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30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新加坡《联合晚报》五月十七日报道】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五十二人,昨日上午十一点从北京乘搭新航直飞我国,进行友好访问。
    【新加坡《联合晚报》五月十八日报道】将在十九日正式公演的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昨晚已经在中侨集团的欢迎酒会上,先来了一场“小型的表演”。
    首先出场的是二胡演奏员刘继红,她的《水乡欢歌》片断,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欢乐的水乡生活。
    京剧演员出身的王馥荔,刚开腔唱出《霸王别姬》片断,立即获得热烈的掌声。她的京剧在运腔转调上承继了梅派的特色,令人听出了耳油。为她操胡的还是著名的老演员陈述哩!
    曾留学意大利的歌唱家罗蘶,音质雄浑圆润。一首意大利名歌,显示了他在艺术上很高的造诣。
    陈述与另一名老牌演员程之合说的相声《颠三倒四》笑话连篇,使观众沐浴在笑的欢乐中。
    梁波罗上台唱了一首《草原之夜》。抒情女高音高曼华的《阿拉木罕》和意大利歌剧《梦游女》片断,将表演推入了高潮。她的音色甜美,唱到高亢回转之处,流畅自然,赢得如雷掌声。
    【新加坡《联合晚报》五月二十一日报道】题:中国明星艺术团演出令人激赏
    “你好,新加坡。你好,新加坡。
    我来了,我来了;
    披拂着太平洋的暖风,
    携带着长城下的竹波……”
    爆满的丽宫戏院,一片静悄悄。只有舞台上那充满感情而激动的话语,在空中荡漾着,飘向观众的心坎里。《你好,新加坡》,是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团长孙道临怀念新加坡而创作的诗,由他亲自朗诵,倍觉亲切。
    《你好,新加坡》,也掀开了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在新首晚演出的序幕。观众对每一个节目报以热烈掌声和连连喝采,演出是成功的,也是令人激赏的。
    整晚的节目,主要分成两大部份,上半场是以歌舞乐为主,下半场则是喜剧《镀金》选场。
    听了孙道临朗读的《你好,新加坡》之后,再听艺术团指挥赵宝昌为这首诗谱的曲,又别有一番韵味。轻快的旋律,由男高音罗蘶、抒情女高音高曼华二重唱,赋予这首诗歌以生命。
    接受过严格声乐训练的男高音罗蘶和抒情女高音高曼华,带给观众的,是另一个层次的音乐享受。曾留学意大利,并在当地获多项声乐奖的罗蘶音质雄浑结实,他的《黄河之恋》、《我的太阳》和《拿波里》,潇洒自如,富有感情。在去年维也纳声乐比赛中获得奖项的高曼华,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富有表现力。尤其在演唱需要技巧难度较高的咏叹调时表现得最好,赢得观众的赞赏。
    王馥荔和吴海燕俩人都有一副清脆嘹亮的嗓子。吴海燕一口气演唱了三首电影插曲:《得到了幸福得到了他》、《谁不说俺家乡好》和《牧羊曲》,表现不俗;王馥荔的京剧《秦香莲》片段,吐词清晰,唱腔朴实,最后的拉腔拖韵,更是韵味十足。一曲唱毕,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幕后代唱英雄——李秀文,音色甜美圆润。她的一首豫剧《谁说女子不如好儿郎》,高亢激越,振奋人心,表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豪迈之情,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喝采。她的另外两首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我爱你,中国》,又有另一番诠释,委婉而细腻。
    谢莉斯和王洁实演唱的《刘三姐》插曲《想妹一天又一无》、湖北民歌《龙船调》、电影《笑比哭好》主题曲,是民歌与流行曲的结合。不过,在表演方面,两人的对唱交流,似乎还不很投入。
