是那些手执武器出死入生的下层干部与士兵。因此,“为兵服务”应当成为支援前线的主要内容。
战士们需要什么呢?在后方,人们往往为整师整旅的蒋军被歼的消息所鼓舞,而忽略了每一次胜利经历的紧张、困苦、艰难、惨酷的斗争。在这样的苦斗中,战士们不仅需要小米、油盐,而且需要的是纸烟等日用品,解放区的物价是很平稳的,然而大军所至,战事胶着的时候,部分地区却往往物价飞涨。如此次在荷泽以南,物价最高时,涨到油每斤一千二百元,盐六百元,纸烟二十支包的五百元!前线的津贴虽略提高,后方的劳军捐款也达到数千万元,但因手续繁多,辗转交递,每个战士的收入仍是有限!因之各个作战地区的政府及工商部门好好组织日用品,对前方的运输供应,检查与改进慰劳品的转递,都是十分必要的!
战士们需要鞋子,冀鲁豫的秋天,雨水连绵,荷泽地区,一片泥泞,平原的薄鞋,三五次即绳断底解,而部队又每日转移。因此,后方如能捐助一部分鞋子,那帮助就更切实。
除下物质上的支援外,战士们还需要精神上的休息与鼓励,听说后方要发动所谓“书报劳军”这是很好的,但是应当考虑一下怎样作才更能达到“为兵服务”的目的。我在前线看到了一部分报纸,书籍则很少看到。而且即使是部队的报纸,其中也有很难为战士所接受的。而我们的一些下级干部,也很难像我们所想像的具有的那样文化程度,像某同志所写的歌讼七勇士的诗,我相信大部分的连排干部是不大懂它的意思的,即使能念下来也感觉很淡泊,战士们希望的是他们所作所为的事情能够“上报”,使别人了解,他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单位“上了报”就是莫大的鼓励,对于什么“伟大热烈”一类的空赞扬,倒并不一定感到亲切。因之凡是团里自己出的小报纸,往往更受到战士的热爱,因为它的表扬而更宽广,与战士们的生活更亲切。战士们喜欢的是快板调,这些东西即使他不识字,只要教一遍便可顺口唱起来。战士们喜欢画报,他不讲求什么线条、明暗,越是通俗的画报,只要表现的是他所了解的事情,他们就越感觉可爱。战士们喜欢看“戏”,他们的生活太简单了!打仗、休息、开会……太枯燥了!偶然有了几天休息的机会,他们便要求:“找个剧团吧!”农村剧团,成为上宾,我们认为厌俗的旧戏,也为他们所热烈欢迎,如果能在他们面前扭扭秧歌,即使抗战初期的跳舞活报,也一定会得到欢迎的;倒不一定要求什新鲜“大剧”。因之我的意见:在前线的文化工作者,戏剧工作者,应该战斗化,应该更踏实地“为兵服务”。
战士们还需要什么呢?他们需要了解他们家庭的情况,解放区正在实行着群众大翻身的“耕者有其田”的运动,他们考虑的是:他自己的家庭是否得到土地?他们的村里是否照顾了他?我所在的一个团里的情况是这样:林县和临城战士们接到家信,一般影响较好,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县和×战士们接到的家信,一般提的困难较多,希望他能回去。因此,他们的工作也就不够安心。如果能够发动起区村干部,向他们自己区村在前线的战士写慰问信,报告他家庭的具体情况,较之部队政治工作同志讲十次话要有效的多。例如南华县长亲自给他们县里的战士写信,告诉自他走后,他们每一个人家庭问题如何解决的,得到了多少土地,中秋节如何过的,这种鼓励最切实,实在是支援前线的好办法,也会转变战士对政府对群众团体的观点,密切军政关系,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须要县及区村的干部们注意,并能广泛而经常地做。
最后,我希望“支援前线”的工作不要成为一时的运动,而后方支援前线,切实的是“为兵服务”的观念,也要明确起来。所以我就写信提出,作为一个建议。
鲁之沫十一月十日于


