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27日参考消息 第2版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鸦片战争满清战败,与英国订立《南京条约》,割让香港。
    一八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英法联军之役,满清被迫订下《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
    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与附近岛屿,为期九十九年。
    一九五○年一月:英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英国首相邱吉尔宣布,英政府决意维持其在香港之地位。
    一九六二年五月四日:英国殖民地部大臣莫德林向联合国提出“英国领土的政治前途,绝对应由英国单独处理。”
    一九六三年三月八日:中国通过“人民日报”,宣称对香港问题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持现状。”
    一九七二年三月十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向联大殖民地委员会递交备忘录,反对联合国将港澳列入殖民地领土之内。
    一九七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英国婉拒了中国在香港设立官方代表办事处。
    一九七四年五月:邓小平在欢迎英国保守党领袖希思的宴会上暗示:香港问题将在更适当的时候解决。
    一九七九年十月七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中国对一九九七年后维持香港的现状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租约到一九九七年届满,不再承认此项租约。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李先念向英国自由党领袖表示,香港问题在一两年内寻求解决。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国总理赵紫阳向英国掌玺大臣表示:①中国对港九、新界全部领土享有主权。②中国重视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之地位。③中国重视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
    一九八二年(日期不详),中国国务院提出“彭真方案”,决自一九九七年九龙租约届满,同时收回香港,作为与女首相谈判依据。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撒切尔访问北京,与中国领袖讨论香港地位问题。(原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美联社北京电】下列是香港的大事记:
    一九八二年十月: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第一轮谈判在北京展开,在议程讨论上陷入僵局。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二日至一九八四年四月:进入细谈阶段。中国设定一九八四年九月为与英国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并承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后可保留五十年的资本主义制度。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三日:第四轮会谈无任何进展,港元兑率泻至谷底。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五日:中国港、澳办公室主任姬鹏飞,说明中国对香港的前途计划,称它将有高度自治权,并可维持其社会与经济生活方式。
    一九八四年一月至四月:五度会谈据称有益及具建设性。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至十八日:豪在北京会晤邓小平、赵紫阳与吴学谦,宣称已获致进展。中国宣布邓小平与豪已就重要事宜取得协议。


    【香港《文汇报》九月二十三、四日特稿】题:维系五百万人心的会谈(记者:何伟)
    满城北望,都在等待着一个历史时刻的来临。
    此时回首两年来的中英会谈历程,不管是多平静的心情,也不能不涌起阵阵波涛:今天的结果,得来不易啊!
    香港人清清楚楚记得,一九八二年九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一度使中英合作解决香港问题的前景蒙上阴影。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不承认强加于中国的有关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准备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为了妥善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中央更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并根据香港的历史和现实,制订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国一定要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收回主权以后,将充分照顾香港的特殊情况,采取特殊的政策,以继续保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六月底的过渡时期,英国负责香港的行政管理,中国政府将予以合作,香港当地人要逐步参与各方面的管理。中英双方都不要做损害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事。如果出现严重动乱,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自一九八二年以来,在中央领导人多次会见外国朝野人士或华侨、港澳人士时,已多次申明。撒切尔夫人访华时,赵紫阳总理亦详细地向她阐述了我国这一系列政策,可惜,当时撒切尔夫人仍然坚持说三个条约有效,其后邓小平主任在与撒切尔夫人会面时,再次严正地表明了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立场。这一次双方政府的接触,显示了在根本问题上双方存有分歧,然而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就是双方都表示要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并通过外交途径展开正式会谈。
    主权问题,不容让步。不仅中国政府坚持这一立场,香港同胞亦坚持这一立场。撒切尔夫人访港时,香港学生在机场拉起横额,抗议“条约有效”的论调。中华儿女维护民族尊严的钢铁意志,终于使英国认清了中国人民对主权的立场。
    据闻,一九八三年三月,撒切尔夫人给赵紫阳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两国政府于四月份举行第一次实质性会议。经过两个月的磋商,双方政府终于在六月下旬就议程取得了一致意见。随后,就开始了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正式会谈的新阶段。
    从一九八三年七月到一九八四年九月,短短的十五个月光景,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进行了渐趋频密的二十二轮会谈。
    会谈虽然出现过某些分歧、曲折,但双方本着以香港繁荣安定为重,以中英友好和两国的长远利益为重的精神,终于使会谈逐步取得进展。
    当会谈出现某些分歧,投机活动乘势作浪,港元一度出现风潮。港府及时采取了行动,固定港元汇价,平息了人为的风潮。(上)