    晚会的两项舞蹈,是由舞蹈员出身的演员张伟欣和热依罕表演。张伟欣抱病上场,在表演民族舞《春江花月夜》时,似乎有所顾忌,难以舒展。相反的,热依罕的《新疆姑娘》,热情奔放,令全场观众耳目一新。


    【本报讯】东京消息:应日本国际摄影中心的邀请,五月十日至三十一日在东京举办了中国摄影家吕厚民摄影作品展览,受到日本摄影界和观众的好评。
    影展开幕前,日本《读卖新闻》于五月六日以三分之一的版面介绍了这个影展。亚细安(东盟)摄影家协会会长林光霖、大阪艺术大学教授岩宫武二和今驹清则等人拍发了电报,祝贺影展开幕。举办吕厚民影展的展厅——日本国际摄影中心展厅是日本著名的影展场地,经常举办世界各国摄影名家的作品。吕厚民影展展出的是作者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共四十幅不同题材的作品,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的照片,有反映民族风情、大好河山、舞台艺术和花卉等作品。
    吕厚民于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应日本国际摄影中心负责人佐多保彦的邀请赴东京参加了展出活动。五月十七日晚和二十日晚,日本国际摄影中心和日本写真协会等团体先后举行了欢迎酒会和宴会,日本摄影界主要负责人和著名摄影家出席了酒会和宴会。日本写真协会会长春木荣、日本写真家协会名誉会长渡边义雄、老摄影家浜谷浩、摄影评论家本多进次以及一九四八年曾和吕厚民一起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照像科工作、担任技师的本间铁雄,在酒会上发表了热情的讲话。他们一致称赞说:“吕厚民的作品很珍贵,是历史的记录,看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朴实、伟大的面容感到亲切。他们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令人非常敬佩。希望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为了进一步向日本摄影界介绍这次影展的作品,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将这次影展的部分作品(二十幅)编成作品集,并向中国摄影家协会赠送了一万两千本。


    【新加坡《联合早报》五月十九日报道】“中国电影节”首次在我国举行。
    ‘‘中国电影节八五”是由中侨集团主办。配合中国电影明星艺术团莅新演出,于十八日下午在黄金戏院盛大开幕。
    仪式过后,放映中国近年来一部最感人的战争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掀开电影节的序幕。
    除了《高山下的花环》外,电影节中将放映的影片有《寒夜》、《明姑娘》、《丝路花雨》、《漂泊奇遇》、《华佗与曹操》、《咱们的牛百岁》、《红衣少女》。这些影片有些是改编自中国文学名著,有些是得奖影片,可说是中国近年来影片制作中的佼佼者。
    配合中国电影节的举行,中侨集团还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特刊,作为欣赏中国电影的指南。


    格雷特·什克丹茨是欧洲最大邮售公司柯维勒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西德著名企业家古·什克丹茨创建的柯维勒百货公司的老板。这家百货公司还在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和奥地利设有分公司。它还有出售照相器材、家具、旅游用品的专门商店,两家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及一些加工厂。柯维勒百货公司每年的营业总额达一百多亿西德马克,在西德同类公司中名列第十位。它现在拥有职工四万多人。
    可是谁又能想到经管这么大一份“家业”的格雷特·什克丹茨竟是一位七十四岁的老太太!