第3版()
专栏:

文化要为兵服务

本版今日刊载了鲁之沫同志的来信,很具体地告诉了我们前线战士的需要。怎样去满足这些需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希望大家来研究,一有好的办法,就赶快实行起来。
至于我们,愿意专就精神食粮的供应问题提点意见。鲁同志的信中、指出前线战士们迫切需要好懂的图书、画报,要听快板小调,要看戏剧秧歌。最近杨主席从前线回来,也特意说到:“伤员们看书而不得,精神上不能更加轻松”;边府教育厅也已经在为前方征求书报,(请参看本报十五日四版的广告)希望广大的读者和各界人士能踊跃地有组织地参加这个运动,自己找一些,并动员别人找一些书报画片之类,尽快寄向前方去。
但这封信中更提出了书报劳军要考虑如何达到“为兵服务”的目的,那意思就是说,寄去的书报要适合战士们的文化程度,联系到他们的战斗生活,才能使他们喜闻乐见,得到满足。要作到一点,却就不大容易。我们一方面同意教育厅的办法,只要不是诲淫邪书之类都可以寄去,这样免得阻塞了奔向前方的书报洪流;另一方面我们却要求更积极地开源。谨号召边区的文艺作家和一切文化工作者,大家都来把“为兵服务”当作目前第一等重要的工作,尽其所能来产生一些通俗易懂并可能博得战士们喜爱的作品出来,以满足前方的需要。
比如说战士们爱听快板,诗人们、板人们何不多来写些?战士们爱听战场小调,音乐家何不前来谱谱?大本画报无妨改作单张,小说故事也可出成小本;剧作家快来创作点前线秧歌短剧;美术家赶忙计划些套色木刻明信片、连环画之类……。如说“生活不够”,最好前线走走。今天是艺术服从自卫战争需要的时候了,能够“为兵服务”,而且服务得好,才是文化工作者的光荣。