消灭了“IC空白县”IC企业进入九州设厂的高潮是在七十年代,九州日电、东芝大分、三菱电机熊本第二,这三个大厂都是在1970年建成投产的。至1981年宫崎冲电气工厂设立,硅岛IC产业布局给人一种已经定型的感觉。然而,在实际上,这个IC生产基地的充实和扩大仍在继续进行,其方式主要有:
    一,继续新建IC工厂。美国仙童公司在长崎县设厂,于今年秋季投产,这使长崎县最后一个摘掉了“IC空白县”(尚没有IC工厂的县)的帽子。
    同时,日本最大的综合电机公司日立制作所今年在山口县建成日立青梅电子柳井工厂。这意味着日本的主要的IC大企业几乎全都在(包括山口县在内的)硅岛设立了IC工厂。
    二,在原有的IC工厂内继续扩建生产线,如九州日电、东芝大分均有扩建。
    三,原有的非IC工厂的“IC工厂化”。如前述的福冈制作所原为电机工厂,现在也开始生产IC。
    四,增设组装工厂。如索尼的子公司索尼国分半导体又在大分县设“孙”公司以承担组装工程。
    五,诱致和诱发生产IC设备和材料的关连企业。
    日本各大IC企业在硅岛的设备投资的增长,可看作是硅岛继续充实和扩张的数字表现。以九州来看,1980年的设备投资额是403亿日元,1981年为546亿日元,82年807亿,83年814亿,84年1656亿(计划)。设备投资额的增长反映了IC工厂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中1982/1981、1984/1983两次投资额的骤然增加,正好对应着超大规模IC存贮器的主流产品从16K向64K和从64K向256K的两次转换。目前,九州的几家超大规模IC工厂正准备开始对1024K的设备投资。
    (七)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九月六日至九月二十二日刊登《香港问题答读者问》,本刊摘要刊登如下:(香港《文汇报》编者按:年来,香港前途问题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报先后收到许多涉及这个问题的读者来信。本报特根据这批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分类,共得四十多问,聘请有关专家给予系统的解答。今起连续刊出。)
    问:为什么说“香港从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答: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我国人民就开始在香港地区居住和活动。到公元前二百年,香港地区已成为我国秦朝疆域的一部分,属南海郡。从此,中国历代王朝一直对香港地区行使管辖权,设有各级管辖机构,行使国家权力,包括征收赋税、行使司法权力、保护交通及贸易、驻守军队及巡逻海洋等。直到英国侵占前夕,香港属清朝广东省新安县管辖,居民全部是中国人。所以,说“香港从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问:古代我国人民在香港地区居住和活动的情况怎样?
    答: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我国先民在香港地区居住,以捕鱼、耕作为生。在南丫岛、大屿山等处发现众多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和青铜文化遗址,表明在几千年中,我国先民在香港地区的居留从未间断。
    从唐代开始,中国政府已经派有军队驻守香港地区及作海上巡视。从宋到明,我国内地人民迁来香港地区定居的逐渐增多,他们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如新界的邓、侯、廖、彭等姓,大都有数十代以上的历史。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香港地区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界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书院、学塾遗址,共达二十多处,这表明居民已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此时期内,内地人民迁居香港、大屿山等岛谋生的也大有增加。明末清初,香港岛上的香港仔已成为东莞等地所产沉香的出口要地,“香港”一名即由此而起。一八一七年,清朝两广总督派员查勘大屿山岛上居民之后报告说:大澳、东涌两处都有村落,居民稠密,多是从事渔业。清朝随后还在岛上‘‘编成保甲,设澳长以率之”。
    这些历史材料,有力地证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香港地区居住和活动,香港从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


    【共同社东京九月二十五日电】题:日中友好联欢第一路青年参观工厂,第二路八百人也飞抵上海
    应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的邀请,“日中青年友好联欢”第一路大约七百人,二十五日下午参观了上海郊外的电视机厂和复旦大学,同学生和工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当天中午前后,第二路大约八百人也抵达上海机场,这样,相当于三千人一半的一千五百名青年在上海欢聚一堂。
    在参观上海电视机一厂的时候,日本质量管理青年代表团等大约三十人参加了。这天天气不太好,下着蒙蒙细雨,然而却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欢迎。在每年生产四十六万台电视机的中国,这家工厂的设备是最新型的,参观大约一小时之后举行了茶话会
    此外,以青年电影演员为中心的日本电影界代表团,访问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同中国深受欢迎的女演员赵静等人交谈,接受了中国记者的热心采访。
    【共同社上海九月二十五日电】为同中国青年加深友好而访问中国各地,进行“日中青年友好交流”的日本三千青年的第一路成员二十四日到达上海机场,开始以国庆节为主的持续到十月八日的交流。
    这一天,’中华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以及一千三百名中小学生到机场欢迎,“作为民间团体受到了最高一级的欢迎”。
    下午七时,在上海青年宫与当地青年约三千三百人举行了联欢。在院子里,日中两国青年举行了歌咏比赛并跳了集体舞。室内举行了书法交流会。
    在室内举行的时装表演,十几名身着超短裙、皮外套和漂亮的西装的中国模特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连与中国关系很深的、访华团中年龄最大的冈崎嘉平太也感到吃惊。
    滋贺县代表团的小林京弥说:“在来之前的学习会上,说中国象五十年代的日本,没想到会玩得这样痛快。”


返回顶部