    格雷特·什克丹茨一九七七年从她去世的丈夫古斯塔夫·什克丹茨手里接过这家公司。靠她的杰出管理才干使得这家公司面对各种挑战,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长期住店经营
    每天一早她就到公司,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钟。她让人把饭送到她办公室,中午在公司吃饭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她的丈夫古斯塔夫·什克丹茨有句名言:“万贯家私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积攒。”格雷特·什克丹茨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什么时候购进什么样的货物,进货量多大,她都亲自过问;哪些商品已经开始滞销,需削价处理,她也总是亲自查询;对法国或荷兰、瑞士哪家公司送来的下一个季节的时装样品,她更是要亲自过目,看看式样,摸摸料子,问问价格,最后还要让模特穿上给她来回表演几次,直到她从各种角度看都认为有利可图,她才决定制作广告,编进柯维勒公司一年两次散发的商品目录里。柯维勒公司的时装销路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格雷特是柯维勒公司的“开国元勋”。她是古斯塔夫·什克丹茨起家时期的五职员之一。以她的精明强干、不辞辛劳博得了什克丹茨的赏识,遂结为良缘。她常对人说:“从那以后我就把公司当作我的家,它是我的用武之地。我是同公司一起长大的。”办事果断
    格雷特·什克丹茨每年都拿出一定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去作考察旅行。发现哪个地方原材料丰富、劳动力便宜,生产的产品又会有销路,她就果断地同当局谈判、签署在那里建立柯维勒公司生产基地的合同。现在,在我国的台湾、香港以及南朝鲜和菲律宾等劳力便宜的地方,都有柯维勒公司的生产基地。
    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生产基地,她经常去巡视。根据国际市场的行情和本公司、生产基地的具体情况,她常常当场决定减少,甚至停止某些产品的生产,立即组织转产新商品。由于她的果断,常常赢得许多时间,这样就使她的公司能更快地对市场变化作出灵活反应。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力便宜,生产成本比较低,这就保证了她的公司的商品同其它公司的同类商品相比更加具有竞争能力。勇于开拓
    一九七七年,格雷特·什克丹茨在她丈夫去世后单独经管柯维勒公司。当时她虽然已经六十六岁,但却充满一种开拓精神。她把因采用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手段而节省下来的人员用来开拓新的领域,她买下了汉堡消费者银行的多数股份,改变它原来的规章制度,为消费者提供更直接的服务,使更多的消费者把钱存到她的银行里;她还创办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这样不光安排了裁减下来的人员,更主要的是使公司营业额大增。
    格雷特·什克丹茨还为她的公司创建了一个有一千多个培训位置的职业培训中心。这样就可以保证不断向柯维勒公司所属各商店输送合格的职工来补充退休人员的位置。另外为了做好西柏林几十万名外国人的生意,什克丹茨夫人准备在西柏林成立一个专门招收土耳其青年的职业培训中心,以便利用他们对土耳其人消费心理的了解和他们之间的同胞情谊,为柯维勒公司吸引这一部分去西柏林当劳工的土耳其顾客。(王德峰)


    【路透社布鲁塞尔五月十二日电】比利时的酿酒商在面临国内啤酒销售量下降的情况下发起了一场出口运动,旨在用他们所说的世界上品种最多的啤酒来吸引从美国纽约到中国广州的大批饮酒者。
    比利时的酿酒商希望能利用美元上涨和人们想换换口味品尝外国啤酒的机会,向外推销三百种啤酒,其中有“格兹”酸啤酒、含有樱桃味的“克里克”啤酒和大量生产的“拉热”啤酒。
    过去,比利时的酿酒商靠向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推销来弥补国内不断减少的啤酒消耗量,从而使比利时的啤酒出口从二十五年前的每年二千五百万升猛增到现在每年的二亿四千万升。
    然而,他们的视野现在更开阔了。生产“斯泰拉”啤酒的厂家阿尔图瓦今年七月将在广州建立第一个完全由外国人经营的啤酒厂,这是北京发展啤酒业计划的一部分。这家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中国还计划建立第二个这样的啤酒厂。
    比利时啤酒的鉴定家们也能在其它地方,如伊拉克、扎伊尔、瓜德罗普岛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英国和瑞士找到比利时啤酒。
    维廉·帕特龙——《比利时啤酒专论》一书的作者——对本社记者说:“我们现在提供的是一种美国人不知道的新啤酒。”
    这里出售的啤酒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是“拉热”淡啤酒,而这次出口运动所要外销的啤酒均是浓度比较高的。
    比利时的一些啤酒被运到大西洋彼岸后,每杯的价钱高达三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比利时的酿酒商意识到,他们必须要扩大自己的市场,并要宣传,他们所生产的啤酒与现在每个酒吧间所出售的“‘布德魏泽”或“施利茨”啤酒毫无共同之处。
    帕特龙说:“这纯粹是个口味的问题。美国没有这些传统的啤酒。就质量而言,它们可同法国的葡萄酒和苏格兰的威士忌相媲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