第3版()
专栏:书报评介

介绍一本苏联治军小说《恐惧与无畏》
刘备耕
作者:苏联·别克
代售者:各地新华书店
《恐惧与无畏》是苏联的一本军事小说。
当本书的一节——“不是要死,而是要活”在冀鲁豫军区《战友报》上刊出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读者们有这样反映:“现在我们的动员工作有把握了。”“这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批评。”所以刘司令员伯承同志、张副政委际春同志十分推崇他,作为一本优秀的干部读物,责成宣传部门使它早日出版。
以保卫莫斯科而出名的潘菲洛夫师团,从它的编成、训练、到投入战斗,一共才祗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这一支部队会有这样高度的战斗力呢?这本小说,以潘菲洛夫及其部下的一个营作典型来叙写,清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说明了苏联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原因。
“英勇精神,不是天生的,也非供给机关发下来的。”潘菲洛夫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他指示巴武尔章营长,带兵打仗“不是要死,而是活着。”在初次打仗前,“恐惧”心理严重存在着,战士们甚至于听到“德国兵”就往后跑,政治指导员道尔吉亚拿了讲话提纲,光用“祖国的命令”“光荣的牺牲”来激励士气,结果战士们仍旧是低着头,鼓不起劲儿来,巴武尔章营长针对战士们的思想问题,他说:“祖国,这就是你!打死要来杀你的人!……这是为你,为你的老婆,为你的父母,为你的儿女!”他叫大家确信:“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这种积极的求生思想战胜了消极的“去死”的思想后,士气提高起来了,为了“要活”,巴武尔章鼓励战士们学习投弹、打枪、筑工事。
潘菲洛夫不仅重视思想教育,同样的也重视纪律的保证。他指示巴武尔章去带一个营的部队,把部队的纪律问题提到第一位。……这种办法乃是为的胜利。潘菲洛夫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是毫不留情的,有一次司令部一个军官去见他,在没有得到潘菲洛夫许可之前就坐下来了,潘菲洛夫叫那个军官到门外想一想再进来。巴武尔章从实际中摸索出一个真理:“我只知道一件事:如果我不坚决,如果我不实行严厉的军纪,那就会葬送这一营人,就会葬送潘菲洛夫托给我的这七百人。”
潘菲洛夫的工作作风,是准确的计算和周密的思索。他不喜欢笼统、含糊。有一次巴武尔章说:“晚上”可以把事情办妥,潘菲洛夫要他明确地规定个具体时间。他不喜欢率尔决定、不用脑子;潘菲洛夫想看新到的迫击炮,巴武尔章要战士们五分钟就把炮从军械库里取出来,潘菲洛夫轻声带笑地告他说:时间太少了不够用!使巴武尔章得到了感动,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用脑子思索。
严格的纪律性、准确性,并不是说就用不着革命的友爱精神了。潘菲洛夫对违反纪律行为是严厉的,而对部属是充满着热爱,他对下级指挥员是和蔼谦逊的,耐烦地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情况,细心帮助他们工作,有时他跳到战壕里同战士们有说有笑的,还问战士们:“吃喝怎么样?烟够不够抽?”
“如果战士们训练得不好,那最好的最聪明的命令,就成为空想。”潘菲洛夫的练兵方法,就是:一切要适合于战斗需要。因此,在行军中,巴武尔章有计划地发下粮食菜蔬,不发柴火,叫部队学习如何在困难条件下做饭吃,还有意识地叫部队不走公路,走石子路,以锻炼行车力。用俄国伟大的战略家苏沃洛夫的话来说,这叫做:“学时多吃苦,战时就不难。”
当然,具有顽强的求生意志、严格的纪律性、准确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官兵关系和切实的军事训练的部队,没有问题是一定要打胜仗的。巴武尔章的营,第一次夜袭中,一百人的一支队伍,在歼灭了二百德寇之后安然返防。经过实战的考验,士气更旺盛了,巴武尔章营产生了“无畏”的精神:“你来同我们杀杀试试看!”
这虽然是一本文艺书籍,但是正因为它是一本文艺书籍,所以它比一般军事教科书读起来更能引人入胜,收效更大,不单军队工作同志可以从中学得治军建军的方法,其他工作岗位的同志,也可以从中了解:为什么红军是举世无敌的?什么是好的工作作风。


第3版()
专栏:

作者来函
编者同志:
由于自己在农村流动了几天,直到昨日才看到“沁园春”在报上发表了,经校对后,发现曲子有个小错处,即:第五行第五小节之“3”音、与第六行第一小节之“7”音,其下都应作八分音符才对。而在原词上,又见有错字一(“原驱腊象”之“驱”字变成“驰”字了),且还漏去了一字(“红妆素裹”之“妆”字给脱落了)。
劳舟十一月二日


第3版()
专栏:

以一当十
西北民主联军×部张湖顶之战
晓铎
(一)
横亘在漳河南岸的一条山梁,好像一把长剑似的,正南直刺向安阳城反动派的心脏。山梁东南边沿上的几个村庄是张湖顶、申家洞、上柏树。沿着这条山梁在张湖顶西北五十里之地,就是华北丰富的煤矿区之一的六河沟,因此张湖顶成了六河沟的门户。
反动派企图占领六河沟煤矿区,蓄谋已久。十月中旬,安阳城蒋伪军一面扬言要进犯水冶、张湖顶,一面从豫北各地抽调兵力,最后是东拉西凑到四十师、八五师各一部加上,伪军王自全,伪“还乡团”等共约六个团的兵力,积极部署进犯。
守卫张湖顶的西北人民子弟兵,早就看出了蒋伪这一阴谋,积极准备战斗;同志们都充分的了解到保卫张湖顶的重要意义;都具有胜利的信心,提出了口号:“用热血坚决保卫张湖顶!”
(二)
十月二十四日早晨七点钟,敌人除向水冶进犯外,另以两个团配合伪军王自全部,向我张湖顶全线进攻。四门野炮连续向我阵地猛轰,四架飞机轮番扫射;但我们战士们,却非常镇定沉着,“把进攻敌人消灭在阵地前面!”成为大家的信念。当敌人炮轰时,×团五连副班长朱瑞兴正发疟疾,发冷又发热,可是他不肯离开阵地一步。当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冲上阵地前沿时,战士们用交叉火网射击敌人。×团四连副班长阎举才虽负了伤,坚决不下火线,二连一个班的阵地因机枪发生故障暂时撤了;党中材连长马上自动带了一个班反击敌人,恢复了阵地,充分发挥了新英雄主义的战斗精神,粉碎了敌人第一次的冲锋。
(三)
上午十二点以后,敌人以两连兵力开始了第二次冲锋。我×团一二两连的两个班,坚守着阵地。敌人向×团三营阵地进攻时,七连王连长的手迫击,在敌人进入有效射程以后,头一炮弹就打到敌人窝里,眼看着敌人纷纷倒下,加上我八九连以炽烈的火力侧射,敌人死伤更多,非常狼狈的退下去了!
×团迫炮连长潘金如的炮打得挺准,看到一千五百公尺外东彪店村附近的土包被敌人占了,上面还插有一面旗子,威胁我一营和团指挥所,他愤怒得眼里冒火,瞄准目标后,给炮弹上加了五个药包,一连打了六炮,炮炮落到敌人中间,敌人和旗子都在腾起的硝烟与尘土中消失了。
×团一营副营长明涛同志,亲自提了机枪冲在前头,战士们也蜂拥的跟着冲上去。六连为争夺一个阵地,和敌人反复冲杀了六次,最后夺回了阵地。二次冲锋的敌人,被这群英勇顽强的战士们打垮了!
(四)
敌人二次猛扑不逞,下午四时又发动第三次进攻。这回是从阵地右翼上柏树方面迂回张湖顶的,兵力在三百以上,炮不停歇的轰击,飞机俯冲扫射,×团一连二十余名战士协同迫击炮一班,沉着的击退了敌人,敌人似乎有些不服气,但步兵不敢再攻上来,炮虽不断在狂吼,却没一炮打中我们阵地。
黄昏了,敌人在小屯附近集结民夫筑工事,以防我们晚上反击;哨兵发现后,炮连陈排长带了一门炮上去,连打五炮,炮炮命中,敌人工事也无法筑成。
(五)
在张湖顶一线整整激战了一天,敌人的炮弹足足打了五百发以上,飞机扫射次数无法计算,张湖顶村南的空地被炮弹打成一片焦土,爆裂的弹皮随处可见;我们的阵地却屹然未动。敌人所得到的祗是二百名以上的伤亡,敌我伤亡比例是十比一。


第3版()
专栏:

一一九旅人炮俱亡
三十一日下午四时许,敌人仍在向我方炮击。根据侦察员报告及各方面情况判断,敌人是准备突围逃跑了,带病上前线指挥的王司令员正发高热达三十九度点七,但他毫不顾计,马上打起精神向各大队首长打电话:“同志们!敌人要退却了,我们要穷追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赶快布置追呀!”
五点钟左右,突围的敌人像潮水一样向南涌过去,兵慌马乱,势如山崩。及至涌到河堤边,弹雨突然从堤上飞打过来。后面追,前面两边包抄。不久,河堤两侧堆满了敌人的尸体。十几辆汽车陷入淤泥里。我们部队从四面八方蜂涌而上。
一中队六连长兰田戍同志带领一个班首先夺下一门榴弹炮来。在缴获的文件里,清出了一份刘广信给刘汝珍的电报:“今日突围,炮亡人存;明日突围,人炮俱亡!”这个日子果然临到他们头上了,后来的蒋军瞧个样儿吧!


第3版()
专栏:

民主建国军访问归来(上)
苏棣
在民主建国军访问许多士兵、官长和将军,观察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我发现在这个部队中有许多事物正在新陈代谢,一种由旧军队走上“人民武力”的新生命正在飞跃的生长。
× × × ×
我们访问一师一团的时候,各连正在分头上课。士兵们穿着新棉衣,坐在自己编制的草垫上。课堂是个露天广场,场房的墙上挂着各连的壁报,那些字迹大小不一的文章真朴的流露着士兵们的情感和喜恶。×连的壁报有三十七篇文章,十二篇纪念邯郸起义,七篇描叙自己的幸福生活,其余都是咒骂蒋介石和美国的。一个战士刘得雨画了一个古装的将军,写道:“我反对岳飞的愚忠,拥护毛主席为人民。”他开始把新旧伟人的界线划开了,因此他十分“感谢高树勋将军领导自己邯郸举义。”
四团的驻地整齐清洁,西北军这一优良传统,他们牢固的继承了。每个班的墙壁上都挂着士兵的习字本,还贴着士兵自己所选出的经济委员会结算的菜金账目。习字本把“习字”和“日记”结合在一起,自己每天的学习心得、生活大事、对战友们和官长们的意见,都详细记在本子上。官长们修改的时候,就可吸收这些意见,了解部队的情况。某连的干部战士过去多不识字,一年来文盲差不多消灭了,最多的已识到八百字。提高文化,这是士兵们满意今天的许多原因之一。
在四师的一个小单位里,看见士兵们正在吃饭。白面条中搀着青菠菜,锅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和他们谈起一年来生活,他们说:现在给养吃不完,菜是自己种的,吃不完还可以卖。各连自己有生产,赚了钱,盐是尽吃,油也不少,账目完全公开。今年过中秋有菜金、过节费、生产红利及群众慰劳的东西,每个人平均三斤肉、一只鸡、十个鸡蛋……这时候,他们大声的埋怨蒋介石和他统治的旧社会。
田树青师长的门前没有卫兵守卫,他说:“这是很必要的。把卫兵撤消,部队的指挥员、战士、地方干部和老乡,能随随便便的跑到你那里商量一些事情,你能更容易的接近群众。”事实也是如此,田师长了解地方上对部队的观感,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在商中夏师长那里,不是有人介绍,简直不会知道他是师长,他穿着和士兵们同样的棉军服。我走到陈明韶师长的师部,他正召集从师干训班受训回家的班长们开会,征求班长们对领导上的意见,了解部队的问题。班长们向师长说:“医院里的病号吃的麦子有时比连上少,请师长多注意照顾病号。”师长说:“我马上派人去检查。”
旧军队有一条重要的治军原则,叫作“兵不打不勤,将不杀不勇。”其实,许多官长和士兵告诉我:“那样作既不能‘勤’,又不能‘勇’。”×连一群士兵说:“过去净盼着当官的生病,他病了就不能打我们了。”现在呢?他们一个排长病了,士兵们从自己的生产红利中抽出四千元,让他赶快治好病,领导自己的学习。


第3版()
专栏:

读者顾问
美国为什么要抓取粤汉路?
为读者作顾问
请读者作顾问;
大家有问尽管问,不懂再向大家问。
问:编辑同志:
在十一月十四日贵报第一版上看到了蒋介石出卖粤汉路,换取五万万美元借款的消息。我也知道这是蒋介石卖国行为的一部分,不过,对这件事我仍然有些问题弄不明白,请您抽空指教:(一)美国为什么给了蒋介石钱反而又来给咱中国修铁路呢?为什么美国要先修粤汉路?(二)粤汉路过去是不是中国自己修的?不是早就通火车了吗,怎么又要修筑?此致
敬礼
读者陶敬业
答:敬业同志:
你对时事的关心,对学习的细心,我们都非常敬佩。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尽我们所知道的一点,答复在下面:
我国的铁路建设,始于一八九五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开头就充分表现着半殖民地的性质,大部分铁路都是由帝国主义者逼迫劝诱下铺设的。帝国主义者所以要借钱给中国的统治阶级修铁路,决不是为了使中国人民旅行运输便利,而是为了抓取中国的权利,喝中国人的血。美国诱买粤汉路的修筑权,自然是变中国为殖民地计划的一部分。而在她经济危机来临的前夕,更有着经济上的打算。她一方面可以借以输出过剩资本,高价销售铁路器材;修成以后,作为倾销美国商品到中国内地的陆上大吸血管,另一方面,又可以不等价地交换,大批的把南中国的桐油等农业品原料从中国内地运出去。还可以开采运输沿线的矿藏,如江西南的钨之类。现在蒋介石刚和美国订立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不正和日本过去在“中日亲善经济提携”的公开骗局下积极修筑着华北各地的铁路相像吗?
美国想把粤汉铁路弄到手,不自今日始。当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粤汉路计划兴修的时候,美帝国主义者就由美商合兴公司出头,运动驻美公使吴廷芳,于该年四月在华盛顿订立了借款条约,但是由于广东、湖北、湖南三省人民的积极反对,才迫使李鸿章在一九○五年八月与美国公使谈判,赔偿了美金六百七十万元,把路权收回,后来清廷向德、英、法借款,美国又要求染指,遂在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成立四国借款合同,分段兴修。直到辛亥革命,人民响亮地喊出了“收回利权!”才由湘粤人民借款赎回。可是,中国不幸出了一个大灾星——袁世凯,为了妄想实现武力统一与“一家天下”的迷梦,接二连三和帝国主义者缔结了许多铁路借款的卖国契约,总共出卖了铁路线一万五千公里,美国这时乘机攫去了株钦、固襄等线,粤汉路同时就又处于英国的势力支配下去了。一九二七年以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者勾结,粤汉线就旧有的两段延长,到一九三六年九月全线通车,成为英国自香港向中国内地伸出的一把利剑。广州汉口失陷前后就自动加以破坏,到日本投降以后,粤汉路上虽并没有如蒋贼所叫嚣的中共武装阻挠,但在国民党腐朽统治下却一直不见通车。也正因为没有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在那里,蒋介石很快的就把粤汉铁路奉送给他美国爸爸换“压岁钱”了。
美国现在为什么急于要抓取粤汉路呢?你打开地图来看看吧:这条路长达一千一百公里,南起广州,直通武汉,隔江和平汉线接起来,是中国唯一的纵贯大铁路的一部。美帝国主义的魔爪抓了这条路在手,就是等于日本人掌握了南满路。人民流血花钱赎回的生命线,一下子给蒋贼出卖净光了。我们要坚决反对这比满清和袁世凯更彻底的出卖,全国人民,特别是湘、粤、鄂的人民应当发动另一次护路运动和辛亥革命,把蒋贼的一党统治打翻在地。
(编者)


第3版()
专栏:

汗到那儿去了?
有一个富翁,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雇着很多长工给他干活。一天,富翁有事出门,那时正是夏天,回来的时候,热的浑身大汗,他就往躺椅上一躺,叫一个长工给他打扇子,长工没法,只好给他扇,扇了好一阵,富翁的热劲也过了,汗也干了,就高兴的说道:“哈哈!扇的好,真凉快!一身大汗不知那儿去了?”那打扇子的长工,累的气喘喘地答道:“那到我的身上来了!”


第3版()
专栏:

蒋区民谣小集
罗红
早上忙,晚上忙,从夏忙,到秋忙,交了差事奉了粮,自己吃咧还得量。
一怕旱,二怕淹,三怕蚂蚱,四怕捐,五怕军队凶如虎,六怕衙门评理偏,七怕征兵,八怕打,九怕保长大利钱,提起怕,实实怕,十怕没吃又没穿。
套上牛,麦装上,咕咕噜噜进县仓,大哥饿在打麦场。
万二八千算个球,一二十万买个牛,下辈孩子别种地,学会印票不发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